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是沛县人,一开始在沛县当个小官吏,没啥大本事,就是个老老实实的文员。

那时候刘邦还是个老百姓呢,萧何就经常帮他办事,处处照顾他。后来刘邦当了亭长,萧何还经常在他身边帮忙。刘邦被派到咸阳办事,别的官吏都送了三钱的礼金,萧何却送了五钱,这说明他比别人更重视刘邦。秦朝的御史监察郡县官员,经常找萧何的茬,但萧何表现出色,被派去泗水当了个小官,而且干得是最好的。秦朝的御史想弹劾他,但萧何坚决请求留下,最终没被调走。

刘邦起兵当了沛公后,萧何一直担任丞相的副手,协助他处理政务。刘邦攻占咸阳后,其他将领都争先恐后地抢夺金银财宝,只有萧何第一个冲进秦朝丞相府,把秦朝的律令、文书、档案都收了起来。刘邦当了汉王后,就封萧何为丞相。项羽带着诸侯把咸阳一把火烧了就走了,而汉王之所以能清楚地掌握天下的地理形势、人口数量、各地的强弱以及百姓的疾苦,全靠萧何保存下来的秦朝档案。萧何还向刘邦推荐了韩信,刘邦后来任命韩信为大将军。(具体情况可以看《淮阴侯列传》)

刘邦带兵东征,平定三秦之地时,萧何作为丞相留守关中,负责安抚百姓,筹集军粮。汉二年,刘邦和诸侯一起攻打楚国,萧何留守关中,侍奉太子,治理栎阳。他制定法令,修建宗庙、社稷、宫殿、城邑,凡事都先奏报刘邦,得到批准后才执行;来不及奏报的,就先自行处理,然后再向刘邦汇报。关中的人口统计、粮食运输、军队补给等事务,刘邦多次打仗失败,逃跑了,都是萧何在关中招募军队,填补损失。所以刘邦把关中的一切事务都交给了萧何。

汉三年,刘邦和项羽在荥阳对峙,刘邦多次派使者慰劳萧何。鲍生对萧何说:“大王穿着粗布衣服,戴着简陋的帽子,多次派人慰劳您,这是怀疑您的忠诚啊!依我看,您不如把您的家人、兄弟、能打仗的亲戚都送到军营里去,大王一定会更加信任您。”萧何听了他的建议,把家人送去了前线,刘邦果然很高兴。

公元前202年,项羽被杀,天下平定,该论功行赏了。大臣们都争着邀功,一年多还没定下来。高祖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封他为酂侯,食邑很多。其他功臣们不服气,纷纷说道:“我们这些人都披坚执锐,上过战场,有的打了上百次仗,有的也打了数十次,攻城略地,大小战役都有参与。萧何却从未上过战场,只是在后方运筹帷幄,写写算算,没流过汗,没马革裹尸,却反而在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

刘邦说:“你们知道打猎吗?”大臣们说:“知道。”刘邦又问:“知道猎狗吗?”大臣们说:“知道。”刘邦解释道:“打猎的时候,追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但是找到野兽踪迹,指示野兽位置的是猎人。你们这些功臣,不过是抓到野兽的猎狗,你们的功劳就像猎狗一样。而萧何呢,他就像猎人一样,找到踪迹,指明方向,他的功劳是人的功劳!而且,你们跟随我,最多也就两三个人,而萧何全家老小几十口人都跟着我,这功劳怎么能忘记呢?”大臣们听了,都不敢再说什么了。

列侯们都受封完毕,开始确定官职的排列顺序。大家说:“平阳侯曹参,身上有七十多处伤,攻城略地,功劳最大,应该排第一。”刘邦已经偏向萧何,给了他很高的封赏,现在官职排序的问题,大家不好再说什么了,但是刘邦心里还是想让萧何排第一。这时,关内侯鄂君站出来说:“各位大臣的意见都错了。曹参虽然有在战场上攻城略地的功劳,但这只是暂时的功劳。陛下和楚国对抗了五年,经常打败仗,损失兵将,甚至多次逃命。但是萧何一直在关中调兵遣将,补充前线兵力,这并非是陛下下令召集的,而是萧何自己主动调集几万兵力,支援那些缺兵少粮的地方。汉楚两军在荥阳对峙数年,军队经常缺粮,是萧何从关中转运粮食,才保证了军队的供给。陛下虽然多次在山东失利,但萧何却始终保全了关中,为陛下留下了后路,这是万世之功啊!就算少了曹参等一百多位将军,对汉朝又有什么影响呢?汉朝的成功并不完全依赖他们。怎么能把一时的功劳,跟万世之功相比呢?萧何应该排第一,曹参排第二。”刘邦说:“好!”于是就决定让萧何排第一,并赐给他佩剑,允许他穿鞋上殿,上朝时可以不跪拜。

皇上说:“我听说举荐贤才会有上等的赏赐。萧何虽然功劳很大,但是得到鄂君之后,他的功劳就更加显著了。”于是,皇上就以鄂君原来食邑的关内侯国封萧何为安平侯。当天,皇上把萧何的父子兄弟十多人全部封了侯,都赐给他们食邑。又额外给萧何增加了两千户的食邑,这是因为皇上当年在咸阳的时候,萧何曾经单独送给他赢钱二贯的缘故。

汉高祖十一年,陈豨叛乱,高祖亲自带兵去平叛,到了邯郸。叛乱还没平定,淮阴侯韩信就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了萧何的计策,诛杀了淮阴侯。(具体情况记载在《淮阴侯列传》里。)皇上已经听说淮阴侯被杀了,就派使者拜萧何为相国,并且增加封地五千户,还给他配备五百名士兵,由一名都尉统领,作为相国的卫队。大家都来祝贺萧何,只有召平一个人去慰问他。这个召平,是以前秦国的东陵侯。秦朝灭亡后,他就成了平民百姓,很穷,在长安城东种瓜,瓜长得很好,所以世俗就称之为“东陵瓜”,这个名字就来源于召平。召平对相国说:“祸患从此开始了!皇上在外奔波打仗,而您却在朝廷里安享荣华富贵,皇上并没有因为您冒着矢石之险才增加您的封地和卫队,而是因为淮阴侯刚刚在关中谋反,皇上怀疑您的心意啊!给您配备卫队保护您,并不是为了宠幸您。我希望您辞去增加的封地,不要接受,把家里的钱财都拿出来支援军队,这样皇上才能安心。”相国听从了他的建议,高帝听了非常高兴。

汉高祖十二年秋天,黥布叛乱,皇上亲自带兵去征讨,多次派使者询问相国萧何的情况。相国为了皇上在军中能安心,就安抚百姓,尽力鼓励他们,把所有家产都拿出来支援军队,就像对付陈豨叛乱时一样。有客人对相国说:“您很快就要被灭族了!您的官位是相国,功劳最大,还能再加封吗?但是您刚到关中时,就得到了百姓的心,十多年来,百姓都依附您,您总是勤勤恳恳地为百姓谋福利。皇上之所以多次派人询问您的情况,是因为害怕您在关中发动兵变。您为什么不多买些田地,降低利息放贷,以此来掩盖您的实力呢?这样皇上的心才能安定。”于是相国听从了这个建议,皇上听了非常高兴。

皇上处理完军事回来,老百姓堵住他的路,递交奏章,说丞相用低价强买老百姓的田宅,数目高达几千万。皇上回到宫里,丞相去拜见他。皇上笑着说:“丞相啊,他可是为百姓谋利的人!”然后把老百姓的奏章都交给丞相,说:“你自己去向百姓解释解释吧。”

丞相就替百姓请求说:“长安地少,上林苑里有很多空地荒着,不如让百姓进去耕种,别让那些地长草,便宜了飞禽走兽。”皇上大怒:“丞相收了那么多商人钱财,居然为了这事儿求我动用皇家苑囿!”于是把丞相关进廷尉监狱,上了刑具。过了几天,王卫尉去探望,问皇上:“丞相犯了什么大罪,您这样严厉地关押他,太过了!”皇上说:“我听说李斯辅佐秦始皇,好的功劳都归于皇帝,坏事都自己承担。现在丞相收了那么多商人的钱,却为百姓请求动用我的苑囿,这是想讨好百姓,所以才把他关起来治罪。”

王卫尉说:“如果为百姓谋利而请求皇上,这才是真正的宰相该做的事,陛下您怎么就怀疑丞相收了商人的钱呢!再说,陛下您跟楚国打仗好几年了,陈豨、黥布造反,您亲自带兵去平叛,那时候,丞相守卫关中,只要丞相动动脚,关中以西都不是您的地盘了。丞相那时候都没想着谋取私利,现在会贪图商人的钱财吗?再说,秦朝因为不听取臣下的意见而亡国,李斯犯的错,又有什么值得效仿的呢?陛下您怎么对宰相的为人如此怀疑呢!”高祖皇帝脸色不好看。当天,就派人拿着符节赦免了丞相。丞相年纪大了,平时就非常恭敬谨慎,进宫后,光着脚谢罪。高祖皇帝说:“丞相你辛苦了!你为百姓请求苑囿,我不答应,我不过是个像桀、纣那样的君主,而你是个贤相。我之所以关押你,是想让百姓知道我的错误。”

何苦平时跟曹参处不来,等到何苦生病了,孝惠帝亲自去看望丞相的病情,顺便问他:“你百年之后,谁可以代替你?”何苦回答:“了解臣子的,没有比得上皇上您。”孝惠帝说:“曹参怎么样?”何苦叩头说:“皇上您找到他了!我死而无憾了!”

何苦置办田宅,一定选在穷僻的地方,家里也不修缮房屋院墙。他说:“后世子孙要是贤能,就会效仿我的节俭;如果不成器,也免得被权贵之家夺去。”

孝惠二年,丞相何苦去世,谥号为文终侯。

他的后代因为犯罪而失去侯爵的,一共四代,断了传承,皇上总是重新寻找何苦的后代,封他们为酂侯,功臣们都没法和他相比。

司马迁说啊,萧何这人在秦朝的时候,也就是个小官吏,负责抄抄写写,也没啥特别突出的事迹。

等到汉朝建立了,他就像沾了点太阳的余晖一样,小心翼翼地守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利用老百姓痛恨秦朝法律的时机,顺应潮流,跟着刘邦一起搞革命。那些像韩信、英布这样的人,最后都落得个被杀的下场,可萧何的功劳却显赫得很。他的地位在众大臣中最高,名声流传后世,跟张良、陈平这些牛人比功劳,也毫不逊色啊! “位冠群臣,声施后世,与闳夭、散宜生等争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