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阆,字友观,是京兆杜陵人,他们家世代都是三辅地区的名门望族。他爷爷韦楷做过晋朝的建威将军、长乐和清河两郡太守;他爸爸韦逵则在慕容垂手下当过吏部郎和大长秋卿。韦阆从小就很有出息,可惜碰上慕容氏政权大乱,他就躲到蓟城去了。后来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征召他当咸阳太守,后来又调到武都当太守。那时候杏城镇将郝温跟盖吴造反,关中地区一片混乱,只有韦阆尽心竭力地安抚百姓,他管辖的地方没出什么乱子。他在武都当了十六年太守后去世了。
他儿子韦范,当过镇西大将军府的司马,还代理过华山郡太守。到了高宗的时候,被赐封为兴平男。后来也去世了。
韦范的儿子韦俊,字颖超,从小就有学问,很懂事。他很小就没了父亲,孝顺祖母,在乡里出了名。为人温和廉洁,大家都夸他。太和年间,他继承了兴平男的爵位。后来被任命为荆州治中,又调到梁州宁朔府当长史。回朝后,他当了太尉外兵参军和本州的中正,后来又升迁为都水使者,走到哪里都名声很好。北魏世宗拓跋晃驾崩后,领军将军于忠矫枉过正,滥用刑罚,韦俊和左仆射郭祚、尚书裴植同时被杀害,这事儿《裴植传》里都有记载。韦俊死的时候五十七岁。他跟郭祚是亲家,于忠讨厌他们家,所以才把他们都杀了。临死前,韦俊向尚书元钦喊冤,元钦知道这事儿,但不敢为他们申冤。韦俊叹息说:“我这一辈子行善积德,没得到好报;我从来不做坏事,如今却落得个恶终的下场。苍天啊苍天,我秉持正直却无处申诉!”当时的人都为他感到惋惜和愤怒。熙平元年,追赠他为中垒将军、洛州刺史,谥号为贞。他留下了十三个儿子。
他长子韦荣绪,字子光,对文史颇有涉猎。他继承了爵位,被任命为员外散骑侍郎、齐王萧宝夤的仪同开府属官,后来因为战争失败而战死。
韦荣绪的弟弟韦荣茂,字子晔,以办事能力出名。他历任侍御史、尚书考功郎中,后来外放做征虏将军、东秦州刺史。永熙年间,他和哥哥韦荣绪都在关西战死了。
韦荣茂的儿子韦粲,当过宝炬南汾州刺史。
子粲的弟弟叫道谐,当上了南汾州镇城都督。后来齐献武王带兵打仗,攻破了城池,道谐也在其中。武定年间,子粲做到南兖州刺史这么高的官位。
他哥哥阆的儿子真喜,一开始是中书博士,后来升迁为中书侍郎、冯翊太守。子祉呢,最后死的时候是太府少卿。
子祉的儿子义远,在宋出帝的时候,当上了岐州刺史,后来死在了关西地区。子祉的弟弟祯,很有见识和才能。他从奉朝请做起,后来当上了尚书郎中、司徒主簿、太子中舍人、廷尉少卿、给事黄门侍郎、光禄大夫。死后,朝廷追赠他安西将军、秦州刺史的官位。
子文殊当过员外散骑侍郎,可惜英年早逝了。阆的叔父叫道福,他父亲罴,被苻坚的丞相王猛看重,还把女儿嫁给了他。他后来做了苻坚的东海太守。苻坚灭亡后,他跑到江南,在刘裕手下当了辅国将军、秦州刺史。道福很有谋略,后来又做了刘骏的盱眙、南沛两郡太守,还兼任镇北府录事参军。当时徐州刺史薛安都想要归顺朝廷,道福帮他出谋划策。因为立了功,道福被封为安远将军,赐爵高密侯,所以就一直住在彭城了。死后,朝廷追赠他征虏将军、兖州刺史的官位,谥号简。
子欣宗因为在国家有功劳,被另外赐封为杜县侯。高祖初年,他被任命为彭城内史,后来升迁为大将军、宋王刘昶的谘议参军。广陵侯元衍当徐州刺史的时候,又请他做长史,还兼任彭城内史。他治理地方很有一套,深受百姓爱戴。世宗初年,他被任命为通直散骑常侍,后来外放河北太守,但他没去上任。不久后,他又改任太中大夫,负责幽州的事务。死后,朝廷追赠他龙骧将军、南兖州刺史的官位,谥号简。
子元叡,在武定年间,当过颍州骠骑府长史。欣宗的堂弟合宗,最后死的时候是东海太守。
子元恢这个人,很有志气。孝昌年间,刺史元法僧在州外叛乱,子元恢就召集志同道合的人,暗中计划夺回州城。可惜事情败露了,被元法僧杀害了,当时的人都为他感到惋惜。
他儿子阆,字洪基,他父亲叫肃,字道寿。刘义真镇守关中时,聘请他父亲当主簿,后来还跟着刘义真渡过长江。他父亲后来做过魏郡太守、弋阳太守、豫州刺史。阆十岁的时候,他父亲去世了,母亲郑氏带着他回到朝廷,暂时住在河洛地区。他年轻时受到舅舅兖州刺史郑羲的赏识。 他一开始当的是中书博士,后来升迁为司徒从事中郎。高祖皇帝把女儿嫁给他做充华嫔。之后,他被任命为南颍川太守,他不喜欢追究那些细枝末节的小事,经常说:“为什么要因为小事而损害大义呢?” 老百姓都很感激他,南颍川郡治理得非常好。高祖皇帝听说后很高兴,赏赐了他二百匹丝绸。后来他调到洛阳,被任命为司州中正,不久又升任右将军,还担任咸阳王禧的开府从事中郎,后来又当了河南邑中正。 阆经常担任重要的官职,以正直公平著称。他出任地方太守,任期满了之后,百姓都上书请求朝廷留下他,于是他又延长了三年任期。他在郡里做了九年太守,后来升任司徒谘议。过了很久,他又被任命为华山太守,最后去世了。
他儿子猷之,一开始当奉朝请,后来升迁为给事中、步兵校尉,逐步升迁到前将军、大中大夫,最后去世了。
猷之的弟弟休之,一开始在安州左将军府当城局参军,后来升迁为给事中、河南邑中正,逐步升迁到安西将军、光禄大夫。休之为人正直,从不违背道德规范。最后去世了。
他的儿子道建,在武定年间,担任定州仪同开府长史,兼任中山太守。
道建的弟弟道儒,在齐文襄王的大将军府担任东阁祭酒。
阆的族弟珍,字灵智,高祖皇帝赐予他这个名字。他父亲叫尚,字文叔,曾经在乐安王良的安西府担任从事中郎。他父亲去世后,被追赠为安远将军、雍州刺史。珍从小就有志气和操守。他一开始当京兆王子推的常侍,后来升迁为尚书南部郎。
话说高祖皇帝刚登基那会儿,有个蛮族首领叫桓诞,主动来投降了。朝廷想着怎么才能安定边疆,就封桓诞当了东荆州刺史。然后派令珍去当使者,跟桓诞一起安抚那些蛮族人。令珍从悬瓠往西走了三百多里,到了桐柏山,一直走到淮河源头,到处宣扬朝廷的恩泽,那些蛮族都乖乖地投降了。淮河源头以前有个祠堂,蛮族有个坏习惯,一直用活人祭祀。令珍就给他们讲道理说:“天地这么灵验,就像咱们的父母一样,哪有父母愿意吃自己孩子肉的道理!从今以后,都改用酒肉代替祭祀吧!”那些蛮族都答应了,一直到今天还这么做呢。总共招降了七万多户人家,令珍还帮忙设立了郡县,这才回朝。因为完成任务出色,皇上封他做了左将军、乐陵镇将,还赐给他霸城子的爵位。
后来,萧道成手下有个叫谢天盖的家伙,自己偷偷地称了司州刺史,想把司州献给萧道成。结果事情败露了,被萧道成的将领崔慧景给围住了。朝廷就下令让令珍带着驻扎在那里的军队渡过淮河去救援。萧道成听说令珍要来,就派将领苟元宾带兵去淮河边阻拦。令珍很聪明,他先派一部分骑兵,从淮河上游悄悄渡河,自己则率领步兵直接跟敌人对阵。双方刚开始交战,骑兵就杀到了敌人的背后,前后夹击,把敌人打败了。谢天盖后来被自己人给杀了,投降了崔慧景。令珍乘胜追击,又打败了崔慧景,带着七千多户投降的百姓迁移到内地,上表朝廷,设立了城阳、刚陵、义阳三个郡安置他们。高祖皇帝下令让令珍调到比阳镇守。结果萧赜派他雍州刺史陈显达带兵来攻打。城里的将士都想出城迎战,令珍却说:“他们刚来气势正盛,现在还不是跟他们硬碰硬的时候,咱们先坚守城池,等他们攻城打仗累了,再打反击也不迟。”于是他们就坚守城池,打死了很多敌人。双方僵持了十多天,令珍趁夜打开城门,突然袭击敌人,敌人被打得溃不成军,逃跑了。因为这次大胜,令珍被晋升为侯爵。
皇上要南下征讨,谢珍就趁机上奏,说了自己长期在边疆,对那里的情况非常了解,希望能带头冲锋陷阵。皇上就封他做了陇西公源怀卫大将军府的长史,后来又升迁为太保、齐郡王长史。 接着又升为显武将军、郢州刺史,他在郢州干得很出色,朝廷对他很赏识。 之后,他又升了龙骧将军,皇上还赏赐了他两匹好马、五十匹布和三百斛粮食。谢珍就召集州里那些穷苦人,跟他们说:“皇上因为我能安抚你们,所以才赏赐我这些粮食和布匹,我哪敢自己独享呢?”于是就把赏赐的东西都分给了他们。
没多久,他又升为平南将军、荆州刺史,和尚书卢渊一起征讨赭阳,结果被萧鸾的将领垣历生、蔡道贵打败了,只好免职回家。临走的时候,他对卢渊说:“皇上英明神武,志在吞并吴会地区,用兵的关键在于控制上游地区。如果荆楚地区再发生战事,恐怕我这老头子又要被征召了。”后来皇上带兵去征讨樊城和郢州,又重新起用谢珍,让他做了中军大将军、彭城王勰的长史。沔北平定后,谢珍被任命为建威将军,代理鲁阳郡太守。
高祖皇帝再次南下征讨,路过谢珍所在的郡,就把他升为中垒将军,正式任命他为太守。谢珍跟随皇上到了济水边,高祖皇帝说:“我这两次带兵出征,你都一直在我军中辅佐,这次出征我也想带上你。但是三鸦地区地势险峻,没有你镇守不行啊。”于是就命令谢珍回去守郡。等到高祖皇帝在行宫驾崩后,这件事被秘密处理,直到回到谢珍所在的郡才对外公布。谢珍回郡后,被任命为中散大夫,不久又升为镇远将军、大尉谘议参军。永平元年谢珍去世,享年七十四岁。朝廷追赠他本将军、南青州刺史的官职,谥号为懿。
老大缵,字遵彦,十三岁就当上了中书学生,那可是相当聪明伶俐,口才也特别好,连博士李彪都夸他。后来他当上了秘书中散,又升迁为侍御中散。高祖皇帝经常和有名望的和尚一起讨论佛经啥的,缵就负责记录,一点儿都不落下,皇帝对他挺赏识的。之后他又升任散骑侍郎,然后调到太子身边当了中舍人,还兼任黄门侍郎,接着又兼任司徒右长史,没多久又升任尚书左丞,官越做越大。寿春城投降了,尚书令王肃去扬州镇守,就请缵当他的长史,还给他加了个平远将军的官衔,同时兼任梁郡太守。王肃死了以后,朝廷就让缵代理扬州州事。后来任城王澄接替王肃当扬州刺史,又重新任命缵为长史。澄出去打仗了,萧衍的手下姜庆真趁机来打,占领了扬州城外围,虽然后来被收复了,但缵因为这事儿被免了官。永平三年,缵去世了,享年四十五岁。
缵的弟弟彧,字遵庆,也很有学问。刚开始当奉朝请,后来升迁为太尉骑兵参军。然后被外派到雍州当治中,又升任别驾。回朝后当了司徒掾,不久又升任散骑侍郎。慢慢地升迁到平远将军、东豫州刺史。彧在东豫州跟当地蛮族相处得很好,蛮族人都挺喜欢他。有个蛮族首领田益宗的儿子鲁生和鲁贤,之前还叛乱,经常来抢劫。彧到州里以后,鲁生他们都写信表示愿意归顺,不再闹事了。彧觉得蛮族比较落后,不懂礼仪,就上奏朝廷,在州里办了个太学,从各郡选拔学生来学习。还在城北建了个武馆,让大家习武强身。他治理的地方,治安非常好。后来,大将军、京兆王继西征,请彧当他的长史,还被封为通直散骑常侍。没多久又兼任尚书,还担任了豳夏行台。因为有功劳,被封为阴盘县开国男,食邑二百户。孝昌元年秋天,彧在长安去世了。死后被追赠为抚军将军、雍州刺史,谥号文。
他儿子彪,继承了他的爵位。先后担任本州治中、别驾。孝庄皇帝时期,当上了蓝田太守。后来在关西去世了。
彪弟融,一开始当了个员外散骑侍郎,后来因为军功被封为长安伯,官职也一步步升到开府司马。他娶了司农卿赵郡李瑾的女儿为妻。在北魏天平年间,他怀疑老婆跟章武王景哲有染,一怒之下把她杀了。 害怕事情败露,他自己也自杀了。
他弟弟叫朏,字遵显,从小就有志气。十八岁就当上了州主簿。那时候正赶上闹饥荒,他拿出家里的粮食煮粥,救济那些饿肚子的人,救活了不少人呢!后来又当了太学博士,秘书郎中,再后来官做到左军将军,还当过荆郢和籴大使。南郢州刺史田夷启说他父亲珍以前在荆州做官,深受百姓爱戴,请求让朏当南道的别将,带着荆州的精兵强将,里应外合。皇上批准了。没多久,他就代理南荆州的事务了。到了北魏肃宗末年,他被任命为征虏将军、东徐州刺史,后来又升迁为安东将军,还加了个散骑常侍的官衔。萧衍派郢州刺史田粗憘带兵来打仗,朏在石羊岗打败了他,还把他杀了。因为这个功劳,他被封为杜县开国子,食邑二百户。永安三年,他在任上去世了。死后被追赠为侍中、车骑将军、雍州刺史,谥号“宣”。
他长子鸿,字道衍,也挺有能力的。一开始当奉朝请,后来升迁为尚书令吏部郎中、中书舍人。天平三年,因为泄露了什么秘密,被赐死在家,那年他才三十二岁。
鸿的弟弟叫道植,在北魏武定年间,当过仪同开府中兵参军。
到了北魏太祖时期,有个叫梁颖的人,祖籍安定,以前在慕容宝手下做事,官做到黄门郎。后来归顺北魏,被任命为建德太守,还被赐爵朝那男。
孙景俊,一开始当赵郡王干的行参军,后来升迁为治书侍御史、司徒中兵参军,最后去世了。
他儿子师礼,年纪轻轻就去世了。
嵩遵,我叔父家的弟弟,从小就很有侠义之气。他一开始当了个奉朝请的官,后来升迁到司空外兵参军。之后,萧宝夤当了雍州刺史,把他招过去当了中兵参军,非常信任他。萧宝寅造反了,就让嵩遵带兵出征。嵩遵表面上答应了,领了命令之后,就和侯终德等人一起回来攻打城池。因为立了功,被封为乌氏县开国伯,食邑五百户。后来又升任光州平东府长史,之后调到荆州骠骑府当司马。最后死在任上,享年四十四岁。
嵩遵的弟弟嵩景,在武定年间,当上了燕郡太守。
再说说苏湛,他老家是武功,字景俊,是魏朝侍中苏则的后代。晋朝乱了之后,他躲到了河西地区。等到北魏世祖平定了凉州,他才回到家乡。他父亲叫苏拥,字天祐,是秦州抚军府司马。苏湛从小就有器量和操守,还读了不少书。二十多岁的时候,参加考试考中了秀才。然后被任命为奉朝请,后来做了侍御史,之后又升任员外散骑侍郎。
萧宝夤去关西打仗,带上了湛做行台郎中,对他很信任,委以重任。后来孝昌年间,萧宝寅战败回朝,朝廷任命他为雍州刺史。 萧宝夤自己疑神疑鬼,杀了中尉郦道元,然后就起兵造反了。这时候湛在家卧病,萧宝夤派姜俭去告诉湛说:“郦道元来意不明,情况很危险,我萧宝夤已经受到萧衍的威胁,性命难保,没办法只能为自己打算了,我不再做魏国的臣子了。咱们以前关系不错,所以告诉你一声,以后生死荣辱,咱们一起承担。”
湛听到这个消息,放声大哭。姜俭赶紧阻止他说:“你哭什么呀?”湛说:“我全家老小都在家里,眼看着就要被杀光了,我能不哭吗!”他哭了好几十声,然后慢慢地对姜俭说:“你帮我告诉齐王,齐王当初像落魄的鸟儿一样投靠朝廷,是朝廷给了他羽翼,让他荣华富贵到今天这个地步。现在国家正处在危难时期,我却不能尽心尽力报答朝廷的恩情,反而想趁乱谋私利,这是不对的。他相信那些路上随便遇到的无知之人的话,想用这支已经失败的军队去攻打长安,夺取天下。现在虽然魏国的国力衰弱了,但天命还没有改变。而且齐王您的恩德还没得到百姓的拥护,现在只看到您的失败,还没看到您的成功。我湛某人不能眼看着全家老小因为您而被杀害。”
萧宝寅又派人来说:“这是我保命的办法,不得不这么做。我之前没告诉你,是怕影响我的计划。”湛又说:“做大事,应该得到天下有才能的人支持。现在你却只跟长安那些赌徒、小混混们商量事情,能成功吗?我担心将来会惹来杀身之祸。我想请求退休回乡下,就算因此病死,也能下去见我的祖先了。”萧宝寅一向很看重湛,见湛生病了,而且知道他不会帮自己,就同意让他回武功老家了。
宝夤造反失败了,庄帝登上了皇位,就派人去请苏湛来当尚书郎。苏湛到了之后,庄帝说:“我之前听说你跟萧宝寅对话时,说话特别漂亮,你给我说说看。”苏湛赶紧低头感谢说:“我的辞藻肯定比不上伍被,但我的立场始终如一,我觉得自己做得还不错。不过我和宝夤关系很好,交情深厚,我尽力劝他了,可还是没能让他放弃叛乱,这是我的错啊!”庄帝听了很高兴,就提拔他当了散骑都尉,还让他继续担任尚书郎。没多久,苏湛又升迁为中书侍郎。到了后来的出帝时期,苏湛生病了,就回老家休养,最后在家去世了。死后,朝廷追赠他散骑常侍、镇西将军、雍州刺史的官职。
苏湛的从母弟,天水人姜俭,字文简。他父亲苏昭,最初是平宪司直,后来外放到兖州担任安东长史,兼任高平太守,最后在营建工事的时候去世了。姜俭从小就有才能,工作勤奋,能力超过常人。他最初在徐州车骑府担任田曹参军,后来调任太尉外兵参军。萧宝夤带兵去讨伐关西的时候,把他招到身边当开府属官,很多重要的军事计划和策略,都有姜俭参与。姜俭也觉得自己遇到了赏识自己的伯乐,于是就尽心尽力地辅佐萧宝寅。萧宝寅当了雍州刺史后,又请求让姜俭担任开府从事中郎,兼任长安令。等到萧宝夤造反的时候,还任命姜俭为左丞,可见对其信任有加,这也导致他成为很多人嫉妒和仇恨的对象。萧宝寅失败后,长安城里的人杀了姜俭,当时他才三十九岁。苏湛经常跟别人说:“以姜俭的才能和抱负,完全可以成就一番富贵。可惜他运气不好,命里注定如此啊!”
姜俭的弟弟姜素,在武定年间,担任中散大夫。
杜铨,字士衡,是京兆人,是晋朝征南将军杜预的五世孙。他爷爷杜胄做过苻坚手下的太尉长史;他爸爸杜嶷呢,是慕容垂的秘书监,后来搬到赵郡住了。杜铨学习很厉害,很有长者风范,跟卢玄、高允这些人一样,都被朝廷征召做了中书博士。
话说当时,北魏孝文帝的丈母娘,也就是密太后的父亲豹死了,死在濮阳。孝文帝想把丈母娘的父亲迎回邺城下葬,就问司徒崔浩:“天下这么多姓杜的,哪个家族最显赫?”崔浩说京兆杜氏最有名。孝文帝说:“我正要改葬我的外祖父,想从京兆杜氏找个德高望重的长者来负责这件事,让他统领葬礼的各项事务。”崔浩就推荐了杜铨:“中书博士杜铨,他家现在在赵郡,是杜预的后代,是现在所有姓杜的人里最合适的。”于是皇帝就下诏召见了他。杜铨长得仪表堂堂,气质非凡,孝文帝一看就非常满意,对崔浩说:“这正是我想要的人!”于是任命杜铨为宗正,让他和杜超的儿子杜道生一起迎接豹的灵柩,把豹葬在邺城南边。
杜铨从此和杜超成了亲戚。杜超对杜铨说:“既然咱们是亲戚,你为啥还住在赵郡呢?”于是把杜铨接到魏郡来了。后来,杜铨升迁为散骑侍郎,又升任中书侍郎,还被封为新丰侯。他死后,朝廷追赠他为平南将军、相州刺史,魏县侯,谥号为“宣”。
他的儿子杜振,字季元,太和年间考中了秀才,后来死在了中书博士的岗位上。另一个儿子杜遇,字庆期,一开始是奉朝请,后来升任员外散骑侍郎、尚书起部郎中。他私下里贪污官府的材料瓦片盖房子,当时的名士们都看不起他。后来他又升迁为龙骧将军、中散大夫,最后外放到河东当太守。死后,朝廷追赠他为中军将军、都官尚书、豫州刺史,谥号为“惠”。
杜铨还有个儿子叫杜鸿,永熙年间做过司徒仓曹参军。
杜铨的族子杜洪太,字道廊,延兴年间做过中书博士。后来出使高丽,被任命为安远将军、下邳太守,之后又升任梁郡太守。太和年间,又升任鹰扬将军、绛城镇将,同时兼任新昌、阳平二郡太守。他五十二岁的时候去世了。
祖悦,字士豁,是个很有见识的人。他先是在大将军刘昶手下当参军事,后来升迁到天水郡和仇池郡当太守,还兼管南秦州的事务。正光年间,他调回朝廷,担任太尉汝南王悦的谘议参军。之后又外放高阳郡当太守,最后死在了任上。
他儿子叫长文,字子儒。一开始在肃宗手下当挽郎、员外散骑侍郎,后来升迁为尚书郎。因为跟着叔叔颙一起守卫岐州有功,被赐爵始平伯,还加封了平东将军的官职。天平年间,他在安西将军、光禄大夫的职位上去世了。死后被追赠为中军将军、度支尚书、雍州刺史。
长文第四个儿子叫达,武定年间,在齐文襄王的大都督府里当户曹参军。
祖悦的弟弟叫颙,字思颜,是个很有能力的人。刚入仕途时,他在北中府当录事参军。正光年间,他逐渐升迁,做到厉威将军、盱眙太守,还兼任大徐戍主。元法僧叛乱的时候,颙逃跑了,躲过了一劫。后来他做了谏议大夫。孝昌二年,他被任命为西征军司,兼管岐州事务。萧宝夤造反时,颙坚守岐州,没有投降。事后,他被任命为征虏将军、东荆州刺史。因为守卫岐州有功,被封为平阳县开国伯,食邑五百户。武泰年间,他升任岐州刺史。永安年间,他又调任泾州刺史。当时万俟丑奴在关中作乱,朝廷派兵无力平定,于是颙被任命为都督,负责防守岐州。万俟丑奴攻打岐州,没能攻下。叛乱平定后,颙被任命为镇西将军、光禄大夫,并因功再次被封为安平县开国伯,食邑五百户。他把平阳县开国伯的爵位传给了弟弟的第二个儿子景仲。后来,他又升任征西将军、金紫光禄大夫,最后死在了关西。
裴骏,字神驹,小名皮皮,是河东闻喜人。他父亲裴双硕,曾经做过本县县令,后来被授予建威将军、恒农太守的官职,还被封为安邑子。死后,被追赠为平南将军、东雍州刺史、闻喜侯。裴骏从小就聪明伶俐,他父母很看重他,称他为“神驹”,于是就以“神驹”作为他的字。他年纪轻轻就通晓经史,喜欢写作,为人方正谨慎,很有礼貌,乡里人都很尊敬他。
吴起造反,闹得关中鸡犬不宁。汾阴有个叫薛永宗的,也拉起队伍响应吴起,到处烧杀抢掠,打到闻喜县来了。闻喜县里本来就没啥兵,大家吓得要死,县令急得团团转,不知道该怎么办。裴骏在家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召集乡里的豪杰们说:“按照礼法,君主和父亲有危险,臣子就得拼死效忠。现在县城被贼人围困,正是我们效忠国家的时候!各位,你们说是不是应该努力一把?” 那些豪杰们都热血沸腾,请求出战。裴骏就挑选了几百个骁勇善战的骑兵,火速赶往闻喜。贼兵看到援军来了,赶紧撤兵逃跑了。刺史很高兴,上报朝廷。
后来,皇上亲自带兵讨伐吴起,还召见了裴骏,裴骏把事情的经过详细地汇报了一遍,分析得头头是道。皇上非常高兴,转头对崔浩说:“裴骏真是个难得的人才,而且忠义可嘉啊!” 于是,就提拔他做了中书博士。崔浩也很欣赏裴骏,说他是三河地区最杰出的人物,后来又把他升为中书侍郎。 后来刘骏派使者明僧暠去进贡,因为裴骏很有才学,就让他以给事中、散骑常侍的身份,在边境上接待使者。裴骏在皇兴二年去世了,死后被追封为平南将军、秦州刺史、闻喜侯,谥号为康。
裴骏的儿子裴修,字元寄,为人聪明伶俐,又好学上进。十三岁就当上了中书学生,后来升任秘书中散,又升任主客令。因为他的岳父李欣犯了事,他就外放担任张掖子都大将。张掖地处边疆,经常受到胡人的侵扰,裴修就设置烽火台,用计谋抵御敌人。他在边疆待了六年,边境地区都安宁了。皇上很赏识他,把他召回朝廷,任命他为中部令,后来又升任中大夫,兼任祠部曹事,负责礼乐方面的祭祀事务。每当遇到疑问,裴修都会仔细考证史实,条理清晰。他在太和十六年去世,享年五十一岁。皇上很惋惜,赐予他一百匹布作为丧葬费,谥号为恭伯。 等到世宗时期,他又被追赠为辅国将军、东秦州刺史。裴修从小就没了父亲,他守孝非常孝顺,为人称道。他还有两个弟弟和三个妹妹,当时都还很小,他悉心抚养教导他们,非常有责任心。他弟弟裴务早逝,裴修悲痛欲绝,甚至影响到他的生活。他对孤侄的疼爱,如同亲生儿子一样。等到侄子长大要搬出去住的时候,裴修把自己的奴仆、田地和房屋都给了他,当时的人都称赞他。
子询,字敬叔,长得好看,多才多艺,音乐、棋艺都很精通。他先是在朝廷做奉朝请,后来当了太尉集曹参军,接着升任长流尚书起部郎中、平昌太守。那时候,太原长公主守寡,和他私通,唐肃宗居然还下诏让子询娶了她。因为是皇亲国戚,子询很快就被提升为散骑常侍。当时他家乡的中正官缺人,司徒召他回去担任,但他族叔昞也想要这个职位,子询就主动让给了族叔,当时大家都称赞他。后来,子询又担任监起居事,然后升迁为秘书监。
接下来,他被外派担任平南将军、郢州刺史。子询发现当地蛮酋田朴占据险要地势,手下兵马超过几万人,是重要的边防力量,于是上表推荐田朴为西郢州刺刺史。朝廷同意了他的建议。萧衍派将领李国兴来侵犯边境,当时各地战乱不断,朝廷顾不上远征,很多边境城镇都被李国兴攻陷了。敌人乘胜追击,直逼州城。子询率领将士坚守,将近一百天,援军终于到达,敌人这才撤退。子询因此被加封为散骑常侍、安南将军。田朴在李国兴入侵时,和子询互相配合,里应外合,保住了郢州,田朴在这件事中立下了大功。
之后,子询被征召为七兵尚书,到京城没多久,就被任命为豫州刺史。接着又晋升为抚军将军,并加封散骑常侍。还没到豫州赴任,他又被调回京城担任七兵尚书,散骑常侍的职位不变。武泰初年,朝廷诏令子询兼任侍中,并担任关右大使,表彰那些忠义之士。还没等他出发,尔朱荣就攻入洛阳,子询在河阴遇害,享年五十一岁。朝廷追赠他侍中、车骑大将军、司空公、雍州刺史的官职,谥号为贞烈。他膝下无子。
他的弟弟子务,字阳仁,从小聪明伶俐。考中了秀才,被州里聘为主簿,可惜英年早逝。
他的儿子子美,字师伯,从小就名声很好。考中了秀才,担任州主簿。太尉咸阳王雅很喜欢他,想把女儿嫁给他,但是子美拒绝了。后来他被任命为奉朝请,也英年早逝,没有留下子嗣。
务弟宣,字叔令,是个很能说会道、知识渊博的人,年轻的时候就很有名气。他从小没了父亲,侍奉母亲和兄长,以孝顺友爱著称。后来考中了秀才,到了京城,见到了司空李欣。他俩从早聊到晚,李欣不停地赞叹他的才华。司空李冲也是个识人善用的人,见到务弟宣后也很看重他。
高祖时期,他被征召为尚书主客郎,和萧赜一起,与颜幼明、刘思效、萧琛、范云等人一起处理外交事务。后来升迁为都官郎,再升为员外散骑侍郎。按照旧例,这个官职和吏部郎官的级别相同。高祖曾经召集僧人讲佛经,就让务弟宣参与讨论辩论,务弟宣的见解非常有道理,高祖很欣赏他。朝廷迁都洛阳后,任命务弟宣为采材副将。他奉命办事,都办得很出色,后来被遥授司空谘议参军。离任后,又升任司州治中,兼任司徒右长史,之后又转任别驾,仍然兼任长史。务弟宣聪明敏捷,很有才能,主管州府事务,处理事情从不拖延,远近的人都称赞他。
世宗即位后,他被任命为太中大夫,主管本郡的中正事务,仍然兼任别驾。后来又担任司州都督,之后升迁为太尉长史。务弟宣上书朝廷说:“自从迁都以来,凡是发生过战争的地方,以及军队撤兵的路上,有很多无人掩埋的尸骨,请求命令各州郡的戍卒巡逻检查,将这些尸骨掩埋。同时,还要通知那些出兵的乡里:如果他们家中有死于战役的人,就让他们招魂祭奠祖先,恢复他们的年租和赋税;如果有人受伤,就免除他们的兵役。”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
后来,他出任征虏将军、益州刺史。务弟宣善于安抚百姓,深得羌戎各族人的拥戴。益州州治迁到晋寿后,益州改名南秦州,务弟宣就担任南秦州刺史。在此之前,阴平氐族的首领杨孟孙,拥兵数万人,自立为王,勾结萧衍,屡屡侵扰边境。务弟宣就派使者去劝说他,晓之以理,说明利害关系。杨孟孙很感激,就派儿子到朝廷请降。武兴氐族的姜谟等人也上书请求宽限时日。世宗很高兴。
宣家祖祖辈辈都以儒学为生,一直很羡慕那些清廉退隐的人。他经常感叹说:“像贾谊那样有才华的人,在汉文帝时期做官,却没做到公卿高位,大概也是时运不济吧!” 然后就跟亲戚朋友们说:“我本来就是个普通老百姓,也没什么想在朝中做大官的野心,只是跟着官场上的调令走,才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现在俸禄足够养老送终了,我的道也无法光宗耀祖,想想那些古代的贤人,我也该回家了。” 于是他就上表请求辞职。皇上世宗皇帝不同意,他就写了一篇《怀田赋》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永平四年,他病得很重,世宗皇帝派太医乘坐驿站快马赶去给他看病,还赏赐了他御用的药物。宣先生本来就精通阴阳五行之术,从一开始生病,他就知道自己活不长了,自己算好了去世的日子,结果真的跟他说的一样。那年他五十八岁。世宗皇帝很惋惜他的去世。追赠他左将军、豫州刺史的官位,谥号为“定”,后来又改为了“穆”。
他的儿子敬宪、庄伯,都记载在《文苑传》里。
他第四个儿子献伯,在武定年间末期,当上了廷尉卿。
安祖他弟弟,从小就聪明伶俐。七八岁的时候,跟着老师读《诗经》,读到《鹿鸣》篇,就对哥哥们说:“鹿这种动物都能找到吃的就互相呼唤,更何况是人呢?”从那以后,他就再也没独自吃过东西了。 到了弱冠之年(二十岁),州里征召他做主簿。
后来,有兄弟俩因为分家产打官司,跑到州里告状。安祖把他们叫来,好好地用礼义劝说他们。第二天,兄弟俩就一起向他道歉了。州里内外的人都对他非常敬佩。 有人劝他去京城做官,安祖说:“那些高尚的事儿,我可不敢奢望啊。再说,京城离家太远了,我实在怕那种奔波劳累的生活。” 所以他就闲居在家,潜心修养,很少出门。
有一次,安祖出门办事,天气特别热,就在树底下休息。 这时,一只猛禽追赶一只野鸡,野鸡吓得躲到安祖那里,结果撞到树上死了。安祖很同情它,就把野鸡放到阴凉的地方,慢慢地照顾它。过了一会儿,野鸡竟然活过来了!安祖很高兴,就把它放走了。 晚上,安祖做了个梦,梦见一个穿着华丽衣服,仪表堂堂的男人给他磕头。安祖很奇怪,就问他是谁。那人说:“感谢您前几天放了我,所以特来感谢您的恩德。” 听到这个故事的人都觉得很不可思议。
后来,高祖皇帝到长安,路过河东,想看看当地的老前辈。安祖在蒲坂朝见高祖,高祖和他谈得很投机,就封他做安邑县令。安祖因为年老多病,坚决推辞了,皇帝就赏赐他一些钱,让他买药治病。安祖八十三岁的时候,在家去世了。
他的儿子思济,也有志气有节操,可惜英年早逝。另一个儿子叫宗贤。思济的弟弟幼俊,后来在猗氏县当县令,也去世了。
辛绍先,是陇西狄道人。他家祖上五代之前的怡,做过晋朝幽州刺史。他父亲辛渊,被凉王李暠私下任命为骁骑将军。李暠的儿子李歆也很器重辛渊。后来李歆跟沮渠蒙逊在蓼泉打仗,结果战败,还丢了马,辛渊就把自己骑的马让给了李歆,自己却战死沙场,因为他这种重义轻生的行为,在西域被传为佳话。后来北魏太武帝平定凉州,辛绍先就迁居到晋阳。
辛绍先为人聪明敏捷,很有见识和度量,跟广平人游明根、范阳人卢度世、还有同郡的李承关系都非常好。他为人非常孝顺,父亲去世后,三年里不吃美味佳肴,不梳头洗头,头发都掉光了,所以经常戴着垂到膝盖的长裙和皂帽。他一开始在中书当博士,后来升任神部令。皇兴年间,薛安都带着彭城归顺北魏,朝廷想安抚新归顺的地区,就派辛绍先去当了下邳太守,还加封他为宁朔将军。他做官从不苛刻严厉地去查办案件,只抓大方向,主要教导百姓发展生产,做好防贼的准备。
后来刘宋的将领陈显达、萧道成、萧顺之来攻打,萧道成对萧顺之说:“辛绍先可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咱们得小心点儿。”所以他们绕过了下邳,直接去吕梁驻扎了。太和十三年,辛绍先去世了,朝廷追赠他冠军将军、并州刺史、晋阳公的爵位,谥号为惠。
他儿子辛凤达,喜欢研究道家学说,爱好古代典籍,在当时很有长者的名声。后来在京兆王子推国当常侍去世了。辛凤达的儿子辛祥,字万福,考中了司州秀才。他做过司空行参军,后来升任主簿。太傅元丕当并州刺史的时候,辛祥在他手下做事,奉命去建兴郡办事。咸阳王禧的妃子是辛祥的妹妹,后来咸阳王禧谋反,很多跟他关系密切的人都受到了牵连,只有辛祥独善其身,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后来他升任并州平北府司马。
等到并州刺史去世后,朝廷因为他为人公正清廉,就越过长史的职位,直接让他代理州事。辛祥刚当司马的时候,有个叫白璧还兵药道显的人,被诬告为贼,其他官员都认为他是有罪的。辛祥却说:“药道显脸上带着悲伤的神色,审案要看人的脸色,这就是说的这个吧?”他坚持为药道显申辩。一个月后,抓到了真正的贼人,证明了辛祥的判断是正确的。
他后来当上了郢州龙骧府的长史,还兼任义阳太守。白早生造反的时候,萧衍派兵来支援,结果淮河沿线的守军一个接一个投降了,只有祥坚守城池。萧衍派胡武城和陶平虏在州南的金山上扎营,步步紧逼,大家都吓坏了。 祥却镇定自若地给大家打气,稳定了军心。 他还主动出战示敌以弱,故意撤退来麻痹敌人。敌人果然放松了警惕,每天都来猛攻,不再做好防御准备。祥就趁着夜色袭击了敌营。 天快亮的时候,双方短兵相接,敌人溃不成军,陶平虏被俘,胡武城被斩首,他们的首级都被送到了京城,州境也保全了。
正准备论功行赏的时候,刺史娄悦因为功劳不如他而嫉妒,跑去跟朝廷告状,结果赏赐的事儿就黄了。 后来,胡人刘龙驹在华州造反,朝廷就派祥去当华州安定王燮征虏府的长史,还让他当先锋,跟薛和一起讨伐刘龙驹,最终平定了叛乱。 他在神龟元年去世,享年五十五岁。永安二年,朝廷追赠他冠军将军、南青州刺史的称号。
他的大儿子叫琨,字怀玉,从小就聪明伶俐。 一开始当的是相州仓曹参军,后来慢慢升迁,当上了陈郡太守、轻车将军、济州征虏府长史。 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去世了。
琨的弟弟叫怀仁,在武定年间当过长乐太守。
怀仁的弟弟叫贲,字叔文。他从小就有文化,为人沉稳有见识。 他最初的官职是北中府中兵参军、员外散骑侍郎。建义年间,他负责修撰起居注。后来当上了济州抚军府长史。 到出帝时期,他又升迁为胶州车骑府长史,之后又当上了平东将军,还当过太师、咸阳王坦的开府长史。武定年间,中尉崔暹推荐他当了某地的太守,当地百姓都很感激他。他从太守任上退休后,在邺城去世,享年五十八岁。
贲的弟弟叫烈,字季武。他做过太傅东阁祭酒,最后在梁州镇南府长史任上去世了。
匡叔,字季政,挺有文化底子的。永安年间刚开始做官的时候,他被任命为封丘县令,还被加封为威烈将军。那时候正赶上河阴之战,很多朝臣都想着往外地跑,匡叔也因此外放。后来他又升迁为平远将军、符玺郎中。最后官至龙骧将军、通直散骑侍郎,去世的时候才三十五岁。死后被追赠为散骑常侍、前将军、雍州刺史。
他弟弟少雍,字季仲,从小就聪明伶俐,孝顺懂事,尤其受他爷爷绍先喜爱。他爷爷特别喜欢吃羊肝,经常叫少雍一起吃。爷爷去世后,少雍一辈子都没再吃过羊肝。他为人善良厚道,讲礼义,家里家教特别好,当时很受人尊重。他刚开始做官的时候是奉朝请,后来当过太学博士、员外散骑侍郎。司空、高阳王雍把他招去做田曹参军。少雍为人清正廉洁,不怕权贵,那些积压多年的案子,他都能迅速处理,没人敢走后门找他办事,当时大家都说他贤明。正始年间,朝廷下令让百官举荐人才,高阳王雍和吏部郎中李宪都把他列为第一名推荐。后来他又升迁为给事中。侍中游肇后来也推荐过他,可惜少雍英年早逝,去世时四十二岁。少雍的妻子王氏,也很有德行,和她的侄子怀仁兄弟一起生活,怀仁他们对王氏非常尊敬,他们家的家风非常好,当时无人能比,士大夫们都称赞他们。
我的儿子元植,武定年间,做过仪同府司马。
元植的弟弟士逊,做过太师府的功曹参军。
凤达的弟弟叫穆,字叔宗。他考中了茂才,当上了东雍州别驾。一开始跟着他爹在下邳,跟彭城人陈敬文交情很好。陈敬文他弟弟叫敬武,年轻时当了和尚,去很远的地方学习,好长时间都没回来。陈敬文临死的时候,托付穆把二十匹杂色绫绸交给敬武。穆找了很久都没找到他。过了二十多年,才在洛阳见到敬武,把东西还给了他,封条都还是原来的样子,大家都夸他为人廉洁守信。
后来他当了东荆州司马,又升迁为长史,兼任义阳太守,负责当地驻军。他一向以爱护百姓著称。 接着又调任汝阳太守,正赶上水灾,百姓挨饿,他就上表请求减轻赋税。皇帝同意了,特地命令汝阳郡可以用细绢代替赋税。 他又升迁为中散大夫,加封龙骧将军。正光四年,他因为年老请求退休。皇帝召见了他,说他精力和意志都还可以,就让他当了平原相。穆治理地方很有一套,百姓和官吏都很敬爱他。
孝昌二年,朝廷征召他担任征虏将军、太中大夫,还没出发,就在任上去世了,享年七十七岁。朝廷追赠他后将军、幽州刺史的官职,谥号为贞。
老大叫子馥,字元颖,从小就学习好,品行端正。孝昌年间,他刚当上南司州龙骧府录事参军。父亲去世后,他守孝非常尽心。后来升任给事中、南冀州防城都督。他一向得到庄帝的赏识,庄帝登基后,就提拔他当了宣威将军、尚书右主客郎中,还派他拿着皇帝的信符,去南济、冀、济、青四州慰问百姓。没多久,他又升任宁朔将军、员外散骑常侍,仍然兼任郎中。太宰元天穆征讨邢杲的时候,把他带去当行台郎中。接着又升任平原县令。子馥父子都在平原县任职,老百姓都过着安宁的日子。
元颢攻入洛阳后,子馥坚决不接受他的赦免。平原刺史元仲景投靠了元颢,就把子馥抓了起来,还把他的家人也关了起来。后来庄帝重新掌权,下诏封子馥为三门县开国男,食邑二百户。天平年间,他担任东南道行台左丞,又升任州开府长史。之后调回朝廷,担任太尉府司马。长白山连接着齐州等几个州的边界,那里盗贼很多。子馥奉命去那里检查,他很快找到了山谷中的险要之处,建议在那里设立军事要塞。他还发现一些州里的豪强地主,在山上偷偷铸造兵器,拉帮结派,进行非法活动,于是建议朝廷关闭这些冶炼厂。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他回朝后,升任尚书右丞,后来又外放担任清河太守。武定八年,子馥在任上去世。子馥曾经把《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三部经书的异同之处整理成一部书,并撰写了注释,对不同版本的经书进行校对比较,可惜还没完成就去世了。
他的另一个儿子叫子德维,武定年间末期,担任司徒行参军。
子馥的孙子叫子华,字仲夷。天平年间,担任右光禄大夫。
柳崇,字僧生,是河东解县人。他家祖上七代之前的柳轨,当过晋朝的廷尉卿,那是相当厉害的官职。柳崇本人长得高大威猛,八尺多高,长得也俊朗,又很有学问和品德。他参加考试,成绩名列前茅,一路高升,先做了太尉的主簿,后来又当了尚书右外兵郎中。
那时候,河东郡和河北郡因为地界问题闹得不可开交,争的是盐池这么个好地方,还有虞坂这么个交通要道,两郡的官吏和百姓都害怕地界被割让出去,私下里勾心斗角,告状的告状,上访的上访,把朝廷都闹得鸡飞狗跳的。皇上没办法,就派柳崇去调查处理,这才让官民之间的纠纷平息下来。
正赶上荆州和郢州刚被朝廷收复,南方的敌人又来骚扰,皇上又派柳崇去那些地方安抚百姓,协调各州郡的工作。任务完成之后,柳崇升迁为太子洗马,还担任了本郡的邑中正。后来他又升任中垒将军、散骑侍郎,接着又当了司空司马,还兼任卫尉少卿,继续担任邑中正。之后,他又被外派,做了河北太守。
柳崇刚到河北郡上任,就碰上了一件案子:郡里有个叫张明的丢了马,怀疑了好几个人,足足十多个。柳崇见了这些人,并没有直接问他们是不是贼,而是态度温和地跟每个人单独聊聊,关心他们的家人身体好不好,庄稼收成怎么样,同时仔细观察他们的表情和言语。结果,他轻轻松松地就抓住了真凶吕穆等人,其他人全部放了。河北郡的百姓对他敬畏又信服,整个郡都安定下来了。柳崇最终在任上去世,享年五十六岁。朝廷追赠他辅国将军、岐州刺史的官职,并谥号为“穆”。可惜的是,柳崇写的文章,在战乱中丢失了,真是太可惜了。
柳崇的长子叫柳庆和,性格沉稳,不爱跟人争名夺利。他起初只是个奉朝请的小官,后来慢慢升迁,做到轻车将军、给事中,还当过本郡的邑中正。后来去世了。
柳崇的儿子柳德逸,在北魏武定年间,做过齐王丞相府的主簿。
柳庆和的弟弟柳楷,字孝则,长得也高大,八尺多高,擅长草书,对历史和典籍也颇有研究。他起初做员外散骑侍郎,后来萧纪西征的时候,被征召为车骑主簿,还担任行台郎中。西征结束后,他做了员外郎,又兼任殿中侍御史。之后又升任太尉记室参军,接着又升任宁远将军、通直散骑侍郎,还当过本郡的邑中正。普泰年间,他被选拔到集书省工作,后来又外放,做了征虏将军、司徒从事、中书郎,之后又升任仪同开府长史。天平年间,他做了肆州骠骑府长史,名声很好,后来又加封中军将军。兴和年间,他担任抚军司马,后来因病去世。
崇的弟弟元章,长得高大威猛。他当过太尉中兵参军、司空录事、司徒从事中郎,后来升迁到相州平东府长史。当时刺史元熙起兵造反,想干掉元叉。元章就和魏郡太守李孝怡等人一起把元熙抓了起来。朝廷赏了他猗氏伯的爵位,又任命他做正平太守。后来灵太后重新执政,把他的官爵都取消了,最后他死在了家里。
崇的族弟敬起,字华之。敬起一开始是中书博士,后来调任城阳王文学。之后又升任宁远将军、尚书仪曹郎中、龙骧将军、平阳太守。最后去世了,留下五个儿子。
敬起的大儿子永,字神护,性格比较粗犷。他刚开始是奉朝请,后来升任员外散骑侍郎。之后又当了太尉记室参军,接着升迁为谏议大夫,然后又当了征虏将军、太中大夫、本郡邑中正。因为母亲年纪大了,他就辞官回家侍奉母亲,最后死在家中。死后被追赠为征西将军、秦州刺史。
永的弟弟畅,字叔智。他一开始是奉朝请,升迁三次后当上了伏波将军、岐州征虏府长史。后来又升任征虏将军、鲁阳太守。回朝后,被任命为左将军、太中大夫,之后又升任安东将军、光禄大夫,最后去世了。死后被追赠为卫大将军、雍州刺史,谥号穆。
畅的弟弟范,字洪礼。最后死的时候是前将军、给事中、本州大中正。
范的弟弟粹,字季义,是叔父仲起的儿子。在武定年间末期,他参与了平东、后军的战役,后来升任辽西太守。
敬起的弟弟仲起,字绍隆。他考中了秀才,咸阳王禧当太守的时候,把他招到身边做西曹书佐。他没儿子,他的侄子粹继承了他的家业。
崇的族子俊起,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他刚开始是奉朝请,后来升任太尉默曹参军、伏波将军、司徒仓曹参军。最后去世了。
俊起的大儿子达摩,在武定年间末期,当上了阳城太守。
俊起他后爹的弟弟,名字叫韦援,字乾护,个子很高,足足有八尺(约1.8米),长得特别威风。他一开始在太尉府当个小官,叫铠曹参军,后来升迁为护军司马。 慢慢地,他又升了冠军将军、司空长史,之后又当上了廷尉少卿。 后来他又外放,做了安西将军、南秦州刺史。没多久,他又被调回朝廷,当了散骑常侍、镇军将军,接着又升迁为征西将军、金紫光禄大夫。最后,他官至车骑将军、右光禄大夫。 他死后,朝廷追赠他本将军、秦州刺史的官衔。
他儿子叫韦长粲,在武定年间,在青州骠骑府里当了个中兵参军。 韦援他叔父的弟弟,也就是他堂叔,叫韦仲景,在汝南王手下当常侍。
史书上这么说:韦家和杜家是老牌名门望族,家族的名声一直很好,没衰落。 像裴家、辛家、柳家这些家族,本来就有很好的家底,而且子孙后代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品德和才能。 所以他们家族的人都能在朝廷上担任要职,而且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