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啊,高句丽、百济、勿吉、失韦、豆莫娄、地豆于、库莫奚、契丹、乌洛侯,这些都是古代的国家。先说说高句丽吧,它起源于夫余国。高句丽人自己说,他们的祖先是朱蒙。朱蒙他妈是河伯的女儿,被夫余王关在屋里,结果被太阳晒着了。她躲避阳光,可阳光却一直跟着她。后来她就怀孕了,生了个蛋,跟五升米那么大!夫余王先把它扔给狗,狗不吃;扔给猪,猪也不吃;扔到路上,牛马都躲着走;最后扔到野外,一群鸟还用羽毛给它孵着呢!夫余王想把它砸开,结果没砸开,只好还给朱蒙他妈。他妈用东西包好,放在温暖的地方,结果一个男娃破壳而出!
等他长大后,人们给他取名叫朱蒙,因为在他们那儿,“朱蒙”的意思就是善于射箭。夫余人觉得朱蒙不是一般人生的,将来肯定有异心,想把他弄死,但国王没同意,就让他去养马。朱蒙私下里试马,他知道哪些马好哪些马不好,好的马他就少喂点儿,让它瘦点儿;不好的马,他就好好养着,让它胖点儿。夫余王就骑那些肥马,而那些瘦马就给了朱蒙。后来有一次打猎,国王让朱蒙只用一支箭。虽然朱蒙只有一支箭,但他射杀的野兽却很多。夫余国的臣子们又想暗杀他。朱蒙他妈偷偷知道了,就告诉朱蒙:“国家要害你,凭你的才能,应该去远方发展!”
于是,朱蒙带着乌引、乌违两个人,离开了夫余,往东南方向跑。半路上遇到一条大河,没桥!夫余人追得紧。朱蒙就对着河水说:“我是太阳的孩子,河伯的外孙,今天逃命,追兵快追上了,怎么才能过去呢?” 这时,河里的鱼和鳖都浮了上来,给他搭成了一座桥!朱蒙顺利过去了,鱼和鳖又散开了,追兵过不来了。朱蒙后来到了普述水,遇见了三个穿着不同衣服的人:一个穿麻衣,一个穿苎麻衣,一个穿水藻衣。这三个人和朱蒙一起到了纥升骨城,就在那里住了下来,并把那里叫做高句丽,还以此为姓氏。
一开始,朱蒙还在夫余的时候,他老婆怀孕了,朱蒙逃跑了,后来生了个儿子,字叫始闾谐。
等孩子长大了,知道了朱蒙是国王,就带着他妈一起回去了,改名叫闾达,把国家大事都交给他管。朱蒙死了以后,闾达继位当了国王。闾达死了,他儿子如栗继位。如栗死了,他儿子莫来继位,然后莫来就攻打夫余,夫余被打得大败,从此就归顺高句丽了。
莫来的子孙一代一代传下来,到了他的后代宫,这孩子生下来眼睛就能看见,当时的人觉得很不吉利。等他长大后,变得又凶又残暴,把国家搞得乱七八糟,民不聊生。宫的曾孙位宫,也是生下来就能看见东西,因为他长得像他曾祖父宫,所以就叫他位宫,高句丽人管长得像的人就叫“位”。位宫也很勇敢,骑射都很厉害。魏国的正始年间,他带兵入侵辽西的安平,结果被幽州刺史毌丘俭打败了。
他的玄孙叫乙弗利,乙弗利的儿子叫钊,在烈帝的时候,跟慕容氏打仗。建国四年,慕容元真带兵攻打高句丽,从南陕进入高句丽境内,在木底打了一仗,大败了钊的军队。慕容元真乘胜追击,一直打到丸都城,钊一个人骑马逃跑了。慕容元真还挖了钊他爹的坟,把尸体带走了,并且抢走了钊的母亲、妻子、珍宝,还有五万多男女老少,烧了他们的宫殿,毁了丸都城才回去。后来钊派使者去朝贡,但因为两国之间隔着很远,又经常打仗,所以联系不上。最后,钊被百济给杀了。
话说元世祖的时候,高丽王王氏(王氏家族)的曾孙王琏,派使者安东去朝廷进贡,顺便请求皇帝赐下国号。世祖皇帝看王琏这态度挺诚恳的,就下令把皇家的名字赐给了高丽国,还派员外散骑侍郎李敖去拜王琏为都督辽海诸军事、征东将军、领护东夷中郎将、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李敖到了王琏在平壤城的府邸,考察了一下高丽的情况,汇报说:高丽国东边到栅城,南边到小海,北边到旧夫余,方圆东西二千里,南北一千多里,总面积比以前北魏时期大了一倍还多。高丽人都是当地土著,沿着山谷居住,穿的衣服是用布帛和皮革做的。那里的土地贫瘠,养蚕种地都不够自己吃,所以老百姓都比较节俭。高丽人的风俗比较开放,喜欢歌舞,晚上男女老少都聚在一起玩,没有贵贱之分,不过他们倒也挺爱干净的。高丽王喜欢修建宫殿,他们的官职名称很有意思,什么谒奢、太奢、大兄、小兄的都有。高丽人戴的帽子叫“折风”,形状像古代的弁帽,帽边插着鸟羽,根据身份地位不同,鸟羽也不一样。他们站着的时候双手交叉放在背后,跪拜的时候只弯曲一条腿,走路的样子像小跑一样。每年十月,高丽人都会举行祭天大典,全国人民都会参加。祭天的时候,大家穿的衣服都绣着金银线,闪闪发光,还喜欢盘腿而坐,吃饭用的是古代的俎豆。高丽还进贡了一种三尺高的马,说是当年朱蒙骑过的马的后代,马种一直延续至今。后来,高丽每年都进贡黄金二百斤,白银四百斤。
这时候,有个叫冯文通的带着人马投奔了高丽。元世祖皇帝就派散骑常侍封拨给王琏下旨,让他把冯文通送回朝廷。王琏却上书说,自己要和冯文通一起归顺朝廷,总之就是不肯送。世祖皇帝一听,勃然大怒,想亲自带兵去讨伐他。乐平王阿速吉八等大臣建议暂时等等再说,世祖皇帝这才作罢。结果没多久,冯文通就被王琏给杀了。
哎,后来啊,文明太后觉得显祖的后宫人手不够,就下令让萧赜(萧道成之子)的舅舅萧鸾推荐个女儿进宫。萧鸾就上奏说,他女儿已经嫁人了,想推荐他妹妹的女儿。朝廷同意了,还派了安乐王和尚书李敷带着聘礼过去。
结果萧鸾被身边的人忽悠了,那些人说,朝廷以前跟冯氏(指南朝宋)联姻,没多久冯氏就被灭了,这教训就在眼前呢,最好找个理由推掉这事儿。于是萧鸾就上书说他女儿死了,瞎掰的。朝廷觉得他这有点儿太假了,又派了程骏去狠狠地批评他,说要是女儿真死了,那就再选个合适的宗室女子。萧鸾这才说:“要是皇上能原谅我之前的过错,我一定遵旨。” 巧了,这时候显祖驾崩了,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了。
到了高祖(萧道成)当皇帝的时候,萧鸾送的贡品比以前更多了,朝廷赏赐也多了一些。 有一次,光州在海里抓到萧鸾派去给萧道成送东西的几个奴仆。高祖就下诏批评萧鸾说:“萧道成可是弑君篡位,霸占了江左地区,我正打算恢复旧邦,延续刘宋的香火,你却越境跟这个篡位者来往,这哪里是藩臣应该做的?念在你以前有功,这次就算了,把你送回封地去。你要好好反省,听从朝廷的命令,安抚好你的属地,有什么动静都要及时报告。”
公元15年,高句丽王宫臧(琏)去世了,活了一百多岁。高祖皇帝在东郊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哀悼仪式,还派谒者仆射李安上奏朝廷,追赠宫臧为车骑大将军、太傅、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谥号为康。 皇帝又派大鸿胪拜访宫臧的孙子——高句丽王宫云,授予他都督辽海诸军事、征东将军、领护东夷中郎将、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等一系列官职,并赐予他衣冠服饰、车旗等物,还下诏书邀请宫云的世子入朝,享受与诸侯相同的礼仪待遇。 宫云上书推辞,说自己生病了,只派了他的堂叔升随使臣一起进京,皇帝对此严厉责备了他。 从那以后,高句丽每年都按时进贡。
正始年间,世宗皇帝在东堂接见了高句丽使者芮悉弗。芮悉弗进言说:“高丽始终对大魏忠诚,世代效忠,按时进贡土产,从未有过延误。只是黄金产自夫余国,宝石则产自涉罗国。现在夫余国被勿吉国打败了,涉罗国被百济国吞并了,我们的国王宫云只是为了继承先王遗志,才把这些地方的人口迁到高句丽境内。所以贡品中缺少这两样珍贵的物品,这责任不在我们高句丽,而是夫余和涉罗这两个国家被灭亡造成的。” 世宗皇帝说:“高丽世代受封为上将,独掌海外军事,治理九夷和北方各少数民族,你们本该能征善战啊。如今贡品不足,这是谁的责任呢?以前贡品不足,责任在于你们的管理者。你应该向你们的国王转达我的旨意,既要展现大魏的威严,也要施以恩惠,消灭危害一方的势力,安定东部边境,帮助夫余和涉罗两国恢复故土,确保土产贡品能够正常进贡。”
哎,说起来神龟年间,云(指高句丽王)死了,灵太后可是在东堂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哀悼仪式呢!还特地派使者送去很多礼物,封他为车骑大将军、令护东夷校尉、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这规格够高的吧? 之后呢,又把他的儿子安立为安东将军、领护东夷校尉、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这父子俩都当了高句丽王,厉害吧! 到了正光年间,更神奇了,光州那边居然在海里捞到了萧衍给安送的安宁东将军的衣冠剑佩,还有萧衍派来的使者江法盛等人,都被送到了京城。 后来安死了,他儿子延继承了王位。
到了出帝时期,朝廷又给延升官了,封他为使持节、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领护车夷校尉、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还送了不少衣服、车子、旗帜什么的,那排场,啧啧啧!到了天平年间,又给他加官进爵,封为侍中、骠骑大将军,其他的官职都保留着。 延死后,他儿子成继位。一直到武定年间,高句丽的贡使年年都来,从没断过。
百济国啊,它最早是从夫余国分出来的。 它在高句丽北边一千多里,位置在小海的南边。 那里的老百姓都是土生土长的,地势低洼潮湿,大部分人都住在山上。 他们也种五谷,穿衣吃饭的习俗跟高句丽差不多。
延兴二年,他们的国王余庆一开始派使者上表说:“我们国家建国在东边最偏远的地方,跟豺狼一样的敌人隔着路,虽然世世代代都承蒙皇恩,但是没办法来朝拜进贡,我们仰望着皇宫,心里充满了无限的思念。凉爽的风轻轻吹来,我们恳请皇帝陛下您能够保佑我们,我们感激的心情难以表达,特地派我的私人属官冠军将军、驸马都尉弗斯侯,长史余礼,龙骧将军、带方太守、司马张茂等人,冒着风浪,寻找着通往中原的路,把我们的命运寄托在您的恩泽上,表达我们的一片忠诚。希望上天能够垂怜,皇恩能够普照,能够顺利到达朝廷,表达我的愿望,即使每天听到噩耗,我们也永无遗憾。”
他又说:“我们和高句丽同出一源,都是夫余的后代,我们祖先的时候,一直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他们的祖先钊轻视我们之间的友好关系,亲自率领军队,侵犯我们的领土。我的祖先须整顿军队迅速出击,及时反击,经过短暂的战斗,斩杀了钊的首级。从那以后,他们再也不敢往南看了。自从冯氏家族灭亡后,残余势力四处逃窜,坏人越来越多,于是他们又来侵犯我们,制造怨恨,引发祸乱,三十多年来,我们的钱财耗尽,力量衰竭,变得越来越软弱。如果皇上能够怜悯我们,恩泽遍及四方,赶紧派一位将军来救我们国家,我愿意把我的女儿进献给您,让她在后宫服侍您,并且派遣我的子弟,在马厩里为您放马。我们寸土之地的百姓,不敢有丝毫的私心。”
他又说:“现在琏犯了罪,国家成了任人宰割的鱼肉,大臣和强族互相残杀,罪恶累积,百姓离心离德。这是我们灭亡的时刻,也是需要您出手相助的时候了。而且冯氏家族的军队,对故土有着依恋之情;乐浪各郡的百姓,也怀着思乡之情。您只要稍微施加威慑,就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我虽然能力有限,但是决心竭尽全力,一定会率领我的军队,响应您的号召。况且高句丽不义,欺诈行为不止一件,表面上模仿隗嚣向朝廷称臣,实际上却暗中图谋不轨,准备大举进攻。他们有时与刘氏南方势力勾结,有时又与蠕蠕北方势力结盟,互相勾结,共同谋划侵犯我大王的领土。从前尧帝圣明,惩罚了丹水之畔的罪人;孟尝君以仁义著称,也不放过那些辱骂他的人。像涓涓细流一样的小祸患,应该及早堵塞,现在如果不加以制止,将来一定会后悔的。自庚辰年以后,我在我们国家西边的小石山北面的海里发现了十多具尸体,并且找到了他们的衣服、器物、马鞍和马勒,查看后发现这些东西不是高句丽的,后来听说这是高句丽王派来投降我们的人。因为长蛇一样的敌军阻挡了道路,他们沉没在了大海里,虽然事情的真相我们还不清楚,但是我们心里充满了愤怒。从前宋国杀了申舟,楚庄王赤脚走路;鹞鹰抓住了鸽子,信陵君不吃东西。战胜敌人建立功名,美好的名声会一直流传下去。我们这样偏远的小国,尚且渴望万世流芳的美名,更何况陛下您拥有着天地之气,您的势力可以撼动山河,难道会让这些小喽啰,横行霸道,阻碍天道的运行吗?现在皇上得到的那副鞍具,就是最好的证明。”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显祖因为地处偏远,冒着风险来朝贡,朝廷对他礼遇优厚,派使者邵安和他一起回去。皇帝下诏说:“收到你的奏表,知道你平安无事,很好啊!你在东海边上,位于五服之外,不远万里来到中原,归顺朝廷,朕非常高兴,心里充满了喜悦。我继承了祖宗万世基业,统御天下,治理万民。现在天下统一,四面八方都归顺了大魏,前来朝贡的国家数不胜数,社会风气淳朴,军队强盛,这些都是使者礼等亲眼所见。你和高丽关系不好,屡次侵犯你的领土,如果你能顺应大义,以仁德相待,又有什么可担忧的呢?以前派出的使者,出海去抚慰边远地区,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他们是否还活着,我们都不知道。你送来的马鞍,和以前相比,不是中原的样式。不能因为一些疑似的情况,就认定是错误。具体的策略,我已经另有指示。”
皇帝又下诏说:“我知道高丽强大,侵犯你的土地,延续先君的旧怨,放弃了爱护百姓的大德,双方战争持续多年,难以平息边境战乱。如果我们像申包胥那样真诚地帮助你,你国家也像楚国那样危急,那么我们就应该伸出援手,乘机迅速行动。但是,高丽毕竟是先朝的藩属国,长期向朝廷进贡,虽然历史上与你有一些冲突,但对朝廷并没有违抗命令的过错。你刚和朝廷建立外交关系,就请求出兵征讨,时机和理由都不太成熟。所以,前些年派礼等去平壤,想了解一下事情的真相。但是高丽奏请频繁,理由充分,使者无法阻止他们的请求,司法部门也无法完成他们的职责,所以就听从了他们的请求,让礼等回国了。如果现在再次违抗旨意,那么罪过就更大了,以后即使你再怎么解释,也无法逃脱罪责,到那时再出兵讨伐,也是理所应当的。九夷的国家,人民居住在海外,道路畅通就来朝贡,朝廷恩惠就保境安宁,所以羁縻政策在古代典籍中就有记载,而他们进贡却时断时续。你详细地陈述了你们的强弱情况,列举了历代的史实,想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想得到一些不符合情理的赏赐,你的宏伟计划,其目的还在于此。现在中原统一,天下太平,朕一直想把威风震慑到东海之滨,把旗帜插到边疆,拯救边远地区的百姓,把皇恩普施到远方。只是因为高丽一直没有明确表示,所以朕还没有决定出兵。如果现在你不听从诏令,那么你这次来请求出兵,正合朕意,元帅就会出征,距离不会太远。你可以预先率领军队,做好准备,随时派人回报情况,迅速了解高丽的意图。出兵之日,你作为向导,大获全胜之后,你将获得丰厚的赏赐,岂不美哉?你进贡的锦缎布匹和海产品虽然没有全部送到,但也体现了你的诚意。现在赏赐你一些杂物,具体内容另行通知。”皇帝又诏令琏护送邵安等人回去。
话说安使者一行人到了高句丽,高句丽王琏听说安使者和余庆以前有过节,就下令不让安使者等人继续东行,结果安使者一行人都回去了。皇上为此还下诏书狠狠地批评了他们。五年后,皇上又派安使者等人从东莱出发,乘船渡海,带去给余庆的诏书,表扬他的忠诚和节操。安使者等人到了海边,却遇到了大风,船被吹得飘来飘去,最终没能到达目的地,又返回了。
勿吉国,位于高句丽的北边,以前是肃慎国的领地。它是由很多个村落组成的,每个村落都有自己的首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统治者。勿吉人骁勇善战,是东夷各族中最强悍的。他们的语言跟其他民族都不一样,经常瞧不起豆莫娄等小国,那些小国也都很害怕他们。勿吉国距离洛阳大概五千里。从和龙往北二百多里,有一座叫善玉的山,从善玉山再往北走十三天就能到祁黎山,再往北走七天就能到达如洛环水,这条河宽一里多。再往北走十五天就能到太鲁水,再往东北走十八天就能到达勿吉国。勿吉国境内有一条很大的河,宽三里多,叫速末水。那里的地底下潮湿,所以他们都筑城穴居,房子形状像坟墓,顶部开个口,人们用梯子上下。
勿吉国没有牛,但有马车,耕田的时候就用两匹马一起耕地,驾车的时候则需要人推着走。他们种粟、麦和穄,蔬菜只有葵菜。那里的水汽很重,盐会凝结在树上,也有盐池。勿吉国有很多猪,却没有羊。他们用米酿酒,酒量很好,都能喝醉。女人穿布裙,男人穿猪皮或狗皮做的衣服。结婚那天晚上,新郎到新娘家,握着新娘的乳房就离开了,就算完婚了,从此就是夫妻了。他们有个习俗,是用人尿洗手洗脸。他们头上还插着虎豹的尾巴。勿吉人擅长狩猎,弓长三尺,箭长一尺二寸,箭头上用石头做箭头。如果父母在春夏去世,他们会立即把父母埋了,在坟头上盖个房子,不让雨淋到;如果是在秋冬去世,他们会把尸体用来诱捕貂,貂会吃尸体,这样就能捕到很多貂。他们通常在七八月份制作毒药,涂在箭头上,用来射杀禽兽,中箭的动物会立刻死去,煮毒药时散发出的毒气也能杀人。勿吉国南边有一座徒太山,魏国人称它为“大皇山”,山上虽然有虎豹、熊和狼,但却不会伤人。人们不能在山上大小便,经过山的人都要用东西盛着。
话说,延兴年间,乙力支国就派使者来咱们这儿进贡了。到了太和年头,他们又送来了五百匹马。乙力支使者说:我们一开始从自己国家出发,坐船逆着难河往上游走,到了太沴河的时候,船沉了!没办法,只能上岸走陆路,渡过洛孤水,从契丹的西边边界绕到和龙才到这儿。他还说,他们国家之前打败了高句丽的十个部落,正和百济密谋,打算从水路一起攻打高句丽呢,所以派他来问问咱们,这事儿成不成。皇上下了圣旨,说这三国都是咱们的藩属国,应该和平相处,别互相打仗。于是,乙力支使者就回去了。回去的时候,他们还把之前沉的那条船给捞起来了,然后顺利地回国了。
过了九年,他们又派使者侯尼支来进贡。第二年,他们又来进贡了。除了乙力支国,他们附近还有大莫卢国、复钟国、莫多回国、库娄国、素和国、具弗伏国、匹黎尔国、拔大何国、郁羽陵国、库伏真国、鲁娄国、羽真侯国这些国家,这些国家也都先后派使者来进贡过。
到了太和十二年,勿吉国又派使者进贡了竹箭和一些土特产到京城。十七年,他们又派了以婆非为首的五百多人来进贡。景明四年,他们又派使者候力归等人来进贡。从那时起到正光年间,这些国家的贡使一直不断地来。后来,咱们中国内乱,这些国家有时就来不了了。到了兴和二年六月,他们又派使者石久云等人进贡了一些土特产,一直到武定年间,贡品都没有断过。
失韦国,离勿吉国北边一千多里,离洛阳六千多里,路途遥远啊!要先从和龙北边走一千多里,进入契丹国,再往北走十天到啜水,再走三天到盖水,接着再走三天就到了犊了山,那山可高大了,周长三百多里呢!继续往北走三天,会遇到一条叫屈利的大河,再走三天到刃水,最后再走五天,就到失韦国了。那里有一条从北边流来的大河,宽四里多,叫穄水。失韦国的土地比较潮湿,他们的语言跟库莫奚、契丹、豆莫娄三国差不多。他们种些粟米小麦和穄,主要吃猪肉和鱼,也养牛马,就是没养羊。夏天住在城里,冬天就跟着水草迁徙。他们那儿貂皮很多。男人都留长头发,用角弓,箭特别长。女人扎头发,梳成叉手髻。失韦国人很少偷盗,要是偷了东西,要罚款三倍;杀人要赔三百匹马。男女都穿白色鹿皮做的衣服。他们会酿酒,喜欢红色的珠子,女人都用它做装饰,戴在脖子上,珠子越多越尊贵,没珠子戴,姑娘都嫁不出去。父母去世,儿女要哭三年,尸体就放在树林里。武定二年四月,失韦国第一次派使者张焉豆伐等人进贡,一直到武定朝末年,贡使都络绎不绝。
豆莫娄国在勿吉国北边一千多里,离洛阳六千多里,以前是北扶余的地盘。它在失韦国的东边,一直延伸到海边,国土面积大约两千里。当地人土生土长,有宫殿和仓库。山陵、沼泽很多,但在东夷地区算比较平坦的了。土地适合种植五谷,但不产水果。豆莫娄人身材高大,性情强悍勇敢,为人谨慎厚道,从不侵略抢掠。他们的官员都用六畜的名字来命名官职,各个村落都有首领。吃饭也用比较正式的礼器。他们会织麻布,衣服样式跟高丽差不多,但是幅面比较宽大,达官贵人穿的衣服还会用金银装饰。他们法律很严厉,杀人要处死,家人都要充当奴隶。豆莫娄人风俗比较开放,尤其讨厌妒妇,妒妇会被杀掉,尸体扔在国都南面的山上任其腐烂。女子家如果想把女儿嫁出去,要先送牛马作为聘礼。有人说,豆莫娄国原来是秽貊的地盘。
地豆于国,离咱们这儿老远了,在失韦西边一千多里地。那地方牛羊多,还出好马,老百姓穿的衣服都是用兽皮做的,不种粮食,就吃肉和奶制品。从延兴二年八月开始,他们就派使者来朝贡,一直到太和六年,贡使就没断过。后来到十四年,他们老是来骚扰边境,高祖皇帝就下令让西大将军、阳平王颐带兵把他们打跑了。之后他们又时不时地来京城朝贡,直到武定末年,贡使一直没断过。
库莫奚国,说起来是宇文氏的后代,以前被慕容元真打败了,剩下的人就躲到松漠一带去了。他们生活不太讲究卫生,但箭术好,喜欢打家劫舍。登国三年,太祖皇帝亲自带兵去讨伐他们,打到弱洛水南边,把他们打了个大败仗,抓了他们四个部落的人,还有十多万头牛羊马猪。皇帝说:“这些蛮夷部落不懂什么仁义道德,老是互相抢劫,还侵犯我们的国土,所以才去征讨他们。他们那些小偷小摸的行为,根本不足为虑。现在中原大乱,我先把他们平定下来,再展现我们的威德恩泽,天下就没人敢不服了。”后来皇帝就带兵回云中,燕赵地区都归顺了。十几年后,库莫奚和其他一些部落也都发展壮大了。等到我们开辟了辽东,在和龙设置了戍守,那些蛮夷都害怕了,纷纷进贡各种东西。高宗、显祖时期,库莫奚每年都进贡好马和皮革。高祖初年,他们也派使者来朝贡。太和四年,他们又擅自进入塞内,说是害怕地豆于国的抢劫,皇帝就下诏书狠狠地批评了他们。太和二十二年,他们又来袭击安州,燕州、幽州就派了几千兵把他们打跑了。后来他们又来求和,老是想进塞内跟咱们做买卖。世宗皇帝下诏说:“库莫奚在太和二十一年以前,跟安州、营州的百姓一起居住,做买卖来往,都没什么问题。从二十二年叛乱以后,他们就跑远了。现在虽然来求和,还在塞外,老是想进塞跟咱们做买卖。如果咱们不让他们进,就伤了他们的归顺之心;如果完全放任不管,万一再出乱子怎么办?不能像以前那样完全让他们自由交易,得控制一下,交易的时候,州里要派高级官员监督。”从那以后,他们每年都来朝贡,一直到武定末年都没断过。
契丹国啊,在库莫奚的东边,跟库莫奚一样,都是些外族,都躲在松漠一带。后来咱们北魏军队大胜了一仗,把他们打得四处逃窜,跟库莫奚也分道扬镳了。过了几十年,他们慢慢壮大起来,形成了一些部落,在和龙北边几百里地的地方,经常干些强盗勾当。
从真君皇帝开始,他们就来朝贡了,每年都进贡好马。到了显祖皇帝的时候,派了个叫莫弗纥何辰的使者来进贡,结果在各国使者里排在了最后面。他们回去以后,互相夸赞咱们国家的繁荣富强,心里都非常羡慕。于是,东北的那些部落听说这事儿后,都想着归顺咱们。
像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洁部、黎部、吐六于部等等,都纷纷拿出上好的马匹和皮毛来进贡朝廷,还请求每年都这么做。他们还可以在和龙、密云一带跟咱们交易,贡品源源不断。
太和三年,高句丽偷偷跟蠕蠕合谋,想夺取咱们的地豆于分地区。契丹害怕被波及,他们的首领莫弗贺勿于就率领着三千辆车、上万人口,带着牲畜,请求归附朝廷,并在白狼水东边安顿下来。从那以后,他们就每年都来朝贡了。后来他们闹饥荒,高祖皇帝体恤他们,允许他们入关买粮食。
到了世宗、肃宗皇帝时期,契丹也一直派使者进贡各种东西。熙平年间,契丹使者祖真他们一行三十人回国,灵太后考虑到他们的风俗习惯,在他们结婚的时候,会穿青色的毡子作为礼服,所以就赏赐每人两匹青毡,表示对他们诚意的肯定,其他的赏赐还是按照以前的规矩来。一直到齐朝篡魏,契丹的朝贡就没断过。
乌洛候国,在豆于的北边,离代城的距离有四千五百多里呢。那地方地底下潮湿,雾气很大,天气也冷,老百姓冬天就在地底下挖个坑住,夏天就跟着山坡草地放牧。那儿猪很多,也种谷子和麦子。他们没有一个大首领,各个部落都是世世代代这样生活下来的。他们的习俗是扎着头发,穿兽皮衣服,戴着珠子装饰自己。老百姓都很勇敢,不干偷鸡摸狗的事儿,所以东西随便放在野外,堆积如山也没人偷。他们很喜欢打猎射箭,娱乐活动就是用箜篌,那乐器是用木头做的槽,皮革做的面板,装上九根弦。乌洛候国西北边有一条完水河,它往东北流,最后汇入难水河,那地方的那些小河小溪都流进难水河,最后往东流入大海。再往西北走,差不多要走二十天,就能到于已尼大水,也就是人们说的北海。
世祖真君四年的时候,乌洛候国来朝贡了,他们说他们国家西北有个地方,是他们以前皇帝的老皇陵,那石室南北长九十步,东西宽四十步,高七十尺,石室里头有神灵,老百姓都去那儿祈祷。世祖皇帝就派中书侍郎李敞去祭祀,还在石室的墙壁上刻上了祭文才回来。
史官说:那些蛮夷之地对中原来说,也就是稍微管管他们而已。高丽每年都按时进贡,是东部边疆最厉害的国家,朝廷对他们的礼遇也相当优厚。其他的那些小国,也都知道来进贡,可不是像牛马一样被牵着鼻子走,任凭东风吹拂,乖乖听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