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顺,字德正,是河北赵郡平棘人。他爸爸李系,是慕容垂手下的散骑侍郎,后来还当过东武城县令,政绩很不错,口碑很好。后来太祖统一中原,就让李系当了平棘县令。李系年纪大了,最后在家去世了,朝廷追赠他宁朔将军、赵郡太守和平棘男爵位。李顺从小就博览群书,很有才干,在当时很有名气。

神瑞年间,他当上了中书博士,后来升迁为中书侍郎。始光年间,他跟着军队去征讨蠕蠕,因为在军事策略上出了不少好主意,被封为后军将军,还被赐爵平棘子,又加封奋威将军。

北魏世祖拓跋焘要讨伐赫连昌,就问崔浩:“我以前北征的时候,李顺给我出了好几个主意,都很符合大的战略方针。现在我想让他统领先锋部队,你觉得怎么样?”崔浩回答说:“李顺的才能完全能胜任这项任务,这跟您的想法一样。但是,我和他家有亲戚关系,我非常了解他这个人,他性格比较耿直,做事比较冲动,不太适合完全信任他,让他独当一面。”世祖听了崔浩的话,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原来崔浩的弟弟娶了李顺的妹妹,崔浩的儿子又娶了李顺的女儿,虽然两家是亲家,但崔浩其实看不起李顺,李顺也看他不顺眼,所以两人暗地里互相猜忌,崔浩就处处打压李顺。

等到大军到达统万城,大败赫连昌的军队,李顺在这次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官职也升了,从右军将军升为左军将军。后来再次征讨统万,李顺被提升为前将军,还掌握了兵权。赫连昌出来迎战,李顺指挥军队,打败了赫连昌的左路军。统万城攻克后,世祖赏赐各位将领珍宝之类的,李顺都谢绝了,只请求赏赐几千卷书籍。世祖很欣赏他这一点。回到京城后,论功行赏,李顺被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赏赐他十五户奴婢和一千匹丝绸。他又跟着军队去平凉攻打赫连定。三秦地区平定后,李顺升任散骑常侍,被封为侯爵,加封征虏将军,后来又升任四部尚书,皇上对他非常宠信。

沮渠蒙逊把河西地区献给了朝廷,皇帝想要精简一下出使的人员。崔浩说:“蒙逊称臣纳贡,表示友好,在河西地区建立了联系。如果能让边远地区的人都能来朝贡,那该多好啊!应该派个德高望重的官员去慰问一下他,尚书李顺就非常合适。”

皇帝说:“李顺是位受人尊敬的大臣,不应该让他先去当这个使臣。如果蒙逊亲自带着礼物来朝见我,我又该如何奖赏他呢?”崔浩说:“当年邢贞出使吴国,也是魏国的太常。只要事情合适,就不必担心太隆重。难道当年邢贞出使吴国,是为了让吴王来参观魏国吗?” 皇帝听从了崔浩的建议,任命李顺为太常,并派他去册封沮渠蒙逊为太傅、凉王。

李顺回来后,皇帝又任命他为使持节、都督秦雍梁益四州诸军事、宁西将军、开府、长安镇都大将,并晋爵为高平公。没过多久,皇帝又召他回朝,担任四部尚书,还加封他为散骑常侍。

延和年间,我又被派去凉州。蒙逊派中兵校郎杨定来见我白顺,说:“我年纪大了,毛病多,老毛病又犯了,腰腿都不利索,不能行跪拜大礼。这几天好些了,过几天咱们见面吧。”我说:“您年纪大了,朝廷是知道的。您以臣子的礼节对待我,另有圣旨,怎么能安心不见上使呢?”

第二天,蒙逊把我请到府里。到了庭院,蒙逊却箕踞着靠着几案坐着,连起身的意思都没有。我正色大声说:“想不到你这老头子无礼到这种地步!如今你根本不顾及灭亡的危险,竟敢如此轻慢天地,你的魂魄都要吓跑了,还见我做什么?”我就要拿着节杖走。蒙逊派杨定追到庭院里对我说:“太常您既然宽容我的衰老和疾病,听说朝廷有不必行跪拜之礼的诏令,所以我才敢这样安然自处。如果太常您说:‘你该拜,你该跪,你不遵从圣旨。’那就是我的罪过了。”

我更生气了,说:“齐桓公九次会合诸侯,平定天下。周王赐给他祭肉,命令说:‘伯舅不必下拜。’而桓公仍然遵守臣子的礼节,下拜接受。如今您虽然功高勋厚,但比不上小白(齐桓公名小白)对朝廷的勤勉,虽然朝廷很尊重您,但也没有不必下拜的诏令。如果您这样骄傲自大,这是自寻死路,不是长久安宁的计策。如果朝廷震怒,将您吞并灭亡,后悔也来不及了!”蒙逊说:“太常您用古代的英烈来警示我,又用天威来吓唬我,我怎敢不战战兢兢,恭敬地听从您的教诲呢?”于是他拜倒在地,行尽了礼节。

礼毕,蒙逊说:“依靠德行的人兴盛,依靠武力的人灭亡。朝廷最近几次征战都取得了胜利,疆土已经辽阔了,只要按照道理治理百姓,就足以兴盛国家。但是只顾着征战讨伐,恐怕不能长胜。”我说:“从前太祖开创了宏大的基业,建立了广阔的疆域。太宗继承了皇统,王业更加兴盛。自从圣上亲政以来,志在安定天下。所以多次亲征,冒着风霜,消灭了赫连氏在三秦之地,击溃了蠕蠕人在漠北。开疆拓土,俘虏无数;尸首遍野,到处可见。平定了暴虐,保全了百姓,威震八方,名扬天下。自古以来,用兵的成功,没有今天这样盛大的。所以边远地区蛮荒的百姓,没有不踮起脚尖伸出手,恭敬地弯腰下跪的。天兵四面而来,昭示赏罚,何谈依靠武力?圣王用兵,征讨南蛮,北狄就会怨恨;讨伐西戎,东夷就会怨恨,天子又怎么能称心如意呢?”

蒙逊说:“如果像您说的那样,那么凉州的百姓也希望魏帝能来,为什么还要紧急地报告警报,日夜不停呢?我想您说的话,大概是不真实的。”我说:“苗民背叛帝舜而亲近暴君,有扈氏违抗后启而跟随逆贼。

哎,这情况,离得这么近,被这凶狠的气势压得喘不过气来,这自古以来都是这样,哪只是咱们老百姓受苦啊?

皇上把王顺叫回来,问他跟蒙逊之间来来回回说了些什么,以及蒙逊的政绩和得失。王顺说:“蒙逊独揽河西走廊三十多年大权,经历过很多艰难险阻,对局势变化比较了解,而且他还安抚了边远地区,那些偏远地区的老百姓也都很怕他,很服他。虽然他没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什么长远谋划,但也足够让他平安度过一生了。前年他上表说十月送昙无忏法师去长安,我当时去迎接他,结果就和他的本意相违背了。他这个人不忠不诚实,这一点表现得非常明显。礼仪是为人处世的根本,恭敬是为人之本。没有礼仪和恭敬之心,是无法长久享有福禄的。依我看,蒙逊的家族气数已尽了。”

皇上说:“照你这么说,蒙逊家族衰败的日子指日可待了,他的儿子还能继承他的爵位吗?继承爵位之后,多久会灭亡?”王顺回答说:“我粗略地见过他儿子一面,不是什么有才能的人,顶多能保住一方小地。我听说敦煌太守牧犍,为人比较粗鲁,如果要接替蒙逊的位子,那一定是他。但是和蒙逊相比,大家都说他差远了。这大概也是上天为了成就您的圣明而做的安排吧。”皇上说:“我现在正忙着对付东边的事,暂时顾不上西边,就像你说的,三五年内动手也不算晚。先把之前的计划搁置一下,以后再做打算。”

后来,蒙逊死讯传来,皇上对王顺说:“你说的蒙逊会死,现在应验了。你又说牧犍会继位,真是神机妙算啊!我拿下凉州的日子也不远了。”于是皇上赏赐王顺绢一千匹,好马一匹,并提升他的官职为安西将军。皇上对王顺的宠信越来越深,政务大事小情都让他参与。崔浩很讨厌王顺。

话说那个卢顺,十二次出使凉州,皇帝世祖都夸他办事能力强。可他跟蒙逊关系好,经常一起吃喝玩乐,蒙逊说话还特没规矩,卢顺怕蒙逊回京后在皇帝面前告状,于是蒙逊就送给他很多金银财宝,堵住他的嘴,所以蒙逊的那些错事,皇帝就不知道了。 后来,崔浩知道了这件事,就偷偷告诉了皇帝世祖,但皇帝当时没相信。

太延三年,卢顺再次出使凉州,回来后,皇帝世祖对他说:“我以前和你密谋,计划攻打凉州,只是这几年一直在东边打仗,没顾得上西边,时间一晃就过去了。现在和龙已经平定了,三方都没有战事,正好可以整顿军队,向河右地区进军,一举扫荡万里,现在正是时候!你多次出使凉州,对那里的情况非常了解,你觉得我今年出兵,能成功吗?”卢顺回答说:“我以前就建议过您这么做,私下里也觉得可以。但是百姓劳苦多年,还没得到休养生息,不能频繁用兵,增加他们的劳累。最好等到以后再行动。”世祖听从了他的建议。

五年后,朝廷议论要征讨凉州,卢顺认为凉州缺水草,不适合远征,跟崔浩在朝堂上吵了起来。崔浩坚持认为应该出兵。世祖采纳了崔浩的意见。结果到了姑臧,发现水草丰盛得很!世祖还给恭宗皇帝写信说了这件事,心里对卢顺很不满。后来世祖对崔浩说:“你以前说的那些话,现在果然应验了!”崔浩说:“我说的那些话,虚实都跟实际情况差不多。”

当初,蒙逊手下有个西域和尚昙无谶,有点小法术。世祖下令让卢顺把昙无谶送回京城。卢顺收了蒙逊的金子,就让蒙逊把昙无谶给杀了。世祖攻克凉州后,听说这件事,更加怀疑卢顺了。凉州平定后,皇帝下令给卢顺和其他大臣们按功劳大小授予爵位。卢顺收受贿赂,爵位评定很不公平。凉州人徐桀揭发了这件事。崔浩又出来落井下石,说:“卢顺以前收了牧犍父子的巨额贿赂,每次都说凉州缺水草,不能出兵。等到陛下到达姑臧,水草却很充足,他欺骗朝廷,差点误了国家大事。他这么不忠,还说臣下在陛下面前诽谤他!”世祖大怒,真君三年,最终在城西处死了卢顺。

顺王死后几年,他堂弟孝伯深得世祖皇帝的信任,在朝廷上很有权力。等到萧浩被处死后,世祖皇帝非常生气,对孝伯说:“你哥哥虽然过去犯了错,误了国家大事,但我本来也没打算把他怎么样。都是因为萧浩的诬陷,我才越想越气。杀你哥哥的人,是萧浩。”

皇兴年间,顺王的儿子们都受到皇帝的宠爱。显祖皇帝追封顺王为侍中、镇西大将军、太尉,并追封他为高平王,谥号宣王,追封他的妻子邢氏为孝妃。顺王有四个儿子。

老大叫敷,字景文。真君二年,他被选入中书省学习。因为忠诚谨慎,被选去侍奉太子。后来又做了中散大夫,和李谧、卢遐、度世等人一起,因为聪明才智被皇帝重用,参与机密政事,经常出入宫中传达诏令。敷为人谦虚恭敬,又有文采,高宗皇帝很器重他。他升迁为秘书下大夫,负责掌管重要的文书,又加封前军将军,赐爵平棘子。后来又兼任录南部尚书,升迁为散骑常侍、南部尚书、中书监,同时主管内外秘书。他继承了父亲的高平公爵位。朝廷上重大的政事,没有一件不经过他的手。

等到刘彧的徐州刺史薛安都和司州刺史常珍奇率领彭城、悬瓠投降时,朝中有人认为他们的诚意不可靠,敷却坚持认为他们一定会忠诚于朝廷,他说:“刘氏王朝的覆灭,祸乱都是从内部开始的,骨肉相残,藩镇叛乱。现在我们大魏朝国运昌隆,兵强马壮,正是兼并天下的大好时机,应该抓住这个机会。何况安都和珍奇识时务,千里迢迢来投降,老百姓们也都盼望着归顺朝廷。现在这么好的机会,怎么能错过呢?”于是大家一致同意他的意见,派兵前去接应。淮海地区得以安定,敷功不可没。

敷在两代皇帝时期都受到重用,他的兄弟亲戚在朝中做官的就有十多个。他的弟弟弈又深受文明太后的宠爱。后来李谧罗列了敷的二十多条罪状,显祖皇帝大怒,皇兴四年冬天,杀了敷和他的兄弟们,并把顺王的爵位降为庶人。敷的堂弟显德、妹夫广平宋叔珍等人,也都因为牵连到这件事而被处死。敷兄弟平时孝顺父母,待人有礼,家中礼仪规范,就连丧葬礼仪、吉凶祭祀的记录都符合典章制度,在北方地区很有名声。没想到最后落得如此下场,当时的人都为他们感到惋惜。

老敷家老大叫伯和,老二叫仲良,父子俩都死了。伯和逃亡了一年多,后来被人抓到,给杀了。伯和有个小儿子叫孝祖,年纪还小,躲起来了才没被牵连。后来老敷的妻子崔氏从宫里出来,把孝祖养大,最后孝祖当上了平凉太守。

老敷的弟弟叫式,字景则,读书很厉害,名气很大。他当过散骑常侍、平东将军、西兖州刺史,还被封为濮阳侯。因为家里权势很大,他心里一直担心会有危险,所以经常叮嘱渡口官员说:要是朝廷派人来,一定要先告诉我,才能让他们过河。后来,朝廷派人来抓他,渡口官员想先告诉他,但来人骗他说:“我得往南边走,不在这州停,不用麻烦刺史知道。”渡口的人信了,就让他们一起过了河。来人过了河后,立刻抓了老敷的弟弟式,押解到京城,他和哥哥伯和一样,都被杀了。

老敷弟弟的儿子叫宪,字仲轨,人长得干净利落,仪表堂堂,爱学习,很有气度。太和年间,他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后来又降了一级,成了伯。他被任命为秘书中散,皇帝高祖很喜欢他。慢慢地升迁到散骑侍郎,还接待过萧衍派来的使臣萧探和范云。因为母亲年纪大了,他就请求回家侍奉母亲,被任命为赵郡太守。赵郡有个叫赵修的人,在当地很有影响力。赵修要把他父母下葬的时候,郡里的官员都害怕他的势力,唯独宪不向他低头,当时的人都非常敬佩他。后来他又升任骁骑将军、尚书左丞,还兼任吏部郎中。接着又升任兼任司徒左长史、定州大中正,然后又当上了河南尹。他在尚书省参与讨论新法令。永平三年,他出任左将军、兖州刺史。永平四年,因为犯了事被罢官。后来因为跟高肇关系好,被御史弹劾。具体情况可以看《高聪传》。正光二年二月,皇帝在国子监讲学,召他去听讲,还让他的儿子骞做了国子监的学生。正光四年,他被任命为光禄大夫,恢复了濮阳伯的爵位。正光五年,他被任命为持节、安四将军、行雍州刺史。不久又担任了七兵尚书,加封抚军将军。

公元孝昌年间,有个叫元法僧的和尚在徐州造反了。朝廷就派了萧衍当使者,给他加了个镇东将军的头衔,还让他当徐州的最高长官,让他和安丰王萧延明、临淮王萧丐一起平叛。正巧萧衍也派了他儿子豫章王萧综去占领彭城,结果没多久萧综就投降了。徐州平定后,朝廷又派黄门侍郎常景去慰劳萧衍,还赏了他一匹好马,并且升他为征东将军、扬州刺史、淮南大都督。

两年后,萧衍又派了他的平北将军元树、右卫将军胡龙牙、护军将军夏侯亶带兵来攻打寿阳。元树他们从下蔡打到寿阳城东北,夏侯亶从黎浆驻扎在城南。萧衍觉得,要是不先打败元树他们,夏侯亶就不好对付,于是派他儿子萧长钧带兵去迎战。结果军队打败了,萧长钧还被抓了。元树他们乘胜追击,萧衍抵挡不住,只好投降了。然后他就请求回国,萧衍同意了。萧衍回国后,朝廷下令把他关进了延尉府。

三年秋天,萧衍的女婿安乐王萧鉴在相州造反了。灵太后觉得萧鉴这是蓄谋已久的叛乱,于是下令处死了萧衍,那年他五十八岁。“鉴心怀劫胁”这几个字,说的就是灵太后对萧鉴的判断。 永熙年间,朝廷追赠萧衍为使持节、侍中、都督定冀相殷四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尚书令、定州刺史,谥号为文静。

他的儿子萧希远,字景冲,很早就去世了。另一个儿子萧祖悛,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齐朝篡位后,他的爵位被降了。萧希远他哥哥萧长钧,在兴和年间,担任梁州骠骑府的长史。

希远老二,叫希宗,字景玄,比他大哥希宪小。这人性格温和,长得又漂亮,还读了不少书,挺有文采的。一开始在太尉府当参军事,后来升迁到侍御史,又升了通直散骑常侍。没多久,被派去东南道行台当邸珍右丞,跟着军队去彭城和沛县打贼,打赢了!然后升了齐献武王大行台郎中。 继续升迁,当了散骑常侍、中军大将军、金紫光禄大夫。齐献武王很赏识他,提拔他做了中外府长史,还把自己的二女儿嫁给了他。希宗人品好,名声也好,所以很受重视。后来,他被派去上党当太守。可惜没多久就生病了,兴和二年四月,在任上去世,才四十岁。死后追赠使持节、都督定冀沧瀛殷五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司空公、殷州刺史,谥号文简。

他长子祖昇,在武定年间末期,当上了太子洗马。

希宗的弟弟希仁,字景山,武定年间末期,当了国子祭酒,还兼任给事黄门侍郎。

希仁的弟弟叫骞,字希义。这孩子博览经史,文采很好。十四岁就进了国子监读书,因为聪明伶俐很受赏识。后来做过大将军府法曹参军、太宰府主簿,升了中散大夫,又升了中书舍人,还加了通直散骑常侍的官职。他还写过一篇《释情赋》,里面写道:

单阏之年,无射之月,余承乏摄官,直于本省。对九重之清切,望八袭之峥嵘,感代序以长怀,观爽气而轸虑。笼樊之念既多,寥廓之想弥切。含毫有思,斐然成赋。犹潘生之《秋兴》,王子之《登阁》也。厕郑璞于周宝,编鱼目于随珠,未敢自同作者,盖亦各言尔志云。 (这部分是原文,不翻译)

简单来说,就是他写了篇赋,谦虚地说自己水平有限,比不上名家,只是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而已。

这篇文章写得真好,气势磅礴!咱们一句一句地翻译成现代话,慢慢欣赏。

首先,“荷峻极之层构,导积石之洪流。” 意思是:承载着最高的建筑,引导着积石山奔腾的洪流。 这开篇就气势非凡,感觉像是在描述一个伟人,他承担着重任,也拥有着巨大的能量。

接下来,“有马形而谟舜,亦龙德而史周。” 意思是:既有像舜帝那样贤明的品德,也有像周公那样辅佐君王的功绩。 这句用典故来比喻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既有政治才能,又有高尚的道德。

“爰相赵之鸿烈,逮藩魏之优游。” 这句说:曾经辅佐赵国建立了伟大的功业,后来又悠闲地生活在魏国的封地。 这里展现了主人公人生的不同阶段,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相对平静的晚年生活。

“为衢樽于上叶,号木铎于前修。” 意思是:在上辈人中,他像酒器一样广纳贤才;对前辈们,他像木铎一样传播教化。 这句又用比喻,说明主人公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影响方面都做出了贡献。

“若豢龙之不陨,似穷叶之世济。” 意思是:像豢养的龙一样不会陨落,像深秋的树叶一样最终能成就一番事业。 这里用两个比喻,表达了主人公的坚韧和最终的成功。

“故抱玉而怀珠,且滋兰而树蕙。” 意思是:所以他怀揣着珍贵的宝物,并且培育兰花和蕙草。 这句描写主人公的品德高洁,像兰蕙一样芬芳。

“或舟楫以匡时,或栖迟以卒岁。” 意思是:有时像船只一样帮助国家渡过难关,有时则悠闲地度过一年又一年。 这句继续描写主人公的人生轨迹,既有积极进取,也有安享晚年。

“尚无忝于先人,谅贻厥于来裔。” 意思是:希望不辜负先人的期望,并且给后代留下好的家风。 这是主人公的愿望,也是对家族的责任感。

“书金册以葳蕤,布银绳而昭哳。” 意思是:金册上记载着他的功绩,如同茂盛的植物;银绳上记录着他的事迹,如同清晰的歌声。 这里用夸张的修辞,来赞美主人公的功绩。

“清风忽其缅邈,启皇祖于庚寅。” 意思是:清风突然间悠远绵长,追溯到皇祖在庚寅年开创的基业。 这里引出了时间跨度,也暗示了主人公与皇室的关系。

(李伯仁《上东门铭》曰:“上东少阳,厥位在寅。条风动物,月值孟春。”王武子诗曰:“于显我王,缉乘斯民。俊明有德,严恭惟寅。”) 这两句是引用李伯仁和王武子的作品,是对“庚寅”的解释和赞美,此处不作翻译。

“逢轩教之方洽,遇周命之惟新。” 意思是:恰逢圣明的教诲,又赶上周朝的革新时期。 这句说明主人公赶上了好时代,也说明他善于把握机遇。

“譬龙虎其有合,信山川而降神。” 意思是:就像龙虎一样相得益彰,山川也仿佛因此而显灵。 这里用比喻,说明主人公的才能和影响力巨大。

“若胜庭之五杰,似不速之三人。” 意思是:如同胜朝的五位杰出人物,也像不请自来的三位贤士。 这句再次用典故来比喻主人公的优秀。

“协嗜欲于将至,岂物色而方臻。” 意思是:他的愿望即将实现,他的目标也即将达到。 这句表明主人公的愿望即将实现。

“荷天宠以来仪,步康衢而骋力。” 意思是:承蒙皇恩,得以施展才能,在康庄大道上奋力前进。 这句说明主人公得到了皇家的支持。

“如乾元之利贞,若坤四之方直。” 意思是:像乾卦一样有利而贞正,像坤卦一样方正而正直。 这里用八卦来比喻主人公的品德。

“内弼谐于本朝,外辟土于殊域。” 意思是:在朝廷内部辅佐君王,对外开拓疆土。 这句概括了主人公的功绩,既有内政,也有外交。

“乘紫氛以厉羽,负青天而鼓翼。” 意思是:乘着紫色的祥云,磨砺羽翼,背负着青天,振翅高飞。 这里用夸张的比喻,来形容主人公的功业。

“既公侯之必复,亦庆绪之所融。” 意思是:公侯的爵位必然恢复,庆贺的声浪也汇聚在一起。 这句预言了主人公的未来和荣耀。

“绩并树于八凯,道俱升于二宫。” 意思是:功劳与八凯并列,道义与二宫齐升。 这句进一步赞美主人公的功绩。

“遂遵流以至海,且因岳而为嵩。” 意思是:顺着河流到达大海,凭借山岳而成为嵩山。 这里用比喻,说明主人公的功业如同山岳一样高耸。

“同羽仪于班氏,均载德于杨公。” 意思是:他的仪容与班氏家族一样,他的德行与杨公一样。 这里用典故来比喻主人公的优秀。

“何日月之逾迈,引寒暑而相终。” 意思是:时光飞逝,寒暑交替,最终走向生命的终结。 这句描写了时间的流逝。

“委晋会于弱齿,遗堂构于微躬。” 意思是:在年轻时就参加了晋朝的宴会,留下了堂构的建筑。 这句描写了主人公年轻时的经历和成就。

唉,我从小就懵懵懂懂,没学到什么东西,所以放弃科举考试也没什么遗憾。 本来就学业不精,又身体不好,站都站不稳,真是惭愧啊!我自认比不上那些百炼成钢的精兵强将,也比不上那些为十个城邑尽忠守信的好官。我可不是那种天资聪颖,一路顺风顺水的人,哪能轻易就名扬天下呢? 我只能不断磨砺自己,争取有所成就。我读过宋子厚的万言书,也研究过五行八卦的奥妙。但我没机会去石室拜访名师,更别提像晋朝的皇帝那样借阅珍藏的书籍了。 连班固、庄周那样的人物我都无法企及,更别说像蔡邕那样文采斐然了。参加过四科考试,最后也没考中;参加过三次选拔,也没人看上我。梁魏时期我默默无闻,陈汝时期更是无人问津。我就像埋没在玉石堆里的石头,在明暗之间徘徊。既然连四次考试都没考上,还指望能再次参加考试吗?

虽然我是名门之后,沾了点世禄的光,但我的境遇就像渤海上的大雁,或者九个鱼篓里逃出来的鱼,四处漂泊,无处安身。我住在江淮地区,生活却波澜不惊,在繁华的都市里过着清闲的日子。我关起门来,安心过日子,也不想着去跟人谈论什么大道理,写什么大文章。我很少跟季彦那样的人来往,也谢绝了太初时期那些朋友的交往。

话说在正光年间,皇上正值壮年,意气风发。我曾经去上朝问政,那时我还年轻,皇上待我如同晚辈。我让守门人通报,然后就上了朝堂。那情形,就像崔驷拜见皇帝一样,也像谢兼当年初入仕途那样意气风发。可是后来孝庄皇帝继位,天下就开始衰败,时局混乱了。就像大海里群鱼乱窜,中原大地战火纷飞。我像用破旧的船只渡过大河,又像拉着一根快要断掉的绳子飞奔一样,处境艰难。玉羊丢失了,没有人来管;金鸡也消失了,无人问津。国家大事接连不断,困难重重,就像洪水泛滥,形势一片混乱。天下大乱,纲常伦理败坏,社会秩序混乱不堪。我看着杂草丛生,心中悲痛;看着破败的车辙,想着要有所作为。虽然风雨交加,一片黑暗,但我心中的志向却从未熄灭。自从在朝廷做官以来,我一直怀着羞愧之心。我虽然身处低微的职位,但仍然渴望在泥泞中奋力前行。我常常望着家乡的方向,心中充满了思乡之情。我划着小船顺流而下,又逆着北风驾车而行。最后我回到了成都的旧宅,看着家门,心中感慨万千。

我在这里过着平静的生活,不再为官场上的事情烦心。我躬耕于田,纺织为衣,每天反省自己,几个月来都坚持着这种生活。我研读仁义的经典,汲取古代圣贤的智慧。我因为清闲而磨练自己的品性,也享受着这种简单而快乐的生活。“正光之御历,实明皇之拱已。曾问政于上学,著为君而我齿。” “叫阍人以望予,遂陟降于庭止。同崔驷之谒帝,若谢兼之来仕。” “逮孝庄之入统,乃道丧而时昏。水群飞于溟海,火载燎于中原。” “延胶船而越水,若朽索而乘奔。玉羊失而无御,金鸡亡而不存。” “天步忽其多难,横流且其云始。既云扰而海沸,亦岳立而棋峙。” “睇三纲之日紊,见四维之不理。顾茂草以伤怀,视匪车而思起。” “虽风雨之如晦,亮胶喈而不已。” “自牵役于宰朝,实有怀于胥耻。在下僚而栖屑,愿奋迅于泥滓。” “眷故乡以临睨,怅有动于思归。越来流以鼓枻,溯北风而结騑。” “入成都之旧宅,反观津之故扉。乃曲肱而不闷,信抱瓮而无机。且耕而食,且蚕而衣。” “恒一日以自省,亦三月而无违。游仁义之肴覈,采坟素之精微。诚因闲而养拙,亦有乐于嘉肥。”

这段文字描述了作者仕途的变迁和最终归隐田园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话说春天到了,勾芒星君掌管的季节,姑洗这个节气刚开始,阳光暖洋洋的,柳枝也轻轻地摇曳着。小鸟在枝头婉转啼鸣,花瓣飘飘洒洒地落到窗户上。这景象,比乐器演奏的笙簧之声还要动听,比新嫁娘还要美丽。我换上新衣服,悠闲地散步,希望这美好的时光能够长久一些。于是,我坐在田埂上,倚靠着石头,吹着口哨,寻找同伴。我们一起在水中嬉戏玩耍,就像古代的禊礼一样热闹非凡。一会儿勾肩搭背,一会儿又一起演奏乐器,唱歌跳舞。宾客举起酒杯祝愿我万寿无疆,主人也回敬我千金的寿礼。大家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将这美好的礼仪传承下去,流芳百世。这就是古代先民们所追求的快乐,也是我心中一直坚持的信念。

可是到了少昊当皇帝,庚辛星宿运行的时期,景象就大不一样了。我看到村庄里冷冷清清,夜晚漫长而寒冷。近处是白茫茫的霜雪,远处的天空也显得空旷而冷寂。我思绪万千,感觉时间过得真快,就像站在水上,又像攀登高山一样。幸好还能出来游玩一番,希望能借此排遣心中的郁闷。于是,我拄着拐杖,慢慢地散步,有时去钓鱼,有时去耕田。在清澈的小溪里射猎野鸭,在深潭里垂钓鲤鱼。我支起宽大的帐篷,摆上长长的宴席,喝着浊酒,吃着新鲜美味的食物。我演奏《白雪》这支乐曲,又弹奏《绿水》的旋律,还吟唱着《湛露》和《骊驹》的歌曲,一直唱到兴尽才罢休。我远离尘世的喧嚣,沉浸在自然的美好之中,享受人生的乐趣,希望能够健康长寿。

我明白像工匠那样精雕细琢固然好,但也听说过首阳山隐士那样不问世事也很好。既惋惜自己像挂在菰草上的鱼那样渺小,又为自己的碌碌无为而感到悲哀。于是,我开始寻找郑詹国的格言,探求季主的高论,辞去官职,驾着马车,四处游历,希望能够有所收获。我穿着粗布衣服,认真地处理公务,乘坐大车去参加朝会。我的功业比大海还要浩瀚无垠,却又像江河一样有尽头。我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又担心自己能力不足,想到自己微薄的俸禄,更是感到羞愧。

哎,人生啊,就像那玉斗里的星光,转瞬即逝,又像金镜里的影像,忽然而亡。我最初是默默无闻,颠沛流离,最后流落到郑国,过着平凡的生活。上天啊,你这是在考验我,也是在回应百姓的呼声啊!我正是因为经历了艰难困苦,才得以建立功业,从忧患中开启了圣明的政治。我调理南风,辅佐君王,居于北辰之位,治理朝政,创立了九畴的礼仪伦理,让百姓安居乐业。我用绳墨契约来规范行为,效仿成王昭王,比照他们的盛世景象。我学习西周迁都镐京的典故,研究周朝迁都毫地的遗令。我将四海视为我的家,开创了七百年的盛世,见证了礼乐的兴盛,看到了光华初现的景象。百官各司其职,井然有序,朝廷内外一片清明。我就像汉朝的贤臣良相,如同周朝的众多贤士一样,曾一人之力辅佐君王,也曾经历十次动乱而始终坚守。我文武兼备,所以国家才能太平,天下才能安定。

唉,我这个人啊,虽然有点污点,但还能再次进入朝廷,侍奉君王。我谨慎地处理政务,像戴着星冠一样庄重。我并非窥探权势,而是时刻警惕,心怀忧虑。我遵循周任的教诲,学习老子的知足常乐。我谨遵教诲,周旋于朝堂,抱持着高尚的品德与同僚相处。我时常隐退于尘埃之中,对荣辱看得淡然。我渴望解开束缚,保持本真,守住朴素的本心。我徘徊于朝堂,瞻仰申公的遗风,希望我的抱负能够实现,我的愿望能够在合适的时机达成。我吟唱着生命的终结,预言着归隐田园的时刻。我告别了帝都的繁华,与尘世长辞。我将与民同乐,击壤而歌,结草而嬉,效仿巢父在颍水边垂钓,追随许由归隐箕山。我以沆瀣为晚餐,以琼芝为早餐,与平民百姓同甘共苦,不区分名利,不追求功名利禄,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无忧无虑。像鹪鹩那样的小鸟能写出什么诗歌呢?像鸿鹄那样的大鸟又能写出什么诗歌呢?

后来,我被任命为散骑常侍,殷州大中正、镇南将军、尚书左丞,还兼任散骑常侍,奉命出使萧衍。之后因为一些事情被免职,当时评论的人都认为我并没有犯什么罪。

骞曾经送给他朋友卢元明和魏收一首诗,诗里写道:“幽楼多暇日,纟悤驾萃荒坰。南瞻带宫雉,北睇拒畦瀛。流火时将末,悬炭渐云轻。寒风率已厉,秋水寂无声。层阴蔽长野,冻雨暗穷汀。侣浴浮还没,孤飞息且惊。三褫俄终岁,一丸曾未营。闲居同洛涘,归身款武城。稍旅原思藋,坐梦尹勤荆。监河爱斗水,苏子惜余明。益州达友趣,廷尉辩交情。岂若忻蓬荜,收志偶沉冥。” 这首诗大概意思是说,他闲暇时在幽静的楼阁里,看着荒凉的田野,感受着季节的变化,感叹时光流逝,也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和对仕途的淡然。

后来,他被朝廷任命为太府少卿,又升任征南将军、给事黄门侍郎。最后死在了晋阳。他写的诗歌、赋、碑文、诔文,都另有收集整理。死后,朝廷追赠他本将军、太常、殷州刺史的官职。齐朝受禅之后,又追赠他使持节、侍中、都督殷沧二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仍然是殷州刺史,并谥号为文惠。 简单来说,就是他一路升官,最后死后还得到了很高的荣誉。

骞的弟弟叫希礼,字景节。在武定年间,他担任通直散骑常侍。 这说明他弟弟也在朝廷里做官,地位也不低。

骞的另一个弟弟,比他年纪小得多,叫长剑,字希远。在兴和年间,他在梁州骠骑府担任长史。 这说明骞家兄弟几个都比较有出息,都在朝廷或者地方上担任要职。

骞还有一个弟弟叫弈,字景世。长得好看,又有才华。他很早就当上了大官,做过散骑常侍、宿卫监、都官尚书、安平侯。 他跟哥哥敷一起去世了。太和年间,文明太后想起弈兄弟,还特意处死了李某,并慰问了宪等几家,每年还赏赐他们布帛。 这说明,即使兄弟们去世了,朝廷仍然记得他们的功劳,对他们的家人也给予了照顾。

弈别生了个弟弟叫弈冏,字道度。年轻的时候做过中散大夫,后来因为躲避灾祸而免于受罚。等到太和年间,他被任命为下大夫、南部给事。之后外放担任龙骧将军、南豫州刺史。回朝后,被任命为冠军将军。没多久又升任光禄大夫,兼任度支尚书。

公元521年,高祖皇帝巡幸长安,弈冏觉得咸阳地势险要,是秦汉的旧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陆海”,就劝高祖皇帝放弃洛阳,迁都到长安。后来高祖皇帝召见了他,笑着说:“你前些天奏请我迁都到这里。当年娄敬也这么劝过汉高祖,汉高祖当天就西迁了。你今天又用西京来劝我,却让我不放弃东都洛阳,这建议和结果完全相反啊,真是古今差异啊!”弈冏回答说:“当年汉高祖是从平民百姓起家,想借助险要的地势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娄敬的建议符合他的初衷。而陛下您是百世重光的明君,德泽遍及天下,如今的事业如同周朝一样兴盛,天下贡赋也都很均衡,所以我的建议,不能完全打动您。”高祖皇帝听了非常高兴。同年,弈冏去世。朝廷赐予他钱二十万,布百匹,朝服一套,衣服一件。弈冏为人刚正不阿,敢于直言,经常当面批评高祖皇帝,弹劾朝中大臣,从不回避,朝中百官都很敬畏他。高祖皇帝一直对他礼遇有加,所以每次皇帝出巡,弈冏总是随行,还兼任尚书右仆射。虽然他的才学不如他的几个哥哥,但他的能力在当时首屈一指,足以胜任各种事务。

弈冏的儿子叫弈祐,字长禧。为人忠厚老实,为人友善,受到世人的称赞。他先后担任给事中、尚书祠部郎、相州抚军府长史、司空从事中郎、博陵太守等职务。在各个岗位上都以清廉干练著称。

弈祐的弟弟叫弈太,字季宁,精通经史典籍。他做过太尉行军员外郎。

弈冏的弟弟弈修基,做过陈留太守,后来去世了。

弈冏的孙子叫弈探幽。弈探幽的堂兄弈洪鸾,做过河间太守。

弈洪鸾的孙子弈悕杰,做过乐陵太守。在武定年间,因为贪污受贿被赐死。

弈修基的弟弟弈恽,字善祖,小名药囊。年轻时就很有名气,做过中书侍郎。跟随世祖皇帝征讨凉州时战死沙场,当时的人都为他惋惜。

初顺他和他哥哥灵,还有弟弟孝伯,都因为学问好、有本事,在当时很有名气,所以能带领家族的人一起努力向上,争取好名声,追求高尚的品德。他哥哥灵和他族叔诜,族弟熙这些人,都被朝廷征召当官了。这事儿《高士颂》里高允写的有记载。诜,字令孙,做过京兆太守。诜之后……(此处原文缺失)。

秀林,小名叫榼,性格特别正直。太和年间,他从中央的秘书监博士升任顿丘县令,那些当地有权有势的人都挺怕他的。景明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他被任命为博陵郡太守,他做事压强扶弱,政绩很好,大家都说他威严。后来因为母亲去世,他就辞官回家守孝了。之后他又当上了太尉府的谘议参军,还被授予假节的权力,负责处理荆州的事务。后来被任命为司徒司马,又加封冠军将军、定州大中正、太中大夫的官职。正光年间去世,享年六十三岁。死后被追赠为左将军、齐州刺史。

子裔,字徽伯,是比他哥哥凤林晚出生的。一开始,子裔被任命为汝南王悦的常侍,后来慢慢升迁到定州别驾。孝昌年间,他担任定州镇军长史,加封辅国将军,兼任博陵太守。当时,叛贼杜洛周入侵定州,子裔于是被临时任命为平北将军、防城都督,负责防守城池。可是,敌人包围了城池,子裔偷偷地引诱杜洛周,结果州城还是失守了。

杜洛周篡权自立,根本没有一点规矩,甚至连市令、驿帅都被他封为王,分别叫“市王”、“驿王”。杜洛周竟然还封子裔为定州王。后来,杜洛周被葛荣打败,子裔又投靠了葛荣。永安初年,尔朱荣捉住了葛荣,就把子裔和高敖曹、薜脩义、李无为等人一起押解到晋阳,然后带到洛阳。尔朱荣死后,子裔才被释放。

普泰初年,子裔被任命为持节、散骑常侍、安北将军,同时兼任给事黄门侍郎,还担任慰劳山东的大使。永熙年间,他升任镇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以及齐献武王大丞相的谘议参军。天平初年,因为参与制定策略有功,被封为固安县开国伯,食邑四百户,还加封征东将军。朝廷迁都邺城后,他担任大行台右丞,但留在洛阳负责修缮宫殿。不久,他又被任命为使持节、大将军、陕州刺史。四年八月,宇文黑獭攻破陕州城池,子裔被俘杀害,享年五十岁。朝廷追赠他使持节、都督定冀瀛殷四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尚书令、司徒公、定州刺史等官职。

子直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到了武定年间末期,他担任司徒属官。北齐受禅后,他的官职按照规定被降低了。

子裔的弟弟景义,官至大司马谘议参军、殷州大中正。

景义的弟弟伯穆,在武定年间末期担任合州刺史。

秀林的弟弟叫焕,字仲文,小名丑瑰,是个有能力的人。他年轻的时候,跟郦道元一起被李彪赏识。后来他从给事中升迁到治书侍御史。

那时候,恒州刺史穆泰在代都谋反,高祖皇帝下令让焕和任城王澄去调查处理这件事。焕带头赶到恒州,宣读圣旨晓之以理,然后把穆泰等人杀了。景明初年,焕升迁为司空从事中郎。萧宝卷手下的豫州刺史裴叔业带着寿春投降了朝廷,朝廷就让焕以本官身份担任军司,和杨大眼、奚康生等人一起率领军队去迎接。

焕到了淮西,裴叔业的哥哥的儿子裴植派人送来人质。焕他们渡过淮河,进入寿春城安抚百姓,老百姓都很高兴。之后,焕又代理杨州的事务,被朝廷封为容城伯。军队回来后,他又代理河内郡的事务,然后被任命为司徒右长史。

因为荆州和蛮族地区不太平,朝廷就让焕兼任散骑常侍去安抚他们,结果有上万户人家归降。后来,焕被任命为辅国将军、梁州刺史。当时武兴的氐族首领杨集起兵造反,朝廷命令焕的弟弟集义去截断白马戍的道路。朝廷又授予焕西将军的职位,让他督促别将石长乐、统军王佑以及军司苟金养一起讨伐杨集,结果大败杨集的军队。

正巧这时,秦州百姓吕苟儿也造反了,焕又命令石长乐他们从麦积崖出发去支援。等到都督元丽到达后,他们一起平定了叛乱。这时候,氐族之王杨定进还占据着方山,和吕苟儿互相勾结,焕秘密招募了氐族人赵芒,派他去斩杀了杨定进。焕回朝后,不幸生病去世了,那年他才四十四岁。朝廷追赠他征虏将军、幽州刺史的官职,谥号昭。

话说这个人叫子密,在武定年间,有个叫肃的,是襄州刺史秀林家的族子,字彦邕。他做过奉朝请、清河王怿的郎中令,然后慢慢升迁,当上了洛阳令、步兵校尉、员外常侍。一开始,他巴结侍中元晖,后来又用一些旁门左道讨好侍中穆绍。据说他经常一丝不挂,披头散发,在隐蔽的地方,画着肚子,嘴里衔着刀,为穆绍祈福,所以穆绍很器重他。延昌四年,穆绍推荐肃当了黄门郎,还加官光禄大夫。这肃啊,是个酒鬼,性格又狂放。熙平年间,灵太后去江阳王继的府上,肃也在那儿陪着喝酒,喝多了,说话就口无遮拦,还顶撞了太傅、清河王怿,结果被官府弹劾。灵太后一听,气坏了,把他贬到章武当内史。一年多后,又升迁为右将军、夏州刺史,后来就去世了,死后被追赠为左将军、齐州刺史。

肃的堂弟叫曒,字景林,是个有学问的人。一开始他当了奉朝请、太学博士、司空主簿,后来因为母亲去世,就辞官回家守孝。守孝期满后,被任命为左将军。正光年间,元叉把他的弟弟罗任命为青州刺史,而曒则被任命为罗的平东府长史。后来又升迁为廷尉少卿、殷州大中正。孝昌二年冬天,他去世了,享年五十七岁。死后被追赠为平东将军、齐州刺史,谥号宣。

子密还有一个儿子叫子慎,在武定年间当过东平太守。

曒的堂弟叫仲旋,做过奉朝请、定雍二州长史、太尉谘议、中散、太中大夫、东郡汲郡二郡太守、司徒左长史、弘农太守。早些时候,宫牛两姓在当地作乱,危害一方,仲旋用恩威并施的方法,让他们都归顺了。之后,他又被任命为卫将军、金紫光禄大夫。接着又当了北雍州刺史,将军的职位不变。后来又升迁为车骑将军、左光禄大夫。天平初年,朝廷迁都邺城,仲旋负责营建工程,官职也升为卫大将军。之后又外放为车骑大将军、兖州刺史。仲旋看到孔庙的墙垣有些破损,就出资修缮了。之后,他又被任命为将作大匠。他做官期间,一直勤勤恳恳,口碑很好。六十六岁的时候去世了,死后被追赠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青州刺史。

还有一个儿子叫子希良,当过侍御史。

诜(shēn)的儿子子善,因为犯了孝静帝的忌讳而受了处罚。后来当上了赵郡太守。

他儿子子显升官了,当上了州主簿。

子显的儿子叫映,字辉道。他做过南安王国常侍、光州征虏府主簿、相州治中、宁朔将军、步兵校尉。孝昌三年冬天去世,享年四十二岁。天平年间,追赠他为通直散骑常侍、辅国将军、殷州刺史。

他的儿子普济,在武定年间当上了北海太守。

映的弟弟育,字仲远,官职是奉朝请。后来逐步升迁,做到杨烈将军、奉东都尉、都督相州防城别将。因为抵抗葛荣有功,被赐封为赵郡公。之后又升任征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天平四年夏天去世,享年五十七岁。追赠他为骠骑大将军、都官尚书、定州刺史,谥号贞。

他的儿子惜继承了爵位。武定年间后期,他在齐文襄王大将军府做记室参军。齐朝受禅后,他的爵位被降了。

子显的弟弟恃显,官位做到左中郎将。去世后,追赠他为中垒将军、安州刺史。恃显把京兆王愉的妾杨氏收养为女儿,王愉把杨氏的姓氏改成了李,并且一直惦记着恃显。恃显的儿子道舒和王愉一起谋反。王愉失败后逃跑了。

恃显的第三个儿子道璩,武定年间后期,当上了范阳太守。

道璩的弟弟道瓘,年轻时因为父亲的原因受过处罚,后来官位做到了中常侍。

恃显的弟弟晔,字季显,精通史籍。他做过司徒行参军,后来逐步升迁,做到济州辅国府长史。因为哥哥的事情被免职。之后又担任尚书中兵郎,后来升迁为冠军,中散大夫。正光二年,南荆州刺史桓叔兴抢掠城里的百姓,叛逃投奔萧衍。萧衍给他提供兵粮,让他修筑谷陂城,建立洛州,并逼近土山戍。朝廷命令晔持节,兼任尚书左丞,担任行台,督促各路军队讨伐桓叔兴,大败了他。乘胜攻下谷陂城,桓叔兴逃跑了。军队班师回朝后,晔仍然担任尚书左丞。后来被任命为洛州刺史,将军的职位不变。还没来得及上任就去世了。追赠他为左将军、齐州刺史。

他的儿子晖宾,长得漂亮,为人宽厚温和,沉静儒雅。他在太学当博士。

晖宾的弟弟山儒,从小就清高自立,博览群书。可惜山儒和他的弟弟大盖都英年早逝了。

晔的族弟孝怡,字悦宗,做过中书学生、相州高阳王雍的主簿、广陵王羽的幕僚、新蔡太守,还当过萧宝夤的长史。他跟着中山王英打败了萧衍的临川王萧宏,立下战功。后来,他被任命为朔州安北府长史,又升任中坚将军、相州镇北府长史,接着又升迁为冠军将军、魏郡太守。 后来相州刺史、中山王熙在邺城起兵造反,孝怡暗中联络城里的百姓,和熙的长史柳元章、别驾游荆等人一起率领军队抓住了熙,因此被封为昌乐伯。灵太后重新执政后,认为孝怡是参与了之前的叛乱,就把他革职为平民。 后来安乐王鉴镇守邺城,又起用孝怡当他的别将。永安初年,孝怡被任命为左将军、太中大夫,同时还担任防城都督。因为他抵抗葛荣有功,被赐爵赵郡公,并被拜为抚军将军、光禄大夫。永安三年,他代理殷州州事。后来又升迁为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武定六年去世,享年八十岁。

孝怡的儿子思道,官至仪同开府中兵参军,封武城县公。

孝怡的另一个儿子熙,字仲熙。在神龟年间,他和高允等人一起被朝廷征召,被任命为中书博士,后来升任侍郎。因为出使沮渠有功,被赐爵元氏子,并加封中垒将军。去世后,追赠镇东将军、豫州刺史,谥号庄。

熙的儿子季主继承了他的爵位,后来去世了。去世后追赠青州刺史,谥号贞。

季主的儿子遗元继承了爵位。他最初被任命为冀州赵郡王干的东阁祭酒,后来多次升迁,做到尚书左民郎中、冀州京兆王愉的功曹参军,还兼任扶柳县令。因为和王愉关系密切,被逼着一起参与了叛乱。王愉失败后,遗元四处逃窜,后来朝廷大赦天下,他的罪责才被免除。之后他又被任命为兖州平东府长史,后来被拜为中坚将军、殷州征北将军长史。他六十三岁去世,追赠征北将军、定州刺史。

遗元的儿子恃宁,因为父亲的事情受到牵连而被处罚。武定末年,官至中尹。

宁家祖上宁公,继承了爵位,当上了开府的默曹参军。后来齐国皇帝禅让,他的爵位也跟着降了。

宁家的孙子兰和,从右将军做起,后来当上了平阳郡和勃海郡的太守。兰和的弟弟兰集,则担任了平昌太守。

宁家的另一个孙子叫同轨,长得高大威猛,腰围足足有十围那么粗。他学问渊博,精通各种经书,而且还读佛经,并且喜欢医术。22岁的时候,他考中了秀才,在策论考试中表现出色,被任命为奉朝请,后来又担任国子助教。之后,他升迁为著作郎,掌管典仪注,参与修撰国史。后来又升任国子博士,并被加封为征虏将军。

永熙二年,皇帝到平等寺去,寺里的僧人正在讲经说法,皇帝就让同轨跟他们辩论。同轨说话声音清晰流畅,辩论精彩绝伦,皇帝非常欣赏他。三年春天举行释菜仪式,皇帝在显阳殿召集了朝廷大臣和学官,命令祭酒刘廞讲《孝经》,黄门李郁讲《礼记》,中书舍人卢景宣讲解《大戴礼记》和《夏小正》。当时朝廷广泛招揽儒学人才,让同轨也参加了听讲。同轨的经学造诣本来就很高,辩论能力也很强,但是却没能有机会亲自讲解经书,心里非常遗憾。天平年间,他升任中书侍郎。兴和年间,他又兼任通直散骑常侍,奉命出使萧衍。萧衍非常痴迷佛教,于是他在爱敬寺和同泰寺召集了许多高僧,讲授《涅槃大品经》,并邀请同轨参加,还让自己的大臣们一起旁听。同轨跟高僧们辩论了很久,大家都觉得他讲得很好。

卢景裕去世后,齐献武王请同轨到宫里教导诸位公子,对他非常尊重。同轨每天早上进宫授课,晚上才回家。即使是晚上,也有很多僧俗人士来求教,同轨都会耐心讲解,一年四季都是如此,从不觉得疲倦。武定四年夏天,同轨去世了,享年47岁,当时很多人为他惋惜。齐献武王也非常悲痛,赏赐了很多厚礼。追赠他为骠骑大将军、瀛州刺史,谥号为“康”。

同轨的哥哥义深,在武定年间担任齐州刺史。

同轨的弟弟幼举,担任安德太守。武定年间,因为在任上贪污受贿,被朝廷召回京城,处以死刑。

幼举的弟弟之良,很有才能,曾担任前将军、尚书金部郎,后来去世了。

李家有个弟弟叫李稚廉,在武定年间,担任并州仪同开府长史,官职不小呢。

史书上说啊,李顺这哥俩,李顺和李稚廉,一个有本事,一个有才华,当时大家都特别敬重他们。李顺更是雄心壮志,想为国家建功立业,把那些外族都给震慑住了。所以,皇帝对他很器重,但是崔浩却对他很不爽,心里头老不痛快。兄弟俩官位都挺高,李稚廉为人也很有风度,在朝中很有威望。可惜啊,他们兄弟俩都英年早逝,报效国家的愿望都没能实现。哎!真是可惜了!要是他们能活得久一点,为国家多做些贡献,李家后代肯定更加兴旺发达,地位更高,那真是李家虽然是老家族,但他们这一代可是焕然一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