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看《春秋》和历法记载,看到周厉王的故事,总是忍不住放下书感叹。他说:唉,师挚早就看到了这种局面啊!商纣王用象牙筷子,箕子就为此担忧叹息;周朝的礼乐制度衰败了,诗人就把这种景象写进诗歌里,《关雎》就是这么来的。仁义道德衰败,于是《鹿鸣》来讽刺。到了厉王的时候,他的暴政让大家都知道他的错误,大臣们害怕被杀,于是天下大乱,厉王逃到彘地,首都长安也乱了,于是出现了共和的局面。后来,各个诸侯国都凭借实力争权夺利,强国欺压弱国,打仗也不向天子请示。他们打着维护王室的旗号,以讨伐的名义互相结盟,成为霸主,政权掌握在五个霸主手里,诸侯们为所欲为,奢侈淫乱,不遵守法度,篡权夺位的事情越来越多。齐、晋、秦、楚这些国家,当初在成周附近,封地不过百里或者五十里。后来晋国占据了三河地区,齐国依托东海,楚国控制着江淮流域,秦国凭借雍州的险要地势,这四个国家轮流称霸,那些被赞扬过的文武功勋,都臣服于他们。
所以孔子阐述王道,游说七十多个诸侯,都没人采纳,于是他考察周朝的旧闻,整理史料,从鲁国开始,编写《春秋》,上起隐公,下至哀公时期获麟的故事,精简文字,去除繁琐,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王道尽在其中,人事变化也清晰可见。孔子的七十多个弟子口头传承他的思想,但那些批评、讽刺、赞扬、讳饰、删减的内容,无法用文字记录下来。鲁国君子左丘明担心弟子们各有各的理解,偏离了本意,于是根据孔子的史料和讲解,写成了《左氏春秋》。铎椒是楚威王的老师,因为威王不能完全理解《春秋》,铎椒就从中提取成败的教训,写成了四十篇的《铎氏微》。赵孝成王时期,他的丞相虞卿参考《春秋》,结合当时的形势,也写了八篇,叫做《虞氏春秋》。吕不韦是秦庄襄王的丞相,他参考古代典籍,删改《春秋》,收集六国的事迹,写成了《吕氏春秋》,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像荀子、孟子、公孙鞅、韩非子这些人,也都从《春秋》中提取材料写书,各有各的侧重点和记述方式。汉朝的丞相张苍编撰了五德历法,上大夫董仲舒阐述《春秋》的义理,也写了不少文章。
司马迁说:那些儒生啊,只抓住其中一点道理就大讲特讲,那些夸夸其谈的人呢,就只顾着炫耀自己的文采,都不去仔细研究事情的来龙去脉。那些编撰家谱的人,只顾着记下人物的生卒年月,好些人家还把一些神乎其神的事情也写进去了,家谱里就只记录世系和谥号,内容简略得很,想要全面了解这些重要人物的生平,可真是太难了。
所以啊,我编撰了这十二诸侯世家,从共和时期一直写到孔子,把《春秋》和《国语》里那些学者们批评过的兴衰盛衰的大致情况都记录在里面。这对于那些学习古代典籍、从事治学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参考材料,可以从中删繁就简,取其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