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原名叫弃。他妈是邰国人,叫姜原,是帝喾的正妃。有一天姜原去野外,看见一个大脚印,心里觉得挺高兴,就想踩上去试试,结果踩完之后就感觉自己好像怀孕了。过了十个月,她生了个儿子,觉得这孩子来路不明,不吉利,就把他扔在小巷子里,结果马牛都绕着走,没敢踩到他;后来又把他放在树林里,正好赶上很多人在山林里活动,又把他挪走了;最后扔到冰面上的沟渠里,飞鸟还用翅膀给他盖上取暖呢!姜原觉得这孩子有神灵保佑,就把他捡回来养大了。因为一开始想把他扔掉,所以给他取名叫“弃”。
弃小时候就表现出非凡的气度,跟巨人似的。他玩的时候就喜欢种麻和豆子,种出来的麻和豆子都特别好。长大后,他就特别喜欢务农,懂得根据不同土地的特性种植合适的作物,种出来的粮食特别多,大家都跟着他学。尧帝听说后,就让他当农业老师,全国人民都因此受益,他立下了大功。舜帝说:“弃啊,老百姓开始挨饿的时候,是你后稷播种了各种粮食,才解决了粮食问题。”于是,舜帝把弃封在邰地,封号叫后稷,赐姓姬。后稷的功绩,从尧舜到夏朝,一直流传,都受到称赞。
后稷去世后,他的儿子不窋继位。不窋晚年的时候,夏朝的统治衰弱了,不窋不重视农业,结果丢了官,逃到了戎狄地区。不窋死后,他的儿子鞠继位,鞠死后,他的儿子公刘继位。公刘虽然在戎狄地区,但他继承了后稷的事业,努力耕种,根据土地特性种植作物,从漆水、沮水一直到渭水,他都带领百姓开垦土地,让大家有东西吃,有地方住,百姓都因此过上了好日子。老百姓都很感激他,纷纷迁徙到他那里去安家落户。周朝的兴盛,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所以诗人们都写诗歌颂他的功德。公刘死后,他的儿子庆节继位,在豳地建国。
庆节死了,他儿子皇仆继位。皇仆死了,他儿子差弗没继位。差弗死了,他儿子毁隃继位。毁隃死了,他儿子公非继位。公非死了,他儿子高圉继位。高圉死了,他儿子亚圉继位。亚圉死了,他儿子公叔祖类继位。公叔祖类死了,他儿子古公亶父继位。古公亶父继承并发扬光大了后稷、公刘的事业,积攒德行,施行仁义,全国人都拥戴他。
薰育和戎狄来侵略,想要抢夺财物,古公就给了他们。他们又来侵略,想要抢夺土地和百姓。百姓都很生气,想要打仗。古公说:“百姓拥立君主,是为了得到好处。现在戎狄侵略,想要抢夺我们的土地和百姓,百姓在我这里和在他们那里,有什么区别呢?百姓想要因为我而打仗,杀害百姓的父子来拥立我,我做不到啊!”于是,他就带着亲属离开了豳地,渡过漆水和沮水,翻越梁山,定居在岐山脚下。豳地的百姓,举国上下,扶老携幼,都跟着古公到了岐山脚下。其他邻近的国家听说古公仁义,也有很多人来归顺他。于是,古公就改变了戎狄的陋习,修建城郭房屋,让百姓分别居住,设立了各种官职。百姓都唱歌跳舞,赞美他的德行。
古公有三个儿子,老大叫太伯,老二叫虞仲。老三季历是太姜生的,季历娶了太任,都是贤惠的女子,生了昌,有祥瑞之兆。古公说:“我们家族将来一定会有兴盛的人,大概就是昌吧?”老大太伯和老二虞仲知道古公想要立季历继承王位,让昌继承王位,于是两人一起逃到荆蛮之地,纹身断发,以此来谦让季历。
古公死了,季历继位,这就是公季。公季继承了古公的遗志,致力于仁义,诸侯都顺从他。
公季死了,他儿子昌继位,这就是西伯。西伯就是文王,他继承并发扬光大了后稷、公刘的事业,遵循古公、公季的准则,推行仁政,尊敬老人,爱护孩子。礼贤下士,常常忙到中午都没时间吃饭,来接待宾客,因此有很多贤士归附他。伯夷、叔齐在孤竹国,听说西伯善于养老,就来归顺他。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等大夫也都来归顺他。
崇侯虎那个坏家伙,在商纣王面前告了西伯姬昌一状,说:“西伯积攒了好名声,好多诸侯都听他的,将来对您不利啊!”纣王一听,就把西伯关进了羑里(地名)。西伯的那些手下,闳夭他们可急坏了,想方设法救他。
于是他们四处搜罗宝贝,找来了有莘氏的美女,骊戎的良马,还有熊国九匹上等马,以及其他稀奇古怪的玩意儿,托商朝的宠臣费仲献给了纣王。纣王可高兴坏了,说:“就这一件宝贝就够换西伯出来了,何况这么多呢!” 于是就赦免了西伯,还送给他弓箭、斧钺,让他可以带兵打仗,还特意点名道姓地说:“当初诬陷西伯的人,是崇侯虎!” 西伯为了表示感谢,把洛水西边的土地献给了纣王,还请求纣王取消炮烙这种酷刑。纣王答应了。
西伯暗地里一直做好事,很多诸侯都来向他学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一次,虞国和芮国发生争端,官司打到谁也说服不了对方的地步,没办法,就跑到周朝来请求仲裁。他们一进入周国的国界,就发现周国的农民都主动让出田地界限,老百姓个个谦让有礼。虞国和芮国的人还没见到西伯,就先羞愧了,彼此说道:“我们争的东西,周国人竟然都看不起,我们去还有什么用,只会自取其辱!” 于是他们都灰溜溜地回去了,互相谦让,放弃了争执。“《诗经》云:‘受命之年称王而断虞芮之讼’”。诸侯们听说这件事后,都说:“西伯一定是受上天眷顾的君主!”
第二年,西伯攻打犬戎;再一年,攻打密须;又一年,打败了耆国。商朝的祖先伊尹听说后,害怕极了,赶紧跑去告诉纣王。纣王却说:“难道没有天命吗?他能怎么样呢!” 接下来一年,西伯又攻打邘国;再一年,他终于攻打并消灭了崇侯虎。然后,西伯在丰邑建都,从岐山脚下迁都到丰邑。又过了一年,西伯去世了,他的儿子姬发继位,这就是后来的武王。
西伯在位一共五十年。他在羑里被囚禁期间,据说还把八卦演变成了六十四卦。诗经里记载西伯受命之年称王,并断绝了虞芮两国的争讼。他去世的时候,已经过了受命十年,死后被谥号为文王。他改革法度,制定了历法。还追尊他的祖父古公为太王,父亲季历为王季:周朝的王位,是从太王开始兴盛的。
武王继位后,姜尚(太公望)担任军师,周公旦辅佐朝政,召公、毕公等大臣在武王左右,继承和发展文王的事业。
话说九年的时候,武王去毕地祭祀。然后往东调兵,一直到了盟津。他把文王的木像放在车上,放在军队中央。武王自称是太子发,说自己是奉文王的命令来讨伐商纣,不敢擅自做主。他就告诉司马、司徒、司空以及各位将领说:“大家要严肃认真,可靠啊!我这个人没什么本事,全靠祖先积德,才有今天。我继承了先祖的功业,一定会认真赏罚,根据功劳大小来决定奖惩。”说完,就发兵了。军队的统帅姜尚(尚父)下令说:“你们所有人,把船只都准备好,最后到达的,斩!”
武王渡河的时候,到了河中央,一条白鱼跳进了王舟里,武王弯腰把它捡起来祭祀。渡过河后,天上忽然有火从上往下落,一直落到王屋山,变成了乌鸦,羽毛是红色的,叫声像哭泣一样。这时候,没有事先约定,竟然有八百诸侯在盟津集合。这些诸侯都说:“商纣王可以讨伐了!”武王却说:“你们还不知道天命,现在还不行。”于是就撤兵回去了。
过了两年,武王听说商纣王更加昏庸暴虐,杀了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商朝的太师疵和少师强抱着乐器逃到周朝来了。于是武王就到处告诉诸侯说:“殷商犯下了滔天大罪,不能不彻底讨伐它!”于是他遵从文王遗志,率领三百辆战车,三千虎贲精锐,四万五千名步兵,向东讨伐商纣。十一年十二月戊午日,大军全部渡过盟津,诸侯们都聚集在一起。武王说:“大家要加倍努力,不能懈怠!”然后武王写了《太誓》,告诉大家说:“如今殷王纣听信妇人的话,自绝于天,破坏了国家的三个根本,疏远了父母兄弟,抛弃了祖先的乐舞,搞那些淫靡的音乐,扰乱了正乐,只为了讨好妇人。所以,我现在要奉天讨伐他!大家一定要努力,不能有第二次,也不能有第三次!”
二月初一清晨,天刚蒙蒙亮,周武王率领军队到达商朝郊外的牧野,准备进行誓师仪式。武王左手拿着黄钺,右手拿着白旄旗,挥舞着旗帜,大声喊道:“西边的那些人,听好了!”
武王接着说:“各位!我的国君、司徒、司马、司空,还有军队将领,以及庸、蜀、羌、髳、微、纑、彭、濮各族的人们,都把你们的武器准备好,排列好队伍,举起你们的矛,我要给你们宣誓!” 武王说:“古人说过‘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现在殷商的国王纣王,竟然听信妇人的话,抛弃了祖先的祭祀,荒废了国家大事,抛弃了他的父母兄弟,不理不睬。他反而重用那些来自四面八方的罪犯和逃亡者,让他们为非作歹,残害百姓,使商朝走向灭亡。现在我奉天讨伐,要惩罚他!今天的战斗,最多也就是走六步七步就能结束,各位将士们,努力啊!最多也就是四次五次六次七次进攻,就能结束战斗,努力啊,各位将士!你们要像老虎、像熊,像豺狼、像豹子一样勇猛,在商朝的郊野,不要犹豫,冲锋陷阵,去征服西边的土地,努力啊,各位将士!如果你们不努力,就会有杀身之祸!”
誓师完毕,参加会师的诸侯军队,战车多达四千辆,在牧野摆开阵势,准备战斗。
商纣王听说武王带兵来了,也赶紧调集了七十万人马,准备跟武王干仗。武王命令姜子牙(师尚父)率领百夫长们指挥军队,用精锐部队猛攻商纣王的军队。虽然商纣王的军队人多势众,但个个都没心思打仗,心里巴不得武王赶紧杀进来呢!商军士兵们故意摆出战斗的架势,实际上是想给武王让路。武王率军猛攻,商军立刻溃不成军,纷纷倒戈背叛商纣王。商纣王吓得拔腿就跑,逃到鹿台上面,披上戴着珍宝的衣服,然后把自己烧死了。
武王举着大白旗招降诸侯,诸侯们都向武王下拜。武王向诸侯们还礼,诸侯们都跟着武王一起前进。武王到达商朝国都,商朝百姓都聚集在郊外等候。武王就让大臣们告诉商朝百姓:“上天降下太平盛世!”商朝百姓都叩头谢恩,武王也回礼。然后武王进城,来到商纣王自杀的地方。武王亲自射了商纣王三箭,然后才下车,又用短剑刺他,最后用黄钺砍下商纣王的头,挂在大白旗上。之后,武王又找到了商纣王的两个宠妃,这两个宠妃已经自杀了。武王又射了她们三箭,用剑刺,再用玄钺砍下她们的头,挂在小白旗上。武王处理完这些事后,就撤兵回营了。
第二天,武王下令清理道路,修缮社稷坛和商纣王的宫殿。到了吉日,百夫长们扛着罕旗开路。武王的弟弟叔振铎负责掌管陈设车辆,周公旦拿着大钺,毕公拿着小钺,夹在武王左右护卫。散宜生、太颠、闳夭都拿着剑保护武王。进入城内后,武王站在社稷坛南面大部队的左边,其他的将领都跟随在左右。毛叔郑负责奉上清水,卫康叔负责摆放祭祀用的布帛,召公奭负责准备祭祀用的物品,姜子牙牵着祭祀用的牲畜。尹佚按照祭祀的程序祝祷说:“殷商的末代君主帝辛(纣王),荒废了先王的美德,侮辱蔑视神灵,不祭祀,昏庸暴虐,使商朝百姓痛苦不堪,他的罪行已经昭告于天!” 于是武王两次叩拜,说:“我接受了上天伟大的使命,推翻殷商,承蒙上天恩赐!”武王再次叩拜,然后退了出来。
武王打败商纣王之后,把商朝的剩余百姓交给禄父管理。因为当时天下刚平定,局势还不稳定,武王就派自己的弟弟管叔鲜和蔡叔度去辅助禄父治理殷地。过了一段时间,武王又下令释放被囚禁的箕子,释放被囚禁的百姓,并祭祀商容。他还命令南宫括把鹿台上的财宝和钜桥的粮食分发给贫苦的百姓。此外,他还让南宫括和史佚保管九鼎和玉器,让闳夭去祭奠比干的坟墓,并让宗祝在军中举行祭祀活动。一切安顿妥当后,武王就撤兵回周朝去了。
回朝后,武王一边打猎,一边总结治国经验,写下了《武成》这篇记录功绩的文献。他还分封诸侯,赏赐他们青铜礼器,并制作了分封殷地土地和财产的器物。武王还追念古代圣王,于是追封神农的后代在焦地,黄帝的后代在祝地,尧的后代在蓟地,舜的后代在陈地,大禹的后代在杞地。之后,他又对那些有功的臣子和谋士进行了分封,其中以姜尚(师尚父)的封赏为首。姜尚被封在营丘,国号齐;周公旦被封在曲阜,国号鲁;召公奭被封在燕;管叔鲜被封在管地;蔡叔度被封在蔡地;其他功臣也依次受封。
武王召集了九个牧地的诸侯,登上豳地的山阜,眺望商朝的旧都。武王回到周地后,一夜都没睡着。周公旦来到武王身边,问他:“大王为何彻夜不眠?”武王说:“我告诉你:上天不再保佑商朝了。从商朝开始衰败到今天,已经六十年了,到处都是野鹿和飞鸟,这说明上天已经抛弃了商朝,所以我们才能取得今天的胜利。而上天曾经保佑商朝,让它统治了三百六十个部落,即使商朝统治的不好,也没有灭亡,一直延续到今天。我现在还没有完全巩固天下的统治,哪有时间睡觉呢!”武王又说:“巩固天下的统治,依靠天子的宫殿,要彻底查明那些坏人,贬斥那些依附商纣王的人。日夜操劳,来巩固我西方的土地,我要让我的统治得到广泛的承认,我的德行也才能彰显。从洛水之滨延伸到伊水之滨,选择容易防守的地方居住,就像夏朝的都城一样。我南面眺望三途,北面眺望岳山,环顾黄河,以及洛水、伊水,这些地方离天子的宫殿都不远。”武王在洛邑(今洛阳)建都,然后才离开。他把马匹放牧在华山的南面,把牛群放牧在桃林的空旷地带;他收起兵器,解散军队,以此向天下表明,不再使用武力了。
话说武王打败了商朝,过了两年,他问箕子商朝灭亡的原因。箕子不愿意说商朝的坏话,只想告诉武王亡国后的道理。武王也觉得这样不好,所以就问箕子是上天有什么旨意。
后来武王生病了,天下还没完全安定下来,大臣们都很害怕。他们请人占卜,周公于是就举行祭祀仪式,并且以自己作为人质,表示愿意代替武王承担责任。武王病就好了,但后来还是去世了。太子诵继承王位,这就是成王。
成王年纪还小,周朝刚刚平定天下,周公担心诸侯会背叛周朝,于是他摄政,处理朝政。管叔、蔡叔等武王的兄弟们怀疑周公,和武庚一起造反,背叛周朝。周公奉成王之命,讨伐并诛杀了武庚、管叔,流放了蔡叔。周公还让微子启继承商朝后裔的爵位,建立了宋国;并且安置了商朝的剩余百姓,又把武王的弟弟封为卫康叔。晋国的唐叔献上了上好的谷物给成王,成王又把这些谷物转交给在前方作战的周公。周公接受了这些谷物,治理东方的土地,执行天子的命令。“初,管、蔡畔周,周公讨之,三年而毕定,故初作大诰,次作微子之命,次归禾,次嘉禾,次康诰、酒诰、梓材,其事在周公之篇。” 周公摄政七年,成王长大成人后,周公才把政权交还给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
成王在丰地,让召公重新修建洛邑,实现武王的心愿。“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周公又占卜选择吉日良辰,最终建成了洛邑,安置了九鼎。召公和周公还颁布了《召诰》和《洛诰》。成王迁徙了商朝的遗民,周公奉王命告诫百姓,写下了《多士》和《无佚》。召公担任保卫工作,周公则担任老师,他们一起东征淮夷,攻打奄国,把奄国的君主迁到薄姑。成王从奄国回来,在宗周,写下了《多方》。周朝彻底削弱了商朝的影响力,征服了淮夷,回到丰地,制定了《周官》。周朝兴起正统的礼乐制度,各项规章制度也因此改变,百姓安居乐业,颂扬之声四起。成王平定东夷之后,息慎前来祝贺,成王赐予荣伯礼物,并为此写下了《贿息慎之命》。
成王快不行了,担心太子钊能力不够,就命令召公和毕公带着各位诸侯去辅佐太子,让他顺利继位。
成王去世后,召公和毕公带着诸侯,把太子钊带到先王庙里,跟太子好好讲了讲文王和武王打江山的不容易,强调要勤俭节约,不要贪图享乐,一定要诚信为本。他们还为此写了一篇《顾命》。太子钊顺利即位,就是后来的康王。
康王登基后,也向所有诸侯宣布了文王武王创下的基业,并以此来告诫大家,还写下了《康诰》。所以,在成王和康王当政的时期,天下太平,好长一段时间都没怎么用刑罚,足足四十年呢!康王还下令让毕公去各地巡视,并在成周郊外设立居所,并为此写下了《毕命》。
康王去世后,他的儿子昭王瑕继位。昭王当政的时候,王道开始有点衰落了。昭王南下巡视,结果再也没回来,死在了长江边上。他死后也没及时上报,这是故意隐瞒的。后来,昭王的儿子满继位,就是穆王。
穆王即位的时候,年纪已经五十了。当时王道已经很衰弱了,穆王很怀念文王武王时期那种兴盛的局面,于是就让伯申去整顿国家的政务,还为此写下了《命》。国家这才又恢复了安定。
哎,穆王打算去征讨犬戎,祭公谋父赶紧劝他:“别去!咱们先王啊,从来不靠打仗来显示威风。军队嘛,平时要好好训练,该出手时再出手,这样才能震慑敌人。老是摆弄兵力,只会让人觉得你虚张声势,威慑力就没了。你看《周颂》里都说了:‘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 先王对老百姓那是真好,培养他们的道德,教化他们的品性,发展他们的经济,改善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用文化来引导他们,让他们专心致志地发展生产,远离灾祸,对国家怀有敬畏之心,这样才能国泰民安,国力日益强盛。
想当年,咱们祖先后稷,辛辛苦苦地侍奉虞舜和夏禹。后来夏朝衰败了,大家都不重视后稷,咱们的祖先不窋因此丢了官,不得不跑到戎狄地区去避难。但他没放弃,一直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继承和发扬祖先的传统,认真学习祖先留下的典章制度,日夜勤勉,为人忠厚老实,做事忠诚守信。一代一代地积累功德,从不辜负先辈的期望。到了文王和武王时期,他们继承了先辈的光辉业绩,又增加了仁慈和爱民的作风,敬畏神灵,爱护百姓,大家都非常拥戴他们。反观商纣王,暴虐无道,百姓苦不堪言,这才有了武王伐纣,讨伐商朝的事。所以说,咱们先王并不是靠打仗称霸的,而是用心治理国家,解决百姓疾苦。
先王规定,国家内部的地区要定期祭祀,周边附属国要定期举行祭祀活动,友好邦交国要定期朝贡,边远地区要定期进贡,最偏远的地区则要定期来朝拜天子。按时祭祀,按时朝贡,如果哪个地方没按时完成,先王就会想办法解决问题。比如没祭祀,就加强思想教育;没朝贡,就加强外交;没来朝拜,就加强德政建设;如果还是不行,那就动用刑罚。所以说,只有在教育、外交、德政都无效的情况下,才会动用武力。先王发布命令,如果对方不理会,那就更加注重德政建设,而不是一味地用武力去征服。这样一来,国内外都服服帖帖的。现在大毕和伯士都去世了,犬戎氏按理说应该来朝贡,可天子却说‘我要因为他们没来朝贡而征讨他们,还要顺便展示一下我们的武力’,这岂不是违背了先王的教诲,让国家陷入危险境地吗?我听说犬戎人团结一心,他们遵循祖先的传统,国家稳定团结,很可能抵挡住我们的进攻。”穆王最终还是出兵了,结果只带回了四匹白狼和四只白鹿。从此以后,那些偏远地区再也没有按时来朝贡了。
话说,有些诸侯老是闹矛盾,甫侯就跑去跟周王告状,建议制定一套更完善的刑法。周王说:“哎,过来!咱们国家有土地有百姓,我告诉你一套公平的刑法。现在你要让老百姓安居乐业,选人用人,执行刑法,安排事务,都得选对合适的人和方法啊!双方都到齐了,就按照这五种程序来审理:先简明扼要地调查取证,如果证据不足,就加重刑罚;如果加重刑罚后还不能服众,那就再追究责任;如果责任追究后问题还没解决,那就仔细审查案件的细节,查明罪责的轻重。对于五种刑罚中存疑的案件,都可以考虑赦免。要认真仔细地调查取证,不能草率。如果证据确凿,就严厉执行天威。如果黥刑(脸上刺字)有疑点,就赦免,但要处罚一百倍的罚款,同时要仔细核实罪责;劓刑(割鼻)有疑点,就赦免,但要处罚双倍的罚款,同时要仔细核实罪责;膑刑(砍脚)有疑点,就赦免,但要处罚双倍的罚款,同时要仔细核实罪责;宫刑(宫刑)有疑点,就赦免,但要处罚五百倍的罚款,同时要仔细核实罪责;死刑有疑点,就赦免,但要处罚一千倍的罚款,同时要仔细核实罪责。各种刑罚的罚款数额分别为:墨刑类一千,劓刑类一千,膑刑类五百,宫刑类三百,死刑类二百,总共三千。”周王就把这套刑法命名为“甫刑”。
穆王当了五十五年国王后去世了,他的儿子共王姬繄扈继位。有一次,共王去泾水边游玩,密康公也跟着去了,结果密康公的三个女儿都跑到共王那里去了。她们的母亲说:“你一定要把她们送回国王那里去啊!兽类三个在一起就成群了,人三个在一起就成众了,三个女儿在一起就显得特别漂亮了。国王的田地不收取成群的野兽,公卿出行不接受成众的人跟随,国王的队伍不接受一个家族的人一起侍奉。三个女儿在一起,是美丽的景象,很多人因为美丽的东西而追求你的女儿,但她们有什么德行能承受这份荣耀呢?连国王都承受不起这样的荣耀,更何况你们这些小人物呢?你们这些小人物贪图享乐,最终一定会灭亡的!”密康公没把她们送回去,结果一年后,共王就灭掉了密国。共王死后,他的儿子懿王姬囏继位。懿王时期,王室开始衰落,诗人们开始写诗讽刺朝廷。
懿王死后,共王的弟弟姬辟方继位,这就是孝王。孝王死后,诸侯们又拥立懿王的儿子姬燮为王,这就是夷王。
唉,夷王死了,他儿子厉王胡就当上了国王。厉王当了三十年国王,特别喜欢钱财,还重用荣夷公那个家伙。大臣芮良夫就劝厉王说:“大王,咱们周朝的王室是不是要衰败了啊?这荣夷公啊,就喜欢独占好处,根本不知道大祸将至。你看,利益这东西,是所有东西的根本,是天地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可他偏偏要独占,这危害可就大了。天地万物都要从中获取利益,哪能让他一个人独占呢?这样一来,得罪的人多了去了,还准备不足以应对大灾难。您要是这样治理国家,还能长久吗?当国王的,应该引导利益,让它公平地分配到上上下下,让老百姓、神仙、万物都能得到满足。就算这样,也得时刻提防着老百姓的怨气啊!你看《诗经》里说‘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匪尔极’,《大雅》里也说‘陈锡载周’,这都是因为他们没有独占利益,反而时刻警惕着危险,所以才能让周朝一直延续到现在。现在您却学习独占利益,这成吗?就算是个普通人独占利益,都算偷盗,何况您是国王呢?这样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啊!要是继续重用荣夷公,周朝肯定要完蛋!”
厉王根本不听,最后还是把荣夷公提拔成卿士,让他掌握大权。
厉王这个人啊,特别暴虐,又狂妄自大,老百姓都背后骂他。召公就劝他:“老百姓受不了啦!”厉王一听就火了,找了个卫国的巫婆,让她盯着那些骂他的人,一告发就杀掉。这下骂他的人少了,那些诸侯也不来朝拜了。过了三十四年,厉王更严厉了,老百姓谁也不敢说话,路上只能用眼神交流。厉王还挺高兴,跟召公说:“我成功地堵住了悠悠众口,现在没人敢说话了!”召公说:“您这是在堵塞民意啊!堵住老百姓的嘴,比堵住水还危险。水要是堵住了,一旦决堤,造成的损失更大,老百姓也一样。所以治理水,要疏通导流;治理百姓,要让他们畅所欲言。所以天子处理政务,应该让公卿大臣到普通百姓都能表达意见,比如让乐师献上乐曲,史官献上史书,老师提出谏言,盲人赋诗,瞎子诵读,百工进谏,老百姓互相传话,近臣提出建议,亲戚朋友互相监督,乐师和史官教化百姓,老年人加以修饰完善,然后天子再仔细斟酌,这样政事才能顺利进行,不会出现偏差。老百姓有说话的权利,就像土地有山川一样,财富资源都由此产生;就像土地有平原洼地一样,衣食住行都由此而来。老百姓的言论,善恶兴衰都由此而生。做好事,防范坏事,才能生产出财富和衣食。老百姓心里想的,都会说出来,然后付诸行动。如果堵住他们的嘴,还能指望他们做什么呢?”厉王根本不听。
于是,全国上下没人敢说话了,三年后,大家一起造反,袭击了厉王。厉王逃到彘地去了。厉王的太子静躲在召公家里,老百姓知道了,就包围了召公家。召公说:“以前我多次劝谏大王,大王不听,才导致了今天的局面。现在杀了太子,大王会不会记恨我,对我怀恨在心呢?为君主办事,要谨慎小心,避免结怨,即使有怨恨,也不能让他生气,更何况是为大王办事呢!”于是,召公用自己的儿子顶替了太子,太子这才得以脱险。
召公和周公两位大臣一起执政,称为“共和”。共和十四年,厉王死在了彘地。太子静在召公家里长大成人,两位大臣一起拥立他为王,这就是宣王。宣王即位后,两位大臣辅佐他,修明政治,效法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的遗风,诸侯们又归顺周朝了。十二年后,鲁武公来朝拜。
宣王打算在千亩之地不按规矩耕种,虢文公劝他别这么干,说不行啊!可宣王根本不听。结果三十九年的时候,在千亩之地打了仗,宣王军队全军覆没,输给了姜氏的军队。
宣王在南方打了败仗,损失惨重,就打算强行征收太原百姓的赋税。这时,仲山甫出来劝谏说:“老百姓不能这样强行征收啊!” 宣王还是不听,硬着头皮照征不误。
四十六年,宣王死了,他儿子幽王姬宫湦继位。幽王当政第二年,西周的三条大河都发生了地震。伯阳甫忧心忡忡地说:“周朝要亡了!天地间的阴阳之气,都有它运行的规律,如果超过了这个规律,老百姓就会发生动乱。现在阳气被压抑着出不来,阴气又强势地压制着,所以才会有地震。现在三条大河都地震了,这是阳气失位,被阴气填满了。阳气失位被阴气占据,河道一定会堵塞;河道堵塞,国家就一定会灭亡。咱们老百姓的生活,全靠水土资源,土地要是没法耕种,老百姓就缺衣少食,不亡国还等什么?以前伊洛河水干涸了,夏朝就亡了;黄河水干涸了,商朝也亡了。现在周朝的国运,就像夏商两朝末年一样衰败了,这三条大河又都堵塞了,堵塞了就会干涸。国家兴亡都靠山川河流,山崩河竭,都是亡国的征兆啊!河水干涸,山一定会崩塌。如果国家要亡,最多十年,这是天数的规律。上天要抛弃一个国家,不会超过这个期限。” 就在这一年,三条大河真的干涸了,岐山也崩塌了。
话说周幽王当了三年皇帝,特别宠爱一个叫褒姒的女人。褒姒给他生了个儿子叫伯服,幽王就想废掉太子。本来太子他妈是申侯的女儿,是正牌皇后。可幽王自从有了褒姒,就迷恋上她了,想废掉申后,也把太子宜臼给废了,立褒姒为皇后,伯服为太子。当时周朝的史官伯阳一看这情况,就摇头叹息说:“周朝要完蛋了!”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早在夏朝衰落的时候,就出现过一件怪事。有两条神龙停在夏朝皇帝的宫殿里,说自己是“褒国的两位君主”。夏帝卜问是杀掉它们,还是赶走它们,还是留着它们,结果都不吉利。后来卜问把它们的涎液收集起来埋掉,才算吉利。于是夏帝摆上祭品,向神龙告辞,神龙飞走了,只留下涎液。夏朝灭亡后,这涎液被传到了商朝,商朝灭亡后又传到了周朝。三代王朝,都没人敢打开看,直到厉王时期才打开查看。结果涎液流了一地,怎么也擦不干净。厉王竟然让女人脱光衣服,大声喧哗来驱赶它!结果涎液变成了一只大乌龟,钻进了王宫的后宫。后宫那些还没长大的小宫女,后来都莫名其妙怀孕了,没丈夫却生了孩子,吓得把孩子都扔掉了。
到了宣王时期,有个童谣唱道:“檿弧箕服,实亡周国。”宣王听说后,发现有人买卖那个装着涎液的盒子,就下令抓起来杀了他们。那对夫妇逃跑的途中,碰巧看到后宫宫女扔掉的那个怪孩子,听到孩子夜里哭得很凄惨,就可怜地把他抱养了。这对夫妇后来逃到了褒国。褒国有个犯了罪的人,就用这个被抛弃的女孩去赎罪。这个女孩就是褒姒。
到了幽王三年,幽王在后宫看见褒姒,一眼就看中了,宠爱有加,生下了伯服。最终,幽王真的废了申后和太子,立褒姒为皇后,伯服为太子。史官伯阳再次感叹:“这下祸事成了,没办法了!”
褒姒这个人有个怪癖,她不爱笑。幽王想方设法让她笑,想让她笑遍天下,可她就是不笑。幽王就让人做了很多烽火台,还弄了大鼓,说有敌人来就点烽火。结果诸侯们都来了,来了才发现根本没敌人,褒姒居然笑了!幽王高兴坏了,就多次故意点燃烽火。后来大家都不相信了,再有烽火,诸侯们也不来了。
幽王重用虢石父当大臣,独揽大权,搞得全国上下怨声载道。这虢石父是个奸诈谄媚、贪得无厌的家伙,幽王偏偏就喜欢用他。后来,幽王又废掉了申后,还把太子给废了。申侯气坏了,联合缯国、西夷和犬戎一起攻打幽王。幽王点燃烽火求救,结果各国军队都没来。最后,幽王被杀在了骊山脚下,褒姒也被俘虏,周朝的很多宝物都被抢走了。各诸侯国拥立幽王的太子宜臼为王,这就是周平王,继续祭祀周朝的祖先。
平王继位后,为了躲避戎狄的侵扰,把都城迁到了雒邑。平王时期,周朝已经衰败,诸侯国之间你争我夺,强国兼并弱国,齐、楚、秦、晋这几个国家开始崛起,周天子的权力实际上掌握在诸侯国手里了。
四十九年,鲁隐公即位。
五十一年的時候,平王死了,太子洩父早夭,于是他的儿子林继位,这就是周桓王。桓王是平王之孙。
桓王三年,郑庄公来朝见,桓王却怠慢了他。五年后,郑国怀恨在心,跟鲁国交换了许田。这许田啊,是天子用来祭祀太庙的土地。八年,鲁国杀了隐公,立桓公为君。十三年,鲁国攻打郑国,结果郑国射伤了桓王,桓王只好灰溜溜地逃回去了。
二十三年,桓王死了,他的儿子庄王佗继位。庄王四年,周公黑肩想杀庄王,拥立王子克为王。辛伯向庄王报告了这件事,庄王杀了周公黑肩,王子克逃到了燕国。
十五年,庄王死了,他的儿子釐王胡齐继位。釐王三年,齐桓公开始称霸。
五年,釐王死了,他的儿子惠王阆继位。惠王二年的时候,事情是这样的:早些时候,庄王宠爱姚姬,生了个儿子叫穨,这穨也很受宠。等惠王继位后,他把大臣们的园子都抢去当作自己的猎苑,所以边伯等五个大臣就造反了,他们想联合燕国和卫国的军队来攻打惠王。惠王逃到了温地,后又住在郑国的栎地。他们拥立釐王的弟弟穨为王。穨即位后大摆宴席,载歌载舞,结果郑国和虢国的国君都生气了。四年后,郑国和虢国一起攻打并杀死了穨,然后又把惠王迎了回来。惠王十年,周天子正式承认齐桓公为诸侯之首。
公元前715年,惠王去世了,他的儿子襄王郑继位。襄王他妈早死了,后妈是惠后。惠后生了个儿子叫叔带,特别受惠王宠爱,襄王一直很怕他。三年后,叔带竟然和戎狄人勾结起来,要攻打襄王。襄王想杀叔带,叔带就逃到齐国去了。
齐桓公派管仲去周朝平定戎狄的叛乱,又派隰朋去晋国平定叛乱。周襄王想用上卿的礼仪接待管仲,管仲推辞说:“我不过是个小官,天子还有两个守护国家的重臣呢,您要是按照春秋的礼仪来接受天子的命令,那我该如何行礼呢?请允许我推辞。”襄王说:“舅父啊,我很欣赏你的功劳,别违抗我的命令!”管仲最后还是接受了比上卿略低的礼仪才回去。九年后,齐桓公去世了。十二年后,叔带又回到了周朝。
公元前709年,郑国攻打滑国,周襄王派游孙和伯服去请求郑国罢兵,结果郑国把他们俩给抓了。郑文公怨恨惠王当初没有给他厉公的爵位,又怨恨襄王和卫国、滑国搞好关系,所以才囚禁了伯服。襄王大怒,打算用翟人去攻打郑国。富辰劝谏说:“我们周朝东迁,都是依靠晋国和郑国啊。子穨作乱的时候,也是郑国帮忙平定的,现在因为一点小怨恨就抛弃他们,这可不行!”襄王不听。公元前707年,襄王调动翟兵去攻打郑国。襄王很看重翟人,还打算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翟人做王后。富辰又劝谏说:“平王、桓王、庄王、惠王都得到了郑国的帮助,您现在却抛弃亲近的郑国,去依靠翟人,这万万不可!”襄王还是不听。公元前706年,襄王废掉了翟人王后,翟人因此来报复,杀了谭伯。富辰说:“我已经多次劝谏了,您都不听。要是这样下去,您会不会怨恨我呢?”于是,他带着自己的族人一起自杀了。
一开始,惠后想让王子带继位,所以她暗中勾结翟人,翟人才会攻打周朝。襄王逃到了郑国,郑国在氾地安置了他。王子带继位为王,还娶了襄王被废掉的翟人王后,住在温地。公元前705年,襄王向晋国求救,晋文公接纳了襄王,并杀了叔带。襄王于是把玉圭、鬯酒、弓箭赐给晋文公,尊他为诸侯之首,并把黄河以南的土地割让给晋国。公元前701年,晋文公召见襄王,襄王在河阳、践土与他相会,诸侯都来朝拜。史书上说:“天王在河阳举行狩猎活动。”
公元前635年,晋文公去世了。
公元前626年,秦穆公也去世了。
公元前625年,楚襄王驾崩,他的儿子顷王壬臣继位。顷王在位六年后去世,他的儿子匡王班继位。匡王在位六年后也去世了,他的弟弟瑜继位,这就是楚定王。
公元前624年,楚庄王攻打陆浑戎,驻军洛阳,派人询问九鼎的事情。楚王派王孙满巧妙地应对,楚军这才撤兵。十年后,楚庄王包围郑国,郑国国君投降,后来又被楚庄王放了回去。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去世了。
公元前600年,楚定王去世,他的儿子简王夷继位。公元前588年,晋国杀了厉公,从周朝迎立周王子周为君,是为晋悼公。
公元前587年,楚简王去世,他的儿子灵王泄心继位。公元前567年,齐国崔杼杀了齐庄公。公元前564年,楚灵王去世,他的儿子景王贵继位。公元前544年,楚太子圣早逝。公元前542年,楚景王宠爱儿子子朝,想立他为太子,结果景王去世了,子朝的党羽和景王另一个儿子丐的党羽争夺王位,楚国人拥立长子猛为王,子朝攻杀了猛。猛被追谥为悼王。晋国攻打子朝,拥立丐为王,是为楚敬王。
公元前541年,晋国拥立楚敬王,子朝自立为王,敬王进不了楚国,只能住在泽地。四年后,晋国率领诸侯把敬王送回楚国,子朝成为臣子,诸侯们还帮助楚国修筑城墙。公元前525年,子朝的同伙再次叛乱,敬王逃到晋国。公元前524年,晋定公最终把敬王送回楚国。
公元前502年,齐国田常杀了齐简公。
公元前500年,楚国灭掉了陈国,孔子也去世了。
公元前499年,楚敬王去世,他的儿子元王仁继位。公元前493年,楚元王去世,他的儿子定王介继位。
公元前475年,三晋灭掉了智伯,瓜分了他的领地。
公元前463年,楚定王去世,他的长子去疾继位,是为楚哀王。楚哀王即位三个月,他的弟弟叔袭杀了哀王自立,是为楚思王。楚思王即位五个月,他的弟弟嵬又攻杀了思王自立,是为楚考王。这三位楚王都是楚定王的孩子。
公元前457年,楚考王去世,他的儿子午继位,是为楚威烈王。
周王把弟弟封到河南,封他为桓公,让他继承周公的官职。桓公死了,儿子威公继位。威公死了,儿子惠公继位,然后惠公又把自己的小儿子封到巩地,让他侍奉周天子,称他为东周惠公。
威烈王在位二十三年的时候,九鼎震动了一下。周天子于是任命韩、魏、赵三个国家为诸侯。第二十四年,威烈王死了,儿子安王骄继位。这一年,有人盗杀了楚国的声王。
安王在位二十六年后死了,儿子烈王喜继位。烈王在位第二年,周朝的太史儋去见秦献公,说:“周朝和秦国最初是一家的,后来分开了,分开五百多年后又要合在一起,合在一起十七年后就会出现霸主。”
十年后,烈王死了,弟弟扁继位,这就是周显王。显王在位五年的时候,去祝贺秦献公,秦献公于是称霸。九年后,周显王又把文武祭祀的肉送给了秦孝公。二十五年,秦国在周朝召集诸侯开会。第二十六年,周显王又把象征诸侯地位的“伯”位让给了秦孝公。三十三年,周显王祝贺秦惠王。三十五年,周显王再次把文武祭祀的肉送给了秦惠王。四十四年,秦惠王称王。此后,其他诸侯也都称王了。
四十八年,显王死了,儿子慎靓王定继位。慎靓王在位六年后死了,儿子赧王延继位。赧王时期,东西周分治。赧王后来把都城迁到了西周。
西周武公的嫡长子死了,只留下五个庶子,没有合适的继承人。司马翦对楚王说:“不如用土地资助公子咎,帮他请求继承太子之位。”左成说:“不行。周朝不听从楚国的建议,那楚国就会被周朝认为是故意想让周朝衰弱,从而疏远周朝。不如先问问周王想立谁为太子,然后悄悄告诉司马翦,让司马翦请求楚国用土地资助他。”结果,公子咎果然被立为太子。
八年后,秦国攻打宜阳,楚国去救援。但是楚国认为周朝是秦国的帮凶,打算攻打周朝。苏代为周朝游说楚王说:“为什么说周朝是秦国的祸害呢?那些说周朝对秦国比对楚国还坏的人,是想让周朝投靠秦国,所以才说‘周秦’是一伙的。周朝知道自己无法摆脱秦国,一定会投靠秦国,这是秦国吞并周朝的策略。大王应该考虑,周朝如果和秦国关系好,就继续保持友好关系,如果周朝和秦国关系不好,也要表面上说周朝和秦国关系好,以此来疏远周朝和秦国之间的关系。如果周朝和秦国彻底断绝关系,那周朝一定会投靠楚国。”
秦国想借道周朝去攻打韩国,周朝左右为难,怕不借道得罪秦国,借道又怕得罪韩国。有个叫史厌的人就对周君说:“您干嘛不派人告诉韩国的公叔说:‘秦国敢不顾周朝直接攻打韩国,是因为相信东周会帮它。您不如把一部分土地送给周国,让周国用这些土地作抵押去求助楚国。’这样一来,秦国一定会怀疑楚国不会帮助周国,也就不会攻打韩国了。然后再告诉秦国说:‘韩国给了周国土地,是为了迷惑秦国,周国不敢不接受。’这样,秦国就没办法让周国不接受土地,结果就是周国接受了韩国的土地,又顺从了秦国的意愿。”
秦国召见西周国君,西周国君不愿意去,于是派人告诉韩国王说:“秦国召见西周国君,是想让他去攻打您的南阳,您为什么不赶紧派兵去守卫南阳呢?西周国君可以用这个当作借口拒绝秦国。只要西周国君不去秦国,秦国肯定不敢越过黄河去攻打南阳。”
东周和西周打仗,韩国去救西周。有人就劝韩国王说:“西周毕竟是周朝天子曾经的国都,有很多珍贵的器物和宝物。大王您干脆别出兵了,用仁义去感化东周,这样西周的宝藏就全归您了。”
韩国王赧向成君汇报情况。楚国包围了雍氏,韩国向东周征收兵员和粮食,东周国君很害怕,就召见苏代告诉他这件事。苏代说:“大王您担心什么?我能做到让韩国不再向周国征兵和粮食,还能帮您得到高都。”周君说:“先生您要是能做到,我愿把国家都交给您!”苏代去见韩国的相国说:“楚国包围雍氏已经三个月了,现在五个月了还没攻下来,说明楚国已经不行了。现在您却向周国征兵和粮食,这是告诉楚国您知道它不行了。”韩国相国说:“说得对,使者已经出发了。”苏代说:“您为什么不干脆把高都送给周国呢?”韩国相国勃然大怒:“我们已经向周国征兵和粮食了,还多得很,为什么要把高都送给周国?”苏代说:“把高都送给周国,周国就会倒向韩国,秦国听到这个消息一定会非常生气,不再和周国来往,这样高都保住了,周国也安全了。为什么不这么做呢?”相国说:“好!”最后果然把高都给了周国。
三十四年的时候,苏厉对周君说:“秦国打败韩魏,击溃魏国的军队,又从北面夺取了赵国的蔺、离石,这些都是白起将军的功劳啊!他不仅善于用兵,而且好像还得到了上天的庇佑。现在他又要率兵出塞攻打梁国,如果梁国被攻破,咱们周国就危险了!您为什么不派人去劝劝白起呢?可以这样说:‘楚国有个叫养由基的,箭术非常高明。他能在百步之外射中柳叶,百发百中,观看的人有好几千,都说他箭术高超。这时有个人站在他旁边说:“不错,可以教你射箭了!”养由基一听就火了,放下弓拿起剑,说:“你凭什么教我射箭?”那人说:“我不是要教你怎样调整姿势,而是想说,你虽然能在百步之外百发百中,但不能因为一时得意就放松警惕。时间一长,体力下降,弓弦松弛,箭头弯曲,一箭射不中,之前的百发百中就都白费了。”现在您已经打败韩魏,击溃魏军,又夺取了赵国的蔺、离石,功劳已经很多了。现在又要率兵出塞,路途遥远,还要经过两周之地,绕过韩国,去攻打梁国,如果一次攻不下,之前的功劳就都白费了。您不如就说自己生病了,别再出兵了。’”
四十二年,秦国攻破了华阳(地名)。马犯对周君说:“请允许我让梁国来修筑周国的城墙。”然后他对梁王说:“周王如果病死了,那我马犯也活不了了。我想用九鼎向您献上,您收下九鼎,再图谋我吧。”梁王说:“好。”于是给了他军队,让他去周国。马犯却对秦王说:“梁国并非去帮助周国修城,而是要攻打周国。大王您不妨派兵到边境去看看。”秦国果然派兵去了。他又对梁王说:“周王病得很重,我过些日子再回来。现在您派兵去周国,其他诸侯都会起疑心,以后再想做什么事,他们都不会相信。不如让梁国的军队帮周国修城,这样可以掩盖我们的真实意图。”梁王说:“好。”于是就派兵去修筑周国的城墙了。
四十五年的时候,有个秦国人跟周天子说:“您不如夸夸秦王孝顺,顺便说您愿意帮太后管理土地,秦王肯定高兴,这样您就能和秦国交好。交好呢,大家都会认为您有功劳;交恶呢,那些劝您去秦国的人就得担责任了。”后来秦国打周朝,周天子就跟秦王说:“为大王考虑,不应该攻打周朝。攻打周朝,实际上没什么好处,只会让天下人害怕。天下人都害怕秦国,一定会联合齐国对抗您。您的军队也会在周朝被拖垮。如果天下都联合齐国,那秦国就当不成霸主了。天下人都想削弱秦国,所以才劝大王攻打周朝。秦国和天下一起衰弱,您的命令就没人听了。”
五十八年,三晋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周天子派他的相国去秦国,因为觉得秦国轻敌,就让他回来。有个客人对相国说:“秦国轻敌还是不轻敌还不好说呢。秦国是想了解三晋的情况。您不如赶紧去见秦王,说‘请允许我为大王打听东方的情况’,秦王一定会重视您。秦王重视您,就等于重视周朝,周朝就能利用秦国;齐国重视您,您就能利用周朝的力量去拉拢齐国,这样周朝就能一直保持和强国的良好关系了。”秦国相信了周天子的话,出兵攻打三晋。
五十九年,秦国攻占了韩国的阳城和负黍,西周害怕了,就背叛秦国,和别的诸侯国约定一起出兵,集合天下精锐部队从伊阙进攻秦国,想让秦国无法支援阳城。秦昭王大怒,派将军进攻西周。西周的国君逃到秦国,磕头认罪,把三十六座城池和三万人口都献给了秦国。秦国接受了西周的投降,把西周国君送回了周朝。
周天子,也就是赧王死了,周朝百姓就都逃到东方去了。秦国拿走了九鼎等宝物,把西周的国君迁到了轘狐。七年后,秦庄襄王灭掉了东周。东西周都被秦国灭掉了,周朝从此不再祭祀了。
司马迁说:学者们都说周朝是武王伐纣后建都洛邑的,其实不是这样的。武王只是在那里驻扎过,成王派召公选择地方建都,才在洛邑安置了九鼎,周朝后来又迁都丰镐。直到犬戎打败幽王,周朝才迁都到洛邑。“周公葬毕”这句话里的“毕”,指的是在镐京东南的杜地。最后秦国灭了周朝。汉朝建立九十多年后,汉天子要封禅泰山,东巡狩猎到河南,寻找周朝的后代,封了他们的后代嘉三十里地,号称周子南君,地位相当于列侯,让他祭祀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