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翻阅着法令条文,看到那些鼓励学习和兴办学校的条款,每次读到这儿,我都忍不住放下书,长叹一声。哎!想想看啊,周朝衰微的时候,《关雎》这首诗就诞生了;幽王和厉王时期,礼乐制度就崩溃了,诸侯们各自为政,强大的国家说了算。所以孔子痛心疾首地看到王道衰微,邪恶之道盛行,于是他就整理编纂诗书,恢复礼乐制度。他在齐国听到韶乐,三个月都吃不下肉;从卫国回到鲁国后,才开始着手整理音乐,雅乐和颂乐都各归其位。可是,当时世道混乱,没有人能重用他,所以孔子七十多岁了,周游列国,也没能找到施展抱负的机会,他说:“如果有人肯重用我,一个月就能让国家焕然一新!”后来他打猎时射到麟,感叹道:“我的道,走到尽头了!”所以他就写了《春秋》,来规范王道,它的文字含蓄,但意义深远,后世学者都争相传抄。

孔子去世后,他的七十二位弟子分散到各个诸侯国,有地位高的做了老师、卿相,有地位低的也当了老师、教导士大夫,有的则隐居起来,不问世事。比如子路住在卫国,子张住在陈国,澹台子羽住在楚国,子夏住在西河,子贡最后在齐国去世。像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这些人,都是子夏的学生,都曾做过诸侯王的老师。当时只有魏文侯好学。后来,时代慢慢衰败,到了秦始皇时期,天下各国互相争战,儒家学说也因此衰落了,但是齐鲁一带,学习儒家学说的风气却一直没有中断。到了汉朝的景帝、武帝时期,孟子和荀子这些人,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并且凭借学问在当时社会上获得了很高的声望。

到了秦朝末年,秦始皇焚书坑儒,六艺从此中断。陈胜起义的时候,鲁国的儒生们拿着孔子的礼器去投奔陈胜。于是孔甲被陈胜任命为博士,最后和陈胜一起战死了。陈胜出身平民,带领着乌合之众起兵,不到一个月就称王楚国,不到半年就灭亡了,他的事迹微不足道,然而那些穿着儒服的先生们,为什么拿着孔子的礼器去投奔他,甘愿为他效力呢?那是因为秦朝焚烧了他们的书籍,他们积怨已久,所以才在陈胜起义时奋起反抗。

话说高祖皇帝打败项羽后,带兵围困鲁地,鲁地那些读书人还在那儿认真学习礼乐,琴声歌声不断,这难道不是圣人留下的教化,礼乐兴盛的国家啊?所以孔子在陈国的时候,就说过:“回去吧,回去吧!我们这帮年轻人狂放不羁,文章写得挺好,却不知道怎么好好打磨。”齐鲁一带的人,天生就对文学有天赋,这是自古以来的事情。

汉朝建立后,那些读书人才开始有机会好好研究经典著作,学习射礼和乡饮酒礼。叔孙通制定了汉朝的礼仪制度,被任命为太常,很多儒生都参与了制定,都得到了很好的职位,于是大家都很高兴,学习的热情高涨。但是,当时天下还不太平,到处都在打仗,也没工夫好好发展教育。惠帝、吕后时期,朝廷上的大臣都是凭借武力立下功劳的。文帝时期稍微用了一些儒生,但文帝自己喜欢的是刑名法家那一套。到了景帝时期,更是不重用儒生,而且窦太后又信奉黄老之术,所以那些博士们虽然在朝廷里挂着官职,却没什么机会施展才华。

直到现在的皇帝即位,赵绾、王臧这些著名的儒生得到重用,皇帝也喜欢他们,于是就开始招揽正直贤良的文人学者。从那时起,在鲁国讲诗的是申培公,在齐国是辕固生,在燕国是韩太傅;讲《尚书》的是济南的伏生;讲《礼记》的是鲁国的高堂生;讲《易经》的是菑川的田生;讲《春秋》的,在齐鲁地区是胡毋生,在赵国是董仲舒。等到窦太后去世,武安侯田蚡当了丞相,他就打压黄老、刑名等学派,招揽了几百个儒生,而公孙弘凭借对《春秋》的精通,从一个平民百姓一步步做到朝廷三公,还被封为平津侯。天下读书人纷纷效仿,儒学之风盛行起来。

公孙弘在学官工作,觉得教化百姓的进度太慢了,心里着急,于是就上奏说:“丞相和御史说:圣上说:‘我听说要引导百姓遵循礼仪,用音乐来教化他们。婚姻是人伦之大,现在礼崩乐坏,我很痛心啊!所以特地从全国各地选拔正直博学的人才,让他们来到朝廷。命令礼官们积极推广学习,广泛讨论,兴起礼乐,以此作为天下的榜样。’太常寺和博士们一起商议说:听说夏、商、周三代,乡里都有学校,夏朝叫‘校’,商朝叫‘序’,周朝叫‘庠’。奖励好人好事,会在朝廷上公开表彰;惩罚坏人坏事,则会依法处罚。所以,教化的推行,要从京师开始,由内而外逐步推广。现在陛下您施行仁政,开创盛世,与天地相应,符合人伦,提倡学习,修明礼乐,推崇教化,提拔贤才,以此来影响四方,这是太平盛世的根本。古代因为政教不完善,礼乐制度不健全,所以我们应该利用现有的官职来兴办教育。 为博士官设立五十名弟子,恢复他们的身份。太常寺要从十八岁以上,相貌端正的人中挑选博士弟子。各郡、国、县、乡、邑里如果有爱好文学,尊敬长辈,遵守法纪,和睦乡里,言行一致的人,要让县令、丞上报给二千石官员,二千石官员仔细考察合格的,就一起到太常寺学习,和博士弟子一样。一年后都要进行考试,能通读一部经典以上的人,就补缺文学掌故的官职;那些优秀的学生,可以做郎中的,太常寺要登记奏报。如果有特别优秀的人才,也要立即上报姓名。那些不学习,或者资质平庸,不能通读一部经典的人,就撤职,并且要对那些不合格的人进行处罚。我仔细研究了圣上的诏书和律令,它们阐明了人与天地的关系,贯通了古今的道理,文章典雅,辞藻精深,恩泽深厚。我官职卑微,学识浅薄,不能完全领会圣旨的精神,无法向下面的人解释清楚。礼官的职位要和掌故官的职位一样重要,以精通礼仪和文学的人担任这些官职,根据他们的能力来升迁或调任。要从秩禄二百石以上的官员,以及秩禄百石但能通读一部经典以上的官员中,选拔二人担任左右内史、大行卒史;秩禄百石以下的,选拔一人担任郡太守卒史;边郡只选拔一人。优先选拔诵读经典多的人,如果人选不够,再从掌故官中选拔补充到二千石官员的属官,从文学掌故官中选拔补充到郡属官,以满足人员需求。请颁布成令。”圣上说:“准奏。”从此以后,朝廷上上下下,官员们都成了饱读诗书的人了。

申公,是鲁国人。刘邦路过鲁国的时候,申公带着学生去鲁国南宫拜见了他。吕后当政时期,申公去长安学习,和刘郢是同一个老师。后来刘郢当了楚王,让申公当他太子戊的老师。太子戊不喜欢学习,还讨厌申公。等到楚王刘郢死了,太子戊继位,就排挤申公。申公觉得很丢脸,就回鲁国老家了,在家教书,一辈子不出门,还谢绝了所有的客人,只有皇帝下令召见他才会去。从很远的地方来他这里学习的学生有一百多人。申公只用《诗经》来教学,没有其他的教材,学生有疑问的地方,他就直接跳过不讲。

兰陵王臧曾经是申公的学生,后来因为事情被免去太子少傅的职务。汉景帝登基后,王臧上书请求在宫中侍卫,一路升迁,一年之内就当上了郎中令。同样是申公的学生,赵绾后来当了御史大夫。赵绾和王臧请求皇帝,想修建明堂来召见诸侯,但是事情没办成,就说要请老师申公来帮忙。于是皇帝派人带着很多礼物,乘坐豪华马车去迎接申公,还派了两个学生乘坐驿车跟随。申公到了之后,拜见了皇帝。皇帝问他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的事,申公当时已经八十多岁了,年纪大了,回答说:“治理国家不在于多说,关键在于实际行动怎么样。”当时皇帝正喜欢文辞,听了申公的回答,沉默不语。但是既然已经把申公请来了,就封他为太中大夫,在鲁国的官邸给他安排住处,让他参与修建明堂的事宜。可是窦太后喜欢老子的思想,不喜欢儒家学说,就抓住赵绾和王臧的过失来责备皇帝,皇帝因此就停止了修建明堂的事,罢免了赵绾和王臧的官职,后来他们都自杀了。申公也因为生病而辞官回家,几年后去世了。

申公的学生中,当上博士的有十多个:孔安国做到临淮太守,周霸做到胶西内史,夏宽做到城阳内史,砀鲁赐做到东海太守,兰陵缪生做到长沙内史,徐偃做到胶西中尉,邹人阙门庆忌做到胶东内史。他们做官都很清廉,都以好学著称。申公的学生虽然不是个个都当了大官,但是当上大夫、郎中、掌故的也有上百人。他们虽然讲诗各有不同,但大多都源于申公的教诲。

话说,清河王太傅辕固生,是齐国人,因为精通诗经,在汉景帝时期当上了博士。有一次,他和黄生在景帝面前辩论,黄生说:“商汤和周武王并非受命于天,而是弑君篡位!” 辕固生反驳道:“不对!桀和纣暴虐无道,天下人的心都归向商汤和周武王,他们顺应民心诛杀桀纣,桀纣的百姓都愿意归顺他们,汤武也是不得已才当上君主,这怎么能说是没有受命于天呢?”

黄生接着说:“帽子即使破旧,也必须戴在头上;鞋子即使崭新,也必须穿在脚上。这是上下尊卑的道理。现在桀纣虽然失德,但他们毕竟是君主;汤武虽然圣明,但他们却是臣子。君主有过失,臣子不能直言劝谏来尊崇天子,反而利用君主的过失杀掉他,自己登上王位,这难道不是弑君吗?” 辕固生反问:“照你这么说,那汉高祖刘邦取代秦朝称帝,岂不是也犯了弑君的大罪?” 这时景帝说了一句:“吃肉不吃马肝,不算不懂得什么叫美味;读书人不懂得商汤和周武王是受命于天,那才叫愚蠢!” 于是这场辩论就结束了,从此以后,读书人都不敢再公开讨论商汤和周武王是受命于天还是弑君篡位的问题了。

窦太后喜欢读老子《道德经》,于是召见辕固生,请他讲解《老子》。辕固生说:“这不过是些家常理儿。”窦太后一听就生气了:“你竟敢把这书当成普通的市井小民的言论?” 于是她下令把辕固生关进猪圈,让他去刺杀猪。景帝知道太后生气了,但又觉得辕固生直言不讳并没有罪过,就偷偷给了辕固生一把锋利的兵器,让他去猪圈刺杀猪。辕固生一出手,正中猪心,一刀毙命。窦太后看到这一幕,哑口无言,也找不到理由再惩罚他了,只好作罢。没过多久,景帝因为欣赏辕固生的正直,任命他为清河王太傅。后来,辕固生因病辞官。

汉武帝刚刚即位,又因为辕固生的贤良,征召他为官。可是,一些阿谀奉承的儒生嫉妒辕固生,说他年纪大了,把他打发回家。那时辕固生已经九十多岁了。 辕固生被征召的时候,薛人公孙弘也被征召,他斜着眼睛看辕固生。辕固生对他说:“公孙先生,你应该专心致志地学习正确的学问,用正确的学问说话,不要为了讨好当权者而歪曲学问!” 从那以后,齐国人学习诗经,都以辕固生为标准。许多齐国人因为精通诗经而显贵,都是辕固生的学生。

韩生是燕国人,汉孝文帝时当博士,景帝时当常山王的老师。韩生根据诗经的含义写了内外传,好几万字,他的说法跟齐鲁地区的不太一样,但最终殊途同归。淮南王贲也学习过他的学说。从那以后,燕赵地区谈论诗经的人,都以韩生为宗师。韩生的孙子韩商后来还当上了皇帝的博士。

伏生是济南人,以前是秦朝的博士。汉孝文帝想找一个能讲解《尚书》的人,全国都找不到,听说伏生能,就想召见他。当时伏生已经九十多岁了,年纪太大走不动,于是皇帝就派太常寺的官员带着礼品去他家请他来讲解。秦朝焚书坑儒,伏生把《尚书》藏在墙里。后来战争爆发,他四处逃难,汉朝建立后,伏生找回了他的书,可惜丢失了几十篇,只剩下二十九篇,他就用这二十九篇在齐鲁地区教书。从此以后,很多人都会讲《尚书》了,山东的老师几乎都教《尚书》。

伏生教了济南的张生和欧阳生,欧阳生又教了千乘人儿宽。儿宽掌握了《尚书》后,参加郡里考试,考中了,就去博士那里学习,他的老师是孔安国。儿宽很穷,经常帮老师干活,平时就做些零工,勉强维持生活。他出门总是带着经书,休息的时候就诵读学习。后来他通过考试,当上了廷尉史。当时张汤正在地方上学习,被任命为奏谳掾,用古代法律判决疑难大案,很赏识儿宽。儿宽为人温和善良,有廉洁和智慧,为人严谨,擅长写文章和奏章,文采很好,但口才不太好。张汤认为他是长者,多次称赞他。张汤当了御史大夫后,提拔儿宽当他的属官,并向皇帝推荐了他。皇帝召见儿宽后,对他很欣赏。张汤死后六年,儿宽官至御史大夫。九年后因病去世。儿宽位居三公,为人平和,做事从容,所以官位做得比较久,但他没什么建树,也没有什么谏言;在官场上,下属都觉得他很好相处,但他也没尽全力。张生也当上了博士,而伏生的孙子因为精通《尚书》被征召,却不能很好的解释。

从那以后,鲁周霸、孔安国、洛阳的贾嘉,都比较擅长讲解《尚书》。孔氏拥有古文《尚书》,而孔安国用今文来讲解,因此发家致富。散佚的《尚书》有十多篇,可见《尚书》的篇目比以前更多了。

很多学者都谈论礼仪,但鲁国的高堂生才是真正精通礼仪的大家。礼仪制度本来就从孔子时代开始就不完整,到了秦朝焚书坑儒,典籍散失的就更多了。现在只有《士礼》还留存下来,而高堂生能够讲解它。

鲁国的徐生擅长仪容举止。孝文帝时期,徐生凭借出色的仪容被任命为礼官大夫。他的后代子孙徐延、徐襄也继承了家业。徐襄天生就擅长仪容,但对礼经并不精通;徐延略微精通,但也不算很擅长。徐襄凭借出色的仪容做了汉朝的礼官大夫,官至广陵内史。徐延以及徐氏的弟子公户满意、桓生、单次,都曾经担任过汉朝的礼官大夫。而瑕丘的萧奋则凭借对礼仪的精通做了淮阳太守。此后,那些擅长礼仪和仪容的人,大多出自徐氏家族。

从鲁国的商瞿从孔子那里学习《易经》开始,孔子去世后,商瞿继承了孔子的衣钵,传授《易经》。传到第六代,到了齐国人田何,字子庄,这时汉朝已经建立。田何把《易经》传给了东武人王同子仲,子仲又传给了菑川人杨何。杨何精通《易经》,元光元年被征召入朝,官至中大夫。齐国人即墨成凭借对《易经》的理解做了城阳相。广川人孟但凭借《易经》做了太子门大夫。鲁人周霸,莒人衡胡,临菑人主父偃,都凭借《易经》做到了二千石的高官。但是,真正精通《易经》的人,都源于杨何这一支。

董仲舒是广川人。他精通《春秋》,孝景帝时期做了博士。他闭门苦读,讲解诵读,弟子们轮流学习,有些人甚至没见过他的面。据说三年时间董仲舒都没出过家门,可见他学习之刻苦。他的言行举止,都符合礼仪规范,学子们都非常尊敬他。汉武帝即位后,他做了江都相。他根据《春秋》中关于灾异变故的记载,推演阴阳的运行规律,所以求雨时就关闭阳气,疏通阴气;止雨则反之。他这种方法在全国各地实行,从未失手。后来他被贬为中大夫,在家著书立说,写下了《灾异之记》。这时辽东高庙发生火灾,主父偃以此指责董仲舒,并把他的书呈献给皇帝。皇帝召集学者们观看董仲舒的书,发现其中有批评朝政的内容。董仲舒的弟子吕步舒不了解老师的书,认为是愚蠢之言。于是董仲舒被下狱,面临死刑,后来才因大赦得以免死。从此以后,董仲舒再也不敢谈论灾异了。

董仲舒这个人啊,为人特别正直。当时朝廷正忙着对外打仗,平定四方少数民族。公孙弘虽然在研究春秋方面不如董仲舒,但他很会拍马屁,官儿越做越大,最后当上了朝廷重臣。董仲舒觉得公孙弘这个人太会阿谀奉承了,心里很不舒服。公孙弘也记恨上了董仲舒,就跑去跟皇帝说:“只有董仲舒适合去辅佐胶西王。” 胶西王早就听说董仲舒为人正直有才干,所以对他很好。董仲舒担心自己时间长了会惹祸上身,就赶紧辞官回家了。直到去世,他都没怎么置办家业,一直专心致志地研究学问,写书著述。所以从汉朝建立到五代之间,只有董仲舒被认为是真正精通春秋的,他主要研究的是公羊学派。

胡毋生,是齐国人。汉景帝时期做过博士,后来年纪大了就回家教书了。齐国好多研究春秋的人都是胡毋生的学生,公孙弘也曾经是他的学生。

瑕丘江生研究的是谷梁学派的春秋。自从公孙弘当了大官后,曾经把几种春秋学派的观点汇集在一起比较,最后还是采用了董仲舒的观点。

董仲舒的学生里比较有名的有:兰陵人褚大,广川人殷忠,还有温县人吕步舒。褚大后来当上了梁国的丞相。吕步舒做到长史的职位,还曾经奉命出使淮南,处理当地发生的案件。他在诸侯国里独断专行,不向朝廷汇报,却能用春秋的道理来解释自己的做法,皇帝都觉得他说的有道理。董仲舒的学生中,做到高官的有很多,当郎官、谒者、掌故的更是数不胜数。而且,董仲舒的儿子和孙子也都因为继承了他的学问而做到了很高的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