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等奏上:以前司马迁是旷世奇才,班固也是当时杰出的文人,他们都继承前人的衣钵,编撰史书,在纪传体史书中表达了自己的志向,他们的写作思路和留下的痕迹,我们都能看到。叔峻整理了东汉以后的史书,继续撰写了蜀汉的史书,十志的体例就来自于司马迁和班固,但他们的史书也有缺失之处。曹魏一朝的史料,几乎没有完整的记载;从魏晋到南北朝的史书,也都很不完善。即使有一些零星的记载,大多是民间流传的野史异闻,与正史记载大相径庭。自从永嘉之乱后,中原地区战乱不断,那些偏颇不实的野史小书,几乎没有参考价值。魏朝统一全国,继承了前朝的史书,并且善始善终。陛下圣明睿智,谦逊恭谨,俯瞰历代帝王,掌控着万世江山,您深切怀念魏朝的兴盛,也记挂着神州大地人民的福祉。我们遵奉您的圣旨,编撰魏朝的史书,按照纪传体例进行编纂,以完成您的旨意。我们认为,史书的作用在于搜集遗漏的史料,纪传体史书已经足够,不需要再附加其他的内容。重要的事件必须清晰明了,重大的人物必须重点描写,我们广泛搜集史料,总结魏朝的兴衰,将这些内容放在所有篇章之后,从而完整地展现魏朝的历史。所以我们花了很长时间,经历了各种艰难险阻,既参考旧史料,又补充新的内容,现在终于完成了。时代变迁,道理也随之改变,现在写史书和以前写史书的侧重点不同。以前重视的是那些琐碎的细节,现在重视的是宏大的历史叙事,以前可以参考前朝的史书,现在要急需一部魏朝的史书,我们舍弃了前者,选择了后者,这都是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选择。我们最终完成了十志二十卷,请将它放在正史的后面,这样总计一百三十一卷。我们这些做官的,拿着笔杆子写书,实在没有更好的办法了,我们冒昧地打扰了您,实在是罪该万死!谨此上奏。

十一月,持节、都督梁州诸军事、骠骑将军、梁州刺史、前著作郎、富平县开国子臣魏收启。

《魏书》,十二纪、九十二列传、十志,凡一百一十四篇,旧分为一百三十卷,北齐尚书右仆射魏收撰。

一开始啊,魏国的史官邓渊、崔浩、高允他们都写过编年史,结果好多事情都漏掉了,十件事里能留下三件就算不错了。到了太和年间,李彪、崔光才开始把史书分成纪、传、表、志这些部分。到了宣武帝时期,邢峦写了《高祖起居注》,崔鸿、王遵业又接着往下写,一直写到明帝。之后,温子升写了三卷的《庄帝纪》,济阴王晖业写了三十卷的《辨宗室录》。魏朝末年,山伟这小子巴结元天穆、尔朱世隆那些人,跟綦隽一起把持着朝廷的史书,二十多年下来,魏朝的历史记录几乎全没了,十万件事里能记下一件就不错了。

北齐文宣帝天保二年,下令让魏收修撰魏朝的历史。魏收广泛搜集各种家谱、资料,查找遗漏的史料,把魏朝从头到尾的历史都写进去了,内容相当详尽。魏收挑选的史官,其实能力都不如他,所以像房延祐、辛元植、眭仲让、刁柔、裴昂之、高孝干这些人,都不擅长写史书,那些三十五篇列传、二十五篇序言、九十四篇论赞、前后两篇表,还有一篇上奏文,全都是魏收自己写的。五年后,魏收把书呈上去了,还把崔、李他们以前写的旧史书都烧掉了。魏收因为是齐国人,所以写魏国史书的时候,褒贬非常主观,当时很多人觉得他写得不公平。文宣帝就让魏收跟一百多位魏朝官员的家属对质,让他们评论魏收写的史书。一开始魏收还能辩解,后来就顶不住了。范阳的卢斐、顿丘的李庶、太原的王松年,因为批评魏收写的史书,都被打板子发配到甲坊,甚至有人被打死了。大家对魏收的史书怨声载道,都骂它是《秽史》。

当时杨愔、高德正这两个权臣当道,魏收就给他们写了传记,这两人也大力帮衬魏收,压制那些反对的声音,不让大家再讨论了,魏收的史书也没正式颁布。等到孝昭帝建中年间,又下令让魏收重新审核史书。魏收就说要写两份,一份交给朝廷,一份放在邺城,想看的人都可以看。这下朝中大臣们都纷纷指责魏收的错误。武成帝又下令让魏收修改史书。魏收因为写魏史得罪了很多人,齐朝灭亡的那一年,他的坟墓被盗,尸骨都被抛弃在外面了。

隋文帝觉得魏收写的《魏书》内容不靠谱,叙述也不合逻辑,就让魏澹、颜之推、辛德源重新写一本,一共九十二卷,把西魏当成正统,东魏当成伪朝。这新写的书,写法简洁明了,彻底纠正了魏收的错误,隋文帝很满意。后来隋炀帝又觉得魏澹写的还不够好,就又让杨素、潘徽、褚亮、欧阳询重新修订《魏书》。结果杨素还没完成就死了。

到了唐高祖武德五年,他又下令让侍中陈叔达等十七个人一起写后魏、北齐、周、隋、梁、陈六朝的历史,结果拖了好多年也没写完。唐太宗刚上任的时候,采纳了秘书省的建议,放弃了修订《魏书》的计划,转而只写五代史。唐高宗时期,魏澹的孙子,同州刺史魏克己,又续写了十志十五卷,把魏澹原来写的那些内容也加了进去。《唐书·艺文志》里还记载了张大素的《后魏书》一百卷和裴安时的《元魏书》三十卷,但现在这些书都失传了。所以,现在我们说的魏朝历史,主要还是以魏收的《魏书》为准。

孔子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三代时期,文章创作最兴盛的是周朝。到了东周、秦、汉时期,虽然经历了战争和动乱,但上古时期留下来的好传统和优秀人才,并没有完全消失。那些贤明的君主、忠诚的大臣,他们的事迹和品德,都非常显著。那些有才能的文人,他们的文章、议论、谏言、辩论,以及那些好的计策,都足以让人震惊,影响社会风气,成为后世的榜样。而左丘明、司马迁、班固这些优秀的史学家,他们博学多才,善于叙事,不夸大也不隐瞒,所以他们的作品流传至今,一千多年了仍然没有被磨灭。

东汉、魏、晋时期,距离圣人时代越来越远,史官的才华也越来越差。永兴年间政治腐败,戎狄入侵中原,先王留下来的好局面都被破坏殆尽了。

拓跋氏趁着后燕衰弱的时候,一点点地吞并了并州和冀州,打了三十多年仗,才算基本统一了中原地区。一开始啊,那些朝廷大臣和地方长官,都是原来部落的首领,虽然也用了一些赵国魏国的旧贵族,但经常因为猜忌互相残杀。官职有,但俸禄少,所以官员大多贪污受贿;法律严厉,所以老百姓互相残害;不重视礼义廉耻,所以读书人没有节操;贿赂盛行,所以社会风气很坏,喜欢抢夺。

等到迁都洛阳以后,才慢慢开始采用夏朝的礼仪制度。宣武帝性格软弱,孝明帝年纪又小,国家政事和法律都松懈了,社会风气越来越坏,上下互相欺骗,国家纪律完全崩溃了。皇太后在宫里搞乱子,外面又有很多盗贼作乱,祸乱是从六镇开始的,最终因为尔朱荣而导致国家分裂,最终灭亡了。虽然他们统治了百余年,但是他们的典章制度、内外风气,跟之前的刘渊、石勒、慕容氏、苻坚、姚苌等差不多。拓跋道武帝、拓跋太武帝的暴虐程度,甚至比曹操和司马炎还要厉害;孝文帝的强大,又比不上苻坚。他们的文学、儒学方面的成就,根本不值得一提,那些谋臣、辩士、将领的功绩,也比不上前朝。而且写历史的人,语言粗俗,取舍不当,文章写得不好,史实也不准确,写出来的书,篇幅冗长,内容都是些官职、州郡的名字,还有很多琐碎无聊的事情,读起来让人厌烦,很快就忘了。学者们也觉得枯燥,不愿意学习,所以几百年来,很多史书都丢失损坏了,大概有三十卷左右吧。现在我们把每一篇的目录都整理出来了。

但是,北魏的历史,上承魏晋,下启周齐隋唐,一百六十年兴衰的概况,是不能省略的。我们臣攽、臣恕、臣焘、臣祖禹,恭敬地呈上目录,冒死进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