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等奏上:以前司马迁是了不起的文学天才,班固也是当时非常杰出的史学家。他们继承前人的优秀传统,撰写史书,在纪传体史书中表达了自己的抱负,他们的写作思路和方法,我们也能从中了解一二。叔峻整理了东汉以后的史料,继续完成了西晋的史书撰写工作,十志的体例也正是沿袭了司马迁和班固的模式,只是有些方面有所欠缺。曹魏时期的史料,完整详细的资料几乎没有;两晋南北朝时期留下的史书,也多有不完整之处。即使有些零星的记载流传下来,大多是些民间野史,内容奇奇怪怪,与正史记载大相径庭,不可靠。自从永嘉之乱后,中原地区一片混乱,那些零散的、不靠谱的小史书,几乎没有什么参考价值。魏朝统一全国后,继承了前朝的史书传统,并且在结束战争后,能够善始善终。陛下圣明睿智,谦逊为怀,统御天下,目光远大,您一直致力于继承和发扬魏朝的治国理念,也时刻不忘神州大地人民的福祉。我们遵照您的圣旨,编撰魏朝的史书,按照纪传体例进行编写,以完成您的旨意。我们认为,史书的作用在于搜集和整理散落的史料,但是单纯的纪传体例不足以涵盖所有内容,所以不能仅仅依靠纪传。为了更清晰地展现事情的真相,更重要的是要突出重点事件,因此我们广泛搜集资料,对魏朝的兴衰成败进行总结,将这些内容放在纪传之后,完整地展现魏朝的历史,这就是我们的想法。所以我们从很久以前就开始收集整理资料,经历了风风雨雨,既参考了旧有的史料,又增加了新的内容,现在终于完成了。时代在变迁,情况也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不能拘泥于前人的做法,在编撰过程中,我们的写作思路和风格也有所不同。我们既要重视以往史书的精髓,也要考虑当今史书编撰的重点,既要参考前代史书的经验,也要解决魏朝史书编撰的迫切需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就是我们的想法。我们最终完成了十志二十卷,请将它放在纪传之后,按照以往的目录编排,全书共一百三十一卷。我们这些做官的,在编写史书的过程中,实在难以找到所有资料,我们冒着得罪人的风险,尽力完成这项工作,真是不容易啊!
十一月,持节、都督梁州诸军事、骠骑将军、梁州刺史、前著作郎、富平县开国子臣魏收上奏。
《魏书》,十二纪、九十二列传、十志,凡一百一十四篇,旧分为一百三十卷,北齐尚书右仆射魏收撰。
一开始啊,魏国的史官邓渊、崔浩、高允他们都写过编年史,但是记事儿不完整,十件事能留下三件就不错了。到了太和年间,李彪、崔光才开始把史书分成纪、传、表、志这几类。宣武帝时期,邢峦写了《高祖起居注》,崔鸿、王遵业又接着写,一直写到明帝时期。后来,温子升写了三卷的《庄帝纪》,济阴王晖业又写了三十卷的《辨宗室录》。魏朝快完的时候,有个叫山伟的家伙,为了讨好元天穆、尔朱世隆这些权贵,和綦隽一起负责写国史,二十多年下来,史书里记载的事情乱七八糟的,十件事能记下一件就不错了。
北齐文宣帝天保二年,下令魏收修撰魏朝的历史。魏收广泛搜集各种资料,查阅各种遗留的史料,把魏朝从头到尾的历史都写进去了,写得还算比较详细。魏收挑选的史官,其实水平都不如他,所以像房延祐、辛元植、眭仲让、刁柔、裴昂之、高孝干这些人,其实都不擅长写史书,那三十五篇列传、二十五篇序、九十四篇论赞、前后两篇表、一篇奏章,全都是魏收自己写的。五年后,魏收把书呈上去了,然后把崔、李他们以前写的旧史书都烧掉了。魏收因为是齐国人,所以写魏国史书的时候,对魏朝的评价比较偏颇,褒贬不公,当时很多人觉得他写得不对。文宣帝就让魏收跟一百多位魏朝官员的后代对质,让他们评论魏收写的史书。一开始魏收还能辩解,后来就辩解不过来了。范阳的卢斐、顿丘的李庶、太原的王松年,都因为批评魏收的史书而被判罪,挨了鞭子,然后发配到甲坊,还有人因此被打死了。当时民怨沸腾,大家把魏收写的史书叫做《秽史》。
当时杨愔、高德正这两个权臣当权,魏收就给他们俩写了传记,这两人也大力支持魏收,压制那些反对的声音,不让大家再讨论这件事,魏收写的史书也没正式颁布。到了孝昭帝皇建年间,皇帝又命令魏收重新审核史书。魏收就说要写两份,一份交给朝廷,一份放在邺城,想看的人都可以看。结果群臣又开始攻击魏收的史书,说他写得不好。武成帝又命令魏收修改史书。魏收因为写魏史得罪了很多人,齐朝灭亡的那一年,他的墓被盗了,尸骨都被抛弃在外面了。
隋文帝觉得魏收写的《魏书》内容不靠谱,叙述也不合逻辑,就让魏澹、颜之推、辛德源重新写一本,一共九十二卷。这回他们把西魏当成正统,东魏当成伪朝,写法也简洁明了,彻底纠正了魏收的错误,隋文帝很满意。后来隋炀帝又觉得魏澹写的还不够好,又让杨素、潘徽、褚亮、欧阳询重新修订《魏书》。结果杨素还没完成就死了。
唐高祖武德五年,他又下令让侍中陈叔达等十七个人一起写后魏、北齐、周、隋、梁、陈六朝的历史,结果拖了好多年也没写完。到了唐太宗时期,根据秘书省的建议,干脆放弃修订《魏书》了,只写五代史。唐高宗的时候,魏澹的孙子,同州刺史魏克己,又续写了十志十五卷,把魏澹原本的《魏书》也加了进去。《唐书·艺文志》上还记载了张大素的《后魏书》一百卷和裴安时的《元魏书》三十卷,但现在这些书都找不到了。所以,现在我们说的魏朝历史,主要还是以魏收的《魏书》为准。
孔子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上古三代的文学成就,周朝最为繁荣。到了东周、秦、汉时期,虽然经历了战争和动乱,但上古的优秀传统和遗风并没有完全断绝。那些贤明的君主、忠诚的大臣,他们的事业和品德都非常突出;那些有才华的文人,他们的文章、议论、谏言、辩论,以及各种出色的计策,都能让人耳目一新,影响社会风气,成为后世的典范。而左丘明、司马迁、班固这些优秀的史学家,他们博学多才,善于叙述,不粉饰太平,也不隐瞒罪恶,所以他们的著作流传至今,千年而不朽。
到了东汉、魏、晋时期,距离圣贤时代越来越远,史官的才华也越来越差。永兴年间政治腐败,戎狄入侵中原,先王留下的恩泽荡然无存。
拓跋家族趁着后燕衰弱的机会,一点点吞并了并州和冀州,打了三十多年仗,才算基本统一了中原。一开始,朝廷的大臣和地方官员,都是原来部落的首领,虽然也提拔了一些赵国、魏国的旧贵族,但互相猜忌,经常互相残杀。官职有,但俸禄少,所以官员大多贪污受贿;法律严厉,所以老百姓互相残害;不重视礼仪,所以读书人没有节操;贿赂盛行,所以社会风气败坏。
等到迁都洛阳以后,才逐渐开始采用夏朝的礼仪制度。宣武帝性格软弱,孝明帝年纪又小,政治和法律都松弛了,社会风气更加败坏,上下互相欺骗,国家纪律完全崩溃。皇太后在宫里搞乱子,外面还有强盗作乱,祸乱从六镇开始,最后因为尔朱荣而导致国家分裂灭亡。虽然拓跋魏存在了一百多年,但是它的典章制度、内外风俗,跟前朝的刘渊、石勒、慕容氏、苻坚、姚苌差不多。道武帝、太武帝的残暴程度,甚至超过了曹操和司马炎;孝文帝的强大,也比不上苻坚。
他们的文章、儒学方面没有什么值得记载的,谋臣、辩士、将领的功名业绩,也无法和前代相比。而且写历史的人,语言粗俗,取舍没有标准,文章写得不好,事情记载也不准确,整本书卷帙浩繁,全是官职、州郡的名字,还夹杂着许多琐碎无聊的事情,读起来让人厌烦,很快就忘记了。学者们也觉得枯燥,不愿学习,所以几百年来,很多史书都丢失损毁了,大概有三十卷左右。现在我们把每篇史书的目录都整理出来了。
但是,拓跋魏的历史承接魏晋,又影响到周、齐、隋、唐,一百六十年兴衰更迭的大致情况,是不能省略的。我们臣攽、臣恕、臣焘、臣祖禹,恭敬地整理了目录,冒死呈献给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