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那些长得好看、嘴巴又甜的人,为了讨好上司,无所不用其极,献殷勤、送小礼,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尊严。这种为了升官发财不择手段的行为,古已有之。严重点的,会赔上性命,甚至连累家人;轻一点的,也要像狗一样去讨好,卑躬屈膝。更别提那些挥金如土、行贿受贿的,更是屡见不鲜了。就算地位再高,权力再大,一旦被欲望蒙蔽了双眼,圣人也不例外,更何况普通人呢?男人女人都一样,历朝历代的灭亡,都跟这种现象脱不了干系。掌握天下大权的人,往往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却也正是因为这种骄奢淫逸,才导致了夏桀、商纣亡国,秦始皇的母亲和吕后祸乱朝纲。
魏朝的时候,王叡在太和初期得宠,郑俨在孝昌末年受皇帝恩宠。皇帝年幼,他们就乘机淫乱,毫无顾忌,拉帮结派,蒙蔽皇帝。高祖皇帝英明神武,深受百姓爱戴,他治理国家有方,才能使国家不至于衰败。肃宗皇帝虽然表面上不干预朝政,但实际上却暗中帮助那些奸邪之徒,导致国家混乱,最终走向灭亡。那些依仗权势,凭借美色得到宠幸的人,就像秋风一样盛行一时,又像夏日一样气势汹汹,哪个朝代没有呢?周公旦就曾告诫他的朋友要警惕小人,诗人更是痛斥那些奸邪之徒。太宗时期,像王、车这样的人,虽然也受皇帝宠幸,但他们都为国家出生入死,功劳和忠诚并存。而像赵修这些人,只是靠着阿谀奉承,趋炎附势,掌握了权力,为非作歹,他们的所作所为,君子是看不起的。写下这些,是为了警示后人,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王叡,字洛诚,自称是太原晋阳人。他家祖上六代,他的高祖王横是张轨的参军。晋朝乱世之后,他的祖辈就定居在武威姑臧。他父亲王桥,字法生,精通天文星象和占卜。凉州平定后,他父亲入京,家里很穷,靠着算命为生。他父亲历经几朝,最终做到侍御中散。天安初年去世,追赠平远将军、凉州刺史、显美侯,谥号敬。
这小子叡啊,没继承他爹的职业,长得倒是人高马大,仪表堂堂。恭宗太子的时候,就一眼看中他了。兴安年间,他被提拔做了太卜中散,然后一步步升官,当上了令,还管着太史局的事儿。承明元年,文明太后临朝听政,叡这小子运气好,被太后看上了,一下子就升了给事中。没多久,又当了散骑常侍、侍中、吏部尚书,还被封了太原公。这下子,他可就厉害了,内廷的机密他都能参与,外朝的政事他也插手,皇帝太后对他越来越宠信,朝中大臣们都对他又敬又怕。
太和二年,高祖皇帝和文明太后带着一大帮官员和宾客去虎圈玩儿,结果一只老虎跑出来,差点跑到皇帝跟前!当时那些侍卫都吓得乱成一团,就只有叡一个人拿着戟冲上去,把老虎给赶走了。皇帝太后对他更加信任重用了。三年春天,皇帝下诏书让叡和东阳王丕一起参与八议,恢复了他们的官职。四年,叡升任尚书令,被封为中山王,还加封了镇东大将军的官职。他手下有二十二个官员,中书侍郎郑羲给他当老师,其他的像郎中令之类的,都是当时有名有姓的人物。皇帝还把叡的老婆丁氏封为妃子。
后来,有个和尚法秀造反,事情败露,牵连很多人。叡说:“与其错杀好人,不如放过坏人。应该把主谋砍了,其他的嫌疑犯就赦免了吧,这样不好吗?”高祖皇帝听了他的话,结果有上千人都因此免罪。
叡出入皇宫后宫,太后经常偷偷地送给他很多珍宝和绸缎,别人都不知道。一般都是晚上用马车偷偷运进去的,还有太监把守,前后加起来,价值连城,多得数不清。除了这些,还有田地、奴仆、牛马牲畜,都是最好的。大臣和宫里的人都因此受了恩惠,表面上看着叡不偏私,但其实他花的钱也是天文数字。后来叡生病了,高祖皇帝和太后都亲自去看望他,宫里的官员也纷纷去探望,路上人来人往的。等他病重的时候,他上了一道奏章:
我听说啊,对君主忠心耿耿的人,他们的节义会在临死前展现得淋漓尽致;孝顺父母的人,他们的纯真诚意会在去世前表露无遗。就像诸葛亮临终前还想着蜀国的未来,曾参病重时还想着说些有益的话一样。虽然我资质平庸,见识浅薄,但也绝不敢忘记这些美好的品德。我承蒙天地之恩,蒙受上天造化之德,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年轻时就信奉道教。我侍奉朝廷已经三十多年了,受到了先帝的格外恩宠,也得到了陛下的特殊优待。因此,我得以参与朝政,在内廷侍奉,爵位列于诸王之上,位列上等,得以从容地学习和了解国政。我一直想竭尽全力报答所受的恩宠,没想到事与愿违,突然患了重病。陛下您多次亲自驾临探望,您的恩情让我终生难忘,这份恩德将伴随我身后。我像狗一样忠诚,像马一样服从,这份感激之情难以言表。如今我的病情越来越严重,恐怕难以痊愈,我日夜思念着朝廷,心中充满了不舍。我仰仗着陛下长久以来的恩宠,斗胆向您进言,献上我愚昧浅薄的看法。
我听说治理国家最重要的策略,大概有五点:第一,谨慎地运用刑罚;第二,任用贤能之士;第三,亲近忠诚老实的人;第四,远离奸邪谄媚的小人;第五,实行奖惩制度。刑罚明确了,奸邪就会减少;贤能被任用,就会有显著的功绩;亲近忠诚老实的人,就能听得见真实的意见;远离奸邪谄媚的小人,就能避免猜忌和内乱;奖惩制度实行得好,贪婪和争功夺利的人就会有所收敛。所以,《唐典》记载了谨慎使用刑罚的重要性;《周书》记载了贤能之士的重要性;汉朝的历史也记载了防范奸邪的策略。 考察历史的兴衰成败,这是先王治国的法宝。此外,国家疆域辽阔,各地情况不同,治理边远地区应该采取宽容信任的政策,治理中原地区应该采取清晰简明的政策。要怜悯孤寡,救济贫困,表彰有功之臣,赦免轻罪,减轻徭役,降低赋税,修建福泽百姓的工程,禁止淫祀活动。我希望陛下您在处理政务之余,能够垂阅我的这些建议,让我的忠诚之心能够在当世得到体现,让我临终前的愿望能够在您英明的统治下实现。
寻(xún)死了,那年他四十八岁。高祖皇帝和文明太后亲自到场,悲痛万分,还赐予了他珍贵的陪葬品。宕昌公王遇负责操办丧事。朝廷追赠他卫大将军、太宰、并州牧的官职,谥号为宣王。内侍长董丑奴负责修建坟墓,准备把他葬在城东。高祖皇帝还登上城楼眺望。京城的文人墨客为他写哀诗和诔文(fù wén)的,有一百多人呢。
后来,皇帝下令在都城南边二十里大道右边,为寻立庙祭祀,定期举行祭祀仪式,还立碑铭文,并安排了五户人家负责看守祭祀。皇帝还下诏表彰寻的功绩,下令在皇宫的各个殿堂里画上他与猛虎搏斗的画像,并让高允写赞文。京城里的人们都夸赞寻的美德,还创作了新的歌曲用乐器演奏,取名《中山王乐》。皇帝下令把它收录进乐府,并且在宫廷里演奏。
寻的女儿,先嫁给了李冲的侄子延宾,后来她的弟弟又娶了赵国李恢的女儿。女儿出嫁的时候,规格跟公主、王女的仪式差不多。文明太后亲自在太华殿接见她,把女儿安排在另外的帐篷里休息,寻和张祐陪着坐着,寻的亲戚和两家李氏的男女宾客,都站在东西走廊上。等到送亲的车队出发了,太后还送了很远一段路。当时的人都私下说,这简直就是天子、太后在嫁女儿啊!寻去世的时候,借着亲戚朋友和旧识的名义,穿孝服戴白帽来送葬的人有一千多人,他们个个哭得死去活来,其实都是为了图个好处,当时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义孝”。寻发达以后,就说自己家祖籍是太原晋阳,于是把户籍迁了过去,所以他兄弟们的爵位和封地也跟着迁到了并州的郡县。寻死后,朝廷又追赠他父亲桥为侍中、征西将军、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武威王,谥号为定王,追封寻的母亲贾氏为妃,并在墓地左边立碑。父子俩都葬在城东,相隔一里多地。后来迁都洛阳后,又把他们的墓地迁到了太原晋阳。
子袭,字元孙,十四岁的时候,就因为父亲的关系被提升为中散大夫,还兼管中部事务。皇帝驾崩后,高祖皇帝下令子袭继承父亲的职位,担任都曹尚书,兼领吏部曹和中部,官职和待遇都跟以前一样,完全按照祖制继承。文明太后还特别下令说:“都曹尚书是百官之首,百姓都看着呢。子袭年纪还小,考虑问题可能还不够全面,都曹尚书令这个职位先让他挂个名,让他在旁边学习处理政务,以后再用也不迟。”在太后在世的时候,对子袭的宠信和重视就跟以前一样。子袭本来是王爵,按照规定降为了公爵。
太后去世后,子袭虽然还在高祖皇帝身边做事,但受到的礼遇就差了一些,也不再参与处理政事了。过了很久,他被外放到镇西将军、秦州刺史的职位上,后来又调任并州刺史。十七年的时候,皇帝到洛阳,路过并州,特意到子袭的治所视察。子袭的接待虽然简朴,但境内却很安定,高祖皇帝对此很满意。可是,老百姓却纷纷立碑刻铭,放在大路上夸赞他,有人说是子袭教唆他们这么做的。高祖皇帝听说后问子袭,子袭没说实话,结果被皇帝当面训斥了一顿,尚书台奏请免去他的官职,皇帝最后只降了他的爵位两等。二十年的时候,他又因为一些事情被中尉弹劾,赶上大赦才免于处罚,这事儿《常景传》里也有记载。景明二年,子袭去世了,追赠为平南将军、豫州刺史,谥号为“质”。
子忻继承了爵位,当过太尉汝南王悦的记室参军。建义初年,他在河阴之难中遇害,死后被追赠为散骑常侍、安北将军、肆州刺史,谥号为“穆”。 他的儿子子暄也继承了爵位,在武定年间末期做过齐州骠骑府功曹参军。北齐受禅后,他的爵位也跟着降了。子忻的弟弟子诞,字永安,曾任龙骧将军、正平太守,也在河阴之难中遇害,死后被追赠为抚军将军、并州刺史。子袭的另一个儿子子希云,曾经参加过考试,但很早就去世了。子诞的弟弟子殖,字永兴,做过司空城局参军。子袭的孙子子祖干做过司徒行参军和并州刺史。子殖的弟弟子永业做过司空参军事。
袭弟椿,字元寿。他年轻的时候,因为父亲的关系,被任命为秘书省的中散大夫,没多久因为父亲去世而辞官。后来又当上了羽林监和谒者仆射,母亲去世后,他又辞官了。正始年间,他被任命为中散大夫,然后外放担任太原太守,还被加封为镇远将军,后来因为犯了事被免职。
椿手下有一千多仆人,家里的园子宅子又大又漂亮,他身边还有歌女舞姬作伴,生活过得相当滋润,一点也不缺钱。有些人劝他出来做官,椿总是笑着不回答。他很有才华,设计建造的东西都非常精巧,可以作为后世的典范。所以到了正光年间,元叉要修建明堂和辟雍,想请椿担任将作大匠(负责宫殿建筑的官员),椿听说后就装病坚决推辞了。
孝昌年间,尔朱荣控制了并州,因为汾州的胡人作乱,朝廷就授予椿征虏将军、都督的职位,让他去安抚汾州的胡人。汾州的胡人跟椿比邻而居,都很敬佩他的名声,所以纷纷归顺。事情平定后,椿被授予右将军、太原太守的职位。因为他在拥立庄帝的过程中有功劳,被封为辽阳县开国子,食邑三百户,不久又改封为真定县开国侯,食邑七百户。之后又担任持节、本将军、华州刺史。没多久又升任使持节、散骑常侍、殷州刺史。元晔即位后,朝廷任命他为都官尚书,但他坚决推辞没有接受。永熙年间,他代理冀州州事。后来又担任使持节、散骑常侍、车骑将军、瀛州刺史。
话说,那年闹了场大风雹,皇帝就下令广纳谏言。椿上书说:“我接到了圣旨,知道这风雹之灾,上天都在关注,您向百官征求直言,还让全国上下都知晓。您的苦心,都写在诏书里了,我心里非常感动,一刻也不敢懈怠。陛下您肩负着治国安邦的重任,处理着国家大事,日理万机,为了国家操劳,连吃饭睡觉的时间都没有,就是为了祈求上天垂怜,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可是,这风雹却偏偏在中秋节肆虐,上天降灾,一定有它的道理。我认为,风是上天的号令,是用来显示威严的;雹是阴阳失调造成的。这灾害的发生,大概是因为朝廷的政令有所失误,导致了阴阳失衡。以前,大雨普降,是因为祭祀虔诚;酷暑消退,是因为有了好的建议。上天的惩罚不是无缘无故的,征兆也不是虚假的,这可不是什么迷信说法,而是符合人事规律的。我希望陛下您能认真考虑我的建议,广纳贤才,认真选拔官员,解决百姓的怨气,减轻百姓的负担。让那些有才能的人都能得到重用,让那些有才能的职位都能有人担任,让那些作恶的人受到惩罚,减少国家的开支。让朝廷里没有被埋没的人才,让那些孤苦无依的人都能得到您的恩惠。这样一来,万物复苏,百姓安居乐业,到时候我们就能奏响《薰风》的乐曲,高歌《鸿雁》之歌了,这岂不是天人和谐,鬼神都欢喜的景象吗?”
这段奏折,说的就是椿上书劝谏皇帝,希望皇帝能重视人才,体恤民情,从而解决风雹灾害,实现国泰民安的美好景象。他把灾害的发生,归结于朝廷的失误和阴阳失调,并以历史上的例子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可谓是用心良苦。
老椿这个人啊,管事特别严格,一点儿歪门邪道都不容许,所以当地老百姓都挺怕他,对他毕恭毕敬的。北魏天平年间,他告老还乡了。回乡后,他在家里盖了个大厅,又高又大,当时有人就说:“这气派,跟太原王的家一样啊,不会是太原王的家吧?” 老椿以前在咱们这儿当官,大家都叫他“王太原”。没过多久,尔朱荣就住进了老椿的房子,后来尔朱荣还被封为太原王呢! 想想齐献武王在晋阳住的时候,那可是权势滔天,多少人巴结他啊! 老椿为人处世,对亲戚朋友都很尊重,经常帮助他们。后来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就辞官了,去赵郡西鲤鲁祠山养老。兴和二年春天,他去世了,享年六十二岁。朝廷追赠他好多官职, “使持节、都督冀瀛二州军事、骠骑大将军、尚书左仆射、太尉公、冀州刺史”,还给他谥号“文恭”。 他去世后,齐献武王还亲自去送葬呢!
老椿的老婆是钜鹿魏悦之的二女儿,她为人聪明,很有见识,对过去的事儿和人情世故都了解得很透彻。 跟着老椿在华州的时候,她哥哥的儿子在洛阳遇到麻烦了,她一听就立刻连夜赶过去帮忙。 她为此操劳过度,容貌都憔悴了,亲戚朋友都很敬佩她。 就连尔朱荣的老婆,北乡郡长公主都很尊重她。永安年间,朝廷封她为南和县君。 她家里很有钱,但从不追求奢华的打扮。 对老椿哥哥的儿子,她就像对待亲儿子一样,对亲戚朋友都很照顾,人缘特别好。 老椿能有这么高的地位,他老婆也出了不少力。 魏元象年间,朝廷追赠她为钜鹿郡君。老椿没有儿子,就让他的兄长的孙子叔明继承香火。 这个叔明啊,当过太尉参军事、仪同开府祭酒。后来死在晋阳,也没儿子,就让他的弟子暄继承香火。
老椿的弟弟谌,字厚诚,当过给事中、安南将军、祠部尚书,还被封为上党公。 后来又加官散骑常侍,主管太史监。 后来官职降了一级,做了侯爵。 之后又升迁为太常卿。 后来出任持节、安东将军、兖州刺史。 回朝后,被任命为光禄大夫,最后在任上去世了。 朝廷还赠送了他五十匹布。
子翔,字元凤。从小就聪明伶俐,品行端正,被皇帝选进宫里当内侍。从太和初年开始,他和李冲等人一起处理各种事务,到十六年为止,前后得到的赏赐加起来有上千万。那时候,很多政事都是文明太后说了算,太后喜欢仔细考察,而子翔做事恭恭敬敬,谨慎小心,非常受太后的信任和重用。后来他升迁到洛阳,又兼任给事黄门侍郎、尚书左丞。继承爵位后,又升任辅国将军、太府少卿。最后外放担任济州刺史,死后被追赠为大将军、肆州刺史。
子超继承了爵位,字和善。他做过奉朝请、并州治中。子超喜欢结交朋友,为人慷慨仗义。他生活奢侈,但能自己承担生活费用,每次吃饭都要吃遍各种山珍海味。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子景览继承了爵位。在武定年间,他官至卫将军、右光禄大夫。北齐取代北魏后,他的官职按照规定降级了。
景览的弟弟景招,做过开府集曹参军。
子超的弟弟穆,字思泰。在元象年间,担任上党太守,后来去世了。
穆的弟弟绰,字思和,做过员外散骑侍郎。上党王天穆让他担任北道行台郎中。后来尔朱荣取代天穆担任大行台,绰仍然担任吏部郎。因为参与拥立庄帝有功,被封为猗氏县开国侯,食邑五百户。永安年间末期,他被任命为征西将军、豳州刺史,但没去上任。元晔即位后,他又被提升为骠骑大将军、并州刺史。兴和年间去世。
绰的弟弟爽,做过司徒中兵参军。
子翔的弟弟魏诚,在东宫当过学生,后来被任命为给事中,被赐爵中都侯,加封龙骧将军。去世后,被追赠为安南将军、冀州刺史,谥号恭。
子静,字元安,从小就很有才能。他被任命为中散大夫,继承了爵位,按规定降为伯。后来又担任员外郎、羽林监,还兼任尚书郎。因为他精通法律,被任命为廷尉评。之后升迁为游击将军,又加封冠军将军、岐州刺史。当时赵郡王谧残暴地对待百姓,城里的人民怨声载道,准备造反。朝廷就派子静快马加鞭地去安抚劝慰,结果大家都乖乖地投降了。因为这次成功完成了任务,他受到了朝廷的嘉奖,赏赐了五百匹丝绸。朝廷又任命他为赵郡太守,但他因为母亲年迈,坚决推辞没有接受任命。后来又授予他征虏将军、廷尉少卿的职位,当时人们都说他是个好官。因为公务上的事情,他被降职为中散大夫,之后因为母亲去世而辞官。孝昌初年,朝廷又任命他兼任廷尉卿,接着又让他去定州办事,但他都坚决推辞没有接受。第二年夏天,朝廷再次任命他兼任廷尉卿,并让他去定州办事。到了冬天,他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七岁。朝廷追赠他抚军将军、并州刺史的官职,谥号为贞。他没有儿子,由他的堂弟伯豫继承爵位。伯豫后来在武定年间担任冀州开府录事参军。北齐受禅后,他的爵位按规定被降等。
魏诚的弟弟魏亮,字平诚。承明初年,被提升为中散大夫。他告发沙门法秀谋反,因此被升迁为冠军将军,被赐予永守侯的爵位,并加封为给事中。之后外放担任安西将军、泰州刺史。后来又调任陕州刺史,因为犯了错误被免职。最后在家中去世。魏亮的儿子魏洪寿,早年就去世了。
魏元景,在正光年间被允许恢复先祖的爵位,但降为伯。后来去世,也没有留下儿子。
魏洪寿的弟弟魏嶷,字安寿。他被任命为奉朝请,逐步升迁为中散大夫。因为生病,他回到家乡,后来搬到了上党。七十一岁去世。
魏夷,字景预。他很有文采,从小就擅长诗歌创作,在当时很有名气。但他没有做官就去世了。
魏叡的叔父魏隆保,曾担任冠军将军、姑臧侯。去世后,朝廷追赠他安东将军、并州刺史的官职,封为钜鹿公,谥号为靖。
王仲兴是赵郡南栾人。他爸爸王天德,是从一个小小的职位做起,最后当上了殿中尚书,官儿做到挺大的。王仲兴从小就稳重懂事,因为他爸爸的关系,很早就进了宫里当差。太和年间,他先后担任殿内侍御中散、武骑侍郎、给事中这些官职。在宫里进进出出十多年,后来又升任冗从仆射,依然在皇帝身边做事,深受皇帝信任,还当过齐州刺史。
跟着皇帝去新野打仗,立了功,被封为折冲将军、屯骑校尉。之后又带一千多骑兵在邓城打败了敌人,升任振威将军、越骑校尉,还赏赐了他一千匹丝绸。高祖皇帝在马圈行宫的时候,从身体不适、重病到驾崩,王仲兴一直都在身边侍奉照顾。到了达鲁阳,世宗皇帝继位后,王仲兴升任左中郎将,继续担任斋帅。等皇帝亲政后,他和赵修都得到了皇帝的宠信和重用,王仲兴被提升为光禄大夫,兼任武卫将军。
虽然他和赵修同时受宠,但是王仲兴为人谦虚谨慎,不像赵修那样傲慢无礼。咸阳王禧逃跑的时候,当时朝野上下都非常震惊。世宗皇帝在乾脯山追上王仲兴,让他赶紧进金墉城来安慰自己。后来,他和领军将军于劲一起参与机密事务。因为之前在马圈侍疾和进金墉城安慰皇帝的功劳,他请求和其他人一样得到赏赐,结果被封为上党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从他被任命为武卫将军到受封的那段时间,皇帝经常到他家里来吃饭。世宗皇帝出游,王仲兴总是寸步不离地跟随侍奉,有什么外来的事情,他都能直接向皇帝汇报,朝中百官也都对他十分敬畏。他哥哥王可久,因为王仲兴的关系,被朝廷降职,做了徐州征虏府长史,兼任彭城太守。王仲兴家世代居住在赵郡,但他觉得自己出身寒微,说是祖上是从京兆霸城迁来的,所以就担任了雍州大中正这个官职。
尚书之后,因为开国功劳,受到皇帝优厚的赏赐。北海王刘详曾经当面请求皇上减轻他的赏赐,但这事拖了很久都没结果。可久在徐州当官,仗着仲兴的宠信和权势,轻视、侮辱司马、梁郡太守李长寿,结果俩人吵起来了。彭城的一些和尚一起出来调解,可没过多久,他们俩又闹起来了。可久竟然指使自己的仆人去殴打李长寿,把李长寿的肋骨都打断了。徐州就上报朝廷了。北海王刘详趁着百官朝会的时候,脸色严厉地大声说:“徐州是重要的边疆重镇,先帝非常重视,朝廷怎么可以用这么差劲的人当上级官员,竟然让这种乱七八糟的事情发生,传到边疆去,这难道不是国家的耻辱吗!” 大家都沉默着,没人敢回应。从那以后,仲兴渐渐失宠,不能再随便进出宫廷了。世宗皇帝下诏书,夺了他的封地,把他贬为平北将军、并州刺史。死后,追赠安东将军、青州刺史。
寇猛,是上谷人。他祖父在平城。寇猛年轻时因为长得高大强壮,放弃了虎贲军的职位,慢慢升迁到羽林中郎将。跟随高祖皇帝征讨南阳的时候,因为作战不积极被免职了。世宗皇帝即位后,重新启用了他,因为喜欢他的力气,把他安排在身边,担任千牛备身,后来逐步升迁到武卫将军。出入宫禁,没有任何限制。因为他是上谷寇氏家族的人,被任命为燕州大中正,但是他却不能很好地区分士人和百姓。他家逐渐富裕奢侈,房屋高大华丽,妾侍众多。虽然他的弟弟侄子也有些地位,但比不上茹皓和仲兴。死后,追赠平北将军、燕州刺史。
赵修,字景业,是赵郡房子人。他爹叫赵惠安,后来改名叫赵谧,做过都曹史,因为工作努力最后升任阳武县令。赵修后来发达了,他爹被追赠为威烈将军、赵郡太守,下葬的时候又追赠为龙骧将军、定州刺史。赵修一开始在东宫做事,是负责侍卫的白衣官,力气很大。世宗皇帝登基后,赵修继续在宫里当侍卫,皇帝越来越喜欢他。不过,赵修这个人天生有点木讷,不擅长写写画画,所以不参与那些文书工作。世宗皇帝亲政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赵修就接连升官,当上了员外通直散骑常侍、镇东将军、光禄卿。每次升官,世宗皇帝都会亲自去他家摆宴庆祝,王公大臣、百官都跟着去,皇帝甚至还会去见赵修的母亲。赵修酒量特别好,每次喝酒都劝别人喝,连北海王详、广阳王嘉这些人都逃不过,最后都喝得醉醺醺的。每次皇帝祭祀天地,赵修都陪着驾车;进出华林园,他总是骑马直接进宫。咸阳王禧被杀后,他的家产有很多都被赏赐给了高肇和赵修。
赵修他爹去世的时候,从王公大臣到普通官员,几乎所有的人都来吊唁,祭奠用的酒肉等东西堆满了街道。赵修在京城为他爹刻碑立传,那些石兽、石柱都是用民力运输到老家去的。所有费用都是国家出的。丧葬的车马将近一百辆,沿途的供给也都是官府提供的。当时正好赶上皇帝举行马球比赛,世宗皇帝还让赵修去看。皇帝去射箭场的时候,赵修又陪着驾车,结果车上的装饰品碰到了东门,把门都撞坏了。赵修怕赶不上他爹下葬的日子,就快马加鞭地赶回去,跟着他一起去的还有几十个随从。路上,赵修嬉戏玩乐,一点儿悲伤的样子都没有,甚至还和宾客一起强抢民女,当众调戏,他的随从们也跟着起哄,大声叫骂,没有一点规矩,大家都害怕他,讨厌他。那一年,皇帝又为赵修扩建府邸,占用了很多民田,盖起了高大的府邸,房屋宽敞华丽,跟皇家的府邸差不多。他家周围的邻居,为了保住自己的地,给赵修送了很多钱财,其中侯天盛兄弟就因此被破格提拔为长史和郡守。
赵修这个人啊,一开始只是个小兵,后来突然发达了,变得又富又贵,还特别嚣张跋扈,目中无人,惹得很多人都不喜欢他。因为他常年在外,身边的人就经常在背后告他的状。他父亲去世后,皇帝对他的宠信也渐渐减少了。
早先,王显巴结赵修,后来俩人因为一些矛盾闹翻了,王显就暗中收集赵修的罪证,想把他弄死。赵修这个人缺点不少,又从来不防备别人,王显就把他以前犯的错都整理出来,说他父亲下葬的时候,路上还干了不少坏事,还说他跟长安人赵僧檦合谋私藏玉印。高肇、甄琛他们也参与了陷害,一起把这些事告诉了皇帝。其实啊,甄琛和李冯这些人以前都巴结过赵修,对他那是百依百顺,现在害怕牵连到自己,就赶紧反水,一起告发赵修。
皇帝下旨说:“小人难教化,朽木不可雕,长期作恶,不知悔改,朕实在不能再容忍他了!散骑常侍、镇东将军、领扈左右赵修,以前在东宫的时候,只是个小小的皂隶,从小就见识过他的劣迹,长大后更是变本加厉。朕即位初期,还把他留在身边,虽然他职位低微,能力有限,本不该重用他,但他很会察言观色,很快就升官了。可自从受到重用后,他就越来越嚣张跋扈,越来越骄横傲慢,对恩宠视而不见,不懂得人情世故,也不知道轻重缓急,欺压王公贵族,轻慢大臣,连门客和街坊百姓对他行礼问候都不理睬,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听说他父亲去世后,更是变本加厉,在京城盖房子,还残酷地对待民工。他还摆阔气,虚张声势,跟雍州人赵僧檦暗中勾结,想私吞玉印。他那些违法乱纪的事,一天比一天多。朕念在他以前忠心耿耿,多次宽恕他,可他却变本加厉,更加嚣张。朝臣们都要求严惩他,朕虽然想放过他,但实在难以做到。俗话说得好,‘楚王失履,江君徘徊;钟声一响,东向改过’,虽然赵修以前是朕的旧臣,但朕已经尽力容忍他了。 判他鞭打一百,流放到敦煌当兵,他家里的房子和家产全部没收,家里的亲属全部赶出宫禁。朕用人不当,养虎为患,真是后悔莫及,愧对天下百姓,这件事一定要公开处理,向天下人谢罪!”
今天我去了领军将军于劲的府邸,和他一起下棋,棋还没下完,就陆陆续续来了好几个羽林军,说是皇上召见他。我吓了一跳,赶紧跟着他出去。路上,有人牵着我的马,送我去了领军府。琛和显监决定处罚我,先找了五个力气大的家伙轮流抽我鞭子,说一定要把我抽死。皇上判的是一百鞭,实际上却打了三百鞭。我本来就长得胖壮,腰背也结实,能扛得住这痛苦,愣是一动没动。鞭打完了,立刻就让人备好了驿站的马,催着我赶紧上路。出了城西门,我实在撑不住了,被人绑在马鞍上,马飞快地跑着。我母亲和妻子追在后面,却连句话都没能说上。跑了八十里路,我就死了。一开始能进去见皇上,都是我的功劳。我死后,领军将军于劲还念着旧情,照顾我的家人,而其他以前跟我关系好的朝臣,都跟我断绝了联系,表明他们和我划清界限了。
茹皓,字禽奇,是旧吴人。他父亲叫让之,他原名要,跟着刘骏巴陵王休若当兵,到了彭城。那时候南方闹饥荒,乱得很,他就住在淮阳上党。茹皓十五六岁的时候,在县里当个小吏,负责钱粮之类的,长得好看,而且做事认真细心。南徐州刺史沈陵看中了他,带他去了洛阳,让他当了高祖皇帝的侍卫。
皇上世宗登基之后,皓在宫里当差,渐渐得到皇帝的宠信。有一次世宗去祭拜皇陵,路上想让皓和他坐一辆车,皓赶紧整理衣服要自己走着去,黄门侍郎元匡赶紧劝谏,这才作罢。
等到世宗亲政,对皓的赏赐越来越丰厚。因为皓在马圈(皇家的马厩)工作有功,本来要被提拔为员外将军。当时赵修也受皇帝宠幸,嫉妒皓,就从中作梗,想把皓调到边远地区去当地方官。皓自己也觉得在宫里风险太大,不喜欢当内官,于是就主动申请,被破格提拔为濮阳太守,还被加封为厉威将军。他父亲因为皓替他申诉旧功劳,也被任命为兖州阳平太守,还被赐予子爵。父子俩都在重要的州郡做官,而且管辖区域还挨着,皓很高兴离开皇宫,一点也不觉得被冷落。后来赵修他们倒台了,皓也因此幸免于难。
虽然皓是从一个小官做起的,但他做地方官时,却很清廉,事情也处理得很少。后来世宗到邺城去操练军队,皓请求回朝,辞去太守的职务,被任命为左中郎将,并且在宫里当差。皇帝对他的宠信和以前一样。皓官位做大了以后,自己说自己是雁门人,雁门的一些阿谀奉承的人就借此机会向司徒推荐皓,请求让他担任肆州的大中正。司徒和朝廷都把这事上报给皇帝,皇帝特批了。之后,皓又升迁为骠骑将军,负责管理华林园的工程建设。皓这个人有点小聪明,喜欢搞些工程建设。他在天渊池西边修了一座山,从北邙山和南山采来好看的石头。他还把竹子从汝州和颍州运来,栽种在山间;修建楼台馆舍,高低错落有致。种植花草树木,别有一番野趣。世宗对此很满意,经常去那里游玩。最后,皓又升迁为冠军将军,同时还担任骁骑将军。
话说这茹皓,自从受宠以来,权势一天比一天大,朝中大臣,包括太傅和北海王详,都对他毕恭毕敬,唯唯诺诺。他弟弟才二十岁,就升了员外郎,官职升得飞快。茹皓娶了仆射高肇的堂妹,这高肇是皇帝世宗的舅舅,算是世宗的表亲。迎娶那天,北海王详亲自去祝贺,还送了不少礼物。茹皓又想给他弟弟娶安丰王延明的妹妹,可延明觉得茹家不是名门望族,死活不同意。北海王详就劝他说:“想在朝中立足,怎么能不跟茹皓联姻呢?”延明这才勉强答应了。茹皓这个人挺聪明,很会做人,对下属很谦和。但他私下里却暗中经营,收受贿赂,家产积累得巨多,在宫西盖了座豪宅,朝中大臣都比不上他。当时世宗皇帝虽然亲理政务,但他却经常留在宫里,夜不归宿,直接在宫里接见大臣,处理政事。没多久,他就升了光禄少卿,但这还不够,他还想效仿先帝,立下大功,更进一步呢。
起初,茹皓和茹修(文中未提及茹修,此处可能为原文缺失或笔误,下同)受宠,北海王详都巴结他们。直阁将军刘胄也是北海王详推荐的,一直很感激北海王详的提携,两人暗中互相勾结,经常来往。高肇一向看不惯这些王爷们,总想方设法陷害他们,他知道北海王详和茹皓他们关系密切,就向世宗皇帝告状,说他们图谋不轨。世宗皇帝就派中尉崔亮调查茹皓、刘胄、常季贤、陈扫静四人,说他们擅权敛财,胡作非为。当天就把他们抓了起来,关进了南台。第二天,就判了他们的罪,当天晚上就把他们处死了。茹皓的妻子被赶出公堂,哭着去见茹皓。茹皓进去跟妻子诀别,然后吃下毒药自杀了。
茹皓的儿子茹怀朗,后来官做到南青州刺史。兴和年间,因为犯了罪被赐死,他的子侄都被流放到边疆。
刘胄,字元孙,河间人。最初是北海王详推荐的。六辅时期,他出任本郡太守,跟茹皓一起到邺宫参加军事演习,也请求留在宫中。到了洛阳后,很久都没得到升迁。北海王详又为他求情,后来才被任命为直阁将军。
季贤这个人啊,一开始是管马匹的,他从小就特别擅长骑马,所以很受皇帝宠爱。后来官位做到殿中将军、司药丞,还继续负责皇宫马厩的事务。他和茹皓关系密切,一起处理各种事情,地位和声望也越来越高。他还把哥哥弄进宫里当官,自己还娶了武昌王家的姑娘。之后,他还打算娶洛州刺史元拔的女儿,巴结皇亲国戚,想找个靠山。
扫静和徐义恭,都是彭城老家的人。扫静会给世宗皇帝梳头,义恭擅长整理衣服,两人都很会来事,每天都侍奉在皇帝身边,皇帝对他们都很宠爱,官职也差不多。扫静的妻子是义恭的姐姐,两人关系不好,经常吵架。义恭为此很生气,还向世宗皇帝告状,说扫静欺负他姐姐。世宗皇帝因为他们俩都在自己身边侍候,就劝他们和睦相处。这两人都巴结茹皓,也得到茹皓的照顾,但扫静和茹皓关系更亲密,经常在一起,几乎不回家。后来茹皓倒台了,扫静也在家里死了。义恭为人小心谨慎,谦虚寡言,茹皓死后,他更受皇帝信任,一直侍奉在皇帝身边,负责一些机密事务。世宗皇帝生病的时候,义恭日夜守护,世宗皇帝死的时候,他还在皇帝怀里。灵太后掌权后,义恭又去巴结元叉,还经常搞一些淫乱的宴会,都在他家里举行。后来因为在给皇帝试药时出了问题,被贬到东秦州当刺史。后来又官复原职,做到很高的位置。武定初年,他死的时候是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
赵邕,字令和,是云南阳人。他长得干净利落,眉毛胡子都梳理得整整齐齐,为人聪明机敏。司空李冲很受宠,赵邕年轻时就因为为人谨慎,经常出入李冲家,帮他跑腿办事。李冲也很器重他,让他和自己的儿子们一起玩。有人要拜见李冲,赵邕就经常帮他们通报。高祖太和年间,赵邕在宫里当差,做到殿中监。世宗皇帝即位后,他依然在这个位置上。他和赵脩有点亲戚关系,但关系不算特别密切。后来赵邕升迁到殿中将军,还兼任着殿中监的职务。
邕父怡,在太和年间做过郢州刺史,在那边待了很久,因为邕的缘故被朝廷召回,做了太常少卿。没多久又当了荆州大中正,后来外放,做了征虏将军、荆州刺史。怡老父亲后来去世了,葬在了宛城南边,赵氏的旧址。他年纪大了,就请求辞去州里的官职,朝廷就让他做了光禄大夫,后来又升了金紫光禄大夫。去世后,朝廷追赠他镇东将军、相州刺史的官衔。
世宗皇帝每次去郊庙祭祀,脩恒总是以常侍、侍中的身份陪着皇帝乘坐车驾,而邕则兼任奉车都尉,和皇帝同乘一辆车,执着马缰。当时人们私下议论,称他们为“二赵”。因为赵氏家族是从南阳迁到荆州的,邕又升任了给事中、南阳中正,而他父亲又是荆州大中正,所以邕就辞去了南阳中正的职务。后来又兼任散骑侍郎,掌管左右直长的事务,经常出入宫禁。之后,他又再次担任荆州大中正。邕的弟弟尚,是中书舍人,后来外放做了南阳太守。怡辞去荆州刺史的官职后,尚也请求辞去太守的职位,和父亲一起回乡。还没到京城,就升任了步兵校尉。邕的祖上岳氏,原来葬在代京,后来从平城迁回南阳安葬,朝廷追赠他平远将军、青州刺史的官衔。
世宗皇帝驾崩后,邕兼任给事黄门,不久升任太府卿。后来外放,做了平北将军、幽州刺史。他在州里贪污腐败,很放纵。他看上了范阳卢氏的女儿想娶为妻,女方父亲早逝,其叔父答应了这门亲事,但卢氏的母亲不同意。卢母北平阳氏带着女儿躲回家里,想躲避邕的纠缠。邕就拷打卢母的叔父,结果把人打死了。卢母就去告状,朝廷派中散大夫孙景安调查此事,邕因此被判处死刑,后来赶上大赦才免死,但还是被革职。这件事处理了一年多,当时临淮王彧担任廷尉,很久都没判决。孝昌初年,邕去世了。
侯刚,字乾之,是河南洛阳人,祖上没什么特别的背景。他本来家境贫寒,年轻的时候因为擅长烹饪,就靠着做饭谋生,在各个地方辗转。后来,他被任命为中散,一步步升迁,做到冗从仆射,还负责过皇家的饮食。世宗皇帝觉得他为人正直,就赐给他“刚”这个名字。之后,他又升任奉车都尉、右中郎将、领刀剑左右,还加封游击将军、城门校尉。后来又升迁为武卫将军,仍然负责皇家的饮食,还被加封为通直散骑常侍。
皇帝下诏说:“太和年间,边境遭到蚁贼入侵,先帝在身体抱恙的时候,下令出兵讨伐。将士们在战场上风餐露宿,军中供应也出现问题。我当时负责监国,没能侍奉在先帝身边,而负责饮食供应的人,唯有依靠他们的忠诚勤劳才能完成任务。侯刚就是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辛勤地负责饮食供应。为了表彰他的忠诚,应该优先提拔他。所以,任命侯刚为右卫大将军。”后来,他又担任太子中庶子。
世宗皇帝去世后,侯刚和侍中崔光一起迎接肃宗皇帝从东宫出来。不久,侯刚被任命为卫尉卿,被封为武阳县开国侯,食邑一千二百户。很快他又担任侍中、抚军将军、恒州大中正。后来升任卫将军,他上表请求辞去侍中之职,但皇帝没有批准。他又被晋升为公爵,因为在侍奉皇帝期间的功劳,还得到了额外的赏赐。熙平年间初期,他被任命为左卫将军,其他的官职都保持不变。侍中游肇被外放担任相州刺史。侯刚对灵太后说:“过去高氏家族专权的时候,游肇敢于对抗,毫不屈服,先帝非常了解他,天下人都看在眼里,现在把他外放到一个地方做刺史,真是没有充分发挥他的才能,应该把他召回来辅佐圣上。”太后同意了他的意见。
侯刚的权势越来越大,江阳王继和尚书长孙稚都把女儿嫁给了他的儿子。司空、任城王澄因为侯刚是从做饭开始起家的,所以私下里有些看不起他,说:“这个人不久前还在给我端饭呢!”但是,当侯刚在正式场合与他们见面时,他举止得体,丝毫不显得卑微,让人挑不出毛病。
侯刚那会儿刚升职,在羽林军试射箭的时候,不小心射死了人。结果御史中尉元匡就弹劾了他,廷尉判他死刑。 尚书令、任城王澄赶紧去灵太后那儿求情,说侯刚以前在朝廷做事还是不错的,这点小瑕疵,不至于要判死刑啊。
灵太后就把廷尉卿裴延俊和少卿袁翻叫到宣光殿,问他们:“侯刚是因为公务误伤了人,意外导致死亡,法律上本来是不追究责任的。你们却判他死刑,依据是什么呢?” 裴延俊回答说:“法律上说意外死亡不追究责任,那是指事情真相已经很清楚了,但有人故意隐瞒不报,必须得用刑逼供,才能得到真相。 但侯刚的情况不一样,他一问就招了,应该按照故意杀人罪来判,不应该随便用刑。而且侯刚还喊着要打死人,用刑根本不符合情理,他本来就有杀人的意思,根本不是意外。判他死刑,符合法律规定。” 灵太后说:“你们先回去吧,我再考虑考虑。”
然后灵太后下令说:“廷尉对侯刚的判决,从法律上来说确实没问题。但侯刚也是为了公事,不至于直接判死。不过他毕竟弄死了人,也不能完全不惩罚,就削去他三百户的封地,免去他的典御之职吧。” 侯刚心里挺不高兴的。从太和年间开始,侯刚就一直担任典御,前后侍奉过两位太后、三位皇帝,将近三十年,这才被免职。没过多久,他又被加封为散骑常侍。
后来,御史中尉元匡被罢免了,太后要找人接替元匡的职位。太傅清河王怿推荐了侯刚,于是侯刚被任命为车骑将军,兼任御史中尉,散骑常侍和卫尉的职位都保留着。
元叉当权后,结党营私,提拔自己的妹夫李刚。先让他当了侍中、左卫将军,还兼管尚食典御,给他撑腰。没多久,又升他为车骑大将军,掌管左右禁卫军,还把之前被削掉的爵位又还给了他。后来又让他当了仪同三司,接着又让他做了御史中尉。李刚上任后,军队开销越来越大,国库空虚,他就请求用自己的封地收入和俸禄来接济出征的士兵,皇帝也同意了。孝昌元年,李刚被任命为领军将军,其他官职不变。一开始,元叉被免去领军将军的职务时,灵太后觉得元叉的心腹还有很多,不好一下子都控制住,所以就让李刚顶替他,以安抚元叉。
后来,李刚被外放,担任散骑常侍、冀州刺史、将军、仪同三司。还没等他上任,就收到圣旨:“李刚你凭借着时运和恩宠,一路高升,从一个普通百姓,爬到了显赫的爵位。你之前那些微不足道的功劳,赏赐已经超过了你的贡献,恩宠已经到了极致,远远超过了你的身份地位。然而,你却从未有过像狗一样忠于主人的诚心,反而心怀不轨,像镜子里的枭一样反噬主人。你与权臣元叉结为亲家,结党营私,违反了制度,经常出入宫廷,暗中搞鬼。你又和刘腾狼狈为奸,离间宫廷内外,挟制朝臣。你身居要职,负责监察百官,应该以身作则,像老鹰一样锐利。你却滥用职权,冤枉好人,凭借凶狠蛮横,颠倒黑白,不忠不义,让百姓怨声载道;你欺下瞒上,你的恶行早已昭然若揭。你的罪行罄竹难书,不可饶恕,你的爵位理应被剥夺。现贬你为征虏将军,其他官职全部免去。” 李刚最终死在家里。永安年间,追赠司徒公。
李刚的长子李详,一开始只是个朝请郎,后来慢慢升迁,做了通直散骑侍郎、冠军将军、主衣都统。李刚因为祖上在以上谷有封地,所以才在那里安家。正光年间,李刚又请求让李详担任燕州刺史,官职不变,想为家族打下基础。不久后,李详升任后将军。五年后,李详被任命为司徒左长史,兼管尝药典御、燕州大中正。兴和年间,他又升任骠骑将军、殷州刺史。回朝后,不久就去世了。
郑俨,字季然,是荥阳人,长得特别帅气。一开始他在司徒胡国珍手下当参军,后来阴差阳错地得到了灵太后的宠幸,当时这事儿没人知道。
之后他升迁为员外散骑侍郎,直接在太后身边做事。灵太后被废黜后,萧宝夤带兵西征,郑俨被任命为他的幕僚。孝昌年间刚开始的时候,灵太后又重新掌权了,郑俨请求回朝,又重新得到了太后的宠爱。他被任命为谏议大夫、中书舍人,还负责品尝皇帝的饮食,掌管御膳。他日夜都待在宫里,太后的宠爱更是到了极致。每次郑俨休沐回家,太后都会派宦官跟着他,即使见了妻子,也只能聊聊家务事。
他和徐纥同时担任舍人。郑俨觉得徐纥很有计谋,就把他当军师用;徐纥因为郑俨深受宠爱,就对他百依百顺。两人互相勾结,势力遍布朝野。城阳王元徽也和他们狼狈为奸,当时朝政大权都掌握在郑俨他们手里。后来,郑俨又升迁为通直郎、散骑常侍、平东将军、武卫将军、华林都将、右卫将军、散骑常侍、中军将军、中书令、车骑将军,之前的舍人、常侍的职位也都保留着。肃宗皇帝驾崩的时候,事情处理得非常仓促,大家都说是郑俨出的主意。
尔朱荣起兵攻打洛阳,拿郑俨和徐纥当借口。尔朱荣兵临城下,郑俨逃回了老家。郑俨的哥哥郑仲明之前是荥阳太守,这时候,郑俨和郑仲明想在荥阳起兵。没多久就被自己的部下杀了,他和郑仲明的人头都被送到洛阳去了。他的儿子郑文宽,后来跟着皇帝逃到了关西。
徐纥,字武伯,是乐安博昌人,家里挺穷的。他从小就爱学习,很有想法,写文章也挺有名气的。后来考中了孝廉,殿试也考得好,高祖皇帝看中了他,让他当了主书。世宗皇帝刚上任的时候,他又当上了中书舍人。他很会拍赵脩的马屁,后来升了通直散骑侍郎。结果赵脩被杀,徐纥因为跟赵脩关系好,也被发配到枹罕去了。虽然在那边服苦役,但他一点也没泄气。那时候有个规矩,抓到五个逃兵就能免除自己的罪责,徐纥就因为这个回到了家乡。过了很久,他又当上了中书舍人。太傅清河王怿也很欣赏他的文采,让他给自己写写东西。后来元叉害死了清河王,徐纥就被外放到雁门当太守了。徐纥说他母亲年纪大了,就辞官回乡了。回家没多久,他又跑到洛阳去了,装模作样地讨好元叉,结果元叉很喜欢他。元叉他爹后来西镇潼关,还把徐纥带在身边当从事中郎。没多久,徐纥的母亲去世了,他又回老家奔丧去了。
灵太后重新执政后,因为徐纥以前受过清河王器重,又把他重新启用,让他当了中书舍人。徐纥又开始巴结郑俨,所以得到了郑俨的特别信任,没多久就升了给事黄门侍郎,还兼着中书舍人,负责处理中书省和门下省的事务,朝廷的命令,几乎都得经过他手。要是事情紧急,他就让几个朋友一起帮忙写,有人站着写,有人躺着写,每个人负责一部分,即使很匆忙,也能写得条理清晰,虽然写得不算特别好,但意思都能表达清楚。当时黄门侍郎太原王遵业、琅邪王诵都很有名气,他们也经常让徐纥帮忙润色文章,请教他一些问题。后来徐纥又升了镇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黄门侍郎和中书舍人的职位还是照旧。
徐纥这个人,反应快,点子多,处理公务,一天到晚都忙得团团转,也一点都不觉得累。他在宫里当差,几乎没怎么休息过。他还经常跟和尚辩论佛经,有时候一聊就是一整夜,可他一点都不觉得疲惫,所以很多人都很佩服他。但他这个人性格比较浮躁,追求权力,表面上看起来很正直,其实内心很会拍马屁。要是有人比他厉害,他就想方设法超过人家;要是穷书生,他就装模作样地客气对待。他这个人就是这样两面三刀的,明眼人都看不起他。
话说这高欢,他可是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人,参与朝廷最机密的决策,权势一时无两,走到哪儿都有人巴结奉承。他和郑俨、李神轨一样受皇帝宠信,当时人们都把他们三人并称为“徐郑”。 可惜啊,他没啥治国安邦的大才,就喜欢耍点小聪明,还怂恿胡太后用铁券去离间尔朱荣和他的手下。尔朱荣知道了这事儿,心里那个恨啊,立马就要求朝廷把高欢给杀了。
尔朱荣带兵进洛阳,刚拿下河桥,高欢就假传圣旨,半夜偷偷打开宫门,牵走十匹上好的骏马,一路往东逃到兖州去了。他弟弟高献伯是北海太守,另一个弟弟高季彦先在青州当长史,高欢赶紧派人通知他们,一起带着家人往南逃。当时羊侃是泰山太守,高欢就跑去投奔他,还忽悠羊侃一起举兵造反。羊侃还真信了,于是就聚集兵马,和高欢一起围攻兖州。
孝庄帝刚即位,就派侍中于晖当行台,和齐献武王一起率领大军去讨伐他们。高欢眼看着逃不掉了,又忽悠羊侃说,咱们去向萧衍求救吧!羊侃居然又信了,于是就带着高欢逃到萧衍那里去了。高欢写过很多文章辩论,可惜大部分都散失了,现在偶尔还能看到一些。
史臣曰:(此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