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马霍去病,给皇上写了一封奏章,这封奏章开头是这样的:“皇上,我霍去病冒着杀头的危险,再次给您叩头谢罪,给您上奏。皇上您太操劳了,让我一直担惊受怕的。”

“您应该把心思都放在边疆的防务上,我就算战死沙场,尸骨曝露荒野也无所谓,但我还是忍不住要进言。我之所以冒着风险给您提建议,是因为我看到您为了天下百姓操劳过度,忧心忡忡,您甚至减少了膳食,简化了娱乐,连侍奉皇子的官员都减少了。皇子现在已经长大成人,能自己穿衣行礼了,可到现在还没官职和老师呢!您太谦让了,不重视这事儿,朝臣们心里都着急,但又不敢越权说话。”

“我实在忍不住了,冒着杀头的危险,恳请皇上您下令有关部门,趁着盛夏吉日,赶紧给皇子册封官位。希望皇上您能考虑我的建议。我霍去病再次冒着杀头的危险,给皇上您禀报。”

三月乙亥这天,御史大夫臣光,也就是当时的尚书令,把这奏章呈递到了未央宫。皇上批示说:“交给御史处理。”

公元前一百多年的某一天,三月初一,御史大夫臣光,也就是光大人,拿着尚书令丞非大人的批文,把一份奏章递了上来。奏章上写着:丞相青翟、御史大夫汤、太常充、大行令息、太子少傅安,他们这帮大臣冒着杀头的风险,联名上书,说大司马霍去病将军在奏章里提到:皇上您太操劳了,让臣去病在边关受苦。您应该把心思放在边防大事上,我就算战死沙场也没什么好报怨的,但皇上您这样日夜操劳,为了百姓连自己的饮食起居都顾不上,甚至还减少了宫中人员,这让我实在看不下去。皇上的儿子们都长大了,能穿戴整齐行礼拜见您了,到现在却还没有封号和师傅,皇上您太谦让了,我们这些臣子心里都着急,但又不敢越职说话。臣去病实在忍不住了,冒死请求皇上您下令相关部门,趁着盛夏吉日给皇子们册封爵位。希望皇上您能考虑一下。皇上批复说:交给御史处理。

我们这些大臣,包括我和中二千石、二千石贺大人等人,经过讨论后认为:古代分封诸侯,是为了尊崇祖庙,巩固社稷。现在霍去病将军的奏章,体现了他不忘职守,也反映了皇上您谦逊自贬,为天下操劳,以及皇子们至今未有爵位的现状。我们青翟、汤等人虽然愚钝,但还是想尽忠职守。现在是盛夏吉日,我们冒着杀头的风险,请求皇上册封皇子闳、旦、胥为诸侯王,并请皇上赐名他们的封地。

皇上批复说:“我听说周朝分封了八百个诸侯,都是姬姓,地位有高有低,有的只是附庸。礼法上说‘支子不祭’。你们说分封诸侯是为了巩固社稷,朕可没听说过。再说,天下百姓又不是为君主而生的。朕德行不足,天下尚未安定,就强行为未成年的皇子们分封土地,那朝廷大臣们还怎么努力?你们重新考虑一下,给他们封个列侯算了。”

三月丙子那天,我上奏了未央宫。我跟各位大臣说:“丞相青翟、御史大夫汤,冒死进言:我和列侯婴齐、中二千石贺、谏大夫博士安等人商议后认为:我们听说周朝分封了八百个诸侯国,都是姬姓,一起辅佐天子。康叔因为祖上的功劳显赫,伯禽因为周公的功劳被封为鲁国国君,他们都成了建立国家的诸侯,辅佐天子。百官各司其职,国家政权就齐全了。我们私下认为,分封诸侯是为了巩固社稷,天下诸侯各尽其责,向朝廷进贡祭祀。宗室子弟不能参与祭祀祖先,这是礼制。分封诸侯让他们镇守各自的封地,这是帝王用来巩固德政、施加教化的办法。陛下继承天命,开创圣明的基业,尊崇贤能,表彰功勋,兴复衰败的国家,继承断绝的香火。您在酂地继续萧文终的香火,又褒奖群臣平津侯等人。您昭示了宗族亲属的次序,彰显了天子的恩德,让诸侯王、封君可以根据私情恩惠子弟,分给他们田地和城邑,册封了百余个诸侯国。但是,如果皇室子弟都封为列侯,那尊卑次序就会混乱,职位等级就会失调,不利于江山社稷万世传承。所以我们请求立闳、旦、胥三人为诸侯王。”三月丙子那天,我上奏了未央宫。

皇帝下旨说:“康叔的亲属虽然很多,但只有他被尊崇,是因为他德行高尚啊。周公主持祭天,所以鲁国才能用上白牡、骍刚这样的祭祀牲畜。那些没有功劳的诸侯,贤者和不肖者差别很大啊。‘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很羡慕周公这样的贤人。所以现在暂时还不能大规模分封,皇室子弟封为列侯就可以了。”

四月初几,我们上奏朝廷,在未央宫。丞相青翟和御史大夫汤上书说:我和列侯、二千石官吏、谏大夫、博士庆等人一起商议,冒死请求立皇子为诸侯王。

皇帝说: “康叔的亲属有十个,而只有他一人被尊崇,这是因为表彰他的德行啊!周公主持祭天大典,所以鲁国才能有白牡、骍刚这样的祭祀牲畜。而现在诸位大臣们却毫无作为,贤者和不肖者混杂在一起啊!‘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很羡慕这样的贤德,但现在时机还不成熟,皇子封为列侯就可以了。”

青翟、汤、博士将行等人,我们都听说过康叔亲属有十个,武王继承王位,周公辅佐成王,那八个人都因为祖先的功劳被封为大国。而康叔年纪还小,周公位居三公,伯禽才被封到鲁国,这都是因为当时爵位授予的时候,他们还没成年。康叔后来抵挡住了禄父的叛乱,伯禽平定了淮夷的叛乱。

过去五帝的制度各不相同,周朝的爵位有五等,春秋时期有三个等级,这些都是根据当时的形势来调整尊卑等级的。高祖皇帝平定天下,恢复了正常的秩序,彰显了至高的德行,安定了全国,所以才分封诸侯,爵位分两等。现在皇子有的还只是个婴儿,就立为诸侯王,然后侍奉天子,这将成为万世之法,不能轻易改变。

陛下您亲自实行仁义,身体力行圣德,文治武功兼备。您彰显了孝慈,广开贤路,在国内表彰有德之人,对外讨伐强暴。您的势力到达北海,西到月氏,匈奴、西域都臣服于您。您打仗的费用,没有加重百姓的负担,反而用国库的钱财赏赐将士,打开粮仓赈济贫民,减少了一半的戍卒。各地的蛮夷首领,没有一个不归顺的,都心满意足。远方的异族,不远万里来朝见您,恩泽遍及海外。所以珍禽异兽都来朝贡,五谷丰登,上天都显灵了。

现在诸侯的庶子都能封为诸侯王,而皇子的爵位却只是列侯,我和汤等人仔细考虑过,都认为这样尊卑失序,会让天下失望,不行!所以我们请求立闳、旦、胥为诸侯王。

四月某日,我们再次在未央宫上奏,但奏章被皇帝留中不发了。

丞相青翟他们几个大臣,跟皇上说:我们之前跟大司马卫青上书建议,皇子们还没封王,我们跟御史大夫汤,还有其他一大堆官员,冒着杀头的风险,请求您把皇子们封为诸侯王。皇上您谦虚谨慎,亲自处理这事儿,还说皇子们还没接受教育呢。大臣们意见分歧很大,儒生们就说那些理论,但心里可能另有想法。皇上您坚决不同意,只封皇子们做了列侯。我们青翟他们私下跟列侯寿成等二十七个人商量,大家都觉得这样尊卑次序乱套了。高祖皇帝打天下,做了汉朝的开国皇帝,他的子孙们,枝繁叶茂,互相辅助。先帝的规矩不能改,这样才能显示皇家的尊贵。所以我们请求让史官选个好日子,准备好仪式,御史拿着地图奏报,其他的都按照以前的规矩来。皇上说:准了。

四月丙申日,大臣们在未央宫上奏。太仆贺,兼任御史大夫,冒着杀头的风险上奏说:太常充说,算命先生算出四月二十八日乙巳日吉利,可以立诸侯王。我冒着杀头的风险,呈上地图,请您决定封国的名字。仪式的事儿另行奏报。

皇上说:立皇子闳为齐王,旦为燕王,胥为广陵王。

四月丁酉日,又在未央宫上奏。六年四月戊寅朔,癸卯日,御史大夫汤把命令传给丞相,丞相传给中二千石,中二千石传给郡太守和诸侯国的相,丞相的属官再传给相关人员执行。按律令办理。

公元前141年,四月乙巳日,这一天皇帝派御史大夫汤庙去办一件大事:册封皇子。首先,他让汤庙把皇子闳立为齐王。皇帝说:“哎,我的孩子闳啊,你今天接受了这青社的封号!我继承祖先的基业,遵循古制,建立你的国家,让你在东边的土地上封王,世代辅佐汉朝。” 皇帝语气深沉,充满了期盼:“哎,记住啊!好好遵守我的命令,这可不是平常的小事。人人都喜欢有德行的人,你的德行要光辉显耀。不要因为义气用事而让君子们懈怠。你一定要用心,好好治理国家,才能享受天赐的福泽,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要是你犯了错,做了坏事,那就会危害国家,也会害了你自己。哎,保卫国家,安抚百姓,这难道不值得你敬畏吗?你一定要记住我的话!” 这就是齐王受封的诏书。

接下来,皇帝又派汤庙册封皇子旦为燕王。皇帝说:“哎,我的孩子旦啊,你今天接受了这玄社的封号!我继承祖先的基业,遵循古制,建立你的国家,让你在北边的土地上封王,世代辅佐汉朝。” 皇帝话锋一转,提到了燕地的情况:“哎!以前那荤粥氏,残暴不仁,像野兽一样狠毒,他们侵略抢劫,还耍阴谋诡计,边境一直不安宁。哎!我派军队去征讨他们的罪行,从万夫长到千夫长,还有三十二位诸侯都来了,他们都迅速赶来支援。荤粥氏被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了,北方地区才得以安定。” 皇帝再次叮嘱旦:“你一定要用心,不要怨天尤人,不要骄傲自满,更不要放松警惕。没有经过我允许的,任何人都不能跟随军队出征。” 最后,皇帝又说:“哎,保卫国家,安抚百姓,这难道不值得你敬畏吗?你一定要记住我的话!” 这就是燕王受封的诏书。

最后,皇帝又让汤庙把皇子胥立为广陵王。皇帝说:“哎,我的孩子胥啊,你今天接受了这赤社的封号!我继承祖先的基业,遵循古制,建立你的国家,让你在南边的土地上封王,世代辅佐汉朝。” 皇帝引用了古人的话来告诫胥:“古人说:‘长江以南,五湖之间,那里的人民比较轻浮。扬州是国家的屏障,历经三代都是重要的地区,治理起来可不容易啊。’哎!你一定要用心,战战兢兢,施政要仁慈顺民,不要轻浮放纵,不要接近那些宵小之辈,一定要按照法律法规办事。书上说:‘臣子不骄横跋扈,不贪图享乐,就不会留下后患。’哎,保卫国家,安抚百姓,这难道不值得你敬畏吗?你一定要记住我的话!” 这就是广陵王受封的诏书。

司马迁说:古人说过,“爱子女就希望他们富有,亲近长辈就希望他们显贵”。所以帝王们修筑城池建立国家,分封子弟,目的就是为了表彰亲情,安排好骨肉亲情关系,尊崇祖先,重视宗族,把同姓宗族遍布天下。这样一来,国家实力强盛,王室才能安定。从古到今,这种做法由来已久,没有什么特别的,所以就不多说了。燕齐的事,没什么值得特别关注的。但是,汉武帝分封三个诸侯王,天子谦恭礼让,群臣恪守职责,相关的文书辞令非常出色,很值得一看,所以我把这些内容附在《世家》里。

褚先生说:我很幸运能凭借文学才能当上侍郎,很喜欢阅读司马迁的《列传》。《列传》里说三王世家的文辞值得一看,但我找遍了《世家》也没找到。我私下里向那些喜欢收集老故事的长辈们讨要了相关的封策书,把这些事情整理出来流传下去,让后世也能看到贤明君主的旨意。

话说汉武帝时期,同一天册封了三个儿子为王:一个封在齐国,一个封在广陵,一个封在燕国。他根据每个儿子的才能、能力、智慧,以及封地的地理环境、民情民力轻重缓急,分别写了封策书来告诫他们。告诉诸侯王们:“你们世代都是汉朝的藩属,要保卫国家,治理百姓,这难道不值得敬重吗!你们要引以为戒啊!” 贤明君主所写的这些东西,可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只有博闻强记的君子才能完全领会其中的意思。就连这些封策书的次序、章节的划分、文字的长短等等,都大有深意,一般人根本就不知道。我仔细地整理了这些真迹和草稿,编排在左边,让阅读的人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意思并加以解释。

王夫人是赵国人,她和卫夫人同时受汉武帝宠幸,生下了儿子刘闳。刘闳将要被立为诸侯王的时候,王夫人病了,汉武帝亲自去探望她。武帝问:“你儿子要当王了,你想让他在哪儿当王呢?”王夫人说:“陛下您都在呢,我哪敢有什么想法啊。”武帝说:“话虽如此,但你心里肯定有想法,你想让他在哪儿称王呢?”王夫人说:“我希望把他封在洛阳。”汉武帝说:“洛阳有武库和敖仓,地处天下要冲,是汉朝的首都。从先帝开始,就没有哪个皇子在洛阳当过王。除了洛阳,其他地方都可以。”王夫人没说话。汉武帝又说:“关东诸侯国里,没有比齐国更大的了。齐国东面靠海,城池很大,古代临菑城就有十万户人家,天下肥沃的土地,没有比齐国更富饶的了。”王夫人用手拍了一下头,感谢地说:“真是太好了!”王夫人去世后,武帝非常悲痛,派使者去祭奠她,并下令说:“皇帝特地派太中大夫明,奉上玉璧一块,赐给王夫人,尊为齐王太后。” 刘闳被封为齐王,年纪轻轻,没有儿子,后来不幸早逝,齐国因此灭亡,变成了一个郡。天下人都说齐国不适合封王。

这段话解释了“受此土”的意思。诸侯王初次受封时,一定要从天子祭祀天地的地方取土,然后在封地建立社稷,用来祭祀,以示对天地的敬畏。 《春秋大传》里说:“天子的国都有泰社。东方是青色,南方是红色,西方是白色,北方是黑色,上面是黄色。”所以,要封在东方的人就取青色的土,封在南方的人就取红色的土,封在西方的人就取白色的土,封在北方的人就取黑色的土,封在上面的人就取黄色的土。他们会根据方位选择不同颜色的土,用白茅草包起来,作为社稷的祭祀之物。这就是诸侯王最初受封于天子时的情形,这叫“主土”。“主土”就是建立社稷并祭祀它。“朕承祖考”,祖是祖先,考是父亲。“维稽古”,维是遵循、思考的意思,稽是遵循、符合的意思,就是遵循古代的制度。

齐国人爱耍心眼,不讲究礼义廉耻,所以告诫齐王说:“恭敬地接受我的命令,但命令不能一成不变。人们喜欢有德行的人,德行能彰显光辉。不要违背道义,让君子们对你怠慢。你心里要明白,诚信地坚持这些原则,才能享有天赐的福禄,长命终身。如果做了不好的事,就会危害国家,也会危害你自己。” 齐王在执政期间,左右辅佐大臣都以礼义为准则,可惜英年早逝。不过他的一生没有大错,和当初的劝诫相符。

古人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是这个道理。那些贤明的君主啊,他们的远见卓识真是令人敬佩:告诫齐王要谨慎内政;告诫燕王不要招惹怨恨,不要亏损德行;告诫广陵王要谨慎外事,不要骄横跋扈,滥施恩惠。

广陵地处吴越地区,那里的人民精明但轻浮,所以告诫广陵王说:“江淮地区的人民心思比较轻浮。扬州自古以来就是富庶之地,三代时期,就强迫当地人穿中原的服装,但并没有大力推行教化,只是凭借自己的想法来管理他们。不要沉迷于享乐,不要亲近宵小之徒,要以法度为准则。不要沉迷于享乐、驰骋狩猎、骄奢淫逸,也不要亲近小人。经常想着法度,就不会有羞辱了。” 三江五湖盛产鱼盐,铜山地区矿藏丰富,是全国仰赖的地方。所以告诫广陵王说:“臣下不要滥施恩惠”,意思是不要用钱财厚赏,以求名声,博得四方的拥戴;又说“臣下不要骄横跋扈”,意思是不要因为轻视别人而违背道义。

汉孝武帝去世后,孝昭帝刚刚即位,前任广陵王胥,受到大量的赏赐,金钱财物高达三千多万,还被加封百里土地,万户邑民。

等到昭帝去世,宣帝继位,广陵王胥凭借先前的恩情,在汉宣帝本始元年,又分得了汉朝的土地,全部用来封赏广陵王胥的四个儿子:一个封为朝阳侯;一个封为平曲侯;一个封为南利侯;最宠爱的幼子弘,则被立为高密王。

话说后来,胥果这家伙越来越嚣张跋扈,竟然跟楚王的使者暗中勾结。楚王公开宣布说:“我祖先元王,是高祖皇帝的弟弟,当年封地有三十二座城池。现在我的地盘越来越小了,我想和广陵王一起发兵造反!拥立广陵王当皇帝,我再恢复到元王时的三十二座城池。” 这事情败露了,朝廷的官员们都要求严惩他们。皇上念及骨肉亲情,不忍心治胥果的罪,就下诏书说不用追究广陵王的责任,只处死了罪魁祸首楚王。 古人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中,与之皆黑”,说的就是环境和教化对人的影响啊。后来胥果又搞诅咒,密谋造反,最后自杀了,这件事才算结束。

燕国地处边疆,北方紧邻匈奴,那里的人民虽然骁勇,却也比较鲁莽。所以皇帝告诫他们说:“荤粥氏这帮人没有一点孝道,心肠跟禽兽一样,经常偷盗抢掠边境百姓。朕已经下令将军去讨伐他们,万夫长、千夫长,还有三十多个小首领都投降了,放下武器来归顺。荤粥氏被迁移到遥远的地方,北方边境终于安定了。” “悉若心,无作怨”意思是说,不要因为环境影响而心生怨恨;“无俷德”意思是说,不要让诸侯背弃道德;“无废备”意思是说,不要放松军事准备,时刻防备匈奴;“非教士不得从徵”意思是说,没有经过礼义教化的人不能参与军事行动。

后来武帝年纪大了,太子又不幸去世,还没来得及立新的太子,燕王旦派使者来上书,请求到长安来当侍卫。孝武帝看到这封信,一拍桌子,生气地说:“生儿子应该把他放到齐鲁那样礼仪之邦的地方去教育,你却把他放在燕赵那种地方,果然有争权夺利的野心,不臣之心昭然若揭啊!” 于是,他立刻下令把燕王的使者在宫门口斩了。

汉武帝死了,昭帝刚登基,燕王旦就开始心怀不满,想着要找大臣们闹事。他觉得自己是长子,理应继承皇位,于是和齐王子刘泽等人密谋造反,还公开说:“我哪来的弟弟啊!现在当皇帝的,可是大将军的儿子!” 他打算举兵造反。

结果事情败露了,按理说该杀头。但是昭帝念及兄弟情谊,宽宏大量,压下了这件事,没公开处理。朝中大臣们纷纷请求处置燕王,于是派了宗正、太中大夫公户满意和一位御史,一起到燕国去劝说燕王。到了燕国,他们分别在不同日子去见燕王,轮番训斥他。宗正负责管理皇室宗亲的户籍,他第一个见到燕王,就详细地解释了昭帝确实是汉武帝亲生儿子的情况。

然后,御史又去见燕王,用法律条文来责问他:“你想要造反,罪名昭著,理应治罪。汉朝有完善的法律,即使犯了很小的罪,也要依法处置,怎么可能放过你呢?” 御史严厉的语气和法律条文的震慑,让燕王更加害怕。

最后,精通经史的公户满意见到了燕王,他引经据典,从古今治国的大道理,到国家礼仪制度,都给燕王讲了一遍。“古时候,天子身边必须有异姓的大臣来辅佐,这是为了制衡皇室宗亲;也要有同姓的大臣,来制衡异姓大臣。周公辅佐成王,就杀了成王的两个弟弟,所以国家才能安定。汉武帝在世的时候,尚且能宽容你,现在昭帝刚刚即位,年纪还小,还没亲政,一切事务都交给大臣们处理。古代的惩罚从不偏袒亲戚,所以天下才能太平。现在大臣们辅佐皇帝,奉法办事,没有人敢徇私枉法,恐怕他们不会放过你。你还是小心点吧,别让自己身死国灭,成为天下人的笑柄!”

听了公户满意的一番话,燕王旦彻底害怕了,承认了自己的罪行,磕头谢罪。大臣们为了维护皇室的团结,最终没有用法律严惩他。

话说后来,燕王刘旦又跟左将军上官桀他们密谋造反,还到处嚷嚷说:“我是皇太子的弟弟,太子现在不在,我应该继承皇位,可是大臣们都压着我不让我上位!” blablabla,总之就是各种不满。

大将军霍光掌握着朝政大权,就跟朝廷里的各位大臣们商量说:“这燕王刘旦啊,一点儿悔改的意思都没有,坏事做了一件又一件,根本就没想过要改!” 于是霍光就按照法律办事,雷厉风行地对刘旦进行了处罚。结果刘旦自杀了,燕国也被废除了,跟霍光一开始预料的一样。 然后,有人提议把刘旦的妻儿也一起杀了。 但是孝昭皇帝念及骨肉亲情,实在不忍心,就网开一面,赦免了刘旦的妻儿,只是把他们的身份降为了平民。 古话说的好,“兰根与白芷,渐之滫中,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说的就是这种逐渐腐败变质的情况。

宣帝刚即位的时候,为了表示恩德,在位本始元年,把燕王刘旦的两个儿子都重新封了爵位:一个封为安定侯;另一个,也就是燕国的旧太子刘建,被封为广阳王,负责祭祀燕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