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光,原名叫崔孝伯,字长仁,是高祖皇帝赐的名字。他是东清河鄃县人。他爷爷崔旷,跟着慕容德南渡黄河,在青州定居。慕容氏灭亡后,崔旷在刘义隆手下当乐陵太守。他爸爸崔灵延,是刘骏手下的龙骧将军、长广太守,跟刘彧的冀州刺史崔道固一起抵抗朝廷军队。
慕容白曜平定三齐的时候,崔光十七岁,跟着父亲搬家。他家境贫寒,却非常爱学习,白天耕地,晚上读书,靠帮人抄书养活父母。太和六年,他被任命为中书博士,后来升迁为著作郎,和秘书丞李彪一起起草国书。之后又升任中书侍郎、给事黄门侍郎,深受高祖皇帝的赏识和器重。高祖皇帝经常说:“孝伯的才能,就像黄河水奔腾东流一样浩浩荡荡,他可是当今的文宗啊!”因为参与了迁都的谋划,他被赐爵位朝阳子,被任命为散骑常侍,黄门侍郎和著作郎的职位都保留着,还兼任太子少傅。不久,他又兼任侍中,被任命为使持节、陕西大使,出巡各地进行考察,沿途他根据看到的历史遗迹写了三十八首诗。回来后,仍然兼任侍中,因为出色的谋略和功绩,他的爵位被晋升为伯。
崔光从小就很有度量,喜怒不形于色。有人诽谤他,他总是用好话来回应,即使受到冤枉,也从不为自己辩解。皇兴年间初期,有两个同县的人都被抓去做奴婢,后来他们找到崔光求救,崔光就用自己的钱把他们赎了出来。高祖皇帝听说后,非常赞赏他。虽然身居要职,但他从不把心思放在处理文书上,只是从容地参与讨论,辅助朝廷处理大事。高祖皇帝经常对大臣们说:“崔光才高量大,如果不出意外,二十年后他一定会当上司空。”可见高祖皇帝对他多么重视。他还跟随皇帝一起打败了陈显达。世宗皇帝即位后,正式任命他为侍中。
一开始,(作者)和李彪一起负责起草国书。到太和年间快结束的时候,李彪辞去了著作郎的职务,专心致志地负责史事,并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作者)。后来李彪因为犯了错误被罢官了。世宗皇帝当时比较糊涂,李彪就上书请求让他来修撰《魏书》,皇帝批准了,于是李彪就穿着便服在秘书省里撰写史书。虽然(作者)当时也担任史官,但他知道李彪一心想专心完成这项工作,所以上书请求辞去侍中和著作郎的职务,好把机会让给李彪,但是世宗皇帝没答应。后来(作者)被提升为太常卿,兼任齐州大中正。
正始元年夏天,有个负责典籍的史官叫史元显,献上了一只长着四只脚和四只翅膀的鸡,皇帝下令让散骑侍郎赵邕去问(作者)这是什么预兆。(作者)上书回答说:我仔细查阅了《汉书·五行志》记载:宣帝黄龙元年,未央殿的走廊里,一只母鸡变成了公鸡,羽毛都变了,但是不打鸣,也没有鸡距。元帝初元年间,丞相府史官家里一只母鸡孵蛋,渐渐地变成了公鸡,长出了鸡冠和鸡距,还会打鸣。永光年间,有人献上了一只长角的公鸡。刘向认为鸡是小型家畜,象征着掌管时间和起居的小官,也就是小官吏执掌政务的象征。意思是说,小官吏将利用君主的威势,来危害政事,就像石显那样。到了竟宁元年,石显最终伏法被杀,这正好应验了之前的预兆。灵帝光和元年,南宫寺里一只母鸡将要变成公鸡,全身的羽毛都像公鸡了,只是头上还没有长出鸡冠。皇帝下令询问议郎蔡邕,蔡邕回答说:“鸡的形态不端正,就会有鸡祸。我私下推测,鸡的头代表着元首,也就是人君的象征。现在这只鸡全身都变了,但头还没变,而皇上却知道了这件事,这是将要发生某种事情,但还没有完全实现的征兆。如果皇上不认真对待,政事没有改变,鸡冠一旦长出来,祸患就会更大。”此后张角起兵造反,自称“黄巾贼”,于是四方战乱,百姓疲于徭役赋税,很多人叛乱。皇上没有改变政事,最终导致天下大乱。现在这只鸡的形态虽然和汉朝时期的不同,但其预兆却很相似。刘向和蔡邕都是博学多才的人,他们根据事物考证,验证事情的真伪,他们的说法有根据可循,确实值得警惕。
我说啊,那些人就像鸟儿一样,翅膀脚爪众多,互相帮衬着,现在还小,羽毛还没长全,势力还很弱,很容易控制。我听说啊,那些灾异的出现,都是为了显示吉凶的,明君看到这些就会害怕,从而招来福气;昏庸的君主却视而不见,反而会因此招来祸患。《诗经》、《尚书》、《春秋》、秦朝、汉朝的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些您都应该知道的。现在有些人自贬身份却能参与政事,大概也是以前那些权臣的同类吧。
南方战乱死了成千上万的人,白骨遍野,活着的人心里充满了仇恨,死了的人也成了怨魂。义阳的军队驻扎在那里,盛夏还没回来;荆蛮地区的人很狡猾,征战的士兵被耽搁了。东部地区运送物资,送出去的多,回来的少;老百姓穷困潦倒,很多人上吊自杀了。北方霜降了,养蚕的妇女都停了活儿;万物都憔悴不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重。这就像贾谊痛哭流涕,谷永苦苦劝谏的时候一样啊。司寇要执行死刑,您却阻止了,您是百姓的父母官,应该怜悯他们啊!国家正在打仗,用兵就像用火一样危险,内外怨恨积压,很容易发生动乱。您要是沉迷享乐,不管天下大事,难道就不想想太祖皇帝打天下有多么艰难,先帝又是多么劳苦经营吗?
我希望您能擦亮眼睛,警醒天下,好好对待身边的人,控制那些权势过重的人。以前邓通、董贤那样受宠,结果宠爱反而害了他们。您也要减少一些奢侈的享受,宴会什么的可以少一些,该去祭祀祖庙的时候一定要去,也要多尊敬您的长辈们。仔细考察四方的情况,让百姓休养生息,多下些恩旨,赈济贫苦百姓。减少修建宫殿池塘的费用,减少声色犬马的享乐,白天处理政务,晚上好好休息。广泛听取各种意见,提拔贤才,罢黜奸佞。这样老百姓就能安居乐业,妖邪就会消失,祥瑞就会降临了。
皇上看了奏章,非常高兴。过了几天,茹皓等人因为犯了罪都被处死了,于是礼光的地位就更重了,还被封为抚军将军。
八月,光表上奏说:“二十八那天,在太极宫西边出现了一样东西,皇上让我看看。我看它形状,就是庄子说的‘蒸成菌’。 庄子还说‘朝菌不终晦朔’,雍门周也说过‘磨萧斧而伐朝菌’,这些都说明它是由蒸汽凝聚而成的,没有根茎,质地柔软脆弱,很快就会枯萎凋谢,活不过十天半个月,根本用不着斧头去砍。这种菌类多生长在荒郊野外潮湿污秽的地方,很少在高大的宫殿里出现。可是现在,咱们这宫殿高大华丽,墙壁建造得非常坚固,根本没有粪土腐烂之物,也没有潮湿的地方,偏偏这种菌类却突然生长出来,长得还这么茂盛,这确实很奇怪啊!”
“想当初,野草长在朝堂上,野鸟飞进庙里,古人认为这是国家要衰败的预兆。但是那些害怕灾难而修德的人,最终都会得到好的结果;就像家道兴旺之前会有怪事发生,国家兴盛之前会有妖孽出现一样。 所以,桑树和谷子拱卫着庭院,太戊因此而国运昌盛;雊雉聚集在鼎上,武丁因此而天下太平。现在,就像鸱鹊在庙宇殿堂筑巢,枭鵩在宫殿鸣叫一样,这种菌类竟然长在宾客席位正中央,根据以前的记载来看,这确实可以作为警示啊!”
“再说现在东南方向战事还没平息,战争不断,郊外的田野又大旱很久,百姓劳累,物资匮乏,情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重。我们作为天子养育的臣子,更应该体恤百姓的疾苦。 我希望陛下能效仿殷商二帝感悟变化之意,谦虚谨慎,一心修明圣道。减少夜间的饮宴,节制早朝的膳食,保养强健的身体,保持纯洁的品性,这样魏国的江山才能永远兴盛,您的寿命也能像山岳一样长久。”
四年秋天,我被提升为中书令,还被加封为镇东将军。永平元年秋天,要处决元愉的妾室李氏,朝中官员谁也不敢吭声。皇上让我起草诏书,我犹豫再三,没敢动笔,然后上奏说:“我听说要处决元愉的妾室李氏,还要用极其残酷的方式处死她。她妖言惑众,煽动叛乱,确实该死。但是外面有人私下说李氏现在怀孕了,按照惯例应该等到生产后再处决。而且我查阅了以前的典籍,也结合了最近发生的事情来看,杀死孕妇还要剖腹取子,这属于残暴的刑罚。只有夏桀商纣那样的暴君才会干这种事。君王的作为都要载入史册,理应光明磊落,如果残暴又违背法律,怎么向后世交代呢?陛下您年纪也大了,还没有储君,皇子还小,万一有个闪失怎么办?我愚钝浅见,但觉得该说的还是要说的,恳请陛下暂缓处决李氏,等她生完孩子再说。”皇上听取了我的建议。
延昌元年春天,我升任中书监,侍中的职务依旧保留。第二年,皇上到东宫,召见我和黄门甄琛、广阳王渊等人,还赐给我们座位。皇上对我说:“你是我西台的大臣,现在要当太子的师傅。”我站起来拜谢,坚决推辞,皇上不答应。皇上立刻让肃宗(后来的唐代宗)出来,跟着他出来的人有十多个,皇上告诉肃宗说我将担任他的师傅,让肃宗向我行拜师礼。我又拜谢推辞,说我不应该接受太子的拜礼,皇上还是不答应,肃宗只好面向南方再次向我行礼。詹事王显也请求按照太子拜师的礼仪进行,于是宫里的大臣都向我行礼,我面向北方站着,不敢回礼,只是面向西方拜谢后就退出来了。之后皇上赏赐给我一百匹绣彩绸缎,甄琛、广阳王渊等人也分别得到赏赐。不久后,我被任命为太子少傅。第三年,我升任右光禄大夫,侍中、中书监的职务依旧保留。
话说公元757年正月,皇上世宗驾崩了。当时,李光和侍中、领军将军于忠一起,把肃宗从东宫迎接到皇宫,还负责安抚朝野上下,李光在这件事里起了很大的作用。
皇上驾崩两天后,广平王李怀抱病来到皇宫,因为和皇上是兄弟的关系,直接就去了太极殿西边的偏殿。他在宫里痛哭流涕,还叫来了侍中、黄门、领军和禁卫军,说自己想上殿去哭丧,还想见新皇帝。当时在场的人都吓傻了,没人敢说话。只有李光,他立刻拄着拐杖站出来,搬出汉光武帝去世时,太尉赵憙持剑挡在台阶上,阻止亲王擅闯的例子,语气非常严厉地劝阻广平王。在场的人都夸他做得对,说他讲道理、有原则。广平王听到后,眼泪也止住了,说:“侍中大人用古时候的例子来劝我,我服气!”然后就回去了,还多次派人向李光道谢。
早些时候,公元757年,李光被调离著作郎的职位,由黄门郎孙惠蔚接替。孙惠蔚干了五年,也没什么作为。到了三月,尚书令、任城王澄上奏说李光应该回到著作郎的岗位,皇上就下令让李光复职。四月,李光升任特进。五月,因为迎接肃宗有功,被封为博平县开国公,食邑二千户。七月,他担任国子祭酒。八月,皇上允许李光可以乘坐步辇出入云龙门。不久,他又升任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灵太后临朝后,李光多次上表请求辞官。因为于忠当时权势很大,李光依附于他。等到于忠失势被贬后,李光就上交了官印、官服和封地,一共上表十多次,但灵太后都不同意。后来,有关部门提议要追回于忠和李光的封地。
公元758年二月,太师高阳王雍等人推荐李光给肃宗讲经。话说李光以前对灵太后有恩,具体情况可以看《于忠传》。四月,李光被改封为平恩县开国侯,食邑一千户,他原来的朝阳伯爵位则转授给了他的第二个儿子李勖。同一个月,皇上还赏赐给他一辆羊车。
太后您当政嘛,经常在后花园亲自练习射箭。我就献上了一本古代女性的优秀文章,借此委婉地劝谏您。我写道:“孔子说过:‘士,要立志于道,立身于德,依托于仁,游心于艺。’‘艺’指的是礼、乐、书、数、射、御。礼、乐、书、数这四样,是男女都应该学习的。至于射箭和驾车,那是男人的事,女人不用学。”
古代那些贤德的皇后和有才能的嫔妃,她们都是以母仪天下为己任,教化天下百姓,影响皇室宗族,她们都是注重品德修养,遵守仁义礼法的。比如汉朝的马皇后、邓皇后,她们的品德超过了她们的祖先;羊献容和蔡文姬,她们也都贤德淑慧。太后您啊,您圣明仁慈,执政以来,天下太平,您孝顺父母,祭祀神明,您的仁德遍及天下。您在闲暇时,到后花园乘凉,远眺姑射山,观看矍相鸟,您射箭时,箭箭正中靶心,威严远播,上下都敬畏您。文武百官都心服口服,左右侍从也都赏心悦目。可是您啊,您不参与政事,我怎么能安心呢?您不关注国家大事,怎么能看到国家的富强和美好呢?您这样谦逊,让我感到惭愧。我觉得您练习射箭,并非是从事生产劳动,这没什么实际功用,这怎么能称得上是辅助君王、治理国家呢?
臣妾实在高兴,特地献上这本古代妇女文章的合集,书就在里面,希望您有时间能翻阅一下,或许能有所启发。希望您能减少操劳,享受安逸,保重身体,修身养性。
秋天天气凉爽,可是灵太后却频繁地去王公大臣家里做客。光表上奏说:“《礼记》里说:‘诸侯如果不是因为探望病人或吊唁丧事而进入臣子的家里,这就叫做君臣之间互相开玩笑。’书上没说皇后夫人可以随便去臣子家,说明皇后夫人本不应该去臣子家里。如果夫人的父母健在,有时可以回娘家探望;父母去世了,就应该由卿大夫去聘请她。 《春秋》记载陈国、宋国、齐国的公主都成为周朝的皇后,也没有记载她们回娘家的情况。这个规矩对士大夫们来说更严格,即使是嫁出去的女儿探望哥哥,也是不合礼法的;卫国的女子想回家,也都是按照礼法约束自己,《载驰》和《竹竿》这两首诗就是为此而作的。汉朝的上官皇后要被废黜,而霍光是她外祖父,又是当时的宰辅,上官皇后仍然在武帐里接见群臣,以此来显示男女有别,这是国家的重大礼节。伯姬侍奉母亲,宁愿忍受火烧;樊姜等待命令,甘愿跳入洪水。这些故事都记载在史书上,以警示后人。
最近太后您的车驾频繁出入,去冯翊君和任城王的府邸做客,虽然已经是秋天了,但天气仍然炎热,您的车驾来回奔波,您的身体一定很疲惫。丰盛的菜肴和美酒,用尽了各种珍馐美味,您每次饮酒都不止一杯,所吃的佳肴也超过百种,从早上到傍晚,您一直不停地接见宾客,这可不是顺应时节的游玩,也不是正常的奉养。即使您的车驾很凉快,您的座位也很舒适,但左右侍奉的人却超过千百,他们护卫您跋涉,穿着盔甲,日晒雨淋,汗流浃背,常常又饿又渴,吃饭都吃不饱,还要租马借车,支付各种费用。古人说您很开心,但我们这些做臣子的却很辛苦,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
太后您月华般的光辉照耀着大地,您的德行高尚,您生养了皇帝,兴盛了魏国的国运。您的德行超过了文母,您的仁爱超过了和熹皇后。您的亲情是真实存在的,不是虚伪的;您的爱是真诚的,不是为了虚荣。您纡尊降贵,来到城里,您的光辉照耀着帝都,百姓都高兴地庆祝。白发苍苍的老人,欣喜地遇到了盛世;年轻的学子,也庆幸赶上了太平盛世。千百年来难以做到的事情,如今却轻而易举地实现了,如果不是您圣明超群,忘记了骄傲和吝啬,谁能做到这样呢?从魏元帝以来,没有人能像您这样美好,您的起居出入,都应该坦然自若,不应该像以前那样顾虑重重,处处躲避。但是,皇族不断发展壮大,功臣贵族也越来越多,请求您恩准的事情也多了起来,这将成为一种惯例。
您应该参考前代帝王的经验,为后世留下榜样,天下是属于大家的,亿万百姓都是您的责任。您应该专心致志地祭祀天地,只处理重要的政事,保持身心安宁,减少外出游玩。以德行为车,以快乐为御,学习仁圣之君的风范,学习治理国家之道,那么天下百姓都会安居乐业,欣欣向荣。我承受了您的恩宠,我的所知一定尽力禀报,我战战兢兢,不敢怠慢,只是愚昧地陈述我的意见,冒犯了您的尊严,请您原谅。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话说神龟元年夏天,光表上奏说:“《诗经》里写着:‘蔽芾甘棠,勿翦勿伐,邵伯所茇。’又说:‘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诗经传》解释说:‘思念这个人还爱护他的树,何况是沿用他的道理却不管他这个人呢?’所以说,《尚书》一开始就考究古代的事物,《周易》的根本是山火,通过观测天文来了解时局变化,通过观测人文来教化天下。孟子坚持自己的观点,匡张训也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安世把经书收藏在汾南,伯山抱着书卷在河东。元始皇帝的孤篇独论,摆在汉朝皇帝的案前;孟子的只言片语,悬挂在魏王的帐篷里。以前那些先哲们如此珍视典籍,爱惜刻在竹简上的文字,可见他们重视到什么程度啊!何况那些圣贤的典籍,刻在金石上,是治国的准则,是立家的榜样,是世间的典范,是人们行为的准则,是千百年来的格言,是历代帝王的功业盛举,怎么能任其荒废毁坏,长满荆棘杂草而不清理呢?怎么能让它成为老鼠和野兔的栖息地,让小孩子在上面攀爬玩耍呢?这真是让人痛心疾首,捶胸顿足啊!
臣恳请皇帝陛下,您孝顺恭敬,日日休养生息,天生聪慧,关注初学者,儒学正在兴盛。皇太后圣明慈爱,统领天下,崇尚道义,重视教育,关注翰林院。您将要登上云台询问礼仪,登上麟阁招揽人才。确实应该广开阙里,清理孔庙,使它靠近城门,靠近宫庙,即使旧的学校变成废墟,学子们也永远不会忘记。这难道不是说,建国安民,教育为先,京师安定,四方效法吗?追溯石经的制作,始于炎黄时代,继之以曹魏时期的《典论》,最初制作已经有三百多年,到现在差不多二十个朝代了。过去虽然屡经战乱,但石经还没有遭到大的破坏。听说以前的刺史在州郡,多有建造寺庙,道俗百姓使用时,稍有挖掘,地基的泥土灰烬,可能就是从这里来的。皇都迁都后,还可以修复,但因军国事务繁忙,就一直没有检查。官府和私人,明里暗里,逐渐拆除石经。播种收割,年复一年,杂草丛生,有时还会发生火灾,因此石经越来越少,文字也越来越缺损。我担任教育官职,主管经学训诂,却不能修缮残破的石经,恢复它的本来面貌,深感惭愧。现在请求派遣一位国子博士,能胜任这项工作的人,专门负责巡视,禁止田地里的牲畜践踏,测量碑刻的缺损情况,估算修复所需的人力物力,按顺序进行修补。”皇帝下诏说:“这是学者的根本,不朽的典范,给后世垂范,是法度的根本,可以按照你的奏表去做。”光表于是令国子博士李郁和助教韩神固、刘燮等人校勘石经,对残缺的部分,计算石料和字数,准备进行修补。后来,灵太后废黜,这件事就搁置了。
二年八月,太后去了永宁寺,还亲自爬上了九层佛塔。光表就劝谏说:“我看到您亲自登上高高的佛塔,站在佛塔下面,虔诚地看塔的建造,这确实是积德行善的好事。但是,您尊贵的身体,不该去攀登这么高的地方,百姓们都非常担心,我觉得这样做不太妥当。《礼记》里说:‘做儿子的,不能登高,不能临深。’古人说过:计划失误在朝廷,大人会在田野里跌倒。《汉书》记载:汉武帝想驾车西行,下陡峭的山坡,爰盎拉住马缰绳阻止了,说:‘我听说家产千金的儿子不靠近房檐,家产百金的儿子不靠着横梁。万一车子坏了,马受惊了,那高高的佛塔和太后您怎么办呢?’又记载,汉武帝祭祀庙宇回来,想乘坐楼船,薛广德脱帽叩头,说:‘应该走桥,陛下如果不听我的,我就用血染红车轮。’乐正子春,是曾参的弟子,也是出了名的孝顺,他都非常谨慎,他家堂屋的地基只有一尺高,他都还担心会伤到脚。永宁寺的佛塔层层叠叠,阁道狭窄,您这么柔弱的身体,去攀登这么高峻的地方,万一摔倒了,后悔都来不及了!《礼记》上说:将要祭祀祖庙,一定要斋戒七天,然后致斋三天,才能进去祭祀,这样才能和神明沟通。现在虽然佛像还没建好,但这已经是神明居住的地方了。现在正在进行雕刻绘画,装饰得富丽堂皇,百姓们都非常敬畏,观看的人也越来越多,他们的心思各不相同。就算您自己一直保持诚洁,您身边的侍从宫女们能个个都虔诚敬仰吗?您不能独自一人上去,肯定要有人跟随侍奉,万一有人疏忽大意,那可不是简单的吃肉喝酒的问题。前几天刮大风,尘土飞扬,白昼都像黑夜一样,真是让人害怕。《春秋》记载:宋、卫、陈、郑四国同一天发生灾难,伯姬侍奉母亲,导致了焚如的灾祸。过去皇兴中,青州一座七层塔,号称高大雄伟,夜里被大火烧毁了。即使是梓慎、裨灶那样有智慧的人,也不能预知这些灾祸的征兆。灾难发生突然,没有预料。天道深远莫测,古人早就告诫过我们。坟墓让人悲伤,庙社让人敬畏,去坟地哭泣,进庙宇都让人胆战心惊,去坟地都不上坟堆,更别说攀登了。《春秋传》记载:‘国君视察了朔日,然后登上观台。’观台下面没有天地祖先的神灵,所以可以上去。《内经》中,宝塔高大华丽,房间无数,只记载了盛放香花礼拜,并没有说可以登上去的道理。只有说三宝阶,是从上往下,人天相接,两者都能看见,超凡脱俗,没有可以比拟的。恭敬地跪拜,都在下层。远远地眺望,环顾山河,因为所看到的景色,而增加快乐和笑容。您不能每层都虔诚,每步都谨慎,只会让京城的百姓,公私聚集。上行下效,这是必然的趋势,会一直延续下去,怎么能阻止后世的人们都争着去攀登呢?关键在于内心真诚,外在恭敬只是其次,重视结果而轻视根本,安于现状而轻视躁动不安,恭敬自己,端正自己的行为,您怎么能经常登上高处,经常走上层层阶梯呢?现在佛塔刚刚建成,您自己也应该劝劝自己,地基已经打好,装饰也渐渐完善,紫金山上的华美宝塔,就是您的宫殿。希望您能减少劳累,广施恩德,制定制度,设立条例,来阻止喧嚣污秽,让这里永远保持清静。下面的人竭尽全力保持肃穆,上面的人展现出敬仰之心。”
“别踩别踩,这块地儿能保存上亿年,融汇贯通各种教义,阐明各种道理,是不是很了不起啊?”
这段话本身就比较短,不需要分段。 它表达的是一种赞叹之情,对象是某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刻内涵的事物,可能是某种文化遗产或者某种思想体系。 “勿践勿履”强调了该事物的珍贵和不可破坏性;“显固亿龄”则突出了其悠久的历史和永恒的价值;“融教阐悟”说明其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不其博欤”表达了说话人由衷的赞叹。
九月,太后要到嵩高山去玩儿。皇上赶紧上奏章劝谏说:“听说太后您要到嵩高山去,一来一回要住好几天。这出行将近十天,虽然说是体察民情,确实也算做好事。虽然现在是农闲时节,农民们辛辛苦苦收割的粮食,对那些穷苦人家来说,每一粒都像珍珠宝石一样珍贵,哪敢有丝毫浪费。可您这出行,上万人的队伍来来往往,车马乱跑,就算再怎么管制,也会糟蹋不少庄稼。百姓老老少少,心里肯定都难受。这秋天末尾又干旱了,地上全是厚厚的尘土,风一吹,黄尘漫天,到处都是黄沙。嵩高山路又险峻又窄,您这出行,安全可是第一位的啊!您在山里走十来天,风吹日晒的,身体能受得了吗?祖宗的牌位,恐怕也不会答应您这么折腾;老百姓心里,也肯定害怕得很。再说,现在正是昆虫繁殖的季节,田野里到处都是小虫子,您的车马过去,不得把它们踩死一大堆啊?您向来慈悲为怀,爱护生灵,这件事,恐怕会引起不好的议论,让人觉得您是在享福,却给百姓带来了灾难。那些跟着您跑腿的,累得要死;那些负责拉车的,也花钱租车,真是费钱费力。负责做饭的,还有那些士兵,衣服都破了,白天热晚上冷,都没个像样的被褥,还得受那些管事的呵斥,哭哭啼啼的,真是让人心疼。这年头,又旱又涝,庄稼收成不好,大家都很穷困,您这时候还大张旗鼓地出行,老百姓心里能不怨声载道吗?希望您能效仿虞舜,谦虚谨慎,少管闲事;或者学习《老子》和《易经》的思想,安安静静待在宫里,别再出去了。别再劳民伤财了,出行要按规矩来,把责任交给相关部门去办,您只管听听汇报就行了。这样,人神都高兴,朝野上下也都会欢欣鼓舞。” 可是太后没听他的。
皇上这奏折写得真是字字珠玑,句句肺腑啊!太后这出行,看似体察民情,实则劳民伤财,还可能引发民怨。皇上从百姓疾苦、出行风险、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劝谏,可谓用心良苦啊!可惜,太后最终还是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公元742年冬天,皇上赏赐给我光禄大夫的官职,还给了我手杖、衣服。到了第二年春天,肃宗皇帝亲自主持祭祀国子监的仪式,我负责执经书,坐在南面,其他的官员都陪着我一起。司徒兼京兆尹王继频上表,想把自己的官位让给我。夏天四月,皇上任命我为司徒、侍中、国子祭酒,著作郎的职位还是照旧。我上表推辞了好几年,始终不肯接受。
八月,皇宫里抓到一只秃鹙鸟,皇上让人拿给我看。我上表说:“皇上您让我看这十四天前抓到的这只大鸟,这正是《诗经》里说的‘有鹙在梁’,意思是说‘秃鹙’这种贪婪凶恶的鸟,是野泽里生长的,不应该出现在宫殿里。以前魏文帝黄初年间,有只鹈鹕落在灵芝池里,文帝下诏说,这说明朝廷里重用小人,疏远君子,应该广泛寻求贤才。当时太尉华歆因此而辞官,把官位让给了管宁。我听说野兽进入住宅,古人认为是不祥之兆,所以张臶厌恶任鸟,贾谊忌讳鵩鸟。 鹈鹕只是暂时停留就飞走了,前朝的皇帝还以此为戒,更何况这只鸟现在竟然飞进了皇宫,被人抓住,还被养着,却一点也不害怕。根据以往的道理来看,这确实很不寻常。再说这种贪吃的鸟,肯定需要鱼肉来喂养,就算吃些豆子、麦子、稻米、粱米,一顿饭的费用也要好几斤好几两。现在春天和夏天干旱,粮食价格上涨,穷苦人家经常吃不上饭。陛下您是百姓的父母,应该像对待自己的伤痛一样对待百姓,怎么能放弃百姓去养鸟,还把心思放在这种丑陋的鸟上呢?卫国的国君喜欢养鹤,曹国的国君喜欢养雁,结果都亡国了,这真是令人寒心啊!陛下您通晓《春秋》经义,亲自阅读史书,怎么会一边说好话,一边做坏事呢?我真心希望您能向殷商的先祖学习,效法魏文帝,修养德行,延揽贤才,消除灾难,聚集祥瑞。把这种没用的鸟放了吧,把它放到江河湖泽里去,您还是多读读书,听听琴,颐养身心吧!” 肃宗看完奏章后非常高兴,立刻下令把那只鸟放生到池泽里。
皇上召见张九龄和安丰王李延明,商量制定服装制度的事儿。三年六月,皇上让张九龄坐轿子到东西上阁去。九月,皇上提升张九龄为太保,张九龄又坚决推辞了。张九龄年纪大了,事情又多,身体也越来越不好,但他一直强撑着,经常在家里看书写文章,病重了也不回家休息。
四年十月,肃宗皇帝亲自去探望他的病,还下令不让别人来探望,宫里派来的人一个接一个,皇上还下令停止一切奏乐和游玩活动。皇上还把张九龄的长子张励任命为齐州刺史。十一月,张九龄病得很重,他嘱咐子侄们说:“仔细听我说,曾子说过:‘人快要死的时候,说的话都是好的。’ 现在你们扶着我的手,扶着我的脚,从现在开始,我知道自己可以安心地走了。我承蒙先帝的厚恩,官位做到这个地步,但史书上的功业还没完成,死后心里会留下遗憾。你们因为我的缘故,也都得到了名位,你们要努力!努力!用死来报效国家!寿命的长短是天注定的,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快把我送回家吧!” 虽然他说话已经很费力了,但神志还是很清醒的。回到家后他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三岁。
肃宗皇帝听说后非常悲伤地哭泣,宫里的人一个接一个地来报丧,皇上赐予他东园温明秘器、朝服一套、衣服一件、钱六十万、布一千匹、蜡烛四百斤,并由大鸿胪监护丧事。皇上亲自来到灵前,抚摸着他的遗体痛哭。皇上坐车回宫的路上,一直流着眼泪,还减少了平时的膳食,说话的时候总是追忆张九龄,每当走到张九龄平时诵读的地方,皇上总是神情悲伤,忍不住要掉眼泪。五年正月,皇上追赠张九龄为太傅,兼任尚书令、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冀州刺史,侍中职位不变。皇上还下令增加后部的鼓乐和仪仗队,按照太保、广阳王(李袆)的规格办理丧事,谥号为文宣公。肃宗皇帝在建春门外为张九龄举行丧礼,哀痛之情令人感动,文人们都为之感到荣耀。
一开始,张九龄在太和年间,根据宫商角徵羽五个音调创作了五言诗赠送给李彪,李彪也写了十二首诗回赠张九龄。张九龄又写了一百零三首关于郡国的诗来答谢李彪,每个郡国一首诗,编成了一百零三卷。
光宽这个人啊,为人宽厚慈善,从不跟人对着干,不管处境如何,都能泰然自若。他一直很敬佩胡广、黄琼这样的人,所以那些刚猛强势的人不太看得起他。开始的时候,他辅佐忠王李亨(后来的肃宗),非常信任他,每当遇到事情需要决策,光宽都全力以赴地辅助。元载也对光宽非常尊敬。后来郭祚、裴植被杀,清河王李怿也遭了殃,光宽当时只是顺势而为,并没有挺身而出相救,所以天下人都批评他。自从他当了大官之后,很少推荐别人。曾经,他为自己的女婿彭城刘敬徽求情,说敬徽是荆州五陇戍的主将,他女儿跟着丈夫去戍边,经常担心遭受寇盗袭击,两地分隔,所以请求让他担任徐州长史兼别驾,暂时回到京城。肃宗皇帝答应了。当时的人们把他比作张禹。
光宽刚开始当黄门侍郎的时候,就推辞让给了宋弁;当上中书监的时候,让给了汝南王李悦;当上太常的时候,让给了刘芳;当上少傅的时候,让给了元暐、穆绍、甄琛;当上国子祭酒的时候,让给了清河王李怿和任城王李澄;当上车骑将军、仪同三司的时候,让给了江阳王李继,还让给了灵太后胡氏的父亲胡国珍。他这些做法都非常看重当时的形势,人们议论说他是在做样子。他非常信奉佛教,经常礼拜诵经,年纪越大越虔诚,整天都乐呵呵的,从来没有生气发怒过。曾经,他在门下省白天坐着读经,有只鸽子飞来落在他的膝盖上,然后飞到他怀里,顺着他的胳膊爬到肩膀上,好一会儿才飞走。当时有很多僧俗人士为他写诗歌颂扬。他经常应达官贵人的邀请,讲解《维摩诘经》和《十地经》,听讲的人常常有几百人,他还为此写了两部经的义疏,三十多卷。懂行的人知道他的疏解比较粗略,认为是因为他地位尊贵,才在讲经的时候被大家重视。他写的诗歌、赋、铭文、赞辞、诔文、颂文、表章、启奏文等等,有几百篇,五十多卷,另外还另有文集。光宽有十一个儿子,名字分别是励、勖、勔、劝、劼、勀、勍、劬、<贯力>、剿、勉。
励,字彦德,这小子啊,能力、学问、品行都像他爹,妥妥继承了家风。考中了秀才,后来当了彭城王手下的参军,还做过秘书郎中。他爹光因为有功劳,给他安排了个著作官的职位,但他愣是推辞了,没去。后来他又当过员外郎、骑侍郎、太尉记室、散骑侍郎,结果因为继母去世,他辞了官。神龟年间,他又被任命为司空从事中郎。正光二年,升任中书侍郎。当时领军将军元叉当了明堂大将,还让他当了长史。他和堂兄鸿,那都是当时有名的人物。正光四年十月,他爹光病重了,朝廷就给他加官进爵,封他为征虏将军、齐州刺史。他爹病重期间,他衣不解带地侍奉在床前。他爹去世后,肃宗皇帝还多次慰问他。正光五年春天,他爹下葬在老家,皇帝还派主书张文伯去吊唁。孝昌元年十二月,朝廷又任命他为太尉长史,还让他当了齐州大中正,继承了他爹的爵位。建义初年,他在河阴遇害,那年他才四十八岁。死后追赠侍中、卫将军、仪同三司、青州刺史。
他儿子挹,继承了他的爵位。到了武定年间,当上了太尉。后来齐朝受禅,爵位按照规定降了等。
挹的弟弟损,当过仪同开府主簿。
励的另一个儿子勖,武定年间,官至征虏将军、安州刺史、朝阳伯。齐朝受禅后,爵位也降了。
励的另一个儿子勔,字彦儒,也继承了他爹的优秀品质。他做过司空记室、通直散骑侍郎、宁远将军、清河太守,还兼任槃阳镇将。后来被逆贼崔景安害死了。死后追赠征虏将军、齐州刺史。
他儿子权,当过太尉参军事。
励的另一个儿子劼,武定年间,做过中书郎。
励他爹的弟弟敬友,在本地做过治中。他有点贪污受贿,被御史查办了,结果他和看守的人一起逃跑了。后来被任命为梁郡太守,但他母亲去世了,所以没去上任。敬友这个人啊,特别虔诚地信奉佛教和道教,日夜诵经。守孝期满后,他就吃素食度过了一生。他待人很恭敬宽厚,为人清廉自律。从景明年间开始,好几年都没什么收成,好多人都饿肚子要饭,他都尽力帮助他们,给了他们足够的食物。他还特意在肃然山南、大路北边建了个旅舍,免费提供食物给过路的行人。延昌三年二月去世,享年五十九岁。
子鸿,字彦鸾。从小就喜欢读书,对经史典籍非常熟悉。太和二十年,他被任命为彭城王国左常侍。景明三年,升迁为员外郎,同时兼任尚书虞曹郎中,还被命令负责编写《起居注》。后来他又升任给事中,兼任祠部郎,之后又转任尚书都兵郎中。皇上曾下诏令太师、彭城王勰以及其他公卿大臣、儒学大家、有才华有才能的人三十人,一起商讨制定律令,呈交给尚书省,子鸿和光都在其中,当时人们都称赞他们。
永平初年,豫州城里有个叫白早生的人,杀了刺史司马悦,占据悬瓠城叛乱。朝廷下令镇南将军邢峦前去讨伐,任命子鸿为行台镇南长史。后来他又调任三公郎中,加封轻车将军。之后又升迁为员外散骑常侍,同时兼任郎中。
延昌二年,朝廷将要对百官进行大考评。子鸿认为当时的考评制度条例不通,于是就上奏建议说:“我认为,皇上选拔官员是为了求贤任能,让每个人都能各尽其才,赏罚分明,扬善抑恶。所以那些有功绩、有才能、职位与能力相符的人,往往朝令夕改,很快就能升迁,哪能拘泥于一阶半级,而让那些有才能的官员被卡在某个职位上呢?从汉朝以来,直到太和年间,只要朝廷需要某个人担任某个职位,这个人就能够胜任,往往能够迅速升迁,几年之内就能做到公卿之位;或者长期兼任、试任,表现出色后就能升迁,翻阅史书就能看到这样的例子,放眼望去,朝中大臣几乎都是如此。所以才能不断收到很多士人的赞誉,国家也因此享有贤能之名。我观察到景明年间以来的考评制度,三年进行一次考评,一次考评只升一级。朝廷内外数万人,如果不是犯了罪,不管贤愚,都能升迁,有才能的和没有才能的,一起升迁。即使像黄龚那样有政绩,像王郑那样有儒学造诣,像班固、司马迁那样有史学才能,像张衡、蔡邕那样有文采的人,即使有一点点的进步,也会被其他人追赶,选官部门也会把他们一概而论,不加区别对待。这样琴瑟失调,就应该改弦更张。虽然圣旨已经颁布,但还是应该有所调整。” 世宗皇帝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话说鸿这个人,三年的时候,因为父亲去世,辞去了官职。奇怪的是,他家门口的树上竟然降下了甘露! 过了没多久,也就是十一月,世宗皇帝又把他召回朝廷,继续当官。四年后,更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他家在京兆府的宅院里,树上又降下了甘露! 皇上高兴,又给他升官,加封为中坚将军,其他的官职还是照旧。后来他又升任中散大夫,还当了高阳王的老师,郎中一职也继续担任着。那一年,他还当上了司徒长史。到了正光元年,皇上又给他加封了前将军的称号。他还负责修撰高祖和世宗皇帝的《起居注》。
他还参与编写魏国的历史,不过当时只完成了目录,内容还没来得及仔细校对,有很多缺漏的地方。他常常说,这魏史啊,不是我们这一代人就能完成的,先把当时的事件记录下来,留给后人慢慢完善吧。临死前,他还向肃宗皇帝推荐了自己。 正月,皇上诏令他继续修撰国史。孝昌年间,他被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不久又加封散骑常侍、齐州大中正。可惜的是,他在史官的岗位上没多久,就去世了。死后,朝廷追赠他镇东将军、度支尚书、青州刺史的官衔。
鸿年轻的时候就立志要写书,他看到晋朝和魏朝之前的历史,都是各自为政,没有一个统一的版本,心里很不满意。 他注意到从刘渊、石勒、慕容俊、苻健、慕容垂、姚苌、慕容德、赫连勃勃、张轨、李雄、吕光、乞伏国仁、秃发乌孤、李暠、沮渠蒙逊、冯跋这些人,都各自称王称帝,割据一方,都有自己的史书,却没一个统一的版本。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写一本《十六国春秋》,前后写了一百卷。他参考了以前的史料,又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史料进行增删和评论。因为鸿在江左(东晋)当过两代官,所以他没写晋朝、刘宋、萧齐等朝代的史书。而且他还担心别人批评他,所以一直没敢把书拿出去出版。
世宗皇帝听说他在写书,就派散骑侍郎赵邕去传旨,说:“听说你编写的史书很有条理,写好的部分可以随时呈上来,朕会在处理政务的间隙阅读。” 鸿因为书中有些内容涉及到建国初期,有些话语可能不符合礼仪,而且书还没写完,所以一直没敢呈送。后来鸿负责记录皇帝的日常起居,竟然擅自把自己的表章记录到《起居注》里,……
我听说啊,帝王兴起,就算有天命在身,预示在图谶里,也必须得先打仗,清除反对势力,才能让天下人都拥护他,开创盛世。你看,战国时期那么乱,打了十多年,汉高祖才消灭了那些诸侯王,开创了四百年的汉朝基业。然后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汉武帝的强盛武功,才让边疆的凉州、朔方都统一了文化,南方牂牁、越地也归顺了中央。司马迁、班固他们看到汉朝的盛世,觉得以前的史书记载太简略了,就收集整理以前的史书,写成了《史记》,这也就是为了记录人事,彰显天时变化的意思。
以前晋朝惠帝的时候,国家不作为,各民族都起来造反;三个皇帝都被奸臣控制,两个皇帝死得不明不白;五个都城都荒凉破败,变成了一片废墟。赵国、燕国像长蛇一样盘踞一方,辽东、大海彼岸都成了蛮荒之地,各个国家穷兵黩武,互相争斗,中原地区没有一个主宰,足足八十多年。晋朝偏居一隅,势力孤弱,百姓流离失所,无处安身。魏朝呢,就像潜伏在幽州的龙,世世代代传承着公刘的遗风,在内部修明政治,对外抵抗其他割据势力,冀州的百姓,有才能的人,都纷纷投奔魏朝,络绎不绝,这跟当年邠州、岐州的人民归顺太王,讴歌着归顺周文王一样,真是可以相提并论啊!我们的太祖道武皇帝,凭借着他的英武之姿,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得到了天下的拥护,建立了魏朝。太宗皇帝继续光大基业,成就辉煌。世祖皇帝雄才大略,展现了威严神武,既发展农业,又注重军事,扫清了所有的障碍。经过四十多年,天下终于统一了。那些儋耳、文身的人,那些穿奇装异服、蓄发留辫子的部落首领,都来朝贡,听从号令。百姓们感受到了太平盛世的恩泽,唱起了“击壤而歌”的太平歌,终于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就像尧舜时代一样幸福。
晋朝永宁年间以后,虽然各地都打着各自的旗号,互相争斗,但最终能建立国家,留下姓氏,成为战国诸侯的,一共只有十六家。这些国家兴衰成败的过程,以及用兵的策略得失,都足以作为后世的借鉴和警示。可是,以前的史书残缺不全,体例混乱,记载也错漏百出,详略不当;所以应该仔细校对,整理成一部完整的史书。
皇上您是圣明的君主,应天顺时,您的统治如同日月般光辉,功德如同天地般广阔,您开创了前所未有的伟业,制定了新的制度,造福百姓。陛下您继承皇位,英明神武,顺应天命,您的德行高尚,您的智慧深邃,您精通各种学问,博览群书,远胜过汉代的石渠阁和白虎观。您推行新的礼仪,革除旧俗,使风气为之一变,您的德化感动了万物,连自然气候也变得和谐。更何况我这样愚钝的臣子,沐浴在您的圣恩之下,效法您的正道,又怎么能不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磨砺自己的意志呢?我知道我的才能比不上那些名臣,但是我写《国志》《史考》的愿望,还是能够实现一部分的。
从景明初年开始,我就搜集各国的旧史,那时我刚迁居京师,这些史料分散在各地,我四处奔走,费时数年才收集齐全。而且我家境贫寒,俸禄微薄,只能靠自己独自完成这项工作。由于经费不足,纸张经常不够用,直到正始元年,才勉强收集齐全。我利用业余时间,撰写了这部书。我将各个时期的事件分别整理成册,统一了史书的体例,删去了冗余的文字,补充了不足之处。对于记载有出入的事件,我都仔细查对历法和旧志,改正错误,力求真实可靠。大体校订之后,全书共一百篇,类似于《春秋》的篇幅。到三年年底,全书初稿已经完成,共九十五卷。
只是常璩所写的关于李雄父子据蜀的史书,我四处寻找都找不到,所以未能完成这部书,只能停笔暂时搁置,至今已有七年了。这部书的资料主要是在江南收集的,恐怕中原地区没有,我个人力量无法完成。关于那些起兵称帝的事件,我也收集了一些资料,但是如果没有常璩的那本书,我的记载就会很不完整。我早就想向陛下奏报此事,请求您下令派人到边境地区搜集资料,但由于我地位卑微,不敢轻易上奏。
我叫赵邕,以前是散骑常侍、太常少卿、荆州大中正,皇上突然下旨让我呈送东西。没想到我父亲赵鸿的遗著竟然被皇上知道了,接到圣旨后,我既高兴又害怕。现在我把整理好的东西都呈上来了。我还另外写了一卷序例和一卷年表,希望能全面展现皇朝的盛世,也能体现我一点点微薄的整理工作。我只是想效仿古人著书立说的美好愿望,但我的文章粗糙简陋,实在没什么可取之处,呈给皇上时,我心里非常惭愧。
我父亲赵鸿的志向很高远,但从正光年间开始,他就不敢公开他的书。后来,因为他的哥哥赵光在朝中做官,知道当时的人们还不能理解他的书,所以就私下流传阅读。也因为赵光的关系,当权者也就没说什么。我父亲的书内容很广博,但也有很多错误。比如,太祖天兴二年,姚兴改元,我父亲却写成改在元年;太宗永兴二年,慕容超在广固被擒,我父亲又写成发生在元年;太常二年,姚泓在长安战败,我父亲也写成灭亡在元年。像这样的错误,有很多都没有考证清楚。
我的父亲赵鸿去世了,我弟弟赵子元是秘书郎。后来永安年间,他上奏说:“我父亲,故散骑常侍、给事黄门侍郎、前将军、齐州大中正赵鸿,继承了家里的良好家风,勤奋学习,精通古学,博览群书,史学造诣很高,名声很大。他年轻时就想着著书立说,正始年间,利用空闲时间,撰写了赵、燕、秦、夏、凉、蜀等国的史书,并为它们作序,进行评论。在他去世前,已经完成了大部分内容,只有李雄的《蜀书》还没找到,所以少了一个国家,书一直没完成。正光三年,终于找到了,他刚整理完,就去世了。这书一共一百二卷,记载了十六国的历史,对近代史的记载最为详尽,书名叫《春秋》。他生前没有上奏,也没有公开传播。现在我整理了一份副本,呈献给皇上。如果书中有什么不足之处,请皇上不要责怪,恳请将它收藏在秘阁,以丰富皇家藏书。”后来赵子元谋反,逃亡,虽然被赦免,但后来却被他的叔叔赵鹍杀害了。
光从的弟弟长文,字景翰,年轻的时候也搬到代都去了,他聪明伶俐,很有学问。太和年间,被任命为奉朝请。后来调到洛阳,被任命为司空参军事,负责华林园的修建工程。之后又兼任员外散骑常侍,担任宕昌使主。回朝后,被授予给事中、本国中正、尚书库部郎等职务。正始年间,朝廷大规模修造兵器,他被任命为诸州造仗都使、齐州太原太守、雍州抚军府长史。他以清廉谨慎著称。后来升迁为辅国将军、中散大夫,又转任太府少卿,还担任过丞相、高阳王雍的谘议参军,最后做到太中大夫。永安年间,因为年纪大了,被授予征虏将军、平州刺史的职位。退休回家后,他专心致志地阅读佛经,不再过问世事。七十九岁的时候,在天平初年去世。死后被追赠为使持节、征东将军、齐州刺史,谥号贞。
他的儿子慈懋,字德林,永熙初年,担任征虏将军、徐州征东府长史。
长文的弟弟庠,字文序,很有能力。最初被任命为侍御史、员外散骑侍郎、给事中。他多次出使高丽,之后升迁为步兵校尉,又转任司空掾,兼领左右直长。后来外放担任相州长史,回朝后,被任命为河阴、洛阳令,以正直刚强而闻名。之后升迁为东郡太守。元颢叛军逼近郡界,庠坚决不投降,放弃郡守职位逃回乡里。孝庄皇帝回宫后,赐给他平原伯的爵位,并任命他为颍川太守。两年后的五月,他被城民王早、兰宝等人杀害。死后被追赠为骠骑将军、吏部尚书、齐州刺史。
他的儿子罕,继承了爵位。齐朝受禅后,爵位按照规定被降等了。
光从的族弟荣先,字隆祖,通晓经史,被州府征辟担任主簿。
他的儿子铎,很有文采,官至冠军将军、中散大夫。
铎的弟弟觐,官至宁远将军、羽林监。
史书上说啊,崔光这个人,为人清高淡泊,学问深厚渊博。高祖皇帝看重他的才能,认为他将来能成就一番大事业,明智的君主总是能识别人才的。他侍奉了三朝皇帝,还教导少主,一直待在宫里,没怎么出去,就做到了台辅(相当于宰相)的高位,这在近代可是少有的啊。 但是呢,他总想着保持高洁的品格,做事又比较中庸,所以难免会被人诟病,就像胡广一样。他博学多才,通晓古今,又能写文章,又能处理政事,也算得上是很有才华有抱负的人吧?
说白了,崔光这个人,人品好,学问高,皇帝也赏识他,一路平步青云,做到宰相,这在当时可是不容易的。可他为人比较正直,做事又比较稳妥,不爱出风头,所以难免会被人说三道四,这和胡广的情况有点像。不过,他确实有真才实学,能写文章,能处理政事,也算得上是个人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