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羲,字幼驎,是河南开封人,是魏国将作大匠浑的后代,具体是第八代孙。他曾祖父豁,做过慕容垂手下的太常卿。他爸爸晔没当官,娶了长乐潘氏的女子,生了六个儿子,个个都有点志气,而郑羲是最小的,也是兄弟几个里头最擅长读书写字的。 年轻的时候,他就考中了秀才,还娶了尚书李孝伯的女儿为妻。高宗快去世的时候,他被任命为中书博士。

天安年间刚开始的时候,刘彧手下的司州刺史常珍奇占据了汝南,然后投降了朝廷。皇帝显祖就派殿中尚书元石当主将去迎接他,顺便安抚淮汝地区,还让郑羲跟着元石一起出征。到了上蔡,常珍奇带着三百文武官员出来迎接,见面之后,他们商量着想把军队驻扎在汝南的北边,暂时不进城。郑羲就对元石说:“这种事要赶紧办,现在常珍奇虽然来了,但他的心思还不好琢磨,不如直接进城,控制住城门和府库。就算他心里不乐意,咱们也要掌握主动权。”元石听了郑羲的话,就策马直接进了城。城里还有几百个常珍奇的亲兵,都在常珍奇的家里。元石攻下城池后,就有点骄傲自满了,摆酒设宴,玩得乐呵呵的,一点也不设防。郑羲就对元石说:“我看常珍奇脸色不太好,咱们得加强戒备,防着意外情况发生。” 当天晚上,常珍奇果然派人放火烧府邸,想趁着救火的机会闹事,结果元石早有准备,这才没让他得逞。第二天早上,郑羲拿着皇帝赐的白虎旗去安抚郭邑的百姓,大家这才安心下来。

明年春天,刘裕又带兵去打汝阴。汝阴太守张超死守城池,就是不肯投降。石虎率领精锐部队猛攻,但还是没攻下来,只好退到陈项,商量着要不要回长社,等到秋天再打。 大家都巴不得赶紧回去,都说这是个好主意。 可是王羲之却说:“现在张超正让老百姓拼命往城里搬石头,城里人挤人,像蚂蚁一样,这城撑不了多久了,咱们应该安心等着他投降。等张超的粮食吃光了,他肯定要跑,咱们只要等着就行了,到时就能轻轻松松地抓到他。 要是现在撤兵回长社,路途遥远,张超肯定趁机加固城防,多储备粮食,以后再想打就难了。” 石虎没听他的,就带兵回长社去了。 到了冬天,他又去攻打张超,结果张超早有准备,王羲之的计策没用上,又打了个无功而返。过了好几年,张超死了,杨文长接替他守城,结果粮食吃光了,城也守不住了,这才被攻破。 最后证明王羲之的计策是对的。淮北平定后,王羲之被升迁为中书侍郎。

延兴年间刚开始的时候,阳武有个叫田智度的人,才十五岁,就妖言惑众,在京城附近闹事,搞得人心惶惶。因为王羲之在河南很有威望,大家都相信他,所以朝廷派他快马加鞭地去劝说那些人。王羲之到了之后,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既讲清楚造反的祸害,又加大悬赏鼓励投降,十天之内,那些人就都散了。田智度逃到颍川,没多久就被抓住了,然后被杀了。因为这次立功,王羲之被封为平昌男,还被加封为鹰扬将军。

话说高祖初期,我爹兼任员外散骑常侍的职务,还被临时授予宁朔将军、阳武子的称号,奉命出使刘准那里。当时中山王叡权势滔天,身边设了不少王官,我爹就给他当了老师。之后好几年都没升迁,家底也挺薄,他就干脆请假回家了,结果一拖就再也没回去上班。后来李冲得势,跟我们家攀上了亲戚,这才把我爹请回家,做了中书令。

文明太后为了她爹燕宣王在长安修建庙宇,庙建成后,朝廷又让我爹兼任太常卿,还临时授予他荥阳侯的爵位,让他带着一帮官员去长安祭拜庙宇,并在庙门口刻石立碑。回来后,因为办事有功,朝廷不仅保留了他的侯爵,还加封他为给事中。之后他又外放,担任安东将军、西兖州刺史,还被临时授予南阳公的爵位。我爹这人收受了不少贿赂,政绩全靠钱堆出来的。而且他还特别小气,老百姓送礼给他,他连杯酒肉都不给人家,西门收的羊和酒,东门就拿去卖了。不过因为跟李冲有关系,所以官府也没人敢管他。

酸枣县令郑伯孙、鄄城县令董腾、别驾贾德、治中申灵度,这些人都在任上清正廉洁,勤于政务,爱护百姓,我爹还专门上表推荐他们,当时舆论也多有赞扬。后来文明太后把她的女儿嫁给了高祖当嫔妃,朝廷又把我爹召回朝廷,让他担任秘书监。

太和十六年,我爹去世了,朝廷赠送了五百匹布。尚书奏请给他谥号“宣”,但是皇帝下诏说:“给死人定谥号,要遵循祖宗的规矩,要褒扬善恶,树立典范。像何曾,虽然孝顺,但正直的历史学家也没改掉他‘缪丑’的谥号;贾充虽然受晋武帝宠信,但正直的人还是称他为‘荒公’。我爹虽然年轻时有文采,但做官期间不廉洁。他学古代圣贤的成效,没在朝政上有所体现;他贪财的事迹,却在老百姓中广为流传。用‘宣’来形容他,实在不合适。而且他前几年被选拔,也不是按照正常的程序,而是因为皇后的关系,他的功绩也没什么显著之处。尚书你这是徇私枉法,违背了祖宗的规矩!根据《谥法》:博闻多见曰‘文’,不勤成名曰‘灵’。可以赠送他原来的官职,谥号就用‘文灵’吧。”

老大叫懿,字景伯,是个博览群书、很懂世事的人。他一开始当了个小官,叫中散、尚书郎,后来慢慢升迁,当上了骠骑长史、尚书吏部郎、太子中庶子,最后还继承了荥阳伯的爵位。懿这个人挺有闲情雅致,又很有治国理政的才能,高祖皇帝很赏识他,让他兼任给事黄门侍郎和司徒左长史。

世宗皇帝刚登基那会儿,因为懿的堂弟思和参与了咸阳王禧的谋反,懿和他弟弟,当时是通直常侍的道昭,都受到了牵连,被关了起来。后来放出来了,就让他当了太常少卿,还加了个冠军将军的头衔,之后又外放,做了征虏将军、齐州刺史,没多久又升了平东将军。懿这个人喜欢鼓励百姓努力生产,处理事情也很果断,虽然说不上特别清廉,但只要是正义的事情,他都会去做,所以老百姓还是很怀念他的。永平三年,他去世了,朝廷追赠他本将军、兖州刺史的官职,谥号穆。

他的儿子恭业继承了他的爵位。到了武定三年,因为卷入了房子远谋反的事情,被处死了。

我弟弟道昭,字僖伯,从小就爱学习,博览群书。一开始他在中书省当学生,后来升迁为秘书郎,接着被任命为主文中散,又调任员外散骑侍郎、秘书丞,还兼任中书侍郎。有一次跟随皇上出征沔汉地区,高祖皇帝在悬瓠的竹堂设宴款待臣子,道昭和我一起陪着皇上。宴会进行到兴头上,大家喝得高兴,高祖皇帝就唱了一首歌:“白日光天兮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彭城王勰接着唱道:“愿从圣明兮登衡会,万国驰诚混内外。”郑懿也唱道:“云雷大振兮天门辟,率土来宾一正历。”邢峦唱道:“舜舞干戚兮天下归,文德远被莫不思。”道昭也跟着唱道:“皇风一鼓兮九地匝,戴日依天清六合。”高祖皇帝又唱了一首歌:“遵彼汝坟兮昔化贞,未若今日道风明。”宋弁也唱了一首歌:“文王政教兮晖江沼,宁如大化光四表。”

高祖皇帝对道昭说:“你虽然因为升迁而事务繁忙,但仍然和那些有才华的人一起吟诗作赋,所以我让邢峦负责收集整理并撰写序言。你正值壮年,却多次遭遇不幸,每次回到书桌前,心里总是感慨万千啊!”不久,道昭被正式任命为中书郎,后来又升迁为通直散骑常侍。北海王详担任司徒,任命道昭与琅邪王秉为谘议参军。

后来道昭被任命为国子祭酒,他就上表说道:“我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要有人才;而培养人才的关键,莫过于重视教育。现在国子学堂舍舍简陋,学生们连基本的诵读都难以保证。城南太学,汉魏时期的《石经》,现在都残破不堪,杂草丛生。路过的孩子都为此叹息,有心人更是感到惋惜;更何况我主管教育,却不能对此置之不理。恳请皇上垂怜,能够关注此事。如果我的想法能够得到采纳,希望皇上能下令尚书省和门下省,认真研究规划建设方案,这样就能很快地修缮太学,恢复汉魏石经,在帝都重建经典,传承优良的文化传统,这将是造福天下的伟业啊!” 但是,他的请求并没有得到批准。

广平王怀当上司州牧,让道昭跟宗正卿元匡一起管理州里事务。道昭又上奏说:“我听说唐尧虞舜开创盛世,以文化教化作为根本;殷商周朝治理天下,以道德和技艺为先。所以,礼乐是国家的根本,一刻都不能废弃。因此,周朝广泛推行教化,天下百姓都安居乐业;鲁国遵循周朝的礼仪,强大的齐国也归顺了鲁国。到了战国时期,战争不断,典籍焚毁,儒生被坑杀,破坏了仁义的根本,崇尚的是战争策略,导致天下分裂,百姓流离失所,几十年间,老百姓没有安宁日子过,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到了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在平定天下的时候,还优待叔孙通等人;光武帝中兴,在平定乱世的时候,又让郑众、范升校对东观藏书。到了魏晋时期,又哪一次不是重视典籍,在军队中也注重学习呢?陛下您想想看,魏国的兴起,虽然当时还有很多敌人没消灭,战争还在边境进行,但是仍然招揽贤才,兴办学校,所以才能把道义传播到全国各地,把盛德传播到万国,教化深入人心,风气为之一变。现在我们正处于太平盛世,开创了无疆的基业,定都洛阳,开创宝历新纪元,天下百姓都感受到了太平盛世的祥和,四面八方都沉浸在安乐之中。但是顽固的闽越吴地,阻碍了教化的传播,先帝曾经震怒,不停地出兵征讨。可是先帝在平定叛乱之余,仍然重视典籍,任命御史中尉李彪和吏部尚书、任城王澄等人精心挑选人才,来发展文化教育。澄等人按照旨意,设置了四门博士四十人,国子博士、太学博士以及国子助教,早就已经选定了。按照先帝的旨意,应该尽快完成,但是因为国家事务繁忙,一直没来得及设立。从那时到现在,差不多十年了,学校衰败,四科经学荒废了。导致那些有学问的老前辈,收藏着经书却不讲学;那些年轻的后辈,丢弃了根本,追求那些末节的东西。争名夺利的风气,就是由此而来的。

陛下您英明睿智,目光远大。边疆地区还没有完全归顺,应该以教化来感化他们;远方的蛮夷最终会归顺,应该用文化教化来感化他们。陛下您应该重视经典书籍,爱护典籍。这样才能使教化超过先秦两汉,德行超过唐虞时代。所以陛下多次下旨,重视学校建设,房屋已经修好了,但是学生还没有招募。我学识浅薄,对经书典籍了解不多,但是我以前参与过律令的修订工作。我按照以前的制度,查找以前的资料,制定了学校的规章制度,事情办完后就上呈了。从那时到现在,还没得到批复。但是学校荒废多年,经学也因此停滞不前。请求您批准这份学令,尽快颁布实施,这样选拔人才就有依据了,招收学生也有标准了。”皇上说:“你重视儒学,提倡学习的用心,真是令人感动啊!新的规章制度很快就会颁布,实施起来也不会有什么困难,你真是尽职尽责,忧国忧民啊!”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道昭上奏说:“我到中县已经快十年了,当地士绅都丢了工作,祭祀典礼也荒废了,导致朝廷人才凋零,没有良好的社会风气,这不利于国家发展和教化百姓。我从前几年就开始多次请求设立学校和招收学生,但一直没有得到回复,看来是因为我能力不足,没有让朝廷重视吧。现在学校的房子已经修好了,宿舍也大致建好了,老师也到位了,可以开始上课了。虽然新的命令还没下来,但我请求先按照之前的规定招收国子监学生,逐步开展教学,使教育有章可循,儒家风气不衰落,让后辈看到学习的意义,学生们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好处。至于孔庙已经建成,祭祀典礼也准备开始了,那些仪式上的揖让之礼,就等命令下来再说吧。” 奏章没得到回复。后来他被调任秘书监、荥阳县中正。之后外放担任平东将军、光州刺史,又调任青州刺史,将军的职位不变。再次回到朝廷担任秘书监,并加封平南将军。熙平元年去世,追赠镇北将军、相州刺史,谥号文恭。道昭喜欢写诗赋,总共有几十篇。他在光州和青州任职期间,政治宽厚,不滥用刑罚,深受百姓爱戴。

道昭的儿子严祖,长得挺有派头,粗通文史。他历任通直郎、通直常侍。但他为人轻浮,不认真学习,依附权贵,追逐名利,家风败坏,臭名远扬。在出帝时期,御史中尉綦俊弹劾严祖与宗氏的堂姊私通。当时的人都觉得很丢脸,不敢提起,而严祖却一点都不觉得羞愧。孝静初年,他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左光禄大夫、鸿胪卿。之后外放担任北豫州刺史,官职不变。从州里回来后,又担任鸿胪卿。去世后,追赠都督豫兖颍三州诸军事、囗囗将军、司空公、豫州刺史。

严祖的弟弟敬祖,性格也比较粗鲁。一开始担任著作佐郎。郑俨兵败的时候,他被乡里的人害死了。

敬祖的弟弟述祖,在武定年间担任尚书。

述祖的弟弟遵祖,担任秘书郎。去世后,追赠辅国将军、光州刺史。

遵祖的弟弟顺,死的时候是太常丞。

自从灵太后临朝听政开始,社会风气就有点败坏;等到元义专权,更是公然作恶,贪污腐败。从那时起,那些名门望族,也开始变得混乱不堪,官府也不管,婚嫁官职上都没有什么惩罚,有识之士都为此感到惋惜啊!

羲五兄弟:老大叫长白驎,老二叫小白,老三叫洞林,老四叫叔夜,老五叫连山。他们都仗着自己家世好,蛮横无理,乡里乡亲都恨不得把他们除之而后快。

长白驎的孙子叫道慓,当过郡太守。小白当过中书博士。

他们的弟弟胤伯,很有本事,从中书博士升到侍郎,又升到司空长史。高祖皇帝还把女儿嫁给了他。后来他又外放当了建威将军、东徐州刺史,又调任广陵王征东府长史,兼任齐郡内史。最后死的时候是鸿胪少卿,谥号简。

他的儿子希俊,没当官就死了。另一个儿子道育,在武定年间,当过开封太守。

希俊的弟弟幼儒,为人好学,品行端正,当时名声很好。丞相、高阳王雍把女儿嫁给了他。他后来当过尚书郎、通直郎、司州别驾,是个很称职的官员。死后,追赠散骑常侍、安东将军、兖州刺史,谥号景。可惜的是,幼儒死后,他的妻子却是个淫荡凶狠、蛮横无理的女人。他们的儿子敬道、敬德,也不成器,都跑到关中去了。幼儒的堂兄伯猷经常对亲戚朋友说:“我弟弟很有才华,本来可以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可惜娶了这么个老婆,现在他死了,比死了还难受,真是令人悲叹啊!”

胤伯的弟弟平城,当过太尉谘议。广陵王羽把女儿嫁给了他。后来他又外放当了东平原太守。他这个人性格狂放,爱喝酒,当官贪污腐败。死后,追赠征虏将军、南青州刺史。

老大,叫伯猷,那可是个博学多才的主儿,年轻的时候就出名了。考中了司州秀才,射策考试还考了个高分,直接被任命为幽州平北府外兵参军,后来又升了太学博士,还当上了殿中御史。跟当时有名有姓的大人物,都交情不错,走得很近。肃宗祭祀的时候,皇上还点名让伯猷记录祭祀的仪式和含义。安丰王元延明去徐州打仗,还把伯猷带去当行台郎中。事情平息后回到都城,伯猷又升了尚书外兵郎中,负责记录皇帝的起居,因为军功还被封为阳武子。之后又慢慢升迁,当上了散骑常侍、平东将军。前废帝刚上台的时候,因为伯猷的岳父是权臣,所以伯猷被提拔为征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还兼任国子祭酒。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升任车骑将军、右光禄大夫,后来又当上了护军将军。元象年间,他以本官的身份兼任散骑常侍,出使萧衍那里。几次出使,萧衍都让他的王子在马球比赛的宴会上跟他行礼。伯猷出使的时候,萧衍还派他的领军将军臧盾去接待他。很多人因此批评伯猷。出使回来后,伯猷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南青州刺史。

他在青州当刺史的时候,贪污腐败,搜刮民脂民膏,因为他老婆是安丰王元延明的女儿,所以更是肆无忌惮地敛财,贿赂公开进行,连亲戚都沾光。老百姓纷纷逃亡,州里变得空空荡荡。他还诬陷好人,说他们要造反,抄了他们的家产,全部据为己有,还杀了他们的男人,把女人充当奴隶。百姓怨声载道,这事儿传遍了各地。后来被御史弹劾,罪名一大堆,够杀好几回了,幸好赶上大赦,才免于一死,但也因此被罢官了。齐文襄王当宰相的时候,经常告诫朝臣,总是拿伯猷和崔叔仁的例子来警示他们。“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要引以为戒啊。武定七年,伯猷被任命为太常卿。同年去世,享年六十四岁。死后被追赠为骠骑大将军、中书监、兖州刺史。

伯猷的弟弟,叫仲衡,在武定年间,当上了仪同开府中郎。

仲衡的弟弟仲辑,考中进士后,进入朝廷做官,担任侍御史,因为军功被封为城皋男爵。后来慢慢升迁,当上了黎阳太守。正赶上元颢攻入洛阳,朝廷让仲辑的舅舅范遵镇守滑台,他和仲辑隔河相望。范遵偷偷率领军队夜渡黄河,想偷袭仲辑,仲辑带领黎阳百姓,在河边坚决抵抗,范遵最终逃跑了。朝廷很赏识他,任命他为司州别驾。不久又升迁为司空长史,之后又升任镇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孝静初年,他被任命为征南将军、东济北太守,兼任肥城戍主,爵位不变。天平四年去世,享年四十九岁。死后被追赠为都督北豫梁二州诸军事、骠骑将军、度支尚书、北豫州刺史。

仲辑的弟弟仲怀孝,在武定年间,担任司徒谘议。他们的堂兄弟洞林子敬叔,做过司州都官从事、荥阳邑中正、濮阳太守,后来因为贪污受贿被免职。仲辑的儿子仲籍,字承宗,做过徐州平东府长史。

仲籍的弟弟仲琼,字祖珍,以办事能力强而闻名。他从太尉谘议做起,后来当上了范阳太守,政绩很好,死后被追赠为太常少卿。孝昌年间,他的弟弟仲俨受到皇帝的宠信,仲琼又再次被追赠为安东将军、青州刺史。仲琼兄弟和睦相处,他们的妯娌之间也都很和睦,家里家外都相处融洽,被当时的人们称赞。仲琼的儿子仲道邕,死在了关西。仲俨的事迹记载在《恩幸传》里。

敬叔的弟弟仲士恭,做过燕郡太守。孝昌年间,因为仲俨的缘故,他被任命为卫尉少卿,不久又升任左将军、瀛州刺史。当时葛荣起兵作乱,占据了河北,瀛州城池失守,他没能守住。后来他又被任命为征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之后又升任卫将军、右光禄大夫。永熙年间去世。死后被追赠为骠骑将军、冀州刺史,再次追赠为尚书左仆射,谥号贞。仲辑的长子仲贞,做过司空掾,后来升迁为从事中郎、南兖州开府司马。

仲贞的儿子仲湛,做过齐济二州长史、光禄大夫。仲湛的弟弟仲昭伯,武定年间,做过东平太守。仲昭伯的儿子仲嘉,很早就去世了。

子大护,在武定年间当过司空户曹参军。 这说的是他当官的事儿,官职听着挺高大上的。

他儿子叔夜,字子伯夏,做过司徒谘议和东莱太守。 死了以后,朝廷还追赠了他冠军将军、太常少卿、青州刺史这些官职,算是对他一生的肯定吧。 另一个儿子子忠,字周子,当过右军将军和镇远将军,死后也追赠了平东将军、徐州刺史。

他弟弟豪,当过长水校尉和东平原太守,也算是个官儿。 子伯夏的弟弟谨,字仲恭,当过琅邪太守。 他儿子子嵩宾,一路升迁,从尚书郎、员外常侍,做到左光禄大夫,最后去世了。

他家有个叫连山的,性格特别严厉暴躁,动不动就打骂仆人,那狠劲儿简直没法说。 结果呢,父子俩都被家里的奴仆给害死了,脑袋都被砍下来扔到马槽底下,那马还驮着凶手跑了。

他儿子思明,那可是个厉害角色,骑马射箭特别厉害。 他爹娘被杀后,他披头散发地带着村里人追杀凶手,一直追到河边。 那奴才骑马跳河想逃,思明本来可以射死他,但他没射,想活捉。 结果那奴才不肯投降,思明一箭射中,那奴才掉下马被水冲走,后来被村民抓住,拉回家给剁碎了。 思明和他弟弟思和,都靠武功立下了战功。 思明后来官做到骁骑将军、直阁将军,因为弟弟思和跟元禧一起造反,被贬到边疆。 后来朝廷大赦天下,他才回到家,没多久就去世了。 死后,朝廷追赠他冠军将军、济州刺史的官位。

子先护这小子,从小就很有胆量,很能打。一开始是员外郎,后来升了通直郎。 皇帝还在当藩王的时候,子先护就和他关系特别铁。后来尔朱荣带兵打洛阳,太后让子先护和郑季明他们死守河桥,结果子先护听说皇帝在河北登基了,直接打开城门迎接尔朱荣进城。 因为这事儿,他被封为平昌县开国侯,封地七百户。 之后又升官,当上了通常侍,还加了个镇北将军的头衔。没多久,又升任前将军、广州刺史,还兼任了假平南将军、当州都督。

那时候有个叫刘举的贼寇在濮阳造反,朝廷就派子先护去当东道都督,平定叛乱。 平定叛乱后,子先护又回到了原来的驻地。后来元颢攻入洛阳,皇帝北上,子先护就坚守州城,带兵抵抗元颢,压根儿不听元颢的命令。 元颢派尚书令、临淮王彧带兵来打他,子先护就带兵出城迎战。 皇帝回洛阳后,特别赏识子先护的忠诚,就给他升官加爵,让他当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襄广二州诸军事、镇南将军,刺史的职位不变,还把他封为郡公,封地也增加了,一共一千三百户。

没过多久,他又升任征西将军、东雍州刺史,还兼任了假车骑将军、当州都督,散骑常侍的职位照旧。 还没等他上任,他又被调到另一个位置,当了都督二豫东雍三州诸军事、征东将军、豫州刺史,其他的官职都没变。 他还兼任了尚书右仆射、二豫郢颍四州行台。 后来又升任车骑将军、左卫将军。尔朱荣死了以后,徐州刺史尔朱仲远带兵打洛阳,打到东郡了。 朝廷派兵去打他,结果都没能把他怎么样。 于是朝廷又让子先护当假骠骑将军、大都督,让他和行台杨昱一起带兵去打尔朱仲远。 皇帝还派了都督贺拔胜去打尔朱仲远,结果贺拔胜投降了尔朱仲远,士兵们都人心涣散。 后来听说洛阳守不住了,子先护的军队溃散了,他就逃到南方躲了起来。

等到废帝当政的时候,尔朱仲远派人去招降他,子先护出山后,却被尔朱仲远给杀了。 等到出帝的时候,朝廷追赠他为持节、都督青齐济兖四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青州刺史,开国侯的爵位也保留着。

思和这个人,曾经做过太尉中兵参军。 后来参与了元禧的叛乱,结果被处死了。

子康业,当官做到通直郎,结果在皇帝在位的时候,因为犯了事被赐死了。

子彬,在武定年间末期,当上了齐王手下的相国中兵参军。

思和的弟弟季长,当过太学博士,后来去世了。

子乔,官职一路升迁,做过司州治中、骠骑将军、左光禄大夫。

羲叔父简,简的孙子尚,这个人长得壮实,很有军事才能。他多次担任统兵将领,东征西讨,凭借军功被封为汝阳男。后来又当过尚书郎、步兵校尉、骁骑将军,最后升迁为辅国将军、太尉司马。之后外放担任济州刺史,将军的职位还保留着。他为政宽厚简便,老百姓都很拥护他。去世后,朝廷追赠他本将军、豫州刺史的官职,谥号为惠。

子贵宾,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一开始当北海王国的常侍,后来又当了员外散骑侍郎,慢慢升迁到尚书金部郎。因为上司犯了事,他也被免官了。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兼任了太尉属官。去世后,朝廷追赠他征虏将军、荆州刺史的官职。

子景裕,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在武定年间末期,当上了仪同开府行参军。

贵宾的弟弟次珍,死的时候是员外常侍。朝廷追赠他安东将军、光州刺史的官职。

贵宾的异母弟弟大倪和小倪,都是些粗鲁凶狠、品行低劣的人,喜欢抢劫盗窃,欺压乡里,老百姓都恨死他们了。在普泰年间,都被尔朱仲远给杀了。

尚的叔父兄弟云,字道汉。曾经在雁门郡和濮阳郡做过官,贪污腐败,劣迹斑斑。肃宗时期,他收了刘腾的贿赂,当上了龙骧将军、安州刺史。后来因为被人举报受贿,被御史弹劾,结果暴病而死。

云的叔父兄弟子敬宾,从秘书郎一步步升迁,做到辅国将军、中散大夫、魏郡太守、金紫光禄大夫。

他儿子士渊,当过司空行参军。

羲的叔父兄弟德玄,在显祖初期,从淮南归附朝廷,被任命为荥阳太守。

他儿子颖考,在太和年间,又当上了荥阳太守。去世后,朝廷追赠他冠军将军、豫州刺史、开封侯的爵位,谥号为惠。

他儿子洪建,当过太尉祭酒。参与了元禧的叛乱,和弟弟祖育一起被处死了。永安年间,朝廷特地追赠他平东将军、齐州刺史的官职。

这个人叫士机,脑子不太灵光,经常犯错。他当过散骑侍郎、司空从事中郎、中书郎,最后死了。

他儿子叫道荫,在武定年间做过开府行参军。他爷爷育,当过太尉祭酒,死后还被追封为平东将军、豫州刺史。他爷爷的弟弟仲明,一开始是奉朝请,后来升到太尉属下工作。因为仲明在当时很厉害,他的堂弟俨和他关系很好,后来仲明被任命为荥阳太守。俨觉得天下要乱了,想带着仲明一起逃到东边去。建义年间,仲明弟弟季明在河阴被杀害了。后来俨回来找仲明,想和他一起起兵,结果被城里的百姓杀了。

仲明的哥哥洪健是李冲的女婿。建义初年,庄帝因为仲明和自己是亲戚,而且仲明的弟弟参与了拥戴他的行动,所以尽管仲明死了,但为了表示对他的忠心,追封他为安平县开国侯,食邑七百户,还追赠他侍中、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雍州刺史这些官职。

仲明的长子道门,在仲明刚开始谋划起义的时候,被派去大梁劝说大都督李叔仁一起起事。李叔仁一开始想答应,但后来听说庄帝已经登基了,他的儿子李拔江就把道门杀了。建义年间,朝廷追赠道门为立节将军、瓜州刺史。

道门的弟弟孝邕继承了爵位。天保初年,爵位按照规定降了。

仲明的弟弟季亮,做过司徒城局参军、员外常侍,死后被追赠为散骑常侍、抚军将军、青州刺史。

季亮的弟弟季明,刚开始是太学博士。正光年间,他当了谯郡太守,还兼任涡阳戍主。萧衍经常派兵来攻打他,他兵力少,又得不到外援,但他独自坚守城池,最终保住了城池。朝廷很赏识他,封他为安德县开国伯,食邑七百户。后来他官职升迁,做到平东将军、光禄少卿。武泰年间,他暗中和尔朱荣联系,想拥立庄帝。后来在河阳,他被乱兵杀了。事情平息后,朝廷追封他为南颍川郡开国公,食邑一千五百户,还追赠他骠骑大将军、尚书左仆射、司空公、定州刺史等官职。

他的儿子昌继承了爵位。武定年间,他做过司徒城局参军。天保初年,爵位按照规定降了。

崔辩,字神通,是河北安平人。他学习涉及经史子集,为人威严端正,仪表堂堂。后来皇上召他当了中书博士、散骑侍郎、平远将军、武邑太守。工作之余,他特别重视提倡学习。六十二岁那年,他去世了。朝廷追赠他安南将军、定州刺史的官职,并谥号为“恭”。

他大儿子叫崔景俊,为人正直,很有风骨,爱好古代典籍,知识渊博。因为他学识渊博,品行端正,被朝廷征召做了中书博士。后来又当了侍御史、中书舍人。皇上派他去接待南朝齐的使臣萧琛和范云,高祖皇帝还赐给他“逸”这个字做名字。之后,他当上了员外散骑侍郎,和著作郎韩兴宗一起商定朝廷的礼仪制度。高祖皇帝很器重他,把他提拔为国子博士,每当有公务的时候,皇帝总是特别召见他单独汇报。国子博士这个职位,特批任命,是从崔逸开始的。后来他又升迁为通直散骑常侍、廷尉少卿。去世后,朝廷非常惋惜,追赠他原来的官职。

子巨伦,字孝宗,从小就没了爹娘,挺可怜的。长大后,他博览群书,文武双全。先是在世宗手下当挽郎,后来升迁到冀州镇北府当墨曹参军,又到太尉府当记室参军。他叔父叔楷当了殷州刺史,巨伦也跟着去了,当长史兼北道别将。 在殷州的时候,碰上贼寇作乱,他认真安葬死难者,抚恤幸存者,因为这事儿,还被贼寇看重了。

葛荣听说巨伦很有本事,想让他当黄门侍郎。巨伦心里特别讨厌葛荣,根本不想去。后来到了五月初五,官僚们聚在一起,让巨伦赋诗。巨伦就来了这么一句:“五月五日时,天气已大热。狗便呀欲死,牛复吐出舌。” 这诗表面上是写天气热,其实暗藏玄机,表达了他不愿为葛荣效力的意思,巧妙地躲了过去。没过多久,他就偷偷拉拢了几个死士,半夜里往南跑。路上碰上几百个贼寇骑兵,大家都吓坏了,觉得这次肯定完蛋了。 巨伦却说:“宁可死在南方一寸土地上,也不愿在北方多活一尺!” 然后他装腔作势地对贼寇说:“我奉了皇帝的命令办事!”贼寇不信,就让巨伦拿出圣旨看看。 火还没点着呢,巨伦就一刀砍死了贼寇头目,其他人见状也跟着一起冲上去,杀死了几十个贼寇,贼寇这才溃散逃跑了。巨伦他们抢了几匹马就走了。 天黑了,迷了路,只能跟着佛塔的灯光走。到了洛阳后,朝廷对他大加赞赏,任命他为持节别将,让他去北方征讨。 话说他叔父去世的时候,巨伦因为太匆忙,丧事办得不太妥当;后来趁着机会,他又偷偷地把叔父的灵柩改葬了,还把家里的财产都带走了。 之后,他被任命为国子博士。

庄帝登基后,巨伦被封为中坚将军、东濮阳太守,还被授予征虏将军、别将的职务。当时河北地区战乱不断,老百姓都躲避战乱,聚集在郡县里,年成不好,大家都很穷困。巨伦拿出自己的钱财接济百姓,尽力帮助他们,大家都很敬佩他。后来元颢攻入洛阳,巨伦坚守郡城,没有投降。庄帝回到洛阳后,让巨伦代理西兖州州事,封他为渔阳县开国男,食邑二百户,后来又升任光禄大夫。三年后,巨伦去世,享年四十四岁。

他的儿子子武继承了他的爵位。在武定年间,子武在怀州卫军府当录事参军。北齐取代北魏后,他的爵位被降了。

一开始,巨伦有个姐姐,聪明贤惠,很有才能,但是不幸一只眼睛失明了。家里亲戚朋友都没人愿意娶她,家里正打算把她嫁给一个条件不好的人家。巨伦的姑姑,她是赵国李叔胤的妻子,为人非常高明慈爱,听到这事儿后特别伤心难过,说:“我哥哥德行高尚,可惜英年早逝,怎么能让这个侄女嫁给低微的人家呢!”于是她主动为自己的儿子崔翼娶了巨伦的姐姐。当时的人都称赞她这种义举。崔氏还给崔翼写了几十首诗,诗词文采斐然,很有道理。

崔翼的弟弟叫崔模,字叔轨。他身高八尺,腰围也差不多八尺。他很早就离开了家,侍奉他的叔叔。他很有抱负和见识。一开始担任奉朝请的官职,后来历任太尉祭酒、尚书金部郎中、太尉主簿,又升任中郎,最后做到太子家令。因为公务上的过失被免职。在神龟年间,朝廷下诏恢复了他的官职,任命他为冠军将军、中散大夫。之后又外放,担任鲁阳太守。正光二年,襄阳百姓秘密请求归附朝廷,朝廷任命崔模为别将,归属淮南王世遵,率领军队前往襄阳。事情败露后,崔模一把火烧了襄阳城郊就回来了。因为没能成功完成任务,被免去了官职。

后来萧宝夤讨伐关陇地区,起用崔模为西征别将,屡立战功,被任命为持节、光禄大夫、都督别道诸军事,加封安东将军。万俟丑奴派将领郝虎南下入侵,崔模打败了他们的营寨,活捉了郝虎。因为这次战功,被封为槐里县开国伯,食邑五百户。当时很多将领都战死沙场,而崔模却能挫败敌人,稳重持重,被誉为名将。后来又代理征东将军、行岐州事。没过多久,他深入敌境追击叛贼,最终战死在陈地。朝廷追赠他为抚军将军、相州刺史。永熙年间,朝廷追录他的功勋,又追赠他为都督定相冀三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相州刺史。他的儿子叫崔士护。

崔楷,字季则,长得挺帅,性格刚强,很有本事。做过朝请郎、员外散骑侍郎、广平王文学。正始年间,因为很多王国官员都不是合适的人选,都被处死了,只有崔楷和杨昱因为多次劝谏而幸免于难。后来他又做了尚书左主客郎中、伏波将军、太子中舍人、左中郎将。因为跟高肇走得近,被中尉弹劾,这事儿《高聪传》里记载着呢。崔楷性格严厉,能压得住那些豪强,所以当时人常说:“别惹崔楷,惹了他你吃不了兜着走!”

冀州好几个地方,经常发大水。崔楷就上书给皇上说:臣听说,当国君的,都应该把老百姓放在心上。所以,他们会时刻关注百姓疾苦,日夜为百姓操心。老百姓挨饿,尧帝都为此叹息;百姓受灾,帝乙都自责。我认为,治理国家和发展农业,关系到老百姓的生死存亡。水旱灾害能否得到解决,百姓能否平安,都取决于此。最近东北好几个州,连续几年大雨,黄河水暴涨,洪水泛滥,到处都是水,田地都淹了,庄稼全毁了,家家户户都没粮食吃,只能吃野菜充饥。肥沃的土地变成了盐碱地,庄稼都变成了野草。想到这些,我心里难受极了,真是忍不住要掉眼泪。

以前大禹治水花了四年时间,这事儿《夏书》里记载着;大禹治水后天下太平,这事儿《虞诰》里记载着。正是因为皇上您勤政爱民,我才日夜操劳,顾不上吃饭睡觉。皇上您英明神武,治理国家有方,德泽广被天下,历代贤臣都受到您的重用。可是自从魏国统一冀州后,就没几年不闹饥荒,幽州、瀛州等地也经常发大水。这可不是什么天灾,而是人祸啊!以前魏国发生水灾,史官还嘲笑过呢;现在这里荒芜一片,我作为臣子,感到非常羞愧。虽然我见识浅薄,但还是斗胆把这些情况禀告皇上。

话说这黄河水,四处漫流,渗透到各个角落,九条支流,时通时塞,河道变来变去的,根本不能照搬古法,都沿着老堤走。为啥呢?想当年黄河在瓠子决堤,梁楚两国差点玩完;后来修了宣防大堤,水又回到老路了。十几年里,人口那是蹭蹭地往上长啊。可后来又在屯氏决堤,河水分成两股,东北好几个郡,就剩下一小部分能活下来了。再往下到灵、鸣一带,那原本肥沃的水田,十成地坏掉了九成,城镇破败,坟墓都被冲毁了。这都是因为河道太小,又不开挖新的泄洪道,河水堵塞,弯弯曲曲,水流不畅造成的。

所以啊,要仔细测量河道弯弯绕绕的地方,开挖一些小沟渠,修建堤坝,该疏通的地方就疏通,提前规划好泄洪路线,别让水流堵着。根据地势高低,一定要选择合适的地点,土木工程一起上,力求方便省事。这样一来,堤坝就坚固如金堤,有了应对各种情况的准备。堤坝之间互相连接,多设水闸,从黄河一直到大海,无论远近,都能畅通无阻,把淤泥和积水都排出去。农闲的九月,就计算工程量、统计功劳;十月,就开始正式动工,立起标尺测量。县里派能工巧匠,画出河道图;郡里派专员,考察可行性。仔细勘察地形,确定河岸位置,辨别河水的走向;用木板划分河道,研究水流的路径。再派人检查验收,分析对错,观察河道两岸,弄清楚通畅与否。就地取材修整河道,不用从远地调人,春天结束就能完工,用不了多长时间。然后就可以利用高低不同的地势耕种,水田种水稻,旱地种桑麻。这样一来,家家户户都能有足够的储备,日子过得富足又殷实。

其实啊,解决水灾的办法,跟古代的井田制好处差不多。说白了,现在也有类似的情况。你看长江以南,地势低洼,阴雨连绵,动不动就十几天。粮食运输全靠船,田里耕作也用不着什么大型农具。可老百姓都没饿肚子,很少看到饿得面黄肌瘦的人。难道是老天爷厚此薄彼,故意惩罚这块地方吗?其实是因为这地方的地势特殊,所以丰收歉收的情况不一样。我以前住在水边,亲眼见过田地荒废的景象,老想着郑国和白国的治水故事,也常常想起王景、李冰这些治水能人。我夜不能寐,心里老惦记着皇上,一心一意想为朝廷出力,就像萤火虫一样微薄的力量,也希望能试一试。希望能让好几个州的老百姓,都能继续耕种,皇上也能借此赈济灾民。邺县的县令当时还笑话我,说我的想法一天就能解决,可我今天把我的真心话都说了。

圣上下了道旨:“好几年水旱灾害,老百姓都饿肚子了,朕日夜牵挂,吃不下饭,看了你的奏章,觉得你的想法很对。不过这工程浩大,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先让你去地方上试试看。” 于是我的建议就实施了。可我还没做出什么成绩,就被皇上召回,撤职了。

话说过了很久,京兆王继任大将军,西边打仗去了,就带上了杨楷当他的司马。 仗打完了回来,杨楷升职了,当上了后将军,又当了广平太守。后来葛荣那边越来越厉害,好多将军都去抵抗,结果都打输了。

孝昌年间刚开始的时候,杨楷又升官了,朝廷给他加了持节、散骑常侍、光禄大夫这些头衔,还让他兼任尚书北道行台,没多久又调到军司任职。没过多久,朝廷把定州和相州附近的四个郡划出来,新设立了一个殷州,让杨楷当刺史,还加封他为后将军。

杨楷到了殷州上任后,就上了一道奏章,奏章里说:“我私下认为殷州这地方啊,地理位置实在太危险了,四面都是要道,就像一块被撕裂的布一样;西边跟长山相连,东边紧挨着巨野泽。以前国家太平,各地都很安宁,现在各地都有叛乱,到处都是打仗的声音。何况现在天下大乱,到处都是灾荒和叛乱。定州的叛军正气势汹汹地往北边进攻;邺城那边刚刚经历战火,就像被蚕吃掉的心脏一样。这两个地方的叛军,实力都很强大,随时可能合兵一处,随时可能打到我们城下。我这个人武艺不行,却要负责守卫这里,心里真是着急啊,想尽力抵挡强敌,就算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但是,现在殷州刚刚建立,什么都缺,连最基本的武器装备都没有,虽然我很想尽心尽力,却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我把需要的兵仗列了一个清单,恳请朝廷恩准。我一定像老虎一样守护一方,阻止敌人入侵,肃清境内叛乱,保全朝廷交付的任务。” 结果朝廷批复说让地方自己想办法解决,最后什么也没给。

葛荣打败了章武王和广阳王之后,简直是势不可挡啊!一开始,崔楷被任命为州长,大家都劝他把家人留在老家,自己一个人去赴任。但崔楷说:“拿着国家的俸禄,操着国家的忧愁,如果我一个人去赴任,朝廷会认为我有两手准备,打算随时跑路,将士们又怎么会死心塌地跟着我呢?” 所以,他带着全家老小一起去了州府。

三年春天,贼兵已经逼近城下,有人劝他减少家眷,好方便逃命,于是他把第四个女儿和第三个儿子偷偷送出城去了。后来,他召集属下一起商量这事儿,大家都说:“小姐已经出嫁了,公子年纪还小,又帮不上什么忙,留下也没用,走了也没什么损失。再说,您在城里,家眷还多,这能鼓舞将士们的士气,没什么好担心的。” 崔楷却说:“国家难道不知道咱们这城小兵弱吗?把我安排到这儿,就是让我死!要是这时候把儿女送走,别人会说我心不坚定。连奴仆都知道忠义为重,爱护家人,更何况我肩负着国家的重任呢!” 于是,他又把儿女追了回来。

州府刚建立,什么防御设施都没有。等贼兵攻城的时候,崔楷带领大家拼死抵抗,敌我力量悬殊,每次他都亲自鼓舞士气,将士们个个奋勇杀敌,都说:“崔大人都不惜全家性命,我们还有什么好怕的!” 激烈的战斗持续了十多天,死伤枕藉。最后,城破了,崔楷宁死不屈,被贼兵杀害,那年他五十一岁。“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崔楷忠义之名,千古流芳。他长子崔士元,曾任平州录事参军、假征虏将军、防城都督,也跟着他去了州府,城破后战死。崔楷兄弟父子,都为国捐躯,朝野上下都为之悲痛。朝廷追赠他使持节、散骑常侍、镇军将军、定州刺史的官职。永熙年间,又追赠他侍中、都督冀定相三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冀州刺史。

崔士元的弟弟崔士谦、崔士约,都在关西战死了。崔士约的弟弟崔士顺,官至仪同开府行参军。崔士元的儿子崔励德,武定年间,担任司徒城局参军。

史学家说啊,郑羲这个人,见识明智,很有才干,当时的人都认可他;他和兄弟们关系都很好,风气也很好,所以才能一起得到朝廷的重用,真是了不起啊!

严祖这个人,为人污秽卑鄙,真是败坏了他们家门。他年轻的时候,学习儒家经典,问问题很勤快,年纪轻轻就很有学问,可惜啊,他哥哥伯猷用贿赂败坏了家业。

崔辩这个人,才能和功业都很有名,可惜官位却不高。逸这个人,经学造诣深厚,品行高洁,尤其是在太和年间,德行很高,但官位却很低,一直被人遗憾。

模和楷,他们英勇壮烈,忠贞不二,为了正义而牺牲生命,面临危难时,就像回家一样坦然。这可不是一般大丈夫能做到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