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磾,是代郡人。他骑马射箭,左右开弓都很厉害,武艺超群,那可是个顶尖高手。
后来他被朝廷任命为冠军将军,还被赐了个新安子的爵位。之后,他和宁朔将军公孙兰一起,率领两万步兵和骑兵,从太原出发,偷偷地走韩信当年开辟的井陉古道,去偷袭慕容宝,地点就在中山。
皇上后来才到,看到路修得这么好,非常高兴,当场就赏了他一匹好马。赵国和魏国平定后,太祖皇帝摆酒设宴,高兴地对栗磾说:“你啊,就是我的‘黥彭’!” 然后赏了他好多金银财宝,还把他的爵位升成了新安公。
有一次,太祖皇帝在白登山打猎,看见几只熊带着小熊,就转头问栗磾:“你这么勇敢,能抓住它们吗?”栗磾回答说:“天地万物,人才是最尊贵的。如果打斗还打不过,岂不是白白杀害了一位‘壮士’?不如把它们赶到皇上跟前,咱们坐在这儿,慢慢制服它们。” 结果,那些熊都被抓住了。太祖皇帝回头对他表示感谢。
永兴年间,关东地区盗贼四起,西河地区还发生了叛乱。栗磾奉命去征讨,走到哪儿,哪儿就平定下来,然后就以原先的官职留在了平阳镇守。后来又升任镇远将军,河内镇将,还被封为新城男。栗磾治理新征服的地区,做得非常出色,深受百姓爱戴。
刘裕要打姚泓,栗磾担心刘裕会从北方进攻,就在黄河边上修筑了营垒,亲自守着。防守非常严格,探子都过不去。刘裕很害怕他,不敢前进。后来刘裕给栗磾写信,还远来说起孙权借道讨伐关羽的事,意思是想借道过去,信上写着“黑矛公麾下”。栗磾把信呈报给皇帝,皇帝同意了,还封他为黑矛将军。栗磾喜欢拿着黑矛作为标志,刘裕远远看见就认出来了,所以才会有这封信。
后来奚斤攻打虎牢,栗磾又带兵攻打在金墉的河南太守王涓,王涓丢下城池逃跑了。栗磾被升迁为豫州刺史,将军的职位不变,还被封为新安侯。洛阳虽然是历代的都城,但长期以来都是边远地区,城池破败萧条,野外也没什么人烟。栗磾开垦荒地,招揽百姓安顿下来。他制定法令,很得民心。太宗南下到盟津,问栗磾:“黄河可以架桥吗?”栗磾说:“杜预当年造过桥,这事儿可以参考参考。”于是就用大船连起来,在冶坂造了一座桥。军队过了河,太宗非常赞赏他。
世祖要征讨赫连昌,命令栗磾和宋兵将军、交趾侯周几一起攻打陕城。赫连昌的弘农太守曹达不战而逃。他们乘胜追击,一直打到三辅地区。栗磾被封为公爵,加封为安南将军。平定统万后,他又被任命为蒲坂镇将。当时弘农、河内、上党三郡发生叛乱,栗磾去平叛。之后又升任虎牢镇大将,兼任督河内军。接着又升任使持节、都督兖州、相州军事、镇南将军、枋头都将。他还担任外都大官,负责审理案件,处理得很出色,名声很好。最后去世,享年七十五岁。朝廷赐给他东园秘器一套,朝服一套,衣服一件,并追赠太尉公的爵位。栗磾从年轻的时候就带兵打仗,一直到老,临危不乱,所向披靡。而且他为人谦虚,待人宽厚,从不滥用刑罚。世祖对他非常惋惜。
子洛拔继承了爵位。他年轻的时候,因为父亲是功臣,被任命为侍御中散。他长得好看,很会说话,为人恭敬谨慎。世祖皇帝非常宠爱他,还亲自给他赐了名字。每次皇帝出征,他都跟随在身边侍卫,后来升迁为监御曹事。跟随皇帝征讨凉州,战事结束后,皇帝赏赐给他四十个奴婢,他又升任监御曹令。恭宗皇帝在东宫的时候,对他特别优待。但是洛拔认为,即使恭宗是太子,也不应该私下结交,所以总是敬而远之,躲着他。后来,他被调任侯宫曹事。过了一段时间,他又继承了爵位。之后,他出任使持节、散骑常侍、宁东将军、和龙镇都大将、营州刺史。因为他治理地方有功,被晋升为安东将军,又担任外都大官。
碰巧陇西的屠各王景文等人仗着地势险要,私自称王称侯。高宗皇帝下令让洛拔和南阳王惠寿率领四州的军队去讨伐他们,把他们的恶党三千多户迁徙到赵州和魏州。洛拔被提升为侍中,殿中尚书。后来又升任尚书令,仍然担任侍中。他在朝中办事认真严肃,百官都很敬畏他。太安四年,他去世了,享年四十四岁。洛拔有六个儿子。
他长子烈,箭术精湛,话不多,看起来不好惹。年轻时被任命为羽林中郎,后来升迁为羽林中郎将。延兴年间初期,他奉命负责宁光宫的宿卫工作。之后又升任屯田给纳。太和年间初期,秦州刺史尉洛侯、雍州刺史宜都王目辰、长安镇将陈提等人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烈奉命调查审理,这些人全部被查出贪污受贿,尉洛侯、目辰等人被处以死刑,陈提被流放到边疆。烈因为办案有功,继续担任秦州和雍州的事务。之后,他升任司卫监,负责统领禁军。有一次跟随皇帝到中山,回程在肆州的时候,司空苟颓上奏说沙门法秀迷惑百姓,暗中图谋不轨,皇帝下令让烈和吏部尚书囗丞祖火速前往讨伐。结果法秀已经被平定了,烈被升迁为左卫将军,被赐爵昌国子。后来又升任殿中尚书,赏赐给他三千匹丝绸。
话说当时高祖皇帝还小,文明太后垂帘听政。元俨、陆叡、李冲这些人,都得到了皇帝赏赐的金策,保证他们即使犯了罪也不会被处死。 然后,元俨被加封为散骑常侍,升任前将军,晋爵为洛阳侯。没多久又升任卫尉卿。后来跟着皇帝南征,还被加封为镇南将军。
后来要迁都洛阳,很多人舍不得老家,对此议论纷纷。高祖皇帝问元俨:“你怎么看这件事?”元俨回答说:“陛下英明神武,计谋深远,不是我这种愚笨的人能够揣测的。如果要我说心里话,高兴迁都和留恋旧都,各占一半吧。”高祖皇帝说:“你既然不反对,那就是赞成,我很感谢你这种不轻易发表意见的做法。我们还是先回旧都,以代地作为临时都城吧。”于是,皇帝下令让元俨留在旧都处理政务,协助处理各种事务。皇帝驾临代地,还握着元俨的手说:“宗庙社稷至关重要,护卫工作一点都不能马虎,你一定要好好保护皇家的车驾,等到迁都洛阳的时候再回来。我把这件事交给你,可见我对你的信任有多深啊!”后来,元俨和高阳王雍一起将神主迁到洛阳,高祖皇帝很欣赏他的功劳和忠诚,于是又把他升任为光禄卿。
十九年的时候,朝廷大规模选拔官员,元俨的儿子元登也按照规定请求升官。元俨上表说:“我儿子地位不高,又没有推荐他的人,如果他升官了,那就是陛下恩赐,我实在受之有愧。现在是圣明之世,理应谦逊,我儿子却请求升官,可见我平时没有好好教导他。请陛下降罪于我,罢免他的官职。”高祖皇帝说:“这真是有见识的话啊,没想到元俨能说出这样的话!”于是召见了元登,下诏说:“朕现在要创建新的礼制,迁都新城,昭告天下,你的父亲却上表谦让,真是个正直的人啊!所以,我任命你为太子翊军校尉。” 皇帝又加封元俨为散骑常侍,封他为聊城县开国子,食邑二百户。
后来,穆泰、陆叡在旧都策划叛乱,高祖皇帝当时在代地,穆泰等人被处决。皇帝还赐给元俨和李冲玺书,重申了当初赏赐金策的意义,这件事记载在《陆叡传》里。当时叛乱发生在代地,当地旧族势力和参与叛乱的人很多,只有元俨一家没有牵涉其中。高祖皇帝非常欣赏他的忠诚,更加器重他。皇帝感叹道:“元俨为人果断,威严恩威并施,本身也没什么坏处,但是论及为臣尽忠的果敢决断,还是不如元俨啊!如果当初元俨在代都,一定会立刻斩杀那几个叛乱的首领的。元俨的节操气概,不输给金日磾啊!”
皇上任命他当领军将军。然后,他以原官职的身份随军出征荆州和沔州,还额外配给他一支仪仗队。高祖皇帝对彭城王勰说:“他继承了先朝的良好家风,又智勇双全,军中的大事,应该让他一起参与决策。”宛城和邓城平定后,皇帝的车驾返回洛阳,论功行赏,他被加封为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二十三年,萧宝卷派他的太尉陈显达来攻打马圈,高祖皇帝带病赶去,拉住他的手说:“京城空虚,防守非常重要,你可以镇守皇宫和东宫,以安定远近百姓的民心。”陈显达被打败逃跑了,高祖皇帝却在行宫去世了。彭城王勰统领大军,秘而不宣地返回,说是奉诏召世宗皇帝到鲁阳来奔丧。因为他是留守重臣,所以秘密地报告了皇帝驾崩的消息。他处理完行宫的善后事宜,始终神色如常,一点也看不出来。
世宗皇帝即位后,对他依然宠信任用,和以前一样。咸阳王禧当了宰相,权势很大,曾经派家奴给他带话:“需要一些老兵,就是以前羽林军和虎贲军的士兵,拿着武器出入皇宫,领军将军可以调遣他们。” 他回答说:“皇上现在还年轻,事情都由宰相您做主,我领军将军只知道负责掌管宿卫,有皇上的命令我不敢违抗,没有命令我不能私自调动人。”家奴垂头丧气地回去,把他的话告诉了咸阳王禧。咸阳王禧又派人对他说:“我是皇上的儿子,也是皇上的叔叔,元辅的命令和皇上的命令有什么区别?”他脸色严厉地回答说:“刚才我也没说你不是皇上的儿子和叔叔。如果是皇上的命令,应该派个官员来,你为什么派个家奴来要皇家的羽林军士兵?我的脑袋可以给你,但羽林军士兵你休想得到!”咸阳王禧讨厌他正直刚强,于是就打算把他弄走,于是授予他使持节、散骑常侍、征北将军、恒州刺史的官职。他不想去边远地区做刺史,多次上表请求免职。皇上虽然多次优待地回复他,但还是没有批准。于是他对彭城王勰说:“殿下您忘记先帝在南阳时下的诏书了吗?竟然逼迫我到这个地步。”最终,他以生病为由坚决辞官。
皇上觉得禧他们专权跋扈,暗中计划废掉他们。正好赶上第二年正月初一祭祀,三位宰相都在庙里斋戒。晚上,皇上偷偷把烈子的儿子忠叫去,说:“你父亲忠厚老实,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天亮了你就进宫来,我有事吩咐你。”忠领命出去了。
天一亮,忠就进宫了,皇上说:“那些老家伙越来越怠慢,不能再用了。我想让你带兵把他们召来,你去不去?”忠回答说:“我老臣子几朝为皇上效力,靠着点勇猛才得到这些官职。今天这事儿,我不敢推辞!”于是,他带了六十多个禁卫军,拿着皇上的旨意去召咸阳王禧、彭城王勰、北海王祥,一路护送他们到皇上面前。这三位王爷都叩头谢罪,交出了权力。皇上任命忠为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领军,封侯,增加三百户封地,加上以前的,一共五百户。从此以后,皇宫里的重要事务,机密大事,都让他参与。
后来,太尉、咸阳王禧造反了,武兴王杨集第一个跑到北邙山去报信。当时皇上在野外打猎,身边的人四散逃窜,护卫人员所剩无几,情况紧急,大家都没主意。皇上就命令忠赶紧去探查虚实。忠的父亲烈当时留守宫中,已经有所准备,他上奏说:“臣虽然年老体衰,但心力尚存,这些人猖狂一时,不足为虑。请皇上缓缓车驾,慢慢回宫,以安定民心。”皇上听了很安慰,很高兴。等皇上回宫,禧已经逃跑了。皇上又命令忠派禁卫军叔孙侯率领三百虎贲军去追捕他。
顺皇后登基后,因为烈是皇后的世父,对他更加尊重。八月,烈暴病去世,享年六十五岁。皇上在朝堂上为他举行了隆重的丧礼,赐给他东园最好的陪葬品,一套朝服,一件衣服,赏赐钱二百万,布五百匹。追赠他使持节、侍中、大将军、太尉公、雍州刺史的官职,追封钜鹿郡开国公,增加五百户封地,加上以前的,一共一千户。烈有五个儿子。
老大叫祚,字万年。在太和年间,他当上了中散大夫,后来又升迁到恒州别驾。他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还被任命为假节、振威将军,在沃野镇当将军。可惜啊,他贪污腐败,收受了很多贿赂。最后因为贪污被免职,回家养老去了。死后,追赠平州刺史。
他儿子叫若,继承了他的爵位。这小子特别能喝酒,后来被他的叔叔景给打死了。然后他儿子顺继承了爵位,死后,他的儿子馥又继承了爵位。
祚的弟弟叫忠,字思贤,本来字叫千年。他年纪轻轻就当上了侍御中散。那时候文明太后临朝听政,政治比较严厉,很多在皇帝身边当差的官员,因为一点小错就丢了官。可忠为人正直,话不多,一直都没犯错。太和年间,他被任命为武骑侍郎,皇帝还赐给他一个名字叫“登”。后来又升迁为太子羽军校尉。
世宗皇帝即位后,他被提升为长水校尉。没多久,又升任左右侍郎将,还负责在皇帝寝宫值班。元禧造反的时候,皇帝的车驾在外面,情况紧急,大家都不知所措。这时,忠站出来说:“我祖上几代都受到皇家的恩宠,我心里一直想着皇室。我父亲以前是领军将军,他把保卫京城的重任交给了留守,一定能做好防卫工作,皇上不必担心。”世宗皇帝立刻派忠骑马去查看情况,而烈将军也分兵严阵以待,果然不出忠所料。世宗皇帝回宫后,拍了拍他的背说:“你做得不错!”赏赐了他五百匹丝绸。又说:“先帝赐你名登,确实是个好名字;朕很欣赏你的忠心,现在改你的名字为忠,既能体现你忠贞不二的品质,也能名副其实。”
我爸去世了,我辞了官。没过多久,我又被重新任命回原来的职位。后来升了司空长史。那时候,太傅、录尚书、北海王详权势很大,将作大匠王遇总是顺着详的意思办事,有求必应。有一次因为公事,我当着详的面跟王遇说:“殿下是国家的周公,辅佐王室,需要什么材料,应该通过正式的渠道申请,怎么能为了讨好拍马屁,损害公家利益,谋取私利呢?”王遇当时就有点慌了,北海王详也觉得不好意思,向我道了歉。
之后我升了征虏将军,其他的职位都和以前一样。因为平定元禧的功劳,我被封为魏郡开国公,食邑九百户。没多久,我又升了散骑常侍,兼任武卫将军。我这个人一向直言不讳,这惹恼了北海王详,他当面批评我说:“我担心的是在你死之前见到你,而不是担心你死后见到我!” 我回答说:“人活在世上,都有自己的命运,如果我注定要死在你手里,躲也躲不掉;如果命不该绝,你也杀不了我。”
北海王详在我上表辞官的时候,私下里向世宗皇帝推荐我做列卿,并建议解除我左右侍卫的职务,准许我辞去爵位。于是皇帝下诏书,停止我的封爵,并提升我为太府卿。
公元241年秋天,皇帝下令任命王忠为西道大使,官职不变,还兼任侍中。 大使的任务是调查西道各州刺史、镇将的贪污受贿行为,一经查实,立即处决,从刺史到县令,一个都不能放过。他和抚军将军、尚书李崇分别负责两条路线,进行调查。王忠弹劾并州刺史高聪贪污受贿,列举了二百多条罪状,建议判处死刑。 任务结束后,王忠被任命为平西将军、华州刺史,但因为继母去世,他推辞了这个职位。守孝期满后,他又被任命为安北将军、相州刺史,后来又担任了卫尉卿、河南邑中正。
皇帝还下令让王忠与吏部尚书元晖、度支尚书元匡、河南尹无苌等人一起,负责确定代地各姓氏族谱。高肇嫉妒王忠的才能,想暗中把他调离京城,于是就向世宗皇帝进言说:中山是重要的军事重镇,需要有才能的人来镇守,王忠能力出众,应该让他去那里。 于是,王忠被任命为安北将军、定州刺史。 可是世宗皇帝后来后悔了,又把他调回朝廷,任命他为卫尉卿,兼领左卫将军,并担任恒州大中正。皇帝还秘密派使者传达旨意说:“自从我的亲信被罢免后,心里一直觉得空虚,现在虽然给你委以重任,但比起之前的心腹之位,还是轻一些。所以,我收回之前的任命,让你留在朝廷处理内务。你要勤勤恳恳,不辜负我的期望啊!”
延昌年间初期,王忠被任命为都官尚书,加封平南将军,继续担任左卫将军,大中正的职位也保留着。 后来又加封散骑常侍。有一次,王忠参加宫廷宴会,皇帝赐给他宝剑和杖,举起酒杯对他说:“你家族世代忠贞,所以我总是让你负责禁卫军的事务。 当年因为你的忠诚,我赐你名为‘忠’。现在,因为你的才能足以抵御外敌,所以我赐你宝剑和杖。这名字和赏赐,都并非随意之举,你要时刻警惕,谨慎行事。” 王忠叩头谢恩。 后来,他又被提升为侍中、领军将军。王忠面见皇帝,推辞说:“我没有学问,不能同时担任文武两职。” 世宗皇帝说:“现在有学问的人很多,但是像你这样正直的人却不多。我希望你能为国家辛劳付出,这样我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世宗皇帝驾崩了,当天晚上,崔光侍中和我一起派右卫将军侯刚去东宫迎接肃宗皇帝登基。我和门下省的官员们商量,觉得肃宗年纪还小,没怎么参与过政事;太尉高阳王雍德高望重,应该让他住在西柏堂,处理一些政务;任城王澄为人正直,德行高尚,又和皇室关系密切,可以让他担任尚书令,统管百官。我们把这个建议上奏给皇太后,请求她立刻下诏任命。
结果御史中尉王显想耍手段,和中常侍孙伏连、给事中等等一起,态度强硬地拒绝了我们的奏章,根本不理会门下省的建议。宫里负责传达旨意的侍中和黄门,只把六位辅政大臣的名字送了过来,其他的什么也没说。孙伏连他们偷偷摸摸地想假传太后的命令,让高肇代理尚书令,还让王显和高猛当侍中。我当场就在殿里把王显抓起来杀了。
这个人啊,一开始是皇帝身边的近臣,后来又管着禁卫军,结果就掌握了朝政大权,一时之间权倾朝野。刚开始,太和年间,国家大事不断,高祖皇帝觉得钱不够用,就给百官的俸禄减了四分之一。这人呢,掌权之后,想用好处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就把之前减掉的俸禄全还给了大家,还让官员们都升了一级。以前规定,老百姓除了交一匹布,还得交八两棉麻。他也全免了。他还跟高阳王雍说,这是先帝世宗皇帝早就答应了的优惠政策。雍王害怕他的权势,就顺着他的意思,给他加官进爵,封他为车骑大将军。
这个人觉得自己在国家新旧交替的时候,立下了安邦定国的功劳,就暗示百官给他加赏。于是太尉雍王、清河王怿、广平王怀,都拗不过他,就商量着封他为常山郡开国公,食邑两千户。百官都觉得可以。但他觉得一个人受封不好,又暗示朝廷,把跟他一起在门下省当官的都加了封邑。尚书左仆射郭祚和尚书裴植看到他的权势越来越大,就劝雍王把他弄走。这人知道了,就逼迫有关部门诬告他们有罪,然后把郭祚和裴植都杀了。朝廷上下都很生气,恨得牙痒痒,王公大臣以下,都对他唯唯诺诺,生怕得罪了他。他还想杀高阳王雍,但是侍中崔光坚决反对,才作罢。最后,雍王被免了太尉的职务,打发回了家。
从那以后,朝廷的生杀大权,都掌握在这个人手里。他把灵太后尊为皇太后,住在崇训宫,他自己还是仪同三司、尚书令、领崇训卫尉、侍中、领军,官位没变。灵太后临朝后,就免去了他侍中、领军、崇训卫尉的职务,只留下了仪同三司和尚书令,还加了个侍中。他当尚书令十几天后,灵太后把门下省的官员都叫到崇训宫,问:“这个人当尚书令怎么样?”大家都说:“配不上这个位置。”于是,太后就把他外放了,让他去当持节、都督冀定瀛三州诸军事、征北大将军、冀州刺史。太傅清河王等人上奏说:“先帝驾崩,皇上登基,天下太平,一片安宁。这个人不过是做了些侍卫的本职工作,不应该因此邀功请赏,滥封爵位。我们以前建议给他封赏,是因为害怕他的权势,想避免灾祸。所以,我们当时议论的时候,认为他十三天内进宫,没有功劳,只有抵制他的违法命令,打击奸邪,才能略微褒奖。以前,他总管文武百官,侍中崔光也参与其中,所以只奖赏了他们两个人。现在,尚书昭等上诉,奉旨重议。查明,王显暗中勾结奸邪,图谋不轨;高肇远同谋作乱,遥控指挥。他们罪该万死,但这个人只处罚了他们本人,没有株连家人,也没有彻底查清他们的罪行。按照法律法规,这是重罪。皇上登基后,圣后住在别宫,母子分离,感情疏远,都是他的错。他的功劳微不足道,罪过却很大。他专权后,擅自杀害大臣,废黜宰辅,朝野震惊,远近不安。功过相抵,根本不值得赏赐。请求收回他的所有封赏。”灵太后同意了。
熙平元年春天,御史中尉元匡上奏说:“我听说,为君主办事,不应该因为隐秘正直而改变自己的心意;侍奉皇上,不应该因为追求安逸而亏损自己的操守。所以,秦宫里痛哭流涕,是为了报答楚国的恩情,功劳很大;登上庐龙山勤勉工作,为魏国建立的功勋也不浅。申包胥躲避赏赐,君子因此称赞他的义气;田畴拒绝朝廷的任命,史官因此称赞他的美好品德。如今宫车停驶,皇上驾崩,天地之间易位,正是忠臣孝子展现节操的时候。前领军将军元忠却不能磨砺自己的名声品行,一心想求得更多的福分,竟然擅自伪造诏书,任命自己为官,官职越来越高,岁月流逝。我们这些在外地的官员,心里都想着国家,书信往来中充满了愤恨,这种愤恨积压成病,损害了礼仪,败坏了道德,元忠就是罪魁祸首。仔细查阅元忠的生平,他凭借世袭的功勋和高尚的品德,几朝受到重用,出入皇宫,位居要职。国家发生大灾难的时候,他却表现出愚蠢和鲁莽,擅自决定朝政大事,根本没有做臣子的样子。裴叔业、郭元振因为过去的过错受到冤屈,宰相们在当今时代受到贬斥和羞辱。他还擅自伪造诏书,把自己提升为仪同三司、尚书令、领崇训卫尉,他的用意很明显,是想自己凌驾于一切之上。既然事情发生在皇上驾崩之后,就应该严厉处罚他。请求派一名御史和一名令史到他所在的州府执行死刑。崔光和元忠虽然同时被召见,但是崔光因为儒雅的名望,是朝中的礼仪典范,为人清高,不问世事。但是元忠却利用崔光的名望和地位来压迫崔光,如果崔光不同意,元忠就会有危险。我估计两位圣明的天子会深思熟虑,给予宽恕。但是自从去年正月十三日世宗皇帝驾崩以后,到八月一日皇太后还没亲览奏章之前,凡是不通过正常程序,而是由权臣擅自决定的事情,或者发布门下省的诏书,或者由中书省宣读敕令,擅自任命官员的,都已经得到赦免,可以免除他们冒领官职的罪名。那些不是因为名望,而是朝野皆知,越级提升的人,请求追回他们的官职。”
灵太后下令说:“你所弹劾的,确实符合朝中法度。但是元忠的事情已经得到赦免,又蒙受特别宽恕,不应该追究他的罪责。其他的按照奏章办理。”又下诏说:“元忠在去年大丧期间,开垦了崇邑的土地,但是赏赐的理由不符合规定,有关部门已经没收了。难道因为一次错误,就要抛弃他其他的功劳吗?但是元忠担任的职务关系到禁卫军,他的忠诚节操是显而易见的,应该给他加封爵位,以安抚他的心愿。封他为灵寿县开国公,食邑五百户。”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一开始,世宗皇帝驾崩以后,高太后想害灵太后。刘腾把这事告诉了侯刚,侯刚又告诉了崔忠。崔忠就去向崔光请教对策,崔光说:“应该把胡嫔安置到别的地方,严加看守,这样就万无一失了,这是最好的办法。”崔忠他们听从了这个建议,把这个想法禀报给了灵太后,灵太后这才放心。所以灵太后非常感激刘腾他们四人,还对他们加官晋爵,表示宠信。
崔忠因为得罪的人太多了,害怕自己难逃一劫,想回京师自救。但是灵太后没同意。两年后的四月,崔忠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还加封侍中,将军的职位不变。
神龟元年三月,于忠再次担任仪同三司。他病得很重,临终前认为是裴郭二氏作祟,自己知道必死无疑。于是上表说:“先帝看重臣父子一片赤诚之心,赞扬我们家族世代忠于职守,所以赐婚于我,又不断提升我的爵位和俸禄,直到我位列三公,享受九卿的俸禄。自从朝廷大治,百官都各司其职开始,我又蒙受恩宠,负责禁军,维护内外安宁,这真是国家的福气,百姓的福祉啊!我哪有这么大的本事呢?只是陛下英明睿智地治理天下,皇太后圣明慈爱地临朝听政,对臣下关怀备至,恩宠遍及宫廷内外。我身居高位,却自知能力有限,难免有疏忽之处。去年秋天我就得了痢疾,一直拖到现在,吃遍了各种药,病情却一天比一天重。今年以来,病情更是加重,呼吸困难,很难恢复。我还没来得及报答皇恩,就只能躺在床上哭泣了。我福薄无子,身后无人继承香火,我贪恋余生,所以斗胆陈述我的想法。我早年过世的第四个弟弟的第二个儿子司徒掾永超,我一直把他当作亲儿子看待,感情很深,恳请立他为我的继承人,继承我的爵位和家业。”
灵太后下令说:“于忠的奏表是这样说的。他功勋卓著,理应得到褒奖,而且他确实没有儿子可以继承爵位。他在临终前提出的请求,我们不能拒绝,准许他的请求,以表彰他的功绩。”于忠去世,享年五十七岁。朝廷赐予他东园的陪葬品、朝服一套、衣服一件、钱二十万、布七百匹、蜡三百斤,追赠侍中、司空公。有关部门奏报说:“太常少卿元端认为,于忠为人刚直猛烈,性情暴躁好杀,根据《谥法》‘刚强理直曰武,怙威肆行曰丑’,应该谥号为‘武丑公’。太常卿元修义认为,于忠尽心竭力侍奉皇上,铲除奸邪,根据《谥法》‘除伪宁真曰武,夙夜恭事曰敬’,应该谥号为‘武敬公’。两位卿官意见不一致。”此事上奏后,灵太后下令说:“就按照正卿元修义的意见办理吧。”
于家从曾祖父开始,四代都非常显赫,出了一个皇后,四个被追赠为三公(指太尉、司徒、司空),还有领军将军、尚书令、三个开国公。于忠这个人虽然忠心,但疑心很重,看不起比自己差的人,只跟直阁将军章初瑰和千牛备身杨保元交情特别好,关系铁得像金子一样。李世哲想讨好于忠,就偷偷地送很多金银财宝给章初瑰和杨保元,这俩人就把这事儿告诉了于忠,于是李世哲就得到了于忠的赏识和信任,成了于忠的心腹。于忠专权,贪污受贿,那些坏事都是李世哲出的主意。于忠后来娶了中山王尼须女的女儿,这位夫人虽然有点文化,懂点《诗经》和《尚书》,但也没什么大本事。灵太后临朝的时候,把她召进宫当女侍中,还封她为范阳郡君。
于永超继承了爵位,名声也很好,可惜没多久就死了。他儿子于世衡继承了爵位,后来齐国禅让,他的爵位也被降了。
于忠的弟弟于景,字百年。他一开始是司州从事,后来慢慢升官,当上了步兵校尉、宁朔将军、高平镇将。后来因为贪污受贿被御史中尉王显弹劾,赶上大赦才免了罪。于忠死后,于景当上了武卫将军。他曾经想废黜元叉,结果元叉被贬为征虏将军、怀荒镇将。后来蠕蠕首领阿那瑰造反,高平镇的百姓苦苦请求于景发放粮食,可是于景却不给。百姓实在忍无可忍,就造反了,把于景和他妻子抓起来,关在小屋子里,还扒了他们的衣服,让于景穿皮袄,他妻子穿一件旧的绛红色袄子。他们受到了非常残酷的侮辱。一个月后,于景夫妇被杀害了。
于忠的弟弟于敦,从中散大夫升到了骁骑将军。景明年间,他被授予节度权,负责并州事务,后来又升任征虏将军、恒州刺史。最后死在任上,死后被追赠为使持节、平北将军、恒州刺史。
子昕这个人啊,官职一路往上爬,先是员外郎,后来做了主衣都统,还当过扬烈将军,在怀朔镇和武川镇都当过将军,最后官至中散大夫。孝昌年间,他出使蠕蠕,跟阿那瑰一起抓住了叛贼破洛汗听明、出六斤等人。之后又升迁为辅国将军、北中郎将、恒州大中正,接着又当了抚军将军、卫尉卿。后来外放,做了镇东将军,还兼任殷州和恒州刺史。回朝后被任命为征东将军,掌管左右禁军。在天平年间去世。死后被追赠为都督冀定州诸军事、卫将军、尚书仆射、仪同三司,谥号文恭。
他长子叫扬仁,在武定年间当过勃海太守。扬仁的弟弟叫叉罗,字仲纲,当过中军将军、光州刺史。叉罗的儿子荣,当过鲁郡太守。
子昕的另一个儿子敦弟,为人正直,性格严厉,像他父亲和哥哥一样。他从低级官员中散大夫一步步升迁,最后做了光禄大夫,还代理过尚书,被赐爵武城子。太和年间,他先后担任了朔州、华州、并州、恒州四州刺史。
子昕的儿子砾,继承了爵位,后来做了太子舍人、通直散骑常侍。死后被追赠为右将军、洛州刺史,谥号哀。他的弟弟晖,当过征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晖的弟弟道扬,官至仪同开府谘议参军。砾的弟弟祗,在司徒掾任上去世,死后被追赠为镇远将军、朔州刺史,谥号悼。祗的儿子元伯,官至中散大夫。
敦弟的弟弟劲,他的事迹记载在《外戚传》里。劲的弟弟须,一开始也是中散大夫,后来升迁为长水校尉,之后又升任武卫将军、太府卿、镇南将军、肆州刺史。死后被追赠为侍中、车骑大将军、尚书右仆射、仪同三司、冀州长史。 另一说,他死后被追赠为征南将军、燕州刺史,谥号武。
他的儿子翊,当过太尉从事中郎、燕州刺史。另一个儿子长文,字士端,在武定年间做过尚书考功郎。须的弟弟文仁,官至太中大夫。
史书上记载说:魏国能稳定中原,栗磾在三代皇帝时期都立下了赫赫战功。再加上他为人谦虚,待人宽厚,从不滥用刑罚,这可是很多将领都难以做到的啊。他被提拔担任内外要职,凭借能力赢得了名声。他性格刚烈,气度沉稳深远,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像柱石一样顶天立地,简直就是抵御外侮的栋梁之才。
因为他忠诚正直,敢于直言,所以深受皇帝宠信。但是,他后来占据了不该占据的位置,就擅自掌握了生杀予夺的大权。如果这不是女皇当政的时代,他的家族恐怕早就被灭族了!他最终没有被诛杀,真是万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