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武皇帝有十一个儿子,分别是晋王、东平王、临淮王、广阳王、南安王等等。 皇后贺氏生下了景穆皇帝。越椒房生了晋王伏罗;舒椒房生了东平王翰;弗椒房生了临淮王谭;伏椒房生了楚王建;闾左昭仪生了南安王余。其他的几个儿子,叫什么猫儿、真、虎头、龙头的,记不清他们娘是谁了,都早早夭折了,没有留下后代。

晋王伏罗,在真君三年被封王,还被加封为车骑大将军。后来他率领高平、凉州的军队去讨伐吐谷浑的慕利延。军队到了乐都,他对将领们说:“如果我们走大路明晃晃地过去,恐怕还没打仗,敌人就先被吓跑了。我们应该偷偷地走小路,出其不意,这就像当年邓艾偷袭蜀国一样。”将领们都觉得他的主意很难实现。伏罗说:“咱们当将军的,就是要能在万里之外运筹帷幄,选择有利的时机,集中兵力,就能取胜。”于是他们就走了一条隐蔽的小路。到了大母桥,慕利延的军队吓得四处逃窜,跑到白兰去了,慕利延的侄子拾寅也逃到了河曲。这一战,斩首五千多级,降服了一万多户人家。八年后,晋王伏罗去世了,没有儿子,他的封国也就被取消了。

东平王翰,在真君三年被封为秦王,被任命为侍中、中军大将军,还参与处理朝廷事务。他为人忠诚正直,品格高尚,朝中百官都很敬畏他。太傅高允觉得他年纪轻轻就位高权重,就写了一篇《诸侯箴》送给他,翰看完后非常高兴。后来他镇守枹罕,用仁义去安抚百姓,羌族和戎族都很敬服他。之后,他又被改封为东平王。世祖皇帝去世后,很多大臣都主张立他为帝,但是中常侍宗爱和他不合,就假传太后的命令,立南安王余为帝,然后杀了东平王翰。

东平王的儿子道符继承了爵位,做了中军大将军。显祖皇帝即位后,又任命他为长安镇都大将。皇兴元年,他图谋造反,被司马段太阳讨伐并斩杀,首级被送到京城。

临淮王谭,在真君三年的时候被封为燕王,后来担任侍中,参与处理都曹的事务。之后又改封为临淮王。 皇上南征的时候,他被任命为中军大将军。早先,刘义隆觉得邹山地势险要,而且有荣胡家族在那里,所以就储存粮食,准备在那里防守。谭率领军队攻打邹山,缴获了三十万石粮食,补充了军队的储备。刘义隆仗着淮河天险,平时根本没做啥准备。谭就造了几十个木筏,偷偷地渡过淮河。敌人军队吓坏了,四处溃逃,结果谭杀了敌将胡崇,斩获敌军首级上万。后来临淮王谭去世了,谥号为宣王。

他儿子提继承了爵位。后来担任梁州刺史,因为贪污腐化被罢官,还受到了处罚,被流放到北镇。过了很久,提的儿子,员外郎颖,主动请求辞去官职,代替父亲去边疆戍守,但高祖皇帝没答应。后来朝廷下令让提跟随皇上南征,到了洛阳,参与商议迁都的事情。没多久提就去世了。因为参与了迁都的功劳,追封为长乡县侯。到了世宗皇帝时期,又追赠他为雍州刺史,谥号为懿。

提的儿子昌,字法显。他爱好文学,在父母去世的时候,哭得很伤心,表现出非常孝顺的样子,感动了很多人。世宗皇帝时期,他又被重新封为临淮王,可惜还没来得及上任就去世了。追赠齐州刺史,谥号为康王,追封为济南王。

子彧,字文若,继承了临淮王的爵位。他从小就有才华,当时的名声非常好。侍中崔光见过子彧后,回来跟别人说:“将来能做三公的人,就是他了!” 他年轻的时候,和他的堂兄安丰王延明、中山王熙一起,因为都是皇族成员,又都精通古代典籍和文学而齐名,当时的人们也无法判断他们谁更优秀。

尚书郎范阳卢道将对吏部清河崔休说:“这三个人才学上虽然没有高下之分,但是安丰王处理紧急事务的能力稍逊,中山王说话过于拘泥细节,都不如济南王子彧风流倜傥,文雅沉稳。” 当时人们就编了一句顺口溜:“三王才华像琳琅满目,却不如济南王那样周全完美。” 子彧举止潇洒大方,谈吐流畅自然,就连琅邪王这样有名望的人都见过他后,都忍不住沉醉其中,忘记疲劳。他后来被任命为前军将军、中书侍郎,曾经创作过祭祀天地祖庙的乐歌歌词,当时人们都称赞他的作品写得好。之后又升任给事黄门侍郎。

子彧本名亮,字仕明,当时侍中穆绍和他一起办公,为了避穆绍父亲的讳,子彧上奏请求改名。皇帝下诏说:“仕明你的风度神采,谈吐不凡,你一向拿自己比作荀文若,可以改名为彧,这样才能体现你高雅的品格和风度。” 子彧请求恢复他的原先的封地,皇帝准许了,于是他又恢复了临淮王的爵位,但是住在相州魏郡,算是寄食在那里。他还兼任御史中尉。子彧认为这是朝廷的恩典,所以没有表示感谢。

领军将军于忠对朝廷说:“临淮王虽然风流潇洒,令人瞩目,但他缺乏刚正不阿的操守,御史中尉的职位,恐怕他担当不起。” 于是子彧便卸去了威仪,只身一人返回封地,朝中官员都为他叹息。后来他多次升迁,最终做到侍中、卫将军、左光禄大夫、兼尚书左仆射,并代理选部尚书的职务。

那时候,萧衍派兵包围了温汤,任命沈约当东道行台,官职不变。正赶上尔朱荣攻入洛阳,杀了元氏家族的人。沈约拍着胸脯痛哭,就逃奔到萧衍那里去了。萧衍派他的幕僚陈建孙去迎接,顺便看看沈约这个人怎么样。陈建孙回来后汇报说,沈约风度翩翩,潇洒俊逸。萧衍之前就听说过沈约的名声,对他非常器重,在乐游园接见了沈约,还摆宴设乐款待他。沈约听到乐声,就悲叹哭泣,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旁边的人都为他感动,萧衍也因此高兴不起来。从沈约之前投奔萧衍到叛魏,大家都顺着萧衍的意思说魏是假的,只有沈约在奏章里,一直称魏为临淮王。萧衍了解沈约高雅的性格,就没责怪他。等到知道庄帝即位后,沈约因为母亲年老请求回乡,辞呈写得非常恳切。萧衍很珍惜他的才能,但又很难违背他的意愿,就派他的仆射徐勉私下劝说沈约:“以前王陵辅佐汉朝,姜维辅佐蜀汉,他们都在各自的地方建功立业,你为什么非要回到自己的家乡呢?”沈约说:“死了我都想葬在北方,何况是活着呢!”萧衍这才礼送他离开。

沈约为人非常孝顺,侍奉父母非常尽心尽力,自从离开家乡后,他就没吃过酒肉,容貌也变得憔悴,看到的人都为他感到难过。后来,他官至尚书令、大司马,还兼任录尚书。

皇上要追封武宣王为文穆皇帝,庙号肃祖,并且把他的母亲李妃追封为文穆皇后,打算把他们的神主牌位迁到太庙去,还把高祖列为“伯考”(伯父)。 彧上书反对,他说:“汉高祖打天下,在香街建了太上皇的庙;光武帝中兴,在南顿建了舂陵的寝庙。元帝跟光武帝关系疏远,服丧也比较简单,但仍然亲自侍奉光武帝,继承了皇统。高祖对皇上来说,亲情上更像儿子。您现在已经继承了皇位,怎么还能给他加个‘伯考’的名号呢?再说汉宣帝继承孝昭帝的位子,孝昭帝是宣帝的叔祖父,宣帝也没忘记祭祀祖父母啊,这都是因为大义所在才这么做的。等到魏晋王朝将要兴起的时候,宣王受命于危难之际,从那时起,魏家世世代代掌握着权力。景王想毁掉冕冠,文王想撕裂王冠,虽然他们祭祀的是魏王,但实际权力却掌握在晋朝手里,魏家兄弟俩,最终都被晋朝灭了。再说,子元是宣王的嫡长子,文王成就了他的大业。所以晋武帝继承文祖宣王,景王才被称为‘伯考’。现在的情况跟以前不一样,恐怕不能这样类比。”

彧继续说道:“而且,臣子们都遵循旧例,祭祀的顺序不能乱,否则会留下不好的名声。高祖的功德遍及天下,他的道义超越一切。肃祖虽然功勋盖世,但也曾经向高祖称臣纳贡。穆皇后德行高尚,如果要让她跟皇上一起在太庙供奉,那不就是君臣同列,嫂子和叔父同在一个屋檐下吗?翻遍史书,都没有这样的事情。”当时皇上主意已定,朝臣们谁也不敢说话,只有彧和吏部尚书李神俊上书反对。皇上回信说:“文穆皇帝功勋卓著,德行超过历代帝王,所以才按照旧例追封他尊贵的称号。你的奏疏里提到汉朝的太上皇庙在香街,光武帝的寝庙在舂陵。汉高祖不是继承祖上的基业,光武帝也没有世袭的功德,他们都是直接受命于天,不是继承父祖的基业,所以建了不同的庙宇,这有什么区别呢?文穆皇帝是天命所归,历史的必然;我继承皇位,也是顺应天意。既然皇位已经传承下来,汉朝的情况跟我们不一样。如果按照以前的情况来衡量现在,就不应该迁徙寝庙。魏太祖和晋景帝,虽然王位已经显赫,但最终都是以臣子的身份去世的,怎么能跟其他的皇帝一样,单独建庙呢?汉朝各郡国建庙,是为了尊崇高祖的功德,让天下人都能祭祀他,这跟太庙的神主牌位不一样,那些庙宇是在外面单独祭祀的。汉宣帝的父亲,也没有什么功勋,虽然没有追尊,那不也行吗?‘伯考’这个名号,本来就是尊卑的称呼,为什么一定要按照古例来比对呢?你又说君臣同列,嫂叔同室,那是因为文穆皇帝以前是臣子,所以才会有这样的疑问。《礼记》上说:‘天子的嫡长子地位也跟普通士人一样。’祭祀难道就不能同在一个屋檐下吗?再说晋文帝和晋景帝都在一个时代,有人说,一个朝代的皇帝最多七个,皇帝的数量没有固定的说法。昭穆既然相同,那同在一个屋檐下也是合理的。《礼记》里也有合葬的记载,嫂子和叔父有什么好担心的呢?《礼记》里说,士人的祖先和祢庙都在同一个庙里,难道就没有女婿和岳父同在一个屋檐下的情况吗?如果只是担心同在一个屋檐下,这个问题还可以再商量。”皇上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妹妹们请求他这么做的,这些话都是黄门侍郎常景和中书侍郎邢子才代笔写的。

皇上又追尊他哥哥彭城王为孝宣皇帝。王彧就当面劝谏说:“陛下您现在中兴,想效法古代的典章制度,但这样做却违背了古制,后世的人怎么看待呢?我查遍了各种书籍,都没见过这样的事。我希望您能放下私人感情,让名号和器物都符合规矩。”皇上没听他的。等到神主入庙的时候,皇上又下令所有官员都陪同前往,仪式跟皇帝出行一模一样。王彧上表陈述说:从古代到现代,尊崇君亲,表彰功德,才会有皇上的称号,从来没听说过用“帝”号的。现在如果去掉“帝”字,只留下“皇”号,从古代的意义上来说,也找不到依据。皇上还是没采纳。

尔朱荣死了以后,王彧被任命为司徒公。尔朱世隆率领军队北叛,皇上命令王彧防守河阴。尔朱兆率领大军突然来到河阴,王彧从东掖门出去,被叛军抓住了。他见到尔朱兆,态度坚决,毫不屈服,结果被那些胡人打死了。皇上追赠他太师、太尉公、雍州刺史的官职。

王彧长得风度翩翩,举止优雅,穿戴整齐,仪表堂堂。他博览群书,不拘泥于文字的细枝末节。他写的文章很多都失传了,但现在还有一些流传下来。不过他在做官的时候,不能做到清廉,提拔亲戚朋友,被人批评。他没有儿子。

他的弟弟王孝友,年轻的时候就很有名声,继承了临淮王的爵位,后来升迁到沧州刺史。他为政温和,喜欢做一些小好事,虽然不能做到清廉,但也没有什么过分的行为,老百姓也因此觉得他不错。孝静帝在华林园设宴款待齐文襄王,王孝友因为喝醉了酒,自己夸耀自己,还说皇上答应给他赏赐才能。皇上笑着说:“朕一直听说王公您自己说自己清廉。”齐文襄王说:“临淮王这是谦虚呢。”于是君臣都笑了,没有追究他的责任。

王孝友精通政事,曾经上奏说:

好家伙,这古代的行政制度,真是够复杂的!简单来说,就是一百户人家组成一个“党族”,二十户人家组成一个“闾”,五户人家组成一个“比邻”。 一百户人家里,有二十五个头头,征兵啥的他们都免了,这待遇可真是天差地别啊!羊少狼多,那些当官的还互相蚕食,这毛病啊,早就有了。

你看那些京城里的坊,有的七八百户人家,就只有一个里正和两个办事员,事情却都能办得井井有条,何况是那些地方呢?所以我说,咱们就按老规矩来,这三个头头的名字也不改,但是一百户人家改成四个“闾”,每个“闾”再分成两个“比邻”。这样算下来,每个“党族”能少交十二个丁口的赋税,能省下十二匹绢。粗略一算,咱们管辖的户口大概有两万多“党族”,一年就能省下二十四万匹绢!十五个丁口出一名兵,这样就能凑齐一万六千兵!这才是富国安民的好办法啊!

话说以前诸侯娶九个老婆,普通士人娶一个老婆两个妾。 《晋令》规定,诸王可以娶八个妾,郡公、侯可以娶六个妾。《官品令》里也写着,一品二品官员可以有四个妾,三品四品三个妾,五品六品两个妾,七品八品一个妾。 所以说,以前讲究的是多子多孙,延续香火,这是孝道也是礼法。

可是现在朝廷突然不重视这个了,时间长了就成了习惯。 很多高级官员都娶公主或者皇亲国戚的女儿做老婆,根本没有妾,大家都觉得这样理所当然。现在大多数女人都很幸运,生活在这个时代,几乎没有哪个官员家里有妾,天下差不多都实行一夫一妻制了。 要是现在强迫人们多娶几个老婆,那家里肯定鸡飞狗跳,自己日子也过不好,亲戚朋友都会笑话你。

现在的人,根本没有规矩。父母嫁女儿,就教她要吃醋;婆婆姐姐见面,就劝她要小心眼。 把能吃醋当作女人的美德,自己说是不想被人欺负,怕别人笑话自己。 就算王公大臣都一心一意,下面的官员谁还敢有二心? 要是女人心里总想着吃醋,那妻妾的礼法就废了;妻妾的礼法废了,奸淫的事情就多了。 这就是我痛恨的地方!

所以我建议,一品官员娶八个妾,凑够九个女人;二品官员娶七个;三品四品娶五个;五品六品娶两个。 限定一个月内,都得凑够人数,要是凑不够或者对妾不好,老婆可以打她,还可以免除他的官职。 如果老婆没生孩子又不娶妾,那就是她自己断了香火,不能祭祀祖先,应该判她不孝,把她休掉。

我的真心话,只想为国家好,希望国家大事小情都符合礼法,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待遇。 我建议增加兵员,充实粮仓,设立赏格抓捕盗贼,颁布法令规范朝政,这样才能兵强马壮,百姓安居乐业。 我冒着风险提议增加妻妾数量,就是希望王侯将相、功臣子弟人丁兴旺,子孙满堂,江山永固,这就是我的愿望。

结果,这个建议被驳回了。

孝友说:“现在有些人,活着是低贱的皂隶,死了却要搞得像王侯将相一样大葬,活着和死了判若两人,根本没有节制,修建高大的坟墓,搞得祭祀仪式非常隆重,邻居们都跟着攀比,还夸他是孝子!再说夫妻结婚这事儿,是国家教化的根本,以前夫妻同吃一个瓢里的饭就足够了,这也能算成礼。可现在有钱人越来越奢侈,一起吃饭的菜肴比祭祀用的还要丰盛,鱼堆成山,山上还有树木,树木上面还有鸾凤,摆阔气摆得这么厉害,最后还不是化为乌有?想想老天爷的想法,可能不是这么回事吧。所以,从今以后,如果谁家婚丧嫁娶太过铺张浪费的,就按违反命令处理,官府不追究,也要和违反命令的人一样受罚!”

孝友做了好几年尹,一直奉公守法,名声很好。但是他性格比较圆滑,善于巴结权贵,所以也遭到一些正直人士的批评。齐高帝禅位后,他的爵位也降了。

他弟弟叫昌孚,字秀和,从小就很有才名。侍中游肇、并州刺史高聪、司徒崔光这些人见到昌孚,都说:“这孩子将来一定能成大器,可惜我们这帮老家伙要死了,看不到了。”昌孚后来一路升迁,做到尚书右丞。灵太后临朝,宦官专权,昌孚就总结了古今名妃贤后的故事,写了四卷书奏给太后。之后,他又升任尚书左丞。

蠕蠕王阿那瑰回国后,国内闹饥荒,老百姓都涌进关内逃荒。阿那瑰上表请求朝廷赈济。朝廷就派昌孚担任北道行台,去赈济灾民。昌孚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在奏章里写道:

“那些衣衫褴褛的人,连饭都吃不上。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解决燃眉之急。以前汉建武年间,单于来朝贡,朝廷就给了他两万五千斛米糒、三万六千头牛羊。这就是前代处理民族关系、安抚新附、柔远怀柔的长远策略啊!现在应该给他们一些牛羊,让他们填饱肚子,有了牲畜,他们就能繁衍生息,还能卖毛皮和血,改善衣食条件,一举多得。”

尚书说,要是让他们继续住在那七个州,那就宽松点儿对待他们好了。我觉得人嘛,都恋着自己的家乡,怎么可能愿意搬到内地来呢?要是按照我的建议,给他们提供粮食和牲畜,让他们爱着自己的家乡,重视自己的故土,他们肯定就会回到原来的地方。要是不这样做,强迫他们搬迁,只会适得其反,事情长久不了。为啥呢?这些人啊,看着人模狗样的,实际上心肠歹毒,走留都难以预料;而且他们一离开熟悉的水草,就会生病,忧愁困苦,死的人肯定很多。再加上其他那些还在沙漠里的人,要是他们摆脱了困境,又跑回老巢,肯定要抢掠城镇,毒害百姓。到时候乱起来,边境就危险了,还不如一开始就阻止他们。

再说,贸易迁徙这事儿,从古代就有,中间几百年一直都有交易来往。汉朝和匈奴也能通商,还设立了关市呢。现在北方的人民都饿肚子,命悬一线,光靠朝廷救济肯定不够,他们肯定还要买卖东西。如果他们想买卖,咱们就应该允许。

尚书还说:“做大事业的,别计较那些小名小利,目光长远的人,不会被眼前的利益所束缚。虽然戎狄的兴衰,各个朝代都不一样,但他们叛乱和归顺的情况,大致还是可以推测的。周朝北伐,只取得了中等成果;汉朝对外征战,也只算勉强达到目的。以前在代郡,一直都严加防备,将领们劳苦奔波,士兵们疲惫不堪。前朝为此付出了很多,但效果并不理想。现在咱们大魏朝气运昌盛,那些叛乱都发生在他们那边。朝廷施以恩泽,广施德政,把他们聚集起来,礼送他们回去。咱们应该趁着这个机会,好好想想长远之计。”

我觉得啊,道理虽然变化万千,但总有规律可循;未来虽然难以预料,却可以根据过去推测。想当年汉宣帝的时候,呼韩邪单于归顺汉朝,朝廷就派董忠、韩昌率领边郡的军队,护送他们到朔方,顺便留下卫队协助。光武帝时期,也让中郎将段彬设置安集掾史,跟着单于走,随时观察他们的动静。这些都是保全国家平安、安定边疆的好策略。现在朝廷实力雄厚,不比以前差;柔然国已经衰败,也和以前一样。所以应该效仿之前的成功经验,采取类似的措施。把一些空闲的土地借给他们耕种放牧;大致设置一些官吏,表示朝廷的慰问和安抚;严加戒备边防军队,让他们知道朝廷在保护他们。用宽厚仁慈的政策来驾驭他们,用长远的策略来笼络他们。这样他们就不会轻易造反,边境也不会发生叛乱。现在北镇的将领们以前都是一个人轮流在外巡逻,现在应该加强防范,这正是“天子圣明,边境才能安定”的道理。

再说,咱们祖先就说过:对待想要投降的人,不能像对待强敌那样。军事行动不能只顾着对外,还得防着内部出问题。如果把他们分散安置到各个州镇,那些地方离得远,补给运输困难,他们要是反悔叛乱,情况就难以控制了。再说,他们的人口和牲畜都分散在野外,柔然人贪婪成性,看见了就想抢。既要防备他们,又要安抚他们,兵力不足,很容易发生冲突。把他们赶回老家,他们未必愿意走;把他们迁到州内,他们也不肯。这样一来,花费肯定很大。

朝廷不同意这个方案。

孚持拿着白虎幡去柔玄、怀荒两镇之间安抚阿那瑰。阿那瑰手下号称三十万人,暗地里却另有想法,就把孚持扣留了,用囚车拉着他,每天只给他一升酪浆和一块肉。每次阿那瑰召集手下的时候,就让孚持坐在东厢,称之为“行台”,还非常恭敬地对待他。阿那瑰后来南下到了旧都,之后才把孚持等人送回来,还上表谢罪。有关部门把孚持的事报告给了朝廷,廷尉丞高谦认为孚持失职,判了他流放的刑罚。

话说后来,他当上了冀州刺史。 他一心扑在发展农业上,老百姓都把他当亲爹一样看待,邻近州郡的人更是尊称他为神君。 早些时候,冀州有张孟都、张洪建、马潘、崔独怜、张叔绪、崔丑、张天宜、崔思哲这八户人家,都占据山林田野,不服从朝廷的命令,州郡里都管他们叫“八王”。 他上任后,这八家人都主动进城,表示愿意誓死效忠。

可惜好景不长,后来被葛荣给攻陷了。 葛荣抓了他,当时他哥哥祐是防城都督,侄子子礼是录事参军。葛荣想先杀了他侄子子礼,他却请求先把自己杀了来赎回侄子,他一个劲儿地磕头,额头都磕出血来了,葛荣这才放过他侄子。 接着,他又把将士们都召集起来,商议怎么个死法,他和他兄弟们互相推卸责任,都争着去死。 还有张孟都、潘绍等等好几百人都跪下求葛荣处死他们,好保全刺史。葛荣说:“这些人都是魏国的忠臣义士啊!” 当时被关押的五百多人,都因此被放了。 葛荣平叛后,他就回来了,继续当冀州刺史。

后来元颢攻入洛阳,朝廷任命他为东道行台、彭城郡王。 他把元颢的密信送到了朝廷,皇上非常高兴。 元颢被平定后,朝廷封他为万年乡男。

永安年间快结束了,宫里的乐器都坏得差不多了,皇帝就让孚去负责乐器制作和管理这些事。孚就上奏说:“想当年太和年间,中书监高闾和太乐令公孙崇他们修造金石乐器,前后花了数十年才完成。当时还召集了很多儒生来检查,看看做得好不好。太常卿刘芳又建议另起炉灶重新制作,过了很久才弄好。后来又召集大臣们来检查,看看合不合格,当时大家议论纷纷,都没个统一的意见。最后还是按照皇帝的旨意,把这些乐器都用了。前几年大军进洛阳,战乱不断,宫里的乐器差不多都丢光了。我到太乐署去问太乐令张乾龟他们,他们说,以前留下的乐器就只有四个箱子和六架乐器架子。东北边的架子上放着十四个黄钟磬,虽然名字叫黄钟,但实际声音是夷则,跟音律对不上。姑洗、太蔟、蕤宾也都放错了位置,音律都不和谐。还有十四个仪钟,就那么空放在架子上,从来没敲过,现在干脆都去掉算了,按规矩来。我现在根据《周礼》里凫氏、磬氏的制作方法,反复调整乐器,仔细核对,按照十二个月份,分别对应十二个宫调,每个都放在正确的位置上。这样每个月的音律都齐全了,用的时候直接拿来演奏,就能体现出宫调之间的关系,也符合乐律的生成规律。现在我打算把钟和磬的数量,都定为每种十二架。”皇帝批准了他的奏章。当时很多达官贵人,都去听他演奏的乐器,个个都赞叹不已。太傅、录尚书长孙承业精通音律,更是特别赞赏。

后来,他们跟着皇帝一起进了关中。广阳王建,在真君三年被封为楚王,后来又改封为广阳王。他去世后,谥号为简王。他的儿子石侯继承了王位,去世后,谥号为哀王。石侯的儿子遗兴又继承了王位,去世后,谥号为定王,他没有儿子。

石侯的弟弟石嘉,从小就聪明敏捷,喜怒不形于色,而且很有军事才能。高祖皇帝刚开始当皇帝的时候,任命他做徐州刺史,他做得非常出色,深得民心。后来被封为广阳王,继承皇位大业。高祖皇帝南征的时候,命令石嘉负责守卫均口。石嘉违背了高祖的指示,导致敌人逃脱了。高祖皇帝很生气,责备他说:“你叔祖可不是皇位的继承人,你为什么这么不争气!”等到高祖皇帝病重将死的时候,遗诏任命石嘉为尚书左仆射,和咸阳王以及其他人一起辅佐新皇帝。后来又升迁为司州牧。

石嘉上奏朝廷,请求在京城四周修建三百二十座坊,每座坊周长一千二百步,并请求征调壮丁来完成这项工程。虽然这项工程会暂时让百姓劳累,但是却能永久地杜绝奸盗。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之后,他又被任命为卫大将军、尚书令,还被授予仪同三司的荣誉。石嘉很喜欢喝酒,有时候会喝醉。在世宗皇帝面前,他总是谈笑自若,毫无顾忌。皇帝因为他年纪大,地位尊贵,所以总是对他很宽容。他和彭城王、北海王、高阳王这些皇族成员经常一起参加宴会,一直玩到深夜,皇帝还经常赏赐他们。皇帝有时也会去他家做客。石嘉喜欢讲究排场,穿戴华丽,出行时仪仗队浩浩荡荡,百姓都对他很尊敬。后来他又升迁为司空,之后又转任司徒。

石嘉喜欢建立功勋,做对国家和百姓都有益的事情,他经常向皇帝提出建议,皇帝也经常采纳他的意见。他很尊重人才,那些当时还没有被朝廷赏识的优秀人才,只要在他身边侍坐,他都会主动和他们交谈,引荐他们。石嘉去世后,按照他的遗愿,薄葬了他。世宗皇帝很悲伤,追赠他侍中、太保的职位,谥号为懿烈。石嘉的妻子是宜都王穆寿的孙女,也是司空石显的妹妹,是一位非常聪明的女子。她嫁给石嘉之后,经常帮助石嘉,使石家更加兴旺发达。

石嘉的儿子石深,字智远,继承了爵位。肃宗皇帝刚开始当皇帝的时候,任命他为肆州刺史。他实行恩惠政策,深得当地胡人的拥戴,盗贼也销声匿迹了。后来他又做了恒州刺史,在任期间,他大肆收受贿赂,靠贿赂来治理地方。如果谁家有上千匹马,他一定会收取其中一百匹,这成了他的惯例。他一路升迁,最后做到殿中尚书,但是还没来得及上任,就因为和城阳王徽妃于氏有染,被城阳王告发。皇帝下令让丞相和高阳王雍等宗室成员来审判他的罪行,最后让他回家了。

沃野镇的人造反了,带头的是六韩拔陵这小子。临淮王彧去讨伐,结果打输了。皇上就下令任命我为北道大都督,还让我听从尚书令李崇的节度。那时候东道都督崔暹也在白道打败仗了。我赶紧上书给皇上说:

边境上的刁民造反,弄得天下大乱,这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以前皇上重视边防,精挑细选贤能之士,派他们镇守边疆,还配给一些名门望族子弟,让他们誓死保卫边疆。不仅不会耽误他们的仕途,反而还能得到升迁。当时的人们都非常羡慕他们。等到太和年间,李冲担任仆射时,凉州的百姓都免除了徭役,而那些丰沛地区的世家子弟,却依然要戍守边疆。除非犯了大罪,否则没人愿意和他们为伍。那些征讨和镇守边疆的人,一辈子就当个小小的虞候、白直,升迁到头了也就是个军主。可是那些祖上在京城的,却能得到高官厚禄,而那些在边疆的,仕途就完全被堵死了。有的干脆逃到北方去,想躲避战乱,结果很多人都逃到了胡人地区。后来边防的规定越来越严厉,镇上的老百姓在外游荡,都被流兵抓起来。这样一来,年轻人没法读书,老年人也没法做官,最后都成了土匪,说起这事儿,真是让人泪流满面。

自从朝廷在伊洛地区稳定下来后,边防的重视程度就越来越低了,只派一些庸才去当镇将,他们互相学习,专心致志地搜刮民脂民膏。还有一些各地的贪官污吏,犯了罪被发配到边疆,他们就指使这些官员,欺压百姓,用贿赂来维持统治,谁也改不了这种状况。大家都说这些贪官是罪魁祸首,个个都恨得牙根痒痒。

哎呀,那个阿那瑰,恩将仇报,竟然带着人马逃跑了!皇上就派老师傅带十五万大军去追,没几天就回来了。边境的人看到这支援军,就觉得咱们大中国好欺负了。尚书令崇时大人马上就上奏朝廷,请求把那些镇改成州,皇上本来也打算答应他,算是有点先见之明吧,但最终还是没同意。

结果,高阙的戍主跟手下闹翻了,直接把戍主给杀了,造反了!攻城略地,见人就杀,朝廷的军队接连被打败,叛军越来越嚣张。本来想派兵平叛的,结果崔暹那家伙愣是不回来,崇时和另一个大臣只好灰溜溜地撤兵了。现在我们都回到云中了,大家等着看下一步指示呢,现在还不能往西走,将士们人心涣散,军心不稳啊!现在我担心的,不只是西北这块,就怕其他地方的镇也跟着造反,这天下大事,哪有那么容易预测啊!

皇上当时没听他的建议。东西两部的敕勒族也造反了,朝廷又开始认真考虑这个问题,派了兼任黄门侍郎的郦道元当大使,想把镇改成州,来安抚民心。可偏偏这时候,六镇都造反了,这个计划也就没法执行了。深后大人又上奏说:“现在六镇都叛乱了,两个高车部也跟着起哄,用疲惫的军队去打他们,肯定不行。不如精挑细选一些士兵,或者留守在恒州这些重要的地方,为以后做打算。”

李崇徵回来后,郭子仪就专心负责军事。他带兵攻打拔陵,打败了突厥,然后把降民迁到黄河以南。之前,别将李叔仁用攻打拔陵的方式来逼迫敌人,请求郭子仪支援。郭子仪去了,前后有二十万人投降。郭子仪和行台元纂一起上奏朝廷,请求在恒州以北另立郡县,安置这些投降的百姓,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救济,消除他们的叛乱之心。但是朝廷没同意,反而下令让黄门郎杨昱把这些降民分散到冀州、定州、瀛州三州让他们自己谋生。郭子仪对元纂说:“这些人又会去乞讨活命了,以后的祸乱就要从这里开始了。”果然,不久后鲜于脩礼在定州叛乱,杜洛周在幽州叛乱。其他的降户还留在恒州,想要拥立郭子仪当他们的首领。郭子仪于是上书请求回到京城。朝廷任命左卫将军杨津代替郭子仪担任都督,并任命郭子仪为侍中、右卫将军、定州刺史。

那时候,中山太守赵叔隆、别驾崔融讨伐叛贼失败了,朝廷派使者刘审去调查,还没调查完,叛贼就逼近中山,郭子仪就命令赵叔隆防守边境。刘审快马加鞭地赶回京城,说郭子仪擅自放纵叛贼。城阳王李徽和郭子仪有矛盾,就借此机会陷害他。于是朝廷征召郭子仪为吏部尚书,兼任中领军。郭子仪到京城后,肃宗不想让李徽和郭子仪互相怨恨,就下令在宴会上让他们和解。但是李徽还是耿耿于怀,一直记恨着郭子仪。

后来,河间王李琛等人被鲜于脩礼打败了,朝廷就授予郭子仪仪同三司、大都督的官职,任命章武王李融为左都督,裴衍为右都督,都受郭子仪节制。李徽就向灵太后告发郭子仪说:“广阳王(郭子仪)带着他的儿子掌握军队在外,难以预测啊!”于是灵太后下令让章武王等人暗中防备郭子仪。李融就把这个命令告诉了郭子仪。郭子仪害怕了,事情无论大小,都不敢自己做决定。灵太后听说后,就派人询问郭子仪的情况。郭子仪就详细地说了:

以前元载专权,擅权乱政,而李徽依附他,飞黄腾达。现在朝廷恢复了正常的政治秩序,重用忠臣,而李徽心胸狭窄,一直怀恨在心,对我耿耿于怀。我因为资历浅薄,远离京城,被他处处阻挠,无所不用其极。但是我以前并没有得罪过他,从那以后,我们的关系就变得像仇人一样了。李徽一年之内升迁了八次,官至宰相;而我多年来一直停滞不前,即使立了功也不被重用。

话说徽宗当政以来,可不是只针对我一个人啊,那些北征的功臣们,都被他压着呢!将士们打了胜仗,愣是一点赏赐都没有,就算上表请求,大多都被驳回了。比如元标将军,之前驻守盛乐,后来被敌人重重包围,父子兄弟都战死了,孤城坚守了两年。敌人退了之后,他按照规矩请求升官,徽宗却推三阻四,根本不答应。反观徐州下邳的守将贾勋,法僧叛乱后,虽然也短暂被围困过,守城的功劳比起元标来,可差远了,但他却立刻被封为开国功臣。这天下事,都一个样,功劳一样,赏赐却不一样,这公平吗?还有骠骑将军李崇,北征的时候,他招募了八州的兵,按照关西的标准来赏赐。我后来按照这个标准来给将士们赏赐,徽宗却说北征的将士不能和关西的将士一样对待。定襄陵庙那么重要,平城又是国家的要塞,要是论功劳,我哪里比得上秦国和楚国?可就因为徽宗嫉妒我,就想方设法打压我。

徽宗当政后,可不是只打压我的功劳这么简单,凡是跟着我出征的人,都被他忌恨。我的部将袁叔和曾经向皇帝陈述过情况,徽宗一开始还说有道理,可后来听说北征的军队是我指挥的,脸色立刻就变了。他还让我哥哥的儿子仲显故意找我麻烦,不停地诽谤我。说我坏话的人,徽宗就对他笑脸相迎;夸奖我的人,徽宗就立刻责备。甄琛曾经为我申冤,徽宗却像仇人一样对待他;徐纥稍微说了我几句坏话,徽宗就把他当成亲戚一样看待。还有骠骑长史祖莹,以前在军中,他谎报战功,扰乱军纪,败坏军营,犯了罪被官府通缉,逃到山里躲起来了。就因为祖莹诽谤我,徽宗竟然给他平反了。我的府司马刘敬,押送降兵到定州后,竟然反叛了。敌人就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我们根本抵挡不住。甚至我的府里官员,都难免被杀害。徽宗虽然生气,迁怒于我,却放过了那些真正有罪的人,甚至连那些小吏都放过。跟着我的人,没有一个不害怕的。

话说以前恒州有人请求朝廷让我当刺史,徽宗当时就说,这事儿不好说,没准儿。后来那些降户开始密谋作乱,我多次上奏朝廷汇报情况,徽宗才开始重视这件事。等我到了定州,离那些坏人远了,他又说我可能有别的想法。反复无常,想把我陷害进去,结果朝廷就匆匆把我调走了。这乱子是怎么起来的,是谁造成的?徽宗这么得宠,权势滔天,那些巴结他的人,跟我有什么关系?所以,我以前在朝中时,求官的人车马盈门;可自从我到边疆后,拜访的人就少了。我最近总担心这事儿会成为障碍,所以就一直请求回京。

正巧碰上流民造反,元帅也准备出兵,我又接到命令,没办法,只能先去平乱,不敢推辞。我刚离开京城,尘土还没散去,就听说背后又有人说我的坏话。说我带着儿子一起走,这是可疑的迹象,以此来诬陷我造反。那些嚼舌根的人,又四处散播谣言,说左军将领融,右军将领衍,都收到了秘密的命令,监视我的行动。徽宗既然这么对我,我还怎么安心呢?!

我私下觉得,现在国家局势还不稳定,国家大事还没解决,地方官的职位非常重要。徽宗以前在藩镇当官时,还有人称赞他,可当上宰相后,就没什么名声了。现在他想让我去当州官,好发挥我的才能。如果徽宗能从大局出发,用我的长处,我就不会有后顾之忧了。如果能得到你的帮助,那就太好了!

唉,因为士兵们屡次溃败,士气全无,所以我们只能一天天往后退,一天能走个十里地。到了交津,隔着河跟敌人对峙。那个葛荣啊,本来跟脩礼合伙,后来又听信了朔州人毛普贤的话,脩礼一直耿耿于怀。毛普贤以前可是我的部下,在交津的时候,我还派人去跟他谈谈,结果他居然想投降。我还让录事参军元晏去跟葛荣说程杀鬼的事儿,结果还真挑拨成功了,葛荣这小子就杀了毛普贤和脩礼,自己当了老大。他刚得势,手下人心不稳,就跑到瀛州去了。我一看,也跟着往北走。结果葛荣又去打章武王融,在白牛逻输了,我只好逃往定州。听说定州刺史杨津怀疑我有二心,我就停在州南的佛寺里。住了三天三夜,我召集了都督毛谥他们六七个人,互相约定,关键时刻要互相帮助。结果毛谥这小子怀疑我有问题,偷偷告诉杨津说我图谋不轨。杨津就派毛谥来抓我,我只好逃走,他一路追杀。我跟手下跑到博陵郡界的时候,碰上了葛荣的探子,就被带到葛荣那儿去了。葛荣的手下看到我,还有不少人挺高兴的。可葛荣刚当老大,心里不安,就杀了我。后来皇上追赠我王爵,还给了我司徒公的官位,谥号忠武。

我儿子湛,字士深,从小就很有风度。庄帝刚登基的时候,他继承了我的爵位。孝静帝时期,他升迁到冀州刺史,可是他到哪儿都搜刮民脂民膏,政绩一塌糊涂。后来进朝当了侍中,之后又外放司州牧。当时齐献武王当宰相,觉得我儿子湛很有能力,就推荐他当太尉。他死后,追赠黄钺、大司马、尚书令,谥号文献。说起来,我儿子官位越高,就越沉迷声色犬马,他先是把婢女紫光送给了尚书郎中宋游道,后来干脆跟她私通,外放到冀州的时候,还把她偷偷带走了。宋游道那事儿闹得沸沸扬扬的,说是紫光是湛的父亲宠幸过的,湛的母亲临终前把紫光托付给了他,还拿出公文做证明。这事儿后来才算平息,但当时好多人都批评他俩。

我儿子湛的弟弟瑾,在尚书祠部当郎中。后来他竟然想谋杀齐文襄王,事情败露,全家都被处死了。

湛子,就是靠着法轮的紫光才得以出生的。齐王本来想把湛家给灭了,后来又改变主意,恢复了湛家的爵位和领地。

南安王刘余,在真君三年的时候被封为吴王,后来改封为南安王。后来世祖皇帝突然死了,中常侍宗爱假传皇太后的命令,拥立刘余当了皇帝,这才开始办理丧事。然后就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永平。刘余觉得自己是意外当上皇帝的,所以就对大臣们大加赏赐,讨好大家。他整夜地喝酒,歌舞声乐没完没了,没过多久,国库就空了。他还特别喜欢打猎,经常没日没夜地出去,根本不管什么规矩。边疆告急,他也不管,老百姓都很生气,可他却一点也不着急。宗爱越来越专横跋扈,朝里朝外的人都怕他。刘余怀疑宗爱要造反,就夺了他的权力。宗爱一怒之下,趁着刘余去祭祀的时候,把他杀了。高宗皇帝后来以王侯的规格厚葬了他,谥号为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