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字怀素,小字衍孙,是陇西狄道人,私下里说自己是凉王张轨的孙子。他爹叫李翻,字士举,小字武强,私下里说自己是骁骑将军,还当过祁连、酒泉、晋昌三个郡的太守。李宝为人沉稳,很有气度,又骁勇善战,很会安抚百姓。他伯父李歆被沮渠蒙逊给灭了,李宝就搬去了姑臧。过了一年多,跟着舅舅唐契一起跑到伊吾,投奔了蠕蠕。 后来陆续有两千多他原来的老乡投奔他。李宝对他们特别客气,很尊重他们,大家都很愿意为他效力,都盼着能报仇雪恨。
正赶上北魏世祖派兵攻打敦煌的沮渠无讳,沮渠无讳丢下城池跑了。李宝就从伊吾南下回到敦煌,然后修缮城池府邸,恢复祖业。他派弟弟李怀达上表向朝廷表示归顺。魏世祖很欣赏他的忠诚,任命李怀达为散骑常侍、敦煌太守,又另外派使者授予李宝使持节、侍中、都督西垂诸军事、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领护西戒校尉、沙州牧、敦煌公的官职,让他继续镇守敦煌,还授权他可以自行任命四品以下的官员。
魏真君五年,李宝入朝,后来就留在京城,被任命为外都大官。后来又升迁为镇南将军、并州刺史。 回朝后,又担任内都大官。高宗初年,接替司马文思镇守怀荒,后来改任镇北将军。太安五年,李宝去世,享年五十三岁。朝廷下诏赐给他丧服一套,追赠他原来的官职,谥号为“宣”。他一共生了六个儿子:承、茂、辅、佐、公业、冲。公业早夭,冲另有传记。
承,字伯业,从小就很有策略。一开始,他父亲宝想要归顺朝廷,很多官员都反对,承当时才十三岁,就劝他父亲赶紧下定决心,于是就决定归顺了。然后,承跟着他叔叔去当人质。世祖皇帝非常器重他,待他很好,还赐给他姑臧侯的爵位。后来他父亲去世了,他守丧期间以孝顺闻名。等到承应该继承他父亲的爵位时,因为他自己已经有爵位了,就把爵位让给了弟弟茂,当时很多人称赞他。承为人宽厚,有见识和判断力,受到当时人们的尊重。高宗皇帝在位后期,承以姑臧侯的身份被任命为龙骧将军、荥阳太守。他为政严明,名声很好。延兴五年去世,享年四十五岁。追赠使持节、本将军、雍州刺史,谥号穆。
承的儿子韶,字元伯,学识渊博,很有才能。他和弟弟彦、虔、蕤都是高祖皇帝赐名的。韶还受到他叔父冲的赏识和重视。延兴年间,他被任命为中书学生。继承了姑臧侯的爵位,又担任仪曹令。当时朝廷要修改车服和仪仗制度,这些事都由韶负责。后来升迁为给事黄门侍郎。之后,按照规定,侯爵降为伯爵。他还兼任大鸿胪卿,黄门侍郎的职位不变。
高祖皇帝打算迁都,下诏让侍臣们查阅古籍,参考历史经验。韶回答说:“洛阳是九鼎的旧址,七百年前就作为都城,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富,四方朝贡,只有天子才能建都于此,没有比这更合适的地方了。” 高祖皇帝很认同他的说法。韶被升迁为太子右詹事。不久之后,左右詹事都被罢免了,韶仍然担任詹事,又兼任秦州大中正。后来出任安东将军、兖州刺史。高祖皇帝从邺城返回洛阳的路上,韶去朝见他,谈到了庶人恂的事情。高祖皇帝说:“如果你不离开东宫,也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世宗皇帝即位初期,召见韶并任命他为侍中,兼领七兵尚书。不久后,又任命他为抚军将军、并州刺史。因为他的堂弟伯尚参与了元禧的叛乱,韶在任上被禁止活动,被召回京城。虽然韶不知道伯尚的谋反计划,但还是因为亲属关系被免除了官爵。过了很久,他又被起用,兼任将作大匠,并被命令参与制定朝仪和律令。
吕苟儿在秦州造反了,朝廷就派吕韶当抚军将军、西道都督,让他暂时代理秦州州务,还让他和右卫将军元丽一起带兵去平叛。 叛乱平定后,吕韶就正式上任了。皇帝还特地派人送来圣旨,表彰他的功劳,并且恢复了他祖上的爵位。那时候陇右地区刚刚经历过战争,老百姓都生活不安定,吕韶很擅长安抚百姓,深受当地各族人民的爱戴。
后来朝廷召他回京,让他暂时代理定州州务。没多久,他又升迁为相州刺史,将军的职位也保留着。唐肃宗刚即位的时候,吕韶被调到朝廷担任殿中尚书,并暂时代理雍州州务。之后,他又升任中军大将军、吏部尚书,还加封散骑常侍。他在吏部做官的时候,处理人事不太公正,有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意思,有人批评他。于是,他又被外放到冀州当刺史。
在冀州,他清廉简朴,爱护百姓,名声非常好,政绩也特别出色,当时无人能及。肃宗皇帝很欣赏他,又给他加封了散骑常侍。后来,他又升迁为车骑大将军,皇帝还赏赐给他宝剑、貂蝉、骏马和各种衣物被褥。吕韶觉得年纪大了,想退休,就上表请求辞官。皇帝不同意。于是,他被调到定州当刺史,散骑常侍的职位依然保留。
他去定州上任的时候,冀州的老百姓都送他到边境,大家依依不舍,哭成一片。因为冀州和定州相邻,老百姓早就听说过他的好名声,所以他到任后,两个州都治理得非常好。正光五年四月,吕韶在任上去世,享年七十二岁。朝廷追赠他许多官职,包括侍中、持节、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司空公、雍州刺史,并谥号为“文恭”。
他死后下葬,后来有一千多冀州驻守在荆州的士兵回乡,路过他的墓地,都自发地去给他培土,好几天才离开。可见他生前多么受百姓爱戴!早些时候,吕韶平定了秦陇地区,永安年间追封他为安城县开国伯,食邑四百户。
他的长子吕玙,字道璠,继承了他的爵位。在武定年间,他官至骠骑大将军、东徐州刺史。
弟弟瑾,字道瑜,长得可漂亮了,而且很有才华,皇上特别喜欢他。清河王怿也欣赏他,当时怿是司徒,就把他招到身边当参军。后来又升了著作佐郎,还加了个龙骧将军的头衔。慢慢地又升到通直散骑侍郎,和给事黄门侍郎王遵业、尚书郎卢观一起负责典领仪注。临淮王彧对瑾他们说:“你们三位都是人才,一起掌管着皇帝的仪仗,这真是舅甥一家共享荣华啊!”王遵业和卢观都是瑾的姐夫。肃宗驾崩的时候,皇帝的谥号策文,就是瑾写的。庄帝刚即位的时候,瑾在河阴遇害,享年四十九岁。死后被追赠为冠军将军、齐州刺史。
瑾的长子叫产之,字孙侨,长得不太好看,但是对弟弟们特别好,兄弟情谊深厚,四十九岁的时候去世了。产之的弟弟叫蒨之,在武定年间做过司空主簿。瑾的弟弟瓒,字道璋,从小就很有风度,做过司徒参军事,在神龟年间去世了,死后被追赠为汉阳太守。他的儿子修年,做过大将军开府士曹参军,可惜英年早逝。
瑾的姐夫韶的弟弟叫彦,字次仲,也很有学问。高祖刚即位的时候,被选为司州秀才,做了中书博士。后来又升了谏议大夫。后来因为考核结果不好,被降职为元士。不久后又负责主客曹的事务,然后调任郊庙下大夫。当时朝廷的仪典章法都还没完善,彦很用心去考证完善,大家都说他尽职尽责。
高祖皇帝南征的时候,彦觉得小小的江浙闽地区,不值得皇帝陛下亲自劳师动众,所以多次上书劝谏。虽然皇帝没采纳他的建议,但也欣赏他的忠诚。后来大军驻扎在淮南,皇帝就召他去当广陵王羽的长史,还升官为恢武将军、西翼副将军。回来后,他又被任命为冀州赵郡王干的长史。之后又调到青州,继续当广陵王羽的长史,同时兼任齐郡太守。后来他又被召回朝廷,担任龙骧将军、司徒右长史,接着又升任左长史、秦州大中正,然后去扬州办事。没多久就被召回朝廷,被任命为河南尹。回到汝阴后,他又被派去徐州办事。后来又升任平北将军、平州刺史。回朝后,又担任平东将军、徐州刺史。
延昌二年夏天,下了很大的雨,河川都被淹了。彦根据水陆的形势,随便指点一下就疏通了,避免了水灾。朝廷很高兴,多次下诏表彰鼓励他。之后他回到朝廷担任河南尹。然后升任金紫光禄大夫、光禄勋卿,接着又转任度支尚书。后来又被外派,担任抚军将军、秦州刺史。
那时候,破落汗拔陵等人北方起兵造反,河西走廊、豳州、凉州等地也纷纷响应。但是,彦的刑法太严厉了,百姓们都很怨恨他。城里的居民薛珍、刘庆、杜超等人,就趁着各地叛乱的机会,暗中策划谋反。正光五年六月,他们冲进州府,在内室抓住了彦,把他囚禁在西府。他们推举他们的同伙莫折大提当首领,最后杀害了彦。永安年间,朝廷追赠他侍中、骠骑大将军、司徒公、雍州刺史的官职,谥号为孝贞。
他的儿子燮,字德谐,年轻时就有很高的名望。刚入仕就担任司徒参军。后来又担任著作佐郎、司徒祭酒,之后升任主簿。死后,朝廷追赠他辅国将军、太常少卿的官职。
李家兄弟几个,个个都挺有出息的。先说李燮的弟弟李德广,最后当上了中散大夫,官儿也不小了。他弟弟李德显,先在太尉府当个参军,后来升了散骑侍郎,可惜英年早逝,死后追赠征虏将军、东秦州刺史,也算是风光大葬了。再他弟弟李德明,当过秘书郎。
李燮的另一个弟弟李虔,字叔恭,那可是个厉害角色。太和年间,他先在中书当学生,后来一路升迁,当过秘书中散、冀州骠骑府长史、太子中舍人。到了世宗皇帝当政的时候,又升了太尉从事中郎。后来外放当了清河太守,正赶上京兆王愉造反,李虔果断放弃郡守职位,跑回京城。世宗皇帝听说李虔回来了,高兴地说:“李虔在冀州待了那么久,人缘好得很,现在他冒着危险回来,大家心里也就踏实了。”于是,世宗皇帝就派李虔去前线慰问将士。事情平定后,李虔升任长乐太守。
延昌年间,冀州出了个大乘贼,皇帝又派李虔带兵去平叛,和都督元遥一起把贼寇给剿灭了。之后,李虔官至后将军、燕州刺史。后来又回朝当了光禄大夫,还加封平西将军,兼任大司农卿。之后又外放,当了散骑常侍、安东将军、兖州刺史。因为平定冀州的功劳,还被封为高平男。回京后,他当了河南邑中正,后来又升任镇军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孝庄皇帝时期,李虔更是官至特进、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还加封散骑常侍。后来又晋升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真是步步高升啊!可惜,永安三年冬天,李虔去世了,享年七十四岁。死后追赠侍中、都督冀定瀛三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太尉公、冀州刺史,爵位不变,谥号宣景。
李虔的长子李暖,字仁明,一开始在司空府当参军,后来升任尚书左外兵郎。可惜,孝庄初年,在河阴遇害,年仅四十岁。死后追赠安东将军、度支尚书、青州刺史。李虔的儿子李褒,在武定年间当过太师法曹参军。李虔弟弟李昞,字仁曜,一开始在高阳王雍府当常侍,后来当了员外散骑侍郎、太尉录事参军。孝庄初年,他和李暖同时遇害,享年四十八岁。死后追赠散骑常侍、左将军、兖州刺史。
子为,在武定年间担任司空长流参军。他弟弟昭,字仁照,死的时候是散骑侍郎,追赠征虏将军、凉州刺史。子为的儿子士元和操,也在武定年间都当上了仪同开府参军事。昭的弟弟晓,字仁略,武定年间后期是太尉谘议参军。子为的另一个弟弟蕤,字延宾,做过步兵校尉、东郡太守、怀农少卿,死后追赠龙骧将军、豫州刺史。
子为的长子咏,字义兴,很有能力,很会办事。一开始在太学当博士,后来当了殿中侍御史,慢慢升迁到东郡太守。庄帝刚即位的时候,他升任安东将军、济州刺史,后来又调到广州做刺史,还加了散骑常侍的头衔。结果在废帝时期,他和他的第三个弟弟通直散骑常侍义真、第七个弟弟中书侍郎、太常少卿义邕,一起被尔朱仲远害死了。义邕啊,在庄帝还在藩地的时候,因为是外戚的关系,跟庄帝关系特别好,庄帝当了皇帝以后,更是特别信任他。尔朱荣被杀的时候,义邕参与其中,所以一起被牵连遭了殃。等到孝武帝即位后,咏被追赠侍中、骁骑将军、吏部尚书、冀州刺史,义真被追赠前将军、齐州刺史,义邕被追赠安东将军、青州刺史。
咏的弟弟义慎,在司空府做事。他的第四个弟弟义远,是国子博士。庄帝刚即位的时候,他们兄弟俩都在河阴被杀害了。义慎死后被追赠散骑常侍、征东将军、雍州刺史。
子为的弟弟茂,字仲宗。高宗快死的时候,他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当上了镇西将军、敦煌公。高祖刚即位的时候,他被任命为长安镇都将,后来升迁为西兖州刺史,将军的职位不变。之后回到朝廷做了光禄大夫,按例降为侯爵。茂为人谦虚谨慎,因为他弟弟很受皇帝宠爱,所以他很小心,免得因为功高盖主而招来祸患,于是就借口年老多病,坚决请求辞官。高祖没有勉强他,让他继续领取光禄大夫的俸禄,还把封地给了他的弟弟,他自己则住在定州中山。从此以后,他就过着悠闲的乡间生活,再也没有回过京城。景明年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谥号恭侯。
他的儿子静,字绍安,继承了他的爵位。刚开始做官的时候是太尉参军事,后来当了定州别驾、东平原太守。神龟三年去世,享年五十五岁。
子遐,字智远,是个有才华的人。他一开始当的是司空行参军,后来继承了爵位。慢慢地升迁到右将军、尚书驾部郎中。之后被外派到河内当太守。
有一天,尔朱荣带兵攻打洛阳,军队路过河内。这时,庄帝偷偷渡过黄河,去跟尔朱荣见面。子遐看准时机,劝说尔朱荣拥立庄帝,然后打开城门迎接尔朱荣,跟着庄帝一起南渡。到了河阴,不幸被叛军杀害,那年他才四十二岁。事情平定后,朝廷追赠他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尚书右仆射、秦州刺史的官职。因为他在护送皇帝的过程中立了功,被封为卢乡县开国伯,食邑三百户。
他的儿子子孝儒继承了他的爵位。后来北齐篡位,爵位等级被降低了。
子遐的弟弟子孚,字仲安,为人恭顺厚道。他一开始当的是镇北府功曹参军。后来做过定州别驾,汝阳、汝南、中山三郡太守。孝庄帝在位初期,因为他是皇亲国戚,被破格提拔为抚军将军、金紫光禄大夫。之后又外放为镇东将军、沧州刺史,还加封散骑常侍。普泰元年去世,享年六十二岁,留下五个儿子。
他的长子叫惠昭,做过太傅开府城局参军。
惠昭的弟弟惠谌,在武定年间做过齐州别驾。
子孚的弟弟子敬安,是个奉朝请的官,年纪轻轻就去世了。
子敬安的弟弟子季安,虽然对书史略知一二,但不算精通。他一开始当的是彭城王行参军。慢慢升迁到宁朔将军、步兵校尉。后来被外派到徐州,担任北海王颢的抚军府长史。正光年间,北海王颢被任命为关西都督,又把他带去当长史,委以军事重任。不久后又升为骁骑将军。孝昌三年,他在军中去世,享年五十三岁,朝廷追赠他征虏将军、凉州刺史的官职。
子遐的另一个儿子子处默,从小就聪明贤惠。他一开始当的是青州彭城王府主簿。后来慢慢升迁到通直散骑常侍、安东将军、光禄大夫、抚军将军、广州开府长史。天平初年去世,年仅三十九岁。
李茂辅,字督真,在当时也挺有名气的。他先当了中书博士,后来升迁为司徒议曹掾。高祖当咸阳王的时候,娶了他的女儿为妃,他就升任镇远将军、颍川太守,还兼管长社的戍守。李茂辅在边境地区治理得很好,很受当地百姓的爱戴,也保持了边境的和平。六年后,他在任上去世,享年四十七岁。朝廷追赠他征虏将军、秦州刺史、襄武侯的爵位,谥号惠。
他长子李伯尚,从小就很有名气。不到二十岁就当上了秘书郎。高祖皇帝经常说:“这是李家的千里驹啊!”他后来慢慢升迁,当上了通直散骑侍郎,还被皇上指派撰写《太和起居注》。没多久又升任秘书丞。世宗皇帝即位初期,他还兼任给事黄门侍郎。景明二年,因为卷入了咸阳王禧的谋反案而被处死,当时他才二十九岁。
李伯尚的弟弟李仲尚,长得非常英俊。从小就以文学才华出名。二十岁的时候就写出了《前汉功臣序赞》和叔父李冲的墓志铭。当时,侍中高聪和尚书邢峦看到他的作品后,都感叹道:“后生可畏,这话可不是虚言啊!”他一开始在京兆王愉手下当参军。景明年间,因为哥哥的事情被赐死,年仅二十五岁。
李仲尚的弟弟李季凯,为人沉稳,很有见识。因为哥哥的事情,他和母亲弟弟一起被流放到边疆。过了很久,遇到大赦才被赦免,于是就住在晋阳,默默无闻地过了好几年。孝昌年间,他当上了太尉参军事,还被加封为威远将军。不久又升任并州安北府长史。肃宗皇帝去世后,尔朱荣暗中策划大事,李季凯也参与其中。庄帝即位后,朝廷征召他为给事黄门侍郎,封他为博平县开国侯,食邑七百户。接着又升任散骑常侍、平东将军,后来又转任秘书监,最后升为中军将军。普泰元年七月,尔朱世隆因为尔朱荣的死,认为李季凯事先知道,于是杀了他,当时他五十五岁。出帝即位后,追赠他侍中、骠骑将军、吏部尚书、定州刺史的官职。
他的儿子李统,字基伯,继承了他的爵位。武定年间,他担任太尉刑狱参军。北齐取代北魏后,他的爵位被降了。
季凯的弟弟季延庆,在孝昌年间,一开始担任定州镇北城局的参军。后来慢慢升迁,当上了奉车都尉、陈留太守,最后做到镇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永熙二年去世,享年五十二岁,朝廷追赠他本将军、雍州刺史的官职。
他儿子季惠矩,在武定年间,担任仪同开府参军事。
季延庆的弟弟季延度,在武定年间,担任卫将军、安德太守。
季凯的弟弟季佐,字季翼,文武双全。高祖初年,他兼任散骑常侍,奉命出使高丽。因为出色地完成了使命,受到皇帝的赏识,回国后被任命为常山太守,并被赐爵真定子。之后又升迁为冠军将军、怀州刺史,赐爵山阳侯。不久又加封安南将军、河内公,接着又升任安东将军、相州刺史。他无论在哪里任职,都取得了显著的政绩。
有一次,皇帝御驾亲征,南下讨伐叛军,季佐被任命为安南将军,担任大司马的副手,咸阳王禧担任殿中将军。随后,他奉旨与征南将军城阳王鸾、安南将军卢渊等人一起攻打赭阳。可是大家互相不协调,各路军队都只是在城下摆开阵势,想用不战而降的方式投降叛军。只有季佐独自率领自己的部队,日夜不停地猛攻。这时,萧鸾派他的太子右卫率坦历生率领军队前来支援,但由于形势不利,大家都觉得兵力不足,想撤退。季佐于是挑选了两千骑兵去阻击敌人,结果被敌人打败了,因此被贬为平民,流放到瀛州。后来,皇帝再次征讨宛邓地区,又起用了季佐,任命他为假平远将军,统领军队。当时萧鸾的新野太守刘忌依仗城池坚固死守,季佐率领部队攻克了新野。因为这次战功,他被封为泾阳县开国子,食邑三百户。沔北平定后,广阳王嘉被任命为荆州刺史,季佐被任命为广阳王镇南府的长史,并加封辅国将军,另外还驻守新野。等到大军凯旋,高祖皇帝握着季佐的手说:“沔北,那是洛阳的南大门,你为朕平定了那里,也应该为朕好好守卫那里。”
高祖皇帝死了,皇上给他下了道圣旨,让他去荆州当个副手,继续当他的将军。他在荆州当差,威望特别高,边疆的老百姓都很拥戴他,前后有差不多两万户人家归顺了他。没多久,他就升职了,当上了正儿八经的刺史。世宗皇帝刚上任的时候,又把他调到朝廷,让他兼任都官尚书。景明二年他去世了,享年七十一岁。皇上追赠他征虏将军、秦州刺史的官职,谥号庄公。他儿子遵继承了他的爵位。
遵啊,长得帅气,能力也强,完全继承了他父亲的优点。他当过相州治中,后来又升迁为别驾、冀州征北府长史、司空司马。去世后,追赠他龙骧将军、洛州刺史的官职。孝庄皇帝在位初期,因为他是皇亲国戚,又给他追赠了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定州刺史的官职,这升迁速度,杠杠的!
他儿子果,继承了他的爵位,当过司空谘议参军。武定年间,因为跟西边的叛贼有勾结,被处死了。
遵的弟弟柬,字休贤。县里把他聘请去做功曹。他父亲去世后,他辞去了官职,并且终身不吃酒肉,一直隐居在乡下。肃宗皇帝刚上任的时候,司空兼任城王澄很欣赏他的品德,就让他当了参军事。没多久,他又升迁为司徒外兵参军。后来又当过任城、济北两郡太守。孝庄皇帝在位初期,他被提升为镇远将军、济州刺史。去世后,追赠他安北将军、殿中尚书、相州刺史的官职。
他儿子经,当过司徒谘议参军,还代理过豫州刺史。兴和年间,因为说了些妖言惑众的话,被赐死了。
柬的弟弟神俊,小名叫提。他年轻的时候就因为才学出名,被太常刘芳看重。他刚入仕途就担任奉朝请,后来又升迁为司徒祭酒、从事中郎。没过多久,就被任命为骁骑将军、中书侍郎、太常少卿。之后又外放,当了前将军、荆州刺史。
那会儿天下不太平,到处都在打仗。萧衍派曹敬宗带兵来打咱们,围了咱们好长时间,还放水淹城,城墙都快塌了,就剩几块还撑着呢!神俊将军他可厉害了,一直安抚百姓,大家齐心协力死守城池。朝廷后来派崔暹、王罴、裴衍他们来增援,曹敬宗这才灰溜溜地跑了。等敌人走了以后,城外到处都是死尸,神俊将军下令把他们都收敛安葬了。之后,朝廷封他做了大司农卿。
肃宗快不行的时候,又让他当了镇军将军,负责相州的事务。那时候葛荣从南边打过来,神俊将军心里很着急,就故意摔了马,伤了脚,留在汲郡,朝廷还下旨把他召回去了。后来庄帝当了皇帝,因为神俊是皇亲国戚,就让他当了散骑常侍、殿中尚书。朝廷还追认他之前坚守荆州的功劳,封他为千乘县开国侯,食邑一千户。之后又升迁为中书监、吏部尚书。
神俊将军这人啊,挺有才华,喜欢提拔人才,但是吧,他不太会做官,也不太正派,所以名声不太好。有个钜鹿人叫李炎,还专门写信告了他的状。天柱将军尔朱荣曾经推荐一个人当曲阳县令,神俊因为这个人官阶低,没用他。尔朱荣一听,火冒三丈,说神俊拉帮结派,打压功臣。神俊害怕了,就请求辞官。后来朝廷让他当了卫将军、右光禄大夫。没多久,尔朱兆进京,皇帝被抓了,神俊就逃到民间躲起来了。
等到孝文帝当了皇帝,神俊才回来,朝廷又封他做了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孝静帝当政的时候,让他去并州办事。后来又升迁为骠骑大将军、肆州刺史,最后还当上了侍中。兴和二年,神俊将军去世了,享年六十四岁。朝廷追封他为都督雍秦泾三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尚书左仆射、司徒公、雍州刺史,侍中、开国公的爵位不变。
这人啊,长得帅气,风度翩翩,又特别有才华,博览群书,对朝廷的旧制度和各种人伦世族关系都门儿清。他特别喜欢搞文雅活动,年纪大了也不停歇,交往的都是当时的名流。他还特别提携后辈,帮他们出名,当时有名气的才子,都特别敬重他。但是,他性格比较随便,不太注意约束自己,甚至跟年轻人称兄道弟,没个正形,所以很多人就批评他不够端庄稳重。他之前死了两个老婆,又想娶郑严祖的妹妹,这妹妹还是他外甥女。卢元明也打算娶她,结果就因为这事儿起了冲突,两家人在郑严祖家门口吵了起来。最后郑严祖的妹妹嫁给了卢元明,神俊特别失落,大家觉得他运气变差了。神俊自己没儿子,就让他弟弟延度的第三个儿子容儿继承了他家业。
他弟弟韶的弟弟元珍,小名叫大墨,一开始在朝廷做个小官,后来做到步兵校尉就去世了。
元珍的弟弟仲遵,很有本事,彭城王勰去定州当官的时候,把他请去当开府参军。后来一路升迁,做到员外散骑常侍、游击将军、太中大夫,然后外放当了京兆内史。后来大将军、京兆王继西征打仗,又请他当谘议参军。没多久,他又升任左将军、营州刺史。当时各地都在造反,叛乱一个接一个,营州城里的人心里都七上八下的。仲遵一个人孤身前往营州赴任,到了之后,他和大使卢同用恩威并施的方法安抚当地百姓,大家都很高兴。后来肃宗又派卢同去慰劳军队,结果卢同担心那些人不可靠,就带兵过去。城里有个叫刘安定的,本来就心怀鬼胎,以为卢同要对付自己,就吓坏了,于是就抓了仲遵。仲遵的两个儿子清石、陈罕,也都被杀了,只有他侄子徽仁逃过一劫。
韶从叔思穆,字叔仁,他爸爸韶抗,是从凉州那边搬到长江以南的,在刘骏手下做事,当过晋寿、安东、东莱三个郡的太守。思穆为人大气,很会说话,书法也很好,擅长草书和隶书,当时挺有名气的。
太和十七年,他带着全家老小从汉中回到京城,被任命为步兵校尉。后来母亲去世,他就辞官了。之后又重新被任命为都水使者。皇上南下打仗的时候,他兼任直阁将军,跟着一起平定了南阳,因为立功被封为伯。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司徒司马。
彭城王勰被派去定州,就请思穆当他的司马,还兼任钜鹿太守。后来彭城王调到扬州,又把思穆要过去当司马。离开彭城王府后,思穆被任命为征虏将军、太中大夫。之后外放,当了京兆内史,在那个位置上干了八年,做了不少好事情。后来被朝廷召回,升任光禄大夫。
肃宗刚上任的时候,思穆被任命为平北将军、中山太守,还没来得及上任,就又升迁为安北将军、营州刺史。最后死在任上,享年六十一岁。死后被追赠为安西将军、华州刺史。永安年间,他的儿子韶奖得到皇帝的赏识,思穆又追赠为卫将军、中书监、左光禄大夫。死后谥号为“宣惠”,他一共有十四个儿子。
他的嫡长子韶斌继承了他的爵位,做到散骑侍郎,可惜英年早逝。韶斌的哥哥韶奖,在武定年间当过司徒左长史。
李家从一开始在魏国,就官位和爵位都兼得,因为受到皇帝的宠爱,所以成了当时最显赫的家族。但是他们为人处世缺乏仁义,对亲情礼义也淡薄,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到了极点,几乎没有一点悲悯之心,看到别人穷困潦倒,也不肯施以援手。有识之士都因此看不起他们。
史官评论说:李宝家经历了战乱流离,晚年才安定下来,享尽了荣华富贵,家族也一直兴旺发达。他的子孙后代都继承了家业,个个都有官位和名声。韶从叔为人清廉,品行端正,功绩显著,名声很好。他的才华和风度令人敬佩,深受百姓爱戴,但他的为人处世过于正直,恐怕有些君子未必会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