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肇,字首文,是文昭皇太后的亲哥哥。他自称祖上是渤海人,五代祖顾,在晋朝永嘉年间为了躲避战乱跑到高丽去了。他爸爸叫高飏,字法脩。高祖皇帝在位初期,高飏带着弟弟高乘信还有乡里人韩内、冀富他们一起到了北魏,被封为厉威将军、河间子,高乘信被封为明威将军,皇帝对他们都非常优待,赏赐了奴婢、牛马和丝绸布匹。后来,高飏把女儿嫁给了当时的皇帝,也就是后来的文昭皇后,生下了世宗皇帝。

高飏去世了。景明年间,世宗皇帝思念舅舅,就召回了高肇兄弟等人。尚书事、北海王详等人上奏说:“高飏应该追赠为左光禄大夫,赐封渤海公,谥号敬。他的妻子盖氏应该追封为清河郡君。”皇帝准奏了。又下诏让高飏的嫡孙高猛继承渤海公的爵位,封高肇为平原郡公,高肇的弟弟高显为澄城郡公。这三个人同一天受封。一开始世宗皇帝要给舅舅他们封爵的时候,还赐了衣服帽子,在华林都亭接见了高肇和高显。他们俩当时特别害怕,紧张得行为举止都不太得体。几天之间,就从普通人变成了权贵,富贵得不得了。那一年,咸阳王禧被杀,他的很多财物、珍宝、奴婢、田宅都落到了高家手里。没过多久,高肇就当上了尚书左仆射、领吏部、冀州大中正,还娶了世宗皇帝的姑姑高平公主为妻,后来又升迁为尚书令。

话说这高肇啊,一开始只是个小官,没什么人看得起他。后来呢,他升到重要职位后,就特别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的,大家都说他是个能干的人。世宗皇帝刚上任那会儿,朝中几个大官把持朝政,后来因为咸阳王禧没事找事,想造反,所以世宗就逐渐开始信任高肇了。高肇自己没什么厉害的亲戚,他就开始拉帮结派,跟了他的人,没多久就升官发财,不跟他的人,就给他安个大罪名,弄得倾家荡产。北海王详的官位比他还高,他就想方设法把北海王给弄死了。他还跟世宗说,要小心提防其他王爷,搞得那些王爷跟囚犯似的。

后来,顺皇后突然死了,大家都在传说是高肇干的。之后,皇子昌也死了,都说这是王显医治失误,其实啊,是高肇授意的。京兆王愉被派到冀州当刺史,他害怕高肇的权力太大,太嚣张跋扈,结果就起了反心。高肇还参与了杀害彭城王勰的事。这下,朝野上下都对他侧目而视,个个都害怕他,讨厌他。 因为他专权,升官降职全凭他一句话。有一次,他和清河王怿在云龙门外廊檐下,不知道因为什么事吵了起来,吵得不可开交,太尉高阳王雍不得不出来劝架。高皇后当政后,高肇更是受宠信。他位高权重,事事都自己做主,其实他没什么文化,做事也不合规矩,喜欢改动前朝的制度,胡作非为,还减低官员的俸禄,打压功臣,搞得民怨沸腾。

延昌年间,他升任司徒。虽然位极人臣,但他心里总觉得没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总是愁眉苦脸的,大家都在背后笑话他。他爹妈兄弟的墓地虽然早就封了,但他一直没去迁葬。过了三年,朝廷才下令让他迁葬,他自己都不去,只派他侄子高猛去改换丧服,然后把他们迁葬回老家。当时的人们都觉得他没脑子,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怎么责怪他。

那一年,朝廷要出兵攻打蜀地,就让高肇当大将军,统领大军。他和甄琛等二十多个将领一起,到东堂去向世宗皇帝辞行,并献上作战计划。那天,高肇骑的骏马停在神虎门外,突然毫无缘由地受惊倒地,滚到水沟里,马鞍都散架了,大家都觉得很奇怪。高肇出来后,心里很不舒服。

四年后,世宗皇帝驾崩了,朝廷下令赦免征兵。肃宗皇帝和张肇以及征南将军元遥等人写信,用含蓄的语言告知了这个不幸的消息。张肇听到这个噩耗,又惊又悲,不只是因为仰慕世宗皇帝,也私下担心自己会因此而遭到祸患,每天都悲痛哭泣,以至于身体消瘦憔悴。临近京城的时候,他住在瀍涧驿亭,家人晚上来探望他,大家都互相不看对方一眼,直到到了皇宫脚下,才穿着丧服痛哭,进入太极殿,尽情表达哀思。

太尉高阳王先早就在西柏堂,专权处理政事,他和领军将军于忠密谋想要除掉张肇。他们暗中在舍人省下准备好了庄士直、邢豹、伊瓮生等十多个壮士。张肇在梓宫前哭祭完毕,就在百官面前被带进了西廊,清河王怿、任城王澄以及其他诸王都偷偷地指指点点,议论纷纷。张肇一进入舍人省,壮士们就冲上去把他拉倒杀害了。朝廷下诏公布了他的罪行,还说刑书还没来得及下达,他就自杀了,至于他的其他亲属,一概没有追究,只是取消了他的官职爵位,以士人的礼仪下葬。到了晚上,才从厕所门把他的尸体运回家。早先,张肇西征的时候,走到函谷关,车轴断了。跟随他的人都认为他回不来了。灵太后临朝听政,特地追赠他营州刺史的官职。永熙二年,皇帝又追赠他使持节、侍中、中外诸军事、太师、大丞相、太尉公、录尚书事、冀州刺史的官职。

张肇的儿子张植,从中央政府的侍郎做起,后来担任济州刺史,率领州军讨伐平定了元愉的叛乱,手下将领也有立功的。按理说应该受到封赏,但他却拒绝了,说:“我家世代蒙受皇恩,为国家效力是应该做的,怎么可以用此来索取赏赐呢?”他的话语恳切动人,发自肺腑。他后来又历任青州、相州、朔州、恒州四州刺史,最终去世。张植在五个州担任刺史,都以清廉能干著称,当时人们都称赞他为好刺史。死后,朝廷追赠他安北将军、冀州刺史的官职。

张肇的长兄张琨,早年就去世了。他继承了张氏家族的爵位,被封为渤海郡公,朝廷追赠他都督五州诸军事、镇东太将军、冀州刺史的官职。朝廷又诏令他的儿子张猛继承爵位。

猛,字豹儿,是长乐公主的丈夫,长乐公主是世宗皇帝同母妹妹。他当上了驸马都尉,后来官至中书令。 他还做过雍州刺史,政绩显著,后来又回到朝廷担任殿中尚书。死后被追赠为司空、冀州刺史。等到皇帝去世后,又追赠他为太师、大丞相、录尚书事。长乐公主没有孩子。猛在外面有个儿子,他不敢让公主知道,临死前才告诉了公主,那儿子当时已经快三十岁了。公主便召他来为她料理丧事,没多久,这个儿子也死了,没有留下后代。

琨的弟弟偃,字仲游,在太和十年去世。到了正始年间,被追赠为安东将军、都督、青州刺史,谥号庄侯。景明四年,世宗皇帝娶了他的女儿为贵嫔。顺皇后去世后,在永平元年,偃的女儿被立为皇后。永平二年,朝廷大臣上奏,封皇后的母亲王氏为武邑郡君。

偃的弟弟寿,早早去世了。寿的弟弟就是肇。

肇的弟弟显,做过侍中、高丽国大中正,也早早去世了。

于劲,字钟葵,是太尉拔的儿子。他很有军事才能。因为他父亲是功臣,再加上他自己的功劳,被任命为沃野镇将,被赐爵富昌子,还被拜为征虏将军。世宗皇帝娶了他的女儿为皇后,封他为太原郡公。他的妻子刘氏被封为章武郡君。后来他又升任征北将军、定州刺史。死后被追赠为司空,谥号恭庄公。从栗磾到于劲,他们家族几代都显赫无比,出了一个皇后,四个被追赠为公爵的人,三个领军将军,两个中书令,三个开国公。虽然于劲是皇后的父亲,但是因为顺皇后早逝,他最终也没有担任过辅佐皇帝的重臣。

于劲的儿子晖,字宣明,是皇后的弟弟。他年轻时就很有魄力。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后来官至汾州刺史。晖很会与人相处,深得尔朱荣的赏识,尔朱荣把女儿嫁给了他的儿子长孺。他历任侍中、河南尹,后来又兼任尚书仆射、东南道行台。他曾与齐献武王一起在兖州平定了羊侃的叛乱,后来元颢攻入洛阳,害死了他。

于劲的弟弟天恩,官至内行长、辽西太守。死后被追赠为平东将军、燕州刺史。天恩的儿子仁生,官至太中大夫。仁生的儿子安定,做过平原郡太守、高平郡都将,后来去世了。

胡国珍,字世玉,是安定郡临泾县人。他爷爷,叫胡略,是姚兴手下渤海公姚逵的平北府谘议参军。他爸爸,叫胡渊,是赫连屈丐手下的黄门侍郎。后来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攻克统万城,他爸爸因为投降有功,被封为武始侯,之后又当上了河州刺史。

就这样,胡国珍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家世背景相当不错。他爷爷和爸爸都在当时比较重要的官位上待过,也算是跟着朝廷混饭吃的。他爸爸更是因为立功受赏,官至河州刺史,这在当时可是个不小的官儿。所以说,胡国珍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比较优越的环境里。

国珍从小就爱学习,为人清廉俭朴。太和十五年继承爵位,按规定降为伯。他的女儿被选入宫中,生下了肃宗皇帝,也就是后来的灵太后。肃宗当上皇帝后,任命国珍为光禄大夫。灵太后临朝听政,提升国珍为侍中,封他为安定郡公,赏赐他豪宅、布匹、粮食、奴婢、车马牛羊,非常丰厚。还追封国珍的妻子皇甫氏为京兆郡君,并拨给十户人家守墓。

尚书令、任城王澄上奏说,安定公地位尊贵,德高望重,深受众人敬仰,应该允许他出入宫禁,参与国家大事的商议。皇帝批准了。于是国珍可以参与朝政决策了。没多久,国珍又升任中书监、仪同三司,侍中职位不变,赏赐更是数不胜数。皇帝每年还赏赐他绢八百匹,给他妻子梁氏四百匹,他的子女、兄弟姐妹也都有赏赐,都非常富裕。国珍和太师高阳王雍、太傅清河王怿、太保广平王怀一起在门下省工作,共同处理政务。

皇帝下令,按照汉朝车千秋和晋朝安平王的故事,给他配备一辆步辇,可以从掖门直接出入宣光殿,并配备了拐杖。后来,他和侍中崔光一起给皇帝讲解经书,在宫中侍奉。国珍不久后上书,提出了许多关于刑政的建议。皇帝都采纳并实施了他的建议。延和初年,国珍被加封为使持节、都督、雍州刺史、骠骑大将军、开府。但灵太后考虑到国珍年纪大了,不想让他到外地任职,又想给他一些荣耀,所以最终没有让他去雍州。于是,国珍被提升为司徒公,侍中职位不变,并在家里接受了册封。灵太后和肃宗带着百官到国珍府上赴宴,宴席非常热闹。

之后,又追封京兆郡君为秦太上君。秦太上君景明三年在洛阳去世,享年十六岁。太后觉得太上君的坟墓太简陋了,就扩建了坟墓,并修建了墓园、门阙、碑表。侍中崔光等人上奏说:“根据史书记载,汉高祖的祖母最初谥号为昭灵夫人,后来被尊为昭灵太后;薄太后的母亲谥号为灵文夫人,她们都被赐予三百户的园邑,并有长丞负责看守。现在秦太上君还没有尊号,陵寝也比较简陋,建议追尊秦太上君的称号,并设置人员打扫祭祀,以慰藉她的在天之灵。请求追尊她为孝穆太上君,并拨给三十户人家作为园邑,设立长丞负责看守。”太后同意了。国珍的继室梁氏被封为赵平郡君,元叉的妻子被封为女侍中,并封为新平郡君,又加封冯翊君。国珍的儿子祥娶了长安县公主,也就是清河王怿的女儿。

国珍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一直都很虔诚地信奉佛教,为人清廉正直,经常自己礼佛修行。即使年老体衰,出入侍奉皇上时,他还能骑马。神龟元年四月七日,他步行前往新建的佛像那里,走了四五里地到阊阁门。八日,他又去观看佛像,直到傍晚才肯休息。劳累加上天气炎热,他的病情加重了,于是就卧病在床。灵太后亲自照顾他,给他准备药膳。十二日,国珍去世了,享年八十岁。朝廷赐给他东园温明秘器、五时朝服各一套、衣服一件,以及布匹五千匹、钱一百万、蜡烛一千斤。大鸿胪持节监督他的丧事。灵太后回到宫中,在九龙殿为他穿上丧服,并在九龙寝室居住守丧。肃宗皇帝穿着小功的丧服,在太极东堂为他举哀。皇上还下诏,从国珍去世到七七四十九天,每天都要举行千僧斋,并让七个人出家;百日之后,再举行万人斋,让二十七个人出家。之前有巫师说国珍将有灾祸,劝他做一些厌胜的法事。国珍拒绝了,说吉凶祸福自有定数,只有修德才能化解灾难。临死前,他再三叮嘱太后说:“母子要好好治理天下,要体恤万民,不要只看重大臣们的脸色。”他还嘱咐他的儿子祥说:“我只有一个儿子,我死后不要像现在这样被别人压制。”因为灵太后喜欢开玩笑,有时会训斥他,所以国珍才这样说。

一开始,国珍想把他祖父葬回老家,后来因为他祖上许多胡人都在洛阳安葬,所以他心里也想着要葬在洛阳。崔光曾经在太后面前问国珍:“您百年之后想葬在哪里,是葬在洛阳还是回长安?”国珍说要陪葬在皇家的陵墓。等到他病危的时候,太后问他身后事宜,他竟然说要葬回安定,说话已经迷糊不清了。太后就问清河王怿和崔光等人,商量是葬在洛阳还是安定。怿和其他人认为他病中胡言乱语,应该按照他之前说的办。太后还记得崔光以前和国珍的对话,于是就在洛阳为他营建墓地。太后虽然表面上听从了大家的意见,但是心里却深深地记着国珍临终前的话,她说:“我公远慕二亲,亦吾之思父母也。”

哎,这国珍啊,那可是风光无限!皇上给他加官进爵,封他当了好多官,什么假黄钺、使持节、侍中、相国、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师、领太尉公、司州牧,还给他起了个响亮的称号——太上秦公,甚至还给了他九锡的殊荣! 他死后,葬礼也特别隆重,九旒銮辂,还有虎贲、班剑百人护送,前后还有羽葆彭吹,辒辌车,规格高着呢!谥号是文宣公,皇上还赏赐了他三千段布匹和一千五百石粮食。更厉害的是,皇上还追封了他祖宗、兄弟、侄子等等一大堆亲戚,都给他们封了官职。皇上还派人拿着节杖去安定地区监督他的丧事。灵太后亲自迎接太上君(国珍)的灵柩回府,和国珍一起下葬,还给了他们一样的陪葬品。等国珍的神主牌位入庙后,皇上又下令太常寺用轩悬之乐和六佾之舞来祭奠他。

一开始,国珍没儿子,就把他养兄真子的儿子僧洗过继给他当儿子,后来国珍又娶了赵平君,生了个儿子叫祥。

祥字元吉,继承了他爹的爵位。按规矩,世袭爵位通常都会减低封邑,可祥却例外,完整继承了他爹的封地,这可是破例了!他母亲赵平君去世后,皇上赏赐给她东园秘器,肃宗皇帝还穿了小功的丧服,在东堂为他母亲举行了哀悼仪式。灵太后则穿了齐衰的丧服。赵平君葬在了太上君(国珍)墓的左边,没和太上君合葬。祥后来当上了殿中尚书、中书监、侍中,还被改封为东平郡公。他死后,追赠他开府仪同三司、雍州刺史的官职,谥号是孝景。

僧洗,字湛辉,被封为爰德县公,后来也当上了中书监、侍中,还被改封为濮阳郡公。不过,从永安年间开始,他就退出了朝政,不参与朝事。天平四年,他去世了,皇上也赏赐给他东园秘器,并追赠他太师、太尉公、录尚书事、雍州刺史的官职,谥号是孝。

真子的长子宁,字惠归,继承了国珍的爵位,不过爵位名称改成了临泾伯,后来又晋升为公爵。他当过歧州和泾州刺史。死后,谥号是孝穆。他的女儿嫁给了清河王亶,生下了孝静皇帝。武定年间,皇上又追赠他太师、太尉公、录尚书事等官职,谥号是孝昭。

这个人叫子虔,字僧敬。当时灵太后被废,子虔是皇帝的侍卫,跟另一个侍卫张车梁一起策划杀掉义。结果事情败露了,义杀了车渠等人,子虔被流放。后来灵太后重新掌权,召他回来当吏部郎中。灵太后喜欢和家人亲戚一起宴饮玩乐,子虔经常劝谏她,所以后来太后宴饮玩乐的时候,他就不怎么参加了。后来他被外放到泾州当刺史,被封为安阳县侯。兴和三年,因为是皇帝的舅舅,所以被提升为司空。他去世后,被追赠为太傅、太尉、尚书仆射、徐州刺史,谥号为宣。下葬那天,百官都去送葬,皇帝的仪仗队也送他出了城门。他有个儿子叫长粲。

李延实,字禧,是陇西人,尚书仆射李冲的长子。他性格温和善良,年轻时是太子的舍人。世宗初期,他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成为清泉县侯。后来一步步升迁,做到左将军、光州刺史。庄帝即位后,因为他和皇帝是舅甥的关系,被破格提拔为侍中、太保,封为濮阳郡王。但是李延实觉得太保这个官职犯了祖宗的忌讳,而且王爵也不适合庶姓,所以上表坚决推辞。最后只接受了濮阳郡公的爵位,改任太傅。没多久又转任司徒,然后被外放到青州当刺史,官职是使持节、侍中、太傅、录尚书事。后来尔朱兆攻入洛阳,皇帝被囚禁,因为李延实是皇亲国戚,所以他在州馆被杀害了。等到了孝明帝时期,他的遗体才被运回洛阳安葬。死后被追赠为使持节、侍中、太师、太尉、录尚书事、都督、雍州刺史,谥号为孝懿。

他的长子李彧,字子文,娶了庄帝的姐姐丰亭公主。被封为东平郡公,官至侍中、左光禄大夫、中书监、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广州刺史。李彧为人喜欢结交朋友,行为轻浮放荡。尔朱荣死后,那些有军事才能的人都得到了李彧的推荐。孝静帝时期,李彧因为犯了罪被处死。

史书上说:那些贤明的君主,都深谋远虑。“舅甥之国,罕执钧衡;母后之家,无闻倾败。” 后来的朝代,经常发生改朝换代的事情,这都是因为他们不按照规矩办事,所以很快就失败了。那些能够保住基业,不毁坏祖宗所创立的事业的,都是因为他们能够按照道理办事,远离权力斗争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