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隐,字处默,是山西介休人。他曾祖父宋奭做过晋昌黎太守,后来又当了慕容廆的长史;祖父宋活做过中书监;父亲宋恭做过尚书和徐州刺史。慕容俊迁都邺城后,宋恭才在广平定居。宋隐从小就特别孝顺,十三岁的时候就有了成年人的志向,专心致志地学习,从不觉得打仗容易。他后来在慕容垂手下做事,先后担任尚书郎、太子中舍人、本州别驾。太祖平定中山后,任命宋隐为尚书吏部郎。皇帝回北方后,又让宋隐以原官职辅佐王仪镇守中山。不久,宋隐升任行台右丞,兼管选官,依旧是原来的官职。他多次因为年老体弱请求退休,但太祖都不答应。后来因为母亲去世,宋隐回到老家。母亲下葬后,朝廷又征召他,他坚决推辞说自己有病,但州郡官员却一再催促他赴任,无奈之下,宋隐只好抛下妻儿,偷偷躲了起来。后来他藏在长乐县的经县,几年后去世了。临终前,他对儿子和侄子们说:“只要你们能孝顺父母兄长,友爱乡邻,即使只做到郡里的功曹史,只要忠诚清廉地为官,就足够了,不必非要去京城做官。我担心你们不能富贵,反而会给家族带来累赘。如果你们忘记我的话,就是不孝顺的儿子,就算鬼魂有知,我也不会回来吃你们供奉的食物了。”宋隐有五个儿子。

他的第三个儿子宋温,在世祖时期被征召,做了中书博士。去世后,追赠建威将军、豫州刺史,被封为列侯。宋温的弟弟宋演,在显祖初次征讨彭城时立下战功,被封为明威将军、济北太守。宋演的儿子宋鲋,字伯鱼,做过州别驾。宋隐的弟弟宋辅,字处仁,年轻时就慷慨豪迈,胸怀大志,博览群书,做过州里的别驾,英年早逝。宋隐的叔父宋洽,在慕容垂手下做过尚书。太祖围攻中山时,宋洽率领部队坚守北面城墙。在宋洽管辖的区域,很多官兵被杀伤,太祖对此非常愤怒。城池被攻破后,太祖就杀了宋洽,他的儿子宋顺、宋训都被处以腐刑。

话说第四个儿子宣,字道茂,当时才几岁,家里人偷偷逃跑了,躲避战乱。后来他和范阳的庐玄、勃海的高允还有他的堂兄弟愔一起被朝廷征召,被任命为中书博士。没多久又兼任散骑常侍,去给刘义隆办事。后来升为冠军将军,被封为中都侯,又担任中书侍郎,代理司隶校尉。真君七年去世,追赠司隶,谥号简侯。

他儿子谟,字乾仁,继承了爵位。后来死在辽西太守任上。

另一个儿子鸾,字珍和,也继承了爵位,当过东莞太守。

鸾的弟弟琼,字普贤。他从小就以孝行出名。他母亲生病的时候,正值深秋,特别想吃西瓜。琼梦见母亲想吃西瓜,就四处寻找,还真找到了。当时的人都觉得很神奇。他母亲去世后,州郡多次征召他做官,他都没答应。最后在家中去世了。

还有一个儿子叫仲美,在武定年间,担任尚书水部郎。

再说说王宪,字显则,是北海人。他爷爷王猛,是苻坚的丞相;他父亲王休,是河东太守。王宪从小就没了父亲,跟着伯父王永在邺城生活。后来苻丕称帝,又让王永当丞相。结果王永被慕容永杀害了,王宪就逃到清河,躲在老百姓家里。等到皇始年间,皇帝的车驾路过赵郡的高邑,王宪才出来投降。太祖见到他,说:“这是王猛的孙子啊!” 就对他很优待,任命他为本州中正,负责选拔官员的事务,还兼管门下省的事务。世祖即位后,王宪担任廷尉卿。后来外放做上谷太守,升为中垒将军,被封为高唐子。他为人清廉,以身作则,当地风气大为好转。不久升任外都大官,后来又当了中都大官。他先后担任了两个曹的官职,审理案件都非常得体,皇上很满意,于是晋升他为剧县侯,又加封龙骧将军。后来出任并州刺史,升为安南将军,被封为北海公,他治理的地方都很安定。等到他回到京城,因为他是元老大臣,皇帝特地赏赐给他锦绣、布帛、丝绵、珍馐美味和丰盛的饮食。天安年间去世,享年八十九岁。追赠镇南将军、青州刺史,谥号康。

他的儿子王崇继承了他的爵位,但很早就去世了。他的孙子王仲智继承了爵位,先后担任中山侍郎、安西将军、幽州刺史,以清廉著称。

崇弟嶷,字道长,小时候因为父亲的关系做了中书学生,后来慢慢升迁到南部大夫。高祖刚登基的时候,他被派出去巡察青州、徐州、兖州、豫州,安抚新归顺的百姓,考察当地的风俗民情。回来后,他升任南部尚书,在这个位置上干了十四年。那时候南方各州事务繁多,公文堆积如山,告状的人更是挤满了大门。弟嶷性格儒雅温和,办事拖拖拉拉,没个完,整天坐在那里,昏昏沉沉地打瞌睡。李诉、邓宗庆等人号称明察秋毫,勤于处理政务,结果这两个人最后都被杀头了,其他十几个类似的人有的被罢官有的被免职,只有弟嶷最终保全了自己。当时人们就说:“真是傻乎乎、昏昏沉沉的,到头来却保住了性命。”后来他又被加封为散骑常侍、右将军,被赐爵东平侯。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安东将军,爵位也升为了乐安公。之后他又出任持节、镇西将军、秦州刺史。 爵位又改为了华山公,散骑常侍的职位依旧保留。最后回到朝廷担任内都大官,后来去世了。

他的儿子祖念继承了他的爵位,官至东平太守,按规定降爵为侯,去世后被追赠为宁朔将军、光州刺史。 祖念的弟弟叫云,字罗汉,为人比较有风度。他从尚书郎做起,后来升任中书舍人,又转任司州别驾、光禄少卿,之后改任卫尉少卿。后来出任冠军将军、尚书、兖州刺史,不久又升任征虏将军。他在兖州的时候,因为收受下属荆山戍主杜虞的财物,又贪污了官府的绢帛,被发现后牵扯到受贿舞弊案,御史弹劾了他,把他交给廷尉审理。后来遇到大赦才被免罪。熙平二年,他在任上去世,被追赠为平南将军、豫州刺史,谥号文昭。他留下了九个儿子。

他的长子叫昕,字元景,武定年间末期担任太子詹事。昕的弟弟晖,字元旭,从小就聪明伶俐,历任尚书仪曹郎、中书舍人。去世后被追赠为散骑常侍、镇军将军、兖州刺史。晖的弟弟旰,字仲明,做过秘书郎、司徒主簿。天平年间,他被盗贼杀害了。

屈遵,字子皮,是河北昌黎徒河人。他知识渊博,多才多艺,当时名气很大。他做过慕容永的尚书仆射,官至武垣公。慕容永灭亡后,后燕皇帝慕容垂任命他做博陵县令。

后来,北魏太祖南下讨伐,皇帝的车驾到了鲁口。博陵太守申永逃到了黄河之外,高阳太守崔玄伯逃到了海边,属县的官吏大部分都逃跑了。只有屈遵跟他的属下百姓说:“想当年,燕国的军队在宝师大败,如今慕容垂征战在外没有回来,老天都抛弃了燕国,百姓也支撑不住了。魏帝拓跋焘英明神武,受命于天,为人宽仁,善于接纳人才,统率着百万大军,号令统一,这简直就是汤王武王那样的军队啊!我想投降北魏,你们也努力一下吧,不要等到好运气来了却先给自己招来祸患!”于是,屈遵就投降了北魏太祖。

太祖早就听说过他的名声,对他非常礼遇。任命他为中书令,负责传达皇帝的旨意,同时主管文书的起草和发布。中原平定后,太祖赐给他下蔡子的爵位。后来,他跟随皇帝回京师,去世了,享年七十岁。

他的儿子屈须继承了他的爵位。被任命为长乐县太守,加封镇远将军,爵位晋升为信都侯。去世后,追赠宁北将军、昌黎公,谥号恭。

屈遵的幼子屈处珍继承了爵位。屈处珍去世后,他的儿子屈车渠继承了爵位。北魏高祖时期,屈车渠被任命为东阳镇将。去世后,追赠青州刺史,谥号庄。

长子垣,字长生,是个沉稳大气的人。年轻的时候就掌管家业,尤其擅长写字和算账。太祖时期,他在各部门做事。到了太宗时期,升迁为将作监,管理京城各部门。世祖登基后,长子垣慢慢升迁到尚书右仆射,还加封侍中。因为在平凉之战中立功,被封为济北公,还加封平南将军。后来又调任中领军。恭宗还在东宫的时候,长子垣担任太子少傅。后来他率领军队东征,被封为镇东大将军。军队驻扎在和龙的时候,冯文通送来牛酒犒劳军队,还献上三千副铠甲。长子垣责备冯文通没有送上侍奉太子的礼物,并用皇命斥责了他,最后带走了六千男女人口。

长子垣在朝廷为人公正,内外都称赞他处理事情公平合理。世祖很信任他,把很多政务交给他处理,皇帝出征时,他经常留守京城。他和襄城公庐鲁元一起被赐予府邸,世祖经常去他们府上,赏赐非常丰厚。真君四年,长子垣因坠马去世,享年五十五岁。当时世祖正在阴山,恭宗派人快马加鞭送来奏报,世祖非常悲痛惋惜,对使者说:“你们害死了我的好臣子,还骑马干什么!”于是命令他们步行返回。后来长子垣被追赠为征西大将军,谥号成公。

长子垣的长子长子观,很早就去世了。世祖很同情他,就赐给他的儿子爵位。

长子观的弟弟长子道赐继承了祖上的爵位。长子道赐年轻时就因为父亲的关系在宫中侍奉左右。慢慢升迁为主客郎,后来升任尚书,加封散骑常侍。他擅长骑射,口才很好,世祖很器重他。他跟随世祖征讨盖吴,升迁为尚书右仆射,加封侍中。回师雁门途中,突然暴病去世,谥号哀公。

长子道赐的儿子长子拔继承了爵位。长子拔从小就喜欢研究阴阳学。世祖念及他的父祖的功劳,在他十四岁的时候,就让他担任南部大夫。当时世祖南征,俘虏了刘义隆的将领胡盛之,交给长子拔看管。长子拔喝醉了酒,没有看住胡盛之,让他逃跑了。世祖大怒,下令斩了他。就要行刑的时候,世祖心里难过地说:“如果鬼魂有知觉,长生问起他的子孙,我该如何回答?”于是赦免了长子拔,降为散大夫。后来显祖因为他是功臣之后,任命他为营州刺史。他死后,他的儿子长子永兴继承了爵位。

张蒲,字玄则,是河内修武人,原名叫张谟,后来改名叫张蒲。他是汉朝太尉张延的后代。他父亲张攀,曾经在慕容垂手下当御史中丞和兵部尚书,以清廉正直著称。张蒲从小就继承了他父亲的品格,对历史和典籍涉猎广泛,为人端正谨慎,深受赏识。他先后担任了慕容宝手下的阳平郡太守和河间郡太守,后来又当上了尚书左丞。后来,太祖攻下中山,慕容宝手下很多官员都被降职,但太祖听说过张蒲的名声,仍然任命他为尚书左丞。

天兴年间,因为张蒲为人清廉谨慎、正直不阿,他被提升为东部大人,后来又升任太中大夫。太宗即位后,张蒲被任命为内都大官,被赐爵泰昌子,参与审理各种案件。他从不接受私下拜访,以公正廉洁而闻名。

泰常年间,丁零人翟猛雀纠集人马,逼迫百姓逃入白山,图谋造反。朝廷下令让张蒲和冀州刺史长孙道生等人前去讨伐。长孙道生等人想直接用大军进攻,张蒲却说:“老百姓之所以跟着翟猛雀,并不是因为他们喜欢造反,而是被他的凶恶势力逼迫,不得不屈服。如果我们直接用大军压过去,百姓即使想回头,也没有办法。他们还会害怕被杀,一定会联合起来抵抗官军,然后躲进山里依靠险要地势,欺骗愚弄老百姓。这样一来,情况就很难控制了。不如先派使者去劝说他们,告诉那些没有参与翟猛雀阴谋的百姓,他们不会被追究责任,这样百姓一定会高兴地投降。”长孙道生非常赞同他的意见,并将他的建议上报朝廷。太宗下令让张蒲在军前进行劝降。结果数千户人家都投降了,张蒲把他们安置妥当。翟猛雀和他的亲信百余人逃跑了,张蒲和长孙道生等人追捕,斩杀了翟猛雀,并将首级送往京城。

后来,刘裕率兵侵犯黄河以北地区,朝廷任命张蒲为南中郎将、南蛮校尉,跟随平南大将军长孙嵩去抵御刘裕。刘裕攻入长安后,张蒲才返回。后来,张蒲被改封为寿张子,他和安平公叔孙建率兵从平原东渡,收复了刘义符占据的青州、兖州等郡。朝廷又加封他为陈兵将军、济州刺史。他还和叔孙建一起攻打青州,但最终未能攻克而返回。

世祖皇帝登基后,觉得蒲氏家境贫寒,妻子儿女都吃不饱穿不暖,就派他去当相州刺史。蒲氏在任上扶持弱小,打击强横,提拔好人,罢免坏人,当地教化兴盛。他在光初三年去世,享年七十二岁,百姓都非常痛惜他。蒲氏生前是朝廷的谋士,多次带兵打仗,朝廷里对他的评价总是最高的。死后朝廷追赠他为平东将军、广平公,谥号文恭。

他儿子蒲昭,很有志气和节操。天兴年间,因为父亲是功臣,他被选为太学生。太宗皇帝即位后,蒲昭做了内主书,后来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神年间,他跟随军队征讨蠕蠕,因为战功被晋升为修武侯,还加封了平远将军。延和二年,他被任命为幽州刺史,可以开府,还被加封为宁东将军。那时候幽州连年歉收,州里的粮仓空空如也,老百姓都饿得面黄肌瘦。蒲昭对官员和百姓说:“为什么我这么不得人心,偏偏赶上这种时候呢?”于是他就让富人接济穷人,让有钱有车的去外地买粮食运回来,还劝说穷苦百姓种地养蚕。结果那一年丰收了,老百姓都称赞他。他在任上三年后去世了。

他儿子蒲昶继承了爵位,但是很早就去世了。

蒲昶的弟弟蒲灵符,真君八年被任命为中书博士。和平年间,咸阳郡百姓赵昌起兵造反,百姓人心惶惶。朝廷下令让蒲灵符去宣旨安抚,百姓这才又回去过日子了。天安初年,他升迁为中书侍郎,被赐封为昌国子。延兴年间,他被派去南豫州考察当地风俗。太和四年,他被任命为建威将军、广平太守。后来又担任尚书左丞、司州大中正。之后又担任镇远将军、齐州刺史。十六年,调任光州刺史,加封立忠将军。最后去世了。

蒲谷浑,字元冲,是昌黎人。他父亲蒲兖,力气很大,能拉开三百斤的弓,当时非常勇猛。他曾经在慕容垂手下当官,做到广武将军。

浑将军年轻的时候就继承了他父亲的侠义风范,性格豪爽,爱打抱不平。不过因为父母健在,他一直克制自己,比较低调。到后来,他改变了以前的作风,开始认真学习经书,广泛阅读各种书籍,穿着打扮也像个儒生一样。太祖皇帝在位的时候,因为浑将军擅长隶书,被选进宫里当侍卫。太宗皇帝时期,他升迁为前锋将军,跟随皇帝去河南巡幸。回来后,被选拔到东宫给太子当侍从。世祖皇帝即位后,他被任命为中书侍郎,还被加封为振威将军。后来跟随皇帝征讨赫连昌,被授予骁骑将军的称号。之后又升任侍中、安南将军,兼任仪曹尚书,并被赐封为濮阳公。

浑将军为人正直,有操守,性格刚正不阿,跟那些志趣不合的人,他根本看不上眼。但是他对老朋友却非常重情义,即使富贵了也不骄傲自大。当时的人都因此称赞他。他在官场上清廉正直,深受世祖皇帝的器重,皇帝下令,浑将军十五岁以上的子孙都要安排到中书当学生。延和二年春天,浑将军去世了。世祖皇帝非常悲痛,亲自去祭奠他,并且厚葬了他,追谥为文宣公。

他的儿子浑阐,字崇基,小名长命,继承了爵位。年轻的时候在东宫侍奉太子,后来逐渐升迁为平南将军、相州刺史。之后回到朝廷,担任外都大官。延兴四年去世,谥号简公。

浑阐的弟弟浑季孙继承了爵位。他一开始是中书的学生,后来进入朝廷担任秘书中散,之后升迁为中部大夫。最后被外放到吐京镇担任将领。

浑阐的儿子浑洪,字元孙。年轻的时候在中书学习。世祖皇帝觉得他聪明机敏,很有他祖辈的风范,就让他去给高宗皇帝讲经书。高宗皇帝即位后,因为之前的恩情,任命他为散骑常侍、南部长。后来又升迁为尚书,被赐封为荥阳公。可是浑洪为人贪婪奢侈,他的仆人和妾侍穿的都是锦绣绸缎,家财万贯,但他贪欲却越来越大。当时显祖皇帝的舅舅李峻等人刚到京城,朝廷给他们发放了衣服,浑洪竟然把这些衣服都截留下来了。这件事被官府查处,并且追查了他之前所有的贪污受贿罪行,最后被处决了。

子颖,是个厉害的人物!他官职一路高升,从青州的官员,做到征东大将军、广陵王羽田的曹参军、员外散骑侍郎、给事中、尚书郎,最后还加了个威远将军的头衔。后来又升任员外散骑常侍,没多久又当上了中散大夫。蜀国打仗的时候,益州刺史傅竖眼被派出去当先锋,子颖就暂时代理益州刺史的职务。之后,他又被任命为假节、镇远将军、凉州刺史,不过这个凉州刺史没去上任,改任太府少卿,还加了个前将军的称号。可惜的是,他在神龟二年去世了。死后被追赠为平东将军、营州刺史,谥号“贞”。

他儿子纂,字灵绍,是个挺有文化的人。一开始在太学当博士,后来当了侍御史。之后又升迁为著作郎、司州治中、黄门郎、散骑常侍,还当过侍中,兼任殿中尚书。最后官至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还担任营州大中正。不过,他之前在著作郎任上,还参与过国史的编纂工作,可惜没做出什么显著的成绩。

纂的弟弟士恢,字绍达,从小就喜欢琴书。一开始是世宗的挽郎,后来当了奉朝请。在正光年间,他入宫侍奉皇帝,深受肃宗的宠爱。元叉被罢免,灵太后重新执政,绍达在其中出了不少力。他被提升为谏议大夫,不久又升任通直散骑常侍、直阁将军、鸿胪少卿,还被封为元城县开国侯,食邑七百户。可是,后来太后宠幸郑俨,担心绍达会在皇帝面前说郑俨的坏话,就经常找机会把绍达外放。绍达贪恋荣华富贵,不愿意离开京城。结果太后诬陷了他,把他杀害了。

公孙表,字玄元,是燕郡广阳人。他年轻时四处求学,是个读书人。后来被慕容冲任命为尚书郎。慕容垂攻破长子后,公孙表跟着慕容垂进入中山。慕容宝逃跑后,他就回到了朝廷。他曾奉命出使江南,办事很称职,之后被任命为尚书郎,后来又当了博士。早些时候,太祖认为慕容垂的几个儿子各自占据要地,权力不断更迭,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而且,他认为当时国家的风俗淳朴,人们的欲望很少,不能轻易挑起他们的欲望,引导他们追求利益,这是非常危险的。公孙表领会了太祖的意思,上呈了《韩非子》二十卷,太祖对此很满意。

唐太宗初期,将军元表因为参与讨伐吐京叛乱的胡人而战败。他事先曾劝谏过主将屈突通,唐太宗很欣赏他的先见之明,于是赏赐他固安子的爵位。后来,河西地区饥荒,胡人刘虎聚集流民,在上党起兵叛乱,南下侵犯河内。朝廷命令元表去讨伐刘虎,还让他和姚兴洛阳的戍守将领约定时间,做好河南岸的防御准备,然后再出兵讨伐。当时胡人内部互相猜忌,自相残杀,元表看准了他们即将瓦解的态势,于是没有理会那些戍守将领,直接率领军队进攻。但是由于军令不整,最终还是被胡人打败,士兵伤亡惨重。唐太宗对此非常不满。

后来,刘裕攻打姚兴,兖州刺史尉建听说敌人来了,就丢下滑台城逃跑。朝廷命令元表跟随寿光侯叔孙建驻扎在枋头。泰常七年,刘裕死了,朝廷商议收复河南失地。唐太宗认为只要抢占到淮河以北的土地,滑台等三座城池自然会投降。但元表坚持认为应该先攻城,唐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任命奚斤为都督,元表为吴兵将军、广州刺史。奚斤等人渡过黄河,元表攻打滑台,却久攻不下。唐太宗于是南巡,为他们声援。元表等人最终攻克滑台,然后西进,在土楼大败刘义隆的将领翟广等,接着包围了虎牢。唐太宗的车驾到达汲郡时,始昌子苏坦和太史令王亮上奏说,元表把军队驻扎在虎牢东面,没有占据有利地形,所以才没能及时消灭敌人。唐太宗一向喜欢研究术数,再加上之前的怨恨,眼见攻打虎牢战事不利,士兵伤亡惨重,就派人夜里到元表的营帐里将其勒死,时年六十四岁。因为当时敌人刚刚退兵,唐太宗为了掩盖此事,秘而不宣。

元表最初和勃海人封恺关系很好,后来想让自己的儿子娶封恺的女儿,但封恺没有同意,元表因此怀恨在心。后来,封氏家族被司马国璠逮捕,唐太宗因为封氏是旧族,想赦免他们,但元表却坚持指证他们的罪行,最终导致封氏家族被诛杀。元表为人表面和善,内心却嫉妒,当时的人因此看不起他。元表和王亮曾经在同一个营署任职,后来元表升迁后,轻慢侮辱王亮,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

公孙轨,字元庆,年轻的时候就因为文学才华出名,在太宗时期当上了中书郎。后来跟随皇帝出征,升任诸军司马。

世祖平定赫连昌之后,让将领们进入赫连昌的府库,随意取金玉财宝。其他将领都拿得满满当当的,只有公孙轨什么也没拿。世祖亲自拿出金子赏赐给他,说:“你真是个临财不苟取的人啊!我额外赏赐你,是想在众人面前彰显你的廉洁。”

后来,公孙轨又兼任大鸿胪,奉命去册封氐王杨玄为南秦王。到了南秦国境内,杨玄却没有出城迎接。公孙轨责备杨玄说:“以前尉佗占据一方,陆贾到达时,尉佗都匍匐在地表示顺从,所以才能名垂青史。现在你身为国王,却一点恭敬之心都没有,这可不是臣子的态度啊!”杨玄让他的属下赵客子回答说:“天子把天下都当作自己的家,哪里不是王庭?所以才敢请求入境,然后再接受册封。”公孙轨回答说:“使臣入境尚且有迎接的仪式,更何况是奉天子之命呢?我这就把诏书带回去了!”杨玄害怕了,赶紧到郊外接受册封。公孙轨回去后,向皇帝禀报了此事,皇帝很满意,于是提升他为尚书,赐爵燕郡公,并加封平南将军。

刘义隆派到彦之的部将姚纵夫渡过黄河,攻打冶坂。世祖担心敌人会进一步北侵,就派公孙轨驻守壶关。这时上党地区的丁零人叛乱,公孙轨平定了叛乱。之后,他又被任命为虎牢镇的将领。

一开始,世祖要北征,征用百姓的驴子运送粮草,让公孙轨负责将这些驴子送到雍州。公孙轨命令每个驴主都额外赏赐一匹绢,然后才接受驴子。百姓们都议论纷纷,说:“驴子有没有力气都一样,反正背上都加了东西。”大家都嘲笑他。后来,公孙轨因此被朝廷问责,被召回京城。真君二年,公孙轨去世,享年五十一岁。公孙轨死后,世祖对崔浩说:“我曾经路过上党,当地父老都说:公孙轨收受贿赂,纵容贼人,所以直到现在奸邪之徒都还没清除干净,这是公孙轨的罪过!他当初来的时候,只是孤身一人,骑着马拿着鞭子;回去的时候,却带着上百辆车,载着许多东西往南走。丁零的首领在山上辱骂公孙轨,公孙轨大怒,抓来那个骂他的人的母亲,用矛刺她的下体将其杀死,还说:‘你怎么生出这么个逆子!’然后肢解了那个丁零首领,把他的四肢分别挂在山上的树上,以泄私愤。这是不忍行之事啊!公孙轨幸好早死,如果他还活着,我一定会灭他全族!”

最后,他娶了封氏女子为妻,生了两个儿子:斌和叡。

斌继承了爵位,后来当上了内都大官,可惜在正光二年去世了,死后被追赠为幽州刺史。

另一个儿子叡,字文叔,一开始在东宫做个小吏,慢慢升迁到仪曹长,还被赐封阳平公。那时候显祖皇帝在宫里建殿,下令让朝中大臣想个名字。叡就说:“我听说,最尊贵莫过于帝王,而天子的谦逊光辉,更是至高无上的。陛下您啊,效仿唐尧虞舜的德行,修身养性,超脱世外,这宫殿的名字,应该体现您的圣明旨意。我认为,‘崇光殿’这个名字最合适。”皇帝一听,觉得不错,就采纳了他的建议。后来,叡在南部尚书任上去世了,死后被追赠为安东将军、幽州刺史,谥号宣。

叡的妻子是崔浩的妹妹,他们生了个儿子叫良,字遵伯。这孩子聪明好学,后来当上了尚书左丞,很有才能,深受高祖皇帝的赏识。

良的弟弟叫衡,字道津。哥哥良把自己的爵位让给了弟弟,衡后来做到司直这个官职。因为有其他的功劳,良又得到了昌平子的爵位,后来由他的儿子崇基继承。

轨的弟弟质,字元直,很有学问,还写得一手好文章。他先是在中书做个学生,后来升迁为博士。有一次,世祖皇帝征讨凉州,留下宜都王穆寿辅佐恭宗皇帝。这时,蠕蠕趁机入侵边境,骑兵都打到京城附近了,京城里的人都很害怕。穆寿很信任质,把他当成军师。质这个人喜欢算命,那些算命先生都说敌人不会来,所以他也没做任何准备。就因为他的疏忽,差点导致国家灭亡。后来他痛改前非,多次上奏直言进谏,官职也升到了尚书。真君九年,他去世了,死后被追赠为中护军将军、光禄勋、幽州刺史、广阳侯,谥号恭。

他的另一个儿子邃,字文庆,一开始在选部做个小吏,因为工作勤奋,慢慢升迁到南部长。他上奏的奏章写得很好,后来升任南部尚书,被赐封范阳侯,还加了左将军的官职。高祖皇帝还下令让邃和内都幢将、上谷公张儵一起率兵讨伐萧赜在舞阴的军队。

高祖皇帝和文明太后召见王公大臣们,高祖问王邃:“这几年我们裁撤京畿地区和京城三部的冗官,对百姓有没有好处?”王邃回答说:“以前,百姓流离失所,官吏冗杂,管理起来很难做到井井有条。自从裁撤冗官以来,百姓赋税减轻,确实好处很大。”太后说:“很多人说这没有好处,你的看法可以说是真正了解治国之道啊!”然后,皇帝下令,赏赐那些在醴阳被掠后得以返回的士兵每人二十匹绢。王邃又根据官职高低制定了相应的赏赐等级,高祖很满意。按照惯例,王邃本应被封为侯爵,但改封为襄平伯。之后,他出任使持节、安东将军、青州刺史。因为王邃在任期间政绩显著,朝廷还专门下诏表彰了他,并加封他为镇东将军,兼任东夷校尉,刺史的职务不变。

太和十九年,王邃在任上去世。高祖皇帝在邺宫为他举行了哀悼仪式。当时朝廷百事待兴,青州的官员们对王邃的丧葬规格感到疑惑。于是皇帝下诏说:“现在和古代不一样,丧葬礼仪也各有不同。如果完全按照古代的礼仪,就会与现代实际情况相悖;如果完全按照现代的礼仪,又会大大违背古义。应该在两者之间权衡利弊,仔细考虑得失,同时也要考虑官民的实际情况,不能草率行事。主簿,按照近代的惯例,官员死后要举行斩衰服丧,葬礼结束后便可解除服丧,可以按照旧例办理。其他官员则不必服丧,大成礼仪过于繁琐,可以参照境内百姓的服丧标准,服齐衰三月。”

王邃的儿子王同始继承了他的爵位,后来在担任给事中时去世。

王同始的弟弟王同庆,为人忠厚廉洁,谨慎小心,曾担任司徒田曹参军、李崇骠骑府外兵参军。他跟随李崇北征,以正直著称。

王邃和王叡是堂兄弟,但王叡的才能不如王邃。而且,王叡的母亲是封氏,妻子是崔氏;而王邃的母亲是雁门李氏,家族地位和影响力都比王叡强。钜鹿太守祖季真,很了解北方的人物,他经常说:“士大夫应该注重婚姻,王邃和王叡是堂兄弟,他们的命运和际遇却大不相同,这足以说明婚姻对一个人仕途的影响。”

张济,字士度,西河人。他的父亲张千秋是慕容永的骁骑将军。慕容永灭亡后,张济投奔了朝廷。太祖皇帝很赏识他,任命他为建节将军,赐爵成纪侯。他跟随朝廷征战,屡立战功。在登国末年去世。

他从小就博览群书,说话清晰又很有条理,长得也好看。太祖皇帝很喜欢他,把他带在身边伺候,和公孙表他们一起当了行人,后来又升官做了散骑侍郎,还继承了爵位。

就这样,他一路高升,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和重用。 这真是令人羡慕的仕途啊!

首先,姚兴派兵攻打洛阳,司马德宗(司马懿的儿子司马炎的后代)在雍州的刺史杨佺期就派使者去向常山王遵求救。常山王遵把这事儿禀报给了太祖(指北魏太祖拓跋珪)。太祖就派济去当常山王遵的从事中郎,带着回信去回复杨佺期。

济从襄阳回来后,太祖问他江南的情况,济就汇报说:“司马昌明死了,他儿子德宗继位。他手下的州郡互相攻打,现在虽然稍微稳定了一些,但是君主软弱,臣子强大,根本没有一点纪律。我们到了襄阳后,杨佺期问我:‘魏国当初攻打中山的时候,有多少兵?’我回答说:‘三十多万。’杨佺期又问:‘魏国的士兵和战马有多少?’我回答说:‘中军精锐骑兵有一万多,其他的军队就数不清了。’杨佺期说:‘就凭这些兵去打羌族,怎么可能灭得了他们呢?’他又问:‘魏国攻下中山后,把多少户人家迁到北方去了?’我回答说:‘七万多户。’杨佺期说:‘他们把都城建在哪里?’我回答说:‘定都平城。’杨佺期说:‘有这么多人,还要城池干什么呢?’他又问:‘魏帝想在平城长久地建都,还会迁都吗?’我回答说:‘这个我不知道。’”

杨佺期听说朝廷不把都城建在山东,脸上露出了高兴的神色,说道:“晋朝和魏朝的和好,那是过去的事了,不是今天的事。羌族贼寇狡猾,经常侵犯河洛地区,我们夜夜担忧。现在我们力量薄弱,仓库空虚,跟您成为一家,这是理所当然的,没什么好隐瞒的。洛阳的救援,就指望魏国了,如果能保全,一定会重谢。如果被羌族攻破了,宁可让魏国来占领。” 我们想分兵去扬州。杨佺期说:“蛮族叛乱不断,水路行军很困难。魏国的军队已经占据了滑台,从那里返回,从北路往东走,更加方便快捷。晋朝的法制,跟魏朝不一样。现在我担任襄阳都督,负责对外事务,如果要征讨,就先行动,然后再上报朝廷,让朝廷知道就行了。如果情况不允许出兵,也不需要接受朝廷的命令。”太祖认为济的回答很得体,就重重赏赐了使者,答应救援洛阳。

这个人后来升迁为谒者仆射,去给姚兴当使者。因为多次出使都办得皇上满意,被封为胜兵将军。他多次跟随皇帝北伐,出谋划策,立下不少功劳。皇上赏赐给他一百多奴婢,几百头牛马,还有二十多只羊。他在天赐五年去世了。他的儿子多罗继承了他的爵位,后来因为犯事被免职了。

李先,字容仁,是中山庐奴人,他原来的字因为犯了高祖庙讳而改了。他从小就喜欢学习,擅长占卜相术,拜清河张御为师,张御很器重他。他曾经在苻坚手下当尚书郎。后来慕容永听说他的名声,把他请来当谋士。李先劝慕容永占据长子城,慕容永于是称帝,并任命李先为黄门郎、秘书监。慕容永灭亡后,李先回到了中山。

皇始年间,李先在井陉归顺了北魏。太祖皇帝问他:“你是什么地方人?”李先回答说:“我本来是赵郡平棘人。”太祖皇帝说:“我听说中山地区土地肥沃,人口众多,是真的吗?”李先说:“我年轻时在长安做官,后来又侍奉慕容永,之后才回到家乡,我观察过那里的百姓和土地,确实土地肥沃,人口众多。”太祖皇帝又问他:“我听说长子城里有个叫李先的人,是你吗?”李先说:“我就是。”太祖皇帝说:“你认识我吗?”李先说:“陛下圣德昭彰,恩泽遍及天下,您的容貌威严,我怎敢不认识?”太祖皇帝又问:“你祖父和父亲都做过什么官?”李先回答说:“我的祖父李重,做过晋朝的平阳太守、大将军右司马;我的父亲李樊,做过石虎时期的乐安太守、左中郎将;我曾在苻丕手下做过尚书右主客郎,在慕容永手下做过秘书监,封高密侯。”太祖皇帝说:“你既然是老资格的官员,多次担任要职,你精通哪些典籍?”李先回答说:“我才能平庸,年轻时学习过经史,但年纪大了很多都忘了,大概能记住六成吧。”太祖皇帝又问:“你通晓兵法和天文星象吗?”李先回答说:“我也曾经学习过,但理解得并不透彻。”太祖皇帝说:“在慕容永时期,你参与过军事行动吗?”李先回答说:“我当时担任要职,确实参与过军事事务。”

老赵(太祖)后来让这位先人当了丞相府的左长史。跟着老赵平定了邺城,到了义台,打败了慕容驎的军队,又回去稳定了中山。这位先人每次出谋划策,都能取得胜利。老赵回师代地后,就提拔他做了尚书右中兵郎。老赵问他:“现在柔然老是来犯边境,我想去打他们,你怎么看?”先人说:“柔然不懂天命,躲在荒凉的北方,老是来偷袭抢掠,扰乱边民。陛下您英明神武,威名远播,只要您带兵去征讨,一定能把他们彻底消灭!”于是老赵就北伐了,大败柔然军。赏赐给先人奴婢三个,还有马牛羊五十头。

后来他又升了七兵郎,然后又升了博士、定州大中正。老赵又问他:“天下什么书最好,能让人增长见识?”先人回答说:“只有经书最好。三皇五帝的治国方略,可以提升帝王的智慧。”老赵又问:“天下书籍,到底有多少?我想把它们都收集起来,该怎么做?”先人回答说:“从伏羲氏创造文字开始,历代帝王相继传承,直到现在,流传下来的国史、天文、秘术之类的书,数都数不清。陛下如果您真的想收集,只要下令全国各州郡县搜集送来,您想收集什么,都能收集齐全。”于是老赵就发布了全国性的命令,开始收集书籍了。

老赵在柴壁讨伐姚兴的时候,又问先人:“姚兴屯兵天渡,占据柴壁,两地互相呼应。现在我想消灭他,有什么好办法?”先人回答说:“我听说,用正规的兵法才能稳操胜券,用奇兵才能取得胜利。听说姚兴想把军队屯在天渡,是为了方便粮草运输。在他军队还没到达之前,就派奇兵先去天渡设伏。在柴壁附近,也要严密设伏,以防他两地互相支援。凭着陛下的英明神武,把握时机行动,姚兴想进攻进不来,想撤退又缺粮草。兵法上说,高处容易被敌人占据,险要的地方容易被敌人困住,这是兵家大忌,而姚兴却犯了这个错误,这样一来,不用战斗就能取得胜利。”老赵采纳了他的计策,姚兴果然战败而逃。

唐太宗登基后,问身边的旧臣,谁是先帝最信任的人。当时新息公王洛儿回答说:“有一个人叫李先,最受先帝器重。”太宗就把李先召来见他,问:“你有什么功劳和才能,能让先帝如此看重你?”李先回答说:“我愚笨又渺小,没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是尽心尽力地忠诚侍奉皇上,除此之外,别无长处。”太宗说:“那你讲讲以前的事吧。”李先说:“我听说尧舜的教化,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夏商周三代的君王任用贤才,天下百姓都归心顺服。如今陛下您谦虚谨慎,勤于政事,天下归心,老百姓无不欢欣鼓舞。” 说完没多久,太宗就让李先读了《韩非子·连珠》二十二篇和《太公兵法》十一篇。然后下令有关部门说:“李先所知晓的都是国家大事,从今以后,让他常宿宫中。”还赏赐李先绢五十匹、丝五十斤、各种丝绸五十匹、御马一匹,任命他为安东将军、寿春侯,并赐给他二十二户的隶户。

太宗又命令李先和上党王长孙道生一起率领军队攻打冯跋乙占据的连城,攻克后,俘虏了所有敌军。接着又去攻打和龙。李先对长孙道生说:“我们应该秘密命令士兵每人准备一捆青草,围成五尺高的草堆,用来填埋城壕。攻打他们的西南方向,切断他们的外援,集中兵力猛攻,敌人一定能被擒获。”长孙道生没听他的,结果只抢掠了一些百姓就回来了。

后来,李先被任命为武邑太守,政绩显著。唐世祖即位后,召他回朝担任内都大官。唐神龙二年,李先去世,享年九十五岁。朝廷赐给他金缕玉衣一套,追赠他为定州刺史、中山公,谥号为文懿。

他的儿子李冏继承了爵位,先后担任京兆、济阴两郡太守,后来去世了。

李冏的儿子李钟葵继承了爵位,后来降为庶人。

李钟葵的弟弟李凤子,以及李凤子的弟弟李虬子,都做过中书博士。

凤子预,字元恺,年轻的时候在中书省当学生。他聪明伶俐,记忆力超强,博览群书。太和年间初期,他先后担任秘书令、齐郡王的幕僚。后来外放,当上了征西大将军的长史,还兼任冯翊太守。几年后,他辞去官职,回到长安住下了。

他特别羡慕古人吃玉的方法,于是就跑到蓝田县,亲自去挖玉。挖到了很多像玉环、玉璧之类的玉器,大小加起来有一百多件。那些颜色比较暗的,他也用箱子装起来带回家。回到家仔细一看,这些玉都光滑润泽,非常漂亮。凤子预就挑了七十块玉,磨成粉末,每天服用。剩下的玉,他都送给了别人。后来,凤子预和听说这件事的人,又回到原来的地方去找玉,却什么也没找到。冯翊的官员源怀等人得到了这些玉,雕琢成饰品佩戴,都非常漂亮珍贵。

凤子预吃了好几年玉粉,说确实有效。但是他生活上一点儿也不节制,还特别喜欢喝酒,伤了身体。病重的时候,他对妻子说:“吃玉粉,隐居山林,摒弃贪欲,或许能延年益寿,但我一直沉迷酒色,最终还是死了,不能怪药效不好。不过,我的尸体肯定会有异样,不要急着下葬,让后人知道吃玉粉的神奇之处。”当时是七月中旬,长安天气酷热,凤子预的尸体停放了四天,尸体颜色都没有变化。他的妻子常氏把两颗玉珠放进他嘴里,他的嘴闭上了。常氏说:“你自称吃玉粉有奇效,为什么连玉珠都含不住呢?”说完,凤子预的牙齿就张开了,她把玉珠放进去,又轻轻地吹了一口气,一点异味都没有。把他入殓后,尸体笔直地躺在棺材里,一点也没有歪斜。死的时候,他还剩下几斗玉粉,都装在口袋里,一起放进了棺材。

天兴年间初期,我的父亲秘密地问我:“我们的子孙后代会永远做魏国的臣子吗?会不会改投其他主子?”父亲告诉我:“不会的。魏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将会长期存在,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衰败的。”从魏国的开国皇帝到齐王篡位,一共一百五十年多了,“**国家政化长远,不可卒穷。**”

贾彝,字彦伦,老家是武威姑臧。他家祖上六代之前,贾敷做过魏国的幽州刺史、广川都亭侯,所以他们家就一直住在那儿了。他爹在苻坚手下当钜鹿太守,后来因为说了些不该说的话,被关进了大牢。贾彝十岁那年,就跑到长安去为父亲申冤,这事儿传遍了附近,大家都夸他,说:“这孩子真优秀,是贾谊的后代啊,没人能比得上他!” 他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就当上了慕容垂手下骠骑大将军、辽西王的幕僚。

咱们太祖皇帝早就听说过贾彝的大名,还特地派人去慕容垂那儿要人呢。慕容垂对贾彝更是看重,升了他的官,让他当了骠骑长史,还兼任昌黎太守。后来慕容垂派他儿子慕容宝带兵来打仗,结果在参合陂被咱们打了个大败仗,贾彝和他堂兄代郡太守贾润都被抓了。

太祖皇帝登基后,就让贾彝当了尚书左丞,参与国家大事,还加了个给事中的官职。后来在邺城设立行台,让贾彝和尚书和跋一起镇守邺城,安抚那些刚归顺的人。过了一段时间,太祖皇帝又把他召回了朝廷。后来,在北魏天赐年间,贾彝说自己生病了,想去温汤泡温泉治病,结果被叛乱的胡人抓了,还被送给了姚兴。好几年后,他才偷偷跑回来了。结果他又被屈丐给抓了,屈丐跟他聊得很投机,就让他当了秘书监。贾彝六十一岁的时候去世了。等魏世祖平定了赫连昌之后,贾彝的儿子贾秀才把他的遗体接回来,葬在了代郡的南边。

话说这位秀啊,先当了中书博士,后来升迁到中书侍郎,又当了太子中庶子、扬烈将军,还被赐爵阳都男,在老家当了个大中正。恭宗皇帝驾崩后,他就把爵位还了,回家养老去了。没过多久,他又开始负责吏曹的事务。高宗皇帝觉得秀是东宫的老臣,就把他封为阳都子,还加了个振威将军的官衔。那时候,丞相乙浑专权跋扈,杀了不少人。这乙浑的老婆是平民出身,却想得到公主的称号,就多次跟秀提这事儿。秀一直没吭声。乙浑就问他:“公事你都答应,我请求封我老婆为公主,你为啥不说话?”秀义正词严地说:“公主这个称号,是王族女子的尊号,那是至高无上的荣耀,平民百姓哪配得上?要是假借这个称号,将来一定会遭到报应的!我宁愿今天就死,也不愿留下笑柄给后人!”乙浑的左右手都吓傻了,瑟瑟发抖,而秀却面不改色。乙浑夫妇俩气得脸色铁青,却也无可奈何。

过了几天,乙浑让人在太医给事杨惠富胳膊上写了“老奴官慳”(老奴贪财)三个字,想让秀看到,陷害他。乙浑一直想找个机会整他,结果没等他动手,乙浑自己就倒台了,秀这才躲过一劫。你看,秀能做到这么正直,都是这种事儿磨练出来的。

那时候,秀和中书令勃海高允都因为是儒生出身,在朝中很受重视,朝廷都打算让他们去地方上做大官,还派人去请他们,想让他们留下来。还让他们的长子都去做郡守。秀推辞说:“我从小就平庸无能,做了几十年官,年轻时蒙受皇恩,到老了却没有什么功劳,恐怕我死后,连个坟头草都没有,更别说报答皇恩了。我的儿子怎么能超越那些有功劳的先贤呢?虽然我感激皇上的恩典,但心里也十分害怕,请求皇上收回成命,让我安享晚年吧!” 他坚决推辞,不肯接受。

他从一而终,侍奉了五位皇帝,虽然官职不算很大,但一直掌管着机要事务。而且他清廉俭朴,从不贪图钱财。七十三岁那年,他生病了,朝廷给他送来了医药和拐杖。朝廷有什么大事决定不了的时候,经常派尚书、高平公李敷去他家请他帮忙拿主意。皇兴三年,他去世了。朝廷追赠他本将军、冀州刺史、武邑公的爵位,谥号为“简”。

子俊,字异邻,继承了爵位。后来被任命为秘书中散、军曹令。之后外放,担任显武将军、荆州刺史。按照规定,他的爵位降为伯。之前,朝廷在上洛设立荆州,后来改名为洛州,洛州地处深山之中,老百姓不重视学习。子俊就上奏朝廷,请求设立学校和教官,挑选聪明好学的学生进行教育。他在州里任职五年,政事清明,很少有事情发生,百姓和官员都很安宁。后来调任洛州后,子俊回京朝见皇帝,皇帝赏赐了他一些素帛。景明年间,子俊去世了。朝廷追赠他本将军、光州刺史的官职。

子俊的儿子叔休,继承了爵位。被任命为给事中。后来去世了。

子俊的另一个儿子兴,继承了爵位。

兴的弟弟宾,历任尚书郎,以清廉正直著称。后来外放担任黎阳太守,在任上去世。

润的曾孙祯,字叔愿。他学识渊博,通晓经史,并且以孝顺闻名。太和年间,他担任中书博士,曾跟随中书侍郎高聪出使江南地区。回来后,因为母亲年老多病,他经常回家探望,结果因此被免官。过了很久,朝廷又征召他担任京兆王愉的郎中令,后来又代理洛阳令。之后升迁为治书侍御史、国子博士,加封威远将军,代理鲁阳太守。他为人清廉正直,善于安抚百姓,深得民心。后来逐步升迁为司徒谘议参军、通直散骑常侍,加封冠军将军。正光年间去世,朝廷追赠他平北将军、齐州刺史的官职。

他的儿子子儒,担任司空田曹参军。

祯的哥哥的儿子景俊,也因为学识渊博而闻名,担任奉朝请的官职。后来升迁为京兆王愉府外兵参军。王愉在冀州起兵造反,本来要授予景俊官职,但景俊不肯接受,结果被王愉杀害。朝廷在永平宫为他立碑,追赠他东清河太守的官职,谥号贞。

景俊的弟弟景兴,为人清廉刚正。年轻时担任州主簿,后来一直闲居在家,没有做官。后来葛荣攻陷冀州,景兴被葛荣俘虏,他装病不肯向葛荣行礼。景兴经常拍着膝盖说:“我没有对不起你啊!”这是因为他没有向葛荣下拜的缘故。

薛提,是太原人,在皇始年间,当上了太学生,后来做了侍御史。 一步步升迁,做到散骑常侍、太子太保,被封为历阳侯,还加了晋兵将军的官职。后来外放,担任镇东大将军、冀州刺史,爵位也升到了太原公。 他在各个岗位上都干得很出色,很有政绩。后来被朝廷召回,担任侍中,负责处理都曹的事务。

世祖皇帝驾崩了,这事儿先被瞒了下来,没对外公布。尚书左仆射兰延、侍中和匹等人商量,觉得皇孙年纪太小,应该立个成年人当皇帝,于是想把秦王翰秘密请进宫来。薛提却说:“皇孙是嫡长孙,是百姓们寄予厚望的,虽然年纪小,但只要让天下人都知道他,就像周朝的成王、汉朝的孝昭帝那样,就能成功。 现在该立的人不立,反而另找别人,这绝对不行!” 兰延他们拿不定主意。 中常侍宗爱知道了他们的计划,假借皇后的命令把薛提他们叫进宫,结果把薛提给杀了。

薛提有个弟弟叫薛浮。高宗皇帝即位后,因为薛提曾尽心尽力拥立他,就下诏书让薛浮继承他哥哥的爵位,当太原公。但有关部门奏请说应该降级为侯。皇兴元年,薛浮去世了。薛提的孙子薛令保,在太和年间继承了历阳侯的爵位。

史书上说:宋隐为人正直,不贪图名利;王宪是名门之后,老年还受到优待;屈遵学习刻苦,善于把握时机,垣乃有远见卓识,深受重用;张蒲、谷浑文武双全,功成名就;公孙表一开始虽然只是个普通人,却因为轻浮放荡而最终走向极端;轨最初因为受赏赐而得意,最后却因为贪财而获罪。 很少有人能善终,这可不是空话啊!张济出使各地,名声很好;李先有学识,有谋略,三代都受到朝廷的恩宠;贾彝年轻时就展现出才华,而且敢于对抗强权。薛提正直忠诚,却因为奸臣而被害,真是令人悲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