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恂、鹿生、张应、宋世景、路邕、阎庆胤、明亮、杜纂、裴佗、窦瑗、羊敦、苏淑这些官员,都做过地方长官,而且干了很多年,子承父业,代代相传。他们之所以能治理好地方,是因为既能严厉执法,又能体恤百姓,安抚民心,调理风俗。但是,他们为人比较低调,名声不太显赫;处理政务虽然及时有效,但动静不大。所以,那些能迅速升迁的官员,往往是那些雷厉风行的;而那些循规蹈矩、比较软弱的官员,就很难得到重用。这在以前就是这样了。
后来做官的人,就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沉浮了。很多官员贪污腐败,奸诈狡猾,手段多样,所以像蒲松龄笔下的那些清官,就很少出现了。魏国初期,刚刚统一中原地区,兼并了大量的土地,河南、关中地区,百姓刚刚安定下来,各地官员都奉命行事,很多贪污腐败的事情都发生在丰州(今河南省汝州市)。当时的政治和社会风气,并不十分良好,虽然处死了不少贪官污吏,但贪污腐败的现象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就像渔网的漏洞能吞下大鱼一样,只是偶尔抓到几个小鱼小虾。
高祖皇帝励精图治,加强法纪,赏罚分明,革除旧弊,当时很多人遵纪守法。世宗皇帝采取比较宽松的统治政策,导致社会风气日渐败坏,太和年间的良好风气,逐渐衰落了。肃宗皇帝执政期间,天下大乱,根本没有看到什么移风易俗的好措施,也没有什么像“浮虎还珠”那样好的政治举措,在全国各地都没有听说过。 我只是把当时人们称赞的好官记录下来,用来表彰这些好官而已。
张恂,字洪让,是上谷沮阳人。他跟着哥哥张兖回到国家,参与代王(后来的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军事活动。张恂对太祖道武帝说:“现在金朝的统治垮台了,刘石(指后赵刘曜、石勒)等势力混战,慕容氏在山东称霸,苻姚(指前秦苻坚、后秦姚萇)占据着秦陇地区,导致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大王您在北方建立了根据地,又积累了贤明的名声,从北向南扩张,您的恩泽已经覆盖了燕赵地区。现在中原地区的百姓都盼望着您的恩泽能够到达。现在正是您建立大业的好时机啊!”道武帝非常看重他,对他礼遇有加。
皇始年间,张恂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参与朝廷的机密谋划和决策。后来,他跟随将军奚牧出兵攻取晋川地区,被封为镇远将军,赐爵平皋子。之后,他又被外放担任广平太守。张恂招募流散的百姓,鼓励他们耕种和养蚕,成千上户的百姓都归附于他。后来,他又升迁为常山太守。在常山,他兴办学校,优待儒士,百姓都为他歌颂赞扬。当时天下刚刚经历战乱,很少有人能够励精图治,只有张恂为官清廉,仁慈地对待百姓,深受百姓爱戴,他的政绩在当时首屈一指。道武帝听说后,非常赞赏。
太宗明元帝即位后,赐给他三百匹丝绸,并征召他担任太中大夫。神瑞三年,张恂去世,享年六十九岁。张恂为人清廉俭朴,不贪图钱财,去世时家中没有剩余的财产。太宗明元帝为他感到惋惜,追赠他征虏将军、并州刺史、平皋侯的爵位,谥号为宣。
他的儿子张纯,字道尚,继承了他的爵位,官至镇远将军、平皋子,后来因为犯错被免去了爵位。
张纯的弟弟张代,字定燕,曾担任陈留郡和北平郡的太守。去世后,被追赠冠军将军、营州刺史的爵位,谥号为惠侯。张代为官清廉,继承了他父亲的遗风。
张代的儿子张长年,曾担任中书博士,后来外放担任宁远将军、汝南太守。当时,汝南郡有户人家兄弟二人叫刘崇之,家里贫穷只有一头牛,兄弟二人为争夺这头牛而发生纠纷,最后闹到了郡衙门。张长年了解情况后,非常同情地说:“你们因为一头牛而争执成这样,如果你们有两头牛,一人一头,就不会打官司了。”于是,他便把自己家的一头牛赏赐给了他们兄弟二人。从此以后,汝南郡境内的人们互相告诫,都变得敦厚谦让。太和初年,张长年在家中去世。
子琛,字宝贵,从小就特别孝顺。后来当过武骑常侍、羽林监、太子翊军校尉,最后去世了。
子略,在武定年间,当上了左光禄大夫。
鹿生是济阴乘氏人。他爸爸叫寿兴,是沮渠牧犍手下库部的官员。鹿生后来两次担任济南太守,政绩很好,大家都夸他。显祖皇帝很欣赏他的才能,特地让他参加秋季的马射比赛,还赏给他一匹好马和一套青色的官服,以此表彰他的清廉。他在济南太守的位子上干了十年。当时,三齐地区刚归顺朝廷,很多人得过且过,整天打牌赌博,农业生产都荒废了。鹿生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措施,大家都觉得他做得很好。后来,他又先后担任徐州任城王澄、广陵侯元衍的征东、安南两府的长史,还兼任淮阳太守、郯城镇将。他七十四岁的时候,在正始年间去世了。死后追赠为龙骧将军、兖州刺史。
张应,不知道是哪里人。在延兴年间,当上了鲁郡太守。张应为人正直清廉,政绩显著,名声很好。他和妻子靠砍柴打柴来维持生活。高祖皇帝非常欣赏他的才能,把他提升为京兆太守。他在任上清正廉洁,深受官吏和百姓的爱戴。
宋世景是广平人,是河南尹翻的第三个弟弟。他从小就努力学习,以孝顺父母闻名。他和弟弟宋道玙一起闭门读书,博览群书,尤其精通经义。他们的族兄宋弁非常看重他们。宋世景参加秀才考试,对策考第一名,被任命为国子助教,后来又升迁为彭城王勰的开府法曹行参军。彭城王很欣赏他的才学,对他非常器重。高祖皇帝也对他很赏识,后来又把他提升为司徒法曹行参军。
宋世景处理政务很厉害,制定法律法规,审理疑难案件,判决迅速准确。后来他升迁为尚书祠部郎。彭城王勰经常夸他:“宋世景才智过人,是尚书仆射的料!”朝中一些疑难的事情,右仆射高肇经常让他处理。宋世景不仅有才能,而且勤奋努力,同时负责好几个部门的工作,政绩显著。他多次被左仆射源怀推荐为行台郎,巡察十多个州郡,升降官员、赏罚分明,大家都觉得公正合理。他还负责迁移七个镇的驻地,另设一些戍堡,设置亭站,以防备北方的敌人入侵。源怀非常器重他,回朝后向世宗皇帝推荐说:“宋世景文武双全,才略过人,在当今很少有能比的,他清廉正直,更是少见。陛下如果让他负责机要事务,最终不会比李冲差。”世宗皇帝说:“朕也听说过他。”尚书令广阳王嘉、右仆射高肇、吏部尚书中山王英一起推荐宋世景担任国子博士,不久又推荐他为尚书右丞。可惜王显和宋世景有矛盾,在世宗皇帝面前诋毁他,所以这件事最终没有结果。
后来,宋世景被加封为伏波将军,担任荥阳太守。荥阳有个郑氏家族势力很大,号称很难治理。济州刺史郑尚的弟弟郑远庆以前做过苑陵令,贪污受贿,百姓苦不堪言。宋世景到任后,把郑远庆叫来,对他说:“咱们是亲戚,可以互相帮助。在我来之前的事,我不追究,但从今天起,你要是再敢贪污,我绝不放过你!”郑远庆表面上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但宋世景还是依法惩治了他,郑远庆害怕了,丢官逃跑了。于是,其他官员都害怕宋世景的威严,个个都规矩多了。宋世景每天都坐在厅堂里办公,从不休息。县里的官员、基层干部以及老百姓,随时都可以见到他,没有早晚之分。来访的人都能畅所欲言,宋世景总是和颜悦色,还特意避开其他人,私下里跟他们交谈。民间的大小事情,他都了如指掌,揭发奸邪,抓捕罪犯,就像神明一样。曾经有个小吏,休假回郡里,偷吃别人的鸡和猪肉;还有一个官吏,收受别人的帽子,还偷吃了两鸡。宋世景大喝一声:“你竟敢偷吃甲乙家的鸡和猪肉,还拿丙丁的帽子!”那两个官员吓得连忙磕头认罪。于是上下都感到害怕,再也不敢违反法令了。后来,因为弟弟宋道玙的事情,宋世景被罢官。
世景这人的性格,跟人相处特别好,结果跟道玙关系特别好,道玙死了以后,他哭得特别伤心,悲伤的样子感动了路上行人,人也憔悴得不成样子,看到的人都忍不住同情他。一年多以后,他母亲又去世了,他实在承受不住悲伤,就去世了。世景曾经想写《晋书》,结果没写完。
他儿子季儒,是遗腹子。成年后,被太守崔楷请去当功曹,后来当了太学博士、明威将军。曾经去过谯县和宋县一带,写文章悼念嵇康,文章写得很有条理,很有文采。后来有一天晚上睡觉,房子倒塌了,把他压死了,年仅二十五岁,当时的人都为他感到惋惜。
路邕是阳平清渊人。在世宗时期,因为功劳累累,被任命为齐州东魏郡太守,他治理地方很有政绩。灵太后下诏说:“路邕治理地方清廉勤政,善于安抚百姓。前几年闹饥荒,郡里饿殍遍野,百姓都快饿死了,而路邕却拿出自己家里的粮食赈济贫困百姓,百姓因此得以生存。即使是古代的好官,也比不上他啊!应该给他一些赏赐,以鼓励其他人。赐给他一匹御马、一套衣服、一套被褥。让宣州镇的人都知道这件事。”路邕因为善于治理百姓,官职慢慢升迁,最后做到南青州刺史才去世。
阎庆胤,不知道是哪里人。担任东秦州敷城太守。他当官五年,清廉勤政,改变了当地的风俗。连续几年闹饥荒,阎庆胤每年都拿出自己家的一千石粮食救济穷人,百姓都靠他活了下来。他管辖的百姓杨宝龙等一千多人,上书歌颂他的政绩。有关部门奏报说:“阎庆胤自从担任这个郡守以来,他的好政绩广为人知,而且还拿出自己的粮食救济饥荒,这真是有像爱护自己子女一样爱护百姓的仁义之心啊!如果不多加赏赐,就无法激励那些贪官污吏。再说,齐州东魏郡太守路邕,在郡里的政绩和他差不多,救济灾民的方式也差不多,可是圣旨却隆重地赏赐了他衣物和马匹,按照情理来说,应该同样赏赐他。”结果灵太后最终没有赏赐他。
明亮,字文德,是平原人。为人正直厚道,很有才能。他从给事中一直做到员外常侍。延昌年间,世宗皇帝亲自在朝堂上考核官员,任命明亮为勇武将军。
明亮上前说:“我本来是员外常侍,这是个比较清高的职位。现在您却任命我为勇武将军,这名字听着就比较粗犷。而且文官和武将本来就是不同的,能不能换个官职?”世宗皇帝说:“现在是根据功劳赏赐,不管清高还是粗犷,你为什么非要拿清高和粗犷来说事呢?”
明亮说:“您圣明在上,清高和粗犷自然有区别。我既然是您的臣子,所以才敢这样说。”世宗皇帝说:“九流士子,人人都是君子,虽然文官武将的名称不同,但都是辅助治理国家。你为什么偏偏要跟大家不一样,非要强调清高和粗犷呢?你的请求我不能答应,还是按之前的任命。”
明亮说:“现在江南地区还没有完全归顺,制度应该统一。您正要派我出征,去攻下吴会地区。官职是陛下您不看重的,而我的性命是我自己最看重的,您正要收取我性命最看重的,又何必吝啬您不看重的官职呢?”世宗皇帝笑着说:“你想为朕平定江南,彻底打败萧衍,这非得有勇武之士不可。现在授予你的官职,正是为了配合你的想法。你既推辞勇武,又自相矛盾。”
明亮说:“我想按照您的圣明指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哪里需要勇武之名才能成功呢?”世宗皇帝说:“谋略和勇武,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勇猛而没有谋略,那勇猛就发挥不出作用;如果很有谋略却缺乏勇猛,那谋略也难以实施。必须两者兼备,才能取得胜利,你为什么说只需要运筹帷幄,而不需要勇武呢?”
明亮说:“那请改授我为平远将军吧。”世宗皇帝说:“运筹帷幄,运用武力,才能平定远方,你只要用武力去平定,又何必非要‘平远’这个官名呢?”明亮于是谢恩退下。
后来,明亮被任命为阳平太守,他清正廉洁,爱护百姓,施行了许多惠民政策,政绩显著,名声远扬。朝廷很欣赏他的政绩。之后,他又被调任汲郡太守,政绩和以前一样出色,名声传遍远近。两个郡的百姓和官吏,至今都怀念他。他在孝昌初年去世,朝廷追赠他左将军、南青州刺史的官职。
一开始,诸葛亮在阳平的时候,正赶上相州刺史、中山王熙起兵讨伐元叉。那时候并州刺史城阳王徽也派使者去见诸葛亮,暗中和熙一起商量计策。结果熙战败了,诸葛亮巧妙地解释了使者的来意,因此城阳王徽也因此免受牵连。两年后,朝廷追认他之前的功劳,再次追赠他平东将军、济州刺史的官职,并且任命他的儿子诸葛希远为奉朝请。
诸葛亮的堂弟诸葛远,担任仪同开府从事中郎。
杜纂,字荣孙,是常山九门人。他年轻的时候就以清贫自守,非常自立。当时县令齐罗去世了,没有亲属来收殓安葬,杜纂就用自己的钱财把他安葬了。因此,郡县还在他的家门口立了标志,后来他父亲去世的时候,他也尽到了丧葬礼仪。郡里推荐他为孝廉,他被任命为豫州司士。
这位将军,一开始是“稍除积弩将军”,带兵去了淮河边,迎接投降的杨箱等人。之后他修建了楚镇,招纳了山峦地区的李天保等五百户人家。后来又跟着军队去征讨新野,被提升为骑都尉。之后又跟随皇上到了寿春,奉命沿淮河慰问将士。豫州刺史田益宗率领百姓归顺朝廷,皇上派他去广陵安抚新归顺的百姓,并发放粮食。征讨新野和南阳平定后,因为立功被封为井陉男,赏赐了五百匹丝绸。他很快就把这些赏赐分给了亲朋好友,当时的人们都称赞他。他还去了赭阳和武阴两郡,督促耕种公田,以供应军费。后来被任命为南秦州武都太守。正始年间,升迁为汉阳太守,因为清廉正直而闻名。他还跟随都督杨椿等人前往南秦军前,安抚叛乱的逆氏族人。回来后,被任命为虎贲中郎将,兼任太仓令。他母亲去世后,他辞去了官职。过了很久,他又被任命为伏波将军,再次担任太仓令。接着又升任宁远将军,阴陵戍主。延昌年间,京城物资匮乏,朝廷命令他监督京仓,赈济百姓。肃宗初年,被任命为征虏将军、清河内史。
他为人节俭,尤其爱护贫苦老人,甚至能亲自询问百姓疾苦,为此而流泪。他积极督促农桑生产,亲自检查,勤劳的赏赐财物,懒惰的则给予处罚。他慰问死者家属,探望病人,深受百姓爱戴。之后,他以本将军的身份被任命为东益州刺史。但他缺乏边疆作战的经验和策略,当地群氏叛乱,因为他没能安抚好百姓,被征召回朝。后来他被调任太府少卿,又先后担任平阳太守、后将军、太中大夫。正光年间,清河郡有房通等三百人歌颂他的政绩,请求他再次回到清河郡。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孝昌年间,葛荣围攻清河,他率领全郡投降了葛荣。葛荣让他去信都安抚百姓,都督李瑾想要杀了他,但刺史元孚为他求情,他才得以脱险。出来后,他又劝说葛荣用水灌城,葛荣因此任命他为常山太守。他到任不久,葛荣就被消灭了。定州刺史薛昙尚鉴于他年老且有功劳,让他负责护卫博陵和钜鹿两郡,但他因为生病而辞去了这个职务。不久后,他在家中去世。
这个人啊,他当官的时候,喜欢做一些小好事,自己吃素菜穿破衣裳,虽然经常被人诬陷,但他为人清廉,从来不接受贿赂,老百姓都很想念他,都称赞他是个好官。永熙年间,朝廷追赠他平北将军、殷州刺史的官职;天平四年,又再次追赠他本将军、定州刺史的官职。
裴佗,字元化,是河东闻喜人。他祖上因为晋朝乱世而逃难到凉州。后来苻坚平定了河西,他们才回到家乡,就住在解县。他父亲裴景,曾经做过惠州别驾。
裴佗长得高大威猛,一看就是有出息的人。年轻时他就学习《春秋杜氏》、《毛诗》、《周易》,并且都达到了很高的造诣。他考中了秀才,以优异的成绩被任命为中书博士,后来又升迁为司徒参军、司空记室、扬州任城王澄的开府仓曹参军。之后进入朝廷担任尚书仓部郎中,代理河东郡太守,在哪儿都干得很出色。 回到朝廷后,被任命为尚书考功郎中、河东邑中正。世宗皇帝亲自上朝,任命他为员外散骑常侍,中正的职位也保留着。后来又升迁为司州治中,因为一些风言风语被御史弹劾,不久就赶上大赦,被免除了罪责。之后又升迁为征虏将军、中散大夫。
他当了赵郡太守,治理地方很有办法,恩威并施,效果显著,那些刁钻的官吏和坏人都被他整治得服服帖帖的。他所得的俸禄,都用来接济穷人。后来又升迁为前将军、东荆州刺史,当地百姓都非常爱戴他,全郡的人都来为他送行,直到现在人们还怀念他。不久又加封为平南将军。
当时蛮族首领田盘石、田敬宗等,率领着上万户人家,仗着人多地险,不服从朝廷的命令。之前的州郡长官多次征讨,都没能让他们投降。裴佗到任后,只身一人去安抚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明利害关系。田敬宗等人听说裴佗以前的好名声,就一起归顺了朝廷。于是,整个州郡安定下来,盗贼销声匿迹,周围的百姓都非常感激他,纷纷带着家眷前来投奔他,有上千户人家。后来他又被加封为抚军将军,又升迁为中军将军。他在州郡任职好几年,因为生病请求回乡。永安二年去世。他临终前留下遗嘱,不准请求朝廷追赠官职,也不接受任何祭奠的财物。他的儿子们都遵照他的遗嘱去做了。
这位佗啊,性格特别耿直,不喜欢跟那些俗人来往,他那些真心朋友,都是当时有名望的大人物。他为人清廉正直,从不追求家产,房子也就三十步见方,也没什么田地。夏天不打伞,冬天不穿皮袄,他真是够节俭的!他还有六个儿子。
他其中一个儿子叫让之,字士礼。在武定年间,当上了中书侍郎。让之的弟弟叫诹之,字士正,从小就很有才华,当过司徒记室参军。天平年间,他去了关西地区。
窦瑗,字世珍,是辽西辽阳人。他自己说祖籍是扶风平陵,他曾祖是汉朝大将军窦武的曾孙崇,崇当过辽西太守,所以他们家就一直住在那里了。他曾祖父堪,当过渔阳太守;他祖父表,当过冯文通成周太守;他父亲冏,考中了秀才,可惜早早去世了。普泰年间,窦瑗上奏章,请求朝廷追赠官职给他父亲,皇上就追赠他父亲为征虏将军、平州刺史。
窦瑗十七岁就开始背着书包跟着老师学习。他游学十年,才当上御史。后来又升迁为奉朝请、兼任太常博士,之后被大将军、太原王尔朱荣看中,任命他为官,尔朱荣很赏识他,就把他留在了北道大行台做左丞。因为军功,他被赐爵阳洛男,还被任命为员外散骑常侍。因为在尔朱荣手下做事,又赏赐他新昌男的爵位。跟着尔朱荣东征葛荣,战事结束后,被封为容城县开国伯,食邑五百户。后来又升任征虏将军、通直散骑常侍,还继续担任左丞。窦瑗请求把容城伯的爵位让给他的兄长叔珍,皇上批准了,并把新昌男的爵位转授给了他叔珍,他叔珍因此官至太山太守。
尔朱世隆他们拥立长广王元晔当皇帝,然后南下洛阳。快到洛阳东城门外的时候,尔朱世隆他们就派王瑗去奏请废掉元晔。王瑗拿着马鞭,一个人进了皇宫,上奏说:“老百姓和上天都希望广陵王(指元晔)当皇帝,希望您能效法尧舜那样禅让皇位。”元晔于是就禅让了皇位。 就这样,王瑗被任命为征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他上奏的奏章写得非常出色,前废帝非常看重他。
到了孝武帝时期,王瑗当上了廷尉卿。 有一次举行祭祀典礼并开讲学,王瑗跟散骑常侍温子升、给事黄门侍郎魏季景、通直散骑常侍李业兴一起负责摘录讲解经文中的重点句子。 天平年间,他被任命为镇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 没多久又升任广宗太守,以清廉著称。广宗老百姓民风彪悍,之前的很多太守都因为被举报而惹上诉讼,唯独王瑗从头到尾清清白白,没出过任何问题。
后来他又调任中山太守,还加封了征东将军。他的名声非常好,深受百姓爱戴。齐献武王巡视州郡的时候,告诫各地的长官,还特意表扬了王瑗的政绩,以此来激励他们。之后,王瑗被任命为使持节、本将军、平州刺史。他在平州的政绩和他在郡里做太守时一样出色。他还担任了齐献武王丞相府右长史。不过王瑗没有处理军务和决断大事的能力,这个职位对他来说不太合适。后来他又代理晋州的事务。
王瑗回到京城后,上了一道奏章:
臣在平州任职期间,蒙受恩典,被赐予了《麟趾新制》,臣就遵照圣旨宣示给属下百姓,他们都非常高兴,如同接受了三道圣旨一样。臣听说,法度森严,那是大舜的做法;政治清明,也是周朝的典范。所以,辅佐圣明的君主,才能使国家兴盛或衰败。 这从声教所及之处就可见一斑。臣恳请陛下您能够治理天下,承接上天的旨意,建立稳固的基业,开创太平盛世,使国家和谐安定,革除弊政,让高祖的功业永世流传。到那时,太平盛世来临,万民欢腾。
我仔细研读了律法条文,看到第六十六条写着:母亲杀了父亲,儿子不能告发,告发的人要处死。我反复琢磨,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呢?律法规定,子孙告发父母、祖父母要处死。汉宣帝也说过:“儿子隐瞒父母的罪行,孙子隐瞒祖父母的罪行,都不追究。这是因为父母、祖父母犯下的罪行,小的像偷羊,大的像杀人,子女出于亲情要隐瞒,法律上没有明说。”这说法合情合理,非常正确。但这并不意味着母亲杀害父亲,儿子就不能告发。如果父亲杀了母亲,那就是丈夫杀了妻子,母亲的地位比父亲低,儿子不告发也情有可原。但是母亲杀了父亲,却不允许儿子告发,我实在愚钝,对此感到困惑。
以前楚康王想杀令尹子南,子南的儿子弃疾是王的侍卫,他向上告发。 弃疾说:“泄露君王的命令是重罪,我不能做。” 结果康王杀了子南,他的同僚问他:“你怎么办?” 弃疾说:“这就像我参与杀害了自己的父亲,我还能去哪里呢?” 同僚又问:“你怎么办?” 弃疾说:“杀父之仇,我忍心不下。” 于是他就自杀了。书上注说:“弃疾认为自己不告发父亲就等于参与杀父,认为国君是仇人,这些都不符合礼法,《春秋》对此进行了批评。这属于处理外部事务的范畴,用正义来断绝亲情。知道君王杀害父亲而儿子不告发,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母亲和父亲同在一个家庭,亲情无法掩盖,正义也不能割裂。知道母亲要杀害父亲就应该告发;如果母亲已经杀害了父亲,就应该向官府告发。现在母亲杀了父亲,儿子却不告发,这就说明他知道母亲却不知道父亲,见识比野人还不如,情义比禽兽还不如!
母亲对父亲来说,是天作之合,是上天赐予的,现在母亲杀了自己的天,也杀了儿子的天,两个天都毁了,怎么能沉默不语呢!母亲的罪行,理应处死,她动手的那一刻,母子之情就已经断绝了,儿子还因为所谓的“母道”而不告发,所以我觉得很困惑。
现在社会风气淳厚,就像春天夏天一样美好和谐。就算以前有像枭镜那样的事情(指古代因私情而改变法令的例子),那也是过去的事了。何况现在大家都在接受良好的教育,都能明辨是非善恶,哪里还需要这样规定呢?那些顽固不化的人,就算不改正,那也是他们自己的事,根本不用写在法律里。如果真的遇到这种情况,可以临时根据情况定罪,何必预先制定这样的条文来约束大家呢?
我担心的是,几百年后,人们会对这段法律条文进行各种各样的解读,甚至出现一些荒谬的言论,比如说什么母亲比父亲尊贵之类的。依我看,这种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如果社会风气淳厚,当然可以实行这样的法律,但君与父的地位是一样的,父亲是孩子的根本,杀父是大罪,应该在法律中增加“父亲谋反,儿子可以告发”这样的条款。父亲只有一个,这其中的深情厚谊,一目了然。
我私下认为,只有圣明的君主才能做出这样的决定,明智的贤臣才能赞成这样的决定,这对于国家安定人民安宁有着巨大的作用,我这种愚钝的人是无法完全理解的。我只是因为感激皇恩浩荡,才斗胆进献这些拙见,如果陛下能采纳我的意见,请交给相关部门进行评议。
诏书下达尚书省,三公郎封君义立判道:“人的身体发肤,都是父母给予的,父母生养我们,付出了巨大的辛劳,子女对父母的恩情,如同同气连枝,终生也报答不完,这是人之常情。现在突然想要讨论父母的尊卑优劣,我实在难以接受,而且古往今来也找不到这样的依据。如果母亲杀了父亲,儿子又告发母亲,母亲因此而死,那么就相当于儿子杀了父亲。天下没有没有母亲的国家,不知道这个儿子将来想干什么!《春秋》记载,庄公元年,没有记载他即位,是因为文姜出逃。服虔的注释说:‘文姜与齐襄公私通,参与杀害了庄公却没受到惩罚。父亲杀了母亲,儿子逃走,这是隐痛,难以启齿。等到服丧期满,儿子思念少时被杀害的母亲,所以《春秋》记载:三月夫人逊于齐。’既然有记载思念母亲的隐痛,就说明没有仇恨告发的道理。
圣人制定法律,是为了禁止淫乱和暴行,明确善恶,让人们知道并避免。如果临事而议刑,那么会造成很多冤假错案。最恶劣的行为,莫过于杀父害君,这些都写在法律里,历代帝王都没有更改。这个制度有什么不好,为什么要把它删掉呢?既然不违反法律,也不会有害处,而且已经实行多年了,我认为不应该更改。” 然后,(谏议大夫)瑗又反驳道:
寻访官说:“你和你父母之间,血脉相连,就算一辈子报答也报答不完,这是人之常情啊。现在要论亲疏远近,分个高低贵贱,我实在于心不忍,而且翻遍古籍也找不到依据。” 王瑗说,《易经》上说:“天在上,地在下,乾坤的尊卑地位早就确定了。” 又说:“乾代表天,所以叫父亲;坤代表地,所以叫母亲。” 《易经》说乾为天,为父;坤为地,为母。《礼记·丧服经》上写着:“为父亲要穿斩衰服三年,为母亲要穿齐衰服一年。” 父母的尊卑地位,在典籍里都写得清清楚楚,哪里还有什么“访古无据”?
寻访官说:“母亲杀了父亲,儿子又去告发母亲,导致母亲被处死,那不就等于儿子杀了父亲吗?天下哪有没母亲的国家?我不知道这儿子到底想干嘛!” 王瑗查阅了典律,没听说过母亲杀父,儿子还要隐瞒母亲的罪行这种说法。既然不告发母亲,就等于和杀父同罪,天下哪有没父亲的国家?这儿子难道还能逍遥法外不成?!
首先,这位官员说:“根据《春秋》记载,庄公元年,书中没有提到他即位的事情,是因为文姜出奔。服虔的注释说:‘文姜和齐襄公私通,参与杀害了鲁庄公却没回来。父亲被杀,母亲出奔,这是隐痛且难以启齿的事情。等到哀痛稍减,开始思念母亲,所以《春秋》只记载了“三月,夫人逊于齐”。’既然有记载文姜出奔的隐晦语句,就说明没有因为仇恨而上告的道理。” 然后,这位叫瑗的官员仔细分析了注释的意思。他说:“‘隐痛深讳’指的是,鲁庄公的父亲是被齐国杀死的,而母亲又与齐襄公私通。所以他隐瞒父亲被杀的痛苦,也隐瞒母亲出奔的事实,因此书中没有记载他即位的情况,并不是为了隐瞒母亲参与杀父的事。所以后文用‘逊’字来形容文姜的行为,以此来断绝关系,这说明文姜的罪行并非参与杀父那么明显。《公羊传》也说:‘君主被杀,儿子不提及即位,这是为了隐瞒。’等到悲伤减轻,父亲的忧愁也稍稍减弱,他才开始思念母亲,所以书中简单地记载了‘夫人逊于齐’。即使是隐晦地记载文姜出奔,这依然是罪责的记载。 《公羊传》说:‘不称姜氏,是断绝与她的一切关系,这是礼仪。’注释说:‘夫人有参与杀害桓公的罪责,断绝与她的一切关系,才能维护父子之义。’这是称赞庄公顾全大义,与有罪的母亲断绝关系,所以说这是符合礼仪的。通过顾全大义与有罪者断绝关系,才能符合礼仪的原则,这说明是有仇恨而上告的道理的。” 但是,在《春秋》记载桓公和庄公时期,齐国是强大的诸侯国,与文姜私通,鲁庄公被齐国所杀。文姜把这件事告诉了齐襄公,齐襄公派公子彭生杀死了鲁庄公。鲁国当时弱小,害怕齐国。当时天子权力衰微,也没有贤明的霸主,所以鲁国不敢向齐国报仇,也不敢公开控告,只能告诉齐国说:“我们不知道该怪罪谁,这对于诸侯来说是很糟糕的,请允许我们除掉公子彭生。” 齐国后来杀了公子彭生。 这位官员的判决,虽然有引经据典,但只是根据情理推断,并没有完全解开疑惑。
事情就这样搁置了。
他被免去大宗正卿的职务,后来被提升为卫将军。宗室的人因为他是寒门出身,都看不起他。但是瑗处理案件时,依据法律,公平公正,毫不徇私枉法,因此得罪了不少人。虽然官职显赫,但他依然贫困如初,清廉正直的操守,却为世人所敬重。后来他担任本州大中正,兼任廷尉卿,最终在任上去世。死后被追赠为本将军、太仆卿、济州刺史,谥号为“明”。
羊敦,字元礼,是泰山钜平人,梁州刺史羊祉的儿子。他为人比较清廉简朴,学问涉及到很多书籍和史料。因为父亲的功劳,他被任命为给事中,后来外放到本州担任别驾。他为人公正廉洁,只要遇到违法的事情,就坚决不签字盖章。后来他又担任了尚书左侍郎、徐州扶军长史。永安年间,朝廷升迁他为廷尉司直,但他没接受。之后他被任命为洛阳令。后来又升任镇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接着迁任太府少卿,之后又升任卫将军、广平太守。他治理地方很有能力,那些奸诈的官吏都吓得不敢轻举妄动,他清廉自守,秋毫无犯。他平时生活也很节俭,有一年碰上灾荒,家里还没送来粮食,他就让人到外面去水塘里挖藕根吃。遇到有人受苦受难,他的家人还会把衣服拿去当掉,换米来接济他们。不过,他为官虽然清廉,但也很有威严。朝廷因为他清正廉洁,赏赐给他一千斛粮食和一百匹绢。兴和年间,他去世了,享年五十二岁。百姓都来奔丧哭泣,个个悲痛不已。朝廷追赠他都督徐兖二州诸军事、卫大将军、吏部尚书、兖州刺史的官职,谥号为“贞”。
武定年间初期,齐献武王认为羊敦和中山太守苏淑在任期间都奉公守法,生活简朴,应该追封表彰他们,以激励天下人,于是上奏朝廷请求对他们进行褒奖。诏书写道:“古时候,‘五袴兴谣’,‘两歧致咏’,都是因为仁德遍及千里,教化遍及一方。所以,广平太守羊敦、故中山太守苏淑,都品德高尚,为官清廉正直,他们的善政闻名全国,清誉在百姓中流传。他们正被朝廷倚重,将要升迁到更高的官职,却先后去世了,朝野上下都很悲伤。现在追封他们的清廉品德,按照旧例办理,可分别赏赐他们一百匹绢、五百斛粮食,并下令到各郡国,让大家都知道这件事。”
他的儿子羊隐,在武定年间末期,担任开府行参军。
苏淑,字仲和,是武邑人。他为人正直谨慎,读了不少经史子集。他哥哥苏寿兴,因为犯了事被宦官整治过。后来苏寿兴当上了河间太守,还被封为晋阳男。苏寿兴临死前,把苏淑冒认成儿子。熙平年间,苏淑继承了他哥哥的爵位,被任命为司空士曹参军。没多久,他又升迁为太学博士、厉威将军、员外散骑侍郎,后来又当上了奉车都尉,兼任殿中侍御史。
有一次,苏淑奉命出使冀州,正赶上高干邕和刺史元嶷在城里闹独立,苏淑支持了他们的行动。高干邕就让苏淑当了武邑郡守。没过多久,尔朱荣带兵就要到了,苏淑就逃回京城了。之后,他又被任命为左将军、太中大夫,代理河阴县令,后来又外放乐陵郡做内史。苏淑在乐陵郡当官,很会安抚百姓,深受百姓爱戴。他做了两年郡守,就因为生病请求辞职,朝廷准了他的请求。当时,很多百姓、官员,甚至老百姓都来请求苏淑留下,可见他的好口碑。
后来,苏淑又当上了荥阳太守,也干得很出色。之后又升任中军将军、司徒从事中郎。兴和二年,他被任命为中山太守。三年后,他在任上去世。苏淑为人清廉,爱护百姓,他当过三个郡的太守,都受到百姓的怀念,当时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位好官。武定初年,朝廷追赠他卫大将军、都官尚书、瀛州刺史的官职,并谥号为“懿”。齐献武王很欣赏他高洁的操守,和羊敦一样,都得到了优厚的赏赐。
他的儿子苏子且继承了他的爵位。武定年间,苏子且在齐献武王庙里当丞。
史臣说:(此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