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啊,是卫国的一个庶出公子,名字叫鞅,姓公孙,祖上本来是姬姓。鞅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研究刑法和名法那一套,曾经在魏国丞相公叔座手下当个小秘书。公叔座知道他很厉害,但还没来得及推荐他。后来公叔座生病了,魏惠王亲自去探望,问他:“公叔你的病好像很严重,这可怎么办啊?国家怎么办?”公叔座说:“我手下有个小伙子叫公孙鞅,虽然年纪轻轻,但很有本事,我希望大王能把国家大事都交给他处理。”魏惠王没吭声。

惠王要走的时候,公叔座把其他人支开,悄悄对公孙鞅说:“大王不听我的话重用你,一定会杀了你,别让他有机会把你抓起来。”惠王答应了。公叔座把公孙鞅叫来道谢说:“刚才大王问我谁可以当丞相,我推荐了你,大王脸色不太好,没答应。我这是先顾着君主后顾着你,顺便跟大王说了,要是不用你,就杀了你。大王答应了。你赶紧走吧,不然就危险了!”公孙鞅说:“大王连你的话都不听,怎么可能听你的话杀我呢?”最后还是没走。

惠王走后,跟身边的人说:“公叔病得太重了,真可怜啊,居然想让我把国家交给公孙鞅,这也太离谱了吧!”

公叔死了之后,商鞅听说秦孝公在全国范围内下令寻找贤才,打算继承缪公的遗志,向东扩张领土,于是就从西边来到了秦国。他通过孝公的宠臣景监请求觐见孝公。

孝公见到了商鞅,和他谈论了很久国家大事。可是孝公总是时不时地打瞌睡,根本没怎么听进去。 谈话结束后,孝公生气地责备景监说:“你推荐的这个人是个疯子,根本没啥用!”景监就把孝公的责备转告给了商鞅。商鞅说:“我用帝王之道劝说国君,但他根本没听懂。”

过了五天,商鞅再次请求觐见。商鞅再次见到孝公,这次谈得比上次好一些,但还是没说到点子上。谈话结束后,孝公再次责备景监,景监也把责备转告给了商鞅。商鞅说:“我用王道劝说国君,但他还没理解。请再让我见他一次。”

商鞅又去见了孝公,孝公这次比较欣赏他,但还是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商鞅离开后,孝公对景监说:“你的客人不错,可以和他好好谈谈。”商鞅说:“我用霸道劝说国君,他好像想用了。如果他再召见我,我就知道他的想法了。”

商鞅再次觐见孝公。他们俩谈论得非常投机,孝公自己都没意识到已经把脚搁到席子上了。他们一连几天谈论,孝公都听不够。景监问商鞅:“你到底是怎么让国君这么高兴的?国君对你的好感真是太深了!”商鞅回答说:“我用帝王之道,拿夏商周三代来跟他比较,但他却说:‘太遥远了,我等不了那么久。再说,贤明的君主,都想在自己有生之年名扬天下,怎么可能慢慢等待几百年才能成就帝王霸业呢?’所以我就用强国之术来劝说他,他一听就非常高兴。不过,这样一来,就很难跟殷商和周朝相比德行了。”

商鞅被秦孝公重用后,想改革法令,但担心天下人议论他。商鞅说:“犹豫不决,就办不成事;做事犹豫,就做不出成绩。那些有远见卓识的人,本来就会遭到世人的非议;那些有独到见解的人,必然会遭到百姓的嘲笑。愚笨的人看不清事情的成功,聪明的人却能预见事情的苗头。老百姓不能和他们一起商量事情的开头,却能和他们一起享受事情成功后的快乐。宣扬最高道德的人,不会合乎世俗;成就大功业的人,不会和大众商量。所以圣人只要能使国家强大,就不拘泥于旧的制度;只要能使百姓受益,就不拘泥于旧的礼法。”孝公说:“好!”

甘龙说:“不对。圣人不会轻易改变民俗而进行教化,有智慧的人不会轻易改变法令而治理国家。顺应民俗进行教化,就能不费力而取得成功;依据法令进行治理,官吏们熟悉,百姓也安居乐业。”商鞅说:“甘龙说的,都是些老一套的世俗话。普通人安于现状,读书人死抱着自己听到的那些东西。用这些方法做官守法还可以,但不能和他们讨论超越法令之外的事情。三代帝王礼法不同,都能称王;五霸礼法不同,都能称霸。聪明人制定法令,愚笨的人遵守;贤人改变礼法,不贤的人被礼法束缚。”

杜挚说:“利益不到一百倍,就不改变法令;功效不到十分,就不改变工具。效法古代没有错,遵循礼法没有偏差。”商鞅说:“治理天下没有唯一的道路,使国家强盛也不一定要效法古代。所以汤、武没有遵循古代的制度而称王,夏、殷不改变礼法而灭亡。反对古代制度的,不能说他们不对;而一味遵循礼法的,也不值得称赞。”孝公说:“好!”于是任命商鞅为左庶长,最终确定了变法的法令。

法令规定,人民要编成十人或五人为一组,互相监督,实行连坐。不告发奸邪行为的腰斩,告发奸邪行为的与斩杀敌首领同赏,隐瞒奸邪行为的与投降敌人受同等处罚。百姓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而不分家单过,就要加倍赋税。有军功的,根据军功大小分别晋爵;私斗的,根据轻重分别处以大小不同的刑罚。鼓励发展农业和手工业,耕织出产粮食和丝织品多的,可以免除徭役。从事商业和游手好闲而贫困的,都被没收为官府的奴隶。宗室如果没有军功,不得列入宗室的户籍。明确尊卑等级爵位,根据等级高低分别划分田宅、奴婢和衣服。有功的人显赫荣耀,没有功的人即使富有,也没有光荣。

话说商鞅制定好法令后,还没公布,担心老百姓不信,于是就在国都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公开悬赏:谁能把它搬到北门,就赏十金!大家觉得奇怪,都没人敢动。商鞅又加码:“能搬过去的,赏五十金!”终于有人搬过去了,商鞅立刻兑现了五十金的承诺,以此证明自己说话算数。然后,他才正式颁布法令。

法令实行了一年,成千上万的秦国百姓跑到国都来抱怨新法令不好。这时候,连太子都犯法了!商鞅说:“法令执行不好,是因为上面的人带头违反啊!”于是,他打算依法处置太子。太子是国家的继承人,不能处罚,就处罚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还把太子的师傅公孙贾给黥刑(脸上刺字)。第二天,秦国老百姓都乖乖遵守法令了。实行十年后,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不捡到东西,山上没有强盗,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好日子。老百姓勇敢地参加战争,却不敢私斗,乡里乡亲都过上了太平日子。那些当初说新法令不好的秦国百姓,现在跑来夸新法令好,商鞅说:“这些人都是扰乱社会秩序的家伙!”就把他们全部迁徙到边境去了。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议论法令了。

于是,商鞅被任命为大良造(相当于丞相)。他带兵包围了魏国的安邑,攻占了下来。三年后,他在咸阳修建了宏伟的冀阙宫殿,秦国也从雍都迁都到咸阳。同时,他还下令禁止父子兄弟同住一个房间。他还把小的乡镇合并成县,设立县令、县丞,一共设立了三十一个县。他还规划田地,开沟渠,划定田界,使赋税更加公平合理;统一了度量衡。法令实行四年后,公子虔又犯了法,商鞅把他鼻子割掉了。五年后,秦国国力强盛,天子还特地赏赐孝公,其他诸侯都来祝贺。

第二年,齐国在马陵之战打败了魏国,俘虏了魏国太子申,还杀了魏国将军庞涓。

第二年,商鞅跟孝公说:“秦国和魏国之间的关系,就像人得了腹心之疾一样,要嘛魏国灭了秦国,要嘛秦国灭了魏国。为什么这么说呢?魏国地处交通要冲的西边,都城在安邑,独占着山东地区的有利地势,跟秦国隔着黄河。形势好就西进侵略秦国,形势不好就东收土地。现在您英明神武,国家因此强盛,而魏国前些年被齐国大败,诸侯们都背叛它,正是趁此机会攻打魏国的好时机。魏国抵挡不住秦国的进攻,一定会往东迁移。它要是东迁,秦国就能占据黄河天险,面向东方控制诸侯,这可是帝王的大业啊!”孝公觉得商鞅说得有道理,就派商鞅带兵去攻打魏国。魏国派公子卬带兵抵抗。两军对峙的时候,商鞅给魏国将军公子卬写了一封信,信里说:“我以前跟公子您交情很好,现在我们都成了两国的将军,实在不忍心互相攻击,不如我们见面谈谈,结个盟,痛痛快快地喝一杯酒,然后撤兵,让秦魏两国都安宁。”魏公子卬觉得商鞅说得有道理。见面之后,盟约也签了,酒也喝了,商鞅却埋伏好了士兵,突然袭击,俘虏了魏公子卬,接着攻打魏军,彻底打败了他们,凯旋回秦国。

魏惠王因为军队屡次被齐国和秦国打败,国内空虚,国力一天天衰弱,心里很害怕,于是派使者把河西地区割让给秦国求和。魏国最终放弃了安邑,迁都到大梁。梁惠王说:“我真后悔当初没有采纳公叔座的建议啊!”商鞅打败魏国回国后,秦国在河西地区封给他十五座城邑,封号为商君。

商鞅当了十年秦国的宰相,很多皇亲国戚都对他很不满。赵良去见商鞅。商鞅说:“我听说你,是从孟兰皋那里知道的,现在我想和你交个朋友,可以吗?”

赵良说:“我不敢啊。孔子说过:‘推举贤能的人才能进步,聚集不肖之徒的君主则会衰败。’我这个人不行,所以不敢接受你的邀请。我听说过:‘不在自己的位子上却占据着,叫贪位;不配拥有却拥有着,叫贪名。’我听了你的话,恐怕我会犯贪位贪名的错误,所以不敢接受你的邀请。”

商鞅说:“你不赞成我的秦国改革吗?”赵良说:“反过来听才能听得懂,向内看才能看得清,战胜自己才能强大。虞舜说过:‘自己谦卑才是最重要的。’你不如学习虞舜的做法,就别问我这些了。”商鞅说:“以前秦国戎狄人的习俗,父子没有区别,同住一个屋里。现在我改变了这种习俗,规定了男女有别,还大兴土木修建冀阙宫殿,弄得跟鲁国卫国一样富丽堂皇了。你看看我的秦国改革,和我跟五羖大夫比,谁更厉害?”

赵良说:“一千张羊皮,不如一张狐狸腋下的皮;千人的赞同,不如一个正直之士的反对。武王因为敢于直言而兴盛,殷纣王因为墨守成规而灭亡。如果你不认为自己比武王差,那我请求每天都直言进谏而不会被杀,可以吗?”商鞅说:“俗话说得好,漂亮话是虚假的,实在话才是真实的,苦口良药,甜言蜜语是疾病。你要是真的肯每天都直言进谏,那就是我的良药了。我要重用你,你还有什么推辞的呢!”

赵良说:“五羖大夫是荆国偏远地区的人。他听说秦穆公贤明,就渴望见到他,但他没钱没势,就自己去给秦国的宾客做饭,穿粗布衣服,吃粗茶淡饭。一年后,秦穆公知道了他的才能,把他从最低贱的地位提拔到最高的职位,秦国没有人敢和他相比。他做了六七年秦国的宰相,东征郑国,三次立晋国国君,一次解救了荆国的危难。他在国内实行教化,巴人纷纷进贡;他在诸侯之间施恩惠,八个戎族都来归顺。由余听说他的贤明,特地来到函谷关请求见他。五羖大夫做秦国宰相的时候,劳累的时候不坐车,天气热的时候不打伞,在国内行走,不坐车骑马,不带兵器,他的功劳和名声都藏在府库里,他的德行却流传后世。五羖大夫死后,秦国男女老少都痛哭流涕,孩子们不唱歌谣,舂米的妇女都不互相说话了。这就是五羖大夫的德行啊!

现在你见到秦王,是靠着宠臣景监的关系,这可不是什么好名声。你做秦国宰相,不把百姓的事放在心上,却大兴土木修建冀阙宫殿,这不是什么功劳。你黥刑太子的老师,用残酷的刑罚残害百姓,这是积怨蓄祸啊!教化百姓比命令更有效,百姓效仿上层比服从命令更快。你现在又搞些花里胡哨的外在的东西,这不是教化的办法。你又南面称寡人,整天压制秦国的贵族公子。《诗经》说:‘老鼠尚且有自己的形态,人却不懂礼仪,不懂礼仪的人,怎么不快点死呢?’从诗经来看,这不是长寿的办法。公子虔闭门不出已经八年了,你还杀了祝鲋,黥刑公孙贾。《诗经》说:‘得到人才就能兴盛,失去人才就会灭亡。’这几点,都不是得到人才的办法。你出门的时候,后面跟着十多辆车,随从的车上都装着兵器,那些强壮有力的人当车夫,拿着矛和戟的人在车旁奔跑。一样东西不齐全,你就坚决不出门。《尚书》说:‘依靠德行的人会兴盛,依靠武力的人会灭亡。’你的危险就像早晨的露水一样,你还想延年益寿吗?为什么不回到十五都,在乡下种菜,劝秦王重用那些隐居山林的人才,养老育孤,尊敬父母兄长,奖励有功的人,尊重有德的人,这样才能稍微安定一些。你还要贪图商鞅的财富,沉迷于秦国的权势,积聚百姓的怨恨,秦王一旦抛弃宾客而不上朝,秦国收拾你,难道会很费力吗?你的灭亡,是可以翘着脚等着的!”商鞅没有听从他的劝告。

过了五个月,秦孝公死了,太子继位登基。公子虔那些人就告发商鞅想造反,派官吏抓捕他。商鞅逃到函谷关下,想找个旅店住下。旅店老板不知道他是商鞅,说:“商鞅的法令规定,住店没登记身份的要治罪。”商鞅长叹一声说:“唉,我制定的法令,竟然害到我自己这个地步了!”

他只好跑到魏国去。魏国人怨恨他欺骗公子卬,打败了魏国的军队,所以不肯收留他。商鞅想再去别的国家。魏国人说:“商鞅是秦国的罪魁祸首。秦国那么强大,罪魁祸首跑到魏国来,还不回去,这不行!”于是把他送回了秦国。

商鞅回到秦国后,逃到商邑,联合他的同伙发动商邑的军队,北上攻打郑国。秦国派兵讨伐商鞅,在郑国的黾池把他杀了。秦惠王把商鞅五马分尸示众,并且宣布:“没有人比商鞅更像叛逆了!”然后灭了商鞅全家。

司马迁说:商鞅这个人,天生就刻薄寡恩。看他想用帝王之术去讨好孝公,凭借一些夸夸其谈的理论,根本不是他的本性。而且他依靠的是秦孝公的宠臣,得势后就处死了公子虔,欺骗了魏将公子卬,不听从赵良的劝告,这些都足以说明商鞅这个人很寡恩少义。我曾经读过商鞅关于开垦荒地和发动战争的著作,和他做的事情很相似。最终他在秦国落得个恶名,这是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