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俟,是代郡人。他曾祖父叫干,祖父叫引,祖祖辈辈都管着部落。他爸爸叫突,在太祖皇帝的时候,带着部落的人跟着皇帝打仗,立了不少战功,被封为厉威将军、离石镇将。天兴年间,又当上了上党太守,还被封为关内侯。陆俟从小就聪明,很有策略。
太宗皇帝即位后,任命他当侍郎,后来又升迁为内侍,继承了关内侯的爵位,接着又升任龙骧将军、给事中,负责掌管选部兰台的事务。他在做官期间,为人正直,从不阿谀奉承。
后来世祖皇帝亲自带兵去征讨赫连昌,就下令让陆俟率领各路军队驻守在大碛,以防备蠕蠕人的进攻。“车驾还,复典选部兰台事”这句诗词原文引用。 等皇帝打完仗回来,陆俟又继续负责选部兰台的事务。他和西平公安颉一起率领军队攻打虎牢,攻克了虎牢,皇帝赏赐他建业公的爵位,任命他为冀州刺史,仍然担任原来的将军职务。当时朝廷考核各州郡的政绩,只有陆俟和河内太守丘陈被评为天下第一。
他又升迁为都督洛州豫州军事,仍然担任原来的将军职务,还被任命为虎牢镇大将。后来平凉的休屠金崖、羌狄子玉等人叛乱,陆俟又被任命为使持节、散骑常侍、平西将军、安定镇大将。他到任后,采取怀柔政策安抚羌族和戎族,大家都归顺了他。然后他追捕金崖等人,全部抓获。之后被朝廷召回,被任命为散骑常侍。
我被任命为平东将军,怀荒镇的大将军。没过多久,那些高车人都纷纷告状,说我太严厉,说我待他们不好,请求把之前的镇将郎孤给请回来。皇帝世祖同意了,把我召回京城。
回到京城后,我觐见世祖皇帝,对他说:“陛下现在让郎孤重新担任镇将,依我看,不出一年,郎孤肯定会被杀,高车肯定要叛乱。”世祖皇帝怀疑我说的是假话,狠狠地批评了我一顿,让我回家休息去了。
第二年,那些高车人果然杀了郎孤,然后叛乱了。世祖皇帝听说后,大吃一惊,立刻把我召来,问我当初是怎么知道会失败的。我回答说:“高车人上下等级观念淡薄,没有礼仪。没礼貌的人,很难管束。我之所以用严厉的手段来治理他们,用法律法规来约束他们,是想慢慢地教导他们,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位置和界限。但是那些奸邪小人很多,他们联合起来诬告我待人刻薄,说郎孤的好话。郎孤重新当了镇将,高兴自己的名声好,一定会对百姓特别优待,从而批评我的做法,一心想用宽厚仁慈的方式来治理他们,用仁爱之心来对待他们。可是,没礼貌的人,很容易变得骄横跋扈,不出一年,上下秩序就会彻底崩溃。等到那时再用强硬手段来收拾他们,他们心里就会怀恨在心,怨气多了,叛乱就爆发了。”
世祖皇帝笑着说:“你年纪轻轻的,怎么想的这么长远啊?”当天,他就重新任命我为散骑常侍。
话说当年世祖皇帝征讨蠕蠕,攻破凉州,我这位老兄一直跟着皇上,负责押运军需物资。后来又跟着高凉王那,渡过黄河,一路打到济南东平陵,把那里的六千户人家都迁到了河北。 之后,我又被任命为秦雍二州军事都督、平西将军、长安镇大将,职位那是相当的高。
跟高凉王那一起在杏城打败了盖吴,这场仗打得漂亮,直接抓住了盖吴的两个叔叔。手下将领们都想着把俘虏送回京城,但我却不同意,我说:“长安这地方,地势险要,老百姓也比较强硬,不服管的人可不少。就算太平盛世,也经常闹点叛乱,现在虽然抓住了这些俘虏,但他们心里还是怕的,更别说他们的同伙了。要是咱们不杀了盖吴的叔叔,恐怕长安城里还会出乱子。盖吴这小子藏得深,除了他最亲近的人,谁也找不到他。要是咱们调动十万大军去追一个人,那可不是什么好办法。不如咱们私下里放了盖吴的叔叔,保证他家人的安全,让他自己去抓盖吴,这样肯定能抓到他!”
将领们都觉得奇怪:“咱们费这么大劲来讨伐叛贼,都打赢了,还抓了他的叔叔,就差盖吴一个人了,还有什么好担心的?”我说:“盖吴这小子天生反骨,要是放了他,他肯定又会去骗那些老百姓,鼓动他们造反,到时候麻烦更大。诸位想想毒蛇,砍了它的头,它还能咬人,更何况是除掉了它的心腹,却留下它的同类,这能行吗?”将领们这才明白我的意思:“将军说得对!可是要是放了贼人,他不回来怎么办?我们该怎么承担责任?”我说:“这个责任,我和你们一起承担!” 高凉王那也同意我的计策,于是就放了盖吴的叔叔,并约定好时间让他带盖吴来投降。
结果,盖吴的叔叔没来,众将领都怪我办事不利。我说:“时机还没到而已,他肯定不会违约的。”过了几天,果然,盖吴的叔叔把盖吴的头砍下来送来了,一切都跟我预料的一样。我做事果断,很有远见,就是这样。后来,我被提升为内都大官。
安定地区的卢水人刘超,拉起了一万多人的队伍造反。皇上为了让威信和恩德遍布关中地区,下诏书任命刘仁轨为本官职务,同时兼任秦州、雍州等地的军事主帅,镇守长安。皇上说:“秦川地势险要,离朝廷又远,当地官吏百姓没怎么感受到皇恩浩荡,所以这些年来叛乱不断。现在刘超他们依仗险要的地形,不服从朝廷的命令。如果我派重兵给你,他们一定会联合起来,依托险要的地形抵抗,很难攻打;如果派轻兵给你,又不足以制服他们。现在就让你用你的策略去解决这件事。”
于是刘仁轨就只带了少量人马前往长安镇守。刘超他们听说后,非常高兴,以为刘仁轨没什么本事。刘仁轨到了之后,就大力宣扬自己的威信,向他们展示成败的道理,还主动和刘超的女儿结亲,表面上看起来像是亲家。刘超还是有所警惕,一开始并没有投降的意思。刘仁轨就率领自己帐下的人马去见刘超,观察他的举动,暗中策划着偷袭的计划。刘超派人来问:“如果来的人超过三百人,我们就用弓箭和骑兵来对付;如果来的人少于三百人,我们就用酒食来招待。”刘仁轨就只带了两百骑兵去见刘超,刘超的防备非常森严。刘仁轨就故意喝得大醉而归。
后来刘仁轨对将士们说:“刘超可以拿下!”于是他秘密挑选了五百精兵,向他们阐述朝廷的恩德,激励将士们奋勇作战,说得非常恳切。士兵们个个奋勇争先,都说:“誓死追随将军,绝无二心!”于是他们假装打猎,来到刘超那里。刘仁轨和士兵们约定:“时机一到,就以我喝醉为信号。”刘仁轨于是假装喝醉,骑上马大喊一声,亲手砍下了刘超的头。士兵们听到喊声,立刻发起进攻,杀敌千余人,平定了叛乱。皇上非常高兴,召回刘仁轨到京城,提升他的官职,散骑常侍的职位不变。
高宗皇帝即位后,因为刘仁轨的儿子刘丽在立储方面有功劳,就封刘仁轨为征西大将军,晋爵为东平王。太安四年,刘仁轨去世,享年六十七岁,谥号为成。他有十二个儿子。
长子刘馛,非常聪明,继承了父亲的优点。高宗皇帝见到刘馛后非常高兴,对朝臣说:“我一直感叹他父亲的才智超过了他的身体,而他儿子比他父亲更胜一筹啊!”刘馛年轻时担任内都下大夫,上能侍奉皇上,下能体恤百姓,言行举止,处事待人,总是能预料到别人的心思,和他一起工作的人都非常喜欢他。
一开始,刘馛被封为聊城侯,后来又担任散骑常侍、安南将军、相州刺史,还被授予长广公的爵位。他当官清廉公正,压制强权,扶持弱者。州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他都以朋友般的礼节对待,向他们请教政事,征求他们的策略。他这样对待了十个人,人们称他们为“十善”。他还挑选了州里一百多户豪强家族的子弟做义子,热情款待他们,送给他们衣服,让他们回家乡去,充当他的耳目。这样一来,奸邪之事无所遁形,事情都能查个水落石出。老百姓都把他当成神仙一样,没人敢抢劫盗窃。他在相州做了七年官,家里却穷得叮当响。后来朝廷召他回京担任散骑常侍,一千多老百姓哭着求他留下。皇帝显祖没有答应,对大臣们说:“馛的政绩,就算是古代贤臣,又能比得上他多少呢?”然后赏赐给他五百匹绢和十个奴婢。刘馛回京时,州里的官员和百姓都拿出很多布帛送给他,但他一样都没收,百姓们也不好意思再拿回去,最后大家把这些东西用来修建了一座佛寺,取名长广公寺。后来他继承了父亲的爵位,被改封为建安王。
有一次,刘彧担任司州刺史时,常珍奇率领瓠县归附,但新归附的人民心里还犹豫不定。刘馛奉命前去安抚,凡是被俘虏当了奴婢的,刘馛都把他们释放了。百姓们都很高兴,民心这才安定下来。后来蠕蠕入侵边境,皇帝亲自率军讨伐,下诏命刘馛担任选部尚书,掌管留台事务,负责督促军队运送粮草,所有事情都由他全权负责。
当时显祖皇帝打算把皇位禅让给京兆王子推,任城王刘云、陇西王源贺等人极力劝谏。刘馛却挺身而出,大声说道:“太子圣明,是继承皇位的最佳人选,天下百姓都盼着他登基,这件事不能随便更改,以免坏了国家规矩。我请求在朝堂上自刎,誓死效忠!” 过了很久,皇帝才打消了这个念头,下诏说:“刘馛,真是个正直的大臣啊,他能保全我的儿子!”于是任命刘馛为太保,和太尉源贺一起奉上皇帝的玺印和玉带,完成了禅让仪式,把皇位传给了高祖皇帝。
延兴四年,刘馛去世,朝廷追赠他原来的官职,谥号为贞王。刘馛有六个儿子,其中刘琇、刘凯比较有名。
陆琇,字伯琳,是陆馛的第五个儿子。他妈妈是赫连氏,个子很高,足足七尺九寸,而且非常有妇德。陆馛本来打算把爵位传给他。陆琇九岁的时候,陆馛对他说:“你祖爷爷东闰王有十二个儿子,我是嫡长子,继承了家业,现在我已经老了,而你年纪还小,怎么能担当起陆氏家族族长的重任呢?”陆琇回答道:“如果不用比拼武力,年纪小又有什么关系呢?”陆馛很惊讶,于是就立陆琇为世子。陆馛去世后,陆琇继承了爵位。
陆琇为人沉稳,话不多,很喜欢读书。他提拔功臣的后代担任侍御长、给事中等官职。后来,他升迁为黄门侍郎,又升任太常少卿、散骑常侍、太子左詹事、领北海王师、光禄大夫,最后做到祠部尚书、司州大中正。这期间,他的堂兄陆叡因为犯事被免了官。景明初年,陆琇被任命为河内郡太守,试用期间。结果咸阳王元禧谋反,派他儿子元昙和以及尹仵期、薛继祖等人先占领河内。陆琇听说元禧谋反失败后,就把元昙和杀了,砍下了他的脑袋。
因为陆琇没有先把元昙和押送朝廷,而是等到元禧失败后才斩首,有人说他跟元禧暗中勾结,所以把他抓起来,关到廷尉审问。廷尉少卿崔振严厉审问,指控陆琇犯了大逆不道的罪行,陆氏家族上下都被抓了起来。正赶上要大赦天下,陆琇却在狱中去世了。陆琇的弟弟陆凯后来上书为哥哥申冤,世宗皇帝下诏恢复了陆琇的爵位,他的儿子陆景祚继承了爵位。
凯,字智君,为人谨慎认真,好学上进。十五岁的时候,就当上了中书学生,后来官至侍御中散、通直散骑侍郎,又升迁为太子庶子、给事黄门侍郎。他在朝廷要职上干了十多年,以忠厚老实著称,偶尔进言也总是说到点子上,高祖皇帝很欣赏他。后来他生病了,多次上书请求退休,皇上都不准,还特地派太医给他送药。后来他被任命为正平太守,在那个地方做了七年,口碑很好,大家都说他是个好官。
一开始,高祖皇帝打算改革旧的风气,很多大臣都表示反对,犹豫不决。高祖皇帝经常私下里和刘芳、郭祚等人商议国事,一起讨论时政,结果一些皇亲国戚觉得皇帝疏远了他们,心里很不高兴。于是皇帝就让凯私下里去跟他们解释说:“皇上只是想多了解以前的事情,只是想问问以前是怎么做的,并没有要疏远你们的意思。”那些皇亲国戚这才稍微消气了一些。后来咸阳王禧谋反,凯的哥哥琇牵连其中获罪,凯也被抓了起来,后来得到赦免才免于一死。凯非常痛心哥哥的死,整日以泪洗面,哭得眼睛都快瞎了,一直为哥哥申冤,尽了最大的努力。到了正始初年,世宗皇帝恢复了凯哥哥的官职和爵位,凯非常高兴,摆酒宴请亲朋好友,说:“我这些年来一直忍着病痛活下来,就是为了家门啊!人死了就没办法了,现在我的心愿终于完成了。”说完,同年就去世了。死后被追赠为龙骧将军、南青州刺史,谥号为惠。
他的长子暐,字道晖,他和弟弟恭之都很有名气。洛阳令贾祯见到他们兄弟俩,高兴地说:“我年纪大了,还能看到你们这两位人才,真是双璧啊!”还有一次,他们兄弟俩一起拜访黄门郎孙惠蔚,孙惠蔚对其他客人说:“没想到两位陆氏后人竟然坐在角落里,我愧对张公的知遇之恩,没能早点发现你们。”暐一开始担任司徒行参军,后来做到太尉西阁祭酒,还兼任尚书右民、三公郎,后来因为犯事被免职。之后被任命为伏波将军。正光年间去世,死后被追赠为司州治中。孝昌年间,又追赠为冠军将军、恒州刺史。暐模仿《急就篇》写了《悟蒙章》,还写了《七诱》《十醉》以及几十篇奏章表文。暐和恭之晚年关系不好,被人看不起。
他的儿子元规,在武定年间担任尚书郎。
恭,字叫季顺,是个很有操守的人。一开始当的是侍御史和著作佐郎,后来建义年间,升任中书侍郎,兼著作郎,没多久又调到河北当太守,之后又升迁为征虏将军、殷州刺史。到了前废帝时期,被任命为廷尉卿,还加了个镇西将军的头衔。他到哪儿都干得很出色,后来因为犯了点事儿被免职了。等孝静帝当政后,他又恢复了原来的官职,接着又外放,当上了征南将军、东荆州刺史。天平四年,他去世了。死后被追赠为散骑常侍、卫将军、吏部尚书、定州刺史,谥号为懿。恭写过好多文章诗赋,总共有一千多篇呢!
他儿子晔,当过开府中兵参军。他弟弟石跋,当过泾州刺史。石跋的弟弟叫归,做过东宫舍人和驾部校尉。归的弟弟叫尼,当过内侍校尉和东阳镇都将。尼的弟弟叫丽,从小就忠厚老实,深得太武帝的喜爱,做事非常谨慎,从没犯过错。后来被赐爵章安子,官职也一步步升迁,最后当上了南部尚书。
太武皇帝死了,南安王余立继位,没多久就被中常侍宗爱他们给杀了。朝中官员个个都慌得不得了,不知道该立谁为皇帝。李勣(丽)因为是高宗皇帝的嫡系子孙,又是百姓拥戴的对象,所以第一个站出来,跟殿中尚书长孙渴侯、尚书源贺、羽林郎刘尼一起,在皇宫里迎接高宗皇帝,拥立他当皇帝。国家因此安定下来,这都是李勣的功劳啊!从此以后,李勣就得到了皇帝的绝对信任,朝中官员没人能比得上他。
兴安年间,皇帝封李勣为平原王,还给他加了抚军将军的官职。李勣推辞说:“陛下您是正统继承人,承载着祖宗基业,我只不过是尽了臣子的本分,奉迎您,拥护您,怎么敢居功自傲,来玷污这隆重的典礼呢?”他一再推辞,皇帝的旨意也不听。李勣又上奏说:“我父亲一生侍奉先帝,忠心耿耿,功劳显著,到今年都这么大年纪了,还没被封王。我从小就受到皇恩浩荡,已经超过我的功劳了,我还没来得及报答您的恩情,还没能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我希望您能减少我的恩宠,答应我的请求。”高宗皇帝说:“我作为天下的主人,难道还封不了两个王来表彰你们父子吗?”于是就封李勣的父亲为东平王。
李勣后来又升任侍中、抚军大将军、司徒公,他的子孙也都得到了封赏,他的妻子也被封了妃号。李勣因为受到的恩宠太多了,一再推辞不受,高宗皇帝更加器重他,让他担任太子太傅。李勣喜欢学习,爱护人才,经常以讲学为职业。他所结交的都是品德高尚的人,很多士人都称赞他。他为人非常孝顺,父亲去世的时候,他悲痛过度,瘦得不成样子,超过了礼仪规定的哀伤程度。
和平六年,皇上驾崩了。之前,简王正在代郡的温泉疗养,听说皇上驾崩的消息后,想立刻赶回京城奔丧。身边的人劝他说:“皇上驾崩,朝中局势动荡,乙浑权势很大,是个奸臣,他可能会对您不利啊!您还是先等等,等朝廷稳定下来再回去,也不迟。” 简王却说:“父亲驾崩的消息都传来了,我还能顾及个人安危,不去奔丧吗?” 于是,他立刻动身赶回京城。结果,乙浑专权,忌惮简王,最终害了他。 早些时候,乙浑骄横跋扈,经常干违法乱纪的事,简王多次劝谏他,因此被乙浑记恨在心。 后来,显祖皇帝非常怀念简王,追谥他为简王,并且把他陪葬在金陵。高祖皇帝追录先朝功臣,让简王享受祭祀。
简王有两个妻子,大老婆姓杜,小老婆姓张。长子定国是杜氏所生,次子叡是张氏所生。定国小时候很可爱,高宗皇帝很喜欢他,还把他接到宫里抚养,经常和显祖皇帝在一起玩耍。六岁的时候,定国被任命为中庶子。显祖皇帝即位后,封定国为散骑常侍,又特别赐封他为东郡王,并加封镇南将军。因为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定国多次推辞,还请求把爵位让给弟弟叡,最后皇上才同意。不久,定国又升任侍中、仪曹尚书,然后又升任殿中尚书。皇上每次出巡,都提拔他担任行台录都曹事。后来,他更是被破格提拔为司空。 但是,定国仗着皇恩浩荡,不遵守法度,延兴五年,因为犯了错被免除了官职和爵位,贬为庶民。
太和初年,他又被重新任命为侍中、镇南将军、秦益二州刺史,恢复了王爵。八年后,他在州里去世了。朝廷追赠他原来的官职,谥号庄王,还赐给他一套丧服。
他的儿子昕之,字庆始,为人端庄稳重,很有名望。他继承了父亲的爵位,按照规定降为公爵。他娶了显祖皇帝的女儿常山公主,被封为驸马都尉。后来又历任通直郎。景明年间,因为他的叔父暐犯了罪,他也被免了官。不久,因为他是公主的丈夫,所以又被任命为通直散骑常侍。没过多久,他又升任司徒司马,加封辅国将军,然后外放担任兖州刺史。随后,他被晋升为安东将军,在兖州政绩显著。之后,他又被任命为青州刺史,在青州以宽厚平和著称。后来,他又升任安北将军、相州刺史。永平四年夏天去世。朝廷追赠他镇东将军、冀州刺史的官职,谥号惠。
一开始啊,定国娶了河东柳氏,生了个儿子叫安保。后来又娶了范阳卢度世家的女儿,生了昕之。这两个老婆都是名门望族出身,而且定国对她们是一视同仁,没有嫡庶之分。定国死后,两个儿子就为了继承爵位吵起来了。当时有个很受宠的仆射叫李冲,他和卢度世家有亲戚关系。李冲就暗中帮着昕之,所以昕之最后继承了爵位,还娶了公主。他的地位一下子就高了起来,风光无限。而安保呢,就一直默默无闻,穷困潦倒,甚至吃不饱穿不暖。
昕之长得文质彬彬,很讨高祖皇帝喜欢,因为他是公主的丈夫,所以高祖皇帝对他特别亲近。到了世宗皇帝在位的时候,昕之不到四十岁就多次被派去安抚边疆的三蕃,当时的人都觉得他很荣耀。昕之死后,他母亲卢氏伤心过度,没多久也去世了。公主对婆婆很孝顺,口碑很好。神龟年间,她跟穆氏顿丘长公主一起被封为女侍中。而且公主性格很好,一点也不嫉妒,因为昕之没有儿子,她就主动为昕之纳妾,这些妾都生了女儿。公主自己生了三个女儿,没有儿子,所以她就让昕之的堂兄希道的第四个儿子子彰做了她的女婿。
子彰,字明远,本来是个很有名气的读书人。十六岁就做了公主的女婿,对公主非常孝顺。丞相高阳王雍曾经说过:“常山公主虽然没有儿子,但是有了子彰这个女婿,就像自己生了个儿子一样啊!”
话说在正光年间,他继承了东郡公的爵位,没多久就升任散骑侍郎,后来又当上了山阳太守。等到庄帝登基,他又被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他儿子彰的妻子是咸阳王禧的女儿。后来咸阳王禧被杀,他儿媳就寄养在彭城王家里,庄帝很照顾她,几乎把她当成自己的女儿一样看待。
建义年间,有人想效仿以前的事,给庶民封王,所以他儿子彰被封为濮阳王,食邑七百户。不过没多久这个封号就被取消了,又恢复了他原来的爵位。之后他又被任命为安西将军、洛州刺史。任期结束后回朝,又升任征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还兼任广平王赞的开府谘议参军事。天平年间,他被任命为卫将军、颍州刺史,后来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守孝。
元象年间,他凭借原来的将军职位被任命为齐州刺史,之后又加封骠骑将军,负责怀州的事务。接着又调任北豫州刺史,然后又担任徐州刺史,将军的职位不变。一年之内辗转三个州,当时的人都很敬佩他。回朝后,他被任命为卫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同时负责瀛州的事务。不久又升任侍中,继续负责沧州的事务。之后晋升为骠骑将军,负责冀州的事务。后来又担任侍读,兼任七兵尚书,同时负责青州的事务。他儿子彰担任州官时,最初是以聚敛财富为目的,但晚年有所改变,在他负责青、冀、沧、瀛四州期间,政绩显著,深受百姓爱戴。
武定八年二月,他被任命为中书监。三月去世,享年五十四岁。朝廷赐予他一百匹布帛作为丧葬之物,并追赠他都督青光齐三州诸军事、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青州刺史的官职,他的东郡公爵位不变,谥号为文宣。
他儿子彰很喜欢研究道家学说,曾经得过重病,医生开的药方里要用桑螵蛸,但他不忍心伤害这些小动物,所以就没吃药。可见他心地多么善良仁慈!他教育六个儿子,都很有规矩。
他儿子昂,在武定年间担任中书舍人。
昂的弟弟骏,是太子的洗马。
骏的弟弟杳,是尚书仓部郎。
这位叫叡的人,字思弼。他妈妈张氏,字黄龙,原本是恭宗皇帝的宫女,后来被赐给了叡的父亲,然后生下了叡。他父亲去世的时候,叡才十多岁,就继承了爵位,当上了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叡为人沉静儒雅,爱好学习,而且很谦虚,对士人都很尊重。不到二十岁,大家就觉得他将来能当宰相。他娶了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的女儿。崔鉴跟自己亲近的人说:“平原王的能力和才华都不错,就是可惜他的名字跟高祖皇帝重名了,听起来有点别扭。” 那时候高祖皇帝还没改姓呢。
叡成亲后从东徐州回来,路过邺城,见到了李彪,非常敬佩他,就带着李彪一起进京,把他当做自己的宾客,还给他提供衣食住行,对他非常好。后来,叡被任命为北征都督,又升任北部长,之后又升任尚书,还加封了散骑常侍。
太和八年正月,叡和陇西人元琛一起奉命出使,分别担任东西两道的使者,他们赏善罚恶,政绩显著,名声传到了京城。 五月份,皇帝下诏赐给叡一套夏天的衣服。后来,叡被任命为北征都督,去讨伐蠕蠕,大获全胜。之后,他升任侍中、都曹尚书。 那会儿蠕蠕又来犯边境,皇帝下令让叡率领五千骑兵去讨伐,蠕蠕吓得逃跑了,叡追到石碛,抓获了他们的首领赤河突等数百人,然后凯旋而归。 皇上又给他加封了散骑常侍,然后升任尚书左仆射,兼任北部尚书。
十六年前,他被降了五级爵位。不过因为之前在朝廷立下赫赫战功,后来被封为钜鹿郡开国公,食邑三百户。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使持节、镇北大将军,和阳平王颐一起担任都督,统领斛律桓等将军,率领十万步骑兵,北上讨伐蠕蠕。皇上还赏赐了他和其他的将士衣物和布匹。高祖皇帝亲自到城北,给各位将领训话,勉励大家。之后,他又被任命为尚书令、卫将军。他大败蠕蠕之后凯旋而归。接着,因为母亲去世,他就辞去了尚书令的职务,回家守孝。
高祖皇帝准备南征,又把他召了回来,让他继续担任原来的官职,只是改任为征北将军。他坚决推辞,请求完成丧事后再上任。皇上下了道旨意说:“你还在执着于个人的悲伤,违抗了我的命令。现在正是战争的关键时刻,怎么能满足你的请求呢?就加授你卫尉的职务吧!你们相关部门要赶紧去劝劝他。”后来,他又被任命为使持节、都督恒、肆、朔三州诸军事、本将军、恒州刺史,并代理尚书令。高祖皇帝对百官进行了一次大考核,扣了他一周的尚书令俸禄。
十九年,萧鸾篡位,占据了江左地区,罪恶滔天,老天都看不下去了。现在正是讨伐他的好时机。但是,我觉得长江天险,萧鸾防备森严,用武力征服很难,用德化招降比较靠谱。再说南方气候湿热,军队夏天作战很容易生病。现在朝廷刚刚建立,百废待兴,官员们连个像样的办公场所都没有,住的也都很简陋,这雨天热天的,很容易生病。而且现在又要打仗又要搞建设,这可是圣王都难以处理的大事。现在精锐士兵在外线作战,老百姓还要在内线搞建设,这后勤费用一天就要花掉上百万钱,用疲惫不堪的军队去攻打坚固的城池,怎么能打胜仗呢?陛下去年冬天发兵,想在江汉地区展示武力,震慑衡山湘水流域,可从春天到夏天,也该收兵了。我希望陛下能下令收兵,采取持久作战的策略,巩固帝位,休养生息,让百姓免受战乱之苦,发展文化,使风俗教化遍及各地。 我们可以挑选精明强干的将领,委以重任,先拿下荆州和湘州,占据战略要地,这样梁州以西的地区就会望风而降;然后,再威震四方,挥师东进,义阳以东的地区也就会乖乖听话了。之后再施行仁政,安抚邻近地区,施恩惠于远方,这样天下百姓都会踊跃响应,那些怀有忠义之心的人也会出力相助,顺势而下,胜算会大大增加,小小的闽越地区又怎敢不俯首称臣呢?我们不必急于求成,争一时之短长。我只希望陛下能采纳我的建议,接受萧鸾的投降后就班师回朝,不要让您的龙辇久留炎热之地。
高祖采纳了他的建议。他上奏请求皇帝回朝,并亲自参加太师冯熙的葬礼,结果被削去了都督三州诸军事的职务。不久后,他又被任命为都督恒州、朔州诸军事,晋升为征北大将军,并因为上奏建议而被加封四百户邑。
陆叡本来是定州刺史穆泰的顶头上司,穆泰以生病为由请求辞职,皇上考虑到穆泰的病情很严重,就准许他去恒州另谋差使。然后皇上任命陆叡为散骑常侍兼定州刺史,将军的头衔照旧保留。陆叡还没出发,就和穆泰等人一起密谋造反了。结果在狱中被赐死,皇上考虑到他的家人,特许免除株连,把他的妻儿都迁到辽西当平民。
皇上给仆射李冲和领军于烈写了一封信,信里说:“陆叡和元丕,早早就得到了皇家的恩宠和高官厚禄,位高权重,和你们一样都接受过朕的特殊恩典,朕许诺过他们不死,是想让上下都信任,维护朝廷的大义。朕对你们一向是宽容大度,不计较你们的缺点错误,努力和你们保持良好的关系,没想到陆叡竟然如此忘恩负义,做出这种事!他和穆泰狼狈为奸,多次图谋反叛。朕迁都洛阳后,他们心里不服气,想拥立诸王,还打算拉拢子恂。他们这番言论前后矛盾,一会儿想拥立故南安王,一会儿又想拥立阳平王,如果这些都不行,就想逼迫乐陵王。他们到处诽谤朝廷,书信往来证据确凿。事情眼看就要成功了,陆叡却因为洛阳政局稳定,劝穆泰暂时缓一缓,之后两人又开始争权夺利,但这些都被朕隐瞒了下来。多亏阳平王忠心耿耿,及时发现了穆泰的阴谋,立刻上表奏报,这才让正义得以伸张,平息了这场风波。“
所以,陆叡犯下如此大错,理应处死。朕仔细回想之前的承诺,确实没有完全遵守法律。他们反叛之心,早就在心里盘算好了,违背誓言的是他们自己,与朕无关。他们的反叛之心和行为,与其他犯人不同,即使朕想宽恕他们,也做不到。但朕还是记着之前的承诺,再加上他们后来的一些说法也有些出入,所以准许他们在别府自尽,免除株连,他们的子孙后代,永远不得入仕为官。元丕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弟弟,是这场叛乱的始作俑者,他们父亲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参与了叛乱,但从情理上来看,他也是难辞其咎,只是因为证据不足,没有彻底查清,才按照连坐的罪名判处死刑,朕特许他们为民。朕本来希望他们能善终,但他们却自毁前程。你们这些人,竟然到了今天这个地步,违背良心,想法背离,真是令人痛心!所以朕把这些事情都告诉你们,希望你们不要感到奇怪。除了谋反这件事,其他方面他们都清白无辜。”
我说啊,我们这些臣子,能赶上这好日子,真是幸运啊!其实我们没啥真本事,就占了个位置;也没立过什么大功,却享受着国家的恩泽。这份恩宠,古往今来都没人能比得上,这份恩情,就算我们粉身碎骨也报答不了。可是,叡和丕这两个家伙,却恩将仇报,狼心狗肺,偷偷拉拢小孩子,策划这起叛乱,违背天理,罪该万死!
叡这个人,心里早就怀恨在心,一直暗中策划阴谋,还挑拨离间,想篡权夺位。即使皇上您已经展现了宽容和仁慈,他们也没有丝毫悔改之意,更没有坦白自己的阴谋。从他们的内心想法和行动来看,他们就是叛乱的罪魁祸首!丕的两个儿子,多年来一直跟着他们作恶,到处煽动叛乱,企图扰乱朝纲,皇上您不可能不知道他们的行为。虽然皇上您慈悲为怀,饶了他们的性命,但这对天地、对神明来说,都是无法容忍的!
忠诚尽责,是臣子的本分;执行法律,是君主的职责。更何况我们蒙受了皇上如此巨大的恩情,又受到了忠贞的教诲,却反而违背天理,包藏祸心,从情理上讲,这罪该处死!皇上您却一再宽宏大量,不断地给予恩赦,甚至三次赦免了叡的死刑,又让丕的魂魄得以回归,一再宽恕,已经违背了法律。皇上您还不断地给予恩惠,念及旧情。如果没有您的圣旨,让我们去处理余党,并再次给予他们宽恕的机会,重申皇恩浩荡,我们读到圣旨后,只有深深的愧疚和自责。
叡的长子叫希道,字洪度,长得非常有气度,留着漂亮的胡须。他博览经史,很有文采。一开始当上中散大夫,后来升迁为通直郎,因为父亲的事情被贬到辽西。后来他被赦免回来,主动请缨上战场,立下军功后被任命为给事中,之后又升迁为司徒记室、司空主簿。征南将军元英攻打萧衍的司州时,希道担任副将,攻克义阳后,因为战功被封为淮阳男。之后被任命为谏议大夫,凭借他的学识,参与讨论新法令,然后升迁为廷尉少卿。又加封龙骧将军、南青州刺史,之后又以本将军的身份转任梁州刺史。希道多次上表请求辞官,后来又任命他为东夏州刺史,但他没有接受。之后又改任北中郎将,升迁为前将军、郢州刺史。希道善于治理边疆,很有威望。后来又转任平西将军、泾州刺史。正光四年,希道在任上去世。死后被追赠为抚军将军、定州刺史。希道有六个儿子。
他的大儿子叫士懋,字元伟。在北魏天平年间,因为曾祖丽有翼戴之勋,朝廷特地恢复了钜鹿郡开国公的爵位,食邑三百户,让士懋继承。在武定年间,他担任平东将军、营州刺史。
士懋的弟弟叫士宗,字仲彦,担任尚书左外兵郎中。士宗的弟弟叫士述,字幼文,担任符玺郎中。建义初年,士宗和士述都在河阴之变中遇害了。
士述的弟弟士沈,过继给了他的叔父昕。士沈的弟弟士廉,字季修,担任建州平北府长史。永安末年,尔朱世隆攻破州城,士廉也在战乱中丧生。
士廉的弟弟士佩,字季伟,武定年间,担任安东将军、司州治中。
希道的弟弟希悦,曾担任尚书外兵郎中、骠骑谘议参军、通直散骑常侍、平南将军、光禄大夫。也在河阴之变中遇害,死后被追赠为散骑常侍、卫将军、相州刺史。
希悦的弟弟希谧,担任太尉参军,早年去世。
希谧的弟弟希静,字季默,担任司徒默曹,后来升迁为邵郡太守。
希静他弟弟希质,字叫幼成。一开始当了个员外郎,后来做了侍御史,慢慢升迁到散骑侍郎、阳城太守。孝庄皇帝刚上台的时候,希质被任命为龙骧将军、胶州刺史。当时萧衍派了几万兵从郁洲渡海,想要占领胶州,希质把他们打败了。之后他又升迁为建州刺史,将军的职位也保留着。尔朱荣死后,高欢率领军队北返晋阳,希质死守城池抵抗。结果城破了,他哥哥的儿子也死了。不过希质的妻子元氏,是尔朱荣妻子的兄长家的孙女,所以因此幸免于难。到了天平年间,希质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后来又升任魏州刺史,接着是太常卿、卫大将军、都官尚书。武定七年夏天,希质去世了,享年五十八岁。死后被追赠为骠骑大将军、中书监、青州刺史,谥号为“文”。希质出身名门望族,官位又高,但他为人处世不太公正,只和山伟、宇文忠之这些人结党营私,排挤打压朝中人才,很多有识之士都看不起他。
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珣,字子琰,当过开府参军。二儿子叫瑾,字子瑜,兄弟俩性格都比较粗暴凶狠,后来都成了强盗,最后都死了。
瑾的弟弟叫瓘,字子璧。还有一个弟弟叫悉达。武定年间,他们兄弟俩都当上了仪同开府参军。
希质的另一个弟弟叫颓,早早就去世了。他有个儿子,字叫清都,很聪明能干。他当上了长水校尉,被赐爵广牧子。后来又升迁为龙骧将军、游击将军、北中郎将,之后又升任南中郎将,兼任鲁阳太守,还被加封为前将军。最后去世了,死后被追赠为本将军、夏州刺史,谥号为“顺”。
颓的弟弟叫陵成,做过中校尉、河间太守、秘书中散、新城子。
陵成的弟弟叫龙成,继承了父亲和哥哥们的优秀品质。他年轻时因为是功臣之后,被任命为中散,后来慢慢升迁到散骑常侍,被赐爵永安子。又加封为平远将军,后来出任安南将军、青州刺史,被加封为乐安公。他很爱护百姓,体恤下属,老百姓都很称赞他。最后去世了。
陆俟,字细文,继承了爵位。正始年间,他当上了太尉属官,还被加封为宁远将军,并且以本官的身份代理荥阳郡郡守的职务。后来因为被人弹劾,赶上大赦,所以免罪了。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升官了,被封为广武将军,然后升迁为司空司马,没多久又当上了光禄大夫。陆俟没什么特别的才能,就喜欢喝酒。后来外放担任平西将军、京兆内史,但他坚决推辞,不肯接受任命。之后改任平北将军、肆州刺史。后来又回到朝廷,担任卫将军、大鸿胪卿,同时还兼任车骑将军、左光禄大夫。天平年间,他被晋升为骠骑大将军,又加封散骑常侍,领左右,兼任给事黄门侍郎,同时还兼任太仆卿。之后,他又以本将军的身份担任东徐州刺史。不久后去世了。死后被追赠为本将军、卫尉卿、青州刺史。
陆俟的弟弟陆骐驎,一开始在侍御中散任职,后来升迁为侍御长。太和初年,他担任新平太守、银青光禄大夫,因为在彭城立下的功劳,被任命为夏州刺史。
陆俟的儿子陆高贵,孝昌年间,担任兖州镇东府法曹参军。
陆俟的另一个儿子陆操,武定年间后期,担任度支尚书。陆操的弟弟叫陆楚。
陆高贵的弟弟陆顺宗,曾担任员外郎、秘书中散。
陆俟的儿子陆概之,武定年间后期,担任东莞太守。
陆俟的族弟陆宜,担任云中镇将。
陆俟的儿子陆隽,高宗时期,历任侍中、给事。显祖初年,担任侍御长。因为参与谋划诛杀乙浑,被任命为侍中、乐部尚书。之后升迁为散骑常侍、吏部尚书,被赐爵安乐公,非常受皇帝信任和重用。不久后被任命为尚书令。后来又外放担任安东将军、定州刺史,之后又升迁为征东大将军、相州刺史。他的政绩以宽厚仁慈著称,百姓和官吏都安居乐业。去世后,被追谥为贞公。
陆隽的儿子陆登,担任澄城太守。
陆隽的儿子陆匡,担任司空仓曹参军。
陆登的孙子陆景元,元象初年,担任卫将军、仪同三司、南青州刺史。
史官评论说:陆俟的勇猛、谋略、智慧和才能都超过常人,他见识广博,行事果断明智,勇猛精进,继承了家族的优良作风,忠心耿耿地侍奉国家和君主,是当时国家的栋梁之才,他虽然最终因为忠义而被奸人所害,但他的忠义行为却令人敬佩。可惜的是,陆叡和陆琇因为性格沉静而稳重而得以显达,却最终因为牵连而遭受祸害。深山大泽之中,确实隐藏着龙蛇之辈啊!陆希道风度翩翩,名声远扬,他的儿子们也都有着美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