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跋,是代郡人,他家世代担任部落首领,是国家的附属臣属。和跋因为才华和口才出名,太祖皇帝提拔他做了外朝的大臣,参与国家大事的谋划,他确实很有智慧和谋略。他多次出使,都完成得很好,被封为龙骧将军。没过多久,又赐给他日南公的爵位。跟随太祖平定中原,因为功劳升任尚书,镇守邺城。
慕容德派他哥哥慕容和守卫滑台,和的幕僚长史李辨杀了慕容和,向和跋求救。和跋带领轻骑兵赶去救援。到了之后,李辨后悔了,关门拒守。和跋派尚书郎邓晖去劝说他,李辨这才开门。和跋进去后,收缴了李辨府里的财物。慕容德听说后,派兵三千骑兵来攻打和跋。和跋反击,大败慕容德的军队,俘虏了上千名敌军将士。于是,陈留颍川地区的百姓,大多归顺了朝廷。和跋因此被改封为定陵公。后来,他和常山王遵一起率领五万大军,讨伐贺兰部的别帅木易干,打败了他。之后,他又被任命为平原太守。
太祖皇帝非常宠信和跋,超过其他所有的将领。当时朝中大臣都推崇节俭,但和跋却喜欢追求虚名,炫耀自己,性格又特别奢侈淫逸。太祖皇帝曾多次告诫他,但他始终没有改变。后来,皇帝北巡到豺山打猎,抓捕了和跋,在刑场的路边处死了他。他的妻子刘氏也自杀殉情。刚要处死和跋的时候,太祖皇帝命令他的弟弟们和跋告别。和跋对弟弟们说:“灅北地区土地贫瘠,你们可以去水南居住,在那里耕种良田,发展产业,互相勉励,努力自强。”他又背着弟弟们说:“你们怎么忍心看着我死去!”他的弟弟们明白了他的意思,假装是使者,逃跑了,去了长安。皇帝派人追赶,但没有追上。太祖皇帝很生气,就诛杀了和跋的全家。
后来,世祖皇帝西巡五原,回来后在豺山打猎,突然遇到暴风,云雾弥漫,什么也看不见。世祖皇帝很奇怪,就问是怎么回事。大臣们都说,和跋曾经住在这个地方,他的坟墓还在,可能是他的鬼魂作祟,才导致了这种异象。皇帝就派建兴公古弼用三牲祭祀和跋,雾气立刻就散开了。以后世祖皇帝每次打猎,都会先祭祀和跋。
少子(少子就是少年的意思)回家了,他跟着军队去打赫连昌,立了功,被封为统万将军,还被赐爵位成皋男。后来他和西平公安颉一起攻打虎牢,成功攻下了。他的爵位又升了,变成了高阳侯。可惜后来因为犯了错,被贬到凉州当老百姓了。后来,吴起在关中造反,他又被重新任命为龙骧将军去讨伐。平乱回来后,官职升得更高了,成了使持节、冠军将军、雍城镇都大将,还是高阳侯。最后他去世了。
他的儿子度继承了他的爵位,当过尚书都官郎和昌平太守,后来也去世了。度的儿子延穆当过司州部郡从事,可惜英年早逝。他的另一个儿子安,在武定年间,当上了黄门侍郎。
奚牧是代人,为人厚重,很有智慧和谋略。太祖很器重他,还称他为“仲兄”。早些时候,刘显曾密谋害太祖,梁眷知道了这个阴谋,就偷偷派奚牧和穆崇去七介山报告了这件事,具体情况记载在《穆崇传》里。太祖因为他是先帝的旧臣,又因为他告发刘显的功劳,就把他提拔为治民长,让他负责处理政务,参与军国大事的谋划。后来太祖征讨慕容宝,奚牧被加封为辅国将军,在晋川地区打了胜仗,俘虏了慕容宝的丹阳王买得以及离石护军高秀和,地点在平陶。因为军功,他被任命为并州刺史,还被赐爵任城公。并州和姚兴的地盘接壤,姚兴经常来骚扰边境,奚牧就给姚兴写信,虽然用了很恭敬的语气,但态度强硬,谴责姚兴侵略边境的不义行为。姚兴因为和奚牧的国家关系良好,对奚牧的强硬态度很生气,就向太祖告状,结果太祖把奚牧杀了。
这个人叫莫题,是代郡人,聪明才智过人,而且能把才能运用到实际中。他一开始当幢将,统领禁军。有一次,太祖要征讨慕容宝,慕容宝半夜袭击营地,士兵们都吓坏了,甚至有人逃回京城,说官军在柏肆战败了,京城里人心惶惶。南安公元顺因此想临时代理国政。莫题对元顺说:“这是大事,不能轻率决定,应该仔细观察情况再做决定,不然的话,灾祸就要降临了。”元顺听了他的话,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这件事,莫题被封为平远将军,赐爵扶柳公,后来又升为左将军,改封高邑公。之后,他又被任命为中山太守,负责督管司州的山东七郡事务。
后来,朝廷出兵征讨姚兴,军队驻扎在晋阳。这时,上党地区的土匪秦颇、丁零翟都等人聚集在壶关作乱,朝廷就命令莫题率领三千士兵去讨伐他们。上党太守抓住了秦颇并将其斩首,翟都逃到了林虑。朝廷又命令莫题搜山彻底平定叛乱,最终将他们全部剿灭。
话说当初,在昭成帝时期,太祖的叔父窟咄被迁徙到长安。苻坚战败后,窟咄跟着慕容永迁到东方。等到慕容永自立为帝后,任命窟咄为新兴太守。等到北魏建国初期,刘显派他的弟弟刘亢泥等人去迎接窟咄,并在南边边境地区抢掠。当时莫题对太祖有点二心,他曾经暗中送给窟咄一支箭,并对他说:“三岁的小牛犊怎么能拉得动重车呢?”意思是说窟咄年纪大了,而太祖年纪轻。太祖记恨上了这件事。到了天赐五年,有人告发莫题平时行为傲慢,目中无人,好像自己就是皇帝一样。太祖就让人把那支箭拿给他看,问他:“三岁的小牛犊,能拉得动重车吗?”莫题领旨后,父子俩抱头痛哭,第二天就被处死了。
庾业延,也是代郡人,后来被赐名庾岳。他父亲和哥哥庾和辰,世世代代都是牧民。庾和辰官职逐渐升迁,做到中部大人。昭成帝死后,氐族人作乱,朝中局势动荡不安。在这种危急关头,庾和辰巧妙地收敛了大量的牲畜财物,富裕程度堪比国君。后来刘显谋反,太祖出城避难,庾和辰把明太后护送回太祖身边,还献上了大量的钱财物资。因此,太祖任命庾和辰为内侍长。可是庾和辰处理公私财产时,不太明白太祖的意思,太祖因此对他很生气。而庾岳为人恭敬谨慎,善于处理危急情况,太祖很欣赏他。他和王建等人一起担任外朝大人,参与军国大事。
话说慕容垂挂了之后,皇上让石勒的儿子石岳去见慕容永。慕容永被石岳的为人处世给感动了。结果慕容垂包围了慕容永的长子,慕容永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赶紧向石岳求救。石岳和陈留王石虔带着五万骑兵渡过黄河去救他,到了秀容,打败了山胡的高车门等等部落,把他们的部落都给迁走了。等慕容永那边的事儿解决了,他们才班师回朝。因为平定了中原,石岳被封为安远将军。
后来,官军在柏肆那儿吃了个大亏,贺兰部帅力眷、纥突邻部帅匿物尼、纥奚部帅叱奴根这几个家伙听说这事儿后,就聚集人马在阴馆造反。南安公元顺带兵去镇压,结果没成功,死了好几千人。皇上听说后,就下令让石岳带一万骑兵去讨伐叱奴根他们,把他们给灭了,老百姓这才安稳下来。接着,离石胡帅呼延铁和西河胡帅张崇也不乐意搬家,也跟着造反。石岳只带了三千骑兵,就把他们给打败了,呼延铁被杀了,张崇被抓了,剩下的喽啰也被彻底清剿了。因为立了大功,石岳被封为西昌公,官职也升到了征虏将军。他还平定了张超和清河太守傅世的叛乱。后来,皇上任命石岳为邺行台。
石岳带兵打仗很有策略,管理军队也很严格,经常以少胜多,士兵们都很佩服他的才能和勇气,他的名声在众将领中是数一数二的。后来他卸任邺行台,皇上把原来他管辖的六个郡合并成相州,让他当刺史。他当官清廉公正,老百姓都夸他好。以前那儿有个园子,这时候正好水果成熟了,下面的官吏送给他吃,他没要,说:“水果还没进贡给皇上,我怎么能先吃呢?”他就是这么谨慎的人。后来他又升任司空。他哥哥的儿子犯了罪,他哥哥和兄弟们都被杀了,只有他和他的儿子被赦免了。
天赐四年,皇上赐给他南宫的一块地盖房子,他正带着家里的仆人忙着呢。结果有人告状说他穿戴华丽,举止神态像个皇帝似的。皇上那时候身体不好,疑心很重,就把他给杀了。当时的人都觉得很冤枉,很惋惜他。石岳葬在代州善无县附近。后来,皇上讨伐赫连氏的时候,路过他的墓地,心里很伤感,就下令给他修庙,让全州的老百姓一年四季都去祭祀他。皇上还找他的子孙当将领,找到了他的儿子石陵,石陵后来也立了功,就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后世祖讨赫连氏,经其墓宅,怆然动容,遂下诏为立庙,令一州之民,四时致祭。求其子孙任为将帅者,得其子陵。从征有功,听袭爵。”
路皇,一开始跟着皇帝去征讨慕容宝,当上了城门校尉,后来升迁为司隶校尉,被封为高平公,最后却被杀害了。唉,官做得越高,风险越大啊。
贺狄干是代郡人,他家原本是小家族,但是祖祖辈辈都很忠厚老实,当兵打仗也挺厉害的,慢慢地升到了北部大人这个职位。北魏刚建国的时候,他和长孙嵩一起办事,办事能力强,很会察言观色,大家都挺喜欢他的。后来北魏太祖派他带着一千匹马去跟姚兴结亲,结果碰上姚兴死了,姚兴的儿子姚泓继位后,就把贺狄干给扣下了,婚事也黄了。后来姚泓的弟弟姚平带兵攻打平阳,太祖去讨伐,抓到了姚平手下的将领狄伯支、唐小方等等三十多个人。天赐年间,朝廷下令让北新侯安同把唐小方押送到长安。后来柔然跟姚泓和亲,送了八千匹马。刚过黄河,赫连勃勃(屈子是勃勃的别称)因为嫉妒姚兴跟柔然关系好,就背叛了姚兴,扣下了柔然的马匹。姚兴就派人去跟赫连勃勃说,愿意用一千匹好马赎回狄伯支,并且把贺狄干送回来。太祖其实是想离间这两个敌人,所以就答应了。
贺狄干被关在长安,他就利用这段时间读书学习,把《论语》、《尚书》等经典都读通了,举手投足之间都很有风度,看起来就像个儒生似的。早些时候,太祖大规模封赏功臣,虽然贺狄干被姚兴扣下了,但太祖还是远远地封他为襄武侯,还加封他为秦兵将军。等贺狄干到了长安,太祖一看他穿着打扮,感觉有点像羌族人的样子,觉得他是故意模仿羌族人的样子,心里很不高兴,后来就把贺狄干给杀了。真是可惜了这么有才华的人。
贺狄干的弟弟贺归,为人也正直刚毅,有风度,跟哥哥一样,最后也死了。
李栗是雁门人,他祖上在昭成帝时期就投奔北魏了。他从小就聪明伶俐,很有才能,而且还擅长带兵打仗。一开始跟着太祖去贺兰部,当时太祖身边只有二十一个人,太祖就看重了他的才能。那时候北魏刚刚建立,需要很多得力干将,大多都是用自己亲近的人,而李栗只是个远道而来的普通人,而且跟太祖也没什么关系,所以当时大家都觉得他很厉害。他立了不少战功,被封为左军将军。后来太祖征讨慕容宝的时候,李栗率领五万骑兵当先锋,走到哪里,哪里就投降了。后来又升迁为左将军。慕容宝放弃中山往东逃窜的时候,李栗带轻骑兵追赶,没追上就回来了。
栗性子比较随便,仗着皇帝宠爱,不守规矩,经常在太祖皇帝面前放肆傲慢,一点儿也不恭敬,想咳嗽就咳嗽,想吐口水就吐口水,完全不顾忌。太祖皇帝一直记着他的这些旧账,到了天兴三年终于把他杀了。从此以后,皇家的威严才真正树立起来,大家也都开始规矩多了,都变得谦卑有礼,这都是从栗这个例子开始的。
刘洁,是长乐信都人。他爷爷在世的时候,挺会算命卜卦的。昭成帝在位的时候,慕容氏进献女子,成了公主府的臣子,也跟着进了朝廷。皇上还赐给他妻子,生了个儿子。他爸爸刘提,在太祖皇帝当政的时候,官做到乐陵太守,还被封为信都男爵。后来去世了。刘洁这个人,性格刚强,很有能力,也很聪明,多次跟随军队出征,立下不少功劳,后来被封为会稽公。后来河西的胡人张外、建兴王绍等人勾结在一起造反,刘洁和永安侯魏勤率领三千人驻扎在西河,镇压他们。他又和魏勤、功劳将军元屈等人一起打击吐京叛乱的胡人。当时离石的胡人派人去拉拢元屈,想让他带兵截断山路,伏击刘洁。刘洁的马被射死了,他爬上山,奋力作战,箭矢和兵器都用光了,最后被胡人抓住了,送到了元屈那里。刘洁一点也不害怕,大声喊出元屈的名字和他说话,神情泰然自若。元屈被他的气势所震慑,就把他放了。后来刘洁回到国家,主管东部地区的事务。
太宗皇帝生病了,世祖皇帝监国,刘洁和古弼等人被选来侍奉太子,参与处理机密要事,向皇帝汇报各种情况。世祖皇帝即位后,刘洁揭发了一些造反的人,还直言进谏,他的意见总是和皇帝的想法一致,皇帝觉得他像国家的栋梁之才,便委以重任。等到讨论国家大事的时候,朝臣们都认为刘洁很有才能。于是,他被破格提升为尚书令,还被改封为钜鹿公。
话说当年,世祖皇帝打败了蠕蠕大檀,就在云中。有个叫洁的人跟世祖皇帝说:“大檀那帮人仗着人多,虽然现在被打败了往北逃窜,但恐怕他们还没怕到家,说不定还会卷土重来送死呢!咱们应该先把地收回来,然后再搞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东西两路一起进攻,两面夹击他们。”世祖皇帝觉得他说的有道理。
后来,大家一起商量怎么出兵讨伐,洁又建议说,应该先把冯跋给平定了。但是世祖皇帝没听他的。当时,新归顺的敕勒族百姓,因为将吏们侵占他们的东西,都怨声载道,嚷嚷着等牛马吃饱了草,就要跑回漠北去了。洁和左仆射安原一起上奏,建议趁着河水还没解冻,把他们迁徙到河西,这样等河水解冻了,他们就跑不了了。世祖皇帝说:“不行啊!这些人习惯了自由散漫的生活,放任他们久了,就像园子里的鹿一样,你逼急了他们,他们就乱撞,你放缓了,他们就安静下来了。我有办法处理这件事,不用迁徙。”洁他们坚持自己的意见,最后世祖皇帝才同意把三万多敕勒族人迁到河西,最西边到了白盐池。
这些新迁来的百姓又惊又怕,都说:“把我们圈在河西,这是要杀我们啊!”他们都想往西逃到凉州去。洁和侍中顾弼在五原河北驻军,左仆射安原在悦拔城北驻军,严加防备。结果,有几千骑兵还是往北跑了,洁就带兵去追击。那些逃跑的人,粮草都吃光了,一个个倒在地上,互相枕着死去。
话说南方州郡发了大水,老百姓都饿肚子了。 崔浩就上奏皇帝说:“我听说天地公平公正,所以万物才能生长繁衍;皇帝也是一视同仁的,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恳请陛下您凭借您的英明神武,继承和发扬光大祖宗的基业,开创盛世,拯救百姓。您的威望所及之处,没有谁不服从;您的恩泽所遍及之处,没有谁不感激,太平盛世,就要靠您来创造了。前些日子,边境有敌人入侵,多次出兵作战,陛下英明神武,每次都取得了胜利。战争平定后,大家都得到了赏赐,功劳大的受封爵位,功劳小的也得到赏赐,赏赐优厚,超过了古代的典范。而各郡各县的老百姓,虽然没有参加征战,但他们辛勤耕作,为国家提供军需物资,这可是国家的根本,也是国库的来源。可是东边山区那边,却遭遇了水灾,好几年没收成,老百姓都只能去别的地方讨饭吃。我听说天下百姓都是陛下的子民,应该对他们给予同情和关怀,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现在,咱们已经打败了西边的敌人,四海升平,人神都高兴,如果能跟老百姓一起分享太平盛世的福气,那该多好啊,这样才能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欣欣向荣。” 世祖皇帝听了他的话,就免除了天下百姓一年的赋税。
崔浩跟乐平王一起率领军队攻打上邽。军队到达启阳的时候,老百姓争先恐后地送来牛酒犒劳军队。到了上邽后,将领们都想杀掉当地的豪强来显示朝廷的威严,但是崔浩不同意。他安抚秦陇地区的老百姓,秋毫无犯,大家都安居乐业。后来,世祖皇帝准备从陇右调兵东征高丽。崔浩就进谏说:“陇右地区的老百姓刚刚归顺,才开始接受教化,应该给他们优厚的待遇,让他们安居乐业,军队有了充足的粮食,才能更好地作战。”世祖皇帝非常赞同他的意见。 皇帝亲征西讨,崔浩担任先锋。沮渠牧犍的弟弟董来率领一万多人马在城南阻击。崔浩相信了占卜师的话,说日子不合适,就鸣金收兵,结果后军没有跟上,董来趁机进了城。世祖皇帝因此对他略微有些不满。
后来,崔浩跟建宁王一起率领军队,在三城胡部挑选了六千士兵,准备驻守姑臧。可是胡人却不听命令,有一千多人叛逃。崔浩和建宁王就率兵追击,杀死了叛逃的胡人,俘虏了数千男女。
话说这洁朝夕在朝廷枢密院里当差,皇帝对他很信任,委以重任。可他这人呢,性子刚直,仗着皇帝宠信,就有点儿专横跋扈了,皇帝心里多少有点不痛快。
当时正议论着要不要打蠕蠕,洁朝夕不同意,就跟皇帝说:“这蠕蠕人没固定的住处,到处乱跑,咱们出兵去抓,根本抓不着,还不如好好种地,积攒粮食,等着他们自己送上门来呢!”大臣们都觉得他说的有道理。皇帝也采纳了他的建议,打算先发展农业。
可是后来,皇帝又问了问崔浩,崔浩却坚持说应该出兵打蠕蠕。皇帝就听从了崔浩的意见,决定出兵。大军出发了,跟诸将约定在鹿浑谷会合。洁朝夕心里不爽,自己的计策没被采纳,就想方设法破坏这仗,竟然伪造圣旨,更改了会合日期,结果诸将都没到。
这时候,蠕蠕人内部大乱,恭宗想乘机攻击他们,可洁朝夕却坚决反对,这事儿《帝纪》里都写着呢。《帝纪》原文如下: (此处保留原文,不作翻译)
在鹿浑谷等了六天,诸将还是没来。蠕蠕人早就跑远了,追到石水,也没追上,只好打道回府。军队在沙漠里行军,粮草都吃光了,很多士兵都饿死了。洁朝夕偷偷派人散布谣言,吓唬皇帝,劝他赶紧撤军,轻装回朝,但皇帝没听他的。
因为这次军事行动毫无斩获,洁朝夕就把责任推到崔浩身上。皇帝说:“诸将没按时到达,看到敌人也不进攻,责任在那些将领身上,怎么能怪到崔浩头上呢?”崔浩又揭发了洁朝夕伪造圣旨的事,事情败露了。
皇帝的车驾到了五原,就把洁朝夕抓起来关进了监狱。
话说在这次出征之前,洁朝夕私下跟家人说:“如果这次出征没功劳,皇帝回不来了,我就拥立乐平王。”他还派右丞张嵩去寻找预言图谶,问:“刘氏当王,继承国家大统,我能不能查到他的姓名?”张嵩回答说:“有姓氏,但没名字。”
后来严刑拷打,搜查张嵩的家,果然找到了那本预言书。洁朝夕和南康公狄邻、张嵩等人,都被灭了三族,死了上百人。
洁朝夕当权时,权势熏天,为所欲为,巴结他的人官运亨通,得罪他的人就倒霉,朝野上下都怕他,对他侧目而视。他靠着攻城略地,搜刮了大量的钱财,都跟自己分赃。查抄他家里的财产,金银财宝多得数不清。皇帝对他恨之入骨,一提起他就咬牙切齿。
古弼是代郡人。年轻时就为人忠厚老实,喜欢读书,还擅长骑马射箭。一开始当了个猎户,后来被派去长安办事,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升迁为门下省奏事官,因为办事效率高又正直而闻名。太宗皇帝很欣赏他,赐名“笔”,说他像笔一样正直有用;后来又改名为“弼”,意思是说他有辅佐帝王的才能。后来皇帝让他主管西部事务,和刘洁等人一起处理机要政务,向皇帝汇报各地的情况。
世祖皇帝即位后,因为古弼的功劳,封他为立节将军,赐爵灵寿侯。之后又派他去征讨并州的叛乱胡人。回来后,他被提升为侍中、吏部尚书,主管南部奏事。他还参与了安抚降服东部高车于已尼陂的战役。之后又和刘洁一起驻守五原河北,以防备叛乱。后来被任命为安西将军,参与征讨赫连定。大军到达平凉,驻扎在泾河以南。皇帝派古弼和侍中张黎去攻打平凉。赫连定从安定带了两万步骑来救援,和古弼他们相遇。古弼假装撤退来引诱敌人。世祖皇帝命令高车和敕勒骑兵从侧翼攻击赫连定,斩杀了数千人。古弼乘胜追击,攻占了安定。
接着,他又和永昌王健等人一起讨伐冯文通。冯文通依城固守,古弼就下令砍伐了城外的庄稼然后撤军。后来再次征讨冯文通,冯文通向高丽求救。高丽的援军到了,冯文通打算逃往东边,百姓都很不满。冯文通的大臣古泥,看准了民心所向,就率领众人攻打冯文通,打开城门迎接官军。古弼怀疑古泥有诈,所以没有进城。高丽军队到了,冯文通就跟着高丽军队逃跑了。冯文通逃跑的时候,让妇女披甲在中间,精锐士兵和高丽军队在外围列阵。古弼的部将高苟子率领骑兵冲击敌军,但是古弼当时喝醉了酒,拔刀阻止了高苟子,所以冯文通得以逃往东边。将士们都很怨恨古弼不及时出击。世祖皇帝大怒,把他召回,降职为广夏门卒。
没过多久,他又被重新任命为侍中,和尚书李顺一起出使凉州。之后被任命为安西将军,赐爵建兴公,镇守长安,威名远扬。后来商议征讨凉州的时候,古弼和李顺都认为凉州缺水草,不宜出兵。世祖皇帝没听他们的劝告。凉州被攻克后,皇帝对他略有不满,但考虑到他还是有军事才能的,所以就没有追究他的责任。
宋文帝派将军裴方明等人去打南秦王杨难当,杨难当赶紧派人去求援兵。援兵还没到,杨难当就逃跑了,跑到上邽去了。裴方明攻下了仇池,立杨难当的儿子杨保炽为王。然后,朝廷就让王镇恶暂时代理节度使的职务,统领陇右地区的军队。宋文帝又派秦州刺史胡崇之驻守仇池,王镇恶和平西将军元齐在浊水把胡崇之给抓了,胡崇之的军队都逃回汉中了。
王镇恶他们从祥郊山南边进攻,和东道的将军皮豹子等人一起讨伐仇池,还派永安侯贺纯去攻打宋文帝的军队,堵住狭窄的山道。守将姜道祖退守狭亭,其他将领觉得山路险峻,又下着大雪,骑马不方便,所以都磨磨蹭蹭的不肯前进。只有王镇恶一个人带兵前进,命令元主、贺纯等人攻打狭亭,姜道祖往南逃跑了,仇池就这样被攻下来了。没过多久,那些氐族人又推举杨文德当老大,包围了仇池。王镇恶调集上邽、高平、汧城等地的军队去讨伐他们,解了仇池之围,杨文德逃到了汉川。那时候皮豹子率领关中军队驻扎在下辨,听说仇池的围攻解除了,正打算撤军。王镇恶派人去对皮豹子说:“咱们接连打败了敌军,恐怕他们君臣不服气,觉得丢了脸,可能会来报复。要是咱们现在撤军,敌人又会来犯,以后再想打就更难了。不如我们修整军队,积蓄力量,等待他们。不出秋冬两季,南边的敌人一定会来进攻,咱们以逸待劳,这是百战百胜的策略啊!”皮豹子听了他的话,就停止了撤军的想法。宋文帝听说后,说:“王镇恶的建议,真是长远之计啊!平定南秦,王镇恶出了不少主意。”
宋孝武帝当政的时候,召王镇恶进京担任东宫四辅,和宜都王刘穆寿等人一起参与政事。皇帝下诏书说王镇恶辅佐太子,尽心尽责,赐给他一千匹布和一千斤棉花。后来,王镇恶被提升为尚书令。虽然王镇恶事务繁忙,但他一直坚持读书,为人谨慎小心,从不随便说话,更不会泄露宫廷的秘密。他的功劳和张黎差不多,但是廉洁方面却不如张黎。
有个上谷的老百姓给皇帝上书,说皇家园林占地太多了,老百姓没地种,请求把园林面积减掉一半,分给穷人。 张弼看到了这封奏章,想进宫面见皇帝汇报这事儿。结果,他碰上了皇上和给事中刘树棋正在下棋,皇上根本就不想理政务。张弼在旁边等了半天,也没机会说话。
最后他实在忍不住了,直接走到皇上面前,一把抓住刘树棋的头发,把他从椅子上拽了下来,然后又是打耳光又是捶后背的,冲着皇上吼道:“朝廷治理得这么烂,都是他的错!”皇上当时就愣住了,赶紧放下棋子说:“不听奏事,是我的错,刘树棋有什么罪?把他放开!” 张弼就写了个奏折把这事儿详细地汇报给了皇上。
皇上觉得张弼为人正直,就同意了他的请求,把皇家园林的一部分地分给了老百姓。张弼却说:“臣在皇上面前这样放肆,也是有罪的!” 于是,他跑到公车部门,脱掉帽子,光着脚,自己检举自己,请求处罚。皇上赶紧派人把他叫了回来。
张弼到了之后,皇上说:“你把帽子和鞋子穿上吧。我听说,盖庙的时候,即使很辛苦,也要穿着正式的衣服去祭祀,这样才能得到神灵的保佑。那么,你有什么罪呢?从今以后,只要是为了国家社稷,为了百姓的利益,即使情况紧急,你也可以这样做,不用顾虑太多。”
话说元世祖一次带兵去河西大阅兵,顺便打打猎。当时张弘弼留守京城,皇上下了命令,要给他骑兵配最好的马匹。张弘弼却把好马都给了那些身体弱的骑兵。元世祖一听,火冒三丈,大骂道:“这个尖脑袋的家伙,居然敢自作主张,违抗我的命令!我回京后,第一个就砍了他!”张弘弼脑袋尖,世祖经常叫他“笔头”,所以大家也叫他“笔公”。张弘弼的手下们吓得要死,以为自己也要跟着倒霉。
张弘弼却安慰他们说:“我认为,皇上打猎图个开心,我稍微违抗旨意,罪过不大。但如果因为准备不足,让敌人有机可乘,那罪过就大了!现在北方狄族势力强大,南方叛乱还没平息,那些不安分的家伙虎视眈眈,时刻窥伺着边境,这是我最大的担忧。所以我把好马留给军队,是为了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如果对国家有利,我死又何妨!明智的君主可以明辨是非,这是我的过错,与你们无关。” 元世祖听后,感慨地说:“有这样的臣子,真是国家的宝贝啊!” 于是赏了他一件衣服,两匹马,十头鹿。
后来,皇上在山北打猎,猎获了数千头麋鹿,还下令调来五百辆牛车来运送战利品。元世祖这时对随从说:“张弘弼肯定不会像我这样,你们这些家伙运送的速度哪有牛车快啊!”说完就回去了。走了百多里路,张弘弼的奏章就到了,奏章里说:“现在秋收的粮食还没完全收割,麻、豆、谷子都还在田里,野猪鹿乱啃,鸟雁糟蹋庄稼,再加上风雨的破坏,损失每天都在成倍增加。恳请皇上宽限时间,让我们把粮食收割完。” 元世祖对左右的人说:“张弘弼果然不出我所料,他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啊!”
当初,杨难当来投奔元朝的时候,皇上命令张弘弼把杨难当的子弟都送到京城。杨难当的儿子杨文德,给了张弘弼四十斤黄金做贿赂。张弘弼收了黄金,却对杨文德态度冷淡,杨文德后来逃到了刘义隆那里。元世祖因为张弘弼为人正直,而且有战功,就没有追究他的责任。
元世祖死后,吴王继位,任命张弘弼为司徒。高宗即位后,张弘弼和张黎一起议事,意见不合,两人都被罢官,还遭到了一些诽谤。后来,有人告他们巫蛊之术,两人都被处死了,当时很多人为他们鸣不平。
张黎,雁门平原人。擅长书写和计算,太祖就赏识他。太宗欣赏他的忠诚和才能,封他为广平公,让他掌管重要的机密事务。
话说北魏世祖皇帝看重张黎的功劳和资历,让他当了辅佐皇帝的大臣,官拜大司农卿。国家大事,张黎总是参与讨论。后来又升官为镇北将军。因为在征讨赫连定的时候立了大功,又升为征北大将军。后来他和乐安王范、济南公崔徽一起镇守长安,为人清廉公正,口碑特别好。 他当官多年,到卸任的时候,家里一点儿余钱都没有。
世祖皇帝下令让张黎带领一万二千人马,开通莎泉道。有一次,皇帝御驾亲征凉州,蠕蠕族的吴提趁机入侵,张黎和司空道生一起抵抗敌人。等到恭宗皇帝即位后,张黎和东郡公崔浩等人辅佐皇帝,他们对皇帝忠心耿耿,从不说与公事无关的话。皇帝还下诏书说:“侍中广平公张黎、东郡公崔浩等人,辅佐太子,尽心尽力,朕非常高兴!赏赐你们每人布帛一千匹,以表彰你们的功劳!” 恭宗皇帝在东宫驾崩,张黎又兼任太尉,奉旨参与了皇帝的谥号册封仪式。
吴王余立当政后,任命张黎为太尉。后来因为张黎的一些意见不合皇帝的心意,就被免职了,还和古弼一起被杀头了。
史书上说:和跋、奚牧、莫题、贺狄干、李栗、刘洁这些人,也都为国家立过战功,受到重用,最后却都落得个被杀的下场。张黎这个人啊,战场上身先士卒,敢于冒险,在国家初建的时候,智勇双全,功勋卓著,真是个优秀的将领。古弼善于谋划军事,辅佐国家,目光长远,正直无私,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张黎为人诚实谨慎,又正直方正,因为功劳和资历受到皇帝的重视。可是,就是这样的人,却在一夕之间被杀害,连累到子孙十代,这真是空话罢了!真是可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