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王、广川王、齐郡王、河间王、安丰王,这五个都是文成皇帝的儿子。其中,献文皇帝是孝元皇后生的;安乐厉王长乐是李夫人生的;广川庄王略是曹夫人生的;齐郡顺王简是沮渠夫人生的;河间孝王若,是乙夫人生的;安丰匡王猛是悦夫人生的;还有个韩哀王安平,是玄夫人生的,不过他早早去世了,也没留下后代。

安乐王长乐,皇兴四年被封为建昌王,后来改封为安乐王。他性格沉稳,显祖皇帝很喜欢他。承明元年被任命为太尉,后来外放到定州当刺史。他这个人啊,特别喜欢打压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动不动就羞辱他们,而且根本不遵守法律,所以很多人对他很反感,老百姓都跑到皇宫门口告他的状。高祖皇帝就惩罚他打了三十大板。可他一点儿也不悔改,反而变本加厉,最后因为犯了罪被叫回京城。后来,他又和内行长乙肆虎密谋造反,事情败露后,就在家里被赐死了,按王室的规格下葬,谥号为“厉”。

他的儿子诠,字搜贤,继承了他的爵位。北魏世宗时期,他当上了凉州刺史。在凉州期间,他贪污腐败,什么事都用钱摆平。后来又调到定州当刺史。京兆王愉造反的时候,他假装说朝廷出事了,当时北方各州的守将都怀疑朝廷出了问题,派人观察他的举动。诠就上报了情况,那些州镇也就安定下来了。愉逃到信都,诠就和李平、高殖等人一起从四面八方攻打、烧毁叛军营地,愉只好从城门逃跑了。之后,诠被任命为侍中,因为率先告发京兆王愉有功,又升任尚书左仆射。后来去世了,谥号为“武康”。

他的儿子鉴,字长文,继承了他的爵位。后来被任命为相州刺史、北讨大都督,去讨伐葛荣。他还兼任尚书右仆射、北道行台尚书令,和都督裴衍一起救援信都。鉴这个人能力不行,他的弟弟们又都很粗暴,看到天下大乱,就想着造反,投降了葛荣。都督源子邕和裴衍一起包围了鉴,把他杀了,然后把他的头送到洛阳,朝廷还下令更改了他的家族姓氏。等到庄帝时期,才允许他恢复原来的家族,并且特地恢复了他的王爵,还追赠他司空官位。

我弟弟叫斌之,字子爽。他这个人性格很冒险,做事不靠谱,后来还跟我一起造反,结果失败了,就逃到葛荣那里去了。葛荣失败后,他才回来。 等到孝文帝当政的时候,他被封为颍川郡王,皇帝还非常信任他,委以重任。后来皇帝进军关中,斌之又跑去投靠萧衍,最后又回到了长安。

我另一个弟弟,广川王,是在延兴二年被封王的。他在朝廷担任要职,为人聪明敏捷,审理案件非常公正。太和四年去世了,谥号庄王。

子谐,字仲和,去世了,年仅十九岁。皇帝下诏说:“我的宗室成员接连去世,弟弟子谐的死,让我悲痛欲绝,无法承受。古代大臣去世,有‘三临’的礼仪,这是三公以上官员才有的待遇。卿司以下的官员,就不用了。从汉朝以来,这种礼仪很少执行了。我想遵循古代的礼制,表达我的哀痛之情,虽然尊卑有别,但我的悲伤之情又怎么能减轻呢?我想让那些与死者有‘期亲’关系的亲属进行‘三临’,与死者有‘大功’关系的亲属进行‘再临’,与死者有‘小功’或‘缌麻’关系的亲属进行‘一临’。广川王与我关系是大功,所以他必须‘再临’。‘再临’的意思是在大殓那天亲自前往送别,表达哀痛之情,服丧之后,穿着缌衰的丧服去吊唁。下葬后的缌麻之礼,理所当然,大殓时的祭奠,该不该进行呢?是应该在刚去世的时候就抚摸棺木,还是应该在棺盖合上时表达哀痛呢?早晚哪个时间比较合适,选择一个恰当的时间吧。”

黄门侍郎崔光、宋弁,通直常侍刘芳,典命下大夫李元凯,中书侍郎高聪等人商议说:“‘三临’的礼仪,是古代的礼制,从汉朝到魏朝,执行的人很少。陛下圣明仁慈,正要遵循古制,决心表达哀思,您的忧虑如同宁戚一样。我们认为,与死者有‘期亲’关系的亲属应该‘三临’,有‘大功’关系的亲属应该‘再临’。刚去世的时候,哀痛之情最为强烈,既然要表达哀思,就应该从刚去世的时候开始。大殓时的祭奠,就按照圣旨执行吧。”

皇帝下诏说:“魏晋以来,亲临祭奠的情况很少,对于有亲戚关系的臣子,一般都在东堂哭丧。前些日子大司马、安定王去世,我祭奠之后,又在东堂接受了慰问。今天这件事,还需要再哭丧吗?”崔光等人商议说:“在东堂哭丧,是因为没有亲临祭奠的缘故。现在陛下亲自抚慰,群臣随驾,我们认为没有必要再哭丧了。”皇帝说:“大司马地位尊贵,所以要在东堂哭丧,而广川王是诸王的儿子,年纪又轻,你们怎么商议的,我就怎么决定。”

子谐要大殓了,高祖穿着素服深衣哭丧,进入内室,悲痛欲绝,抚摸尸体后出来。有关部门奏报说,广川王妃死在代京,不知道是按照新的尊卑关系来处理,还是按照旧的尊卑关系来处理比较合适?皇帝下诏说:“迁往洛阳的人,从今以后,都可以把遗体送回邙岭,都不要到恒代去安葬了。如果丈夫先葬在北方,妻子现在死在南方,妻子应该跟随丈夫,应该回到代地安葬;如果想把父亲的遗体迁到母亲身边,也可以。如果妻子的坟墓在恒代,丈夫死在洛阳,就不能以尊卑关系来决定;如果想把母亲的遗体迁到父亲身边,也可以;如果安葬地点不同,也可以。如果不在安葬期限内,本人死在代地,安葬地点无论在哪里,都可以自己决定。那些户籍在恒燕,本人在京洛做官的,去留都可以自己选择。那些属于各州的人,也可以自己决定。”皇帝追赠子谐为武卫将军,谥号为“刚”。下葬的时候,高祖亲自前往送葬。

子灵当了齐郡王,继承了爵位。后来去世了,追谥为悼王。

齐郡王简,字叔亮。太和五年被封为齐郡王,担任中都大官。他母亲是沮渠牧犍的女儿。简长得特别像他外祖父。后来又升任内都大官。高祖皇帝曾经和简一起到皇信堂朝见文明太后,简坐在皇帝右边,行的是家人礼节。后来又升迁为太保。高祖皇帝仁义孝顺,他的叔叔伯伯们大多去世了,只有简还活着。每次见到简,高祖皇帝都站着等他,等他坐下后,才恭敬地问候他的起居,直到简拜伏谢恩。简这个人喜欢喝酒,处理公务私事都不怎么样。他的妻子常氏是燕郡公常喜的女儿,是文明太后赐给他的。常氏性格干练,能够处理家务事,她还尽力约束简喝酒,甚至还出现了偷窃、乞讨婢女的现象,但还是没能完全管住他。二十三年,简去世了。当时高祖皇帝身体也不舒服,下诏说:“叔父去世,我悲痛欲绝,实在承受不住,只能躺在床上,无法亲自去奔丧,只能强忍病痛发哀。”追谥为灵王,后来在世宗时期,又改谥为顺王。

他的儿子祐,字伯授,继承了他的爵位。祐的母亲是常氏,高祖皇帝纳常氏为妾,但没有按照礼法,所以没让她当妃子。世宗皇帝因为祐母亲的缘故,特别下诏封她为齐国太妃。祐当上了泾州刺史,去世后,谥号敬王。

河间王若,字叔儒。十六岁的时候,还没来得及被封王就去世了,死后追封为河间王,谥号孝王。皇帝下诏让京兆康王之子太安继承王位。太安是若的堂弟,按理说不能继承王位,所以被废黜了,改由齐郡王之子琛继承。

琛字昙宝,从小就聪明伶俐,太祖皇帝特别喜欢他。后来在世宗皇帝当政的时候,被任命为定州刺史。他老婆是世宗皇帝的舅舅的女儿,也是高皇后(世宗皇帝的母亲)的妹妹。仗着有皇亲国戚的关系,琛没少收受贿赂,贪得无厌到了极点。

等到他回朝后,灵太后下诏说:“琛在定州当官,就只没把中山宫的财产送来,其他的东西,他一样没放过,这样的人还怎么重用?” 所以琛就被打发回家了,算是被罢官了。后来,琛听说肃宗皇帝开始学习《孝经》,就献上了一本金字的《孝经》。他又想方设法往上爬,就和刘腾搞上了关系,送了刘腾巨额的金银财宝。刘腾多次为他说话,最后他被任命为都官尚书,然后外放,做了秦州刺史。在秦州,他继续搜刮民脂民膏,老百姓怨声载道。

正赶上东益州和南秦州的氐族人造反,朝廷就派琛去平叛,还让他兼任都督,并负责秦州的政务。琛这个人本来就贪婪暴虐,这下子掌握了军权,更是肆无忌惮地索求无度,百姓受的苦比遭狼虎之害还重。结果讨伐氐羌的战役惨败,死了上千士兵,琛狼狈逃回。他仗着有刘腾撑腰,根本不怕什么,结果被中尉弹劾,赶巧遇上大赦天下,才免于处罚,被除名,成了老百姓。没过多久,他又恢复了王爵。后来他又去讨伐鲜于脩礼,结果战败,官爵又被免了。之后他又参与了讨伐汾晋地区的胡人和蜀地的战役,最后死在了战场上,死后追复了王爵。

安丰王猛,字季烈。太和五年被封王,还加封了侍中。后来外放到和龙镇担任都大将,营州刺史。猛为人宽厚仁慈,又勇敢果决,很有军事才能,那些少数民族都很敬畏他。他在营州去世了。朝廷追赠他太尉的官职,谥号为“匡”。

他的儿子延明继承了他的爵位。世宗皇帝当政时,被任命为太中大夫。延昌年间,闹了大饥荒,延明就拿出家里的钱财,救济了数十个宾客及其家人。到了肃宗皇帝当政初期,他担任豫州刺史,政绩显著,后来多次升迁,最后做到给事黄门侍郎。

这位延明先生啊,那可是个博览群书的主儿,文采斐然,家里收藏的书籍啊,足足有一万多卷呢!他为人清廉俭朴,从不追求财富。跟中山王熙和临淮王彧他们,都是当时有名的才子,名声在外。虽然在风流倜傥方面比不上熙和彧,但在治学方面却比他们更扎实、更醇厚。后来,他升迁做了侍中。皇上还下令让他和侍中崔光一起制定新的服饰制度。之后,他又兼任了尚书右仆射。因为延明知识渊博,皇上就让他负责管理金石方面的文物。

后来元法僧造反了,皇上任命他为东道行台、徐州大都督,统领军队,让他和临淮王彧、尚书李宪一起讨伐元法僧。萧衍那边呢,派了豫章王综去镇守徐州。延明之前在徐州当刺史,深受百姓爱戴,所以他一回来,老百姓都纷纷归附他。豫章王综投降后,延明就利用他的军队,收复了东南地区,一直打到宿豫才班师回朝。之后,他又升任了都督、徐州刺史。因为连年征战,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延明却能安抚新老百姓,让他们都能安居乐业,大家都拥护他。

到了庄帝时期,延明又兼任了尚书令、大司马。后来元颢攻入洛阳,延明被迫接受了他的委任,率领军队守卫河桥。元颢战败后,延明带着家人投奔了萧衍,最后死在了江南。庄帝驾崩后,他的灵柩才运回洛阳。到了出帝时期,追赠他为太保,继续保留他的王爵,谥号为文宣。他一生创作的诗歌、赋、赞、颂、铭、诔等作品,有三百多篇;他还撰写了《五经宗略》、《诗礼别义》,注释了《帝王世纪》和《列仙传》。此外,他还看重河间人信都芳精通算术的才能,把他招到身边做官。信都芳撰写的《古今乐事》、《九章》十二图,以及收集的《器准》九篇,延明都为其作序,这些著作都流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