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他教过的学生有77个,个个都是有特殊才能的人。在品德方面,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政事方面,有冉有、季路;在言辞方面,有宰我、子贡;在文学方面,有子游、子夏。还有师辟、参鲁、柴愚、由喭、回屡空等等。子贡虽然不受官职的约束,却经商很成功,每次预测都非常准。

孔子非常敬重的人有:在周朝是老子;在卫国是蘧伯玉;在齐国是晏平仲;在楚国是老莱子;在郑国是子产;在鲁国是孟公绰。此外,他还多次称赞臧文仲、柳下惠、铜鞮伯华、介山子然,但这些人跟孔子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

颜回是鲁国人,字子渊,比孔子小三十岁。

颜回问什么是仁,孔子说:“能够克制自己,恢复到礼的规范,天下就会归于仁了。”

孔子还说:“颜回啊,真是贤人!他只有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一般人都会忧愁,但他却始终快乐。”“颜回看起来好像傻乎乎的,但他私下里认真反思,也能有所领悟,其实他并不愚笨。”“有用的时候就站出来做事,没用的时候就隐退,只有我和他才这样!”

颜回29岁就去世了,头发都白了。孔子痛哭,说:“自从有了颜回,我的学生们都更加亲近了。”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谁最爱学习?”孔子回答:“颜回最爱学习,从不迁怒,从不犯同样的错误。可惜他英年早逝,现在已经不在了。”

闵损字子骞,比孔子小十五岁。

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啊!别人根本插不上他与父母兄弟之间的话。”他不做官,不吃污秽的俸禄。“如果还有谁能像他一样,一定在汶水之上了。”

冉耕字伯牛,孔子认为他有高尚的品德。

伯牛得了重病,孔子去看望他,从窗户伸出手握着他的手说:“这是命啊!这样的人却得了这样的病,也是命啊!”

冉雍字仲弓。

仲弓问为政之道,孔子说:“出门待人要像接待贵宾一样,对待百姓要像举行大祭一样。在朝廷上没有怨言,在家中也没有怨言。”

孔子认为仲弓有高尚的品德,说:“仲弓可以让他南面而坐(即当国君)。”

仲弓的父亲地位卑微。孔子说:“耕牛生下的牛犊,毛色鲜亮,角也长得好,即使想不用它,山川难道会舍弃它吗?”

冉求,字子有,比孔子小29岁,曾经做过季氏的宰相。季康子曾经问孔子:“冉求是仁人吗?”孔子说:“给他一座拥有上千户人家的城邑,或者一个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家族,他能把赋税治理得井井有条。至于他是不是仁人,我可就不知道了。” 季康子又问:“子路呢,是仁人吗?”孔子回答说:“跟冉求差不多。”

冉求曾经问孔子:“听到道理就要马上实行吗?”孔子说:“要实行。”子路也问了同样的问题:“听到道理就要马上实行吗?”孔子却回答说:“你家里还有父亲兄弟呢,怎么能听到道理就马上实行呢!”子华觉得奇怪,就问孔子:“同样的问题,答案却不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孔子解释说:“冉求比较退缩,所以我鼓励他积极进取;而子路比较冲动,所以我劝他谨慎些。”

仲由,字子路,是卞地人,比孔子小九岁。子路性格粗犷,好勇斗狠,为人正直,曾经戴着雄鸡冠,佩着野猪牙,态度蛮横地对待孔子。孔子就用礼仪慢慢地引导他,后来子路变得恭敬谦逊,主动请求拜孔子为师。

子路曾经问孔子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要以身作则,勤于劳作。”子路又追问,孔子说:“不要厌倦。”子路又问:“君子应该尚武吗?”孔子说:“义才是最重要的。君子尚武但缺乏正义就会造成混乱,小人尚武但缺乏正义就会成为盗贼。”

子路听到道理,却没能做到,心里总是担心自己没做到。孔子评价他说:“一句话就能断案的人,大概只有子路了!”“子路比我还勇猛,只是缺乏方法。”“像子路这样的人,恐怕难逃一死啊!”“穿着破旧的衣服和穿着狐貉皮衣的人站在一起而毫不羞愧的,大概只有子路了!”“子路已经走进了厅堂,却还没有进入内室。”

季康子又问:“仲由是仁人吗?”孔子说:“给他一个拥有上千辆兵车的国家,他能把赋税治理得井井有条,至于他是不是仁人,我可就不知道了。”

子路喜欢跟孔子游学,途中遇到长沮、桀溺和一位挑着柴禾的老人。

子路后来做了季氏的宰相,季孙问孔子:“子路可以称得上是位大臣吗?”孔子说:“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合格的大臣了。”

子路后来做了蒲邑的大夫,向孔子辞行。孔子对他说:“蒲邑有很多勇士,而且很难治理。但是我告诉你:恭敬谨慎,就能控制勇猛;宽厚公正,就能团结大众;恭敬、公正、沉静,就能报答君上。”

一开始,卫灵公有个很受宠爱的妃子叫南子。灵公的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庄公他爹——蕢聩,跟南子搞到一起,害怕被灵公处死,就逃跑了。等到灵公死了,灵公的夫人想立公子郢为国君。可公子郢不愿意,说:“太子蕢聩的儿子还在呢!” 所以卫国就立了蕢聩的儿子为国君,这就是卫出公。

卫出公当了十二年国君,他爹蕢聩一直流落在外,回不来。这期间,子路在卫国当大夫孔悝的邑宰(相当于县长)。蕢聩就和孔悝一起造反,计划攻打孔悝的家,然后带着他的手下袭击卫出公。卫出公逃到了鲁国,蕢聩就回国当了国君,这就是卫庄公。

正赶上孔悝造反的时候,子路在外面办事,听到消息后赶紧往回赶。路上碰见子羔正从卫国城门出来,子羔对子路说:“出公已经逃跑了,城门也关上了,你还是回去吧,别白白送死。”子路说:“吃人家的饭,就得为人家办事,哪能躲避危险呢!”子羔最后还是走了。这时,有个使者进城,城门开了,子路跟着进去了。他找到蕢聩,蕢聩和孔悝正站在台上。子路说:“大王,您为什么还要依靠孔悝?让我把他杀了!”蕢聩没答应。于是子路想放火烧台子,蕢聩害怕了,就派石乞、壶黡去攻击子路,把子路的帽子带子都砍断了。子路说:“君子死了,帽子也不能丢。”然后就用帽子带子自杀了。

孔子听说卫国发生叛乱,说:“唉,子路死啦!”后来果然证实子路死了。所以孔子说:“自从我有了子路,就没听到过什么坏话了。” 这时候,子贡正在鲁国出使齐国。

宰予,字子我,是个很会说话的人,口才很好。他跟孔子学习后,问孔子说:“三年之丧是不是太久了?君子三年不举行祭祀活动,礼乐制度肯定要崩溃;三年不搞娱乐活动,娱乐活动肯定要衰败。旧的粮食已经吃完了,新的粮食也收上来了,钻木取火的技术也掌握了,这三年丧期是不是可以结束了?”孔子问他:“你心里安宁吗?”宰予说:“安宁。”孔子说:“你心里安宁,那就去做吧。君子守孝期间,吃香的喝辣的都觉得不香甜,听到音乐也觉得不快乐,所以才不举行祭祀和娱乐活动。”宰予走了以后,孔子说:“宰予这个人太不仁义了!孩子出生三年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三年之丧,是天下的普遍道理啊!”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宰予又问五帝的德行,孔子说:“我不是研究这方面的人。”

宰予后来当了临菑的大夫,和田常一起造反,最后被灭族,孔子为此感到很羞耻。

端木赐,卫国人,字子贡。比孔子小三十一岁。

这句的意思就是:端木赐是卫国人,字叫子贡,比孔子小31岁。

子贡说话很厉害,口才又好,孔子经常批评他太会辩论。子贡就问孔子:“我和颜回谁更优秀?”孔子说:“你敢跟颜回比吗?颜回一听就能懂十个意思,而你一听只能懂两个。”

这段说的是子贡很能说会道,孔子觉得他有点过于耍嘴皮子,所以经常点拨他。然后子贡很谦虚地问自己和颜回谁更好,并说明自己不如颜回。

子贡学成之后,问孔子:“我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你是个器皿。”子贡又问:“是什么样的器皿?”孔子说:“是瑚琏(hú liǎn)。”

学成毕业了,子贡跑去问老师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他是个好东西,是那种上好的祭祀用的器皿。

陈子禽问子贡:“孔子是从哪里学习的呢?”子贡说:“文王武王的治国之道并没有失传,它存在于世人之中,有才能的人能理解它的精髓,没才能的人也能理解它的一部分,没有人不沾染文武之道。老师从哪里学习的呢?他又有什么固定的老师呢!”陈子禽又问:“孔子到哪个国家去,一定会了解当地的政治情况,这是他自己主动去了解的呢?还是别人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为人温和善良,恭敬谦虚,以礼待人,所以才能了解这些。老师了解政治的方式,和一般人了解政治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这段说的是子贡回答别人关于孔子是怎么学习以及如何了解各国政治的问题。子贡认为孔子博学多才,并非只从某个人或某件事学习,而是从生活中学习,并用自己温良恭俭让的品德去了解政治。

子贡问孔子:“既有钱又不骄傲,没钱也不谄媚,怎么样?”孔子说:“还可以吧,但不如贫穷而乐于自己的志向,富有而爱好礼仪。”

这段是子贡问孔子关于贫富与品德的问题,孔子认为贫穷而有志向,富有而守礼仪更好。

田常想在齐国造反,但害怕高、国、鲍、晏四家,所以把军队调动到想攻打鲁国。孔子听说后,对他的学生们说:“鲁国是我们的祖坟所在地,是我们的父母之邦,国家现在危在旦夕,你们为什么都不出去帮忙?”子路请求前往,孔子阻止了他。子张、子石也请求前往,孔子也不允许。子贡请求前往,孔子同意了。

最后这段讲的是齐国田常要造反,想先攻打鲁国,孔子得知后,让弟子们去鲁国帮忙,但只有子贡被允许前往。

好,我这就把这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你的要求分段。

首先,子贡出发去了齐国,找到田常,跟他说:“您攻打鲁国,这策略不对啊!鲁国,那可是个不好打的地方。城墙又矮又薄,地盘狭小,而且地势低洼,容易被水淹没。鲁国的国君又愚蠢昏庸,大臣们个个虚伪无能,老百姓更是不喜欢打仗,这样的国家,根本没法打。您不如去打吴国。吴国城墙又高又厚,地广人多,武器精良,士兵训练有素,装备精良,而且还有很多厉害的大臣辅佐,这样的国家,反而好打。”

田常一听,顿时脸色一沉,生气地说:“你说的难打的,别人觉得容易;你说的容易打的,别人觉得难打。你这是在教我怎么做事吗?”子贡不慌不忙地说:“我听说过,心里有担忧的事,就会攻击强大的敌人;心里没担忧的事,就会攻击弱小的敌人。您现在心里正担忧着呢!我听说您三次分封土地,三次都没成功,都是因为大臣们不听您的啊!现在您攻打鲁国来扩张齐国的势力,靠打胜仗来让国君骄傲,靠灭掉国家来抬高大臣的地位,而您自己却捞不到好处,这样下去,您和国君的关系就会越来越疏远。这样一来,您上面会让国君变得骄傲自满,下面又纵容大臣们为所欲为,想要成就大事,那可就难了。国君骄傲就会放纵,大臣骄傲就会争权夺利,这样一来,您和国君之间就会产生隔阂,您和大臣们之间也会互相争斗。这样下去,您在齐国的统治地位可就危险了!所以我说,不如去攻打吴国。就算攻打吴国失败了,老百姓在外面战死了,大臣们在国内也损失惨重,这样一来,您上面没有了强大的大臣与您对抗,下面也没有老百姓来指责您,您一人独掌齐国大权,岂不快哉!”

田常听完子贡的话,说道:“说得对!不过,我的军队已经开拔去攻打鲁国了,现在再去攻打吴国,大臣们肯定会怀疑我的,这该怎么办呢?”子贡胸有成竹地说:“您先让军队按兵不动,别攻打鲁国了,我这就去吴国,劝说吴王出兵救援鲁国,顺便攻打齐国,您到时候再用军队迎战他们。”田常同意了子贡的建议,就派子贡南下会见吴王。

话说:“我听说啊,真正的王者不会让天下断绝,霸主也没有强大的对手,即使是千钧重物,只要加上几铢几两,也能移动位置。现在您用强大的齐国去私下帮助弱小的鲁国,还跟吴国争强斗狠,我觉得这太危险了!再说,救鲁国能扬名,打齐国能得大利。您要是能安抚泗水流域的诸侯,再打败暴虐的齐国,震慑强大的晋国,那好处就太大了!表面上看是保全了鲁国,实际上是削弱了强大的齐国,这可是聪明人的做法,不会有疑问的。”

吴王说:“说得对!不过,我以前跟越国打过仗,被困在会稽山。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肯定想报仇雪恨。你得等我打败越国之后再听你的计策。”

子贡说:“越国的实力不如鲁国,吴国的实力不如齐国,您要是先打越国,不理齐国,等您打完越国,齐国早就把鲁国给灭了。再说,您现在打着‘继承断绝的国家’的名义,却先打小小的越国,却害怕强大的齐国,这可不是真正的勇敢啊!真正的勇士不畏惧困难,仁义的人不拘泥于小节,聪明的人不会错过时机,王者不会让天下断绝,以此来树立自己的威信。现在您先安抚越国,向诸侯展现您的仁义,再救鲁国、打齐国,威慑晋国,到那时,诸侯们一定会争先恐后地来朝拜您,霸业也就成功了!而且,您既然讨厌越国,那我请求去东方拜见越王,让他出兵一起行动,这样就能名义上是诸侯联军攻打齐国,实际上是空虚了越国的兵力。”

吴王听了非常高兴,就派子贡去越国了。

越王勾践亲自出城迎接子贡,到了驿馆后,他问子贡:“这吴国是蛮夷之国,先生您怎么如此郑重其事地来拜访呢?”

子贡回答说:“我刚才劝说吴王去救鲁国打齐国,吴王心里是想去的,但又害怕越国,说‘等我打败越国之后再去’。这样一来,打败越国就一定能成功了。再说,心里想着报仇却让人看不出来,那是笨;心里想着报仇,又让人看出来了,那是危险;事情还没开始做,就已经被人知道了,那也是危险。这三点都是办大事的大忌讳啊!”

勾践立刻叩头拜谢了两次,说:“我以前没掂量清楚自己的实力,就和吴国打仗,结果在会稽被困,那种痛苦深入骨髓,日夜焦躁不安,只想和吴王一起死,这就是我的愿望啊!” 然后,他就向子贡请教计策。

子贡说:“吴王这个人性情凶暴,大臣们都受不了他;吴国因为多次打仗而国力衰弱,士兵们也厌倦了战争;百姓怨恨朝廷,大臣们内部又互相倾轧;伍子胥因为直言进谏而被杀,太宰伯嚭专权擅政,迎合吴王的错误来满足自己的私欲:这就是吴国衰败的根本原因。现在大王您要是派兵支援吴国,以达到鼓舞吴王士气的目的,再用珍宝去打动他的心,用谦逊的言语来表示您的尊重,那他一定会去攻打齐国的。如果吴国战败,大王您就安全了;如果吴国打胜仗,那吴国一定会把兵力调往晋国,到时候我请求去晋国拜见晋君,让晋国和越国一起攻打吴国,这样吴国就一定能被削弱。吴国的精锐部队都用在攻打齐国上了,重甲兵又困在晋国,而大王您乘机攻击吴国,这样灭掉吴国就一定能成功!”

越王勾践非常高兴,答应了子贡的建议。他送给了子贡一百镒黄金,一把宝剑,还有两支上好的长矛。子贡没有接受,就离开了。

吴王派人告诉越王夫差说:“我恭敬地把大王您的意思转告了越王。” 越王吓得不轻,赶紧说:“我命不好,年纪轻轻就失去了父亲,自己又能力不足,犯了大错被吴国惩罚,军队打败了,自己也受了羞辱,只能躲在会稽,国家都快要变成荒地了。多亏大王您的恩赐,才能让我继续祭祀祖先,我死都不敢忘记您的恩情,哪敢有什么其他的想法呢!”

过了五天,越国的大夫种,也就是句践派来的使者,向吴王叩头行礼说:“东海的臣子,孤单的句践派臣种来拜见您,冒昧地向左右询问一下情况。现在我听说大王您将要兴兵讨伐,主持正义,救助弱小,攻打强大的齐国,安定周朝,想请您从境内征集三千士兵,我愿意亲自披坚执锐,冲锋陷阵,第一个承受敌人的攻击。顺便,我越国的卑微臣子种,献上先祖留下的兵器:二十副铠甲,一把斧头,一把屈卢矛,一把步光剑,作为送给军队的礼物。”吴王非常高兴,就问子贡:“越王想亲自跟着我一起攻打齐国,你觉得怎么样?”子贡回答说:“不行。空虚越国,调动越国所有军队,还要带上他们的君主,这是不义之举。您收了他们的礼物,答应了他们的军队,却拒绝他们的君主,这不好。”吴王听了子贡的话,答应了,就谢绝了越王的请求。于是吴王就发兵九郡,攻打齐国。

子贡离开吴国去了晋国,对晋国的国君说:“我听说过,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考虑,就无法应付突发事件;战争之前没有弄清楚情况,就无法战胜敌人。现在齐国和吴国将要开战,如果吴国打不赢,越国一定会趁机作乱;如果吴国打赢了,一定会带着军队来攻打晋国。”晋国的国君很害怕,问:“那怎么办?”子贡说:“赶紧整顿军队,休养生息,准备迎接他们。”晋国的国君答应了。

子贡离开晋国去了鲁国。吴王果然和齐国在艾陵交战,大败齐军,俘获了七个将军的军队却没有回师,果然带着军队攻打晋国,在黄池与晋军相遇。吴国和晋国争强斗胜,晋军攻击吴军,大败吴军。越王夫差听说后,渡过长江偷袭吴国,在吴国城外七里安营扎寨。吴王听说后,从晋国回师,与越军在五湖交战。打了三仗都没打赢,城门也守不住了,越军包围了吴王宫,杀了夫差,杀了他的宰相。三年后,越国称霸,东向称霸。

子贡这哥们儿一出山,就让鲁国稳定下来,齐国乱套了,吴国被击败,晋国变得强大,越国也臣服了。他一出马,各国之间的势力就互相倾轧,十年间,五个国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子贡特别擅长经商,跟着形势走,买卖做得风生水起。他喜欢宣传别人的优点,但也不隐瞒别人的缺点。经常在鲁国和卫国之间跑,家里积攒了上千金的财富,最后在齐国去世了。

言偃,是吴国人,字子游,比孔子小四十五岁。子游学成之后,当上了武城县令。孔子路过的时候,听到里面传来弦歌之声。孔子微微一笑说:“杀鸡焉用牛刀?”子游解释说:“我以前听夫子说过,君子学习道理是为了爱人,小人学习道理是为了更好被使唤。”孔子说:“你们几个,子游说得对啊,我刚才只是开玩笑。”孔子觉得子游把精力都放在了学习典籍上了。

卜商,字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什么意思啊?”孔子说:“这是指绘画要先有底稿。”子夏又问:“那是不是说礼仪应该放在前面?”孔子说:“商啊,你现在才算能和我谈论诗经了。”子贡问孔子:“老师和子夏谁更优秀?”孔子说:“老师有过犹不及的地方,子夏则有所不足。”“那老师是不是更好?”孔子说:“过犹不及啊。”孔子还对子夏说:“你要做一个君子儒,别做一个小人儒。”孔子去世后,子夏在西河讲学,还当了魏文侯的老师。他儿子去世的时候,哭瞎了眼睛。

颛孙师,陈国人,字子张,比孔子小四十八岁。子张问孔子关于仕途和俸禄的事,孔子说:“多听多问,对有疑问的地方要谨慎,这样犯错就少了;多看多观察,对危险的事情要谨慎,这样后悔就少了。少犯错,少后悔,俸禄自然就来了。” 有一天,他和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被困住了,问孔子该怎么办。孔子说:“说话要忠诚守信,做事要认真敬重,即使在蛮夷之地也能立足;说话不忠诚守信,做事不认真敬重,即使在乡里也站不住脚!站着的时候,要让人看到你正直的样子;坐着的时候,要让人看到你端正的样子,这样才能行动。”子张把这些话都记在了衣带上。

子张问孔子,啥样的人才能算得上是“通达”啊?孔子反问他,你说的“通达”到底指的是啥?子张说,在朝廷上肯定有名声,在家乡也肯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有名声,不算通达。真正通达的人,为人正直坦率,又乐于行善,善于察言观色,考虑问题总是为别人着想,这样的人,无论在朝廷还是在家乡,都能得到认可,真正做到通达。而那些有名声的人,往往是表面上装作仁义,实际上行为却与之相悖,自己还浑然不觉,这样的人,在朝廷和家乡虽然有名声,但这并不是真正的通达。

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比孔子小46岁。孔子觉得他孝顺懂事,就收他为学生,还让他写了《孝经》。曾参后来死在了鲁国。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比孔子小39岁。他长得相貌不佳,想拜孔子为师,但孔子觉得他资质平庸。不过,澹台灭明拜师之后,认真修行,从不走捷径,没有公务绝不拜访达官贵人。他后来南游到长江一带,身边跟着三百个学生,在诸侯国之间周旋,名声大噪。孔子听说后感慨道:“我以前看人重言辞,结果看走了眼,错过了宰予;看人重外表,又看走了眼,错过了子羽。”

宓不齐,字子贱,比孔子小30岁。孔子夸赞他:“子贱真是个君子啊!鲁国要是没有君子,那我还从哪里找君子呢?”子贱当了单父的县令,回鲁国向孔子汇报工作,说:“这个国家有五个品德高尚的人,但治理国家的方法却很不相同。”孔子说:“可惜啊,不齐治理的地方太小了,如果治理的地方大一些,那他就能大有作为。”原宪,字子思。

原宪问孔子什么是耻辱。孔子说:“国家安定富足,有粮食吃,这不算耻辱;国家动荡贫困,有粮食吃,这才是耻辱。”原宪又问:“如果能克制自己的欲望,不怨天尤人,这样就能做到仁义了吗?”孔子说:“做到克制欲望很难,至于仁义嘛,我也不知道。”孔子去世后,原宪就隐居在山野之中。子贡出使卫国,出行排场很大,坐着四匹马拉的车,带着许多随从,一路风风火火地来到原宪隐居的地方。原宪穿着破旧的衣服出来见子贡。子贡觉得很丢脸,问他:“老师是不是生病了?”原宪说:“我听说,没有钱财叫贫穷,学习道理却不能实践叫疾病。我原宪只是贫穷,并不是生病。”子贡很惭愧,很不高兴地离开了,一辈子都为自己的话过于轻率而感到羞愧。

公冶长,齐国人,字子长。孔子说:“公冶长可以托付终身,即使他曾经有过牢狱之灾,那也不是他的错。”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南宫括,字子容。

孔子被问到:“后羿射箭厉害,伯益划船技术高超,但都没能善终;而大禹和后稷辛勤耕作却能治理天下,这是怎么回事呢?”孔子没回答。等那人走了,孔子感叹道:“真是位君子啊!道德高尚啊!” “国家安定的时候,他们不会被废弃;国家混乱的时候,他们能免于杀身之祸。”孔子还反复提到“白圭之玷”的故事,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那人。

公皙哀,字季次。孔子说:“天下人都忙着做官,要么给人家当家臣,要么在都城做官;只有季次从没做过官。”

曾蒧,字皙。曾皙侍奉孔子,孔子说:“说说你的志向吧。”曾皙说:“春天衣服做好了,五六个戴着冠的成年人,六七个童子,一起去沂水沐浴,在舞雩台跳舞,然后吟诵着回家。”孔子听了,长叹一声说:“我与曾皙志同道合啊!”

颜无繇,字路。颜路是颜回的父亲,父子俩曾分别在不同时候侍奉孔子。颜回去世后,颜路家境贫寒,向孔子借车用来安葬颜回。孔子说:“不管有没有才能,为人父母的都会为自己的孩子说话。鲤(颜回)去世了,只有棺材没有椁,我不能步行去为他制作椁,因为我跟随过大夫,不能步行。”

商瞿,鲁国人,字子木,比孔子小二十九岁。孔子把《易经》传给了商瞿,商瞿又传给了楚国人馯臂子弘,弘传给了江东人矫子庸疵,疵传给了燕国人周子家竖,竖传给了淳于人光子乘羽,羽传给了齐国人田子庄何,何传给了东武人王子中同,同传给了菑川人杨何。杨何在汉元朔年间,凭借精通《易经》被任命为汉中大夫。

高柴,字子羔,比孔子小三十岁。子羔身高不足五尺,跟孔子学习,孔子认为他愚笨。子路推荐子羔担任费邑的宰,孔子说:“这是害了人家孩子啊!”子路说:“有百姓,有社稷,为什么一定要读书才能算学习呢?”孔子说:“所以我很讨厌那些油嘴滑舌的人。”

漆彫开,字子开。孔子让子开做官,子开回答说:“我做不到这一点。”孔子很满意。

公伯缭,字子周。子周向季孙氏告发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事告诉孔子,说:“夫子您一向有迷惑人心的想法,公伯缭这个人,我都能把他拉到集市上公开处置。”孔子说:“道要兴盛,是天命;道要衰败,也是天命。公伯缭又能怎么样呢!”

司马耕,字子牛。

牛很多话又很急躁,跑去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仁的人说话谨慎。”牛又问:“说话谨慎就能算是仁吗?”孔子说:“做到很难啊,说话能不谨慎吗!”

接下来,牛又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也不害怕。”牛接着问:“不忧愁不害怕就能算是君子吗?”孔子回答说:“自己反省没有愧疚,还有什么可忧愁害怕的呢!”

樊迟,字子迟,比孔子小36岁。

樊迟想跟孔子学种田,孔子说:“我比不上老农。”樊迟又想学种菜,孔子说:“我比不上老菜农。”樊迟走后,孔子感叹道:“樊迟真是个小人啊!上位者崇尚礼仪,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恭敬;上位者崇尚正义,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服从;上位者崇尚诚信,百姓就没有人敢不尽心竭力。如果这样,四面八方的百姓都会背着孩子来投奔你,还用得着学种田吗!”

樊迟又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问什么是智,孔子说:“知人。”

有若比孔子小43岁。有若说:“礼仪的运用,以和谐为贵,这是先王的美好之道。大小事情都依此而行,有不适用的;懂得和谐而追求和谐,但不以礼仪规范它,也是不行的。”“诚信接近于正义,所说的话可以信守;恭敬接近于礼仪,可以远离耻辱;行为不违背亲情,也可以作为榜样。”

孔子去世后,弟子们都很思念他,因为有若长得像孔子,弟子们就一起拥立他为老师,像以前侍奉孔子一样侍奉他。有一天,弟子们向有若请教说:“以前夫子要出门,让弟子们拿着雨具,后来果然下雨了。弟子们问夫子是怎么知道的,夫子说:‘诗经上不是说“月亮离开毕宿,就会带来大雨”吗?昨天晚上月亮不是没在毕宿吗?’可是,后来月亮在毕宿的时候,却并没有下雨。商瞿年纪大了没有儿子,他母亲给他娶了媳妇。孔子让他去齐国,商瞿的母亲来请求孔子。孔子说:‘别担心,商瞿四十岁以后会有五个儿子。’后来果然如此。请问夫子是怎么知道这些的呢?”有若沉默不语,答不上来。弟子们站起来说:“有子你回避一下吧,这不是你的位置!”

公西赤,字子华,比孔子小42岁。

子华去齐国当使臣,冉有就为他母亲求粮食。孔子说:“给她一釜粮食。”冉有又请求增加,孔子说:“给她一庾粮食。”冉有就给了她五秉粮食。孔子说:“子华去齐国,骑着肥壮的马,穿着轻暖的皮袍。我听说君子帮助急需的人,而不是去帮助富裕的人。”

巫马施,字子旗,比孔子小三十岁。

陈司败问孔子:“鲁昭公懂礼仪吗?”孔子说:“懂礼仪。”陈司败出来后,向巫马施拱手行礼说:“我听说君子不结党营私,君子也会结党吗?鲁君娶吴国女子为夫人,称她为孟子。孟子姓姬,忌讳同姓,所以称她为孟子。鲁君都懂礼仪,还有谁不懂礼仪呢!”巫马施把这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啊,很幸运,如果我有什么过错,人们一定会知道。臣子不能说君主的坏话,这是为了避讳,是礼仪。”

梁鳣,字叔鱼,比孔子小二十九岁。颜幸,字子柳,比孔子小四十六岁。冉孺,字子鲁,比孔子小五十岁。曹卹,字子循,比孔子小五十岁。伯虔,字子析,比孔子小五十岁。公孙龙,字子石,比孔子小五十三岁。

从子石往后三十五个人,都有年龄记载和师从孔子的记录,在史书上可以查到。剩下的四十二个人,没有年龄记载,或者在史书上找不到记载,记录在左边:冉季,字子产;公祖句兹,字子之;秦祖,字子南;漆雕哆,字子敛;颜高,字子骄;漆雕徒父;壤驷赤,字子徒;商泽;石作蜀,字子明;任不齐,字选;公良孺,字子正;后处,字子里;秦冉,字开;公夏首,字乘;奚容箴,字子皙;公肩定,字子中;颜祖,字襄;鄡单,字子家;句井疆;罕父黑,字子索;秦商,字子丕;申党,字周;颜之仆,字叔;荣旂,字子祈;县成,字子祺;左人郢,字行;燕伋,字思;郑国,字子徒;秦非,字子之;施之常,字子恒;颜哙,字子声;步叔乘,字子车;原亢籍;乐欬,字子声;廉絜,字庸;叔仲会,字子期;颜何,字冉;狄黑,字皙;邦巽,字子敛;孔忠;公西舆如,字子上。

公西葴,字子上。 这句好理解,就是说公西葴,字叫子上。

司马迁说:很多学者都提到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夸赞的可能过了头,批评的也可能失了真。我司马迁没见过他们的真面目,所以就根据《论语》里弟子们记载的内容,来判断他们是不是孔子的弟子,尽量接近事实。我呢,就把弟子们的姓名和事迹,都从《论语》和《弟子问》里找出来,按顺序整理成篇,有疑问的地方就先空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