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雍,字淑和,是河北饶安人。他爷爷高祖攸,是晋朝的御史中丞。他曾祖父刁协,跟着司马睿渡过长江,住在京口,官做到尚书令。他父亲刁畅,是司马德宗的右卫将军。一开始,刁畅的哥哥刁逵因为觉得刘裕这个人轻浮狡诈,品行不好,欠了社团三万钱,到了该还钱的时候也不还,结果被抓起来问罪了。后来刘裕杀了桓玄,因为之前刁逵的事,就先把刁家的人给杀了。刁雍因为父亲刁畅的关系,被父亲手下的人藏了起来,然后逃到姚兴手下,投奔了姚兴的豫州牧姚绍,先到了洛阳,后来又到了长安。

刁雍博览群书,姚兴很器重他,让他当了太子的中庶子。泰常二年,姚泓被灭了,刁雍就和司马休之等人一起回到了东晋。他上表陈述自己的忠诚,表示愿意在南方效力。晋太宗同意了,任命刁雍为建义将军。刁雍就在黄河和济水之间招兵买马,聚集起五千多人,南下阻击敌军,骚扰徐州和兖州,竖起军旗,向边境各处发布檄文。刘裕派李嵩等将领去讨伐刁雍,结果刁雍在蒙山把李嵩给杀了。

这时候,刁雍的军队发展到两万人,驻扎在固山。七年三月,刁雍的弟弟刁弥也率领军队进入京口,计划和刁雍一起讨伐刘裕。刘裕派兵打败了刁弥。六月,刁雍又去攻打刘裕的青州军队,结果战败了,只好带着残兵败将退守马耳山。后来又被刘裕的青州军队逼迫,就又退到了大乡山。

话说八年那年,唐太宗南下到邺城,在行宫召见了一个叫李雍的人。皇上问他:“我听说你家曾经抓过刘裕,你和刘裕是什么关系啊?”李雍回答说:“他是臣的伯父。”太宗皇帝哈哈一笑:“刘裕父子俩肯定都怕你啊!” 皇上接着说:“我之前派叔孙建他们去攻打青州,老百姓都躲起来了,城池还没攻下来呢。他们本来就怕你的名声,老百姓也都很信服你,现在我想派你去帮叔孙建,你可得好好努力啊!” 于是,皇上就封李雍为镇东将军、青州刺史、东光侯,给了他五万骑兵,让他另外组建一支义军。

叔孙建先去攻打东阳,李雍到了之后,招募了一支五千人的义军。他派人去安抚各郡县,当地老百姓都归顺了,还主动送来粮食供给军队。那时候,东阳城北城墙已经被攻破了三十多步。刘义符派青州刺史竺夔在城里挖地道,想从南边通到渑水涧,给自己留条后路。李雍对叔孙建说:“这城快破了,咱们应该赶紧攻进去,不然敌人就都跑光了!” 叔孙建担心伤亡太大,不肯听。李雍说:“如果怕伤亡的话,我现在就带义军先冲进去!” 叔孙建还是不同意。

竺夔正准备往东逃,这时刘义符又派他的大将檀道济等人来救援青州。李雍对叔孙建说:“敌人害怕咱们的骑兵,他们把车子锁在一起,组成防御阵型。大岘山以南,到处都是狭窄的地形,没办法展开阵型作战。我想带五千义兵去攻打险要的地方,把他们打败。” 叔孙建还是不同意,他说:“士兵们不适应当地的水土,已经有超过一半的人病倒了。如果这样僵持下去,士兵们自己就得死光,还打什么仗?现在不损失大军,安全撤兵,才是最好的办法。” 最后,叔孙建就带兵撤了。

雍州刺史卯,自己就坚守着岗位,没动摇。后来朝廷又下令让他南下,去打击那些乱贼。雍州刺史攻克了项城。这时又接到圣旨,催促他赶紧做出点成绩来。于是他就招募了谯郡、梁郡、彭城、沛县五千多户人家,设置了二十七个营地,把驻地迁到了济阴。延和二年,朝廷在 外黄城设立了徐州,下辖谯郡、梁郡、彭城、沛县四郡九县,任命雍州刺史为平南将军、徐州刺史,并赐给他东安侯的爵位。他在徐州镇守了七年,到了太延四年,被朝廷召回京城,百姓们年年都请求朝廷让他回去。皇帝很欣赏他,在真君二年再次任命他为使持节、侍中、都督扬州、豫州、兖州、徐州四州军事、征南将军、徐州豫州刺史。

三年后,刘义隆派裴方明攻陷了仇池,朝廷就派雍州刺史和建兴公古弼等十多个将领去平叛,把叛乱平定了。五年,他又被任命为本将军,镇守薄骨律。到了薄骨律之后,他就上表说道:

臣蒙受皇恩出镇西藩,负责统领各路军队,管辖的人口众多。还要统率军队,防备意外情况,督促各军营的屯田,储备粮食。日夜忧心忡忡,根本没有时间休息。我今年四月底才到达这里,正是夏季,来不及春耕。想想那些农民,虽然分散在田野里,但是官府的渠道缺水,无法大规模种植。从以前到现在,政绩没有完全完成,军队和百姓都负担沉重,大多都饥寒交迫。我稍微检查了一下,就知道这地方种地有多么艰难。

话说想要发展民生,富强国家,就得先把农业搞好,得有足够多的良田才行。这地方缺水,所以得想办法引河水来灌溉。你看那些老旧的渠道和水坝,都是古代留下来的,不是现代修的。富平县西南三十里,有个艾山,南北长二十六里,东西宽四十五里,以前有人在这里凿渠引水,看着像是大禹时代留下来的痕迹。艾山的两岸修建了大型灌溉渠道,宽十多步,南面的水引到渠道里。当初修建的时候,渠道比河水高出一丈左右。可是河水那么急,泥沙不断冲刷,现在这渠道比河水高出两丈三尺了!而且河水冲刷,渠道经常塌方,渠道高悬在河水之上,水根本引不上来。虽然在一些地方按照老办法引水,但水也很难得到保障。

现在艾山北面,河中间有个沙洲,河水被分成了两股。西边那条河比较窄,河面也就一百四十步宽。我想明年正月开始,在西河高渠的北面八里,河水往下游五里的平地上,开凿一条新的渠道,宽十五步,深五尺,加高两岸,让它高出一丈。然后向北修四十里,再接上原来的高渠,沿着高渠继续向北修八十里,一共一百二十里,这样就能灌溉很多良田了。预计需要四千人,干四十天就能完工。不过,新开凿的渠道入口处,比河面低五尺,河水流不进去。所以我想在小河东南岸斜着挖一条渠道到西北岸,长二百七十步,宽十步,高两丈,把小河截断。这需要二十天就能完工,总共需要六十天。这样小河的水就能全部流入新渠道,水量就充足了,可以灌溉官田和民田四万多顷。十天就能灌溉一遍,一共灌溉四次,庄稼就能丰收了。国家的赋税也能保证充足,百姓也能过上富足的生活。

圣上说:“你忧国爱民,想办法引河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这很好!应该马上开始动工,争取早日完工,不必拘泥于工期。凡是能利国利民的事情,都要及时向朕禀报。”

七年前,雍州刺史上奏说:“奉皇帝旨意,高平、安定、统万以及我镇守的四个边镇,一共派出五千辆车子,运输五十万斛粮食到沃野镇,作为军队粮草。我的驻地距离沃野八百里,路上多是深沙,即使是轻便的车辆来回,都觉得很困难。如果装载粮食,每车最多只能装载二十石,每次经过深沙地带,都一定会陷进去。而且粮食在河西,要运到沃野,还要渡过黄河,算上五千辆车,运输十万斛粮食,一百多天才能来回一次,严重影响了百姓耕种。车辆和牲畜都很艰难,很难保证全部到达,一年最多只能运输两次,五十万斛粮食需要三年才能运完。我以前奉诏,如果有利于国家和百姓的事情,都要及时禀报。我听说郑国和白国的运河,从很远的地方引来淮海地区的栗子,逆流而上几千里,一年才能运送一次,却还被称赞为国家有粮储,百姓安乐。现在我想在牵屯山和河水旁边,建造二百艘船,两艘船组成一艘大船,每艘船可以装载两千斛粮食。每艘大船需要十个人操作,一共需要一千人。我镇守的士兵,大多都擅长水性。一次可以运输二十万斛粮食。船只顺流而下,五天就能到达,从沃野拉回,十天就能回到原处,一共六十天就能来回一次。从三月到九月,可以来回三次,运输六十万斛粮食。计算人力成本,比用车运输要节省十倍以上,不用耗费牛力,也不耽误耕种。”

皇帝下诏说:“知道你想造船运粮,一个冬天就能完成,能大大节省人力,既不费牛力,也不耽误耕种,很好。这不仅仅是一次性的运输方案,可以永久地作为制度沿用下去。现在另外命令统万镇派出士兵来帮助运输粮食,你的驻地可以派出百名士兵作为船工,难道可以完全不用一千人吗?即使派遣船匠,也还需要你指导,不能完全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凡是像这样有利于国家和百姓的事情,以后也要继续上报。”

九年的时候,雍(指雍州刺史)上奏说:“我听说,安定而不轻易发生动乱,这是古代圣贤的治国之道。更何况我们这里地处边境,与敌国接壤,如果防守不严,就无法抵御敌人。我镇守的河西地区,位于边疆要塞,时刻担心意外发生。平原地带囤积粮食,很难长期保存;士兵分散居住,难以互相依靠;万一出现叛乱,必定会手忙脚乱。即使想要加强防御,也无法做到万无一失。所以,我想修建城池,储存粮食,驻扎军队以加强防御。修建城池的事,我自己负责,不用麻烦朝廷。而且,我会利用农闲时间进行修建,不会耽误农业生产。即使一年两年完不成,三年也一定能建好。建成城池的那一年,一定会在水陆交通要道附近,城池的大小高低,都会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皇上批准了他的请求。到了十年三月,城池终于修建完毕。皇上下诏说:“你深谋远虑,忧国忧民,勤勤恳恳,城池已经修建完成,边境再无后顾之忧,这将是千秋万代的安稳保障,朕非常嘉奖你!就将这座城池命名为刁公城,以表彰你的功劳!”

兴光二年,皇上诏令雍回都城,授予他特进的官职,将军的职位不变。和平六年,雍上奏说:“我听说,一个国家,一个家庭,没有不以礼乐为先的。所以《乐记》里说:‘礼是用来规范外在行为的,乐是用来修养内在品德的。’和睦的气氛弥漫于社会之中,人们恭敬谦和,温文尔雅。因此,要安定社会,治理百姓,没有比礼乐更好的方法;要改变风俗,移风易俗,也没有比礼乐更好的方法。即使对于一个百姓,一种风俗,尚且需要推崇和运用,更何况要治理天下,统御八方呢?所以,尧帝制定了五礼以规范典章制度,创作了《咸池》来使万物和谐相处;他在云台山、介丘山上留下显赫的业绩,传播着伟大的教化,使木石都为之感化,鸟兽都随之起舞,涵盖了天地间的各种情感,体现了上天赐予的恩德。感天动地,没有比礼乐更有效的了。所以,伟大的音乐与天地和谐共鸣,伟大的礼仪与天地节律相合。和谐,所以万物兴盛繁衍;节律,所以能够祭天祭地。礼仪在郊外举行,那么上下就都能和谐肃穆。肃穆,是礼仪的体现;和谐,是音乐的效果。音乐达到极致,就不会有怨言;礼仪达到极致,就不会有违背。用谦让来治理天下,这就是礼乐的作用啊!”

话说啊,只有圣人才明白礼乐制度的重要性,所以他们会创作音乐来顺应天意,制定礼仪来符合大地运行规律。这样才能承接天道,治理人情。所以那些当皇帝的,都会制定制度、礼仪,功成之后再创作音乐来庆祝。从虞舜到夏商周,朝代更迭,兴衰循环。到了周朝末年,王权衰败,礼乐制度也崩坏殆尽。孔子(仲尼)看到礼乐崩坏,文武之道衰落,心里非常痛心,于是周游列国,想恢复礼乐制度,最终在鲁国有所成就。可是到了秦始皇,他废除各种学术思想,焚烧典籍,坑杀儒生,蒙蔽了天下人的眼睛,让那些美好的文化典籍彻底消失,《箫韶》这样的乐章从此再也听不到了。

后来汉朝兴起,汉武帝改正朔、改变服饰颜色、统一音乐、制定礼仪,想恢复周朝的礼乐制度,但只是粗略地恢复了一些,还远远不够完善。到了汉章帝时期,他经常感叹三代(夏商周)的礼乐制度各有优劣,发展轨迹也不同,认为自己德行不足,无法改变百姓的思想和行为。当时有个博士叫曹褒,看到汉章帝有想恢复礼乐制度的意思,就上书请求制定各种礼仪,以此作为汉朝的礼乐制度。但最终还是不了了之,搁置不用了。到了魏晋时期,虽然也有人想修订礼乐制度,但依然没有完善。

陛下您如果能够无为而治,以谦逊的态度来治理国家,让贤能之士来辅佐您,就像古代帝王一样,登上泰山祭天,到嵩山祭地,那该多好啊!可是现在唐朝的祭祀礼仪缺失,周朝的祭祀舞蹈也消失了。古代帝王出行祭祀都要记录在册,这是古时的规矩。柴望祭祀是帝王的大事,现在虽然有时间举行,却没有相应的礼仪,有德行却缺乏相应的音乐来表达。史书上也找不到相关的记载,精美的乐章也失传了,这都是因为礼乐制度不兴盛,王权有所缺失造成的。我听说音乐源于礼仪,用来表现德行;礼仪源于音乐,用来防止淫乱。五帝时期各有不同,三王时期也不尽相同,这是因为制度要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名称也要与功绩相符。我学识浅薄,见识有限,只是认为应该修订礼仪,整理音乐,以此来光大圣王的治世。

后来皇帝下令让朝廷大臣们一起商议此事,但后来高宗皇帝驾崩了,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到了皇兴年间,雍州刺史源贺以及中书监高允等人都因为年事已高而受到优待,皇帝赐予源贺拐杖,允许他穿着剑履上朝,每月还赏赐他珍贵的食物。

雍这个人性格温和宽厚,爱好典雅的文史,手不释卷,聪明睿智。他写下的诗赋、颂文和各种杂文,加起来超过一百篇。而且他广泛施恩于士人,生活恬静淡泊,很少有欲望。他笃信佛教和道教,还写了二十多篇教诫文章来教育子孙后代。太和八年冬天去世,享年九十五岁。朝廷赐给他一套丧服,五百匹丧葬用的丝绸,追赠他仪同三司、冀州刺史、将军的官职,谥号为“简”。

雍的儿子纂,字奉宗,担任过中书侍郎,英年早逝。纂的弟弟遵,字奉国,继承了爵位。遵的弟弟绍,字奉世,做过武骑侍郎、汝阴王天赐的凉州征西府司马。绍的弟弟献,字奉章,做过秘书郎。献的弟弟融,字奉业,做过汝阴太守。融的弟弟肃,字奉诚,做过中书博士。遵年轻的时候不太拘泥于小节,长大后就有所改变了。太和年间,他的爵位被降为侯爵。景明年间,他被任命为相州魏郡太守,后来又担任太尉谘议参军。他七十岁的时候,精力依然充沛。曾经得过一场重病,差点死了,但后来觉得自己被神明救了,说自己是佛门弟子,应该长寿。延昌三年,他升任司农少卿。不久又担任龙骧将军、洛州刺史。遵很有招揽人才的本事,成功招降了萧衍新化太守杜性,新化令杜龙振、平阳令杜台定等人,率领三千户人家归顺朝廷。熙平元年七月去世,享年七十六岁。朝廷追赠他平东将军、兖州刺史的官职,谥号为“惠侯”。他留下了十三个儿子。

遵的长子楷,字景伯,州里举荐为秀才,英年早逝。遵的儿子冲,字文助,记载在《儒林传》里。楷的弟弟尚,字景胜,做过本州治中,也早早去世了。尚的弟弟整,字景智,从小就很有气度,博览群书,做过郡功曹。太和十五年,他被授予朝请郎的官职。高祖迁都洛阳后,亲自挑选官员,任命他为司空法曹参军。

高祖皇帝南征的时候,派广阳王嘉镇守荆州,我被任命为广阳王手下的参军事。没多久,我又调到太尉咸阳王禧手下当参军事。景明年间,我升任给事中,同时兼任本州的中正官。接着又升任尚书左中兵郎中。

正始年间,萧衍的江州刺史王茂先带兵来侵略我们的南边,平南将军杨大眼去讨伐他,皇上就下令让我担任杨大眼的军司,拿着节杖去指挥作战。结果我们大败王茂先,还斩杀了萧衍的辅国将军王花等人。

永平年间刚开始的时候,因为立下军功,我被授予员外散骑常侍的官职,还继续担任郎中。延昌三年秋天,世宗皇帝在朝堂上亲自挑选百官,任命我为右军将军,还继续担任郎中。没过多久,我又升任骁骑将军。没过多久,我父亲去世了,我得回家守孝。

相州刺史中山王熙在邺城起兵,要杀元叉他们。结果起兵失败了,脑袋被送到京城。熙王的朋友们谁也不敢去看他。熙王的姐姐,也就是他弟媳,偷偷把熙王的尸体收起来藏好,后来才把尸体还给了熙王的亲属。元叉听说这事儿,心里很不爽,就借机把熙王的弟弟元略弄到南边萧衍那里去,还诬陷熙王的弟媳整氏要造反,把整氏和她弟弟元宣、儿子元恭一起抓起来关进监狱。多亏御史王基和前军检事使魏子建帮忙说情,才把他们给放了。后来,整氏被任命为征虏将军,又升迁为范阳太守。那时候正值战乱,整氏把全郡都保护下来了。离开范阳郡后,她又很快被陷害,差点儿丢了性命。灵太后重新执政后,任命她为安南将军、光禄大夫。元略曾经在整氏面前哭着对黄门侍郎王诵和尚书袁翻说:“刁公(指整氏)收敛了我家的尸体,你们应该都知道。”因为整氏母亲年纪大了,河北又战乱不断,而她族弟元双当时是西兖州刺史,所以她就带着家人去投奔族弟。永安年间初年,她被封为金紫光禄大夫。两年后,又兼任黄门侍郎。元显进入洛阳后,她被任命为沧州刺史。庄帝回朝后,她因为这件事被免职。后来她就回老家了。等到庄帝杀了尔朱荣后,她又被任命为镇东将军,负责沧州军务。普泰年间初年,她被授予征东将军、沧州、冀州、瀛州三州刺史兼大都督的职位,将军的职位不变。不久后,她又升任车骑将军、右光禄大夫。碰上老家闹贼乱,她就带着母亲去齐州避难。后来又升任卫大将军。天平四年,她在邺城去世,追赠司空,谥号文献。整氏懂音律,为人慷慨好施,结交名士,喜欢喝酒听曲儿自娱自乐。但是她贪财好色,也因此受到一些人的批评。

初雍和他的堂弟宝惠一起入朝为官。宝惠,字道明,太祖皇帝把他当做上宾看待。宝惠死后留下了六个儿子。他的儿子元连城,当过冀州开府掾。

刁氏家族世代享有荣华富贵,但是家风不太好,为人所轻视。

雍的族孙元双,字子山。他的高祖元薮,是晋朝齐郡太守。元薮因为晋朝乱了,就搬到青州乐安居住。他的父亲元道履,皇兴初年,被任命为平原太守。直到元双才回到家乡。元双从小好学,通晓经史,深受中山王英的赏识。后来被任命为西河太守。

北魏正光年间,中山王熙之被杀,熙之的弟弟熙略逃到一个叫双的人那里躲藏。双保护了他整整一年。当时,追捕熙略的人非常多,形势非常危急。熙略对双说:“我兄弟都被杀光了,只有我一个人侥幸活下来,全靠你保护。你对我恩情深重,这么长时间一直藏匿我,但我担心事情有变,最终难以保证安全。万一被发现,我死不足惜,但不能连累你。如果你能送我出境,那就是再造之恩;如果你不愿意,我就只能自杀了。” 双回答说:“人总有一死,难的是找到值得为之赴死的目标。现在我遇到了知己,我愿意为你赴死,你不用担心。” 后来熙略苦苦请求双把他送到南方,双就派他的儿子昌送熙略去了江左地区。

灵太后还政后,知道熙略是靠双才得以幸免,于是召熙略为光禄大夫。当时,熙略的姐姐饶安公主是刁宣的妻子,她多次向灵太后请求,让朝廷召回熙略。后来,朝廷用在徐州俘获的江革、祖恒两人交换熙略。因为双和熙略有旧情,朝廷就让双到边境迎接熙略。

肃宗末年,双被任命为西兖州刺史。当时盗贼四起,州里有个叫张桃弓的人聚集了一帮亡命之徒,到处抢劫。双到任后,先派使者去劝说张桃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明利害关系。张桃弓一听就跟着使者回来自首了,双竟然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后来,州里又发生了一些盗窃案,双就让张桃弓去追捕,结果所有盗贼都被抓获了。于是,州境变得安定了。

庄帝初年,双升任济州刺史,因为功劳被封为曲城乡男。出帝初年,他又升迁为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兴和三年,双去世。朝廷追赠他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齐州刺史的官职,谥号为清穆。

王慧龙,他自己说是太原晋阳人,是司马德宗尚书仆射司马愉的孙子,散骑侍郎司马缉的儿子。他从小就聪明,司马愉觉得他是孙子里的佼佼者,所以给他取名叫慧龙。一开始,刘裕还没发达的时候,司马愉对他并不怎么重视,等刘裕当上皇帝后,司马愉全家都被杀害了。慧龙当时才十四岁,被一个叫僧彬的和尚藏了起来。过了百多天,僧彬想带慧龙渡江,结果渡口的人起了疑心,问:“你们走得这么急匆匆、慌慌张张的,该不会是王家子弟吧?”僧彬说:“我跟着师傅修行很多年了,只是去西岸一趟,很快就回来,这位是我的学生,怎么会像你们说的那样呢?”过了江之后,他们就往西去了江陵,投奔慧龙叔祖司马忱以前的下属、荆州前治中习辟疆。

那时候荆州刺史魏咏之死了,习辟疆就和江陵令罗修、前别驾刘期公、当地人王腾等人密谋起兵,推举慧龙当盟主,打算攻打州城。结果刘裕听说魏咏之死了,也担心江陵会出事,就派他弟弟刘道规去荆州担任刺史,所以他们的起兵计划最终没有成功。罗修带着慧龙,又和僧彬一起北上去了襄阳。司马德宗在雍州当刺史的鲁宗之给了慧龙一些资助,送他渡江,然后慧龙就从虎牢逃到了姚兴那里。 这就是他自己说的情况。

泰常二年,姚泓被灭了,慧龙回到了北魏。魏太宗召见了他,和他谈话,慧龙请求效力南征。他说完话,就低下头哭了起来,魏太宗也被他感动了,说:“我现在正要统一全国,攻打吴地,你既然有这样的决心和计划,难道不能一起出力吗?”但是魏太宗最终也没有重用他。后来,他被任命为洛城镇将,统领三千兵马驻守金墉城。 他刚上任十多天,魏太宗就去世了。魏世祖刚继位,大家都觉得南方人不应该被委以重任,于是就取消了他之前的任命。

一开始,崔浩的弟弟崔恬娶了慧龙王氏的女儿。崔浩成亲后,见到慧龙,就说:“果然是王家子弟啊!”王氏家族的人普遍鼻子很大,江东地区都称他们为“齄王”。慧龙的鼻子也很大,崔浩就说:“这真是贵族的血统啊!”他还多次在各位大臣面前夸赞慧龙。司徒长孙嵩听说后很不高兴,就向世祖皇帝告状,说崔浩这么夸赞南方人,是有轻视国家风俗的意思。世祖皇帝很生气,把崔浩叫来责问。崔浩摘下帽子认错,才得以免罪。后来,鲁宗的儿子鲁轨投奔姚兴,之后又回到朝廷,说慧龙其实是王愉家的奴仆僧彬私通所生。崔浩虽然听说了这件事,但是因为女儿的关系,还是继续称赞慧龙家族。慧龙因此变得骄横跋扈起来。

过了很久,慧龙被任命为乐安王范的傅,兼领并州、荆州、扬州三州的大中正。慧龙上表请求到南方效力。崔浩极力推荐他,于是慧龙被授予南蛮校尉、安南大将军左长史的官职。后来刘义隆荆州刺史谢晦在江陵起兵,邀请慧龙前来支援。慧龙率领司马卢寿等人一万人马攻克了思陵戍,然后包围了项城。谢晦战败,慧龙才班师回朝。之后,刘义隆派王玄谟攻打滑台,朝廷下令让慧龙担任楚兵将军,与安颉等人一起讨伐。双方对峙了五十多天,其他将领都因为敌军强大而不敢先动手,慧龙却用奇兵大破敌军。世祖皇帝赏赐给他宝剑、战马、钱财,并授予他龙骧将军的职位,赐爵长社侯,任命他为荥阳太守,仍然兼任左长史。他在任十年,注重农业生产和军事训练,取得了显著的政绩,招抚边远地区,归附者达万余户,被誉为贤明的官吏。

后来,刘义隆派谢晦、檀道济这些人,老是在淮河、颍河一带晃悠,互相攻打抢掠。慧龙拼死抵抗,好几次都打退了他们的进攻。谢晦还给他朋友萧斌写信说:“鲁轨太笨,马楚太粗鲁,那些叛乱的人里,只有王慧龙和韩延之让我真正害怕。没想到这些书生似的软弱家伙,竟然让我这么惊讶!”

刘义隆就使坏,到处散布谣言,说慧龙因为功劳大却官位不高,想勾结敌人入侵边境。然后就以叛乱的罪名抓了安南大将军司马楚之。宋文帝听说后说:“这肯定不是真的,这就像齐国人忌惮乐毅一样。”然后就给慧龙写了封信,说:“刘义隆把你当做老虎一样害怕,想暗中害你,朕自己心里清楚。那些流言蜚语,你不用放在心上。”

刘义隆的计策失败了,又派刺客吕玄伯去刺杀慧龙,悬赏两百户人家和一千匹绢帛。吕玄伯假装是来反间谍的,请求单独跟慧龙说话。慧龙起了疑心,派人搜查了他的衣服,发现了一把匕首。吕玄伯赶紧磕头求死。慧龙说:“各为其主嘛,我不忍心杀了他。”旁边的人都说刘义隆贼心不死,不杀吕玄伯,以后还会有麻烦。慧龙说:“死活都有命,他还能奈我何?再说我现在正以仁义为准则,还怕刺客吗?”于是就放了他。当时的人都佩服他的宽容大度。

慧龙因为遭遇灾难流离失所,心里一直很忧愁,于是写了篇《祭伍子胥文》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他生了一儿一女后就停止了房事,穿着粗布衣服,吃着素菜,不参加喜庆活动,言行举止都非常合乎礼仪。太子少傅游雅在朝中夸赞说:“慧龙啊,这是古代遗留下来的孝子啊!”他还撰写了十八篇关于帝王制度的文章,叫做《国典》。真君元年,他被任命为使持节、宁南将军、虎牢镇都副将。还没到任就去世了。临死前,他对功曹郑晔说:“我一个南方人在朝廷任职,没有旧日的交情,却蒙受圣上特别的恩宠,得以在边疆效命。我发誓要鞭尸吴市,戮坟江阴,没想到却得了重病,愿望无法实现了。这不仅辜负了国家的恩情,也对不起祖宗。寿命的长短,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死后,请把我葬在河内州县的东乡,依着古墓而不要另起坟墓,只要埋下头发牙齿就行了。如果我的灵魂有知,也希望能像结草报恩一样报答朝廷。”当时的规定是,南方人入国后都要葬在桑乾。郑晔等人上奏朝廷说明慧龙的遗愿,皇上批准了。朝廷追赠他安南将军、荆州刺史的官位,谥号穆侯。官吏和将士们一起在墓地修建了一座佛寺,并在寺里画了慧龙和僧彬的画像并题写赞词。吕玄伯感激慧龙的恩情,就留在墓地旁边,终身没有离开。慧龙的儿子宝兴继承了他的爵位。

宝兴从小就失去了父亲,侍奉母亲非常孝顺。他的妻子是尚书卢遐的妻子,崔浩的女儿。当初,宝兴的母亲和卢遐的妻子同时怀孕,崔浩说:“你们将来生的孩子,都算是我亲生的,可以指腹为亲。”等到宝兴和卢遐的女儿结婚的时候,崔浩亲自撰写婚礼仪式,并且亲自监督,对宾客们说:“这家的礼仪,应该做到最好。”后来崔浩被杀害,卢遐的第二任妻子,也就是宝兴的继母,因为牵连而被抄家,丢了官职。宝兴也逃亡躲避,不久后才出来。卢遐的妻子当时被朝廷赐封在度河镇高车滑骨。宝兴变卖了所有的家产,到塞外把她赎了回来。州里征召他做治中从事、别驾,又推荐他参加秀才考试,他都没有接受。他闭门不出,不与人交往。后来他继承了长社侯、龙骧将军的爵位。去世后,他的儿子琼继承了他的爵位。

琼,字世珍,是高祖皇帝赐的名字。太和九年,他当上了典寺令。十六年,官位降了一级,从侯爵降为了伯爵。高祖皇帝把他的大女儿娶进宫里当嫔妃,他还被封为前军将军、并州大中正。正始年间,他做了光州刺史。后来有人说他收受贿赂,被中尉王显告发,不过最后这事儿也澄清了,没被治罪。神龟年间,他被任命为左将军、兖州刺史。

离开州府回到京城后,好多年都没什么升迁机会,一直处于停滞状态。他住的地方在司空刘腾家的西边,刘腾虽然权倾朝野,一开始倒也没怎么怠慢他。可后来刘腾权势更大了,就吞并了旁边的宅子,扩建自己的府邸,只有琼始终不肯把自己的房子让出来。因此,琼就一直受委屈,日子过得不太舒心。琼的女儿嫁给了范阳的卢道亮,琼却不让她回夫家。等女儿去世后,琼悲痛欲绝,一直无法自拔。他把女儿葬在了别的地方,坟墓也不填平,经常在坟墓里哭泣。过了很久才把坟墓掩埋好。当时的人都觉得很奇怪,怀疑他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再加上他耳聋,经常向出家人和普通人乞讨,没完没了的。

要是碰巧遇到他,人们都会觉得又好笑又尴尬。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了太保、广平王怀,他竟然骑在马上向怀行礼,还说自己的马太瘦了。怀王立刻送给他一匹好马和全套马具。他还曾经去拜访尚书令李崇,骑马来到李崇的黄阁,见到李崇的儿子世哲,直接问李崇在不在。李崇赶紧出来,琼这才下马。李崇为人俭朴,喜欢用纸片贴在衣领上,琼见了就笑着把纸片扯掉了。李崇的儿子李青肫,平时总是穿得很讲究。看来,荣华富贵对他来说也没什么值得羡慕的。领军元叉派仆人送给他一匹马,还把仆人也留给了他。王涌听说后,笑着说:“东海的风气,现在也败坏了!”

孝昌三年,他被任命为镇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中书令,这大概是因为他儿子遵业当时是黄门郎的缘故吧。琼去世的时候,七十四岁。死后被追赠为征北将军、中书监、并州刺史。从他的曾祖父慧龙入朝为官算起,他们家三代都只有他一个人当官,到了琼这一代才有了四个儿子。

王家老大遵业,长得又帅气,气质又好,还博览群书,读遍了史书。后来当上了著作佐郎,跟司徒左长史崔鸿一起写《起居注》。之后又升迁为右军将军,兼任散骑常侍,去慰问蠕蠕(鲜卑族部落)。他还跑到代京去,收集一些遗漏的史料,来补充《起居注》里缺失的部分。他还和崔光、安丰王延明一起参与制定服装制度。等到崔光给肃宗讲《孝经》的时候,遵业也参与讲解,延业负责记录要点,兄弟俩还一起奉诏写了《释奠侍宴诗》。当时的人都说:“王家兄弟,真是英才辈出啊!” 遵业后来又升任司徒左长史、黄门郎,负责典礼仪注。

遵业当时名声很好,他和中书令陈郡袁翻、尚书琅琊王诵一起担任黄门郎,被人称为“三哲”。那时候朝政大权都在门下省,人们把侍中、黄门郎叫做“小宰相”。可遵业为人却很低调,安安静静的,就像隐居在田园一样。他经常穿那种带尖头的鞋子,好多人为了学他,都故意把新鞋弄坏成那样。因为胡太后临朝,天下大乱,遵业想找个地方躲躲,就请求去徐州做官。胡太后说:“王诵从幽州调任黄门郎才没多久,你干嘛就想跑徐州去?再等一两年,肯定有更好的差事给你。”遵业兄弟俩跟当时很多优秀人才都有交往,所以很受人称赞。后来尔朱荣攻入洛阳,兄弟俩正赶上父亲去世守孝,因为他们和庄帝是姨表兄弟的关系,所以就一起迎接尔朱荣,结果在河阴都被杀害了。人们都很惋惜他们的才华,但也批评他们过于急功近利。死后被追赠为并州刺史,他还著有《三晋记》十卷。

遵业的儿子松年,后来当上了尚书库部郎。

韩延之,字显宗,是南阳赭阳人,是魏国司徒司马暨的后代。他曾经在司马德宗手下当平西府录事参军。后来刘裕带兵攻打司马休之,还没到江陵,就偷偷派人给韩延之写信,想拉拢他。韩延之回信说:“听说您亲自率领军队,远征西境,整个地区的老百姓都吓坏了,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不明白您出兵的理由啊!司马平西对国家忠心耿耿,待人又很仁慈,完全可以和古代那些忠臣相比。刘裕您啊,天下人都知道您的心思,您还想欺骗国家的忠臣,这可是天地不容的啊,成败不在于此地!现在您攻打别人的君主,还用利益诱惑别人,真是用心险恶,自有其原因啊!像司马平西这样品德高尚的人,难道就没有辅佐他的臣子吗?就算将来天下大乱,世道混浊,我也愿意像臧洪一样,死后和他在地下相会,没什么好说的了!”刘裕看完信后叹了口气,拿给手下的人看,说:“为人臣子就应该像他这样!”刘裕他爹叫刘翘,字也叫显宗,所以韩延之给自己取字显宗,给儿子取名翘,这分明就是表示他不臣服刘氏!后来韩延之投奔了姚兴。泰常二年,他和司马文思一起归顺了朝廷,朝廷任命韩延之为虎牢镇将,封他为鲁阳侯。

韩延之以前经常去柏谷坞,祭拜鲁宗的墓地,心里想着将来也要葬在那里。他曾经对子孙说:“河洛地区是三代王朝的都城,将来这里一定还会兴盛起来。我死后不用费力地往北边迁葬了,就葬在这里吧!”他死后,他的儿子按照他的遗愿,把他葬在了鲁宗墓的旁边。韩延之死后五十年多,高祖迁都洛阳,他的孙子就住在柏谷坞,也就是他墓地的北边。韩延之的原配妻子罗氏给他生了个儿子叫韩措,韩措跟着父亲一起归顺了朝廷。后来,淮南王把女儿嫁给了韩延之,给他生了个儿子叫韩道仁。韩措把韩道仁立为嫡子,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官至殿中尚书,还被封为西平公。

袁式,字季祖,是陈郡阳夏人,是汉朝司徒滂的后代。他爸爸袁渊,当过司马昌明的侍中。袁式曾经在南方做过武陵王刘遵的谘议参军。后来他和司马文思等人一起投奔了姚兴。泰常二年,他回到了朝廷,成了皇帝的座上宾,还被封为阳夏子。他跟司徒崔浩一见面,就成了非常好的朋友。当时朝廷的礼仪制度,都是崔浩制定的。崔浩觉得袁式对古代典故很了解,每次起草文件,都经常去请教他。袁式为人很正直,即使漂泊在外,也保持着清贫的操守,从不丢掉士大夫的风节,当时的人都非常敬重他,都叫他袁谘议。延和二年,卫大将军、乐安王范当上了雍州刺史,朝廷下令让袁式和中书侍郎高允一起做他的从事中郎,袁式推辞了,最后免去了这个职务。袁式为人沉静,喜欢研究学问,广泛阅读书籍典籍,就连《诗经》的训诂、音韵,他都非常用心钻研。他还写过一部《字释》,可惜没写完。他在天安二年去世了,朝廷追赠他为豫州刺史,谥号肃侯。

他的儿子袁济继承了他的爵位,做到魏郡太守,政绩很好,还被加封为宁远将军。后来他的子孙后代就定居在颍川的阳夏。

史书上说:刁雍有远大的才能和见识,做出了显著的功绩,受到朝廷优厚的待遇,这体现了世袭爵位的意义;王慧龙冒着危险回到朝廷,在途中经历了很多艰难险阻,他安抚百姓,指挥军队,让敌人非常害怕;世珍宝有优秀的儿子,继承和发扬了家族的名声;韩延之给刘裕写信,体现了国家的体面;袁式帮助崔浩制定礼仪制度,当时人们都称赞他为人正直,这些都是非常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