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瑾,字道瑜,是顿丘卫国人。他自己说自己是汉朝司空融的后代。他爷爷高祖当上了顿丘太守,所以家就安顿在那里了。窦瑾年轻的时候就因为文学才华出名。他从中央书院博士做起,后来当上了中书侍郎,被封为繁阳子,加官宁远将军。他参与过很多国家大事的谋划,立下了不少军功。之后升迁为秘书监,晋爵为卫国侯,加官冠军将军,又调任西部尚书。当初平定三秦的时候,很多人还在观望犹豫要不要归顺,他就受命担任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秦雍二州诸军事、宁西将军、长安镇将、毗陵公。他在长安镇守了八年,政绩显著,深受百姓爱戴。后来被朝廷召回,担任殿中尚书、都官尚书,仍然兼任散骑常侍。皇帝世祖对他非常器重,赏赐很多。跟随皇帝征讨盖吴的时候,他总是先锋官,负责安抚百姓,还平定了巴西的氐、羌部落首领的叛乱,降服了数千户人家,不服从的都被他镇压了。又在五将山降服了蛮族首领仇天尔等三千户人家。盖吴平定后,窦瑾留守长安。回京后,他又担任殿中尚书、都官尚书,负责掌管朝廷的执法事务。世祖皇帝感叹道:“古时候说‘右贤左戚’,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啊,这说的就是毗陵公啊!”

恭宗皇帝在东宫去世后,窦瑾兼任司徒,奉旨参与了皇帝的谥号册封仪式。之后外放担任镇南将军、冀州刺史。他为人清廉俭朴,一心为国,勤勤恳恳,当时非常有名。后来又回到朝廷担任内都大官。兴光年间,窦瑾的女婿郁林公司马弥陀被选中要娶临泾公主,窦瑾教唆弥陀推辞,还说了些诽谤咒诅的话,结果他和弥陀都被处死了。窦瑾有四个儿子,秉、持、依都在中央书院读书,和父亲一起被处死了。只有最小的儿子遵,因为逃跑了才得以幸免。

窦遵擅长写楷书和篆书,北京的很多碑刻以及宫殿楼台观宇的题字,很多都是他写的。他官至尚书郎、濮阳太守,贪污受贿不少。他的儿子僧演,和民妇私通,被百姓贾邈告发,被免了官。后来因为擅长书法,被任命为库部令,最后死在任上。

许彦,字道谟,小字嘉屯,是高阳新城人。他爷爷许茂,是慕容氏时期的高阳太守。许彦从小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但他酷爱读书,后来还拜沙门法叡为师学习《易经》。北魏世祖拓跋焘即位初期,征召了他。因为许彦卜筮很准,所以就留在世祖身边,参与军国大事的谋划。后来被封为散骑常侍,并被赐爵博陵侯。许彦为人忠厚谨慎,说话做事都很小心,从不泄露朝廷机密。世祖因此更加信任他,后来又晋封他为武昌公,并任命他为安东将军、相州刺史。他在相州任职期间,贪污受贿,多有违法乱纪的行为,朝廷曾下诏书严厉斥责了他。但是,因为许彦是皇帝的心腹近臣,所以并没有追究他的罪责。在魏真君二年(公元477年),许彦去世,谥号为宣公。

许彦的儿子许宗之,最初在朝廷担任中散,后来主管内秘书省的事务。世祖拓跋焘巡视江陵时,赐予他高乡侯的爵位。高宗拓跋弘即位后,许宗之升迁为殿中尚书,之后外放为镇东将军、定州刺史,并被封为颍川公。他奉命讨伐丁零,平定叛乱后,却在当地贪污受贿,行为不检点。深泽人马超揭发了许宗之的罪行,许宗之恼羞成怒,竟然殴打并杀害了马超。他害怕马超的家属告发,便诬陷马超诽谤朝廷。高宗听说后说:“这肯定是假的!我作为天子,有什么坏事能让马超这样说?一定是许宗之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而诬陷马超。”经过调查,果然如此。此事被提交给有关部门处理,司空伊馛等人认为,许宗之身为皇帝的心腹近臣,出任地方长官,却不能为朝廷树立好榜样,安抚百姓,反而贪污受贿,滥杀无辜,诬陷他人,欺瞒朝廷,罪不容赦,理应处以极刑。太安二年(公元456年)冬天,许宗之最终在都城南郊被斩首。

许宗之的孙子许亮,字元规,在正光年间担任荡寇将军,后来逐步升迁为冀州骠骑长史、司徒谘议参军。他在五十二岁时去世。

许宗之的哥哥许熙,字德融,继承了武昌公的爵位,曾担任中书郎,英年早逝。

许彦的另一个儿子许安仁,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也做过中书郎。去世后,追赠安东将军、冀州刺史,谥号简公。

元康继承了爵位,后来爵位降为了侯爵。他被任命为冠军将军、长安镇副将,之后升迁为监河州诸军事、河州刺史,将军的职位依旧保留着。后来回到朝廷,担任廷尉少卿。朝廷又任命他为魏郡太守,但他坚决推辞没有接受。不久后他就去世了,朝廷追赠他征虏将军、营州刺史的官职,谥号为肃。

他儿子廓,字崇远,继承了爵位。被任命为奉朝请,然后一步步升迁,担任了顿丘郡太守和东太原郡太守。去世时,年仅二十八岁。他的儿子子躬继承了他的爵位。

子躬在武定年间末期,担任中外府水曹参军。北齐取代北魏后,他的爵位也跟着降了。

子躬的儿子宪,担任太尉中兵参军。

元康的弟弟护,当过州主簿。

元康的另一个弟弟瑞,字征之,也当过州主簿,后来去世了。

瑞的弟弟绚,字伯礼,很有作为,家庭和睦,三代同堂。吏部尚书李神俊经常称赞他们家的家风。绚从侍御史做起,逐步升迁为尚书左民郎、司徒谘议参军,还负责修撰起居注。后来官至太中大夫。兴和年间初年去世,享年四十七岁。朝廷追赠他使持节、都督冀瀛二州诸军事、征东将军、吏部尚书、冀州刺史的官职。

绚的弟弟逊,在武定年间末期,担任东阳平太守。

逊的弟弟晔,字叔明,性格比较开朗。他做过州治中、别驾、西高阳太守、太中大夫。兴和三年去世,享年四十一岁。朝廷追赠他镇东将军、瀛州刺史的官职。

晔的弟弟惇,字季良,武定年间末期,兼任大司农卿。

元康的弟弟熙,官至赵郡太守。

元康的孙子琰,字长琳,很有能力。最初被任命为太学博士,后来逐步升迁为尚书南主客郎、瀛州中正。孝昌年间去世,享年四十七岁。朝廷追赠他平东将军、沧州刺史的官职。永熙年间,又再次追赠他散骑常侍、卫将军、尚书右仆射、瀛州刺史的官职。

琰的弟弟叫玑,字仲衡,是个很有见识的人。他做过广平王常侍、员外散骑侍郎、谏议大夫,后来又升迁为通直散骑常侍、瀛州大中正、散骑侍郎、荥阳太守,还代理过南青州的事务。最后去世的时候,五十五岁。琰兄弟俩都很聪明能干,跟很多当时有名望的人交往。

另外,还有一个叫许赤虎的人,是博陵人,他博览经史,很擅长开玩笑。在延兴年间,他做过著作佐郎,还跟慕容白曜一起南征。后来出使江南,应对非常灵活敏捷,虽然说话不怎么讲究典故,但南方人都很欣赏他的机智幽默。使者回来后,他被任命为东郡太守,最后死在任上。

他的儿子陀,当过定州长史。

李欣,字元盛,小名真奴,是范阳人。他曾祖父叫产,祖父叫绩,他们祖孙两代都在慕容氏时期出了名。他父亲叫崇,做过冯跋政权的吏部尚书和石城太守。延和年间,皇帝的车驾到达和龙,李崇率领十多个郡投降了朝廷。世祖皇帝非常礼待他,称呼他为“李公”,并任命他为平西将军、北幽州刺史、固安侯。李崇去世时八十一岁,被追谥为襄侯。

李欣他妈地位低微,所以他几个哥哥都看不起他。他哥哥李崇却说:“算命的说这孩子将来会发达,但我观察他,还不好说呢。” 于是就让他去京城,当了中书省的学生。

有一天,世祖皇帝到中书省视察,一眼就看中了李欣,指着对身边的人说:“这孩子将来一定会为我和我的子孙效力!” 从此就记住了他。

世祖皇帝的舅舅阳平王杜超有个女儿,打算把她嫁给权贵人家。世祖皇帝听说后,对杜超说:“李欣将来一定能当大官,能提升你们家的地位,你可以把女儿嫁给他,别嫁给别人了。” 于是就促成了这门婚事。 据说,南方人李哲早就说过李欣将来会飞黄腾达。

杜超去世的时候,世祖皇帝亲自哭丧三天。因为李欣是杜超的女婿,所以得以出入丧府。皇帝指着李欣对左右的人说:“看看这人的举动,是不是跟别人不一样?他一定会成为为我家效力的重臣!” 李欣聪明机智,记忆力超强,观察力敏锐。

早些时候,李灵担任高宗皇帝的博士和谘议,皇帝下令让崔浩在中书省的学生中选拔优秀的人担任助教。崔浩推荐了他的学生箱子、卢度世和李敷三人。 给事中高谠的儿子高祐和尚书段霸的侄子等人认为崔浩徇私情,向恭宗皇帝告状。恭宗皇帝觉得崔浩的做法不公正,把这事告诉了世祖皇帝。

世祖皇帝心里想的是李欣,就说:“怎么不选幽州刺史李崇的老儿子呢?”崔浩回答说:“以前也说过李欣应该被选中,只是因为他当时在外地,所以没选他。”世祖皇帝说:“等李欣回来,箱子他们几个就不用了。” 这就是世祖皇帝看重李欣的原因。

于是李欣被任命为中书省助教和博士,逐渐得到重用,后来还给高宗皇帝讲经。

高宗皇帝即位后,因为以前的关系,对李欣非常亲近宠爱,提升他为仪曹尚书,兼领秘书监,赐爵扶风公,加封安东将军,追封他母亲孙氏为容城君。高宗皇帝对群臣说:“我年轻的时候学习,心思不够专注,自从处理政务以来,更是日理万机,没有时间学习,所以儒家学问和道家思想方面都有所欠缺。这不仅是我的过错,也是因为老师教导不够勤奋。所以现在仍然对旧臣进行隆重的奖赏,是为了不忘旧恩啊!”李欣脱帽下拜谢恩。后来,李欣出任使持节、安南将军、相州刺史。他为政清廉简朴,善于断案,奸盗销声匿迹,百姓都称赞他。

我上奏朝廷,请求在州郡设立学校,奏疏里说:“我听说,要达到最高的治理水平,没有良好的文化教化是无法治理好国家的;要拥有太平盛世的美好景象,没有优秀的人才就无法光大皇上的恩德。所以古代的明君,都在京都设立学校,在州郡设立学官,教育国家的子弟,提高他们的学识和技能。然后从中挑选优秀的人才,来充实国家的栋梁之材。现在圣上英明神武,治国有方,天下百姓都仰慕圣上的恩德,可是各地州郡,却还没有建立学校。我虽然能力有限,但是真心希望能够承担起这个责任,让后代子弟能够听到雅颂之声,让孩童们能够看到经书教诲的根本。我以前蒙受皇恩,在宫中任职,期间培养了不少有成就的人才,优秀的人才都被朝廷重用。如今我又蒙受圣恩,被委以重任,我想效仿圣上的宏图大业,在地方上有所作为。自从我来到这里之后,考察当地的文人,发现老一辈的文人已经老了,年轻一代的人才还没有成长起来。每年向朝廷推荐的人才,虽然按照规定进行,但是面对朝廷的考核,我担心他们难以胜任。所以我想效仿古代的典章制度,在州郡的治所分别设立学官。让那些有志向的士子、出身名门的子弟,都能来这里学习,这样一定会有所成就。那些学识渊博的人,再推荐给朝廷。这样,国家的文化传承就不会衰落。” 我的奏疏呈上去后,显祖皇帝批准了。

奏疏写完之后,皇上就同意了我的请求。 这说明皇上也重视人才培养,重视文化传承。有了学校,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国家才能更加兴盛发达。

欣被评为诸州最好的官员,皇上还赏赐了他衣服。从那以后,他就开始骄傲自满起来,收受百姓的钱财和商胡进贡的珍宝。百姓告状说,尚书李敷和欣从小就关系好,经常帮衬他。有人劝欣上奏朝廷,但李敷不让。皇上听说欣的罪行后,就派人用囚车把他押来,拷问审讯,最终定罪。

那时候,李敷的兄弟们将要被罢官,有人暗示欣,说皇上怀疑李敷兄弟,让欣告发李敷兄弟的隐秘罪行,这样就能保全自己。欣心里非常不愿意,而且根本不知道李敷兄弟有什么隐秘罪行。他跟女婿裴攸说:“我和李敷家虽然关系不算特别近,但感情就像一家人一样。现在有人这样劝我,我该怎么办呢?最近我几次都想为了这件事自杀,用簪子刺自己,用腰带勒自己,但都自杀不成。再说,我还真不知道李敷兄弟有什么事。”裴攸说:“你干嘛为了他去死?李敷兄弟的罪行是可以查到的。有个叫冯阐的人,以前被李敷害过,他家里人恨透了李敷,你只要问问冯阐的弟弟,就能知道事情的详细经过。”欣听了他的话,又找到了赵郡的范某,范某详细列举了李敷兄弟的罪状,有关部门把这些情况报告给了皇上。李敷因此获罪。皇上本来要判欣死罪,因为他揭发了李敷兄弟的罪行,所以减轻了处罚,判他一百鞭子,剃光头发,充当奴隶。

欣被罢官后,平寿侯张谠去看他,和他聊得很投机,还跟别人说:“这个人是个优秀的人才,不会一直被贬低的。”没过多久,欣就被重新任命为太仓尚书,兼管南部事务。他听信了范某和陈端等人的计策,下令在千里之外,按户口分别转运粮食到太仓。各地都积压耽搁,耽误了好几年,百姓争着行贿,都想先把粮食送达,于是远近都苦不堪言。路上的人议论纷纷,说:“养着这样的贪官,还不如养着强盗。”欣的弟弟左将军璞劝他说:“范某很会用花言巧语讨好别人,他说的都是些为了利益的话,从来没说过什么道德义理。听起来很舒服,但实际上是坏人,这就是所谓的谄媚、诽谤、贪污、奸诈,你不早点和他断绝关系,以后会后悔莫及的。”欣不听,反而更加相信范某,把自己的心事都告诉他。

李因为得到显祖皇帝的宠信,参与朝廷重大事务的决策,还主管选拔官员,权势很大,朝中官员没有不对他阿谀奉承的。他本来没什么功劳,却直接被任命为卢奴县令。延兴年间,皇帝下诏说:“尚书李为先朝立下功勋,辅佐皇帝治理国家,他正直敢言,好的建议经常提出,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也是当今德高望重的老臣。所以朕提升他为南部尚书,让他处理繁杂的政务。他自从上任以来,日夜勤勉,从不懈怠,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礼法,即使在吃饭休息的时候也想着公事,对有利于国家的事情,没有不做到的,赏罚分明,从不因为亲戚关系而有所偏袒。即使是孝子思念慈母,老鹰追逐小鸟,也比不上他的忠诚和勤勉!即使是郑国的子产,鲁国的季文子也比不上他啊!然而,正直的人往往不受欢迎,小偷也恨屋及乌。从去年开始,奸邪小人不断作乱,抢劫李的宗族李英等四家,焚烧房屋,伤害无辜百姓。这件事还能忍吗?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容忍呢!有关部门要加紧缉拿这些歹徒,务必将他们绳之以法!”

六月,显祖皇帝去世了。李升任司空,被封为范阳公。七月,他又被任命为侍中、镇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徐州刺史。范扌剽知道文明太后对李有怨恨,也知道朝中很多人对李不满。太和元年二月,范扌剽奉旨向朝廷告发李谋反。文明太后把李召到京城,问他谋反的事,李说没有。然后,就叫范扌剽来作证,李说:“你胡说八道说认识我,我又能说什么呢!不过,你竟然不顾我过去的恩情而做出这种事,实在太不仁义了!”范扌剽说:“您对我的恩情,能比得上李敷对您的恩情吗?您当年都能容忍李敷,我今天怎么就不能容忍您呢?”李叹息道:“我不该轻信小人,自找苦吃,心里后悔莫及啊!”于是李被处死了。李有三个儿子。

长子李邃,一开始被任命为侍御中散、东宫门大夫。后来升迁为散骑常侍,加封平东将军。他比他父亲李先去世了。

次子李晴,字诲明。他逃跑了,后来遇到大赦被免罪。

晴子,字伯琳,在武定年间做过中坚将军,还当过齐献武王丞相府里的水曹参军。

他弟弟令和、令度,和晴子一起战死沙场。

晴子的哥哥恭,字元顺,做过成周太守。去世后,追赠幽州刺史、容成侯,谥号简侯。

恭的弟弟瓘,字元衡,做过营丘太守,继承父亲的爵位固安侯,官至平西将军。去世后,追赠兖州刺史,谥号康侯。

他的儿子长生继承了爵位,长生死后,儿子元宗继承爵位,做过广平郡丞、陈郡太守。

晴子的堂兄弟璞,字季真,为人厚道,认识很多名人。他做过中书博士、侍郎、渔阳王尉眷傅、左将军、长安副将,被赐爵宜阳侯,最后官至太常卿。承明元年,他五十一岁去世,比晴子先走一步。去世后追赠安西将军、雍州刺史,谥号穆侯。

璞的儿子晖,做过中书议郎。

晖的弟弟固,做过太学博士、高密太守。

固的弟弟钦,做过州主簿。

钦的儿子奭,字元炽,武定年间做过镇西将军、南营州别驾。

奭的弟弟盛,字仲炎,做过安东将军、开府谘议参军。

盛的弟弟叔樊,做过平西将军、太中大夫。

钦的弟弟蕴,字宗令,很有才能,做过中书学生、秘书中散、侍御中散。后来出任燕郡、范阳两郡太守,之后又回到朝廷,做过员外散骑常侍、尚书右丞、中坚将军,最后升任左丞。延昌三年去世,追赠平远将军、南青州刺史,谥号敬侯。

一开始,晴子的族人崇之投降魏国的时候,和北平人田彪一起投降的,可是田彪的后代却都衰败了。

史书上说:魏国统治天下,一百多年里,靠严刑峻法来治理国家,在兴衰起伏中,最终走向灭亡。窦瑾、李氏兄弟(李晴子)才干出众,当时人们都说他们是栋梁之才。可是窦瑾因为一句话的嫌疑,李氏兄弟因为以前的旧怨猜忌,最终都受到了牵连,被杀害了,真是令人悲痛啊!他们家族没能兴盛下去,都是自己造成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