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先说说文章这玩意儿,它的历史可悠久了!从古至今,那些圣人和贤哲写的文章,哪个不是条理清晰,文采斐然?风格流派也多种多样,不断发展变化,适应时代潮流。比如淳于髡在齐国,以他那独特的文采闻名;屈原在楚国,则留下了充满忧患的诗篇。西汉的首都长安,以司马相如为首的文人最为出色;东汉的洛阳,则以班固、班超兄弟为代表。到了魏晋时期,曹植是魏国的文坛领袖,陆机则是晋朝的文坛巨匠,虽然同时代,却各有千秋,都在各自领域取得了非凡成就。

可是,永嘉年间之后,天下大乱,各民族混战,好的文章也随之消失了。直到北魏孝文帝和太祖时期,北方才逐渐安定下来,朝廷开始广纳人才。等到高祖皇帝即位,更是大力提倡文学,想要超过汉朝的文风,超越曹丕的才华,他的文章气韵高雅,文采独树一帜,大家都纷纷效仿,学习他的文风。肃宗皇帝在位时,文风更加兴盛,学习的人多如牛毛,但真正有成就的却少之又少,就像孔子说的:“有才能的人太少了,可不是吗?”

袁跃,字景腾,是陈郡人,是尚书袁翻的弟弟。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为人低调,并且很重视朋友。他哥哥袁翻经常对别人说:“袁跃真是我们家千里挑一的优秀人才啊!”袁跃一开始在司空府做参军,后来升任尚书都兵郎中,还被加封为员外散骑常侍。有一次要修建明堂,袁跃上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当时大家都夸他学识渊博。后来蠕蠕国的国王阿那环战败逃亡到北魏,朝廷很优待他,又送他回国。可是后来每次朝贡,阿那环的态度都不太恭敬。袁跃就代表朝廷给阿那环写了一封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诫他,这封信写得非常漂亮。后来,袁跃又升任了军骑将军、太傅,还担任了清河王怿的文学,深受清河王的喜爱,清河王很多奏章都是袁跃代笔的。袁跃去世后,追赠冠军将军、吏部郎中。他写的文章集结成册,流传于世。他去世后没有儿子,他的哥哥袁翻让自己的儿子袁聿脩继承了他的香火。

聿修,字叔德,七岁就没了爹妈,但他待人接物却像个大人一样懂规矩。九岁的时候,州里就聘请他当主簿了。他性格沉稳,很有见识,为人清廉,生活简朴,从不跟别人争抢什么。他姨夫尚书崔休对他非常赏识。十八岁那年,他被任命为本州的中正,还兼任尚书度支郎中。齐朝篡位后,他被任命为太子庶子,同时以本官的身份代理博陵太守。

裴敬宪,字孝虞,是河东闻喜人。他是益州刺史裴宣的次子。他从小就有志气和操行,学问广博,才华出众,还特别照顾弟弟们,一心扑在读书上。他对名利淡泊,气质高雅,郡里征召他当功曹,他都没去,其他府衙的任命也是一样,总是把机会让给弟弟,世人都很称赞他。司州牧、高阳王雍举他为秀才,他考试成绩名列前茅,被任命为太学博士。他性情温和,从不跟人发脾气。他擅长隶书和草书,也懂音律,写的五言诗在当时独树一帜,名声很大,后辈都很尊敬他,学习他。中山王要离开他的辖区,朝中大臣都在河边为他送行,还作诗告别,大家公认裴敬宪写的最好。他的文章虽然不华丽,却很清丽脱俗。他年轻时就患有气疾,三十三岁就去世了,很多人为此感到惋惜。裴敬宪一生在乡里做了很多好事,深受乡邻爱戴。孝昌年间,蜀地的贼寇陈双炽烧杀抢掠,到了裴敬宪家,竟然约束手下,不准放火烧他家,可见他的人品有多好。永兴三年,朝廷追赠他中书侍郎的官职,谥号为“文”。

卢观,字伯举,是范阳涿县人。他从小就爱学习,很有才华,考中秀才,考试成绩名列前茅,被任命为太学博士、著作佐郎。他和太常少卿李神隽、光禄大夫王诵等人一起在尚书省参与制定朝廷的礼仪,后来被任命为尚书仪曹郎中。孝昌元年,他去世了。

封肃,字元邕,是渤海人,是尚书回的侄子。他从小就有文采,广泛阅读经史典籍,太傅崔光见到他都很欣赏。后来他当上了太学博士,负责修撰《起居注》,还兼任廷尉监。他还写过一篇《还园赋》,文章写得非常好。正光年间,京兆王西征,带他当大行台郎中,负责文书工作。回来后,他被任命为尚书左中兵郎中,后来去世了。封肃为人恭敬俭朴,不随便结交朋友,只和崔励、崔励的堂兄崔鸿关系很好。他写的文章大多散失了,现在只留下十卷多一点。

邢臧,字子良,是河间人,是光禄少卿虬的孙子。他从小父母双亡,但很早就确立了高尚的品德,博学多才,很有文采。二十一岁那年,神龟年间,他参加秀才考试,回答了五道策问,考中了,后来当上了太学博士。正光年间,朝廷讨论建造明堂,邢臧提出了与裴頠不同的意见,虽然最终没有被采纳,但当时的人都称赞他见解广博。后来他被外放到本州做中从事,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永安初年,朝廷征召他为金部郎中,但他因为生病没有赴任,后来改任东牟太守。当时天下不太平,很多官员都贪污腐败,唯独邢臧清廉谨慎,奉公守法,深受百姓爱戴。陇西人李延实,是庄帝的舅舅,当时担任太傅,被外放到青州,就推荐邢臧做他的属官,让他担任乐安内史,邢臧在那里做了很多好事。后来他又被任命为濮阳太守,不久又升任安东将军。邢臧为人正直诚信,很有长者的风范,深受当时人的敬爱。他为特进甄琛写过《行状》,世人都说写得好。他和裴敬宪、卢观兄弟关系很好,曾经一起读《回文集》,只有邢臧最先读懂了。他还著述过一部记录古代文章并叙述作者家世的书,叫做《文谱》,可惜没有完成,就因病去世了,当时很多贤士都为他惋惜。他写的文章有一百多篇。死后被追赠为镇北将军、定州刺史,谥号为“文”。他的儿子邢恕,也很有学问,很有见识。

裴伯茂,是河东人,是司空中郎叔义的第二个儿子。从小就很有风度和名望,博览群书,文章写得又好又多。他一开始当了个奉朝请的小官。后来大将军、京兆王继西征讨的时候,把他带去当了铠曹参军。再后来,南征讨伐绛州、蜀州的陈双炽时,他又被行台长孙承业带去当行台郎中。长孙承业回京后,还让他继续负责行台的事务。因为平定了薛凤贤等人的叛乱,他被封为平阳伯。之后又升迁了两次,当上了散骑常侍,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太昌年间初期,他当上了中书侍郎。永熙年间,皇帝的哥哥广平王赞选拔官员,让他当了文学,后来又加封他为中军大将军。

裴伯茂这个人喜欢喝酒,性格比较孤傲,不太合群,所以官职升迁得很慢。他还写过一篇《豁情赋》,序言里大概说:“我身体不好,吃了很多药,从春天到夏天,三次都病得厉害。虽然用了最好的药,有时候也管用,但是毕竟是草药,效果有限,所以一直很苦恼。后来我就反复研读庄子的书,领悟到齐物论的思想,达到物我两忘,是非不分的境界,这就是圣人的境界,我学习的就是这个。所以写了这篇赋,来表达我的心境,寄托我的情怀。”天平年间初期,他迁居邺城,又写了一篇《迁都赋》,具体内容就不多说了。

过了两年,一次宫廷宴会,裴伯茂对殿中尚书、章武王景哲很无礼,景哲就上奏章告状,说:“裴伯茂不顾自己的身份,跟监官一样随意;用梨子敲桌子,弄脏了衣服;在皇宫里,还让人拉他的衣服。”皇帝把这事交给有关部门处理,但最后也没追究他的责任。裴伯茂比他的哥哥弟弟们先离开家,和哥哥景融分家另住。景融家境贫寒,裴伯茂却一点也不帮助他,甚至连路上碰见了也不搭理,世人都因此看不起他。他三十九岁就去世了,认识他的人都为他惋惜。

裴伯茂晚年特别爱喝酒,喝到伤了身体,还经常犯错。临死前几天,他突然说:“我收到密信了,要被抓起来了!”说完就带着老婆坐车往西边逃。后来他回头指着墙说,官兵追上来了,他老婆这才知道他病得不轻,是精神出了问题。

裴伯茂死后,葬在家里的园子里。他的朋友常景、李浑、王元景、卢元明、魏季景、李骞等等十来个人,在墓地旁边摆酒设祭,一边哭一边喝酒,每喝一口就洒在地上,说:“裴中书的魂灵啊,如果你在天有灵,知道我们这些朋友来祭奠你了。”然后每个人都写了一首诗。李骞因为知道魏收也是裴伯茂的朋友,就把这些诗寄给了魏收。魏收当时在晋阳,也写了一首诗来回应,诗里评价了裴伯茂,其中十个字是:“临风想玄度,对酒思公荣。”当时的人都觉得裴伯茂为人傲慢,认为魏收的诗很贴切地写出了他的性格。

后来,朝廷追赠裴伯茂散骑常侍、卫将军、度支尚书、雍州刺史等官职,又追赠他吏部尚书,谥号为“文”。裴伯茂生前曾经写过《晋书》,但最终没能完成。他没有儿子,他的哥哥裴景融把自己的第二个儿子裴孝才过继给他,继承香火。

邢昕,字字明,是河间人,他父亲是尚书峦的弟弟伟。他从小就没了父亲,幸好祖母李氏很疼爱他,所以他才能好好长大。他从小就喜欢学习,很早就展现出了才华。后来萧宝夤当上车骑大将军,在关中征战,就让邢昕的儿子当了东阁祭酒,负责处理文书方面的事务。邢昕本人呢,也在军队里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太尉记室参军。吏部尚书李神隽还推荐邢昕去写《起居注》。

太昌年间刚开始的时候,邢昕被任命为中书侍郎,还加封了平东将军、光禄大夫的官职。可是,有人说他升官太快,是靠不正当手段得来的,结果被中尉告发,丢了官。于是,他写了一篇《述躬赋》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没过多久,他又接到皇上的命令,和秘书监常景一起负责典仪注事。皇上要举行释奠仪式,邢昕和校书郎裴伯茂等人一起撰写了相关的记录和解释。永熙年间快结束的时候,邢昕回到朝廷担任侍读,和温子升、魏收一起负责起草诏书。后来朝廷迁都邺城,他就回老家河间去了。

天平年间刚开始,他和堂叔子才、魏季景、魏收一起被朝廷征召去首都。没多久他又回到了家乡。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被朝廷征召。当时萧衍派使者刘孝仪等人来进贡,朝廷就让邢昕兼任正员郎,在边境迎接他们。司徒孙腾看重他的才能,让他当了中郎。不久后,他又被任命为通直常侍,还加封了中军将军。邢昕不仅有才华,而且办事能力也很强。从孝昌年间以后,天下大乱,大家都忙着钻营,想方设法升官,文学方面就衰落了。司州中从事宋游道因为办事公正而受到赏识,他和邢昕关系很好,经常互相开玩笑。有一次,邢昕对宋游道说:“这世上的事,除了文学之外,其他的都一样。”宋游道听了,脸上露出了羞愧的神色。

兴和年间,邢昕以本官的身份,跟随李象出使萧衍。邢昕为人比较耿直,喜欢跟人对着干,大家都说他像头牛。这次出使,大家就开玩笑说,是“牛象”在江南打架。齐文襄王准备选拔人才,想让邢昕当司徒右长史,但还没来得及上奏,邢昕就生病去世了,他的朋友们都很悲伤。朝廷追赠他车骑将军、都官尚书、冀州刺史的官职,并谥号为“文”。他写的文章,后人收集整理成集。

温子升,字鹏举,自己说是太原人,是晋朝大将军王导的后代。他们家世代住在江左地区。他爷爷温恭之,是刘义隆手下彭城王刘义康的户曹,因为避难才回到老家,住在济阴冤句,就成了当地人了。他们家世代清贫。他爸爸温晖,是兖州左将军府的长史,曾经代理济阴郡的事务。

温子升一开始跟崔灵恩、刘兰学习,学习特别刻苦,白天黑夜地学习,一点也不觉得累。长大后,他就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写文章文风清丽婉约。他给广阳王刘渊当个小跟班,在马坊教那些奴仆的孩子读书。他写了一篇《侯山祠堂碑文》,常景看了之后很欣赏,所以就特意去拜访刘渊感谢他。常景说:“我刚才看到温生了。”刘渊很奇怪地问他怎么回事,常景说:“温生是个很有才华的人。”刘渊因此对他有了一点了解。

熙平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中尉、东平王刘匡博招募人才,要补充御史,当时一起参加考试的有八百多人,温子升和卢仲宣、孙搴等人一起,有二十四人考取了高等级。当时那些被预选上的人互相争着要先上任,刘匡博就让温子升来处理这件事,那些人都被温子升驳回,心服口服。孙搴对别人说:“今天早上那些在朝堂上乱跑乱撞的人,都是被温子升给打发走了。”于是温子升被任命为御史,那时候他才二十二岁。御史台里所有的文书都由温子升来起草。后来因为家里有丧事,他就辞去了官职。守孝期满后,他又回到朝廷担任朝请郎。后来李神隽代理荆州事务,把他引荐为录事参军。朝廷征召他回京,李神隽上表请求留下他,但吏部郎中李奖驳回了这个请求,说:“以前鲁肃不肯留下,王朗为此叹息不已,应该尽快让他回来,别再重蹈彦云的覆辙了。”于是温子升就回京了。

北魏正光年间,广阳王元渊当东北道行台的时候,把我招去做郎中。当时军队和朝廷的文书,都由我起草。我的名声因此更大了。有个黄门郎叫徐纥,处理各地奏章非常迅速,唯独对我却评价很高,沉思着说:“哎,这位温郎中有真才实学啊,他的才华让人害怕。”后来高车人被打败逃跑了,缴获的财物堆积如山,我拿了四十匹绢。后来元渊被葛荣害死,我也被抓了起来。葛荣手下的都督和洛兴跟我以前认识,就偷偷派了几十个骑兵把我送到了冀州。回到京城后,李楷握着我的手说:“你这次能逃过一劫,足以让谢安都感到羞愧啊!”从此以后,我就不再追求官位了,关起门来读书,刻苦努力,从不懈怠。

建义年间,我被任命为南主客郎中,负责修撰起居注。有一次我一天没去上班,上党王天穆当时代理尚书令,想狠狠惩罚我,我吓得赶紧逃跑了。天穆非常生气,就奏请皇上让我下岗。庄帝说:“当今世上才华出众的人没几个,怎么能因为这点小事就把他赶走呢?”于是驳回了天穆的奏章。后来天穆要讨伐邢杲,就让我跟他一起去,我不敢答应。天穆跟别人说:“我想要利用他的才能,可不是记着以前的仇啊。现在他又不来,那他就只能往南跑到江南,往北跑到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了!”我没办法,只好去见他。他提升我为伏波将军,做了行台郎中,还特别赏识我。

元颢攻入洛阳后,天穆把我叫去问我说:“现在想进京师,还是跟我一起北渡黄河?”我回答说:“皇上因为虎牢关失守,才落到这个地步。元颢刚进洛阳,人心还没安定,现在去讨伐他,一定能不战而胜。大王如果能收复京师,迎接皇上回宫,那可是跟桓温一样的大功劳啊!放弃这个机会去北渡,我替大王感到惋惜啊!”天穆很欣赏我的意见,但最终没有采纳。他让我回到洛阳,元颢任命我为中书舍人。庄帝回宫后,元颢任用的官员大多被罢免了,而我却仍然担任舍人。天穆总是说:“真后悔当初没听你的建议啊!”后来,我被授予正员郎的官职,仍然担任舍人。

皇上杀了尔朱荣后,子升事先参与了谋划。当时朝廷下了赦免令,这赦免令就是子升起草的。尔朱荣进宫后,遇到了子升,问他那是什么文件,子升脸色不变,只说了一句:“是圣旨”。尔朱荣也没细看。后来尔朱兆攻入洛阳,子升害怕遭到报复,就逃跑了。永熙年间,他当上了侍读兼舍人、镇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后来又升迁为散骑常侍、中军大将军,最后还担任了本州的大中正。

萧衍派张皋把子升的文章带到江南去。萧衍赞叹说:“曹植、陆机在北方又复活了!可惜我的文人,才华都比不上他啊!” 阳夏太守傅标出使吐谷浑,发现吐谷浑国王的床边放着几卷书,正是子升写的文章。济阴王晖业曾经说过:“江南的文人,宋朝有颜延之、谢灵运,梁朝有沈约、任昉,我们北方的子升,他的才华足以超过颜延之和谢灵运,比肩沈约和任昉啊!” 杨遵彦写了《文德论》,认为古今的文人大多才华横溢却品行不端,为人轻浮、阴险、忌妒,只有邢子才、王元景、温子升这三个人品德高尚,为人谦逊。

齐文襄王任命子升为大将军府谘议参军。子升以前是中书郎,经常去萧衍的宾馆接受国书,但他自己觉得仪容不整。他曾经对别人说:“写诗作文很容易,但为人处世却很难。” 文襄王的宾客元仅说:“各位大人应该向皇上祝贺。” 然后推举子升去写祝贺的辞章。子升推脱了很久,才推荐了陆操。后来元仅、刘思逸、荀济等人造反,文襄王怀疑子升参与了他们的阴谋。正好让他写献武王碑文,碑文写好后,他就把子升关进了晋阳监狱,饿得他只能吃破烂的衣服而死,尸体被丢弃在路边,家人都被抄斩了。太尉长史宋游道把他收殓安葬,又收集了他的文章,编成三十五卷。子升表面上很平静,与世无争,说话有分寸,从不妄加评论,但内心却很阴险。在关键时刻,他总是喜欢参与其中,所以最终导致了灾祸。他还写了《永安记》三卷。他无子。

史学家说:古时候那些追求身后名声永垂不朽的人,是因为他们重视自己的言论能够流传下来,再加上本身就很有才名,所以才能名扬后世,这本来就是理所当然的。我呢,以前地位低微,默默无闻,就算待在朝廷里又能怎么样呢?自己也无法出人头地。等到我的文章如同灵蛇般可以随意把握,天罗地网也都被我冲破,我的作品被编入典籍,名列儒林,即使我的地位卑微,我的生命可以被随意剥夺,但千年之后,贵贱之分又算得了什么呢?如果不是走这条路,谁能说能够达到这样的成就呢?所有读书人,难道不应该努力追求吗!

这意思是说,古人看重名垂千古,是因为他们的言论能够流传,加上本身就很有才华,所以名声显赫,这是很正常的。而我以前地位低微,就算在朝廷里也默默无闻,没啥成就。但后来我的文章写得好,名气大了,作品被收录进正史,即使我地位低微,甚至身死,千年之后,我的名声依然存在,和达官贵人一样。如果不是这样,怎么能达到这样的成就呢?各位读书人,难道不应该努力学习,追求名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