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斤是代郡人,他家世代都是管理马匹的。他爸爸奚箪,很受昭成皇帝的宠爱。那时候,国家有一匹好马叫“騧骝”,有一天晚上突然丢了,找遍了也没找到。后来才知道是南部大人刘库仁偷走的,藏在山洞里养着。奚箪听说后,立刻跑去取马,刘库仁仗着自己是皇帝的外甥,又受宠信,觉得丢脸,就反过来打奚箪。奚箪一把抓住他的头发把他摔倒,还弄伤了刘库仁的一个乳房。
后来苻坚让刘库仁和卫辰分别管理一部分国土,奚箪害怕了,就带着家人偷偷藏到老百姓中间去了。刘库仁到处找他,非常着急,奚箪没办法,只好跑到卫辰那里去了。等太祖灭了卫辰之后,奚箪才迟迟地回到自己的家乡,所以他的官位比那些老臣低。奚斤这个人很聪明,很有见识。国家刚建立的时候,他和长孙肥他们一起统领禁军。后来,他被任命为侍郎,在皇帝身边当近臣。他跟着军队打败了慕容宝,地点在参合。
皇始年间,他跟随军队征讨中原,被任命为征东长史,又升任越骑校尉,负责管理宫廷卫队。皇帝回京后,博陵、勃海、章武等郡,到处都起了盗贼,他们聚集在一起,反抗官府。奚斤和略阳公元遵他们一起率领山东的军队,把这些盗贼平定了。他还跟随军队征讨高车各部,把他们打得大败。又打败了厍狄、宥连部,把他们的一些部落迁徙到塞外的南方。他还进攻侯莫陈部,俘虏了十多万头牲畜,一直打到到峨谷,在那里设置了守军才返回。后来,他升任都水使者,又外放担任晋兵将军、幽州刺史,被封为山阳侯。
唐太宗当了皇帝以后,派郑仁泰当将军,到各地巡视,了解老百姓的疾苦。结果章武县的老百姓刘牙带头造反,郑仁泰把他们平定了。皇上觉得郑仁泰忠孝两全,就追封他爸爸郑箪为长宁子。
后来,太宗皇帝去云中视察,郑仁泰留守京城。这时,昌黎王慕容伯儿拉拢了一帮游手好闲、怀才不遇的家伙,比如李沈等等,三百多人,密谋造反。郑仁泰听说后,立刻把慕容伯儿叫到天文殿东边厢房,严厉盘问,把所有参与造反的人都抓起来杀了。皇上还让他和南平公长孙嵩他们一起坐在朝堂上,处理犯人。
之后,太宗皇帝在东郊大阅兵,操练军队,还把郑仁泰升职为左丞相,让他负责搜捕石会山上的匪徒。皇上西巡的时候,又派郑仁泰当先锋部队,去鹿那山打败了越勒部落,缴获了五万匹马,二十万头牛羊,还迁徙了两万多户人家回来。皇上还让郑仁泰和长孙嵩等八个人坐在御车右边,一起处理国家大事。
有一次,突厥蠕蠕部入侵边境,皇上又派郑仁泰他们去追击。具体情况,你们可以去看《蠕蠕传》。皇上还封他为天部大人,晋升为公爵,允许他坐上装饰华丽的马车出行,享受最高的礼仪和仪仗队。等到高宗当太子的时候,临朝听政,还任命郑仁泰当左辅。
刘义符当了皇帝,他手下的大臣们都不支持他,国内一片混乱。于是,他派刘敬宣去收复刘裕以前侵占的河南地盘。刘敬宣被授予假节、都督前锋诸军事、司空公、晋兵大将军、行扬州刺史等一系列官职,带着吴兵将军公孙表等人南征。
公孙表出谋划策,攻打滑台,结果没攻下来,就请求增兵。宋太宗一听,非常生气,说他连地形都没先探清楚就贸然进攻,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于是,宋太宗亲自南巡,到了中山。这时,义符的东郡太守王景度竟然弃城逃跑,司马楚之等人也派使者向刘敬宣投降。刘敬宣从滑台直奔洛阳。义符在虎牢的守将毛德祖,派他的司马翟广、将军姚勇错、窦霸等人率领五千人,占据土楼抵抗刘敬宣。刘敬宣率军进攻,打败了他们。翟广他们只身逃跑了,其余士兵都被杀死了。
刘敬宣一路长驱直入,到达虎牢,在汜水东边安营扎寨。他留下公孙表看守后勤辎重,自己率领轻装部队,扫荡河南、颍川、陈郡以南地区,老百姓都纷纷归顺。义符的陈留太守严棱也带着陈留投降了。刘敬宣就这样平定了兖州和豫州的各个郡县,然后又包围了虎牢。毛德祖死守不出。等虎牢城破了,刘敬宣就安排官员管理当地,安抚百姓。从魏朝开始,大将出征,只有长孙嵩抵抗过刘裕,而刘敬宣征讨河南,却享受了只有皇帝才能给的漏刻和十二牙旗的待遇,这待遇可真是高啊!后来宋太宗死了,刘敬宣这才班师回朝。
拓跋焘当上皇帝后,封他为宜城王,还让他当了司空。后来,拓跋焘要攻打赫连昌,就派斤率领义兵将军封礼等人,带着四万五千人去偷袭蒲坂。赫连昌的守将赫连乙升听说斤要来了,赶紧派人去告诉赫连昌。送信的人到了统万,一看,大军已经把城围住了,回来告诉赫连乙升说:“赫连昌已经完蛋了!”赫连乙升害怕了,丢下蒲坂就往西跑了。斤追上去打败了他,赫连乙升就逃到长安去了。斤进了蒲坂,收缴了他们的物资装备,老百姓都安居乐业了。
赫连昌的弟弟赫连定,之前守着长安,赫连乙升到了长安后,又和赫连定一起丢下长安,往西逃到安定去了。斤又接着占领了长安。这下,秦州、雍州的氐族、羌族人都来投降了。斤跟赫连定对峙,打了好多仗,最后打败了赫连定。赫连定听说赫连昌失败了,就逃到上邽去了,斤追着他,追到雍州,没追上就回来了。皇帝下令让斤班师回朝,斤上书说:“赫连昌逃到上邽,想东山再起,但他现在没啥实力。现在正是乘胜追击,消灭他的好时机。请再给我一些铠甲和战马,彻底消灭赫连昌再回来。”拓跋焘说:“赫连昌是亡国之贼,再打下去会让将士们太疲惫,还是先休息一下吧,以后再收拾他也不迟。”斤坚持上书请求,皇帝才答应了他。皇帝给了斤一万人马,又派将军刘拔送给他三千匹战马。
斤继续进攻安定,赫连昌退守平凉。斤在安定驻扎军队,结果粮草用尽,战马也死了很多,只好筑起坚固的营垒自保。监军侍御史安颉主动出击,抓住了赫连昌。(具体情况见《安颉传》)赫连昌的部下又立赫连昌的弟弟赫连定为首领,守卫平凉。斤觉得自己是元帅,而抓获赫连昌的功劳却没落在自己头上,心里很窝火。于是他丢下辎重,只带了够吃三天的粮食,去追赶平凉的赫连定。他的副将娥清想找水喝再走,斤不同意,他从北路抄近路去截击赫连定。赫连定的军队出击,碰巧一个小将犯了罪逃到敌人那边去了,把赫连定的情况都告诉了斤。赫连定知道斤的军队缺粮少水,就在前后两面设伏埋伏斤。斤的军队大败,斤、娥清、刘拔都被赫连定俘虏了,士兵死了六七千人。后来,拓跋焘攻克了平凉,斤他们才被放了回来。皇帝免去了斤的官职,让他扛着酒食跟在皇帝车驾后面回京,以此来羞辱他。
话说,他先去拜见安东将军,后来官爵降为公爵。当时朝廷要讨伐冯文通,就下令征调幽州百姓和密云丁零族人一万多人,运送攻城器械从南路出发。太延初年,他担任卫尉,后来改封为弘农王,又加封征南大将军,之后还当上了万骑大将军。
后来,世祖皇帝在西堂召集群臣商议讨伐凉州的事。他和另外三十多个人一起进言说:“河西王牧犍,虽然对朝廷不怎么忠心,但表面上还按时进贡,应该对他宽容一些,原谅他的小过错。去年刚打过仗,士兵和战马都疲惫不堪,不宜大规模出兵,应该先稳住他。凉州地势险峻,水草稀少,大军一到,不能久留。他们听说大军来了,一定会坚守城池。如果攻城,很难攻下,野外又没有什么可以掠夺的,最终肯定没什么收获。” 世祖皇帝没听他的,还是出兵了。凉州平定后,因为他的战功,赏赐给他七十户奴仆。因为他是元老重臣,还赏赐给他舒适的车辆,让他负责审理案件,参与朝政咨询。
他这个人啊,聪明能干,见多识广,很会说话,经常谈论先朝的往事,虽然有些说法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总能让人有所收获,听的人都会赞叹不已。每次讨论国家大事,他的意见大多都被采纳,朝廷都很器重他。真君九年,他去世了,享年八十岁。世祖皇帝亲自前往吊唁,非常悲伤,追谥他为昭王。他有很多妻子,儿子也有二十多个。
他的长子他观继承了他的爵位。世祖皇帝说:“他因为关西战败的事,按国家法律应该受罚。但是因为他辅佐过先朝,所以恢复了他的爵位,希望他能够像孟明一样效忠朝廷。现在他已经寿终正寝,君臣之间的关系也圆满了。” 于是,世祖皇帝把他的爵位降为公爵,让他担任广平太守。后来,他又当上了都将,征讨悬瓠,最终死在了军中。
他的儿子延继承了爵位,后来被派去瓦城当镇将,最后也去世了。
他的孙子绪继承了爵位。他先担任散令,后来升任太中大夫,又加封左将军。开建五等爵位制度后,他被封为弘农郡开国侯,食邑三百户。后来,因为制度改变,他的封地被降为县,改封为澄城县开国侯,食邑增加到九百户。最后,他也去世了。
子遵继承了爵位,后来去世了,追赠他为镇远将军、洛州刺史,谥号哀侯。他没留下儿子,爵位也就没了。等到高祖皇帝在位期间,追录前朝功臣,子遵的父亲斤被配享庙庭。世宗皇帝继位后,又特许子遵的侄子鉴继承爵位和封地。鉴后来去世,官至中坚将军、司徒从事中郎,死后追赠为龙骧将军、肆州刺史。
他的儿子叫绍宗,在武定年间当过开府田曹参军。
子遵的另一个弟弟和观,在太祖皇帝时就在宫里当差。太宗皇帝看他们家世代都是军人,就封他为典御都尉,赐爵广兴子,还封他为建威将军。没多久又升为宜阳侯,加封龙骧将军,领牧官中郎将。后来外放,做了冀州和青州刺史,最后去世了。
他的儿子冀州继承了他的爵位。
冀州的弟弟受真,当过中散大夫。高宗皇帝即位后,封他为龙骧将军,赐爵成都侯。后来升迁为给事中,又外放去离石镇当将军。
和观的弟弟拔,在太宗皇帝时就在宫里当差。世祖皇帝即位后,拔逐步升迁,做到侍中、选部尚书、镇南将军,赐爵乐陵公。后来因为犯了错误被流放到边疆,之后又被召回朝廷,担任散骑常侍。他跟随军队征讨蠕蠕,战死沙场。
他的儿子买奴,很受显祖皇帝的宠爱,官做到神部长。他和安成王万安国关系不好,安国伪造诏书在苑内杀了买奴。高祖皇帝处死了安国,并追赠买奴为并州刺史、新兴公。
斤的弟弟普回,当过阳曲护军。
普回的儿子乌侯,在世祖皇帝时被任命为治书御史,封为建义将军,赐爵夷余侯。他跟随军队征讨蠕蠕和赫连昌,因为立功被晋升为城阳公,加封员外散骑常侍,后来外放做了虎牢镇将。兴光年间去世,丧事按照他伯父弘农王规格办理,陪葬金陵。
乌侯的儿子兜,在世祖皇帝时就在皇帝身边当差,跟随皇帝征战,经常拿着御剑。后来因为犯了错误被流放到龙城。不久后被召回朝廷,担任知臣监。之后外放到薄骨律镇当将军,被授予镇远将军的称号,赐爵富城侯。当时高车族叛乱,包围了镇城,兜率军击溃了他们,斩首一千多级。延兴年间去世。
叔孙建,是代郡人。他爸爸去世后,是被昭成皇后也就是王太后抚养长大的,跟皇子们一起长大,待遇一样。叔孙建从小就以聪明勇敢出名。太祖皇帝去贺兰部的时候,叔孙建经常跟在身边侍奉。建国初期,他被任命为外朝大人,和安等等十三个大臣轮流处理政务,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他还跟着秦王李叱去出使慕容垂那里,一去就是六年才回来。回来后被封为后将军。没多久,他又升任都水使者,接着是中领军,被赐爵安平公,还加封了龙骧将军。后来又被派去担任并州刺史。后来因为公务上的事情被免职了,就在邺城的园子里闲赋在家。
太宗皇帝即位后,想起叔孙建以前的功劳,就重新启用他,任命他为正直将军,相州刺史。当时闹饥荒,胡人刘虎等人聚集了一伙人造反,公孙表等人被刘虎打败了。太宗皇帝就让叔孙建恢复以前的安平公爵位,让他统领公孙表等人去讨伐刘虎,结果斩杀了上万个敌人的脑袋。剩下的叛军四处逃窜,跳进沁水里自杀,水都堵住了,一共俘虏了十多万人口。
司马德宗派刘裕去打姚泓,让他的部将王仲德当先锋,准备攻打滑台。兖州刺史尉建带着他的部队丢下城池跑了,渡过黄河。王仲德就顺顺利利地进了滑台城。王仲德就对外宣布说:“晋国的本意是想用七万匹布帛向魏国借道,没想到魏国的守将竟然就这样弃城而逃。”
魏太宗听说这事后,就下令让尉建从河内往枋头方向去看看情况。王仲德进入滑台一个月多,魏太宗又下令让尉建渡过黄河,摆出威风,结果把尉建给杀了,还把他的尸体扔到河里。然后魏太宗就派人去跟王仲德的人说话,质问他们入侵魏国边境的意思。王仲德派司马竺去跟他们交涉,尉建派公孙表去跟司马竺谈。司马竺说:“王征虏是奉刘太尉的命令,进入河西,准备攻打洛阳,消灭山陵地区的叛贼,根本不敢侵犯魏国的领土。太尉自己还派使者去请求魏帝,说明要借道过去。可是魏国的兖州刺史不明白这个意思,一听风声就丢下城池跑了,所以我们才得以轻易进入空城,这可不是我们主动进攻逼迫的啊!魏晋两国友好邦交的原则一直没变。”
公孙表说:“尉建丢城失守的罪过,自有相应的处罚,魏国以后会派更好的地方官来。你们的军队最好往西边走,不然的话,小事可能会引发大的冲突,破坏两国友好关系。”司马竺说:“王征虏现在暂时驻扎在这里,等候大军集结。过段时间就会往西边走,滑台城到时候还会还给魏国,何必非要打旗子擂鼓来炫耀武力呢?”王仲德说话很客气,一直说自己不敢跟强大的魏国对抗,尉建拿他没办法。魏太宗就命令尉建跟刘裕联系,看看刘裕到底是什么意思。
刘裕回答说:“洛阳是晋国的旧都,却被羌族和姚氏占据了。晋国想要收复山陵地区已经很久了,但是国内一直战乱不断,没时间去经营。司马休之、鲁宗之父子,司马国璠兄弟,还有那些桓氏宗族的人,都是晋国的祸害,而姚氏却收留了这些人,想以此来对付晋国,所以我们才去讨伐他们。我们借道魏国,军队刚开始行动的时候,还准备用大量的钱财作为过路费。结果魏国边境守将弃城而逃,所以晋军前锋才能西进,我们根本没有侵犯魏国领土的意思。”刘裕考虑到自己的主力部队在河南,怕魏国切断他的后路,于是就下令北上攻打魏国,等撤兵之后才停下来。这段记载在《帝纪》里。尉建和南平公长孙嵩各自挑选了两千精兵,观察刘裕的行动。这段记载在《嵩传》里。
话说这刘建被调到广阿镇当将军,那些土匪强盗一听他的名号,都吓得躲起来了,他的威名那是相当响亮啊!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升官了,当上了使持节、都督前锋诸军事、楚兵将军、徐州刺史,领着大军从平原渡过黄河,一路平定下青州兖州等地。他一到济河,刘裕手下的兖州刺史徐琰就吓得逃到彭城去了,刘建顺利地进入青州。 之前在济河东边聚集了一帮人的司马受之、司马秀之,也带着人马投降了。刘建进军临淄。
这时候,刘义符手下的东牟太守,清河人张幸,躲在孤山上。听说刘建来了,就带着两千人马在女水迎接刘建,然后一起围困刘义符在青州的刺史竺夔,把他困在了东阳城里。刘义符赶紧派大将檀道济和王仲德去救竺夔,但刘建没拿下东阳城就撤兵了。因为这次的战功,刘建被封为寿光侯,还加官镇南将军。
刘建上表给皇帝说:“我之前派和尚僧护去彭城打探消息。僧护回来报告说,敌人已经北上,前锋将领徐卓之已经到了彭城,大将军到彦之的军队也在泗口,正在戒备,随时可能发动进攻。我听说,治理国家要居安思危,不能忘记危险。我们应该赶紧整顿军队,增加驻军,做好准备,等待他们来犯。如果事先不做准备,到时候就很难把他们消灭了。再说,吴越那些人善于水战,现在跑到北方来,放弃了他们的优势。敌我双方的情况已经不同,劳逸程度也不一样,平定叛乱,取得胜利,就在今天了!虽然我年纪大了,计谋也不多,但是皇上对我的恩宠太大了,我承担着这么重要的责任,平定叛乱是我的愿望。所以,我一直都在准备着,希望能为国家出一份力。希望陛下不要担心南方的局势。” 皇帝很高兴,回信赏赐了他衣物和马匹。
建和汝阴公长孙道生一起渡过黄河,到了河南。彦之、仲德他们从清河进入黄河,向东逃到青州。刘义隆的兖州刺史竺灵秀放弃了须昌,往南逃到湖陆地区。建率兵追击,大败竺灵秀,斩首五千多级,一直打到了邹鲁地区,然后驻扎在范城。世祖听说建的威名震动南方,刘义隆很害怕他,于是任命建为平原镇大将,封他为丹阳王,还加封他为征南大将军、都督冀青徐济四州诸军事。
之前,简文帝把幽州以南的戍兵都集中到黄河边,一部分去攻打洛阳,一部分去攻打滑台。刘义隆派檀道济、王仲德去救援滑台,建和汝阴公长孙道生去阻击他们。建采取分割包围的战术,派轻骑兵袭击敌军前后,烧毁敌军的粮草,切断他们的粮道。檀道济的军队因为缺粮,叛逃的人越来越多,所以安颉他们才能攻下滑台。
建这个人很聪明,很有智慧,东征西讨,总是担任军队的谋略策划者。他治理军队井井有条,军纪严明,号令清晰。而且他还很有品德,尊重贤才,爱护士人。他在平原待了十多年,深得内外民众的爱戴,边境地区的人都对他赞誉有加,魏朝初期有名的将领很少有人能比得上他。南方都很害怕他的威名,青州、兖州地区都不敢来侵犯。太延三年,他去世了,享年七十三岁。世祖很悲痛惋惜他,追谥他为襄王,并在金陵赐予他厚葬。
建的长子俊,字丑归,从小就聪明伶俐。十五岁的时候就在宫里当侍卫。他为人谨慎小心,年轻时没有什么过错。他擅长骑射,后来当了猎郎。太祖去世后,清河王绍关闭了宫门,太宗当时在宫外。绍逼迫俊来帮助他。俊表面上听从了绍,实际上心里忠于太宗,还和元磨浑等人一起劝说绍,最终让绍归顺了太宗。这件事记载在《磨浑传》里。当时太宗身边只有车路头、王洛儿等人,得到俊等人的帮助后,太宗非常高兴,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心腹。
唐太宗登基后,就让张俊担任拾遗左右,后来升迁为卫将军,还被封为安城公。有一次,朱提王悦偷偷带刀进宫,想造反。张俊发现悦的行为很不对劲,立刻上前抓住他,从悦身上搜出两把匕首,当场把他杀了。因为张俊之前立下很多功劳,国家大事都交给他处理。官员们要上奏朝廷,都要先经过张俊审核,再呈给皇帝。
张俊为人公正温和,从来不轻易动怒。他忠诚厚道,从不巴结上司,也不欺压下属。每次奉命出使,他都非常认真细致地交代任务,让办事的人吃饱喝足再回去,如果事情保密性比较高,他还额外加餐。所以,上上下下都很敬佩他。泰常元年,张俊去世了,那年他才二十八岁。太宗皇帝非常悲痛,亲自去吊唁,朝野上下都很惋惜。朝廷追赠他侍中、司空、安城王等爵位,谥号为孝元,还用上好的棺材和车驾为他送葬,陪葬金陵。他的儿子张蒲继承了他的爵位,后来也立下大功。以后,那些地位显赫的大臣去世了,朝廷给他们办丧事,都按照张俊的规格来,不能超过。张俊死后,太宗皇帝对他的妻子桓氏说:“你们夫妻生前荣华富贵,死后也应该葬在一起,如果你愿意殉葬,就随你的便。”桓氏于是就自缢身亡,最终和张俊合葬。
张俊的弟弟张邻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后来降为丹阳公。他从小聪明伶俐,很有名气。后来慢慢升迁到北部尚书,大家都说他是个好官。之后又升任尚书令。后来被派去凉州做大将,还加封镇西将军。张邻和副将奚牧都是权贵子弟,他们都贪财好色,飞扬跋扈。结果两人互相揭发对方的罪行,都被处死了。
史书上说:奚斤一生忠孝,征战屡获胜利,在平凉之战中,他英勇杀敌,壮烈牺牲。虽然他因为崤之战的失利被免责,但他的功劳并没有被肯定,可朝廷对他还是恩宠有加,追封他进了庙堂。叔孙建年轻时就勤恳尽职,最终也立下了战功。他治理边疆很有办法,威震夷狄。张俊辅佐太宗皇帝,在动荡的年代展现了他的忠义,他识破朱提王的叛乱,有当年霍光辅佐汉宣帝的风范。再加上他为人温和正直,深受朝野喜爱,可以说是古往今来难得的贤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