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弘,是山东菑川薛县人,字季。年轻的时候在薛县当个小狱吏,犯了点错,被免职了。家里穷,只能在海边放猪。四十多岁才开始学习《春秋》和一些杂学。他对后母非常孝顺。

汉武帝建元元年,皇帝刚刚登基,就广招贤良的文人学者。这时候公孙弘已经六十岁了,被征召为博士。他曾经出使匈奴,回来后汇报的情况不合皇帝的心意,皇帝很生气,觉得他能力不行,公孙弘就借口生病告退回家了。

元光五年,朝廷又下诏征召有学问的人,菑川国再次推荐公孙弘。公孙弘谦虚地对乡里的人说:“我以前已经奉命出使,因为能力不足而被罢免,希望你们再推举其他人吧。”乡里的人坚持推荐他,于是公孙弘被任命为太常。太常要考核征召来的儒生,一百多人一起答策问,公孙弘的成绩最初排在后面。策问上交后,皇帝却钦点公孙弘的答案为第一名。皇帝召见了他,觉得他相貌堂堂,就拜他为博士。当时朝廷正在开辟西南夷的道路,设置郡县,巴蜀地区的百姓很苦不堪言,朝廷就派公孙弘去视察。他回来后汇报说西南夷地区没什么利用价值,应该放弃,但皇帝没听他的。

公孙弘为人豁达,见识广博,他常说,当君主的毛病是不够开阔,做臣子的毛病是不够节俭。他自己就穿着粗布衣服,吃饭从不加肉。后母去世后,他为后母守孝三年。每次上朝议事,他总是把事情的利弊都说清楚,让皇帝自己选择,从不当面顶撞争论。

皇帝观察到他为人厚道,辩论能力强,熟悉文法和官吏事务,又懂得运用儒家思想来修饰自己的言行,非常欣赏他。两年之内,他就升到了左内史的职位。公孙弘办事,如果遇到不同意见,他不会当面争辩。他曾经和主爵都尉汲黯一起向皇帝进言,汲黯先说了,公孙弘随后补充,皇帝总是很高兴,并且采纳他们的建议。因此,公孙弘的地位越来越高。他曾经和公卿们商议事情,到了皇帝面前,却常常违背之前的约定,而顺应皇帝的意思。汲黯当面质问公孙弘说:“齐国人多狡诈,不讲诚信,当初和你一起商议这件事,现在你却全部违背了,这也太不忠诚了吧!”皇帝问公孙弘。公孙弘回答说:“了解我的人会认为我忠诚,不了解我的人会认为我不忠诚。”皇帝认同了公孙弘的说法。宫中一些受宠的近臣经常诽谤公孙弘,皇帝却更加器重他。

公元前126年,张欧被免职了,张汤被任命为御史大夫。那时候,朝廷正在西南夷地区开疆拓土,东边在海边设郡,北边在朔方修筑郡县。张汤多次劝谏皇帝,说这样劳民伤财,把国家的资源都耗费在这些没用的地方,建议停止这些行动。

皇上就派朱买臣等人跟张汤辩论,说在朔方设郡的好处。朱买臣等人提出了十条理由,张汤却一条也驳不倒。张汤就谦虚地说:“我一个山东乡下人,不懂得这些地方的好处,还是建议放弃西南夷和海边的郡县,集中精力治理朔方吧。”皇上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汲黯说:“张汤位居三公,俸禄很高,却穿着粗布衣服,这是装样子!”皇上就问张汤。张汤解释说:“确实如此。九卿中,跟我关系最好的就是汲黯了,但是今天他当着众人的面批评我,确实指出了我的问题。我身为三公,却穿粗布衣服,确实是在装样子,想以此博取名声。再说,我听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生活奢侈,甚至超过了国君,齐桓公因此称霸,但也僭越了君主的礼仪。晏婴辅佐齐景公,饮食简朴,妾室不穿丝绸,齐国也治理得很好,这又比百姓的生活还要俭朴。我现在是御史大夫,却穿粗布衣服,从九卿到普通小吏,都没有区别,汲黯说的确实没错。如果没有汲黯的忠诚,陛下又怎么会听到这些话呢?”皇上认为他谦虚谨慎,更加器重他。最后,皇上任命张汤为丞相,封他为平津侯。

张汤为人心狠手辣,表面宽厚,内心阴险。那些曾经得罪过他的人,即使表面上和他关系很好,他也会暗中报复。杀害主父偃,把董仲舒贬到胶西,都是张汤在背后搞的鬼。他每天只吃粗粮和少量肉食。对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他都慷慨解囊,接济他们的生活,自己家里却没有什么剩余。士人们因此都敬重他。

淮南王和衡山王造反了,朝廷上下都紧张得很。 我(指张弘)这病啊,越来越重了,觉得自己没啥功劳就得了这么高的爵位,做到丞相这种位置,应该好好辅佐皇上,安抚国家,让大家都能做好臣子的本分。现在诸侯们都敢造反,这都是我这个丞相没做好本职工作造成的。我担心自己病死后,都没法向皇上交代。所以,我就上书给皇上说:“我听说,天下的大道有五条,用来实行这些大道的方法有三种。这五条大道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长幼的秩序,这五者是天下的大道。这三种方法是:智慧、仁爱、勇敢,这是天下普遍的道德,用来实行大道的工具。所以说‘努力去做接近仁爱,好问接近智慧,知耻接近勇敢’。明白了这三种方法,就知道如何治理自己;知道如何治理自己,然后就知道如何治理别人。天下没有不能治理自己却能治理别人的人,这是几百年都不会改变的大道理。现在陛下您亲自实行孝道,效法三代圣王,建立周朝的礼乐制度,兼具文治武功,提拔贤才,根据能力授予官职。而我张弘,资质平庸,没有立下什么汗马功劳,陛下却破格提拔我,从一个普通士兵提拔到列侯,最后还做到三公之位。我的能力根本配不上这份恩宠,我本来就有个老毛病,恐怕会早早地死掉,到时都没法报答皇上的恩情。所以,我想把侯爵的印信交还,请求退休,让贤者有出路。”

皇上回信说:“古代赏赐有功的人,褒奖有德的人,守成之君注重文治,遇到战争就注重武功,从来没有人改变过这个原则。朕这些年来好不容易才坐稳了皇位,一直担心自己做不好,所以特别重视和谁一起治理国家,你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君子应该褒扬善行,憎恶恶行,你只要认真做事,朕一直都在关注你。你如今不幸得了重病,怎么还不赶紧好起来,却上书请求辞官退休,这让我觉得很愧疚啊!现在事情还比较少,你好好休息一下,调理好身体,配合用药吧。”然后皇上赐给了我一些牛酒和布帛。过了几个月,我的病好了一些,又开始上朝办事。

元狩二年,我又病了,最后还是以丞相的身份去世了。我的儿子张度继承了平津侯的爵位。张度做了山阳太守十几年,后来因为触犯法律,被剥夺了侯爵。

主父偃,是山东临淄人。他年轻时学习纵横家的那一套权谋之术,后来才开始学习《易经》、《春秋》和各家学说。他在齐国跟那些读书人交往,却没得到什么好待遇。齐国的那些儒生们联合起来排挤他,根本容不下他。他家里很穷,借钱都借不到,于是就跑到燕国、赵国、中山国去碰运气,结果还是一样,没人看得起他,日子过得很艰难。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年中,他觉得在诸侯国混不下去了,就跑到关中去见卫将军。卫将军几次向皇帝推荐他,但皇帝就是不召见。他没钱了,在关中待了很久,卫将军的宾客们也渐渐对他厌烦了。没办法,他只好直接给皇帝写信上奏。早上递交奏章,晚上就被召见进宫了。他一口气提出了九件事,其中八件事都被采纳制定成了法律法规,还有一件事是劝谏皇帝不要攻打匈奴。奏章里这么说:

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敢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臣听说,英明的君主不讨厌直言进谏以广泛了解情况,忠臣也不敢因为害怕严厉的惩罚而不敢直言进谏,因此历史上才不会留下遗憾的计策,功劳流传万世。现在我不敢隐瞒忠心,冒着死亡的危险来献上我的愚见,希望陛下能够宽恕我的冒犯,稍微考虑一下我的建议。)

司马法说:“国家即使强大,好战必定灭亡;天下即使太平,忘记战争就必定危险。”天下统一后,皇帝大获全胜,春天狩猎,秋天围猎,诸侯春天检阅军队,秋天操练兵马,为的就是不忘备战。

再说,发怒违背天道,战争是凶险的事情,争斗只是细枝末节。古代的君主一旦发怒,必定会造成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惨状,所以圣明的君主都谨慎地对待这件事。那些一心追求战争胜利、穷兵黩武的人,没有一个不后悔的。

以前秦始皇凭借着战争的威势,蚕食天下,吞并了各个诸侯国,统一了全国,功绩可以与夏、商、周三代相比。但他穷兵黩武,想要攻打匈奴,李斯劝谏说:“不行啊!匈奴人没有城池和固定的住所,没有可以依靠的物资储备,他们像鸟一样四处迁徙,很难捉摸和制服。轻兵深入,粮食供应必定断绝;如果带着大量的粮食前进,行动就会迟缓,无法有效作战。即使夺取了他们的土地,也无法从中获利;即使征服了他们的人民,也无法役使和控制他们。就算打胜仗,杀死了他们,也不是百姓的父母啊!这样会使中原地区疲惫不堪,反而让匈奴人痛快,这不是长久之计啊!”

秦始皇不听劝告,就派蒙恬率领军队攻打匈奴,开拓了千里土地,以黄河为界。可是那片土地盐碱地多,不长庄稼。于是,秦始皇就征发全国的青壮年男子去戍守黄河以北。连续十多年大规模用兵,死的人不计其数,最终还是没能越过黄河向北推进。这难道是因为人少、武器装备不足吗?根本不是,而是形势不允许啊!

为了供应北方的军队,全国各地都要拼命运送粮食草料,从黄郡、腄郡、琅邪郡等靠海的郡县开始,一路转运到黄河以北,往往三十车粮食才能运送一石。男人们拼命耕种,粮食还是不够吃;女人们拼命纺织,布匹还是不够用。百姓们疲惫不堪,孤儿寡妇、老人和弱者都得不到照顾,路上饿死的人一个接一个,这正是天下百姓开始反秦的原因。

话说高祖皇帝统一全国后,准备去边境打匈奴。听说匈奴人聚集在代谷外面,他想带兵去打。御史成出来劝谏说:“不行啊!匈奴人就像野兽一样,聚在一起的时候像一群猛兽,打散了就四处逃窜,像鸟一样,追着他们打就像打影子一样,抓不住。现在您老人家正得天下民心,用盛大的声势去打匈奴,我私下里觉得很危险啊!” 高祖皇帝没听,还是带兵北上到了代谷,结果真碰上了平城被围的局面。高祖皇帝特别后悔,于是派刘敬去和匈奴议和,这才让天下太平,不再打仗了。所以兵书上说:“出兵十万,一天就要花掉千金。”

秦朝经常聚集几十万大军,虽然也有打败军队、杀死将领、俘虏单于的战功,但只不过是结下了深仇大恨,根本不值得花那么多钱。上面国库空虚,下面百姓贫困,还老是给外国送好处,这不是长久之计啊!匈奴这民族难以征服,不是一代两代就能搞定的。抢劫掠夺是他们的职业,是他们天生的习性。从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那会儿起,就一直这样,放任他们像养禽兽一样,根本没把他们当人看。上面不学习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治理天下的经验,下面又跟着近些年来失败的经验走,这就是我特别担心的,也是百姓受苦受难的原因啊!再说,战争时间长了就会出乱子,事情艰难了人们的思想就容易动摇。这样一来,边境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愁苦不堪,甚至离心离德;将领们互相猜疑,边境贸易也乱套了,所以尉佗、章邯才能成功造反。秦朝的政权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权力分给了两个儿子,这就是成败的关键啊!《周书》上说:“国家的安危在于发布命令,国家的存亡在于用人。”希望陛下您仔细考虑,多加留心,好好想想啊!

这时候,赵国人徐乐和齐国人严安都上书给皇帝,谈论当时的社会问题,每个人各说了一件事。徐乐说:

我听说啊,天下最大的祸患在于像山崩地裂那样彻底的崩溃,而不是像瓦片慢慢崩解那样零星的失败,古今都是一样的道理。啥叫山崩地裂呢?秦朝末年就是个例子。陈胜,他没啥背景,没封地,也不是什么王公贵族的后代,在老家也没啥名气,更不是孔孟曾子的圣人,也不是陶朱、猗顿那样的富豪,可他从穷巷里一站出来,挥舞着荆棘,扯着嗓子一喊,天下老百姓呼啦啦都跟着他造反了,这是为啥呢?因为老百姓苦啊,皇帝不管,下面怨声载道,上面却不知道,社会已经乱套了,朝廷还不治理,这三点就是陈胜造反的资本。这就是所谓的山崩地裂。所以说,天下最大的祸患在于这种彻底的崩溃。

那啥叫瓦片慢慢崩解呢?吴、楚、齐、赵这几个国家的军队就是例子。这七个国家合伙造反,个个都号称拥有上万辆兵车的大国君主,带甲士兵几十万,威风凛凛,国力雄厚,钱粮充足,可他们连一寸土地都没能夺到,反而被中原诸侯打得落花流水,这是为啥呢?可不是因为他们的权力比陈胜还小,军队比陈胜还弱啊,而是当时先帝的恩德还没消散,老百姓安居乐业,所以这些诸侯得不到外界的支援。这就是所谓的瓦片慢慢崩解,所以说,天下最大的祸患不在于这种零星的失败。“瓦解”指的并非力量薄弱,而是缺乏外部支持,内部凝聚力不足。

从这里可以看出,天下要是真出现了山崩地裂的局面,即使是穿着粗布衣服、住在穷乡僻壤的普通人,也可能成为祸乱天下的罪魁祸首,陈胜就是个例子。更何况是那些诸侯国呢!天下即使还没达到太平盛世的局面,只要能避免山崩地裂的局面,即使有强大的国家和军队,也翻不起什么大浪,最终还是要被击败的,吴、楚、齐、赵就是例子。更何况是那些大臣和老百姓呢?这两种情况,是国家安危的关键所在,是贤明的君主应该特别重视并仔细观察的。

最近关东地区五谷歉收,年景不好,老百姓大多贫困,再加上边境战事不断,仔细分析一下形势,老百姓恐怕会有不安的情绪了。人心不安就容易动荡,动荡起来,就像山崩地裂一样可怕。所以英明的君主总是能洞察万事万物的根本,明白安危的关窍,在朝廷上就着手解决尚未显露的隐患。关键在于,要让天下没有山崩地裂的危险。所以,即使拥有强大的国家和军队,陛下您依然可以像平常一样,追逐走兽,射杀飞鸟,在燕国的苑囿里尽情游玩,享受驰骋的乐趣。金石丝竹之声不断萦绕耳畔,帐幕之中俳优侏儒的嬉笑声不断,而天下却毫无隐忧。名声不必非要赶上汤武,社会风气不必非要达到成康盛世!

不过,我认为陛下您天生圣明,仁慈宽厚,如果真心以天下为己任,那么汤武的盛名并非难以企及,成康盛世的社会风气也可以恢复。这两点都做到了,您才能真正享受到尊贵安宁的现实,在当世扬名立万,让天下臣服,四夷来朝,您的恩德泽被后世,您南面而坐,接见王公大臣,这才是您应该享受的。我听说,即使图谋称王没有成功,其弊端也足以带来安宁。安宁了,陛下还有什么求而不得的呢?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还有什么征讨不能服众的呢?

严安上书说:我听说周朝统治天下,其盛世持续了三百多年,成康时期最为兴盛,刑法典籍四十多年不用。等到周朝衰落的时候,也持续了三百多年,所以出现了五个霸主。这五个霸主,经常辅助天子兴利除害,诛杀暴君,禁止邪恶,匡正天下,以尊崇天子。五个霸主死后,贤明圣智之士无人继承他们的衣钵,天子孤弱,号令不行。诸侯们为所欲为,强大的欺凌弱小的,众多的欺凌少数的,田常篡夺了齐国,六卿瓜分了晋国,最终形成了战国时代,这就是百姓开始受苦的原因。于是强大的国家忙于攻打别人,弱小的国家忙于自保,合纵连横,战车相撞,盔甲上生满了虱子,百姓无处申诉。

话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自称皇帝,掌握了全国的政权。他拆毁了诸侯国的城墙,把他们的兵器熔化铸成钟鼎,表示不再用兵了。老百姓终于摆脱了战国时代连年不断的战争,都觉得像重新活了一样,遇到了个好皇帝。要是秦始皇能稍微缓和一下刑罚,减轻赋税和徭役,重视仁义,轻视权势,上层统治者厚道一些,下层百姓聪明能干一些,改变风俗习惯,把这些好的风气推广到全国,那天下就能世世代代太平了。可是秦始皇没这么做,他继续沿用以前的那些老规矩,那些耍小聪明、追逐权势的人反而得到重用,那些忠厚老实的人却被排挤。法律严苛,政令强硬,拍马屁的人越来越多,每天都听到歌功颂德的声音,秦始皇也因此变得骄傲自满,志得意满。

他想要把自己的威名扩展到海外,就派蒙恬率领军队北攻匈奴,开拓疆土,驻军在北河一带,后方源源不断地运送粮草。他还派尉屠睢率领水师南下攻打百越,派监禄开凿运河运输粮食,深入越地。越人纷纷逃窜,战争旷日持久,秦军的粮食供应断了,结果被越人打败了。秦始皇又派尉佗率领军队驻守百越。那时候,秦国北边和匈奴打仗,南边和百越打仗,军队驻扎在那些没用的地方,进退两难。打了十几年仗,壮年男子都披甲上阵,妇女也忙着运输粮草,老百姓苦不堪言,活不下去,很多人在路边的树上上吊自杀,死的人一个接一个。

等到秦始皇死了,天下就大乱了。陈胜、吴广在陈县起义,武臣、张耳在赵国起义,项梁在吴地起义,田儋在齐国起义,景驹在郢地起义,周市在魏国起义,韩广在燕国起义,全国各地穷山恶水里的豪杰都纷纷起兵造反,多得数不清。这些人,都不是什么王公贵族,也不是什么高官显贵,他们原本只是平民百姓,手里一点力量都没有,却能拿起武器,响应时势,一起造反,没有预先商量,却同时行动,没有约定,却同时会合,势力越来越大,最后竟然成了诸侯霸王,这都是当时的局势造成的。秦始皇贵为天子,拥有整个天下,最后却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都是因为穷兵黩武造成的祸患。所以说,周朝是因为衰弱而灭亡的,秦朝是因为强大而灭亡的,不变才是最大的祸患啊!

现在想招降南方的夷人,攻打夜郎国,征服羌族和僰族,进而吞并濊州,在那里修建城池,甚至深入匈奴腹地,烧毁他们的茏城,很多人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但是,我觉得这只是对大臣有利,而不是国家长久之计啊。现在国内一片太平,连狗叫都听不到,却要为了遥远边疆的防备而耗费国力,劳民伤财,这不是为百姓着想啊。 无限扩张的野心,只会带来一时的快感,却结下与匈奴的深仇大恨,这不是安邦定国之道啊。 祸患一旦形成,难以解决,战争好不容易停息,却又会再次爆发,近处的人民愁苦不堪,远处的人民也惊恐万分,这怎么能够长久呢?现在全国上下都在铸造兵器,磨砺刀剑,弓箭弦上都堆满了箭矢,粮草运输不断,根本没有一刻消停,这是全国人民共同的担忧啊!

战争时间一长,变故就会发生,事情一多,顾虑也就多了。现在外郡的土地,有的地方甚至几千里,城池几十座,地方势力互相牵制,又与诸侯为邻,这根本不是皇室的福气啊!看看齐国和晋国是怎么灭亡的吧,都是因为皇室衰弱,六卿势力强大造成的;再看看秦国是怎么灭亡的吧,是因为严刑峻法,贪婪无度造成的。现在郡守的权力,比六卿还要大;管辖的土地,比一般官吏的辖区还要广阔;掌握的兵力和武器,也远超寻常。如果遇到大的变故,那后果不堪设想啊!

这奏章上呈给皇帝,皇帝召见了这三个人,说:“你们三位都在啊?怎么这么晚才见面!” 然后皇帝就封主父偃、徐乐、严安为郎中。主父偃多次觐见皇帝,上书陈述政事,皇帝下诏封他为谒者,又升迁为中大夫。一年之内,主父偃连升四级。

主父偃跟皇上说:“以前诸侯的领地最多也就一百里,强弱很容易控制。现在呢,有些诸侯的地盘连在一起,几十座城,方圆千里,他们要是安逸了,就容易骄奢淫逸,要是情况紧急,他们就联合起来对抗朝廷。现在要是用法律去削弱他们,那就会激起反抗,就像以前晁错的下场一样。现在诸侯的儿子孙子,有时候十几个,只有一个能继承王位,其他的就算亲兄弟,也没地盘封给他们,这样一来,孝悌仁义的传统就没办法传承下去了。我希望皇上允许诸侯把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孙,让他们当诸侯。这样一来,大家都高兴,皇上也用恩德来治理国家,实际上削弱了诸侯的势力,不用强硬手段也能达到目的。”皇上听了他的建议,就采纳了。

主父偃又跟皇上说:“茂陵刚建成,全国各地那些有实力有背景的人,还有那些不安分的百姓,都可以迁徙到茂陵去,这样既能加强京城的实力,又能把那些坏人清除出去,这就是不用杀戮就能铲除祸患的办法。”皇上又同意了他的建议。

皇上立卫皇后为皇后,查办了燕王谋反的事,这都是主父偃的功劳。朝中大臣都很怕他,都送给他很多钱财,据说有几千金。有人跟主父偃说:“你太嚣张了!”主父偃说:“我从年轻时就四处游学,四十年了,自己没啥成就,父母也不把我当儿子看,兄弟也不亲近我,朋友也抛弃了我,我受穷很久了。再说,男人活着吃不了山珍海味,死了也就是被做成菜而已。我现在年纪大了,路也走到了尽头,所以才这样无所顾忌。”

主父偃极力主张说朔方地区土地肥沃,而且靠着黄河,蒙恬修筑的城墙可以抵御匈奴,方便运输军粮,扩大中原地区,是消灭匈奴的根本之策。皇上看了他的奏章,让大臣们讨论,大家都说不行。公孙弘说:“秦朝曾经动用三十万人修筑北河,最后也没成功,最后还放弃了。”主父偃极力强调这样做的好处,皇上最终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设立了朔方郡。

元朔二年,主父偃说齐王生活放荡,行为不正,皇上任命主父偃为齐相。主父偃到了齐国,把兄弟朋友都叫来,分给他们五百金,然后跟他们说:“我以前穷的时候,兄弟们不照顾我,朋友们也不待见我;现在我当了齐相,你们有的千里迢迢来迎接我。我和你们从此就断绝关系了,别再来我家了!”然后他就派人把齐王和姐姐通奸的事告诉了齐王,齐王觉得肯定逃脱不了罪责,怕像燕王一样被处死,于是就自杀了。有关部门把这件事报告给了皇上。

话说主父偃刚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个平民百姓,经常在燕国和赵国到处跑。后来他发达了,就开始爆料燕国的一些事儿。赵王害怕他将来会成为国家的祸患,想写信揭发他的一些秘密行为,但又怕惹麻烦,所以一直没敢动手。

等主父偃当了齐国的丞相,出关的时候,他就派人给朝廷写信,告发主父偃收受了各诸侯国的钱财,所以很多诸侯的子弟因此被封了官。后来齐王自杀了,皇上听说后非常生气,认为主父偃威胁齐王逼他自杀,于是下令逮捕主父偃,交给官府审理。其实,主父偃确实收受了诸侯的钱财,但并没有逼迫齐王自杀。皇上本来想放过他,但当时公孙弘担任御史大夫,他就说:“齐王死了,没有后代,齐国被废除改成郡县,归属汉朝,而主父偃是罪魁祸首,陛下不杀他,怎么向天下人交代呢?” 于是,主父偃被灭了满门。

主父偃权势正盛的时候,宾客成千上万,可等他被灭族后,竟然没有一个人敢去收殓他的尸体,只有洨孔车一个人把他埋葬了。后来皇上听说这件事后,认为孔车是个真正的君子。

司马迁说:公孙弘为人虽然正直,但也赶上了好时候。汉朝建立已经八十多年了,朝廷正提倡儒家学说,招揽人才,大力发展儒家和墨家学说,而公孙弘是其中的佼佼者。主父偃当权的时候,大家都夸赞他,可是一旦名声败坏,被杀后,人们又争着说他的坏话。唉,真是令人悲叹啊!

太皇太后给大司徒和大司空下了一道命令,说:听说治理国家,要先富裕百姓;要富裕百姓,就得讲究节俭。《孝经》上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是讲究俭朴而不是奢华。以前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完成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功业,但孔子却说他不懂礼,因为他奢侈铺张,超过了君主的规格。夏禹简朴宫室,不追求华丽的衣服,后来的圣贤也都效仿他。由此可见,国家治理得好,道德高尚,没有比节俭更重要的了。节俭能改变百姓的风气,这样尊卑有序,骨肉亲情,争讼减少,才能家家户户安居乐业,社会安定,这难道不值得重视吗?

你们三位公卿,是百官的榜样,是万民的表率。从来没有树立了正直的表率,却得到歪斜的影子这种情况。孔子不是说过吗,“你以身作则,谁还敢不正?”“提倡好的行为,教化那些做不到的人,就应该鼓励他们。”从汉朝建立以来,那些辅佐皇帝的重臣们都身体力行,节俭朴素,轻视钱财,重视道义,这都是非常显著的。但没有谁能像以前的丞相平津侯公孙弘那样。他身居丞相高位,却穿着粗布衣服,吃着粗粮饭,一顿饭只有一道肉菜。他那些好朋友和宾客,他都把自己的俸禄分给他们,自己一点也不剩。他真是做到内心克制节俭,对外遵守法令制度。汲黯曾批评过他,他把这件事报告给了朝廷,这就可以说是减少了制度上的繁琐,却能很好地执行。道德高尚就能实行,否则就停止,这和那些内心奢侈铺张,却在外边穿戴奇异的衣服,来博取虚名的家伙们完全不同。

公孙弘因为生病请求退休,汉武帝下诏说:“奖励有功的人,表彰有德的人,赏善罚恶,做君主的应该明白这些。让他好好休息,养精蓄锐,配合用药。”皇帝赐给他休假治病,送去了牛酒布帛等物品。过了几个月,病就好了,他又开始上朝办事。到元狩二年,他终于在丞相的职位上善终。了解臣子没有比皇帝更清楚的了,这就是公孙弘的成就。他的儿子公孙度继承了爵位,后来做了山阳太守,因为触犯法律而失去了侯爵。树立道德典范,宣扬正义,这是圣王制定的制度,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朕要赐给公孙弘的后代,按照他的后代的辈分,授予他们关内侯的爵位,食邑三百户,让他们到公车来领旨,上报尚书台,朕将亲自接见他们。

班固说:公孙弘、卜式、儿宽这些人,都曾经像鸿雁一样,虽然翅膀很大,却困在燕雀之中,混迹于普通的羊倌和猪倌之间,如果不是赶上了好时候,怎么可能达到这样的地位呢?

那时候汉朝已经建立了六十多年,天下太平,国库充盈,但是边疆少数民族还没完全臣服,很多制度还不完善,朝廷正急需文武人才,想找都找不到。开始的时候,还派人坐着华丽的车子去迎接枚乘,见到皇帝后,皇帝都忍不住叹息。大臣们都纷纷效仿,各种人才都涌现出来了。卜式是从放牧的农夫中被发现的,弘羊是从贩夫走卒中被提拔的,卫青是从奴仆中脱颖而出的,金日磾是从降虏中选拔出来的,这些人以前也都是些普通的泥瓦匠、放牛娃啊!汉朝能得到这么多人才,真是空前绝后啊!

儒学方面有公孙弘、董仲舒、儿宽;品行端正的有石建、石庆;为人正直的有汲黯、卜式;善于举荐人才的有韩安国、郑当时;制定法令的有赵禹、张汤;擅长写作的有司马迁、司马相如;幽默风趣的有东方朔、枚皋;善于应对的有严助、朱买臣;精通历法算术的有唐都、落下闳;精通音律的有李延年;善于筹划的有桑弘羊;出使外交的有张骞、苏武;优秀的将领有卫青、霍去病;受皇帝遗诏辅政的有霍光、金日磾。其他的杰出人才更是数不胜数!所以汉朝在建设功业、制定制度、留下文化方面,后世都无法超越。

孝宣皇帝继承了先祖的基业,继续发展壮大,他也重视儒学,广纳贤才,像萧望之、梁丘贺、夏侯胜、韦玄成、严彭祖、尹更始这些人都是凭借儒学才华被重用的;刘向、王褒则凭借出色的文章闻名于世。至于将相方面,有张安世、赵充国、魏相、邴吉、于定国、杜延年;治理百姓方面,有黄霸、王成、龚遂、郑弘、邵信臣、韩延寿、尹翁归、赵广汉等等,这些人都各有功绩,后世都有记载。 汉朝的名臣,那可真是太多了,这只是列举了一部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