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沿袭秦朝的制度,皇帝的祖母叫太皇太后,母亲叫皇太后,妻子叫皇后,其他的女人大多称为夫人,数量随着时代变化而增减,不像《周礼》那样对夫人、嫔妇、御妻的数量有明确规定。魏晋时期也是这样,妃嫔的等级和数量时有变化,以前的史书上记载得很详细。

魏国的王室虽然发迹于神元皇帝时期,但直到昭成帝之前,都崇尚节俭朴素,妃嫔的数量都比较少,只是按照顺序来称呼。章帝、平帝、思帝、昭帝、穆帝、惠帝、炀帝、烈帝这八位皇帝,他们的妃嫔都没有什么名气。太祖皇帝追尊祖辈的女性为皇后,才正式设立了中宫(皇后的地位),其他的妾室有的称为夫人,数量没有限制,但都有等级品次。世祖皇帝稍微增加了左右昭仪以及贵人、椒房、中式等名号,后宫嫔妃的数量逐渐增多了。还有个魏国的旧例,要立皇后之前,必须让她亲手铸造一个金人,如果铸造成功就吉利,能立为皇后;如果铸造失败就不能立为皇后。世祖皇帝和高宗皇帝都非常尊敬他们的养母,虽然这样做违背了礼仪,但是从他们的行为可以看出他们的仁义之心。

高祖皇帝改革了后宫的官职设置,左右昭仪的品级相当于大司马,三夫人相当于三公,三嫔相当于三卿,六嫔相当于六卿,世妇相当于中大夫,御女相当于元士。后来又设立了一些女官,来管理后宫事务。内司相当于尚书令、仆射,作司、大监、女侍中这三个官职相当于二品官;监、女尚书、美人、女史、女贤人、书史、书女、小书女这五个官职相当于三品官;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宫人相当于四品官;春衣、女酒、女飨、女食、奚官女奴相当于五品官。

神元皇帝的皇后窦氏,是鹿回部大人宾的女婿。宾临终前,嘱咐他的两个儿子速侯和回题要好好侍奉皇帝。宾死后,速侯等人想趁着皇帝来参加丧事的机会发动叛乱,他们的计划泄露了一些风声。皇帝听说后,知道他们最终不会忠心顺从,于是先下手为强。于是他安排勇士埋伏在宫中,早晨起来就用佩刀杀了皇后,然后派人告诉速侯等人说皇后暴毙而亡。速侯等人惊慌失措地赶来奔丧,结果被当场擒杀。

汉文帝的皇后封氏,生下了桓帝和穆帝两个皇帝,但她很早就去世了。桓帝登基后,把她葬了。高宗皇帝在位初期,修建天渊池的时候,挖出来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桓帝为他母亲封氏下葬的情况,当时来参加葬礼的人,方圆几十里,足足有二十多万人。有关部门把这件事报告给了皇帝,皇帝下令把这块碑藏进太庙。

接下来说的是桓帝的次妃兰氏,她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蓝,很早就死了;小儿子就是思帝。

桓帝的皇后祁氏,生了三个儿子,大儿子叫普根,二儿子是惠帝,三儿子是炀帝。平文帝去世后,祁氏摄理朝政,当时人们都称她为“女国”。这位皇后性格强悍,多疑忌恨,平文帝的死,跟她也脱不了关系。

平文帝的皇后王氏,是广宁人。她十三岁的时候,因为某种原因进宫,得到了平文帝的宠爱,生下了昭成帝。平文帝去世的时候,昭成帝还很小。当时国家内乱,有人要加害皇子们。王皇后把小皇帝藏在自己的裤子里,怕别人发现,还念咒说:“如果上天保佑你还没死,你就别哭出声。”小皇帝因此很久都没哭,才躲过一劫。昭成帝刚开始想把都城迁到灅源川,要修建城墙宫殿,但意见没能统一。王皇后听说后说:“咱们国家自古以来,迁都搬家的事就很多。现在国家刚刚经历内乱,根基还不稳固。如果修建城池居住,一旦敌人来犯,就很难迅速转移。”于是迁都的事就搁置了。后来烈帝去世,国家危在旦夕,能够恢复大业,全靠王皇后的功劳。她执政十八年后去世,葬在云中金陵。太祖皇帝即位后,把她配享太庙。

昭成帝的皇后慕容氏,是元真女儿。当初,昭成帝先娶了元真的妹妹为妃,没多久妹妹就去世了。元真再次请求联姻,派大臣长孙秩迎接慕容氏,元真还在边境送别了她。慕容氏进宫后很受宠爱,生下了献明帝和秦明王。她聪明能干,沉稳老练,善于决断,专管后宫事务,很多事情都由她做主。当初,昭成帝派卫辰的哥哥悉勿祈回部落,慕容皇后告诫他说:“你回去后,一定要小心提防卫辰。卫辰这个人奸诈狡猾,最终一定会灭了你。”后来悉勿祈果然被卫辰杀害,结果正如皇后所预料的那样。她执政二十三年后去世。太祖皇帝即位后,把她配享太庙。

献明皇后贺氏,她爸爸是野于,一个东部的大官。皇后年轻的时候,因为长得漂亮被选进了太子宫,生下了太祖皇帝。后来苻洛在内部搞破坏,皇后就带着太祖和一些老臣下属一起逃难,往北跑。没多久,高车人突然来抢劫,皇后带着太祖坐车往南逃。半路上车轴断了,皇后害怕极了,抬头对着天祈祷说:“国家的继承人,怎么可以就这样断送呢!希望神灵保佑我们!”然后继续赶路,车轮竟然奇迹般地没翻。跑了百多里路,到了七介山的南边才逃过一劫。

后来,刘显派人要杀太祖,刘显的姑姑嫁给了刘显的弟弟亢泥,她知道了这件事,偷偷告诉了皇后,梁眷也来报告了这个危险。皇后就让太祖赶紧离开。晚上皇后还把刘显的使者灌醉了。第二天一大早,皇后故意让马厩里的马受惊,刘显的使者起来查看马匹。皇后哭着说:“我的几个孩子一开始都在这里,现在都丢了,是谁杀的他们?”所以刘显的使者就没敢急着去追太祖。太祖到了贺兰部,当地人还没完全归顺他。皇后的弟弟,外朝的大官悦,带着全族人跟着太祖,尽心尽力地侍奉他。刘显很生气,想要杀了皇后。皇后晚上逃到亢泥家,躲在神车里三天。亢泥全家都出来求救,皇后才得以脱险。正好刘显部族发生内乱,皇后才得以逃回家。

后来,皇后的弟弟染干嫉妒太祖得到民心,带兵包围了行宫。皇后走出来对染干说:“你们现在把我放在哪里,还想杀我的儿子吗?”染干很惭愧,就走了。

皇后的小儿子秦王觚被派去燕国做使者,慕容垂把他扣留了。因为秦王觚一直没回来,皇后非常担心,忧虑成疾,在皇始元年去世,享年四十六岁,葬在盛乐金陵。后来追封尊号,让她和皇帝一起享受祭祀。

道武皇后慕容氏,是慕容宝最小的女儿。中山平定后,她被选入宫中,得到了皇帝的宠幸。左丞相卫王仪等人上奏请求立她为皇后,皇帝采纳了大臣们的建议,让皇后铸造金人,金人铸成后,才正式立她为皇后,并在郊庙祭告天地。封皇后的母亲孟氏为漂阳君。后来皇后去世了。

刘氏,是刘眷的女儿,当魏道武帝刚刚建立国家的时候,就被迎娶为夫人,生下了华阴公主,后来又生下了魏太宗。她专管后宫事务,皇帝对她非常宠爱,但是因为铸造金人失败了,所以没能当上皇后。按照魏国的旧例,后宫嫔妃生下储君或继承人,她的母亲都要被赐死。魏太祖晚年的时候,刘氏因为这个旧例而去世了。太宗即位后,追封她为皇后,让她和自己一起在太庙接受祭祀。从那以后,所有为皇帝生下儿子的后宫嫔妃,都能被尊为皇后,一起在太庙接受祭祀。

姚氏是姚兴的女儿,姚兴被封为西平长公主。太宗按照皇后的礼仪迎娶了她,后来她成了太宗的夫人。她同样因为铸造金人失败,没有被册封为皇后,但皇帝非常宠爱她,她的起居饮食和出行礼仪都和皇后一样。后来姚氏还想要被正式册封为皇后,但她比较谦虚,没有强求。泰常五年,姚氏去世了,皇帝非常后悔,追赠了她皇后的玺绶,并追谥了她,把她葬在了云中金陵。

杜氏是魏郡邺人,是阳平王超的妹妹。她最初以良家子的身份被选入太子宫,得到太子的宠爱,生下了魏世祖。太宗即位后,她被封为贵嫔。泰常五年,杜氏去世了,谥号为密贵嫔,葬在云中金陵。世祖即位后,追尊她为皇后,让她和自己一起在太庙接受祭祀。还在邺城为她建立了庙宇,刺史每年都要按时祭祀。为了纪念杜氏,世祖还免除了她家乡魏郡的赋税和徭役。后来,杜氏的庙宇里还降下了甘露。高祖时期,相州刺史高闾上表请求修缮杜氏的庙宇。皇帝下诏说:“妇人去世后,没有道理单独为她建庙祭祀,阴必配阳才能构成天地,我还没听说过莘国为太姒单独建庙祭祀的。这是先皇一时感念而设立的,并非长久之策,所以应该停止祭祀。”

一开始呢,世祖的保姆窦氏,她老公家因为犯事被杀头了,她和两个女儿一起进了宫。她为人做事都很规矩,进退有度,非常得体。后来太宗皇帝就让她当世祖的保姆。窦氏性子仁慈,很用心照顾世祖。世祖对她感恩戴德,把她当成亲妈一样孝敬。等世祖当上皇帝后,先尊她为保太后,后来又尊为皇太后,还封她弟弟为辽东王。皇太后在宫里管教后宫,做得非常好,口碑特别好。她为人很低调,没什么欲望,喜怒不形于色,喜欢夸奖别人的优点,掩盖别人的缺点。有一次世祖去征讨凉州,蠕蠕族的吴提带兵入侵,皇太后就下令让将士们把他们打跑了。真君元年,皇太后去世了,享年六十三岁。皇帝下令全国哀悼三天,让太保卢鲁元负责丧葬事宜,谥号为惠,葬在了崞山,这是按照皇太后的遗愿来的。之前皇太后曾经登上崞山,跟身边的人说:“我辛辛苦苦把皇帝养大,敬畏神明,又爱护百姓,就算死了也不会变成孤魂野鬼。但是我在先帝在位时并没有什么正式的爵位,不能违反礼制去跟先帝合葬。这座山不错,我可以在这里长眠。”所以就葬在了那里。后来还在崞山上单独给她修建了寝庙,立碑颂扬她的功德。

接下来说太武皇后赫连氏,她是赫连屈丐的女儿。世祖平定统万之后,把赫连氏和她两个妹妹都纳为贵人,后来赫连氏被立为皇后。高宗皇帝刚登基就去世了,她跟高宗一起葬在了金陵。

然后是太武敬哀皇后贺氏,她是代人。一开始是世祖的夫人,生下了恭宗皇帝。神元年去世,追封为贵嫔,葬在云中金陵。后来又追加了谥号,让她跟太庙里的列祖列宗一起接受祭祀。

最后是景穆恭皇后郁久闾氏,她是河东王毗的妹妹。年轻的时候被选入东宫,很受宠爱。真君元年,她生下了高宗皇帝。世祖在位后期她去世了。高宗即位后,追尊了她并追加了谥号。葬在云中金陵,也让她跟太庙里的列祖列宗一起接受祭祀。

话说高宗的奶妈常氏,老家是辽西人。在太延年间,因为一些事情进了宫,后来被世祖皇帝选中,负责喂养高宗。她对高宗非常慈爱和顺从,辛辛苦苦地把他养大,功劳很大。高宗当上皇帝后,尊她为保太后,后来又尊为皇太后,还让她到郊庙祭祀。和平元年她去世了,皇帝下令全国哀悼三天,谥号为昭太后,葬在广宁的磨笄山,老百姓也叫它鸣鸡山,这是太后生前的心愿。按照惠太后的规矩,给她另建了寝庙,安排了两百户人家守陵,还立碑歌颂她的功德。

接下来是文成文明皇后冯氏的故事,她是长乐信都人。她父亲冯朗,曾做过秦州刺史、雍州刺史和西城郡公。母亲是乐浪王氏。皇后出生在长安,据说当时还有祥瑞异象出现。后来冯朗因为犯事被杀,冯氏就进了宫。世祖皇帝的昭仪,也就是皇后的姑姑,为人非常有母仪,抚养教导了皇后。皇后十四岁的时候,高宗皇帝登基,被选为贵人,后来立为皇后。高宗皇帝去世后,按照当时的规矩,国丧期间三天后,皇帝的衣服和器物都要烧掉,百官和皇后都得哭着送别。皇后悲痛欲绝,竟然想往火里跳,幸亏左右的人及时把她救了回来,过了好久才缓过神来。

显祖皇帝即位后,尊冯氏为皇太后。后来丞相乙浑造反,当时显祖皇帝才十二岁,处境非常危险,是太后暗中制定策略,平定了乙浑的叛乱,之后她开始临朝听政。等到高祖皇帝出生后,太后亲自抚养他长大。之后,太后就辞去了听政的权力,不再过问朝政了。可是后来太后行为不正,跟李弈这个宠臣不清不楚。显祖皇帝因为这件事杀了李弈,太后很不高兴。后来显祖皇帝暴毙,当时很多人说这是太后干的。

承明元年,皇太后被尊称为太皇太后,又重新开始临朝听政。太皇太后天资聪慧,从进宫开始,就粗略地学习了写字和算账。等到她登上至尊之位,就能处理国家大事了。

高祖皇帝下诏说:“我资质平庸,年纪轻轻就继承了皇位,全仰仗太皇太后的明智和恩德,才得以安定天下。为了报答她的恩德,我想到了一个办法:那些凶猛的鸟类,伤天害理,应该放归山林。就把这块地用来为太皇太后修建灵塔吧!”于是就取消了养鹰的机构,把那块地改建成了报德寺。

太皇太后和高祖皇帝一起游览方山,眺望山川河流,产生了想在这里安葬的念头。于是她对群臣说:“舜帝葬在苍梧,两位妃子没有一起陪葬。难道一定要葬在远处的陵墓才算尊贵吗?我百年之后,希望我的神灵能够安息在这里。” 高祖皇帝于是下令有关部门在方山修建寿陵,又建造了坚固的石室,打算将来作为她的清庙。太和五年开始动工,八年建成,还刻石立碑,歌颂太皇太后的功德。

太皇太后见高祖皇帝年事已高,便创作了三百多章的《劝戒歌》,又写了十八篇的《皇诰》,篇幅太长,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太皇太后还在长安修建了文宣王庙,又在龙城修建了思燕佛图,也都刻石立碑留念。太皇太后还规定:皇室宗亲和外戚,犯了罪的,都可以赦免。她生活俭朴,不喜欢华丽的装饰,自己穿的都是素色的衣服。大臣们上膳,饭菜盘子只有尺许大小,菜肴的美味也比以前减少了八成。

有一次,太皇太后身体不舒服,吃了一种叫庵闾子的药。天黑了,大臣们送来了粥,粥里竟然有一只壁虎!太皇太后用勺子舀粥的时候发现了它。高祖皇帝当时也在旁边,非常生气,想要严惩送粥的大臣。太皇太后却笑着原谅了他们。

自从太后临朝,掌握了全部权力,皇上呢,本来就孝顺谨慎,不愿意参与政事,所以大小事情都先禀报太后。太后聪明有计谋,心狠手辣,能干大事,杀谁赏谁,决定得特别快,很多事情根本就不经过皇上。所以说,太后的权势非常大,内外都对她又敬又怕。因此,像杞道德、王遇、张祐、苻承祖这些人,本来都是不起眼的小官,没多久就升到王公贵族的地位;王叡更是能经常出入皇宫内廷,几年时间就当上了宰相,赏赐的金钱财物数都数不清,还有金书铁券,保证他不会被杀。李冲虽然是因为有才能才被重用,但也因为得到太后的宠信,私下里得到无数赏赐。

太后虽然性格严厉,就算很宠爱谁,也不会纵容他。身边的人只要犯了一点点小错,就会挨打,打的次数少也要几十下,多的时候上百下。不过太后心胸也不算太狭窄,打完之后没多久,又跟以前一样对待他们,有时候反而因此更加富贵。所以大家都只想着得到好处,到死都不想离开这个位置。

有一次,太后和皇上一起到灵泉池游玩,宴请群臣和各藩国的使者、地方首领,还让大家各自表演本地的舞蹈。皇上带着群臣给太后祝寿,太后高兴地唱起了歌,皇上也跟着唱。然后太后让大家说说自己的愿望,结果有九十多人一起唱歌祝寿。

太后表面上还很重视民望高的元丕、游明根这些人,赏赐他们金银财宝和车马。每次夸奖王叡等人,都会把元丕他们也叫来一起,装作很公正的样子。但太后自己又很担心别人议论她,只要有一点怀疑,就立刻杀人灭口。直到太后去世,皇上都不知道她到底是怎么死的。像李、李惠这些人,因为太后的猜忌而被灭门的就有十多家,死的人有几百个,大部分都是冤枉的,天下人都觉得很悲愤。

十四年,皇帝驾崩于太和殿,享年四十九岁。那天,有雄雉停落在太华殿上。高祖皇帝(孝文帝)五天没吃东西,喝酒也不入口,哀痛过度,违反了礼制。追谥为文明太皇太后,葬于永固陵。中午就回宫了,在鉴玄殿里忧伤地沉思。

皇帝下诏说:“我遵从太皇太后的遗愿,力求节俭,不夸大哀痛;符合礼制,又体现了太皇太后的俭朴美德。我思虑再三,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丧母之痛。关于陵墓的规格,也有先帝的旨意:内室面积方丈,外围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但考虑到孝子之心难以完全表达,内室可以扩大到两丈,坟墓也不得超过三十多步。如今,考虑到陵墓是子孙万代瞻仰的地方,我又将其扩大到六十步。辜负了母亲的遗愿,我的内心更加悲痛。至于墓室的大小、棺椁的材质和简陋程度,都不使用明器。就连素帐、寝具、瓷瓦这些东西,也都一概不用。这些都是遵从太皇太后的遗愿,按照册令执行,都依照她的遗嘱来办。但是有些事情遵从了,有些事情没有做到,达不到她的要求,可能会招致非议。梓宫之内,玄堂之中,是圣灵所在的地方,所以每件事我都严格遵照执行,以彰显太皇太后的俭德。其他的外事,有些事情我没有完全遵从,是为了表达我无限的哀痛之情。这些事情要向远近臣民宣示,并告知各级官吏,以便上能彰显俭朴的美德,下能警示违抗圣旨的错误。”

等到服丧期满,孝文帝穿着粗麻丧服,近臣也穿着丧服,三司以下的外臣穿丧服的,都换上素服,七品以下的官员都脱掉丧服恢复日常穿着。在太和殿设祭,公卿以下的官员才开始处理公务。高祖皇帝(孝文帝)悲痛憔悴,戒酒戒肉,三年之内都不临幸后宫。

当初,高祖皇帝(孝文帝)非常孝顺太后,所以在永固陵东北一里多的地方,预先修建了寿宫,希望太后能安享晚年,并能在此瞻仰。等到迁都洛阳后,他又在缠西自表营建山园,作为陵园的附属建筑,而方山上的空置宫殿至今还保留着,叫做“万年堂”。

李氏,梁国蒙县人,是顿丘王峻的妹妹。她出生的时候就与众不同,她父亲叔恒就说过这女儿将来会大富大贵。长大后,她长得特别漂亮。北魏世祖南征的时候,永昌王仁从寿春出发,军队驻扎在后宅,就这样遇到了李氏。后来永昌王仁在长安镇守时,因为事情被杀,李氏和家人一起被送到了平城宫。高宗在白楼上看到她,觉得她很漂亮,就问身边的人:“这个女人漂亮吗?”大家都说是的。高宗就下楼,李氏在斋库里得到了高宗的宠幸,随后怀孕了。常太后后来问李氏是怎么回事,李氏说:“是被皇帝宠幸了,而且还怀孕了。”当时看守库房的人也在墙上偷偷记下了这件事,后来又分别进行了调查,结果都一致。李氏生下文成帝后,被封为贵人。太安二年,太后按照惯例,让李氏把南边的兄弟和引荐她入宫的宗兄洪都托付出去。临别时,每次提到兄弟,她就捶胸痛哭,最后去世了。死后被追谥为元皇后,葬在金陵,配享太庙。

献文帝的皇后,也是姓李,来自中山安喜,是南郡王惠的女儿。她长得漂亮,品德又好,十八岁的时候,被选入东宫。显祖即位后,她成为夫人,生下了孝文帝。皇兴三年,她去世了,大家都非常悲痛。她葬在金陵。承明元年,追封谥号,配享太庙。

林氏,平原人。她叔父金闾,是从阉官做起的,很受常太后的宠爱,官至尚书、平凉公。金闾的哥哥金胜是平凉太守。显祖初年,金闾担任定州刺史,没多久就被乙浑杀害了,兄弟俩都死了。金胜没有儿子,有两个女儿,进了宫里当宫女。林氏长得漂亮,得到了孝文帝的宠幸,生下了皇子元恂。因为元恂将来很有可能成为储君,所以太和七年,林氏按照惯例去世了。孝文帝仁慈善良,不想重蹈覆辙,又听从文明太后的意思,所以这件事就没有继续进行下去。她被谥为贞皇后,葬在金陵。后来元恂因为犯了罪被赐死,有关部门奏请废除林氏皇后的身份,把她降为庶人。

孝文帝废掉的皇后冯氏,是太师冯熙的女儿。太和十七年,高祖(孝文帝的父亲)去世后,太尉元丕等人上奏说,后宫还没立皇后,六宫也没主事的人,请求册立皇后。高祖同意了,就立冯氏为皇后。高祖这个人很讲究礼仪,皇后以及妃嫔以下,接见皇帝都得按顺序来。后来皇帝南征打仗,皇后留在京城。皇帝又去南边打仗,皇后就带着后宫的嫔妃们搬到洛阳去住。后来皇后的父亲冯熙和哥哥冯诞都去世了,皇帝还专门写信安慰她,表达哀思。等皇帝打仗回来,对皇后也特别好。

可是后来,皇帝又把皇后的姐姐接到了洛阳,还比较宠爱她,所以对皇后的宠爱就渐渐少了。这位姐姐自认为年纪比较大,而且早些年就进宫了,皇帝对她一直念念不忘,所以就看不起皇后,也不遵守妾室的礼仪规矩。皇后虽然性格不嫉妒,但心里还是有点委屈和难过。皇后的姐姐一心想当皇后,就处处中伤皇后,各种造谣。没多久,皇后就被废了,降为庶人。皇后为人贞洁谨慎,品德高尚,后来就出家当了尼姑,最后在瑶光佛寺去世了。

孝文帝的幽皇后,也是冯熙的女儿。她母亲常氏出身低微,却得到了冯熙的宠爱,冯熙的元妃公主去世后,常氏就掌管家务了。她生下了幽皇后和北平公冯夙。文明太皇太后想让冯家世代显贵,就选了冯熙的两个女儿进宫,当时她们才十四岁。其中一个女儿早早去世了。幽皇后长得漂亮又讨人喜欢,皇帝特别宠爱她。没过多久,幽皇后生病了,文明太皇太后就让她回家出家当尼姑。但是皇帝还是一直想着她。一年多后,太皇太后去世了。皇帝服丧期满后,就想办法找她。又听说幽皇后病好了,就派宦官带着皇帝的印信去慰问她,然后把她接到了洛阳。到了洛阳后,皇帝比以前更宠爱她,每天晚上都和她一起睡,后宫的其他人很少能见到皇帝了。皇帝先封她为左昭仪,后来又立她为皇后。

她因为生病回家,结果传出不少不好的风声。高祖皇帝这些年一直在南方征战,她后来就和宫里的高菩萨私通了。高祖皇帝在汝南的时候身体不好,她就更加肆无忌惮,中常侍双蒙等人成了她的心腹。中常侍剧鹏劝谏她,但她不听,剧鹏气愤之下就死了。那时候,彭城公主,宋王刘昶的儿媳妇,年纪轻轻就守寡了。北平公冯夙是皇后的同母弟弟,皇后想把公主嫁给高祖皇帝,高祖皇帝也同意了。公主心里不愿意,皇后就想强迫她。婚礼日期都定好了,公主偷偷带着侍女和家奴十多人,冒着大雨,跑到悬瓠去见高祖皇帝,亲自说明自己的想法,还说了皇后和高菩萨私通的事。高祖皇帝听到后非常震惊,但没完全相信,就先瞒了下来,只有彭城王在高祖皇帝身边侍疾,知道这件事的全部经过。

从那以后,皇后越来越害怕,她和母亲常氏求助于巫婆,想尽一切办法,希望高祖皇帝的病好不了,最好能像文明太后那样辅佐少主执政,到时候赏赐无数。她还从宫里拿来祭祀用的牲畜,说是祈福,其实是为了蛊惑高祖皇帝。她母亲常氏有时亲自去宫里,有时就派侍女和宫里的人来往。高祖皇帝从豫州北上邺城,皇后担心回去后会被追究责任,更加害怕,就赶紧让宦官去打探高祖皇帝的起居情况,还给他们赏赐衣服,千叮咛万嘱咐,让他们不要泄露消息。她还让双蒙去办事,暗中观察事情的进展。但是只有一个小黄门苏兴寿偷偷地把事情的详细经过告诉了高祖皇帝。高祖皇帝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命令他不要泄露出去。

到了洛阳,高祖皇帝逮捕了高菩萨、双蒙等六个人,他们互相指证,事情的真相大白。高祖皇帝因为生病住在含温室,晚上把皇后叫来,把高菩萨等人安排在屋外。皇后要进去的时候,高祖皇帝命令宦官搜查她的衣服,只要找到一点刀刃就砍了她。皇后磕头哭着谢罪,高祖皇帝才让她坐在东边的柱子旁,离御座有两丈多远。高祖皇帝让高菩萨等人陈述事情经过,又对皇后说:“你母亲会妖术,把这事详细说清楚。”皇后请求屏退左右,私下里告诉高祖皇帝一些隐情。高祖皇帝命令所有侍从都出去,只留下长秋卿白整在旁边,并用刀架在他脖子上。皇后还是不说。高祖皇帝就用棉花塞住白整的耳朵,小声叫了好几次白整,白整都没反应,这才让皇后说话。这件事很隐秘,别人都不知道。

高祖皇帝然后叫来彭城王和北海王让他们坐下,说:“她以前是你们的嫂子,现在成了别人的人,你们进来不要回避。”两个王爷极力推辞,但高祖皇帝坚持要他们进来。他们进来后,高祖皇帝说:“这个老太婆想用刀子插在我的肋骨上!你们好好查问事情的经过,不要有什么顾忌。”高祖皇帝深刻地反省自己的过错,向两位王爷表示歉意。他又说:“冯家女儿不能再废黜她,让她在宫里空坐着,如果她想死,她自己会死,你们不要以为我对她还有感情。”高祖皇帝一向孝顺,因为文明太后的缘故,所以一时还不能废掉皇后。过了很久,两个王爷出去了,高祖皇帝赐给皇后毒药让她自尽。皇后再拜磕头,哭泣不止。高祖皇帝让她进东厢房。皇后进宫后,皇帝让宦官去问皇后一些事情。皇后骂道:“天子之妻,当面说话,岂容你传话!”高祖皇帝生气了,命令皇后的母亲常氏进来,把皇后的罪状给她看,常氏打了皇后一百多下才罢休。高祖皇帝随后南征,皇后留在京城。虽然因为犯错失宠,但是宫里的妃嫔们还是按照规矩侍奉她。只是让世宗在东宫,不让他朝见。高祖皇帝病得很重,对彭城王勰说:“后宫很久以来没有阴德,自绝于天。如果不早作打算,恐怕会重蹈汉末的覆辙。我死后,把她赐死在别宫,按照皇后的礼仪安葬,好掩盖冯家的丑闻。”高祖皇帝去世后,梓宫到达鲁阳,就执行遗诏。北海王详奉命宣读遗诏,长秋卿白整等人进去给皇后送毒药。皇后跑来跑去不肯服毒,说:“官家怎么会这样,是诸位王爷要杀我!”白整等人强迫她服毒,她含着毒药死了。她被按照皇后的礼仪下葬。梓宫经过洛阳南边,咸阳王禧等人知道皇后死了,互相看了看说:“如果没有遗诏,我们兄弟也应该想办法除掉她,怎么能让一个不守妇道的女人掌控天下,杀害我们呢!”谥号幽皇后,葬在长陵的墓地里。

高皇后是司徒公高肇的妹妹。她爸爸叫高飏,妈妈姓盖,一共生了四个儿子三个女儿,一家子都住在东边老家呢。高祖皇帝刚开始当皇帝的时候,他们全家就搬到西边的龙城去了。龙城镇长觉得这姑娘长得漂亮又温柔,就推荐她进宫当宫女。后来,文明太后到北部曹地巡视,一看到高皇后,就被她的美貌惊呆了,就让她进了宫里,那时候她才十三岁。

高皇后小时候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站在屋里,阳光从窗户照进来,热辣辣的,她躲来躲去,阳光还是斜着照着她。连续好几个晚上都这样,她自己觉得奇怪,就告诉她爸爸高飏,高飏又去问辽东的算命先生闵宗。闵宗说:“这是个好兆头啊,将来不得了!”高飏问:“你怎么知道的?”闵宗说:“太阳嘛,代表着君王的德行,帝王的象征啊。阳光照在她身上,说明她将来一定会得到皇上的恩宠。她躲都躲不开,说明是皇上主动找她,她没办法拒绝啊。以前听说过有人梦到月亮掉进怀里,都生了皇帝呢,更何况是太阳照着,这姑娘将来肯定会被皇帝看中,生下未来的皇帝!”后来,她果然生下了世宗皇帝。之后又生了广平王和长乐公主。

可是后来,冯昭仪受宠了,暗地里想把世宗皇帝养在自己身边。高皇后后来从代地回洛阳的路上,突然暴毙在汲郡的共县,有人说是冯昭仪派人害了她。世宗当了太子后,每三天都要去看看皇后,皇后对他特别疼爱。高祖皇帝出征的时候,世宗皇帝上朝后,都会在后宫待很久,亲自给皇后梳头洗漱,母子情深啊。

话说后来,有人建议给这位皇太后追封“昭仪”的称号,再追谥为“文昭贵人”,高祖皇帝同意了。 等世宗皇帝登基后,又追尊她为皇太后,让她和高祖皇帝一起接受祭祀。 她最初埋葬在城西长陵的东南方向,陵墓规模比较简陋。 后来,人们就在那里修建了陵墓,叫做终宁陵,还给陵墓附近设置了五百户人家。

肃宗皇帝下诏说:“文昭皇太后德行如同大地一样,美好品德如同古代的文母和姒母一样,她辅助高祖皇帝,生下英明圣明的皇帝,可惜早早去世,孤零零地埋葬在那里,没有合葬。先帝内心非常孝顺,想把她迁葬到一起,但还没来得及实现,一直为此感到悲伤遗憾,这份孝心连阴间都能感受到。废除了吕后那种薄情寡义的做法,恢复了汉代的礼仪。” 他又下了一道诏书说:“文昭皇太后尊贵地配享高祖皇帝,已经确定了她的庙号,现在要赶紧把她迁葬过去。从头到尾,都是太后在主导,可以给她再加尊号,称作太皇太后,这样就和汉朝、晋朝的典例一样,也符合姑媳之间的礼仪。庙号还是原来的。” 于是,人们把文昭皇太后的灵柩迁到了长陵兆的西北方向六十步的地方。

刚开始挖掘终宁陵的时候,挖了几丈深,在梓宫上面发现了一条一丈多长的大黑蛇,蛇头上有个“王”字,它一动不动地盘在那里。 等灵柩迁走后,人们就把蛇放回了原来的地方。

再说宣武顺皇后于氏,她是太尉于烈的弟弟于劲的女儿。世宗皇帝刚开始亲政的时候,于烈担任领军,掌管着皇帝的心腹事务。 当时后宫嫔妃还没完全选齐,身边的人就劝世宗皇帝说于氏贤德有容貌,于是世宗皇帝就把她迎进宫来,封为贵人。 她当时才十四岁,非常受宠爱,后来被立为皇后,并到太庙去祭祀。 这位皇后为人安静沉稳,宽容大度,从不嫉妒别人,她生了一个皇子叫昌,可惜三岁就夭折了。后来,她突然暴毙,宫中事情保密得很,没人知道具体原因,但民间议论纷纷,都把责任归咎于高夫人。 她葬在永泰陵,谥号为顺皇后。

宣武皇后,是文昭皇后的弟弟偃的女儿。她一开始被世宗皇帝纳为贵人,生了个皇子,可惜孩子早夭了,后来又生下了建德公主。后来她被立为皇后,皇帝对她非常尊重。不过她这个人特别嫉妒,宫里的妃嫔很少有机会侍寝。等肃宗皇帝登基后,尊她为皇太后。没多久她就出家当了尼姑,住在瑶光寺,除非是重大节日,否则她都不进宫。建德公主小时候才五六岁,灵太后(指宣武皇后)总是把她带在身边,疼爱有加。

神龟元年,太后回娘家武邑看望母亲。那段时间天上出现了异常的天象,灵太后担心这是不祥之兆,想用自己来抵挡灾祸,结果当天晚上就突然死了,天下人都觉得很惋惜。她死后葬在瑶光寺,按照尼姑的仪式下葬。其实啊,早在她公公高祖皇帝的时候,她就因为太受宠爱,一心想独占皇帝的恩宠,后宫里很多妃嫔都因为她被阻拦,没机会侍寝。高祖皇帝还跟身边的大臣说过,说女人嫉妒防着别人,就连皇帝也避免不了,更何况是普通老百姓呢?到了世宗皇帝晚年,高皇后变得更加蛮横嫉妒,后宫的妃嫔,有的甚至到皇帝死都没能侍寝。所以,在洛阳那二十多年间,皇子中只有肃宗皇帝一个活了下来。

胡皇后,是安定临泾人,她老爸是司徒国珍。她妈妈皇甫氏生她的时候,屋里红光闪闪,特别亮眼。当时有个叫赵胡的,住在京兆山北县,特别擅长看相算命。国珍就跑去问他女儿的未来。赵胡说:“这姑娘啊,将来有大富大贵,注定要当天地之母,生下天子!这事儿可别告诉太多人,最多三个!” 胡皇后的姑姑是个尼姑,很会讲佛经,世宗皇帝登基初期,她进宫给皇帝讲经说法。

几年后,她姑姑就经常在皇帝身边的人那儿夸赞胡皇后的容貌和品行。世宗皇帝听说了,就把胡皇后召进宫,封为承华世妇。宫里那些妃嫔们,都按照老规矩,都祈祷自己能生下皇子公主,就是不想生太子,怕生了太子自己会有危险。可胡皇后却跟其他妃嫔说:“皇帝怎么能没有儿子呢?为了自己活命,让皇家断绝继承人,这算怎么回事儿?” 后来她怀上肃宗皇帝的时候,宫里的其他人还拿老规矩吓唬她,劝她想别的办法。可胡皇后主意已定,半夜里一个人偷偷发誓:“只要怀的是儿子,而且是长子,就算我生完孩子就死了,我也认了!”

生下肃宗后,她被封为充华嫔。在此之前,世宗皇帝接连失去好几个皇子,又觉得自己年纪大了,所以对皇子的保护非常谨慎。他选奶娘和保姆,都得是良家子弟,而且把皇子养在别的宫殿里,皇后和充华嫔都不能去看望。等到肃宗登基后,胡皇后被尊为皇太妃,后来又尊为皇太后。她临朝听政的时候,大臣们都叫她“殿下”,按照她的命令办事。后来她下令改称“诏”,大臣们上书都称“陛下”,她自己则称“朕”。

因为肃宗年纪还小,不能亲自祭祀,太后想效仿《周礼》里夫人代替君主祭祀的做法,亲自去祭祀,还特意查阅了以前的典章制度。于是宫里就召集礼官和博士们讨论,结果他们说不行。太后想用帷幔把自己遮起来,看看三公祭祀的过程,又去问侍中崔光。崔光就说了汉朝和熹邓皇后代天子祭祀的例子,太后一听很高兴,就亲自主持了初次祭祀。

太后聪明过人,多才多艺。她姑姑出家做了尼姑,太后从小就和她相依为命,所以也略懂一些佛经的道理。她亲自处理政务,批阅奏章,雷厉风行,决断迅速。有一次,她到西林园的法流堂游玩,命令侍臣们射箭,射不中的就要受罚。太后自己也拿起箭,射中了针孔,大家都非常高兴,太后赏赐了左右侍从一些布帛,赏赐的多少也不一样。之前,太后还下令建造申讼车,她亲自乘坐这辆车,从云龙大司马门出发,沿着宫殿西北方向,进入千秋门,专门用来受理百姓的冤情。她还亲自在朝堂上考核孝秀和各州郡的计吏。

有一次,太后和肃宗一起到华林园游玩,在都亭曲水宴请群臣,并让王公以下的官员每人作一首七言诗。太后的诗是:“化光造物含气贞。”肃宗的诗是:“恭己无为赖慈英。”宴会结束后,太后还赏赐了王公以下的官员一些布帛,赏赐的多少也不一样。

太后父亲去世后,百官都上表请求太后为其父亲举行公祭,但太后没有答应。不久,太后又前往永宁寺,亲自在九级台基上建造佛寺,前来参加建造的僧侣、尼姑以及男女信徒多达数万人。等到为文昭高皇后改葬的时候,太后不想让肃宗操办丧事,而是亲自担任丧主,一直送到终宁陵,亲自主持祭奠和安葬事宜,之后又在太极殿哭祭。从头到尾,所有的事情都是太后亲自处理的。

后来,太后又前往嵩高山游玩,跟随她的有妃嫔、九嫔、公主以及其他数百人,一起登上了山顶。太后还废除了许多淫祀活动,而胡天神不在被废除之列。之后,太后又去了左藏,跟随她的有王公、妃嫔、公主以及其他百余人。太后命令大家一起搬运布绢,然后把布绢赏赐给他们,赏赐的多的人能拿到二百多匹,少的也有百余匹。只有长乐公主只拿了二十匹布绢就出来了,她这样做是为了不与众人不同,也不想多劳累。因此,世人都称赞太后廉洁。而仪同、陈留公李崇和章武王融因为搬运的布绢太多,都累倒在了地上,李崇伤了腰,章武王则伤了脚。当时人们还为此编了一首歌谣:“陈留、章武,伤腰折股。贪人败类,秽我明主。”不久,太后又前往阙口温水,登上鸡头山,她自己射箭,一箭就射中了象牙簪,并下令将此事昭告文武百官。

太后得势后,逼着清河王元怿和她乱搞,放荡不堪,天下人都讨厌她。元叉和刘腾这些大臣,把肃宗皇帝护送到了显阳殿,把太后软禁在北宫,然后在宫里把元怿给杀了。

后来,太后的侄子僧敬,还有张车渠等几十个她的心腹,密谋杀了元叉,想重新拥立太后临朝听政。结果阴谋失败了,僧敬被发配到边疆,张车渠他们都被杀了,太后那边的人也大多被罢官免职。

后来肃宗皇帝在西林园设宴款待太后,文武百官都在场,一直喝到晚上。元叉走到太后面前,说太后想害他和刘腾。太后说:“没有这事儿。”然后大家继续喝,喝到大家都醉醺醺的了。太后站起来,拉着肃宗的手,说:“母子俩好久没在一起了,今天晚上咱们一起睡吧,各位大臣送我进去。”太后和肃宗一起去了东北角的小阁楼,左卫将军奚康生还想着要趁机杀了元叉,但也没成功。

自从刘腾死了以后,元叉就放松警惕,开始懈怠了。太后和肃宗、高阳王雍合计着,把元叉的领军职务给撤了。太后又重新临朝听政,还大赦天下,改元。从那以后,朝政松弛,威信扫地,下面的地方官吏,个个贪赃枉法。郑俨在宫里胡作非为,权势滔天;李神轨、徐纥都成了皇帝的亲信,一两年内就官居要职,掌握着王爵的任免大权,在朝中肆意淫乱,全国上下都对他们厌恶至极。文武官员离心离德,到处都是叛乱,国家就像土崩瓦解,鱼烂泥散,都是因为这些原因造成的。

僧敬因为聚集自己的亲戚,哭着劝谏说:“陛下是母仪天下的皇后,怎么能这么随便呢!”太后大怒,从此再也不召见僧敬了。

太后觉得自己做得不对,怕宗室大臣们对她有意见,所以暗中拉帮结派,堵住别人的嘴,不让别人把消息传出去。皇上身边亲近的人,太后都找借口害死他们。有个叫蜜多的人,会说胡语,皇上把他留在身边。太后担心他会把消息传出去,就在三月三那天,在城南的大街上把他杀了。一边悬赏捉拿凶手,一边又在宫里杀了领左右、鸿胪少卿谷会和绍达,这几个人都是皇上亲近的人。母子俩之间,矛盾一次又一次地爆发。

郑俨觉得情况不妙,就和太后商量,趁着潘充华生了个女儿,太后就假装是儿子,然后就下令大赦天下,改元。皇上死得突然,当时的人都说是郑俨和徐纥出的主意。朝野上下都感到愤怒和惋惜。太后就按照潘嫔的话,让太子继位。过了几天,见大家的情绪稳定下来了,太后才说潘嫔其实生的是个女儿,现在应该重新选择继承人。于是她立了临洮王元钊为皇帝,他才三岁,天下人都很吃惊。

到了武泰元年,尔朱荣带兵渡过黄河,太后把肃宗的妃嫔都叫来,逼着她们出家当尼姑,太后自己也剃度出家了。尔朱荣派人把太后和幼帝抓到河阴。太后跟尔朱荣说了很多话,尔朱荣很不耐烦地拂袖而去。太后和幼帝都被扔进了黄河。太后的妹妹冯翊君把她们的遗体埋在了双灵佛寺。到孝明帝的时候,才按照皇后的礼仪重新安葬了太后,并追谥。

孝明皇后胡氏,是灵太后的堂兄,冀州刺史胡盛的女儿。灵太后想抬高自己家族的地位,所以立她为皇后。肃宗比较喜欢喝酒,特别宠爱潘充华,其他的妃嫔都没有得到特别的宠爱。太后为肃宗挑选妃嫔,压制那些有实力的人家。当时博陵崔孝芬、范阳卢道约、陇西李瓒等人的女儿,都只是做了普通人家媳妇。那些人家不服气,去告状,都被太后狠狠地训斥了一顿。武泰初年,皇后出家后住在瑶光寺。

高氏,是齐献武王的二女儿,后来当上了孝静皇后。公元536年(天平四年),皇帝要立她为皇后。齐王当时死活不肯,但皇帝坚持要立她。

兴和年间,皇帝下令让侍中、司徒公孙腾,司空公、襄城王旭,还有兼任尚书令、司州牧的西河王忭,以及兼任太常卿和宗正卿的元孝友等人,带着宫里的官员和侍卫,浩浩荡荡地去晋阳的丞相府迎接皇后。五月,高氏正式被立为皇后,全国大赦。后来齐王禅位给皇帝,高氏就降为了中山王妃。 最后,她又降到了尚书左仆射杨遵彦那里。

说起来,史书上评价说:咱们家的祖先可是天女下凡呢,子孙后代也一直很兴旺。可是灵后(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她太放纵了,结果导致了国家的灭亡。这真是个警示啊!还有汉武帝的钩弋夫人,年纪轻轻就生下了孩子,汉武帝为了巩固权力,杀了她,魏朝之后,这种事就成了惯例。孩子贵了,母亲却死了,这矫正错误的做法是不是有点过了?高祖(指齐文宣帝)最终改变了这种做法,真是明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