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用法律来引导百姓,用刑罚来整治百姓,百姓虽然能免于犯罪,却丧失了羞耻之心。用道德来引导百姓,用礼仪来规范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之心,并且能够自我约束。”老子也说过:“最高的道德,并非刻意追求道德,因此才能拥有真正的道德;最低等的道德,是害怕失去道德,因此反而没有真正的道德。法律条文越来越多,盗贼却也越来越多。”司马迁说:老子的这番话真是至理名言啊!法律条文是治理国家的工具,但它并非治理好坏的根本原因。过去,天下法网曾经严密无比,然而奸诈伪劣的行为还是层出不穷,到了极点,上下互相欺瞒,最终导致国家衰败。在那个时候,官吏治理国家就像救火一样焦头烂额,如果不是采取强硬严酷的措施,怎么能胜任工作并取得好成绩呢?那些只讲道德而不注重实际的人,其实是玩忽职守啊!所以孔子说:“处理诉讼,我就像普通人一样,但我的目标是让诉讼根本就不发生。”“下等人听到道家学说,会哈哈大笑。”这话一点也不夸张。汉朝建立后,摒弃了繁琐的礼仪,崇尚朴素简洁,虽然法网疏漏,让一些大奸大恶之徒逃脱了惩罚,但官吏们却勤勤恳恳,不敢作奸犯科,老百姓也因此安居乐业。从这里可以看出,治理国家的关键不在于严刑峻法,而在于其他方面。
高后时期,那些残酷的官吏个个都封侯拜爵,他们欺压宗室,侮辱功臣。吕氏家族败亡后,这些残酷的官吏的家属也被诛灭。孝景帝时期,晁错凭借严厉的措施和权谋手段来巩固自己的地位,结果引发了七国之乱,晁错最终被杀。此后,又出现了郅都、宁成这样的人物。
郅都是杨县人,在孝文帝时期担任郎官。孝景帝时期,郅都担任中郎将,他敢于直言进谏,当面批评朝中大臣。有一次,他随皇上到上林苑游玩,贾姬去厕所,突然闯进一只野猪。皇上看着郅都,郅都却无动于衷。皇上想要亲自带兵去救贾姬,郅都跪倒在皇上面前说:“死了个贾姬,再找一个不就行了,天下难道还少贾姬这样的人吗?陛下如果这样轻率行事,拿宗庙和太后怎么办!”皇上这才打消了念头,野猪也离开了。太后听说这件事后,赏赐郅都黄金一百斤,从此更加器重他。
济南郡瞷氏家族有三百多户人家,非常豪横霸道,那些二千石级别的官员都拿他们没办法。于是,景帝任命郅都为济南太守。郅到达任后,就灭了瞷氏家族的首恶,其余的人都吓得战战兢兢。一年多后,郡里连一件失窃案都没有发生。周围十几个郡的太守都像敬畏中央政府一样敬畏郅都。
郅都这个人啊,特别勇敢,力气也大,而且清正廉洁,从不私下收受他人信件,也不听信别人的请求。他经常说:“我已经背井离乡出来做官了,就应该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绝不会顾及自己的妻儿老小。”
郅都后来升迁为中尉。丞相条侯虽然地位尊贵,态度傲慢,但郅都对他还是行拱手礼。那时候老百姓都很淳朴,犯了错都自己承担责任,唯独郅都特别严厉,执法时丝毫不避讳达官贵人,就连列侯和皇室宗亲见了郅都都吓得不敢直视,都叫他“苍鹰”。
临江王被传唤到中尉府受审,临江王想找刀笔写信向皇帝谢罪,但郅都的官吏却不给他。魏其侯还派人暗中帮助临江王。临江王写完谢罪信后就自杀了。窦太后听说后非常生气,用最严厉的法律来处置郅都,郅都因此免职回家。孝景帝马上派使者拿着符节任命郅都为雁门太守,并允许他在途中处理政务,可以便宜行事。匈奴早就听说郅都非常厉害,在边境地区,只要郅都带兵驻守,匈奴就自动撤兵,甚至郅都死后很久都不敢靠近雁门关。匈奴还专门制作了郅都的木偶,让骑兵练习射箭,却怎么也射不中,可见匈奴对郅都有多么忌惮。匈奴对此深感忧虑。
窦太后最终还是按照汉律处死了郅都。景帝说:“郅都是个忠臣啊!”想赦免他。窦太后说:“临江王难道就不是忠臣吗?”于是郅都最终被斩首。
宁成,是穰县人。他最初在景帝身边做郎谒者。他脾气很大,做小官时就敢欺压上司;做大官时,对待下属却像对待捆好的湿柴火一样随意使唤,是个奸猾又霸道的家伙。他慢慢升迁,做到济南都尉,而当时郅都担任太守。以前好几个都尉都是步行进入太守府,像对待县令一样向太守行礼,可见他们对郅都有多么害怕。等到宁成去的时候,却直接骑马从郅都府门前经过,完全无视郅都。郅都早就听说过宁成的名声,于是对他特别优待,并和他结交成朋友。很久以后,郅都死了,长安附近很多皇室宗亲都开始肆意违法乱纪,于是皇帝就召宁成担任中尉。宁成的治理效果和郅都差不多,但廉洁方面不如郅都,然而皇室宗亲和豪强们个个都吓得战战兢兢。
汉武帝当上皇帝后,把宁成调到京城当内史。当时好多外戚都嫉妒宁成,说他坏话,结果宁成被判了罪,要剃头戴枷锁。那时候,九卿犯了死罪就立马处死,很少受刑,而宁成却要受最重的刑罚。宁成觉得这辈子算是完了,没指望了,就趁机逃跑了,伪造文书,偷偷溜出关回家了。他得意洋洋地说:“当官当不到二千石俸禄,经商赚不到千万家财,怎么好意思跟别人比呢!”于是他借钱贷款,买了一千多顷的田地,雇佣几千户贫民为他干活。几年后,碰上大赦,他一下子就积攒了几千金的财富,开始当起了仗义疏财的侠客,经常指手画脚地干预官吏的政务,出门带几十个骑兵,在老百姓中的威望比郡守还高!
周阳由,他爹是淮南王的舅舅周阳侯,所以周阳由就跟着姓周阳。因为家族的关系,周阳由当上了郎官,在孝文帝和景帝时期都当过官。景帝当政时,周阳由当过郡守。汉武帝当政后,朝廷的官吏都比较谨慎小心,但周阳由在那些俸禄二千石的大官里,是最蛮横霸道、骄奢淫逸的。他喜欢的人,就违反法律也要保他;他讨厌的人,就歪曲法律也要整死他。他当官的地方,一定会把当地的豪强都打压下去。当郡守的时候,把都尉当成县令使唤;当都尉的时候,就欺负太守,抢夺太守的权力。他和汲黯都是很厉害的角色,司马安的文采不好,他们都在二千石的级别,坐车的时候,连坐垫都不敢平放,生怕彼此地位平等。
后来周阳由当了河东都尉,跟当时的太守胜屠公争权夺利,互相告状,结果胜屠公被判有罪,他不肯受刑,就自杀了,而周阳由则被处以极刑,弃市而死。
自从宁成和周阳由之后,这种事情就越来越多,老百姓也学会了钻法律的空子,大部分官吏的治理方式都跟宁成、周阳由差不多。
赵禹是斄县人。他从佐史做起,后来补任中都官,因为清廉而被提升为令史,在太尉窦婴手下做事。窦婴当了丞相,赵禹就做了丞相的史官,府里的人都称赞他清廉公正。但是窦婴却不用他,说:“我非常清楚赵禹没问题,但他学问太深,不适合在丞相府这种地方工作。”汉武帝当政的时候,赵禹因为长期做刀笔吏,工作勤恳,逐渐升迁,当上了御史。汉武帝认为他很有能力,最后升他做了太中大夫。他和张汤一起商讨制定法律法规,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官吏们都争相学习他的做法。从此,法律的执行越来越严苛。
张汤,是杜县人。他爸爸在长安当一个小官儿,长安丞,出门办事的时候,让张汤在家看家。他爸爸回来发现老鼠偷了肉,就生气地打了张汤一顿。张汤这孩子不简单,他挖开老鼠洞,抓住了偷肉的老鼠,还把剩下的肉也找到了。然后,他煞有介事地写了一份报告,就跟审犯人一样,把老鼠“讯问”了一番,最后还写了份判决书,把老鼠和肉都作为证据呈上。他爸爸一看,这小子写的报告,跟老狱吏写的似的,条理清晰,文辞老练,当时就吓了一跳,后来干脆就让张汤去负责写这些狱中文件了。他爸爸死后,张汤就在长安当差,干了挺长时间。
周阳侯刚当上诸卿的时候,曾经在长安被关过,张汤当时就尽力帮忙。后来周阳侯当上了侯爵,就和张汤交情甚好,还到处跟人介绍张汤,说他是个好人。张汤在内史府做事,后来又当了宁成掾的属官。宁成觉得张汤人不错,就向朝廷推荐他,把他调到茂陵当了尉,负责管理当地事务,表现得中规中矩。
武安侯当了丞相后,就推荐张汤当史官,还向皇帝极力推荐他。张汤升任了御史,负责调查案件。他查办陈皇后巫蛊案,把所有牵连的人都查了个底朝天。皇上觉得他办事能力很强,就一步步提拔他,最后升到了太中大夫。他和赵禹一起制定律令,他们俩都喜欢钻牛角尖,严格执行法律条文,让那些官员都战战兢兢的。后来赵禹升任中尉,又调任少府,而张汤则当上了廷尉。这两个人关系很好,张汤还把赵禹当哥哥一样敬重。赵禹为人清廉正直,很傲气,当官以来,家里从来不请客吃饭。即使是公卿大臣登门拜访,赵禹也从不回访,一心只想独善其身,只管执行法律条文,从不翻案,还喜欢暗中搜寻属下的罪证。张汤这个人很狡猾,善于用计谋对付别人。他刚当小吏的时候,就干过一些见不得人的事,还和长安的一些富商巨贾,比如田甲、鱼翁叔之类的人私下勾结。等他当上九卿之一后,又开始结交天下名士,虽然心里未必看得起他们,但表面上却装出一副很崇拜的样子。
话说当时朝廷流行清谈玄学,汤翁大人办案子,想效仿古代的公平正义,就让博士和他的学生们去研究《尚书》和《春秋》,来辅助廷尉的工作,处理一些棘手的案子。 他上报疑难案件的时候,总是先把案情分析清楚,哪些是皇上赞同的,哪些是皇上反对的,都先整理好,然后才正式呈报,这样廷尉的判决就非常清晰明确,也显现了皇帝英明的决策。 汇报工作的时候,如果皇帝有指示,汤翁马上就谢恩,如果皇帝没明确表示,他就一定会先跟那些正监、掾史这些得力干将们商量,说:“这是我的意见,如果皇上怪罪下来,责任都在我身上。” 这样一来,即使判错了,责任也都在他身上,很少会牵连到别人。 有时候他直接上报,皇上很满意,他就说:“这事儿啊,可不是我想到的,是正监、掾史某某出的主意。” 他推荐人才的时候,也是这样,尽力宣传别人的优点,掩盖别人的缺点。
他审理案件,如果皇上想治罪,他就把案子办得特别严重,让那些监史们也跟着倒霉;如果皇上想放人,他就把案子办得轻描淡写,让监史们也跟着轻松。 要是审理的是达官贵人,他就用尽各种巧妙的辞令来指控;要是审理的是普通老百姓,他就直接说,即使证据不足,皇上也能看出来。所以很多时候,皇上都会采纳汤翁的意见。 汤翁做到这么高的官位,私底下为人却很低调,待人接物很谦逊。对故交好友的子弟,还有贫困的兄弟姐妹,都特别照顾。他去拜访那些达官贵人,从不顾忌天气冷热。所以虽然汤翁办案子,有时候处理得不够公平公正,但他的名声却很好。很多高级官员都把他当作得力助手,那些搞学术的也都很欣赏他。丞相弘大人多次称赞他。
后来处理淮南、衡山、江都三王叛乱的案子,汤翁都把事情调查得清清楚楚,查到了根源。严助和伍被,皇上本来想放了他们,但汤翁却据理力争说:“伍被本来就参与了谋反,而严助又是皇上身边的亲信,出入宫禁,居然还跟诸侯私下勾结,这样的人不杀,以后还怎么治理国家?” 皇上听了他的话,同意治他们的罪。他办案子,得罪了不少大臣,但这些人却反而成了他的政绩。就这样,汤翁越来越受重用,最后升任了御史大夫。
汉朝打败了浑邪等匈奴首领后,大规模出兵攻打匈奴。结果,黄河以南地区遭受水旱灾害,老百姓流离失所,都指望着县里的官府救济,可县里却没钱了。于是丞相上奏皇帝,建议铸造白金和五铢钱,同时垄断全国的盐铁生意,打压那些富商巨贾,发布告缗令,打击那些兼并土地的豪强,还用各种巧妙的文字手段来辅助执行法令。张汤每天早朝向皇帝汇报政事,讨论国家大事,常常到很晚,皇帝都忘记吃饭了。丞相的权力很大,全国的事情几乎都由张汤做主。
可是老百姓日子不好过,到处都乱糟糟的,县里虽然收税,但并没有什么好处,反而那些贪官污吏从中渔利,张汤就严厉地惩罚他们。结果从朝廷高官到普通百姓,都对张汤又爱又恨。张汤有一次生病了,皇帝还亲自去看望他,可见张汤当时权势有多大。
匈奴来请求和亲,大臣们纷纷上奏自己的意见。博士狄山说:“和亲比较好。”皇帝问他为什么,狄山说:“战争是残酷的,不能轻易发动。高祖皇帝想打匈奴,结果在平城吃了大亏,才选择和亲。孝惠帝和高后时期,天下太平。等到孝文帝想对付匈奴,北方边境就一直很不安宁,饱受战争之苦。到了孝景帝时期,吴楚七国叛乱,孝景帝在两宫之间来回奔波,心里寒凉了好几个月。吴楚叛乱平定后,孝景帝再也不提打仗的事了,于是天下富足安定。现在陛下您出兵打匈奴,导致国内空虚,边境百姓生活困苦。从这些情况来看,不如选择和亲。” 皇帝问张汤的意见,张汤说:“这是个愚蠢的书生,什么都不懂!”狄山说:“我本来就是个愚忠的人,而御史大夫张汤却是在装忠。您看看张汤在淮南、江都的所作所为,他用苛刻的法律严厉打击诸侯,离间骨肉亲情,让那些藩属国不安宁。我早就知道张汤是在装忠!” 皇帝生气地说:“我让他守着一个小郡,他能阻止匈奴入侵抢劫吗?”狄山说:“不能。”皇帝又问:“守一个小县呢?”狄山说:“也不能。”皇帝又问:“守着一个小关卡呢?”狄山估计自己辩不过去了,只好说:“能。”于是皇帝派狄山去守关卡。不到一个月,匈奴就砍了狄山的头走了。从那以后,朝中的大臣们都吓得不敢说话了。
张汤有个朋友叫田甲,虽然是个商人,却很有操守。张汤刚做小官的时候,跟田甲交往密切,后来张汤做了大官,田甲还经常指责张汤的错误,是个有气节的人。
张汤做了七年的御史大夫,最终被扳倒了。
话说有个河东人叫李文,曾经跟汤和有过节。后来李文当上了御史中丞,心里憋着一股火,经常在奏章里找汤的茬,想方设法地给他穿小鞋,可惜都没成功。汤有个特别喜欢的史官叫鲁谒居,他知道汤对李文的事耿耿于怀,就偷偷派人去告发李文干了坏事,把这事儿捅到了皇帝那儿。皇帝把这事交给汤处理,汤最后要治李文的罪,甚至要杀了他。其实汤心里清楚,这事儿是鲁谒居干的。皇帝问汤:“这告密的事儿,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汤装出一副很惊讶的样子说:“这大概是因为李文得罪了什么人,人家怀恨在心吧。”
鲁谒居后来病倒在老家,汤亲自去探望他,还给他按摩脚。当时赵国主要靠冶铁为生,赵王经常因为铁官的事跟朝廷打官司,汤总是站在朝廷这边,驳斥赵王。赵王就想着要找汤的麻烦,想找点汤的把柄。恰好鲁谒居以前审理过赵王的一个案子,赵王对他怀恨在心,就写信告状说:“汤这个人,位高权重,他的下属史官鲁谒居生病了,汤竟然亲自去给他按摩脚,这俩人肯定在密谋什么大坏事!”这封信送到了廷尉那里。结果鲁谒居病死了,这事儿还牵连到了他弟弟,他弟弟当时在官府里当差。汤也在处理其他犯事的官吏,看到鲁谒居的弟弟,想暗中帮他一把,但又装作不认识的样子。鲁谒居的弟弟不知道汤的用意,反而怨恨汤,就派人写信告发汤和鲁谒居合谋,一起陷害李文。这封信送到了减宣那里。减宣以前也跟汤有过节,他拿到这封信后,就仔细调查这件事,但一直没上报结果。
正巧这时候有人盗掘了孝文帝陵墓里的钱财,丞相青翟要上朝谢罪,跟汤约好一起。到了朝堂上,汤觉得只有丞相因为管理皇家园林而需要谢罪,自己没啥事儿,就没谢罪。丞相一个人谢罪了,皇帝就让御史去调查这件事。汤想借此机会让丞相知道李文的事,丞相却很头疼。三个长史都讨厌汤,想设法陷害他。
话说这位朱买臣,是会稽人,平时就爱读《春秋》。后来,有个叫庄助的人跟别人吹嘘买臣,结果买臣凭借着对楚辞的了解,跟庄助一起得到皇帝的赏识,当上了侍中,后来又升了太中大夫,开始掌权。而当时的汤,还只是个小官,只能跪着给买臣他们递东西。 这之后,汤官运亨通,当上了廷尉,负责审理淮南的案件,还借机打压了庄助,而买臣却一直默默地等待机会。等汤升任御史大夫,买臣才被任命为会稽郡守,兼任主爵都尉,位列九卿。 可惜好景不长,几年后,买臣因为犯法被罢官,又当上了长史。 再次见到汤时,汤正坐在床上,而汤手下的丞史却对买臣爱理不理。买臣是楚国人,性格耿直,心里非常怨恨汤,一直想着要报复他。
接下来说说王朝,他是齐国人,凭借自己的才能当上了右内史。还有个叫边通的,精通各种权术,为人刚愎自用,强势霸道,官至济南相。这三个人,买臣、王朝、边通,都曾经位高权重,后来都失势,都沦落到当长史的地位,在汤手下低声下气。汤多次代理丞相的职务,知道这三位长史以前都位居高位,就经常故意刁难他们,欺压他们。 因此,这三位长史就密谋起来,说:“汤一开始跟我们称兄道弟,后来却出卖我们;现在他又想借宗庙祭祀的事来弹劾我们,他这是想取而代之啊!我们知道汤有很多见不得人的事。” 于是他们指使官吏搜查汤的田庄,查到了汤的幕僚左田信等人,说汤要上奏什么事情,信总是提前知道,然后囤积居奇发财,再跟汤分赃,还有其他很多贪污受贿的事。
这些事情的传闻越传越广,皇帝就问汤:“我做的什么事,那些商人总是提前知道,然后就囤积他们的货物,这其中是不是有人把我的计划泄露给他们了?”汤没有辩解。汤还装出一副很惊讶的样子说:“这当然有内幕了!” 另一个叫减宣的也上奏弹劾汤的贪污行为。皇帝听后,认定汤为人奸诈,虚伪欺骗,就派八个官员去调查汤。汤极力否认这些指控,拒不认罪。于是皇帝又派赵禹去审问汤。赵禹到了之后,责备汤说:“你为什么不懂得把握分寸呢?你治罪杀害了多少人?现在大家都说你有罪,天子已经把你的案子交给我了,想让你自己想想办法,你还有什么好说的?” 汤这才写信谢罪,说:“我汤没有任何功劳,只是从一个小小的刀笔吏做起,陛下却恩宠我,让我做到三公的位置,我实在愧不敢当。但是陷害我的,是那三位长史。” 说完,汤就自杀了。
汤死了,家里一共也就五百块钱的家底,都是皇帝赏赐的,没啥其他的产业。他兄弟和儿子们想给他办个风风光光的葬礼,他妈说:“汤虽然当过天子的大臣,可临死还被那些坏人污蔑,哪能厚葬呢!” 最后就用牛车拉着一口棺材,连个外椁都没有就埋了。皇上听说这事儿,感叹道:“只有这样的母亲才能教育出这样的儿子啊!” 然后就下令把那三个长史都给查办了,丞相青翟也自杀了。田信也被免职了。皇上一直很惋惜汤,后来还把汤的儿子安世提拔了。
赵禹当官做到一半被罢免了,过了一阵子又当上了廷尉。开始的时候,很多人觉得赵禹坏事做绝,根本不信任他。可等到他当上少府,地位跟九卿差不多了,情况就变了。赵禹这个人做事很严厉,尤其到晚年,事情越来越多,手下办事也越来越严格,但他自己反而越来越宽松,表面上看起来还算公正。后来像王温舒那样的人上位了,比赵禹治政还要严酷。赵禹年纪大了,就调到燕国当相国去了。几年后,因为一些乱七八糟的事儿犯了罪,被免职回家了。在汤死后十几年,赵禹寿终正寝,在家去世了。
义纵是河东人。年轻的时候,曾经和张次公一起当过土匪,到处抢劫。义纵有个姐姐,因为医术高明,得到了王太后的赏识。王太后问她:“你兄弟姐妹里有没有当官的?” 姐姐说:“我弟弟没啥本事,不成。” 王太后就告诉皇上,皇上就封义纵当了中郎,后来又补任上党郡的中令。义纵办事果断,不拖泥带水,管辖的县里没有拖欠赋税的情况,被评为第一名。后来又升迁为长陵和长安的县令,他执法严明,不畏惧权贵。因为抓捕了王太后外孙脩成君子仲,皇上很欣赏他,就把他升为了河内都尉。到了河内之后,他把当地豪强穰氏一族都给灭了,河内从此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而那个张次公也当上了郎官,因为勇猛善战,经常冲锋陷阵,立下不少功劳,最后被封为岸头侯。
宁成这个人,皇上本来想让他当郡守。结果御史大夫弘说:“我以前在山东当个小官的时候,宁成是济南都尉,他治理地方的手段,就像狼一样放羊,根本管不住!他这个人,不能让他去管老百姓。”皇上听了,就改任命宁成为关都尉。一年多以后,关东地区的大小官员和各地进出关口的人,都传说:“宁成就像一头母老虎,谁也别惹他生气!”
义纵从河内调到南阳当太守,听说宁成住在南阳,义纵到了关口,宁成还特意跑到路边迎接他。可是义纵这人脾气很大,根本不给宁成面子。到了南阳郡之后,义纵就查抄宁成家,把宁成家里的东西都砸了个稀巴烂。宁成因此被定罪,宁成和孔、暴这些人全都逃跑了,南阳的官吏百姓都吓得不敢出门了。而平氏的朱强、杜衍、杜周这几个是义纵的爪牙,义纵提拔他们当了廷史。后来几次出兵定襄,定襄的官吏百姓都乱成一团,于是皇上就把义纵调到定襄当太守。义纵到了定襄后,立刻把定襄监狱里判了重罪但关押时间不长的两百多个人,还有两百多个来看望他们的亲朋好友,全部抓起来,义纵说:“给他们一个死罪的释放!”这一天就杀了四百多人。从此以后,定襄郡里的人个个都吓得瑟瑟发抖,坏人和小官吏们反而横行霸道。
那时候,赵禹、张汤因为严厉执法而当上了九卿,但是他们的治理方法还算宽松,是按照法律办事。而义纵却像老鹰一样猛扑,抓捕那些小毛贼,手段非常狠辣。后来五铢钱和白金开始流通,老百姓就纷纷作奸犯科,京城尤其严重,于是皇上就让义纵当了右内史,王温舒当了中尉。王温舒这个人非常狠毒,他做事从来不先告诉义纵,义纵就总是用气势压他,破坏王温舒的功劳。义纵的治理方法,杀的人非常多,但是他认为这是小事一桩,结果奸邪之徒越来越多,情况越来越严重,问题越来越大。官吏们把杀人、捆绑当作主要工作,阎奉也因为残暴而被重用。义纵的作风,简直比郅都还要放肆。
皇上到鼎湖游玩,病了好久,后来又突然去甘泉,路上很多地方都没有修缮。皇上生气地说:“义纵是不是以为我不会再走这条路了?”于是就狠狠地责备了他。到了冬天,杨可因为受贿被举报,义纵认为这是杨可扰乱了百姓,于是他的部下就抓捕了为杨可办事的人。皇上听说后,派杜式去处理这件事,认为义纵的做法是打击积极性,破坏了政务,于是就把义纵免职了。一年后,张汤也死了。
王温舒是阳陵人,年轻的时候就干过一些坏事。后来参加考试,被任命为县里的一个小官——亭长,结果好几次都被免职了。 他当官后,因为擅长处理案件,做到廷史的职位。 后来跟着张汤做事,升迁为御史。他负责抓捕盗贼,杀了不少人,慢慢升到广平都尉。
他挑选了十几个郡里胆大敢干的豪强,当作自己的爪牙。 这些人都有严重的罪行,但他却利用他们去抓捕盗贼,让他们为所欲为。这些人就算犯了一百条罪,他也不按律法处置;如果有人想躲避,他就借机把他们全家都灭了。 正因为这样,齐赵两国的边境盗贼都不敢靠近广平郡,广平郡的治安好到路上不捡东西都不会丢。皇上听说后,就把他升为河内太守。
他之前在广平郡的时候,就打听清楚了河内郡那些豪强奸猾之人的底细。 到任后,三个月就搞定了。 他命令郡里准备五十匹快马,作为驿站,从河内到长安,他用在广平郡时同样的策略,抓捕郡里的豪强恶霸,牵连到上千户人家。他上书朝廷请求处罚,大的株连九族,小的也要处死,家产全部没收充公。奏章递上去,两三天就批下来了。 事后统计,流血的范围达十多里。河内的人都觉得他奏事神速,不可思议。 到十二月底,郡里一点声音都没有了,谁也不敢晚上出门,野外也听不到狗叫声。 他治理的成果也影响到周边郡县,百姓都来投奔他。到了春天,王温舒叹息道:“唉,要是冬天能延长一个月就好了,那样我的政绩就更完美了!” 他就是这样喜欢杀伐,喜欢逞威风,不顾惜百姓的生命。皇上听说后,觉得他很有能力,就把他升为中尉。 他治理的风格和在河内郡一样,把那些有名的奸猾官员和幕僚都调走了,比如河内的杨皆、麻戊,关中的杨赣、成信等等。
内史义纵都害怕他,不敢放肆地治理地方。 等到义纵死了,张汤倒台后,王温舒被调任廷尉,尹齐接替他当了中尉。
尹齐是东郡茌平人,他靠着文书工作一步步升迁到御史。 他跟着张汤做事,张汤多次称赞他廉洁勇敢,让他负责抓捕盗贼,他杀伐决断,毫不避讳权贵。 他升任关内都尉后,名声比宁成还要大。 皇上觉得他很有能力,就把他升为中尉,结果导致吏民更加困苦。尹齐为人刚强,缺乏文采,那些豪强恶吏都躲了起来,而那些好的官员却无法施展才能,因为很多事情都办不成,所以他被治罪了。 皇上又把王温舒调回中尉的职位,而杨仆因为严酷,被任命为主爵都尉。
杨仆,是宜阳人。一开始当个管一千人的小官。河南太守觉得他能力不错,就把他提拔成御史,派他去关东地区抓盗贼。他治理放尹齐的时候,表现得很果敢,雷厉风行。慢慢地升迁,做到主爵都尉,这可是九卿之一的高官了,皇上都觉得他很厉害。后来南越叛乱,他被任命为楼船将军,立下战功,被封为将梁侯。可惜后来被荀彘给抓了,没多久就病死了。
温舒后来当了中尉。年轻的时候,他不太会说话,在朝廷上显得笨笨的,不太会表达自己。但是当上中尉之后,他整个人就开窍了。抓盗贼方面,他很熟悉关中那边的风俗人情,知道哪些是地头蛇,哪些是恶霸官吏,他把这些人都利用起来,制定策略。那些官吏查案太严厉了,盗贼和小混混就互相告密,互相揭发,温舒就设立伯格长来专门管理这些奸盗。温舒这个人很会拍马屁,对有权势的人特别殷勤;对没权势的人,就像对待奴隶一样。那些有权势的人家,即使犯了再大的罪,他也不管;那些没权势的人家,即使是达官贵人的亲戚,他也要狠狠地整治一番。他很会玩文字游戏,巧妙地陷害那些老百姓,好让那些大富豪们免受牵连。他当中尉就是这样治理的。那些奸诈狡猾的人都被他整治得服服帖帖,关在牢里烂掉了,根本没人敢为他说话。他的那些手下,个个都凶神恶煞的,像老虎一样。所以,中尉府里,从那些小奸小猾到有权有势的人,都对他毕恭毕敬,那些有权势的人为了保住名声,都夸他治理有方。他当了几年中尉,他的手下很多都因为权力而富裕起来。
温舒平定东越回来后,因为一些意见不合,犯了点小错,被处罚免职了。那时候皇上正想修建通天台,但找不到人手,温舒就主动请缨,说可以把中尉府的那些闲散人员都调来,能凑出几万人来干活。皇上很高兴,就让他当了少府。后来又调任右内史,他的治理方法还是老一套,那些奸邪之徒少了很多。后来因为犯法又丢了官。他又被任命为右辅,代理中尉的职务,还是和以前一样。
一年多后,宛军起兵,朝廷征召那些有经验的官吏,温舒却偷偷藏起了他的手下华成。后来有人告发温舒收受骑兵的钱财,以及其他的贪污受贿行为,罪名够得上灭族了,温舒自杀身亡。他那两个弟弟和两个女婿也因为其他罪名被灭族。光禄徐自为感叹道:“唉,古时候有‘三族’之诛,而王温舒一人就牵连到五族被灭,真是悲惨啊!”
温舒死后,家里还有上千金的财产。几年后,放尹齐也以淮阳都尉的身份病死了,家里财产却不到五十金。他生前在淮阳诛杀了很多人,死后,仇家想烧了他的尸体,结果尸体却不知怎么的自己消失了,后来被家人安葬了。
温舒他们那帮人,靠着纵容犯罪来治理地方,结果郡守、都尉、那些级别高的官员,想好好治理地方的,基本上都学温舒那一套。这样一来,老百姓和官吏就更敢犯法了,盗贼也越来越多。南阳出了个梅免、白政,楚国有殷中、杜少,齐国有徐勃,燕赵地区还有坚卢、范生等等,这些人带的头。
规模大的盗贼团伙,人数能达到几千人,自己给自己封官号令,攻打城池,抢夺军械库里的武器,放掉死刑犯,捆绑羞辱郡太守、都尉,甚至杀了好多高级官员,然后还发檄文给各县,强迫他们提供粮食。规模小的盗贼团伙,也有上百人,到处抢劫乡里,多得数不清。
后来皇帝没办法,只好派御史中丞、丞相长史去督促地方官抓贼。可还是没啥效果,最后又派光禄大夫范昆、一些高级都尉,还有以前做过九卿的张德这些人,让他们穿着绣衣,拿着皇帝的符节和虎符,带兵去镇压。这一打,斩首的贼人数量巨大,有的战役甚至超过一万多人,还牵连到很多地方官员,因为他们和盗贼有勾结,被处死的,厉害的甚至几千人。
好几年过去了,才抓到一些盗贼头目。那些散兵游勇,逃跑了又重新聚集起来,躲在深山老林里,到处都是他们的窝点,根本没办法彻底剿灭。于是就制定了“沈命法”,意思是说,要是盗贼起事没及时发现,或者发现了却抓的不够多,从高级官员到基层小吏,只要是负责这块的,一律处死。
这之后,小吏们都怕被杀头,就算发现了盗贼也不敢上报,怕抓不到贼,最后被追究责任,连累整个官府。官府也为了保全自己,让下面的人闭嘴不说话。所以盗贼越来越多,上上下下互相包庇,用各种花言巧语来逃避法律制裁。
减宣,是杨州人。一开始他在河东太守府当个小官,负责一些文书工作,也没啥大错。后来卫将军青在河东买马,碰见了他,觉得这小子不错,就向皇帝推荐,于是减宣被调到皇宫的马厩当了个小管事。他工作能力强,办事效率高,慢慢升迁,做到御史和中丞。 他曾经负责调查主父偃案和淮南王叛乱案,写报告特别厉害,文字精炼,逻辑严密,把那些坏人狠狠地批判了一顿,导致很多人被杀,大家都说他敢于断案,雷厉风行。他这辈子起起伏伏,当御史和中丞加起来差不多有二十年。王温舒被免去中尉职务后,减宣就当上了左内史。他负责管理米盐的买卖,大小事情都得经过他手,从县里的账目到物资的调配,官吏和下属都不能私自乱来,他严格执行法律,狠狠地惩罚违规者。他当官好几年,地方上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一般官员都处理不好,但减宣却能从小事入手,办成大事,他这种强力执行的方法,却很难成为长久之计。后来,他又被罢官了。 之后他被任命为右扶风,因为得罪了成信,成信逃到上林苑藏了起来。减宣派郿县令去抓成信,结果士兵在抓捕过程中,误射了上林苑的大门,减宣因此被治罪,罪名是“大逆”,按律当诛九族,他最后自杀了。而与此同时,杜周却得到了重用。
杜周是南阳杜衍人。当时义纵担任南阳太守,看中杜周的能力,把他推荐到朝廷当廷尉史。他跟张汤关系不错,张汤多次夸他办事靠谱,后来他也升任御史。他曾经负责调查边境失守的案件,导致很多人被处死。他很会揣摩皇帝的心思,因此得到重用,和减宣差不多同时期,也当了十多年中丞。
杜周的执政风格和减宣差不多,但他的作风比较稳重,表面上看起来宽厚,但内心缜密,心思深沉。减宣当左内史的时候,杜周当廷尉,他们的执政风格都跟张汤很像,但他们更擅长观察和等待。皇帝想整谁,他们就顺势陷害;皇帝想放过谁,他们就先把人关起来,慢慢地再找出一些冤枉的证据,让皇帝觉得这个人其实没那么坏。 有人批评杜周说:“你替皇帝断案,却不遵守法律条文,完全是根据皇帝的意思来判案。难道断案就是这样吗?”杜周回答说:“什么三尺法?以前的皇帝制定的法律是律,后来的皇帝颁布的法令是令,当时认为对的,就是对的,哪有什么古法可循!”
周阳担任廷尉期间,诏狱里的犯人越来越多。关押的官员,从新到旧,总人数不少于一百多人。各地官吏和中央政府官员不断向廷尉府递交案件,一年下来竟然多达一千多份奏章。奏章内容,多的牵涉到数百人的证词和案卷,少的也有几十人;远的涉及几千里,近的也有几百里。审理案件时,官吏就按照奏章上的内容进行责问,如果犯人不服,就用鞭打拷问来逼迫他们认罪。所以,一听说要被抓捕,大家都赶紧逃亡躲藏。关押时间长的,甚至经历了十多次大赦,十几年后才被释放,而他们出来后,大多都对朝廷百般诋毁,说朝廷不公正。周阳担任廷尉和中央政府官员期间,诏狱里关押的人数达到了六七万人,而官吏的人数也增加了十多万人。
周阳后来被免职,改任执金吾,负责追捕盗贼,并成功抓捕了桑弘羊、卫皇后外戚等重要人物。皇帝认为他尽职尽责,毫不徇私,于是把他提升为御史大夫。他家有两个儿子,都担任了地方守将。他的治理手段残暴酷烈,甚至超过了王温舒等人。杜周最初被征召为廷史时,只有一匹马,而且还是不完整的;但在他长期担任要职后,官至三公,子孙也位居高官,家产累积了数百万。
太史公说:从郅都、杜周这十个人来看,他们都以严酷著称。但是,郅都为人正直,敢于直言是非,为国家大局着想;张汤精通阴阳之术,深得皇帝信任,经常就国家大事进行辩论,国家也因此受益;赵禹严守法度,秉公执法。而杜周则善于阿谀奉承,以沉默寡言来博取好感。自从张汤死后,法律越来越严苛,到处都是严厉的指责,官场也因此越来越腐败。九卿们都忙于应付自己的官职,根本无力去纠正这些错误,哪还有时间去考虑法律条文之外的事情呢!然而,这十个人中,廉洁的可以作为榜样,贪污的可以作为警戒,他们的策略和教导,以及禁奸止邪的措施,都体现了文武兼备的素质。虽然他们的手段残暴,但也称得上是尽职尽责。至于像蜀郡守冯当的暴虐,广汉太守李贞擅自处死人的行为,东郡的弥仆锯断犯人脖子的事,天水郡的骆璧推卸责任,河东郡的褚广滥杀无辜,京兆尹无忌、冯翊太守殷周的凶残暴虐,水衡都尉阎奉贪污受贿的行为,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