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先说说这古代的亲戚关系和国家治理。你看,那些当皇帝的,要是重用亲戚,只看重血缘关系,不讲能力和功劳,那国家迟早要完蛋。殷商和周朝,开国皇帝都没怎么重用自己娘家人,国家照样兴盛。可到了汉朝,外戚势力越来越大,为了争权夺利,杀亲害友,搞得天下大乱,甚至篡改国号,祸害国家。魏文帝和明帝都吸取了教训,对亲戚的封赏都很谨慎。可到了晋朝,杨骏专权,最后被灭族。所以说,当皇帝的要公平用人,不能只重用亲信,否则就像用细小的牛犊拉大车,用弱小的树干做房梁,最终只会害了自己。

咱太祖皇帝起家的时候,贺讷就跟着他打天下,立下了大功,其他人有的因为劳苦功高,有的因为沾了皇家的光,都跟着沾了光。咱们就来说说贺讷和他家族的兴衰史。贺讷是代人,是太祖皇帝的舅舅,也是献明皇后他哥哥。他祖上是当地首领,管辖着几十个部落。他爷爷纥,最早为国家立下功劳,娶了平文公主。他爹野干,娶了昭成公主,也就是辽西公主。昭成公主去世后,各部落都乱了起来,献明皇后、太祖皇帝和卫王、秦王都投奔了贺讷。当时苻坚派刘库仁来管理国家大事,太祖皇帝就回到独孤部。贺讷统领东部,当上了大人,搬到了大宁,他为人仁义,很多人都归顺了他,势力跟刘库仁差不多。苻坚还封贺讷为鹰扬将军。

后来,刘显造反,太祖皇帝听到消息,轻骑北上找贺讷。贺讷见到太祖皇帝,又惊又喜,跪下说:“皇上您复国之后,可别忘了老臣啊!”太祖皇帝笑着说:“舅舅说得对,我怎么会忘记您呢!”贺讷的弟弟染干为人粗暴,嫉妒太祖皇帝,一直想造反,还得到皇姑辽西公主的庇护,所以一直没敢轻举妄动。后来,各部落首领都请求贺讷兄弟拥立太祖皇帝。染干说:“在我们代国,怎么能这样呢?”贺讷说:“皇帝是代国大王的孙子,他复兴祖业,对我们代国是大好事!咱们应该互相扶持,共同建立功勋,你还有什么异议?这哪里是臣子的态度!”于是,贺讷就和其他人都劝进太祖皇帝,让他在牛川登上了代王的宝座。

话说当年太祖皇帝去打吐突邻部的时候,斛律金兄弟俩起了二心,带着他们那帮人去救吐突邻。太祖皇帝带兵把他们打得稀里哗啦,斛律金往西逃跑了。卫辰派他儿子直力鞮去追斛律金。斛律金一看不行了,赶紧求饶投降。太祖皇帝就派了二十万精兵去救他。然后呢,就把斛律金的部落和他兄弟们都迁到东边去了。后来,斛律金又跟慕容垂勾搭上了,慕容垂还封他当了归善王。结果他手底下的人染干想杀了他自己当王,于是斛律金跟染干打了起来。慕容垂派他儿子慕容麟去平乱,在牛都打败了染干,在赤城打败了斛律金。太祖皇帝又派兵去救斛律金,慕容麟这才撤兵。后来斛律金跟着太祖皇帝平定了中原,被封为安远将军。之后,那些散落在各地的部落都被安置下来,分了地,定居了,不准再乱跑了,他们的首领也都跟普通老百姓一样登记造册了。斛律金是太祖皇帝的舅舅,所以很受尊重,但也没什么实权,最后寿终正寝在家去世了。

斛律金他弟弟斛律卢,也跟着一起平定了中原,因为有功劳,被封为辽西公。后来太祖皇帝派斛律卢跟卫王慕容仪一起去攻打邺城,但是斛律卢觉得自己是太祖皇帝的表舅,不愿意听慕容仪的命令。太祖皇帝派人去责备他,斛律卢心里很不爽,跟慕容仪手下的司马丁建成也闹得很僵,互相猜忌。正赶上太祖皇帝下令慕容仪撤兵,斛律卢也跟着回去了。太祖皇帝就把他任命为广川太守。斛律卢这个人性格很强势,看不起冀州刺史王辅,就暗地里把王辅给杀了,然后逃到了慕容德那里。慕容德封他做了并州刺史、广宁王。后来广固城丢了,斛律卢也战死了。

斛律金的从父弟斛律悦,一开始太祖皇帝在贺兰部的时候,大家伙儿对他还不怎么服气,就只有斛律悦带着全族人跟着他。他还偷偷地为太祖皇帝祈祷上天保佑,希望太祖皇帝能成就大业,真是诚心诚意啊。太祖皇帝很高兴,对他特别好。后来平定中原之后,因为有功劳,被封为钜鹿侯,后来又升爵为北新公,最后去世了。

子泥继承了爵位,后来被降为肥如侯。太祖皇帝驾崩的时候,京城一片混乱,子泥在安阳城北升起烽火,号召贺兰部族的人前来。等到太宗皇帝登基后,这事儿就不了了之了。太宗皇帝下令让子泥和元浑等人担任八个拾遗官,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他和北新侯安同一起出使并州和定州,弹劾并州刺史元六头等人,这些人全都认罪伏法,州郡因此变得井然有序。后来,他跟随世祖皇帝征讨赫连昌,因为立下战功被晋升为琅邪公,朝廷大事,他总是参与其中。 他又参加了征讨蠕蠕的战争,担任偏师将领,因为作战时没有积极追击敌人,还谎报战功,按律当斩,最后花钱赎罪,变成了平民。过了很久,他又被任命为光禄勋,担任外都大官,恢复了原来的爵位。最后死在任上。

他的儿子子丑继承了他的爵位。

刘罗辰是代郡人,是宣穆皇后的哥哥。他父亲刘眷,是北部大人,率领部落归顺朝廷。刘罗辰很有智谋,对父亲说:“我表兄库仁子显,是个狠毒的人,我们应该早做打算。”刘眷没当回事儿。后来库仁子显杀了刘眷自立为首领,又图谋叛乱。太祖皇帝即位后,在马邑讨伐库仁子显,追击到弥泽,大败了他。库仁子显逃到慕容麟那里,慕容麟把他迁到中山,刘罗辰则率领骑兵投奔太祖皇帝。库仁子显凭借手下人多势众,经常图谋叛乱,刘罗辰总是提前察觉并上报,因此受到太祖皇帝的特别宠信。不久被任命为南部大人。跟随太祖平定中原,因为前后战功被封为永安公,又因为军功被任命为征东将军、定州刺史。死后,谥号敬公。

他的儿子子殊晖继承爵位,担任并州刺史,后来去世了。

他的儿子子求引,官至武卫将军,去世后,谥号贞公。

他的儿子子尔头,做过魏昌、廮陶两县的县令,死后被追赠为钜鹿太守。他的儿子子仁之,另有传记记载。

姚黄眉,是姚兴的儿子,也是唐太宗昭哀皇后的弟弟。姚泓灭亡后,黄眉来到唐朝投奔太宗,太宗对他非常优待,赐给他陇西公的爵位,让他娶了阳翟公主,还任命他为驸马都尉,并且赏赐给他二百户人家。唐高宗(世祖)即位后,又提升他为内都大官,后来又任命他为太常卿。他死后,被追赠为雍州刺史、陇西王,谥号为献王,陪葬在金陵。黄眉为人宽厚温和,很少谈论是非得失。高宗很怀念他,所以追赠的礼遇格外隆重。

杜超,字祖仁,是魏郡邺人,密皇后的哥哥。他从小就有很高的节操。泰常年间,担任相州别驾。奉命到京城办事的时候,因为当时的法律规定不能与皇后私下联系,所以他一直没有和妹妹联系。到始光年间,高宗想念他的舅兄,便封杜超为阳平公,让他娶了南安长公主,任命他为驸马都尉,官位做到大鸿胪卿。皇帝多次到他府上,赏赐的东西多得数不清。到显庆三年,高宗任命杜超为征南大将军、太宰,晋爵为王,让他镇守邺城。还追封杜超的父亲豹为镇东大将军、阳平景王,母亲为钜鹿惠君。到显庆五年,杜超被手下人害死,高宗亲临他的丧事,悲痛了好久。杜超死后,谥号为威王。

他的长子杜道生,被赐封为城阳侯。后来担任秦州刺史,又晋爵为河东公。

杜道生的弟弟杜凤皇,继承了杜超的爵位,还加官侍中、特进。高宗一直思念杜超,想让杜凤皇担任定州刺史,但杜凤皇不愿意离开京城,所以这件事就没有办成。

杜凤皇的弟弟杜道俊,被赐封为发干侯,镇守枋头,后来又担任兖州刺史。

杜超死后,他的堂弟也被授予侍中、安南将军、开府、相州刺史等职务。后来进入朝廷担任内都大官,晋爵为广平王。他为人忠厚老实,多次担任州郡长官,所到之处都受到好评。死后,被追赠为太傅,谥号为宣王。

元宝,老大,当上了司空。他弟弟胤宝呢,是司隶校尉。后来元宝又升爵,成了京兆王。他爹死了,按理说应该赶紧进宫谢恩,但他想炫耀一下自己的权势,想上表奏报。皇上还不知道他爹死了呢,觉得他怎么这么慢,就把他叫进宫了。元宝正要进宫,有人劝他:“你爹刚去世,应该先请假啊!” 元宝一心想显摆,没听,硬着头皮进宫去了。结果没多久,就被以谋反的罪名杀了,跟着他的人也都砍头了,就他儿子世衡跑了。当时朝廷想把元宝的爵位都取消了,中书令高允写奏章给皇上解释,才没那么做。

后来,兖州的一些老官员,因为道俊生前待他们很好,而道俊因为牵连元宝被杀,死后都没人埋,就请求朝廷把道俊收殓安葬。皇上同意了,还追赠他散骑常侍、安南将军、南康公的爵位,谥号昭。他儿子世衡继承了爵位。

贺迷,是代人,他外甥女是北魏世祖的敬哀皇后,皇后生了恭宗皇帝。皇后小时候父母双亡,没有亲人,只有贺迷这个舅舅,因为是皇后的舅舅,被赐了爵位,叫长乡子。贺迷死后,追赠光禄大夫、五原公。

闾毗,也是代人,本来是蠕蠕人,在世祖的时候投降了北魏。他是恭皇后的哥哥,恭皇后生了高宗皇帝。高宗太安二年,闾毗被封为平北将军,赐爵河东公;他弟弟纥被封为宁北将军,赐爵零陵公。同年,兄弟俩都加封了侍中,还升了爵位,成了王爷。后来,闾毗当上了征东将军,还参与处理朝政;纥当上了征西将军,担任中都大官。他们其他的兄弟子侄,也有好些人被封了王、公、侯、子,一时间风光无限。皇上对皇后的娘家人如此优待,当时的人都觉得很厉害。和平二年,皇上追封皇后的祖父为延襄康公,父亲为辰定襄懿王。闾毗死后,追赠太尉,他的妻子也被追封为河东王妃。

闾毗的儿子惠继承了他的爵位。纥死后,追赠司空。

纥的儿子豆,后来改名叫庄。太和年间,朝廷设立了三个长官,庄被任命为定户籍大使,干得很出色,名声很好。十六年,因为制度改革,他降了爵位,后来当上了七兵尚书,最后去世了。

纥的弟弟染,做到外都大官、冀州刺史,封江夏公,后来去世了。

首先,高宗皇帝因为奶妈常氏当年保护有功,登基后尊她为保太后,后来又尊为皇太后。兴安二年,太后的哥哥常英,字世华,从肥如县令直接升迁为散骑常侍、镇军大将军,还被封为辽西公。他弟弟常喜,被任命为镇东大将军、祠曹尚书,也获封带方公。太后的三个妹妹都封了县君,她们的丈夫王睹被任命为平州刺史,也封了辽西公。 皇帝还追封太后的祖父母和父亲:追赠祖父苻坚时期的扶风太守常亥为镇西将军、辽西兰公;追赠祖母渤海太守常澄为侍中、征东大将军、太宰,并追封为辽西献王;追封祖母许氏为博陵郡君。 皇帝还派太常卢度世带着圣旨,把辽西献王重新安葬在辽西,并为他立碑建庙,还安排了一百户人家守墓。

太安年间初期,常英升任侍中、征东大将军、太宰,爵位也晋升为王。常喜被任命为左光禄大夫,改封燕郡。常英的堂兄常泰被任命为安东将军,封朝鲜侯。常英的侄子常伯夫当上了散骑常侍、选部尚书;他的另一个侄子常员当上了金部尚书;常喜的儿子常振则成了太子庶子。三年后,常英又兼任太师、评尚书事、内都大官,还兼管伏、宝、泰等州刺史。五年后,皇帝下诏,尊封皇太后的母亲宋氏为辽西王太妃。和平元年,常喜被任命为洛州刺史。

一开始,常英对母亲宋氏不太孝顺,而王睹却对宋氏非常孝顺。有一次宋氏去和龙,没有车马,走得非常疲惫,王睹就用背篓背着宋氏走。到了这个时候,宋氏觉得常英兄弟对她不如王睹好,就对太后说:“您为什么不封王睹为王,而降罪于常英呢?”太后说:“常英是我的哥哥,是家里的顶梁柱,家里一些小矛盾,不足为道。虽然王睹很尽心,但他毕竟是外姓,怎么能把他放在常英之上呢?给他封个州郡长官,也算是对他有赏赐了。”天安年间,常英被任命为平州刺史,常欣被任命为幽州刺史,常伯夫的爵位也升为范阳公。后来,常英因为贪财被贬到敦煌。

从兴公开始,一直到后来,他们家族的人都是因为和皇帝关系亲近而得到爵位、田宅,那段时间可真是风光无限啊。后来,伯夫当上了洛州刺史,结果因为贪污受贿,欺骗朝廷,最后在京城被砍头了。承明元年,英被重新起用,官复原职。后来英去世了,被追封为辽西平王。话说英被征召的时候,曾经梦见太阳落到他家黄山下边的水里,乡里的人用车牛都拉不出来,只有他自己抱了出来,当时听到这事的人都觉得很奇怪。

后来,英的儿子和伯夫的儿子禽可一起写信互相勾结,诬陷朝廷大臣。事情败露后,有关部门依法办事,要株连五族。高祖皇帝因为念及昭太后(英的母亲)的情分,才只处罚了他一家。因为英的儿子年纪大了,所以被赦免回家,还允许他留下一个孙子,并给予他们奴婢和田宅。他家里的奴仆多达百人,金银锦缎布匹更是数万计,这些都被赏赐给了尚书以下、宿卫以上的官员。他女婿和在朝为官的亲戚朋友,都被免官遣送回了老家。十一年后,高祖皇帝和文明太后因为念及昭太后,把之前没收的妇女都还给了他们家,还让英的孙子喜子去正平郡当官。后来喜子去世了。

冯熙,字晋昌,是长乐信都人,是文明太后的哥哥。他祖上冯文通,具体情况记载在《海夷传》里。他爷爷那会儿,世祖皇帝平定了辽海,他父亲冯朗被流放到内地,官做到秦雍两州刺史、辽西郡公,后来因为犯事被杀了。文明太后当政后,追赠他父亲为假黄钺、太宰、燕宣王,并在长安为他立庙。

冯熙出生在长安,是被姚氏魏母抚养长大的。因为他的叔父乐陵公冯邈在战争中被俘虏到了蠕蠕,魏母带着冯熙逃到了氐羌地区,在那里把他抚养长大。冯熙十二岁的时候,就喜欢骑射,非常勇敢,连氐羌人都很服他。魏母看到他这么有出息,就带他回到了长安。之后,冯熙开始学习,拜师学习《孝经》、《论语》,还喜欢研究阴阳术和兵法。长大后,他在华阴、河东两郡之间游历。他性格开朗,不拘小节,不管对方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只要来了,他都热情款待。

熙姑先是被选入宫中,当了世祖皇帝的左昭仪。她妹妹后来成了高宗文成皇帝的皇后,也就是后来的文明太后。 后来有人从外面打听到熙姑的下落,把她请进京城,封她为冠军将军,赐爵肥如侯。她还娶了恭宗皇帝的女儿博陵长公主,被封为驸马都尉。之后出任定州刺史,爵位升为昌黎王。显祖皇帝即位后,熙姑被任命为太傅,后来又升了好几个重要的官职。

高祖皇帝登基后,文明太后临朝听政,很多王公大臣都争着巴结她。高祖皇帝遵照皇太后的旨意,任命熙姑为侍中、太师、中书监,还让他兼管秘书省的事务。熙姑因为经常当老师,又深受皇后的宠爱,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心里也觉得不安,就请求外放。文明太后也觉得这样比较好。于是,他就改任车骑大将军、开府、都督、洛州刺史,侍中、太师的官职依旧保留。洛阳虽然经历了战乱,但古老的《三字石经》却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可是等到熙姑和常伯夫先后担任洛州刺史的时候,却把石经拆毁了,拿去利用,最后弄得破破烂烂的。熙姑当官不太仁慈,但他信奉佛教,拿出自己的钱财,在各个州郡修建佛图精舍,一共建了七十二处,还刻写了十六部全部的佛经。他还延请有名望的僧人,每天和他们一起研讨佛经,非常勤奋刻苦,花费的钱财也是非常巨大的。 这些寺庙塔林大多建在风景秀丽的山上,为此杀了不少人畜。有僧人劝他停止这种做法,熙姑却说:“等建成之后,人们只会看到佛图,谁还会记得那些被杀的人和牲畜呢?” 北邙寺的碑文,是中书侍郎贾元寿写的。高祖皇帝多次去北邙寺,亲自阅读碑文,称赞它是佳作。

熙姑在当州刺史的时候,因为一些事情,抓了很多人的子女当奴婢,长得好看的女子,他就纳为妾室,所以他有很多子女。人们都说他贪婪放纵。后来,他请求回朝,被授予内都大官的职位,太师的官职依旧保留。熙姑侍奉魏太后非常孝顺,如同对待自己的生母一样。魏太后去世后,他披头散发,赤脚走路,三天不吃不喝。朝廷不准他穿丧服,他就上表请求按照赵氏宗族的服丧制度来服丧。高祖皇帝见他如此孝心,难以拒绝,就准许他穿齐衰的丧服。后来按照规定降了他的爵位,改封为京兆郡公。

话说高祖皇帝把冯氏的女儿娶进宫做了皇后,还特意下旨说:“《白虎通》里写着:君王不能侍奉的人,只有三种。其中一种就是妻子的父母。这话的意思是说,祭祀宗庙要庄重,不能掺杂私情。可是我老刘家在《春秋》里没这记录,历史上也没有臣子这么做的先例;既然已经允许了皇后父亲不向我行臣子之礼,那就更要体现出皇家的尊贵。皇后父亲的权力地位已经很高了,后宫的政务也运行良好,以前也没人上奏过类似的规制,所以就下令太师冯氏可以免除臣子之礼吧。” 然后又下令把相关的礼仪制度写成书,分发下去。高祖前后娶了冯氏三个女儿,两个做了皇后,一个做了左昭仪。所以冯氏家族的地位和权势越来越高,赏赐也多得数不清。高祖每次下诏书给冯氏,都特意说明他不用行臣子之礼,上朝也不必下跪。冯氏每次都按照以前的规矩回复。

冯皇后后来生病了,一病就是四年。高祖皇帝下令派御医去诊治,路上来往的医官络绎不绝,皇帝自己也多次去探望。后来要迁都洛阳了,高祖皇帝亲自去和冯皇后告别,看到她病重的样子,不禁悲从中来,哭得稀里哗啦的。他还偷偷地给宕昌公王遇下令说:“万一太师(指冯皇后父亲)有什么不测,你就负责操办丧事。” 十九年,冯皇后在代地去世了。当时高祖皇帝正在淮南,接到奏报后,一直到回到徐州才正式举行哀悼仪式。他为冯皇后制作了丧服,下令有关部门准备丧葬事宜,并在魏都开辟墓地,让公主的灵柩也一起迁往伊洛之间。所有丧葬的费用和准备工作,全部由朝廷承担。他还下令从代地送来六千匹丝绸,用于丧葬。皇后亲临代地奔丧,太子刘恂也赶到代地去吊唁。

临近下葬的时候,高祖皇帝追赠冯皇后为假黄钺、侍中、都督十州诸军事、大司马、太尉、冀州刺史,并赐予黄屋左纛,备九锡,前导后随的仪仗乐队,都按照晋朝太宰、安平献王(司马孚)的规格办理。有关部门上奏请拟谥号,高祖皇帝下令说:“可以‘威强恢远’来形容她,就谥号为‘武’吧。”灵柩到达洛阳七里涧的时候,高祖皇帝穿着丧服亲自去迎接,对着灵柩叩拜,悲痛欲绝。下葬那天,高祖皇帝一直送到墓地,还亲自撰写了墓志铭。冯皇后生了两个儿子,刘诞和刘修。

话说这高祖的两位舅舅,一个叫诞,一个叫修,从小就长得漂亮,气质出众,妥妥的“颜值担当”。十多岁的时候,就都被文明太后召进宫里教导。不过呢,他们俩兄弟学习方面不太行,经史子集啥的,学不会。所以啊,他们主要就是注重仪容仪表,表现得温文尔雅,恭恭敬敬的。诞和高祖同年,从小就在高祖身边读书学习,深受高祖的喜爱。后来,诞还娶了皇帝的妹妹乐安长公主,官至驸马都尉、侍中、征西大将军、南平王。修呢,也做到侍中、镇北大将军、尚书、东平公的高位。后来诞又当上了仪曹尚书,还负责管理宫中事务。等高祖取消了皇族以外的王爵后,诞被任命为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中军将军、特进,还被改封为长乐郡公。每次诞升官,高祖都会站在院子里,远远地接受他的拜谢,等拜完之后再回屋。而修的官位则被降为了侯爵。

虽然诞和修都在宫里长大,但两人的性格却大相径庭。诞为人淳厚老实,修却比较浮夸好胜。诞虽然没怎么管教修的毛病,但也会时不时跟太后说。高祖知道后,狠狠地责备了修,甚至还动用了刑罚。修因此怀恨在心,就联合一些对诞有意见的人,想方设法弄来毒药,打算毒死诞。结果事情败露了,高祖亲自审问,查明了真相。诞主动认错,还求高祖饶了修的命。高祖念及诞的父亲年事已高,又看在诞的面子上,没有治修的死罪,只是狠狠地打了修一百多下,然后把他贬为平城老百姓。修的妻子是司空穆亮的女儿,她请求离婚,还要求免除修的官职。高祖拿管叔和蔡叔的例子来劝说,但最终还是没答应。

高祖非常宠爱诞,经常和诞同车出行,同桌吃饭,同床睡觉。就连在宫里工作的彭城王勰和北海王详,都比不上诞受宠。高祖在位十六年的时候,任命诞为司徒。高祖对诞的爱护真是没话说,每次诞升官,高祖都会亲自起草三份让贤表和奏章;等诞要正式上任时,高祖又会为他写好谢恩表。没多久,诞又加官为车骑大将军、太子太师。到了高祖在位十八年的时候,高祖觉得诞缺乏名师的引导,诞自己也深感自责,于是更加努力地提升自我。

皇上南下征战。十九年的时候,到了钟离,冯诞突然生病,不能随驾了。皇上每天都派人去探望,还准备了最好的药材。当时皇上正准备进攻江陵,就下令军队从钟离出发,南下作战,并与冯诞哭别。所有的人都进去了,没有一个不哭的。冯诞当时已经很虚弱了,强撑着坐起来,看着皇上,悲伤得流不出眼泪,只说梦见皇太后叫他。皇上也呜咽着,握着冯诞的手走了,继续南下。当天,走了大概五十里路。傍晚的时候,传来冯诞去世的消息,皇上悲痛欲绝。当时崔慧景、裴叔业的军队在淮河中游,离皇上驻扎的地方不过一百里。皇上就轻车简从地往西赶回,随行人员有几千人。夜里赶到冯诞去世的地方,抚摸着冯诞的尸体痛哭,就像失去了最亲的人一样,一直哭到天亮,眼泪和哭声都没断过;跟着他的人也跟着一起哭。天亮后,皇上告诉钟离戍主萧惠休,萧惠休派太守前去慰问。皇上在城里找棺材,下葬的时候,皇上把自己的衣服都拿出来给他陪葬,亲自监督,还停止了奏乐,撤掉了膳食。皇上还下令全军停止南下进攻江陵的行动。皇上亲自北渡,痛哭得非常伤心。皇上还下令让一位侍臣兼任大鸿胪,护送灵柩回京。路上所需要的各种物品,徐州都准备好了;陵墓和葬礼的事宜,洛阳也提前安排好了。灵柩到达洛阳的时候,皇上的车驾还在钟离。皇上命令留守的官员赏赐布帛五千匹、粮食五千斛,用于丧葬。追赠冯诞为黄钺、使持节、大司马,领司徒、侍中、都督、太师、驸马,官职不变。还给予他特殊的礼遇,追赠九命,按照晋朝大司马、齐王攸的规格办理。有关部门奏请上谥号,皇上说:“根据《谥法》:善行仁德叫做‘元’,柔顺而有光辉叫做‘懿’。过去贞惠皇后兼具美德,受了三个谥号的殊荣;忠武帝既有忠诚,又有武功,被追赠了两个称号。我们应该效法前例,选择合适的谥号。冯诞从小就忠心耿耿,只有朕知道。根据他的功绩来决定谥号,谥号就叫元懿吧。”皇上还亲自为他写碑文和挽歌,文字都极其精美,哀伤至极,丧葬规格也超过了常例。车驾回到京城后,皇上说:“冯大司马已经入土为安,永远长眠地下,坟墓上的野草都会哭泣,我怎么能忘记他呢?”于是皇上亲自到冯诞的墓前,停下车痛哭。皇上还派彭城王勰下令群臣脱下红色的朝服,穿上素服,戴着丧帽,陪同祭奠司徒,地位高的官员以朋友之礼相待,地位低的官员则以同僚之礼相待。冯诞的公主为人贞洁厚道,有礼有节,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名叫穆。

穆,字孝和,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因为避开皇子愉的封号,改封为扶风郡公。他娶了高祖的女儿顺阳长公主,被任命为驸马都尉,后来又升任员外郎、通直散骑常侍。穆和他的叔叔辅兴关系不好。辅兴去世后,被追赠为相州刺史。穆的祖父还在世的时候,穆就已经坐上了高车良马,恭敬地接受朝廷的任命,在朝廷的宴会上谈笑自若,一点也不担心。结果被御史中尉东平王匡弹劾了。后来,他升任金紫光禄大夫,最终在河阴遇害。死后被追赠为司空、雍州刺史。

他儿子冏,字景昭,继承了昌黎王的爵位。不久之后,因为是庶民出身而被取消了王爵,仍然继承了扶风郡公的爵位。他的儿子峭,字子汉,齐朝受禅让后,爵位被降等。穆的弟弟颢,继承了他父亲诞的长乐郡公爵位。

穆的弟弟聿,字宝兴,是废后的同胞兄弟。他曾担任黄门郎、信都伯。后来因为妹妹被废黜而被免官,成为长乐县的百姓。世宗时期,他在河南尹去世。聿的同胞弟弟风,从小在宫里长大,受到文明太后的特别宠爱。几岁的时候,就被赐封到北平王,被任命为太子中庶子,出入宫禁,受宠程度和他的两个哥哥不相上下。高祖亲政后,他的恩宠逐渐减弱,爵位被降为侯爵。幽后即位后,他又重新被启用。后来去世,也只是一个闲散官员。死后被追赠为青州刺史。

崔光曾经兼任黄门郎,和聿一起值班。崔光经常对聿说:“你家富贵太盛了,最终一定会衰败。”聿说:“我家有什么对不起天下的地方,你为什么要诅咒我?”崔光说:“从历史来看,这件事不得不谨慎啊!”那时候,穆的父亲熙是太保,他的祖父诞是司徒、太子太傅,他的哥哥脩是侍中、尚书,聿是黄门郎。废后当政的时候,对他们家的恩宠并没有减少。一年多以后,脩因为犯了罪被罢官,熙、诞相继去世,废后也被废黜,聿也退出了朝廷。当时的人都认为,盛极必衰啊!

李峻,字珍之,是梁国蒙县人,是元皇后的哥哥。他爸爸李方叔,曾经做过刘义隆手下的济阴太守。后来高宗派人来通知他们兄弟,李峻和他五个弟弟诞、嶷、雅、白、永,就陆续回到京城去了。皇上任命李峻当镇西将军、泾州刺史,还封他为顿丘公。他那几个弟弟雅、嶷、诞也都封了公爵,个个都当上了大官。后来,李峻又升了爵位,成了王爷,还被朝廷征召当了太宰,可惜后来就去世了。

李惠是中山人,是思皇后的爸爸。他爸爸李盖,年轻的时候就小有名气,后来官做到殿中尚书、都官尚书,还当过左将军,被封为南郡公。一开始,宋世祖的妹妹武威长公主嫁给了凉州的国王沮渠牧犍。后来世祖平定了凉州,因为长公主暗中帮了不少忙,所以世祖对她格外优待。于是,世祖就下令让李盖娶了长公主。李盖原来的妻子,因为这件事就被休掉了。之后,李盖官越做越大,当上了侍中、驸马都尉、殿中尚书、都官尚书、左仆射,最后在任上去世。死后,朝廷追赠他征南大将军、定州刺史、中山王的头衔,谥号为庄。

李惠年纪轻轻就继承了他爸爸的爵位,娶了襄城王韩颓的女儿为妻,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就是后来的皇后。李惠当过散骑常侍、侍中、征西大将军、秦益二州刺史,后来也升了爵位,成了王爷,还当过雍州刺史、征南大将军,最后还被加封为长安镇大将。

话说这惠大人啊,特别擅长观察思考。有一回,在雍州办事的时候,碰上两只燕子抢窝,打了好几天都没完。惠大人让人把两只燕子捉住,然后让州里的纪律官员来判决,那些官员都一本正经地说:“这可是只有聪明人才能想明白的事儿,咱们这些笨蛋哪能懂?” 惠大人就让士兵用细竹条轻轻地弹了弹两只燕子,结果一只飞走了,一只留下了。惠大人笑着对手下的人说:“这只留下来的,肯定是觉得自己对这个窝的贡献大,那只飞走的,已经受了伤,自然没心思再留在这儿了。” 大家都佩服他的聪明和观察力。

后来又发生了一件事儿。有两个挑夫,一个挑盐,一个挑柴,一起放下担子,在树荫下休息。准备走的时候,因为一块羊皮起了争执,两人都说是自己背上的东西。惠大人把争吵的人支开,然后问州里的纪律官员:“这羊皮能查出是谁的吗?” 大家都觉得他在开玩笑,都没人回答。结果惠大人让人把羊皮放在席子上,用棍子敲打,结果发现上面粘着少许盐末,他说:“真相大白了!” 然后让那两个挑夫看,挑柴火的那个人就认罪了。 惠大人办案就是这样,很多案子都是这么破的,所以州里的官员百姓都不敢欺骗他。

后来他升官了,当上了开府仪同三司、青州刺史,官职虽然变了,但为人还是一如既往的正直。在青州当官期间,政绩也很不错。可惜啊,惠大人得罪了文明太后,被诬告要叛逃南方,结果被杀害了。他的两个弟弟,一个叫初,一个叫乐,还有他的几个儿子,都被一起杀了。他的妻子梁氏也在青州去世了,家产也被抄没。惠大人本来就没犯错,所以天下人都为他感到惋惜。

我表弟惠从弟凤,曾经担任定州刺史,后来又做了安乐王的长乐主簿。后来长乐王因为犯了罪被赐死,当时有个算命先生,河间人邢瓒,为了撇清关系,就诬陷凤是长乐王的谋士,结果凤也被杀了。只有凤的弟弟道念,还有凤的儿子和兄弟的儿子们都逃跑了,后来朝廷大赦天下才得以出来。

太和十二年,高祖皇帝要给外家封爵,下诏寻找还活着的亲戚。可是惠家的人因为之前遭受过两次灭族之灾,很难回应圣旨。只有道念敢于先到京城去,上奏说明了皇后的妹妹和凤的兄弟子女中还活着的人。于是,皇帝就赐封凤的儿子们爵位:屯爵为柏人侯,安祖为浮阳侯,兴祖为安喜侯,道念为真定侯,凤的弟弟寄生为高邑子,还都加封了将军的官职。

十五年,安祖兄弟四人因为是外戚的关系被召见,皇帝对他们说:“你们的祖上,在朝中和家里都犯过错,在当时都受到了惩罚。但是做官一定要用有才能的人,只是因为亲戚关系而提拔人,不是兴邦安国之道。外戚的恩宠,已经超过了限度。从今以后,如果不是非常有才能的人,外戚就不能再被特别提拔重用了。你们既然没有特别的才能,现在就回去吧。” 之后,他们的爵位都被降了,安祖他们从侯爵降为伯爵,将军的称号也都被取消了。

高祖皇帝对冯氏(皇后一族)过于优待,而对李氏(自己的家族)却过于冷淡,舅家的人完全没有得到什么赏赐。朝野上下都在私下议论这件事,太常高闾甚至在宫中直言进谏。等到世宗皇帝宠信外家,外家的人个个位居高位的时候,只有高祖皇帝的舅家依然没有得到恩泽。景明末年,皇帝才特别任命兴祖为中山太守。正始初年,皇帝追封惠为使持节、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定州刺史、中山公。太常根据他的功绩进行考查后上奏说,根据《谥法》:武功没有完成就叫做“庄”,所以应该谥号为庄公。

兴祖从中山太守升迁为燕州刺史。死后,由他哥哥安祖的儿子侃晞继承爵位。先被封为南郡王,后来因为是庶姓,王爵被取消,改封为博陵郡公。侃晞深受庄帝的宠信,被任命为散骑常侍,经常在宫中侍奉皇帝饮食。当皇帝要诛杀尔朱荣的时候,侃晞和鲁安等人一起在宫中持刀,参与了杀害尔朱荣的行动。后来庄帝被俘,侃晞就逃到了萧衍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