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禹,名字叫文命。禹他爸叫鲧,鲧他爸叫帝颛顼,颛顼他爸叫昌意,昌意他爸叫黄帝。所以说啊,禹是黄帝的玄孙,也是帝颛顼的孙子。禹他曾祖父昌意和爸爸鲧都没当上皇帝,都是臣子。

到了尧帝当政的时候,洪水泛滥成灾,水势汹涌,漫过高山,淹没丘陵,老百姓苦不堪言。尧帝就寻思着找个能治水的人,朝臣和四方诸侯都推荐鲧。尧帝说:“鲧这个人不守规矩,还害了家族,不行!”四方诸侯又说:“目前还没人比鲧更合适了,请大王试试他吧!”尧帝听了四方诸侯的话,就让鲧去治水。结果鲧治了九年水也没停,一点效果都没有。

于是尧帝就另寻人才,找到了舜。舜被启用后,开始代理天子的政务,四处巡视。他看到鲧治水毫无成效,就把鲧杀了,扔在了羽山。全国上下都认为舜杀鲧是正确的。之后,舜提拔了鲧的儿子禹,让他继续他父亲未完成的事业。

尧帝死了以后,舜帝问四方诸侯:“谁能够继承尧帝的功业,让他来做官?”大家都说:“伯禹现在是司空,他能继承尧帝的功业。”舜帝说:“对,就是这样!”然后就命令禹:“你去治理水土,一定要努力啊!”禹叩头谢恩,还谦虚地推辞,说契、后稷、皋陶更合适。舜帝说:“你去做你的事吧!”

禹这个人办事效率高,勤勤恳恳;他品德高尚,为人善良,说话可信;他的言行举止都成了大家的榜样,为人正直,做事有条理,就像国家的框架和准则一样,让人敬佩。

大禹接受了帝舜的命令,带着益和后稷,号召全国各地的诸侯和百姓一起治理水土。他们要丈量山川,标记树木,确定高山大川的位置。大禹心里很悲痛,因为他父亲鲧因为治水失败而被处死了,所以他非常努力,日夜操劳,在外奔波了十三年,连家门都不敢进。他穿着粗布衣服,吃着简单的食物,尽心尽力地祭祀鬼神;住处简陋,把钱都花在了治理水患上。陆地上乘车,水里乘船,泥泞地乘橇,山里乘檋(一种山地交通工具)。他手里拿着准绳和规矩,根据四季的变化,开凿九州,疏通九条水道,治理九个沼泽,测量九座大山。他还命令益教百姓种植水稻,告诉他们可以在低洼潮湿的地方种植;又命令后稷教百姓种植一些稀有的粮食作物。如果哪个地方粮食不够吃,就从别的地方调拨过去,做到各诸侯国之间资源均衡。大禹还根据各地不同的地理条件和物产,规定了各自的贡赋,并充分利用山川的便利条件。

大禹治水是从冀州开始的。在冀州,他治理了壶口,整治了梁山和岐山,修缮了太原,一直治理到岳阳。他辛勤工作,治理了衡山和漳河,那里的土壤是白色的粘土,赋税等级是上上等,田地中等,常山和卫地也跟着受益,大陆地区也因此得到了治理,鸟夷人穿着兽皮衣服。大禹还沿着碣石山南下,一直到达大海。

接下来,大禹治理了沇州(今河南省北部地区),也就是济水和黄河一带。他疏通了九条河道,治理了雷泽和夏泽,使雍水和沮水汇合,桑田也因此得以养蚕,百姓终于可以住在高地上,有了安定的住所。那里的土壤是黑色的粘土,长着茂盛的草和树木,田地条件较差,赋税等级是中等偏下,大禹花了十三年才完成治理。那里的贡赋是漆和丝绸,还有精美的织物。这里的水路可以通往济水和漯水,最终汇入黄河。

最后,大禹治理了青州(今山东省部分地区)。他平定了堣夷部落,疏通了潍水和淄水。那里的土壤是白色的粘土,海边是广阔的浅滩,田地多是盐碱地。田地条件有好有坏,赋税等级是中等偏上。那里的贡赋是盐和细麻布,还有各种各样的海产品,以及岱山所产的丝、麻、铅、松树和奇特的石头。莱夷人负责放牧,贡赋是细麻布。这里的水路可以通往汶水,最终汇入济水。

海岱和淮河一带是徐州,淮河、沂河治理得很好,蒙山、羽山都开发利用了。广阔的平原成了州府所在地,东部原野也平整了。那里的土壤是红色的粘土,草木逐渐茂盛起来。田地等次中等偏上,赋税中等偏上。进贡的土有五种颜色,还有羽箭、夏狄(一种乐器)、峄山孤桐、泗水滨的浮磬,淮夷进贡的珍珠、鱼,还有装在竹筐里的黑色细麻布和白色生丝。徐州的漕运水道经淮河、泗水,直通黄河。

淮河和大海一带是扬州,彭蠡泽(鄱阳湖)成了州府所在地,是阳鸟栖息的地方。长江的三条支流汇入这里,太湖也安定下来了。竹子和箭也大量种植。那里的草都很柔嫩,树木都很高大,土壤是淤泥。田地等次很低,赋税却很高,种类也杂。进贡的金子有三种,还有瑶、琨(两种美玉)、竹箭、象牙、皮革、羽毛、旄牛尾,岛夷进贡的各种花布,还有装在竹筐里的织贝、橘子、柚子以及锡。扬州的水路四通八达,连通淮河、泗水,直达江海。

荆山和衡山一带是荆州,长江、汉水都汇入大海。九江地区位置适中,沱水、涔水已经开通航道,云梦泽也治理好了。那里的土壤是淤泥。田地等次中等偏下,赋税高低不一。进贡的物品有羽毛、旄牛尾、象牙、皮革,三种金子,杶木、榦木、栝楼、柏树,砺石、砥石、砮石、丹砂,还有箘簬、楛竹,三国都进贡,名称各异,还有装在木箱里的菁茅,还有装在竹筐里的黑色丝线、红色丝线、玑珠、组绳,九江还进贡了一只大龟。荆州的水路经长江、沱水、涔水、汉水,越过雒阳,到达南河。

荆山和黄河一带是豫州,伊河、洛河、瀍河、涧河都汇入黄河,荥阳成了州府所在地,沟通了菏泽,靠近都城。那里的土壤,下层是土,上层是坟墓和窑址。田地等次中等偏上,赋税高低不一,种类中等偏上。进贡的物品有漆、丝、絺、纻(几种丝织品),还有装在竹筐里的细棉絮,以及进贡的磬和错金银器。豫州的水路经洛河,直达黄河。

华阳山和黑水一带是梁州,汶水、嶓冢山都开发利用了,沱水、涔水已经开通航道,蔡州、蒙山也平定了,和夷也归顺了。那里的土壤是青黑色的泥土。田地等次中等偏下,赋税中等偏下,种类也杂。进贡的物品有璆石、铁、银、镂刻的器物、砮石、磬,还有熊、罴、狐、貍的皮,以及织成的皮制品。西面的倾城因为桓公而兴起,梁州的水路经潜川,越过沔水,进入渭水,最后汇入黄河。

这段话描述的是古代雍州的地形地貌和水文情况,咱们一句一句地来说。

“黑水西河惟雍州:” 就是说,黑水和西河都在雍州境内。 简单来说,就是雍州这地方,有黑水河和西河。

“弱水既西,泾属渭汭。” 弱水在西边,泾河汇入渭河。 意思就是说,西边有条弱水河,泾河最终流进渭河。

“漆、沮既从,沣水所同。” 漆水和沮水也汇入渭河,沣水也是一样。 就是说,好几条河,漆水、沮水和沣水,都流到渭河里去了。

“荆、岐已旅,终南、敦物至于鸟鼠。” 荆山和岐山连绵不断,终南山、敦物山一直延伸到鸟鼠山。 这说的是山脉的走向,好几座山连在一起,绵延不绝。

“原隰厎绩,至于都野。” 平原和沼泽地连绵不断,一直延伸到郊野。 就是说,平原和湿地一直延伸到城市外面。

“三危既度,三苗大序。” 越过三危山,就到了三苗部落的地域。 意思是过了三危山,就到三苗族居住的地方了。

“其土黄壤。田上上,赋中下。” 那里的土壤是黄土,土地肥沃,但赋税中等偏下。 就是说,那儿的土是黄土,地很肥,但交的税不算多。

“贡璆、琳、琅玕。” 进贡美玉、青玉和琅玕(一种玉石)。 意思是说,那地方出产好玉,进贡给朝廷。

“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 (这些玉石)从积石山漂流下来,到龙门西河,最终汇入渭河。 说的是这些玉是从积石山漂下来的,最后流到渭河里。

接下来是关于山脉的描述:

“道九山:汧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砥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常山至于碣石,入于海;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熊耳、外方、桐柏至于负尾;道嶓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汶山之阳至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 这段话列举了九条山脉,从汧山、岐山到荆山,跨越黄河;从壶口山、雷首山到太岳山等等,一直到汶山,最后到敷浅原。 这部分是说,雍州附近有九条山脉,详细列举了这些山脉的名称和走向。

最后是关于河流的描述:

“道九川: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道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道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华阴,东至砥柱,又东至于盟津,东过雒汭,至于大邳,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嶓冢道瀁,东流为汉,又东为苍浪之水,过三澨,入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汶山道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醴,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迤北会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海。道沇水,东为济,入于河,泆为荥,东出陶丘北,又东至于荷,又东北会于汶,又东北入于海。道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道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北至于泾,东过漆、沮,入于河。道雒自熊耳,东北会于涧、瀍,又东会于伊,东北入于河。” 这段话描述了九条河流的流向,从弱水到合黎山,再到南海;从黑水到三危山,再到南海;黄河从积石山到龙门,再到大海等等,详细描述了九条河流的流经之处和最终流入的海洋。 这部分是说,雍州附近有九条河流,详细描述了这些河流的流向和最终汇入的地方。

好家伙,这下天下统一了!四方名臣都到位了,九座大山都修好了路,九条大河都疏通了,九个沼泽都治理好了,全国各地都团结一心。六个部门都运作得很好,全国土地都规划得井井有条,财政管理也特别谨慎,全国的赋税都顺利收缴了。天子还给中原地区的人赐了姓氏,说:“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接下来,天子规定了天子辖区以外五百里的甸服地区,具体来说:一百里内交纳丝织品,二百里内交纳铜器,三百里内交纳谷物秸秆,四百里内交纳粟米,五百里内交纳稻米。甸服地区外面再往外五百里是侯服地区:一百里内进贡特产,二百里内是诸侯国,三百里内是诸侯国。侯服地区外面再往外五百里是绥服地区:三百里内推行礼乐教化,二百里内加强军事防御。绥服地区外面再往外五百里是要服地区:三百里内是夷族地区,二百里内是蔡族地区。要服地区外面再往外五百里是荒服地区:三百里内是蛮族地区,二百里内是流民地区。

大禹治水,东到大海,西到流沙,北到边疆,南到尽头,他的教化遍及天下每一个角落!然后,皇帝把玄圭赐给了大禹,向天下宣布他治水成功的消息。从此以后,天下就太平了,一片繁荣景象!

皋陶当官,用道理治理百姓。舜帝当政的时候,禹、伯夷、皋陶一起在舜帝面前议事。皋陶提出了他的治理策略,说:“要相信他们的道德,用明智的策略辅助他们,使他们和谐相处。”禹说:“对,那具体怎么做呢?”皋陶说:“哎!要谨慎地修养自身,要长远考虑,要敦睦九族,让百姓明智而有力量,这样,近的可以治理好,远的自然也会安定。”禹赞赏他的话,说:“对。”皋陶继续说:“哎!治理的关键在于了解百姓,在于安抚百姓。”禹感叹道:“哎!如果都能做到这些,那只有上天才能做到啊!了解百姓就体现了你的智慧,就能把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能安抚百姓就体现了你的仁惠,百姓就会拥戴你。能了解民情又能施以恩惠,还怕什么驩兜作乱,还怕什么有苗氏迁徙,还怕什么那些巧言令色、阿谀奉承的小人?”

皋陶说:“对,哎!还要施行九德,也要宣扬九德。”然后他说:“开始做事要宽容但要严肃,要温和但要坚定,要心怀愿望但要共同努力,要治理但要恭敬,要应对混乱但要果断,要正直但要温和,要简朴但要廉洁,要刚强但要务实,要强硬但要讲义气。要使这些成为常规,这样就吉祥了。每天宣扬仁、义、礼三德,早晚都要努力使百姓安居乐业。每天都要严肃地执行忠、信、孝、悌六德,让国家充满光明。广泛地接受民意,普遍地施以恩惠,九德都能做到,贤能之士都能在官位上,百官都能恭敬谨慎。不要教唆邪恶淫乱的阴谋诡计。不是合适的人担任官职,这就是违背天意。上天会惩罚有罪之人,五刑五法要严厉执行啊!我的话能实行吗?”禹说:“你的话很有道理,完全可以实行。”皋陶说:“我还缺乏见识,希望能够辅助你推行道义。”

舜帝对禹说:“你也要好好说说你的想法。”禹回答说:“哎,我能说什么呢?我一直都在努力思考。”皋陶问禹:“你说的努力思考是什么意思?”禹说:“大洪水滔天,汹涌澎湃,淹没了山川丘陵,百姓都受困于水患。我陆地行走坐车,水上行走坐船,泥泞地行走坐橇,山地行走坐檋,在山里开路砍树。我和益一起给百姓提供稻谷和鲜美的食物。疏通九条大河,使之通向四海,疏浚沟渠,使之通向河流。我和稷一起给百姓提供珍贵的食物。食物不够,就从富裕的地方调拨到贫乏的地方,帮助他们搬迁。百姓这才安定下来,万国得以治理。”皋陶说:“对,这真是功德无量啊!”

大禹对帝喾说:“哎,陛下!您一定要谨慎地处理政务,安安稳稳地治理国家。您要辅助德行,天下就会大力响应。您要以清明的意志等待上天的命令,上天一定会再次委任您,让您享有太平盛世。” 帝喾说:“唉,我这个臣子啊,我这个臣子啊!我就是您的手足和耳目。我想让百姓安居乐业,您来辅助我;我想了解古代先贤的典范,日月星辰以及各种服饰的颜色,您来帮我弄明白;我想了解六律、五声、八音,以及各种乐器的演奏技巧,您来帮我听一听;如果我有什么疏忽,您就来帮我纠正和弥补。您不要阿谀奉承,即使我退位了,也要敢于批评我。要尊重四位辅臣,提防那些阿谀奉承的小人,只要您能坚持施行德政,天下自然就清明了。”

大禹回答说:“是的,陛下。如果陛下不能及时处理政务,不分善恶一视同仁,那就会一事无成。” 帝喾说:“不要像丹朱那样骄傲自满,只喜欢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沉迷于酒色,最终断送了自己的前程。我实在无法容忍这种行为。” 大禹说:“我娶了涂山氏的女子,生了启,他不是我的继承人,但我仍然能够完成治水和治理天下的功业。我辅助您完成了五服的治理,范围达到五千里,设立了十二个州和军队,疆域扩展到四海,都建立了五位长官,各个地区都有功劳。苗族顽固不化,不肯归顺,陛下一定要多加考虑啊。” 帝喾说:“宣扬我的德政,就是你的功劳啊。”

皋陶于是敬佩大禹的功德,命令百姓都效仿大禹。如果有人违反了命令,就依法处罚。舜帝的德行光明伟大。

于是夔开始演奏音乐,祖先的灵魂也降临了,诸侯们互相谦让,鸟兽一同起舞,箫韶九成,凤凰前来朝拜,百兽一起跳舞,百官和谐相处。帝喾因此作歌曰:“**陟天之命,维时维几。**”然后又唱道:“**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 皋陶双手合十,叩头,高声说道:“记住啊,要以兴旺国家为己任,谨慎地遵守法度,敬慎啊!” 又作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接着又唱道:“**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 帝喾叩拜道:“是的,我一定谨记在心!” 于是天下人都尊崇大禹的智慧、才能和音乐,并把他奉为山川之神。

话说舜帝把禹推荐给老天爷,让他继承自己的位置。十七年后,舜帝驾崩了。三年丧期一过,禹在阳城婉拒了舜帝的儿子商均,表示自己不想继承。结果,天下诸侯都抛弃了商均,纷纷来朝拜禹。于是,禹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天子,坐在南边接受天下朝拜,国号叫夏后,姓姒。

禹当了皇帝以后,提拔了皋陶,还把政事交给他处理。可惜的是,皋陶没多久就去世了。禹就把皋陶的后代封在了英、六两个地方,有的说法是在许地。之后,禹又重用了益,让他负责政务。

过了十年,禹东巡视,到了会稽就驾崩了。临终前,把天下交给了益。三年丧期结束之后,益把帝位让给了禹的儿子启,自己则退隐到箕山之阳。禹的儿子启很贤能,深得民心。虽然禹临终前把天下给了益,但是益辅佐禹的时间比较短,天下人心还没完全归附他。所以,诸侯们都抛弃了益,跑去朝拜启,说:“他是咱们禹帝的儿子啊!”于是,启就继承了帝位,这就是夏后帝启。

夏后帝启,是禹的儿子,他母亲是涂山氏的女儿。

有扈氏不服夏朝的统治,启就带兵去讨伐他们,双方在甘地展开了一场大战。战斗打响之前,启写下了《甘誓》,然后召集了六位卿来宣读。启说:“哎呀!各位六卿,我今天要告诉你们:有扈氏目中无人,违反了五种法令,怠慢了三项政务,上天要灭掉他们。现在我奉天行事,讨伐他们。你们要听从我的命令,左翼不许攻击右翼,右翼不许攻击左翼,你们要是违抗命令,我就治你们的罪!如果你们用不正当的手段来指挥军队,我也要治你们的罪!听从命令的,我会在祖庙赏赐你们;违抗命令的,我会在社稷坛处罚你们,我一定会严惩你们!”结果,有扈氏被灭掉了,天下都归顺了夏朝。

夏后帝启死后,他的儿子太康继位。太康后来失去了帝位,他和他的五个兄弟在洛水边居住,还创作了《五子之歌》。

太康死后,他的弟弟中康继位,这就是帝中康。帝中康在位期间,羲和两人沉迷酒色,荒废了职守,导致日历错乱。胤就去讨伐他们,并作了《胤征》。

话说夏朝中康去世后,他的儿子帝相继位。帝相死后,他的儿子帝少康继位。帝少康去世,儿子帝予继位;帝予去世,儿子帝槐继位;帝槐去世,儿子帝芒继位;帝芒去世,儿子帝泄继位;帝泄去世,儿子帝不降继位;帝不降去世,弟弟帝扃继位;帝扃去世,儿子帝廑继位;帝廑去世,他的儿子孔甲继位,这就是夏帝孔甲。

孔甲当政后,迷信鬼神,生活放荡,荒淫无度。夏朝的国力因此衰弱,许多诸侯都背叛了夏朝。这时候天上降下两条龙,一雌一雄,孔甲却养不活它们,也没能找到豢龙氏来帮忙。话说陶唐氏(尧)衰落之后,他的后代刘累向豢龙氏学习养龙的本领,然后去侍奉孔甲。孔甲赐给他御龙氏的姓氏,让他继承豕韦氏的爵位。后来那条母龙死了,孔甲竟然想把龙肉用来款待夏后的宾客。夏后的人听说后非常害怕,赶紧搬走了。

孔甲死后,他的儿子帝皋继位;帝皋死后,儿子帝发继位;帝发死后,儿子帝履癸继位,这就是夏桀。从孔甲开始,许多诸侯就背叛了夏朝,到了桀的时候,更是如此。桀不修德政,只知道用武力来压迫百姓,百姓苦不堪言。他曾经把商汤囚禁在夏台,后来又放了他。商汤勤于修德,许多诸侯都归顺了他。于是,商汤率领军队讨伐夏桀。夏桀逃到鸣条,最终被放逐而死。夏桀临死前还感叹说:“我后悔当初没有在夏台杀了商汤,才落得如此下场。”商汤于是登上了天子之位,取代夏朝统治天下。商汤还封赏了夏朝的后代,一直到周朝的时候,夏朝的后代还在杞国受封。

太史公说:禹是姒姓,他的后代分封各地,就以国名作为姓氏,所以有了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襃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这些姓氏。孔子曾经考证过夏朝的历法,学者们多传诵《夏小正》。从虞舜、夏禹时代开始,贡赋制度就已经很完善了。有人说禹曾经在江南召集诸侯,商讨功绩,然后去世,就葬在那里,并命名为会稽。会稽,就是会计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