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古人讲,“孝,德之本”,“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这可是做人的头等大事啊!可是现在这世道,人心不古,讲究孝道的人少了,就像孔子的学生那样,衣锦还乡不忘本,诗人那样,思念着简朴的帽子。人活着,就要尽孝道,死了也要表达哀思,要是能感动鱼鸟走兽,那更是了不起了!那些平时嘘寒问暖,侍奉父母,甚至比一般人做得更好的人,都是超越世俗的。这本书,就记录了赵琰等人的孝行。

赵琰,字叔起,是天水人。他父亲温,曾经做过杨难当的司马。当初苻氏造反,赵琰被乳母带着逃到了寿春,十四岁才回到家乡。他孝顺父母,对父母饮食起居都亲力亲为,亲自调理饭菜。后来朝廷在京城实行节俭,婢女偷拿米粮去卖,赵琰发现后严厉责备,并且命令留下那些粗糙的米糠。有一次,他送儿子应去冀州娶媳妇,路上有人偶然得到一只羊,走了三十里路赵琰才知道,就命令把羊送回原处。又有一次,路过人家,主人招待他吃羊羹,赵琰查问得知是偷来的羊做的,就坚决不吃。他还让人买了犁铧,剩下六个犁铧,就让送还给卖犁铧的人。卖犁铧的人很感激,但赵琰坚持不收,命令把犁铧扔在那里就走了。他最初做过兖州司马,后来升任团城镇副将。回到京城后,做了淮南王手下的长史。当时朝廷规定很严格,不允许越过关卡把人葬在老家。赵琰三十多年都没能把父母葬回老家。每逢祭祀,他都悲痛不已,尽心尽力地祭奠。每逢节日,他都不接受儿孙的祝贺。年纪超过六十岁了,孝心却更加坚定。他感叹时光飞逝,父母的坟墓迟迟不能迁回,于是就绝食,不吃任何美味佳肴,只吃麦子。八十岁那年去世了。后来迁都洛阳,他的儿子应等人就把他的父母迁回老家安葬了。

赵琰的弟弟赵煦,字宾育,擅长音律,以歌声闻名于世,官至秦州刺史。

长孙虑,是代郡人。他妈妈因为喝酒,他爸爸真生气地呵斥她,不小心用杖打死了她。他爸爸被县里抓起来,要判重刑。长孙虑就上书尚书说:“父母吵架,本来没什么恶意,只是因为意外,一下子就酿成大祸。现在母亲刚去世还没下葬,父亲随时可能被处死。我兄弟五个,都还小,我是老大,今年十五岁,还有一个四岁的妹妹,我们相依为命,根本无法生存下去。如果父亲被处死,我们全家都会流落街头,我请求用我的命换父亲的命,让这些年幼的孩子们能活下去。”尚书把这事儿奏报给高祖皇帝,说:“长孙虑对父亲是孝子,对弟弟妹妹是仁兄,这情况实在让人同情。”高祖皇帝下令特赦了他父亲的死罪,只是把他发配到边远地区去了。

乞伏保,是高车部族的人。他父亲在显祖皇帝时期当散骑常侍,还管着牧曹尚书的职务,被封为宁国侯。他父亲为人忠诚谨慎,总是待在皇帝身边,负责传达圣旨。皇帝赏赐给他父亲宫女河南宗氏,宗氏去世后,又赏赐给他宫女申氏,申氏是宋太子的左率申坦的姐姐的女儿。一年多后,乞伏保的父亲去世了,申氏抚养乞伏保长大。申氏性情严厉,经常打骂乞伏保,但乞伏保一直孝顺恭敬,一点怨言都没有。乞伏保继承了他父亲的侯爵,按规定降为伯爵,后来慢慢升迁到左中郎将。每次领到俸禄赏赐,不管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都会详细地报告清楚。后来被派到鄯善镇做将领。申氏八十多岁的时候,乞伏保亲手做了一辆马车,亲自搀扶着申氏,申氏也很高兴地跟着他。申氏去世后,乞伏保辞官,把申氏的灵柩送回洛阳。后来他又官复原职,还兼任了南中郎将,最后去世了。

孙益德,是乐安郡人。他母亲被人害死了,孙益德年纪虽小,却为母亲报了仇。回家后,他在母亲的灵柩前哭泣,等待县官来处理这件事。高祖皇帝和文明太后觉得他年纪虽小,却如此孝顺,而且他没有逃跑逃避罪责,就特赦了他。

董洛生,是代郡人。他守丧期间,礼节做得过于周到,皇帝下令派秘书中散温绍伯带着圣旨去安慰他,让他节哀顺变,不要太过悲伤,以保全孝道。皇帝还下令让他的宗亲们互相劝慰鼓励他,不要让他因为过度悲伤而失去理智。

杨引,是襄垣县人。他三岁就没了父亲,一直由叔叔抚养长大。他母亲九十三岁去世的时候,杨引已经七十五岁了,他悲痛过度,哀伤超过了礼仪规定的程度。三年守孝期满后,他还因为没来得及尽孝于父亲而后悔不已,于是又穿上了最粗陋的丧服,吃着粗茶淡饭,发誓要终身守孝。整整十三年,他的哀思都没有改变,三百多位乡邻为他上书称赞他的孝行。有关部门上奏朝廷,请求表彰他的孝行,恢复他家人的身份,并树立他的孝子牌坊。朝廷下诏书,专门为他编撰集子,表彰他的至孝行为,还授予他一个闲职。

阎元明,是河东安邑人。他从小就非常孝顺,他的孝行在乡里广为流传。太和五年,他被任命为北随郡太守。因为要到外地做官,远离母亲,阎元明非常悲伤,他的母亲也思念儿子,哭得眼睛都看不见了。阎元明悲痛地哭喊着上诉,请求回家奉养母亲。他一见到母亲,母亲的眼睛就睁开了。刺史吕寿恩将此事上报朝廷,朝廷下令表彰阎家为孝门,免除他们家的赋税、徭役,让他们安心奉养母亲到老。母亲去世后,阎元明守孝期满,但他心中一直怀念母亲,每逢忌日都悲痛不已,邻居们都能听到他的哭声。他和兄弟们关系融洽,长幼有序,生活虽然清贫,却安贫乐道,最终兄弟几人白发苍苍,一起走向人生的终点。

猗氏县还有一个人叫令狐仕,他和他的三个兄弟早年丧父,十几年来一直悲痛地思念父亲,他们孝顺地奉养母亲,孝行在乡里传扬。他们勤劳耕作,积攒粮食,并且乐善好施,从不吝啬。

河东郡还有杨风等七百五十人,他们联名上书,称赞乐户皇甫奴兄弟。虽然皇甫奴兄弟在军队中服役,生活艰苦,但他们的品德却很高尚,他们对继父的孝顺非常令人敬佩。

东郡小黄县的董吐浑兄弟,侍奉父母非常孝顺,三代同堂,家庭和睦。景明初年,畿内大使王凝奏请朝廷表彰他们的孝行,朝廷批准了。

吴悉达,是河东闻喜人。他兄弟三个,年纪都很小的时候,父母就被别人杀害了。一年四季,他们都哭着怀念父母,乡邻们都被他们的悲伤感染了。长大后,他们报了仇,然后搬到永安避难。兄弟几个同住四十多年,家庭和睦,谦让互助,勤劳分工。即使在歉收年景,家里都吃不饱饭,但如果有客人经过,他们一定会拿出所有东西招待。每当乡里有人去世,他们都会主动提供车马,帮忙送葬。邻居家有孤贫困窘的人,他们总是毫不犹豫地解下衣裳,分出粮食去接济。乡里五百多人一起到州里去称赞他们兄弟的善行。刺史因为悉达兄弟在乡里的好名声,特地赠予悉达父亲“渤海太守”的匾额。后来,悉达想要改葬父亲,却找不到坟墓,四处寻找都找不到,他昼夜不停地哭喊,向神灵呼号。突然,悉达脚下地面塌陷,找到了父亲的墓志铭。于是他把曾祖以下三代九位先人的坟墓都迁葬了,为此倾尽家产,没有向任何人求助,悲伤憔悴,比当初父母去世时还要难过。有关部门上报朝廷,朝廷下令在他们家门上树立旌表,免除徭役,以此表彰他们的孝义。

接下来是另一个故事。齐州人崔承宗,他父亲在宋朝时在汉中做官,母亲去世后,就葬在了那里。后来青州和徐州归属北魏,他和汉中就隔绝了。崔承宗非常孝顺,不远万里,冒着危险,偷偷地把母亲的灵柩背回京城。黄门侍郎孙惠蔚听说后说:“我从这个人身上看到了廉洁正直的情操啊!”于是,他按照最高的礼仪去吊唁,就好像和崔承宗是老朋友一样。

王续生,是荥阳京县人。继母去世后,他守孝期间,拄着拐杖才勉强能站起来。等丧事办完,他的头发都掉光了。有关部门上报朝廷,世宗皇帝下令在他家门上树立旌表,免除徭役。

李显达,是颍川阳翟人。父亲去世后,他七天不吃不喝,头发都掉光了,身体也瘦弱不堪。六年时间,他一直住在墓地旁边,哭声不断,几乎要耗尽生命。州牧、高阳王雍把这件事上报朝廷,灵太后下令在他家门上树立旌表。

最后是张升的故事,他是荥阳人。父母去世后,他守孝期间,头发都掉光了,不吃不喝,还吐了好几升血。朝廷下令在他家门上树立旌表。

仓跋,是荥阳京县人。他母亲去世后,五天没吃没喝,吐了好几升血,因为过度悲伤而消瘦憔悴,乡里人都称赞他。官府上报朝廷,皇帝下令在他的家门上竖立旌表。

王崇,字乾邕,是阳夏雍丘人。他和兄弟们都以孝顺闻名。他亲自下地耕种,供养两位年迈的父母。后来他在梁州镇南府做主簿。母亲去世后,他拄着拐杖才勉强站起来,头发都掉光了。还没来得及下葬,暂时停放在家西边。王崇住在灵柩旁边,日夜哭泣,连鸽子都成群结队地飞来。其中有一只小鸟,羽毛是黑色的,眼睛是黑色的,个头跟麻雀差不多大,就停留在王崇的屋檐下,早晚都不离开。等母亲的丧事办完,他又遇到了父亲去世的丧事,悲伤过度,超过了礼仪的要求。那一年,阳夏地区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冰雹,凡是风雹刮到的地方,飞禽走兽都暴死,草木都被摧毁。可是当风雹刮到王崇的田地附近时,就停了下来,他家十顷的禾苗竟然一点都没受损,等风雹过了王崇的田地,又开始肆虐了。大家都说这是王崇至孝的行为感动了上天。王崇即使除服了,也仍然住在墓地旁边。在他屋前长出了一棵草,茎叶非常茂盛,没有人认识这是什么草。到了冬天,又有一只乌鸦在他屋顶上筑巢,孵育了三个孩子,等小乌鸦的羽毛长全了,它们都很温顺,一点也不害怕人。地方官听到这件事后,亲自去查看。州府上报朝廷,也在他家门上竖立了旌表。

郭文恭,是太原平遥人。他做过太平县令。七十多岁的时候,父母相继去世。郭文恭非常孝顺,就住在祖父母的墓地旁边,每天早晚都跪拜。他光着脚,背土堆祖父母的坟墓,无论寒暑都坚持不懈,多年如此,看到的人都忍不住叹息。尚书上报朝廷,也在他家门上竖立了旌表。

史官说:“能够感动天地,遍及四海的,只有孝道而已。然而,孝敬的开始,以及表达哀思的方式,有很多种,但其根本目的只有一个。那些非常聪明的人,是天生就具备孝顺的品质;普通人也可以通过努力做到孝顺。等到他们成名之后,他们的美德都是一样的。像赵琰这些人,有的出身于公卿之家,凭借礼教来培养孝心;有的出身于普通人家,并非因为外界的奖励和劝导才做到孝顺。他们有的背土堆坟,有的悲伤过度以致损害了自己的身体,虽然违背了先王的礼制,但从他们的行为中,我们也能看到他们仁爱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