曹沫,是个鲁国人,因为他武力高强,被鲁庄公重用。鲁庄公特别喜欢有实力的人。曹沫当了鲁国的将军,跟齐国打仗,结果三次都打败了。鲁庄公害怕了,就献出遂邑这块地方给齐国求和。 可是,曹沫竟然还继续当将军。

齐桓公答应和鲁国在柯地会盟。桓公和庄公在祭坛上盟誓完毕,曹沫突然掏出匕首挟持了齐桓公!齐桓公的左右侍卫谁也不敢动,齐桓公问他:“你想要干什么?”曹沫说:“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大国欺压鲁国也太过分了!现在鲁国的城墙都快塌了,马上就要压到齐国的边境了,您得想想办法啊!”齐桓公没办法,只好答应把侵占鲁国的土地全部还给鲁国。曹沫说完这些话,就把匕首扔了,下祭坛,走到群臣的队伍里,面不改色,态度和以前一样。齐桓公很生气,想反悔。管仲说:“不行啊!为了点小便宜而丢了信用,失去天下诸侯的支持,这得不偿失!” 于是,齐桓公最终还是把侵占鲁国的土地都还给了鲁国,曹沫三次战败损失的土地全部收复了。

一百六十七年后,吴国发生了专诸刺杀吴王僚的事。

专诸是吴国堂邑人。伍子胥逃离楚国来到吴国的时候,知道了专诸的本事。伍子胥见到吴王僚后,劝说他攻打楚国,有利可图。吴公子光说:“伍子胥的父亲和兄弟都死在楚国,他却说要攻打楚国,是想为他自己报私仇,不是真心为吴国。”吴王听了,就打消了这个念头。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想杀吴王僚,就说:“公子光心里有自己的打算,暂时不能用其他的事情去劝说他。”于是,伍子胥把专诸推荐给了公子光。

公子光的父亲是吴王诸樊。诸樊有三个弟弟:第二个叫余祭,第三个叫夷眛,最小的叫季札。诸樊知道季札最贤明,但是没有立他为太子,而是按照兄弟的顺序,把王位传给了三个弟弟,想最终把国家传给季札。诸樊死后,王位传给了余祭;余祭死后,传给了夷眛;夷眛死后,应该传给季札,但是季札逃跑了,不肯继位,吴国人只好立夷眛的儿子僚为王。公子光说:“如果按照兄弟的顺序,应该轮到季札继位;如果一定要立儿子,那我就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应该由我继位。”所以公子光暗中培养谋士,图谋篡位。

公子光把专诸当上宾一样好好招待着。过了九年,楚平王死了。春天,吴王僚想趁楚国办丧事的机会,派他两个弟弟公子盖余和公子属庸带兵去包围楚国的灊地;同时还派延陵季子去晋国,观察一下诸侯们的动向。结果楚国派兵截断了盖余和属庸的归路,吴军回不来了。这时候,公子光对专诸说:“现在这个机会不能错过,不努力争取怎么能成功呢!再说,我才是真正的王位继承人,应该继承王位,季子即使回来了,也不会阻止我。”专诸回答说:“王僚是可以杀的。他母亲年老体弱,儿子年幼,而他的两个弟弟又带兵去攻打楚国,楚国又切断了他们的后路。现在吴国在外面被楚国困扰,国内又缺乏有骨气的忠臣,所以没有人能奈何我。”公子光立刻叩头表示感谢说:“我的性命,就掌握在您手里了。”

四月丙子这天,公子光把埋伏好的士兵藏在屋子里,然后设宴款待王僚。王僚派兵从宫里一直布防到公子光家,门口、台阶、左右两侧,全是王僚的亲戚。两边站着侍卫,都拿着长矛。酒喝得正酣的时候,公子光假装脚疼,走进屋里,让专诸把匕首藏在鱼腹中端了上来。走到王僚面前,专诸掰开鱼,趁机用匕首刺杀了王僚,王僚当场毙命。侍卫们也杀了专诸,宫里顿时大乱。公子光立刻带出埋伏的士兵,攻击王僚的亲信,把他们全部消灭了,然后自己自立为王,这就是阖闾。阖闾后来把专诸的儿子封为上卿。

七十年多以后,晋国又发生了豫让的事。

豫让,是晋国人,以前给范氏和中行氏做过事,都没什么名气。后来他给智伯做事,智伯对他特别好,很器重他。结果智伯去打赵襄子,赵襄子联合韩、魏两家把智伯给灭了,然后三家瓜分了智伯的地盘。赵襄子最恨智伯,还把智伯的头颅涂上漆做成酒器。豫让就逃到山里去了,心里想着:“唉!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现在智伯了解我,我一定要为他报仇而死,这样才能对得起智伯,我的灵魂才能安息。”

于是他改名换姓,装扮成一个犯人,混进宫里去打扫厕所,暗中藏着匕首,想刺杀赵襄子。赵襄子去上厕所,感觉有点不对劲,就叫人抓住那个打扫厕所的犯人盘问,结果发现是豫让,豫让手里还拿着刀,说:“我要为智伯报仇!”旁边的人想杀了他。赵襄子说:“他是个讲义气的人,我只是小心躲着他而已。再说智伯死了也没留下后代,他的臣子还想着为他报仇,这可是天下少有的忠义之士啊!”最后就放了他。

过了一段时间,豫让又把自己涂上漆,弄得浑身漆黑,还吞炭让自己哑了,把自己弄得完全认不出来,在街上乞讨。他老婆都没认出来。后来他碰到了一个朋友,朋友认出了他,说:“你不是豫让吗?”豫让说:“是我。”朋友哭着说:“就凭你的本事,你完全可以去投靠赵襄子,赵襄子一定会重用你。你要是得到赵襄子的重用,想做什么都可以,这难道不比现在容易吗?干嘛要这样糟蹋自己的身体,想用这种方式报仇,这也太难了吧!”豫让说:“我已经投靠别人做事了,再去杀他,那就是对主子二心了。而且我做的这件事确实很难!但是我这么做,是为了让天下后世那些对主子二心的人感到羞愧。”

好家伙,豫让走了没多久,赵襄子要出门了。豫让就躲在襄子必经的那座桥底下埋伏着。襄子走到桥边,马突然受惊了,襄子说:“这肯定是豫让!”就让人去问,果然是豫让。然后襄子就数落豫让:“你以前不是也侍奉过范氏和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灭族了,你都没想着报仇,反而投靠了智伯当臣子。现在智伯也死了,你干嘛还这么拼命地要为他报仇呢?”豫让回答说:“我侍奉范氏和中行氏,他们都是普通人那样对待我,所以我用普通人的方式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是把我看作国士那样对待的,所以我才要像国士那样报答他。”襄子长叹一声,哭了起来,说:“哎,豫让啊!你为智伯报仇的名声已经立起来了,我已经饶了你,也足够了。你还是自己想想办法吧,我不会再放过你了!”然后就派兵把他围了起来。

豫让说:“我听说英明的君主不会掩盖别人的优点,而忠臣有为名节而死的道理。您之前已经宽恕我了,天下人都称赞您的贤德。今天这事儿,我本来就该伏法受诛,但是我希望您能把您的衣服借给我,让我击打它来表达我的报仇之意,这样即使死了也不会有遗憾。这当然是我不敢奢望的,我只是想把我的心意告诉您!”襄子被他的大义感动,就派人把衣服给了豫让。豫让拔出剑,连续跳跃三次击打衣服,说:“我总算可以为智伯报仇了!”然后就拔剑自杀了。豫让死的那天,赵国的志士们听说后,都哭泣不止。

过了四十年多,轵县又出了个聂政的事儿。聂政是轵县深井里人。他杀了人躲避仇家,带着母亲和姐姐一起,靠杀猪为生。

话说,濮阳的严仲子给韩哀侯办事,跟韩相侠累闹翻了。严仲子害怕被杀,就逃跑了,到处找能替他报仇的人。

他到了齐国,听说有个叫聂政的,是个特别勇敢的壮士,因为躲仇家,就藏在屠夫堆里混日子。严仲子就上门拜访,去了好几次,最后才在聂政他妈面前摆上酒席,好好款待了一番。酒喝得差不多了,严仲子拿出百两黄金,给聂政他妈祝寿。聂政被这阵势吓了一跳,觉得太破费了,连连推辞。严仲子坚持要送,聂政就说:“我运气好有个老母亲,家里穷,我出来打工当个杀猪的,勉强能每天赚点钱养活她。现在生活还凑合,不敢接受您的厚礼。”

严仲子把其他人支开,单独跟聂政说:“我有个仇家,到处找人帮忙报仇,来到齐国,听说您特别讲义气,所以才送上百金,是想请您吃顿饭,交个朋友,真没别的意思!”聂政说:“我之所以放下身段,在菜市场当个杀猪的,就是为了好好孝敬老母亲;只要老母亲健在,我可不敢轻易答应别人的请求。”严仲子再三恳求,聂政就是不肯收。最后,严仲子按照宾主之礼,告辞离开了。

过了很久,聂政的母亲去世了。母亲下葬后,聂政守孝期满,就说:“唉!我不过是个普通的屠夫,靠杀猪卖肉为生;而严仲子却是诸侯的卿相,不远千里,派车马前来结交我。我对他,实在没什么值得称道的表现,也没做过什么大功劳,他却拿出百金为我母亲祝寿,虽然我没接受,但这足以证明他对我了解得很深啊!贤者都能因为一点儿怨恨而信任穷困潦倒的人,我聂政怎么能一声不吭呢?再说,以前我拒绝他,是因为母亲还在世;现在母亲寿终正寝,我也该为我的知己效力了。”于是,他就往西到了濮阳,去见严仲子,说:“以前我不答应您的请求,是因为母亲还在世;现在不幸的是母亲去世了。您想报仇的是谁?请让我为您效劳!”

严仲子把事情的经过详细告诉了聂政:“我的仇人是韩国丞相侠累,侠累又是韩国国君的叔父,家族势力庞大,住处戒备森严,我一直想派人刺杀他,但都没成功。现在您肯出手相助,我愿意再为您准备车马和壮士,作为您的助手。”聂政说:“韩国和卫国距离不算太远,现在要杀的是韩国丞相,而丞相又是国君的亲戚,这事儿不能动用太多人,人多了就容易出纰漏,一旦走漏风声,韩国全国都会跟您严仲子结仇,那太危险了!”于是,他谢绝了严仲子提供的车马和人手,独自一人前往韩国。

聂政手持宝剑来到韩国,韩国丞相侠累正坐在府上,周围有许多士兵拿着兵器戟卫护着他。聂政径直冲进去,登上台阶,刺杀了侠累,府里顿时大乱。聂政大声呼喊着,杀死了几十个人,然后自己割破脸皮,挖出眼睛,剖开肚子,自杀了。

韩国把聂政的尸体悬挂在闹市示众,悬赏缉拿凶手,却没有人知道他是谁。韩国郡县张贴告示,谁能说出杀害丞相侠累的人是谁,就赏赐千金。过了很久,仍然没有人知道。

政姊听说有人刺杀了韩国丞相,刺客没被抓到,国家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就悬赏一千金寻找刺客的姓名,把刺客的尸体挂起来示众。政姊指着尸体说:“这是我弟弟吗?唉,严仲子知道我弟弟!”她立刻跑到韩国的集市,看到死者果然是她弟弟,就趴在尸体上痛哭,哭得非常伤心,说:“这是轵县深井里那个叫聂政的人。”集市上的人们都说:“这个人残暴地杀害了我们国家的丞相,大王悬赏一千金寻找他的姓名,你没听说吗?你竟然敢来认尸?”

政姊回答说:“我听说过了。但是我弟弟政之所以甘愿蒙受污辱,把自己抛弃在集市贩夫走卒中间,是为了让我老母亲平安无事,为了让我还没出嫁。现在母亲已经寿终正寝,我也已经嫁人了,严仲子却在弟弟困苦潦倒的时候发现他并与他结交,这份恩情太深重了,我该怎么办呢!士人本来就应该为知己而死,现在因为我还活着,他却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断绝联系,我还有什么好害怕死的惩罚,最终毁掉我弟弟的名声呢!”韩都集市上的人都被她震惊了。她对着天大喊了三声,最后在集市上悲痛地死在了她弟弟的旁边。

晋国、楚国、齐国、魏国听说这件事后,都感叹道:“不只是聂政有本事,他的姐姐也是一位烈女子啊。如果聂政知道他姐姐没有懦弱胆怯的心志,不会害怕暴尸街头,他一定会不顾千里之遥的危险来显扬自己的名声,那么姐弟俩一起死在韩国集市上,也未必敢把自己的性命托付给严仲子。严仲子也可以说是识人善用人才啊!”

两百多年以后,秦国发生了荆轲刺秦王的事。

荆轲是卫国人。他的祖先是齐国人,后来迁居到卫国,卫国人叫他庆卿。后来他又到了燕国,燕国人叫他荆卿。

荆卿喜欢读书和练剑,他曾用自己的才能去游说卫元君,但是卫元君没有重用他。后来秦国攻打魏国,设立了东郡,把卫元君的族人迁徙到野王。

荆轲以前去过榆次,跟盖聂比剑,盖聂生气了,瞪了他一眼。荆轲走了,有人说再请荆轲回来。盖聂说:“刚才我和他比剑,感觉他不行,所以我瞪了他;让他试试,应该让他走,不敢留他。”就派人去告诉主人,荆轲已经驾车离开榆次了。派去的人回来报告,盖聂说:“他肯定走了,我刚才瞪他,就是预感到了!”

荆轲在邯郸游玩的时候,跟鲁句践下棋,因为抢路的事儿,鲁句践生气了,大声呵斥他,荆轲一声不吭就跑了,后来就没再见面了。

荆轲到了燕国以后,跟燕国的屠狗者和擅长击筑的高渐离成了好朋友。荆轲特别爱喝酒,每天都跟屠狗者和高渐离在燕国的集市上喝酒,酒喝多了,高渐离就击筑,荆轲就跟着唱歌,大家玩得很开心,一会儿又都哭了起来,旁若无人似的。虽然荆轲整天跟这些酒鬼混在一起,但他为人沉稳,喜欢读书;他去过的各个诸侯国,都跟当地的贤人和长者交上了朋友。他到了燕国,燕国的隐士田光先生也很善待他,知道他不是个普通人。

过了一段时间,燕太子丹被秦国扣为人质,逃回燕国。燕太子丹,以前曾在赵国当人质,秦王政也生在赵国,他小时候跟丹关系很好。等到秦王政当上秦王,丹又在秦国当人质。秦王对燕太子丹不好,所以丹怀恨在心逃回了燕国。回国后,他想报仇,可是燕国太小,实力不够。后来秦国不断出兵攻打山东地区,去打齐国、楚国、三晋地区,一点点蚕食诸侯国的土地,眼看着就要打到燕国了,燕王和大臣们都很害怕。太子丹很着急,就问他的老师鞠武。鞠武回答说:“秦国的土地遍布天下,威胁着韩、魏、赵这几个国家,北边有甘泉、谷口这些险要的地方,南边有泾水、渭水流经的肥沃土地,拥有巴蜀的富饶资源,右边有陇山、蜀山的屏障,左边有函谷关、殽山的险要地势,人口众多,士气旺盛,兵器充足。秦国要是想出兵,长城以南,易水以北,就没有什么能阻挡的了。您怎么能因为受了侮辱就想触怒秦王的逆鳞呢!”太子丹说:“那怎么办呢?”鞠武回答说:“请让我献上一个计策。”

话说,樊于期将军得罪了秦王,逃到了燕国,燕太子丹收留了他。鞠武就劝太子说:“不行啊!秦王那么暴虐,本来就对燕国积怨已深,够让人害怕的了,更何况现在还知道樊将军在燕国呢?这简直就是‘委肉当饿虎之蹊’啊,灾祸肯定避免不了!就算是有管仲、晏婴这样的贤臣,也帮不上忙啊。我建议太子赶紧把樊将军送去匈奴,让他死在外面,灭口!然后咱们再向西联合三晋,向南联合齐国、楚国,向北贿赂匈奴单于,这样以后才能图谋大事。”

太子说:“太傅您的计策,时间太长了,我心里很着急,恐怕等不了那么久。而且,这还不是唯一的问题。樊将军现在天下皆敌,投奔我,我丹终不能因为害怕强大的秦国而抛弃这个可怜的朋友,把他送去匈奴,那不就等于我丹自己也活不成了吗?希望太傅您再考虑考虑。”

鞠武说:“想在危险中求平安,想在招惹祸事中求幸福,这想法太简单了,只会招来更大的怨恨!您为了一个朋友,不顾国家的大事,这就是所谓的‘资怨而助祸’啊!就像用一根羽毛去烧炭火,怎么可能没事呢?更何况是凶狠残暴的秦国,他们盛怒之下,哪管得了那么多啊!燕国有田光先生,这个人聪明又勇敢,可以和他一起商量计策。”

太子说:“我希望通过太傅您,能和田先生结识,可以吗?”鞠武说:“一定尽力。”鞠武出去拜见了田光先生,说:“太子想和先生一起为国家大事谋划。”田光说:“恭敬不如从命。”于是就去了太子宫。

太子迎接田光,亲自为他引路,还跪着给他铺席子。田光坐下来后,左右无人,太子避开座位,请求说:“燕国和秦国不能同时存在,希望先生您能认真考虑这件事。”

田光说:“我听说千里马壮年时,一天能跑千里;等到衰老了,连劣马都跑得比它快。现在太子听说我年轻力壮的时候的事迹,却不知道我已经老迈力衰了。即便如此,我也不敢妄图参与国家大事,但我推荐一个人,荆卿可以胜任。”太子说:“我希望通过先生您,结识荆卿,可以吗?”田光说:“恭敬不如从命。”说完就站起来,快步走了出去。太子一直送到门口,告诫说:“我告诉你的事,先生您说的话,都是国家的大事,希望先生您千万别泄露出去!”田光低头笑着说:“好的。”

田光佝偻着身子去见荆卿,说:“我和你关系很好,燕国没有人不知道。现在太子听说我年轻力壮的时候的事迹,却不知道我已经老了,幸好他嘱咐我说‘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我私下里没有隐瞒,向太子推荐了你,希望你能去太子宫里拜见太子。”荆轲说:“我一定遵照您的教诲。”

田光说:“我听说,大丈夫做事要光明磊落,不能让人怀疑。现在太子告诉我:‘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这是太子怀疑我啊。做事让人怀疑,可不是大丈夫的行为。”田光想自杀来激励荆轲,说:“我希望你赶紧去见太子,告诉他我已经死了,这样就证明我没有泄露秘密了。”说完就拔剑自刎而死了。

荆轲终于见到了太子丹,说田光先生已经死了,然后转达了田光先生临终前的遗言。太子丹立刻跪下,磕头哭了起来,好一会儿才说道:“田先生之所以嘱咐您不要泄露此事,是为了成就这件大事啊!现在田先生用死来证明他的忠诚,这难道不是我的本意吗!”

荆轲坐下来,太子丹赶紧让出座位,再次磕头说道:“田先生不知道我丹的才能不足,却让我有机会见到您,这真是上天怜悯燕国,不抛弃孤弱的燕太子啊!现在秦国贪婪成性,欲望永无止境,不吞并天下所有土地,不成为海内之王,它就不会罢休。现在秦国已经俘虏了韩国国王,吞并了韩国的全部土地,又出兵南下攻打楚国,北上威胁赵国;秦将王翦率领几十万大军驻扎在漳河、邺城,李信又从太原、云中出兵。赵国抵挡不住秦国的进攻,一定会投降,赵国投降,那么祸患就会降临到燕国头上。燕国地小力弱,屡次遭受战乱,现在就算倾全国之力也抵挡不住秦国。其他诸侯都臣服于秦国,没有人敢联合起来对抗秦国。我私下里愚蠢地认为,如果能找到天下最勇敢的勇士去秦国,用重金贿赂秦王,秦王贪婪成性,一定会满足他的愿望。如果能劫持秦王,让他把侵占的土地都还给诸侯,就像曹沫那样与齐桓公谈判一样,那就太好了!如果不行,那就刺杀他。秦国的大将们在外掌握兵权,国内又发生叛乱,那么君臣之间就会互相猜忌,趁此机会,诸侯们就能联合起来,这样就能打败秦国了。这是我的愿望,但我不知道该把这个重任托付给谁,只有荆卿您能担当此任了。”

太子丹说了很久,荆轲回答道:“这是关系国家存亡的大事,我才能低下,恐怕担当不起这个重任。”太子丹上前再次磕头,再三请求荆轲不要推辞,荆轲这才答应。于是,太子丹尊荆轲为上卿,住在上等住宅。太子丹每天都到荆轲府上拜访,提供丰盛的酒菜,各种珍贵的物品不断送来,还把车马美女都供荆轲享用,以满足他的所有愿望。

过了很久,荆轲还是没打算动身。秦国大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把赵国的土地都占领了,接着又向北推进,兵临燕国边境。太子丹很害怕,就对荆轲说:“秦军的兵马随时可能渡过易水,到时候就算想好好伺候您,恐怕也来不及了!”荆轲回答说:“要不是太子您提醒,我还真没想过这事儿呢。我现在去秦国,如果事先没有得到秦王的信任,那秦国是不会轻易见我的。再说,那个樊将军,秦王悬赏千金,赐予万家封邑,要他的脑袋。如果能得到樊将军的人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高兴地接见我,那样我才能有机会报答太子您的大恩。”太子说:“樊将军因为穷困才投奔我,我不能因为自己的私事而伤害这位长者的感情,您还是再考虑考虑吧!”

荆轲知道太子心软,于是就偷偷地去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将军您真是够狠的,您的父母亲戚都被杀害了。现在听说秦王悬赏千金,赐予万家封邑,要您的脑袋,您打算怎么办?”樊於期仰天长叹,泪流满面地说:“我每天想起这事儿,都痛彻心扉,可是又想不出什么办法来啊!”荆轲说:“现在有个办法可以解除燕国的危机,又能为将军您报仇,您觉得怎么样?”樊於期赶紧说:“那该怎么做呢?”荆轲说:“我希望得到将军您的首级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很高兴地接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刺他的胸膛,这样一来,将军您的仇就报了,燕国的耻辱也就洗清了。将军您愿意吗?”樊於期撩起衣襟,挺身而出说:“这正是我日夜咬牙切齿、痛恨万分的仇恨啊,今天终于听到您的指点了!”说完就自杀了。太子丹听到这个消息,赶紧跑过去,伏在樊於期的尸体上痛哭,悲痛到了极点。事已至此,无可奈何,只好把樊於期的首级装进匣子里封好。

太子就想着找一把天下最好的匕首,最后在赵国找到一个叫徐夫人的,花了大价钱,一百金买下。然后找工匠用药物淬炼它,试过之后,只要沾上一点血,人立刻就死了,那叫一个厉害!然后太子就决定让荆轲带着这把匕首去刺秦。燕国有个勇士叫秦舞阳,才十三岁,杀过人,别人看他一眼都不敢直视。太子就让秦舞阳当荆轲的副手。荆轲还等一个人,想一起走,但那个人住得远还没来,荆轲还在等他,给他准备行装呢。

过了一会儿,还没出发,太子开始着急了,怀疑荆轲是不是反悔了,又派人去问:“天都快黑了,荆轲是不是改变主意了?能不能先让秦舞阳先走?”荆轲一听就火了,冲太子吼道:“太子你这是什么意思?去了不回来的,都是些没出息的家伙!我带着一把匕首去强大的秦国,那是刀山火海啊!我之所以还在这儿等,是因为要等我的朋友一起走。现在太子你磨磨唧唧的,我决定不去了!”说完,直接就走了。

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们,都穿着白衣素冠去送他。到了易水边,祭祀完毕,准备上路,高渐离开始击筑,荆轲跟着唱和,唱的是变徵之声,送行的人个个都哭得稀里哗啦的。荆轲又唱了一首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他唱得慷慨激昂,大家听得都瞪大了眼睛,头发都竖起来了。然后荆轲上了车,头也不回地走了。

到了秦国以后,荆轲带着很多珍贵的礼物,重金贿赂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蒙嘉就先去秦王面前说好话:“燕王是真的被大王您的威风吓坏了,不敢举兵对抗您的军队,愿意把整个国家献给您做内臣,跟其他诸侯一样,按时进贡,像郡县一样管理,只求能继续供奉先王宗庙。他太害怕了,不敢亲自来,特地把樊於期的脑袋和燕国的督亢地图装在盒子里,燕王亲自在宫里送上,派人来告诉大王,一切听凭大王您的吩咐。”

秦王听了,非常高兴,立刻穿上朝服,摆上九宾的礼仪,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荆轲拿着装有樊於期人头的盒子,秦舞阳拿着装地图的箱子,依次上前。走到台阶上,秦舞阳脸色大变,吓得浑身发抖,大臣们都很奇怪。荆轲回头笑着安慰秦舞阳,然后向秦王解释说:“这位是北方边远地区的粗人,没见过天子,所以才害怕。请大王您稍微宽容一下,让他完成使命。”秦王对荆轲说:“把秦舞阳拿的地图拿过来。”荆轲接过地图呈给秦王,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展开后,藏在里面的匕首露出来了。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过去。还没刺到秦王,秦王就吓了一跳,自己跳起来,衣袖被扯断了。他拔剑,剑很长,卡在了剑鞘里。当时情况紧急,剑又很结实,所以一时拔不出来。荆轲追着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所有的大臣都吓傻了,完全没料到会发生这种事,都慌了手脚。而秦国的法律规定,侍奉在大殿上的大臣不能带任何武器;那些侍卫手里的武器都放在殿外,没有诏令不能上殿。当时情况紧急,来不及召集殿外的侍卫,所以荆轲才能追着秦王。而大臣们当时慌乱极了,没有武器可以攻击荆轲,只能用手和他搏斗。这时,侍医夏无且用他手里的药囊去阻挡荆轲。秦王正绕着柱子跑,慌乱之中不知所措,左右侍卫就喊:“大王您背着剑呢!”秦王背着剑,于是拔剑刺向荆轲,砍断了他的左腿。荆轲倒下了,但他还是用匕首去刺秦王,没刺中,却刺中了柱子。秦王又刺了荆轲几剑,荆轲受了八处刀伤。荆轲知道事情失败了,靠着柱子笑着,叉开腿骂道:“事情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想活着挟持他,必须得到约定好的信物来报答太子。”于是左右侍卫上前杀了荆轲,秦王脸色阴沉了好久。之后论功行赏,赏赐群臣和参与战斗的人各有不同,而赐给夏无且黄金二百斤,说:“无且你爱护我,用药囊阻挡了荆轲。”

秦王当时气得不行,又加派兵力去攻打赵国,还命令王翦带兵去打燕国。不到三个月,蓟城就被攻破了。燕王喜和太子丹带着精锐部队逃到辽东去了。秦将李信紧追不舍,代王嘉就给燕王喜写信说:“秦国之所以这么急着追赶燕国,是因为太子丹啊!大王要是杀了丹,把他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罢兵,燕国的社稷也能保住。”后来李信追赶太子丹,丹躲在衍水中,燕王就派人把太子丹杀了,想献给秦国。但秦军还是继续进攻。五年后,秦国彻底灭了燕国,燕王喜也被俘虏了。

第二年,秦国统一了天下,秦王嬴政称帝,号称皇帝。于是秦国开始追杀太子丹和荆轲的那些门客,大家都逃跑了。高渐离改了名字,装扮成普通人,躲在宋子家里当佣人。过了很久,他受不了这种苦日子了,有一天听到他家主人请来的客人击筑,心里很激动,走来走去,挪不动步。他总是说:“这个人,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佣人把这话告诉了主人,主人说:“这个佣人是个懂音乐的人,他是在评价音乐的好坏呢。”主人就把他叫来击筑,大家都叫好,还赏了他酒喝。高渐离觉得长期隐姓埋名太憋屈了,于是退下,拿出他珍藏的筑和好衣服,换了装扮后再次出现。在座的客人都很惊讶,起身和他行礼,把他当成贵宾对待。他击筑唱歌,在座的客人没有一个不流泪的。宋子把这事告诉了别人,消息传到了秦始皇耳朵里。

秦始皇召见了他,有人认出了他,说:“这是高渐离!”秦始皇很喜欢他精湛的击筑技艺,赦免了他的罪行,但是却弄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秦始皇每次都赞赏有加。高渐离渐渐靠近秦始皇,他把铅藏在筑里,等到靠近秦始皇的时候,举起筑就砸了过去,可惜没砸中。于是秦始皇就杀了高渐离,从此以后再也不接近诸侯的宾客了。

鲁句践听说荆轲刺杀秦王的事后,私下里说:“唉,可惜荆轲没有好好学习刺杀的技巧啊!我真是太不了解他了!以前我斥责他,他竟然把我当成坏人了!”

司马迁说啊,世人对荆轲的评价,说他接受太子丹的命令,简直是“天雨粟,马生角”那样夸张,根本就是瞎说。还有说荆轲刺伤了秦王,那也是假的。我呢,跟公孙季功、董生还有夏无且他们一起聊过,他们都很了解这件事的内情,就跟我这么说的。从曹沫到荆轲这五个人,他们的行动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但是他们的出发点都很明确,他们心里想的跟他们做的完全一致,名字都流传后世了,这怎么可能全是假的呢!

从曹沫到荆轲,这五位勇士,他们的故事,有的成了,有的败了,但他们的初衷都是那么坚定,从一而终,名留青史,可不是偶然的。那些夸大其词的说法,比如“天雨粟,马生角”,根本就是不靠谱的。我听公孙季功、董生和夏无且他们讲过事情的真相,他们可是亲历者或者知情人啊,他们的说法才是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