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汉朝初期,魏无知被封为高良侯。他有个儿子叫魏均,魏均的儿子叫魏恢,魏恢的儿子叫魏彦。魏彦的儿子叫魏歆,字子胡。魏歆从小就没了爹娘,但是很有志气,也很有操守,博览群书,精通经史。到了汉成帝的时候,他做到钜鹿太守,然后就一直住在那里。

魏歆的儿子叫魏悦,字处德。他为人沉稳厚重,很有度量。宣城公赵国人李孝伯见到他之后非常器重,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魏悦后来当上了济阴太守,因为政绩出色而闻名。

魏悦的儿子叫魏子建,字敬忠。他刚开始做官的时候是奉朝请,后来一步步升迁,做到太尉从事中郎。早些时候,世宗皇帝平定了氐族叛乱,在武兴设立了镇守的军队,后来改名为东益州。可是后来镇将和刺史们都治理不好,跟当地百姓关系不好,氐族人又开始作乱,成了边患。于是朝廷就派魏子建去当东益州刺史。魏子建采取恩威并施的策略,社会风气大为好转,远近都安定下来了。

正光五年,南、北二秦的城里,莫折念生、韩祖香、张长命等人相继造反。他们觉得州城里的人都很强悍,同类都叛变了,应该先收缴他们的武器。魏子建认为城里的人马足够应付,个个都是骁勇善战的,完全可以用得上,要是急着收缴武器,反而会弄巧成拙,造成后方不稳。于是他就把城里老老少少都召集起来,跟他们说明情况;他还上奏朝廷,请求赦免那些原本没有罪,却因为各种原因被牵连进来的百姓。皇上很开明,同意了他的请求。魏子建又把那些反贼的父兄子弟分别安置到郡县的戍所,内外互相照应,最终保全了州城。

等到秦贼乘胜追击,在黑水驻扎下来,魏子建就暗中派兵袭击他们,前后斩获很多,威名大震,那些先前造反的人都投降了。魏子建又派人向朝廷报告了战况,皇上非常高兴,下诏让魏子建兼任尚书行台,刺史的职务照旧。于是他的威名震慑了整个蜀地,梁州、巴州、益州、秦州的事务,都由他节制。梁州刺史傅竖眼(傅敬和)心里很嫉妒他,就在洛阳到处行贿,想扳倒行台。

一开始,曹子建(曹植)也多次请求回京,直到这个时候,才派刺史唐永代替他,傅竖眼则留下来继续担任行台。曹子建要回去了,当地氐族人很舍不得他,大家一起堵住道路不让走。主簿杨僧覆先去跟他们解释,那些氐族人很生气,说:“我们留下了刺史,你们却把曹子建送走!”然后就砍了杨僧覆好几刀,差点把他砍死。曹子建慢慢地去安慰他们,劝说他们,过了十天才得以启程。沿途官员送给他很多礼物,他一样都没收。结果,东益氐族和蜀地又叛乱了,攻打唐永,唐永丢下城池逃跑了,就这样丢掉了一个州郡。唐永逃跑的时候,曹子建的客人,一个叫昙璨的和尚和一个叫耿显的钜鹿人,都被氐族人抓住了。氐族人后来知道他们是曹子建的客人,就哭着把他们的衣服和东西送还给他们,还送他们骑着白马离开。曹子建的恩德就是这样深入人心的。自从朝廷开辟华阳等郡以来,梁州的邢峦、益州的傅竖眼和曹子建是治理最好的三个。

一开始,曹子建担任前军将军,十年都没调动,在洛阳闲暇的时候,经常和吏部尚书李韶以及李韶的弟弟李延实下棋,当时的人都说他沉迷于此。曹子建总是说:“下棋能锻炼我的谋略、胆识和勇气,我从中受益匪浅。而且我现在还没机会为国家效力,下下棋也没什么。”等他真正到了边境,一干就是五年,再也没下过一盘棋了。

回到洛阳后,没多久我就被任命为常侍、卫尉卿。一开始,元颢进攻洛阳,孝庄帝仓皇北逃,我当时跟我的好朋友卢义僖说:“北海王(指元颢)自己断送了社稷,还去投靠萧衍称藩,我年纪大了,怎么可能给他当臣子呢?” 所以我就带着全家老小住在洛阳的南边。等元颢被平定后,我才回到洛阳。我之前就患有风痹症,这时候病更严重了。因为卿这个官职事多,我多次上书请求退休,最后被特地授予了右光禄大夫的职位。

邢杲被平定后,太傅李延实的儿子、侍中李彧奉命出使东部地区,慰问百姓。当时外戚势力很强大,送行的人挤满了门庭,我也去拜访送别李彧。李延实问我:“我儿子这次出使,你有什么话要嘱咐他?”我说:“要时刻记住‘满招损’的道理。”李延实听了之后,很长时间都神情黯然。后来,孝庄帝杀了尔朱荣,河阴之变死了很多人,那些人家里都互相庆贺。我的女婿,太尉李虔的第二个儿子李仁曜,也在这次事件中遇害了。我跟我姨弟卢道虔说:“朝廷这次虽然诛杀了权臣,但那些凶恶的家伙还在作乱,也没听说有什么特别的计策和策略,恐怕事情难以善终。这是李氏家族祸乱的开始,现在就庆祝是不是太草率了?” 果然,永安年间以后,李氏家族的人四处逃亡,很多人被杀害,就跟我预料的一样。

后来我又历任左光禄大夫,还加封了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的官职。

曹植的儿子曹收,当官后被派到南方当地方长官,那地方富得流油,可是天下不太平,他为人清廉,从不把钱财放在心上,所以回到京城后,家里经常吃不饱穿不暖,一辈子都过着简朴的生活。他为人谨慎,不怎么跟人交往,只和尚书卢义僖、姨弟泾州刺史卢道裕关系好。临死前,他嘱咐两个儿子说:“生死是两码事,活着的时候大家都是一样的,世人讲究厚葬,我一辈子没贪过财,简陋的裹尸布也不是我的想法。我死后,就穿平常的衣服下葬就行了。我这一辈子经历坎坷,结过三次婚,合葬这事儿,也不是古人的做法。再说,你两个母亲的坟都在老家,坟地也稳固了,都有各自的墓地。只有你的继母墓地在外面,可以把她迁到家族墓地,按规矩安葬,放在我的墓地后面就行。这样就够了,不用搞什么合葬。一定要按照我的意思办,别让我死后还有遗憾。”永熙二年春天,曹收在洛阳孝义里去世,享年六十三岁,朝廷追赠他仪同三司、定州刺史的官职,谥号为“文静”。他有两个儿子,叫曹收和曹祚。

曹收,小名佛助,字伯起。十五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写文章了。后来跟着父亲去边疆,正赶上天下大乱,他就喜欢练骑射,想凭借武功建功立业。荥阳郑伯就笑着问他:“魏家的公子,你玩弄长戟玩得怎么样啊?”曹收听了很不好意思,于是就认真读书了。夏天,他坐在板凳床上,跟着树荫移动位置读书背诵,几年下来,板凳都被磨平了,但他一直坚持不懈。后来,凭借他的才华,名声大振。一开始,因为父亲的功劳,他被任命为太学博士。后来尔朱荣在河阴大肆屠杀朝臣,曹收也在被围困的人群中,因为天黑才侥幸逃脱。

李神俊,吏部尚书,很看重人才,推荐他做了司徒记室参军。永安三年,他又被任命为北主客郎中。后来废帝登基,很赏识他,让他写一篇《封禅书》。他提笔就写,不用打草稿,写了将近一千字,改动的地方很少。当时黄门郎贾思同在旁边侍候着,非常惊讶。皇帝说:“即使是七步成诗的人,也写不出这么好的文章。” 他升迁为散骑侍郎,接着又让他负责起居注的编写和国史的修撰。没多久,又兼任了中书侍郎,这年他才二十六岁。

等到出帝即位后,皇帝又让他回到原来的职位。各种文书堆积如山,他处理得都让皇帝很满意。黄门郎崔忄夌(此处无法显示原字,以下同)跟着齐献武王一起进京,当时很受皇帝重视。一开始,他并没有去拜访崔忄夌。后来崔忄夌为皇帝写了《登祚赦》,其中说“联托体孝文”,他觉得这话太直白了,有点嘲笑。正员郎李慎把这事告诉了崔忄夌,崔忄夌心里很生气,很嫉妒他。

后来前废帝去世,皇帝要他起草诏书,崔忄夌就到处说:“这个人经常出入宫廷,一天就能写好一篇诏书,文笔优美,辞藻华丽。这样的人,那些起义的将士,在他眼里都是叛逆;而且他父亲和哥哥都曾做过官,现在又回来侍奉他。”南台要弹劾他,幸亏尚书辛雄在中尉綦俊面前为他求情,才免于处罚。他有个弟弟仲同,年纪轻轻还没做官,他害怕弟弟受牵连,就把他登记在册,送回老家让他好好侍奉父母。

出帝曾经带了很多士兵到嵩山以南打猎,一去就是十六天。当时天气寒冷,大家都很辛苦,朝野上下怨声载道。皇帝和随行的官员都穿着胡服骑马,宫女和妃嫔也混杂其中,各种奇特的技艺和装饰,很多都不合礼法。他想说话,又害怕;想不说,又憋不住,于是写了一篇《南狩赋》来讽刺这件事。那年他才二十七岁,虽然文章华丽,但最终还是回归了正统。皇帝亲自写了诏书回复他,对他大加赞赏。郑伯说:“你要是没遇到我,早就被免职了。”

当初,齐献武王坚持辞去天柱大将军的职位,皇帝让他起草诏书,准许了他的请求。皇帝想给他加封相国,就问他相国的品级是什么,他如实回答了,皇帝于是作罢。因为他没有猜透皇帝和献武王之间的想法,心里不安,就请求辞官,皇帝准许了。过了一段时间,他被任命为皇帝的兄子广平王赞的开府从事中郎,他不敢推辞,于是写了一篇《庭竹赋》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不久,他又兼任了中书舍人,和济阴的温子升、河间的邢子才齐名,世人称他们为“三才”。当时出帝猜忌献武王,两人之间关系紧张,他就借口生病坚决辞官。他的舅舅崔孝芬很奇怪,问他原因,他说:“我害怕发生晋阳兵变那样的事件。”不久之后,献武王南下,皇帝西入关中。

王昕娶了萧衍的女儿,王昕又帅气又有才华,文采飞扬,说话一套一套的,萧衍和他的大臣们都对他非常敬佩。早些时候,南北朝刚开始友好往来,李谐和卢元明是第一个出使的使臣,这俩人能力都很强,在别的国家也很受重视。这时候,萧衍感慨地说:“李谐、卢元明是时代出色的英雄人物,王僧辩、魏收是中兴之臣,不知道以后还会出现什么样的人物啊!” 萧衍后来又任命魏收为散骑常侍,让他修撰国史。

武定二年,魏收升职当了常侍,还兼任中书侍郎,继续修史。有一次皇帝宴请群臣,问大家正月初几是什么日子,大家都答不上来。魏收回答说:“晋朝的议郎董勋在《答问》里说过,民间说法正月初一是鸡,初二是狗,初三是猪,初四是羊,初五是牛,初六是马,初七是人。”当时邢邵也在旁边,听得挺不好意思的。南北和好之后,官方往来书信里经常写着“想彼境内宁静,此率土安和”这样的话。萧衍后来派使者去北魏,书信里就把“彼”字去掉了,只写“此”,想表达天下统一、没有外敌的意思。魏收起草回信的时候,就写了“想境内清晏,今万国安和”。南方人以后写信也跟着这么写了。

后来高洋入朝,文宣帝封他为相国,高洋坚决推辞,让魏收起草奏章。奏章写好呈上去之后,文襄帝当时就在旁边,高洋指着魏收说:“这个人将来一定会成为第二个崔光。”四年后,高洋在西门豹祠祭祀宴请大臣,他对司马子如说:“魏收现在是史官,我的好坏全在他笔下。我听说北伐的时候,很多大臣都送礼给史官吃喝,司马仆射你送过吗?”说完大家一起哈哈大笑。然后高洋又对魏收说:“你不要因为看到元康他们在我面前跑来跑去,就以为我很看重他们勤劳,我后半生的名声都在你手里,别以为我不知道。” 没多久,魏收又加官兼任了著作郎。

话说高洋(文襄帝)那会儿,有一次秋高气爽,他搞了个大型射箭比赛,还让大家写诗。收来的诗里,有一句特别吸引他,就是“尺书征建邺,折简召长安”。高洋觉得这句诗写得太霸气了,转头就夸人说:“咱们朝廷现在有魏收这么个人才,真是国家的荣耀啊!他写文章,雅俗共赏,文笔流畅,我让我的儿子们也写写,但他们的水平根本比不上他。有时候我心里想写点东西,但又忘了,想说了又说不全,总觉得表达得不够好。可魏收一写出来,就面面俱到,这真是太难得了!” 他还特意让魏收兼任主客郎,负责接待南朝梁的使臣谢珽和徐陵。

后来侯景攻陷了建康(南京),梁朝的鄱阳王萧范当时是合州刺史。高洋就派魏收写信给萧范,劝他投降。萧范收到信后,立刻带着部队投奔了高洋。合州刺史崔圣念想据城抵抗,结果也没成功。高洋对魏收说:“现在平定了一州,这都是你的功劳啊!只可惜,你还没能像‘尺书征建邺’那样,轻轻松松就搞定一个地方。”

高洋死后,他的儿子高洋(文宣帝)在晋阳。魏收当时跟黄门郎崔季舒、高德正、吏部郎中尉瑾一起在北第参与机要事务。后来,他升任秘书监,又兼任著作郎,还被任命为定州大中正。 这会儿北齐要禅让皇位了,杨愔建议把魏收单独安排在一个地方,让他负责起草禅让诏书和各种文件。还派了个人看门,不让他随便出去。天保元年,魏收被任命为中书令,继续兼任著作郎,还被封为富平县子。

两年后,我接到皇帝的命令,要我编写魏国的历史,还把我任命为魏郡太守。不过,皇帝很优待我,给了我丰厚的俸禄,让我专心致志地待在史馆写书,郡里的事情就不用我管了。一开始,皇帝让群臣都说说自己的愿望,我当时就说:“我希望能够用正直的笔杆子,早日完成《魏书》的编写。”所以皇帝就让我全权负责这件事。他还让平原王高隆之来监督,不过高隆之其实也就是挂个名而已。皇帝还特别叮嘱我:“好好写,用正直的笔杆子写,我可不想重蹈魏太武帝杀害史官的覆辙!”

魏朝初期,邓渊写过十多卷的《代记》。后来,崔浩负责修史,游雅、高允、程骏、李彪、崔光、李琰这些人也都参与其中,一代代地传承下来。崔浩把史书写成了编年体,李彪才开始把它改成纪、表、志、传这种形式,但书还没写完。到了世宗时期,皇帝又让邢峦继续写《高祖起居注》,写到太和十四年才停笔,之后又让崔鸿和王遵业继续补充完善,一直写到肃宗时期,内容非常详尽。济阴王晖业还写了三十卷的《辩宗室录》。

然后,我就和通直常侍房延祐、司空司马辛元植、国子博士刁柔、裴昂之、尚书郎高孝干一起,共同负责对这些史料进行审核和整理,最终完成了《魏书》。我们仔细辨别史料的名称,一条条地仔细甄别,还搜集整理了一些散失遗漏的资料,补充了后面的事情,最终完成了这部全面反映魏朝历史的史书,然后呈报给了皇帝。

这部记录一代兴衰的大典,总共包含十二纪、九十二列传,合计一百一十卷,我花了五年时间,在三月份上交了这部书。秋天,皇帝任命我为梁州刺史,但我因为觉得史书还有没完成的部分,就上奏请求让我继续完成这项工作,皇帝批准了我的请求。十一月份,我又上交了十志:《天象》四卷,《地形》三卷,《律历》二卷,《礼》《乐》四卷,《食货》一卷,《刑罚》一卷,《灵征》二卷,《官氏》二卷,《释老》一卷,共二十卷。这些志书和之前的纪传合在一起,一共一百三十卷,分成了十二帙。此外,这部书还包括三十五篇例、二十五篇序、九十四篇论,以及前后两篇表和一篇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