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啊,是赵国有名的将军。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带兵打齐国,大获全胜,还拿下了阳晋,被封为上卿,因为他勇猛,在各国都很有名气。蔺相如呢,也是赵国人,是宦官缪贤家的门客。
赵惠文王的时候,得到了一块楚国的和氏璧,特宝贝。秦昭王听说后,派人给赵王送来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这块璧。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和其他大臣商量:想给秦国,怕秦国根本不会给城池,白白受骗;不想给,又怕秦国带兵打过来。正拿不定主意呢,就想着找个人去秦国回应一下,可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宦官缪贤说:“我家门客蔺相如可以胜任。”赵王问:“你怎么知道?”缪贤回答:“我以前犯过错,偷偷计划着逃到燕国去,我家的门客蔺相如拦住了我,说:‘你凭什么认为燕王会收留你?’我说:‘我曾经跟着大王和燕王在边境上见过面,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想和你交个朋友”。所以我知道他,所以才想去。’蔺相如对我说:‘赵国强大,燕国弱小,而你又受赵王宠信,所以燕王想和你交朋友。你现在逃离赵国去燕国,燕国害怕赵国,肯定不敢留下你,一定会把你绑回赵国。你不如脱光衣服,趴在地上,拿着斧头自刎请罪,这样或许还能逃过一死。’我听了他的计策,大王也幸运地赦免了我。我觉得这人是个勇士,很有智谋,应该派他去。”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用十五座城池来换我的璧,可以给他吗?”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赵王说:“拿了我的璧,不给我城池,怎么办?”蔺相如说:“秦国用城池换璧,赵国不答应,责任在赵国;赵国给了璧,秦国不给城池,责任在秦国。这两种情况相比,宁可承担对秦国失信的责任。”赵王问:“谁可以派去呢?”蔺相如说:“大王要是找不到人,我愿意拿着璧去秦国。城池要是进了赵国,璧就留在秦国;城池要是不进赵国,我就把璧完完整整地带回赵国!”赵王就派蔺相如拿着璧往西去秦国了。
秦王在章台宫里接见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秦王特别高兴,还把璧传给妃子们和身边的人看,大家都高呼万岁。蔺相如一看秦王根本就没打算把城池还给赵国,就走上前说:“这璧上有点瑕疵,请大王您仔细看看。”秦王把璧递给他,蔺相如拿着璧,就那么站在那里,背靠着柱子,气得头发都竖起来了,冲着秦王吼道:“大王您想得到这块璧,派人给赵王写信,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太贪婪了,仗着自己强大,用空话骗取璧,想用它来换城池,恐怕不行’。大家都不想把璧给秦国。我认为,普通老百姓之间的交往都不应该互相欺骗,更何况是大国呢!而且,为了区区一块璧而得罪强大的秦国,这也不应该。所以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拿着璧,在朝廷上拜送国书。为什么?这是为了表示对大国的敬畏啊!现在我来了,大王您却在众多大臣面前接见我,礼仪非常随便;得到璧后,又拿给妃子们看,拿我取乐。我看大王根本就没打算把城池还给赵王,所以我得把璧拿回来!大王您要是想逼我,我现在就和这璧一起撞死在这柱子上!” 蔺相如拿着璧,眼睛盯着柱子,一副就要撞上去的样子。秦王害怕他真的把璧砸碎了,赶紧赔礼道歉,再三请求,还叫来官员查地图,指着地图说,从此往西十五座城都送给赵国。
蔺相如估计秦王只是用这种欺骗性的方法假装要给赵国城池,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做到,于是对秦王说:“这和氏璧,是天下人共同认可的宝物,赵王害怕,不敢不献。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摆上九宾之礼,我才敢把璧献上。”秦王琢磨了一下,觉得终究不能强抢,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顿在广成传。蔺相如估计秦王即使斋戒了,也一定会违约不还城,于是就让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着璧,走小路逃跑了,把璧送回了赵国。
过了五天,秦王才在朝堂上摆上最隆重的九宾之礼,请蔺相如出来。蔺相如到了之后,跟秦王说:“从秦穆公开始,秦国二十多位国君,没有一个能说到做到,说话算数的。我真的很怕被大王您骗了,到时候对不起赵王,所以暗中派人把和氏璧送回去了,现在估计已经到赵国了。再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大王您派一个使臣去赵国,赵国就立刻把璧送来了。现在您秦国这么强大,却先割让十五座城池给赵国,赵国哪敢留下璧而得罪大王您呢?我知道欺骗大王是死罪,我愿意立刻去煮沸的大锅里受死,就看大王您和各位大臣怎么商量了。”秦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忍不住笑了。有些侍卫想把蔺相如拉出去,秦王这时说:“现在杀了蔺相如,也拿不回和氏璧了,还会断绝秦赵两国的友好关系,不如就好好款待他,让他回赵国去。赵王难道会因为一块璧而欺骗秦国吗?”最后,秦王在朝堂上接见了蔺相如,以最高的礼仪送他回国。
蔺相如回国后,赵王认为他是一位贤能的大臣,出使诸侯没有受辱,就封他为上大夫。秦国当然也没有把城池割让给赵国,赵国最终也没有把和氏璧送给秦国。“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后来,秦国攻打赵国,攻下了石城。“其后秦伐赵,拔石城。”第二年,秦国又攻打赵国,杀了赵国两万人。“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秦王派人通知赵王,想在西河外的渑池跟他会面,增进一下友谊。赵王挺怕秦国的,不想去。廉颇和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就显得咱们赵国软弱胆小了。” 所以赵王最后还是决定去了,蔺相如跟着一起。廉颇把赵王送到边境,跟赵王告别,说:“大王这次去,估计来回加上各种礼仪什么的,顶多三十天就回来。要是三十天还没回来,您就赶紧立太子为王,断了秦国的念想!”赵王答应了,然后就和秦王在渑池见面了。
秦王喝得挺高兴,说:“我听说赵王擅长演奏,不如请您奏一曲瑟吧?”赵王就弹起了瑟。秦国的史官赶紧上前记录:“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饮酒,赵王奏瑟。” 蔺相如马上走上前说:“我听说秦王擅长演奏秦地的乐器,不如请您奏一曲盆缶,咱们互相娱乐一下?”秦王一听就生气了,不肯。 于是蔺相如上前一步,拿着缶,跪下来请求秦王演奏。秦王还是不肯。蔺相如说:“五步之内,我随时可以用我的血溅到大王身上!”秦王的侍卫们都想要杀掉蔺相如,蔺相如瞪大眼睛呵斥他们,侍卫们都吓住了。
这下秦王不高兴了,只好拿起缶敲了一下。蔺相如立刻叫来赵国的史官记录:“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群臣趁机说:“咱们不如把赵国的十五座城池献给秦王祝寿吧!”蔺相如马上也说:“那咱们不如把秦国的咸阳献给赵王祝寿吧!”秦王酒宴结束,最终也没能占到赵国的便宜。赵国也早早地摆好了兵马,严阵以待,秦国也不敢轻举妄动。
蔺相如回国后,因为功劳很大,被封为上卿,官位在廉颇之上。廉颇不服气,说:“我为赵国打仗,立下赫赫战功,攻城略地不在话下,而蔺相如只不过动动嘴皮子,凭什么官位比我还高?再说他以前不过是个卑微的小人物,我真是觉得丢脸,受不了在他之下!” 他还放话说:“我见到蔺相如,一定要好好羞辱他一顿!”
蔺相如听说后,根本就不想和他见面。每天上朝,蔺相如都装病,不想和廉颇争什么排位。后来,即使蔺相如出门,只要看见廉颇,就赶紧躲避。 他的手下们看不下去了,纷纷劝谏说:“我们离开家乡投奔您,是因为敬佩您的高尚品德。现在您和廉颇同为上卿,廉颇公开说要羞辱您,您却躲着他,这也太胆小了吧!就算普通人都会觉得丢脸,更何况是您和廉颇这样的将相呢!我们实在做不到,请求辞职!”
蔺相如赶紧把他们拦住,问:“你们说,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手下们回答:“当然比不上秦王。” 蔺相如说:“秦王那么厉害,我都能在朝廷上当面斥责他,让他和他的大臣们都颜面尽失。我蔺相如虽然能力有限,难道还会怕廉将军吗?我这么做,是因为考虑到国家安危啊!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攻打赵国,就是因为我们两个人都在!现在我们俩像两头老虎一样互相争斗,最终的结果很可能两败俱伤。我这样做,是为了国家利益,而不是为了个人恩怨!”
廉颇听了这话,非常感动,脱掉上衣,背着荆条,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请罪,说:“我这个人粗鄙卑微,没想到将军您如此宽宏大量!” 从此以后,两人成了好朋友,情同手足,成为了生死之交。
这一年,廉颇东征齐国,打败了齐国的一支军队。两年后,廉颇再次攻打齐国,攻克了齐国的几座城池。三年后,廉颇又攻打魏国的防陵和安阳,也攻克了这两座城池。四年后,蔺相如带兵攻打齐国,打到平邑就班师回朝了。第二年,赵奢大败秦军于阏与。
赵奢,就是个赵国负责收税的小官儿。他收税的时候,平原君家愣是不肯交税。赵奢可不管你是谁,直接依法办事,把平原君府上管事的九个人都给杀了。平原君一听,气得要杀赵奢报仇。
赵奢赶紧解释说:“您在赵国可是个大人物,要是一家都不交税,那法令就形同虚设了,法令不行,国家就弱了,国家弱了,别国就要来打仗,国家要是亡了,您哪来的这身荣华富贵呢?您身份这么尊贵,要是能带头遵守法令,那上上下下就都能公平公正,国家强大了,赵国才能稳固,您作为王室宗亲,地位岂不是更稳固,更受天下敬仰吗?”平原君一听,觉得赵奢说得有道理,就把他推荐给了赵王。赵王重用赵奢管理国家赋税,结果税收井井有条,老百姓富裕了,国库也充实了。
秦国打韩,军队在阏与(yù yǔ)驻扎。赵王召见廉颇,问他:“能去救吗?”廉颇说:“路途遥远,道路险峻狭窄,很难救援。”又召见乐乘问同样的问题,乐乘的回答和廉颇一样。接着,赵王又问赵奢,赵奢回答说:“虽然路途遥远,道路险峻狭窄,但这就像两只老鼠在洞里打架一样,谁更勇敢,谁就能赢。”赵王听了赵奢的分析,就派赵奢带兵去救援了。
话说赵国军队离邯郸三十里的时候,赵奢就下令说:“谁要是敢对我的军事决策提意见,就杀头!” 秦军在武安城西扎营,敲锣打鼓,气势汹汹,武安城里的瓦片都被震得哗啦啦响。军营里有个小兵说要赶紧去救援武安,赵奢二话不说,直接把他给砍了。赵奢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在原地坚守了二十八天,一动不动,还加固了营垒。秦国派来的探子混进来了,赵奢好吃好喝地招待他们,然后放他们回去。探子把情况报告给秦将,秦将一听乐坏了,说:“这赵军离国都三十里都不动,还加固营垒,阏与城根本就不是赵国的战略要地嘛!”
赵奢把秦国的探子打发走后,立刻下令全军收起营帐,迅速向阏与城进发。仅仅一夜两日的功夫,就赶到了。他命令善于射箭的士兵在离阏与城五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营垒一建好,秦军听到消息,全副武装地杀过来了。这时,有个军士叫许历,请求向赵奢进言,赵奢说:“你说吧。”许历说:“秦军没想到赵军会这么快赶来,他们现在气势正盛,将军您一定要严阵以待,集中兵力,否则一定会失败!”赵奢说:“我听你的。”许历接着说:“如果我说的不对,请按军法处置我。”赵奢说:“等打完仗再说。”许历又请求进言:“先占据北山的人能赢,后到的就输了。”赵奢答应了他的请求,立刻派出一万人马去抢占北山。秦军随后赶到,却争抢北山无果,赵奢抓住机会,率军猛攻,大败秦军。秦军溃不成军,仓皇逃窜,阏与之围也就此解除了。
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并把许历提拔为国尉,赵奢从此和廉颇、蔺相如平起平坐了。“**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四年后,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位。“**后四年,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 七年后,秦国和赵国在长平对峙,这时赵奢已经去世,蔺相如也病重了。赵国派廉颇为将去攻打秦国,秦军多次击败赵军,赵军采取固守不出战的策略。秦军多次挑战,廉颇就是不应战。赵王却相信了秦国派来的间谍。那些间谍说:“秦国最害怕的就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当将军。”赵王就听信谗言,任命赵括为将,代替了廉颇。“**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劝谏道:“大王您只看赵括的名声就用他,这就好比用敲击柱子的方法去弹奏瑟一样,赵括只会照搬他父亲的兵法,不懂得随机应变啊!”赵王不听,还是派赵括去了。“**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说起军事战略,天下无敌手。他经常和他父亲赵奢讨论军事,赵奢都无法反驳他,但却不认为他真的懂兵法。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原因,赵奢说:“打仗,那是要拼命的,可是括儿却说得轻轻松松。如果赵国不用赵括当将军也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领兵,那打败赵军的人,一定就是赵括了!”
等到赵括将要出征的时候,他母亲给赵王上书,说:“不能让赵括带兵!”赵王问:“为什么?”赵括母亲回答说:“我侍奉他父亲的时候,他当将军,每天吃饭、喝酒,身边伺候的人就有十几个,朋友更是多达上百人,大王和宗室赏赐的东西,他都分给了军官和士兵,领了军令后,从不操心家务事。现在赵括一旦当了将军,朝他行礼的人,谁都不敢抬头看他,大王赏赐的金银财宝,他都藏在家里,每天都在看哪块地皮、哪处房产划算就买下来。大王您觉得他和他的父亲像吗?父子俩心思不一样,我希望大王您别派他去!”赵王说:“寡人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了。”赵括母亲又说:“如果大王您一定要派他去,万一他真的打败仗,能不能让我免受牵连?”赵王答应了。
赵括代替廉颇后,把所有军队的规章制度都改了,还换掉了所有的军官。秦国大将白起听说后,就用奇兵,假装战败逃跑,切断了赵军的粮道,把赵军分割成两部分,赵军士兵军心涣散。四十多天后,赵军饿坏了,赵括率领精锐部队主动出击决战,结果被秦军射杀了。赵括战死,几十万赵军投降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坑杀。赵国前后损失了45万大军。第二年,秦军包围了邯郸,一年多时间,邯郸都快守不住了。多亏楚国、魏国等诸侯前来救援,才解除了邯郸之围。赵王因为赵括母亲早有预言,最终没有处罚她。
邯郸解围五年后,燕国用栗腹的计策,说:“赵国精壮的男子都死在了长平之战,赵国现在正是孤弱的时候”,于是出兵攻打赵国。赵国派廉颇带兵迎战,大败燕军于鄗,杀了栗腹,还包围了燕国。燕国割让五座城池请求和解,赵国才答应。赵国封廉颇为信平君,并让他担任假相国。
廉颇从长平之战回来后,失势了,所以那些门客都跑光了。等到他又重新被启用当将军,那些门客又都回来了。廉颇感慨地说:“客人们都走了!”门客们说:“哎!您怎么这么晚才明白呢?这天下的人都是为了利益而交往的,您有权势的时候,我们跟着您;您没权势的时候,我们就走了,这是很正常的道理,您有什么好怨恨的呢?”
过了六年,赵国派廉颇去攻打魏国的繁阳,结果攻克了。赵孝成王死了,他的儿子悼襄王继位,派乐乘代替廉颇。廉颇很生气,就攻击乐乘,乐乘逃跑了。廉颇于是逃到魏国的大梁。第二年,赵国就启用李牧为将,攻打燕国,攻克了武遂和方城。
廉颇在大梁住了很久,魏国却没法信任他。这时赵国屡次被秦国军队打败,赵王又想起了廉颇,廉颇自己也想着能再为赵国效力。赵王派使者去看看廉颇还能不能用。廉颇的仇人郭开暗中给了使者很多钱,让他说廉颇的坏话。赵国的使者见到廉颇后,廉颇吃了一斗米饭,十斤肉,然后穿上盔甲骑上马,以此证明自己还能用。使者回到赵国后向赵王汇报说:“廉将军虽然老了,饭量却很大,但是,他和我一起坐着的时候,一会儿工夫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没召见他。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暗中派人把他请了过去。廉颇当了一阵子楚国的将军,没打什么胜仗,他说:“我想用赵国人。”最后,廉颇死在了寿春。
李牧是赵国北部边境的优秀将领。他常年驻守在代郡雁门,抵御匈奴。他根据实际情况任用官员,市场上的租税都上缴到军营,用于士兵的开支。每天杀几头牛犒劳士兵,训练士兵射箭和骑马,谨慎地管理烽火台,安插很多间谍,优厚地对待战士们。他定下规矩说:“匈奴如果来抢劫,赶紧进城防守,谁敢出去抓俘虏就杀头!”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台的警报都很及时,赵军就赶紧进城防守,不敢与匈奴作战。这样过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损失。但是,匈奴认为李牧胆小,就连赵国的边防士兵也觉得他们的将军胆小。赵王责备李牧,李牧还是老样子。赵王生气了,把他召回,派别人代替他当将军。
一年多过去了,匈奴老是来犯,赵国就派兵出去打仗。可每次打仗都输,死伤惨重,边境地区连耕地养牲畜都做不成了。没办法,赵王只好又去请李牧出山。李牧紧闭大门,坚决称病不出。赵王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再次派别人带兵。李牧说:“大王如果一定要用我,那我就按照以前的方法来,这才敢领命。”赵王答应了他。
李牧上任后,就跟以前一样,采取守势。匈奴好几年都没捞到什么好处,最后都觉得李牧胆小怕事。边境上的将士们天天领赏赐却没仗打,一个个都憋着一股劲儿,巴不得痛痛快快打上一仗。于是李牧精心挑选了1300辆战车,13000匹战马,5万名精兵强将,还有10万名弓箭手,然后对他们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同时,他还大力发展畜牧业,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边境地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匈奴小股部队入侵时,李牧故意示弱,假装打不过,用几千人去诱敌深入。单于听说后,就率领大军前来入侵。李牧则巧妙地布阵,两翼出击,大败匈奴,杀敌十多万骑兵。他还消灭了林胡和东胡,降服了林胡,单于仓皇逃窜。此后十多年,匈奴都不敢靠近赵国的边境城市。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逃到魏国后,赵国派李牧攻打燕国,攻克了武遂和方城。过了两年,庞暖打败了燕军,杀了燕将剧辛。又过了七年,秦国打败并杀死了赵国将军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人。赵国于是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在宜安击败秦军,打跑了秦将桓齮。李牧被封为武安君。三年后,秦国又攻打番吾,李牧再次击败秦军,还南下牵制了韩魏两国。
赵王迁七年,秦国派王翦攻打赵国,赵国派李牧和司马尚抵挡。秦国暗中给了赵王宠臣郭开很多钱,进行反间计,说李牧和司马尚要造反。赵王就派赵葱和齐国将领颜聚取代李牧。李牧不肯接受命令,赵国派人偷偷抓住了李牧,把他杀了。司马尚也被罢免了。三个月后,王翦乘胜追击,大败赵葱,俘虏了赵王迁和齐将颜聚,最终灭掉了赵国。
司马迁说啊,知道该死的时候就勇敢地去死,这其实不难,难的是面对死亡的时候。就说蔺相如,他拿着玉璧抵着柱子,还呵斥秦王左右侍卫,当时的情况,要杀了他也不算过分。可是,有些士人啊,胆小怕事,连个屁都不敢放一个。而蔺相如呢,他一下子就爆发了,气势压倒了敌国,然后又退让一步,名声比泰山还重,他这种智慧和勇敢,可以说是兼而有之了!
你看,司马迁的意思是说,真正难的不是死,而是面对死亡时的勇气和智慧。蔺相如当时的情况有多危险啊,随时可能被秦王杀掉,可是他却能沉着应对,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化解了危机,最终保全了自己,还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这才是真正的英雄气概! “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 这句话,说的多么精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