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崇是代郡人。他祖上在神元、桓、穆几个皇帝时期都为朝廷效力,出了不少忠臣。穆崇这个人反应快,脑子灵活,年轻的时候干过偷鸡摸狗的事儿。 太祖还在独孤部的时候,穆崇经常去给他送东西,服务得特别周到,其他人根本比不上他。

后来,刘显要造反,平文皇帝的外孙梁眷知道了这事儿,偷偷派穆崇去告诉太祖。梁眷对穆崇说:“要是刘显问起你来,你必须得忠于朝廷,就算被砍头,也不能泄露半点消息!”然后,梁眷把自己的心爱妻子和好马都给了穆崇,说:“要是事情败露了,我就用这些来证明我的清白。”穆崇赶紧去报信,太祖立刻就赶往贺兰部去了。刘显果然怀疑梁眷把他的计划泄露了,想要抓他。穆崇就故意大声嚷嚷说:“梁眷忘恩负义,竟然帮刘显造反,我现在抢了他的老婆和马,算是给他报仇了!”刘显一听,就信以为真了。

窟咄攻打过来的时候,穆崇的外甥和桓等人合谋要抓住太祖投降窟咄,他们对穆崇说:“现在窟咄已经立起来了,大家都投降他了,这么好的机会,富贵荣华就在眼前,舅舅你赶紧行动吧!”穆崇当晚就告诉了太祖。太祖杀了桓等人,越过阴山,又回到了贺兰部。太祖对穆崇非常宠信和器重。

太祖当了魏王以后,任命穆崇为征虏将军。跟着太祖平定了中原,被封为历阳公,还当上了散骑常侍。后来又升任太尉,加封侍中,改封安邑公。他还跟着太祖去征讨高车,打了个大胜仗回来。 姚兴围攻洛阳,司马德宗派将领辛恭靖求救,太祖派穆崇率领六千骑兵前去支援。结果还没到,辛恭靖就战败了,太祖就下令让穆崇驻守野王,任命他为豫州刺史,还保留了征虏将军的职位。后来又召他回朝当太尉,还改封宜都公。天赐三年,穆崇去世了。早些时候,卫王仪谋反,穆崇也参与其中,太祖念及他的功劳,就隐瞒了这件事。等到有关部门要给他上谥号的时候,太祖亲自翻阅《谥法》,看到“述义不克”对应的是“丁”,太祖说:“这个字正合适!”于是,穆崇的谥号就叫“丁公”。

一开始,太祖皇帝躲避窟咄的袭击,派崇去打探民心。崇晚上到了百姓中间,把马和随从都留在外面,自己就乔装打扮偷偷溜进了敌营。结果碰巧有火光,被一个舂米的女仆看见了,贼兵都吓醒了。崇找不到随从了,就躲进一个坑里,等情况平静下来才偷偷摸摸地骑马逃跑。他跑到一个大沼泽地休息,一只白狼对着崇叫唤,崇突然就明白了什么,赶紧骑马跟着白狼跑。刚跑开没多久,追兵就到了,崇就这样逃过了一劫。太祖皇帝觉得很奇怪,就下令为崇立庙祭祀,他的子孙世世代代都祭祀他。到太和年间,追录功臣的时候,还让崇享受祭祀。

崇的大儿子叫遂留,后来当了大官。他讨伐蠕蠕有功,被封为零陵侯,后来因为犯错被罢官了。他的儿子乙九,为人正直,很有德行。因为立功被封为富城公,还被加封为建忠将军,后来又升迁为散骑常侍、内乘黄令、侍中。死后,谥号为静公。

崇的另一个儿子叫真,一开始在宫里做个小官,后来调到太子东宫做事,还娶了长城公主,当上了驸马都尉。后来被皇上勒令离婚,娶了文明太后的姐姐。之后又升任南部尚书、侍中。死后,谥号为宣公。高祖皇帝很怀念崇的功劳,就让著作郎韩显宗和真一起写碑文,立在了白登山。

真的儿子叫泰,原名叫石洛,是高祖皇帝赐的名字。因为他父亲是功臣,所以他娶了章武长公主,当上了驸马都尉,还主管羽猎四曹的事务,被封为冯翊侯。后来升迁为殿中尚书,又加封散骑常侍、安西将军,还晋升为公爵。之后外放担任镇南将军、洛州刺史,后来又降为侯爵。没多久又被召回朝廷,担任右光禄大夫、尚书右仆射。他又被外放担任使持节、镇北将军、定州刺史。后来改封为冯翊县开国侯,食邑五百户,最后还升任征北将军。

一开始,文明太后把高祖软禁起来,想废了他,太傅元泰极力劝谏,才阻止了这件事。高祖很感激他,赏赐了他很多东西,对他特别好。后来元泰说自己病了很久,想请求去恒州做官,于是高祖就让陆叡去定州,让元泰顶替他的位置。元泰不想搬都城,陆叡还没出发,元泰就已经到了定州。于是,元泰暗地里勾结陆叡,想造反。

他联合了陆叡、安乐侯元隆、抚冥镇将鲁郡侯元业、骁骑将军元超、阳平侯贺头、射声校尉元乐平、前彭城镇将元拔、代郡太守元珍、镇北将军乐陵王思誉等人,想拥立朔州刺史阳平王颐为帝。阳平王颐不同意,元泰假装安抚他,却暗中把这件事上报给了高祖。高祖就派任城王澄率领军队去讨伐他们。任城王澄先派治书侍御史李焕一个人骑马进入代州,打他们个措手不及,元泰他们很吃惊,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李焕向那些造反的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明造反的危害,结果那些参与造反的人一个个都动摇了,没人再听元泰的。

元泰知道自己肯定要失败了,就带着手下几百人去攻打李焕所在的城门,想打一场胜仗。结果没成功,他就一个人骑马从西城门逃了出去,被人抓住了。任城王澄也很快就赶到了,把参与造反的人都抓起来审问。高祖亲自来到代州,见了那些造反的人,问他们造反的情况,最后元泰他们都被杀了。

元泰的儿子元伯智,八岁的时候就在东宫学习,十岁的时候被封为太子洗马、散骑侍郎。他还娶了饶阳公主,做了驸马都尉。可惜他英年早逝,留下一个儿子元喈。

元伯智的弟弟元士儒,字叔贤,曾经被贬到凉州,后来才被允许回来。他做过太尉参军事。他的儿子元容,在武定年间做过汲郡太守。

元泰的另一个弟弟元忸头,做过侍中、北部尚书。他死后,被追赠为司空,谥号敬。他的儿子元蒲坂,做过虞曹尚书、征虏将军、泾州刺史。死后被追赠为征西将军、雍州刺史,谥号昭。他的儿子元韶,字伏兴,做过员外散骑侍郎、代郡太守、征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死后被追赠为使持节、都督冀相殷三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冀州刺史,谥号文。他的儿子元遵伯,做过幽州司马。

弟弟殷观继承了爵位,字叫闼拔。他从小就很有才华,名气很大,后来被选入宫里当侍奉皇帝的内侍,太祖皇帝很器重他。太宗皇帝登基后,殷观被任命为左卫将军,掌管门下省和中书省的政务,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他处理政务时,对以前的事情都记得清清楚楚,一点儿也不遗漏,太宗皇帝对他非常惊讶。后来,他娶了宜阳公主,被封为驸马都尉,官职也一步步升迁,最后做到太尉。世祖皇帝监国期间,殷观是他的重要助手,在外统领朝政,在内处理皇帝身边的各种事务,大事小情,都由他来决断。他整天都面带笑容,从不生气也不显得高兴。他为人谦虚谨慎,善于引导别人,从不因为富贵而骄傲自满。泰常八年,他突然暴病死在宫苑里,年仅三十五岁。太宗皇帝亲自去吊唁,悲痛得不得了,还赐给他金丝楠木的棺材,丧葬规格跟安城王叔孙俊一样。死后追封为宜都王,谥号文成。世祖皇帝即位后,每次和大臣们一起吃饭聊天,总是忍不住感叹殷观的好,说从泰常年间以来,那些辅佐皇帝建立功业的大臣,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都没人能比得上他,可见他的名声有多好。

他的儿子殷寿继承了爵位,从小因为父亲的关系被选到太子东宫侍奉。他娶了乐陵公主,被封为驸马都尉。殷寿聪明敏捷,继承了他父亲的优点,世祖皇帝非常喜爱他,提拔他做了下大夫。他在朝廷上发言很机智,名声在外。后来,他升任侍中、中书监,兼任南部尚书,又晋升为宜都王,还被加封为征东大将军。殷寿却推辞说:“我的祖上殷崇,在先皇在位时,正值国家危难之际,幸亏上天保佑,我们全家诚心诚意地为国家祈祷,才得以在朝廷上效力,并将这份福泽延续到后代。当年陈平受了皇帝的赏赐,却把功劳归于自己不知道从哪来的运气,而现在朝廷对开国功臣的赏赐还来不及记录,我却世代享受荣华富贵,这不仅辜负了古人的美德,也对不起国家的恩典啊!”世祖皇帝很欣赏他的品格,于是就追封他的后代,赐给他孙子郡公的爵位。

皇上要出征凉州,命令寿辅佐太子,让他全面掌握军政要务,内外事务都由他负责。皇上到云中,准备渡过黄河的时候,在行宫里宴请各位将军。皇上单独在静室里召见了寿、司徒崔浩和尚书李顺。皇上对寿说:“蠕蠕的吴提和吐谷浑的牧犍勾结在一起,现在听说我要去凉州,他们肯定会来侵犯边境。如果我们在漠南设伏兵,消灭他们很容易。所以我留下精兵强马,让你辅佐太子。收割完庄稼后,就可以在重要的地方设伏,等待敌人到来,把他们引诱深入,然后攻击他们,一定能抓住他们。凉州离得远,我回不去救援。如果你违抗我的命令,让敌人入侵,我回来就杀了你!崔浩、李顺做个见证,我不是说着玩的!”寿赶紧叩头领命。可是寿相信占卜算命的说法,认为敌人不会来,结果根本没做准备。没想到吴提真的来了,打到了善无,京城都吓坏了。寿不知道怎么办,想修筑西郭门,请求太子避到南山去。惠太后不同意,这事才作罢。最后派司空长孙道生等人把敌人打退了。皇上回来后,因为损失不大,所以就没追究寿的责任。

太子监国期间,寿和崔浩等人辅佐朝政,大家都尊敬崔浩,只有寿瞧不起他。寿还很自负,觉得自己天下第一,对儿子说:“只要你和我能行,就足够胜过别人了,不用费力去教你了。”他对待自己的叔伯兄弟就像对待仆人一样,和妻子一起吃饭,却让叔伯们吃剩下的。他如此自傲无礼,被当时的人嘲笑。真君八年,寿去世了,追赠太尉,谥号文宣。

他的儿子继承了爵位,娶了城阳长公主,被封为驸马都尉、侍中、中书监,是太子的四位辅佐大臣之一。正平元年,他去世了。

他的儿子伏干继承了爵位,娶了济北公主,被封为驸马都尉。和平二年去世,谥号康,没有儿子。

伏干的弟弟罴继承了爵位,娶了新平长公主,被封为驸马都尉。他还兼任虎牢镇将,经常因为违法乱纪而受处罚。高祖因为他是功臣之后,就宽容地赦免了他。

这位将军,先是被任命为东将军、吐京镇将。他赏罚分明,严格要求自己。那时候西河的胡人叛乱了,将军想要去讨伐,但是离石的都将郭洛头却拒绝服从命令。将军于是上表自劾,说自己威信不足以服众,请求处罚。高祖皇帝就免了郭洛头的官职。后来山胡刘什婆又来攻打郡县,将军带兵把他们消灭了。从此以后,他管辖的地区就安定了,大家都对他又敬又怕。后来,吐京镇改名为汾州,将军继续担任刺史。

之前的吐京太守刘升,在任上做了很多好事,深受百姓爱戴,任期满了回都城去了。结果,有八百多胡人跑到将军那儿,请求让他回来。之前定阳县令吴平仁也同样深得民心,百姓增加了好多倍。将军因为他们深受百姓爱戴,就上表请求朝廷让他们继续为官。高祖皇帝都同意了。将军多次推荐刘升等人,他管辖的官员都努力工作,他的威望和恩德都传遍了各地,百姓们都安居乐业。汾州的百姓李轨、郭及祖等等七百多人,还一起到朝廷去歌颂将军的恩德呢!高祖皇帝看到将军的政绩好,百姓都拥护他,就提升了他的官职,延长了他的任期。

后来,将军被调到中央当光禄勋,按照惯例被封为魏郡开国公,食邑五百户。之后又担任镇北将军、燕州刺史,镇守广宁。不久又升任都督夏州、高平镇诸军事,还是本将军,同时担任夏州刺史,镇守统万。后来还当上了侍中、中书监。穆泰反叛的时候,将军和他暗中勾结,后来被赦免,但事情败露后,他的爵位被剥夺,成了平民。最后死在家里。到了世宗皇帝的时候,追赠他镇北将军、恒州刺史的官职。

他的儿子建,字晚兴,性格直率,很喜欢读书。一开始当秘书郎,慢慢升迁到直阁将军,兼任武卫。他妻子是尔朱荣的妹妹,所以他一直依附着尔朱荣。尔朱荣进入洛阳后,他被任命为镇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征北将军,封济北郡开国公。后来又升迁为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兼任尚书、北道行台、并州事。元晔当皇帝的时候,他兼任尚书右仆射,不久又升任侍中、骠骑大将军。到了孝武帝末年,他担任本将军、仪同三司、洛州刺史。天平年间,因为犯了事,在五原城北自杀了。

他的另一个儿子千牙,在武定年间,担任开府祭酒。

建弟衍,字进兴,一开始是员外郎,被封为新兴县开国子,后来升迁到通直常侍,还做过云州的行政长官。

他弟弟亮,字幼辅,小名老生,从小就很有风度。在显祖时期,他开始担任侍御中散。后来娶了中山长公主,被封为驸马都尉、赵郡王,还加官侍中、征南大将军,之后又改封为长乐王。高祖当政初期,他被任命为使持节、秦州刺史。在秦州任职没多久,就很有政绩,名声很大。之后被朝廷召回,担任殿中尚书,又升迁为使持节、征西大将军、西戎校尉、敦煌镇都大将。他的施政风格宽松简便,还经常赈济穷苦百姓,所以在他被召回朝廷后,百姓都很怀念他。

后来,他被任命为都督秦梁益三州诸军事、征南大将军、领护西戎校尉、仇池镇将。当时宕昌王梁弥机死了,他的儿子弥博继位,被吐谷浑逼得走投无路,逃到仇池来投奔。亮觉得弥机以前对朝廷很忠诚,很惋惜他的灭亡;而弥博为人凶狠暴戾,被氐羌各族抛弃;弥机的侄子弥承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于是亮上表请求立弥承为王。高祖皇帝同意了。于是亮率领三万骑兵,在龙鹄驻扎,打败了吐谷浑,立弥承为王后才班师回朝。那时候,阶陵和比谷羌的董耕奴、斯卑等人率领几千人来寇扰仇池,驻扎在阳遐岭,亮手下的副将杨灵珍率领骑兵把他们打跑了。氐族豪强杨卜,从延兴以来一直跟随军队征战,打了二十一场仗,来到仇池镇后,却一直默默无闻。亮上表推荐杨卜担任广业太守,当地豪强都很高兴,境内也因此安定下来。

之后,他被朝廷召回,担任侍中、尚书右仆射。当时,朝廷重新设立了司州。高祖皇帝说:“司州刚刚设立,还没有官员,需要设立中正来负责选拔人才。但是中正的职位,必须由德高望重的人来担任。世祖时期,崔浩担任冀州中正,长孙嵩担任司州中正,可以说是选对了人。各位公卿应该互相推荐合适的人选,一定要选个称职的。”尚书陆叡推荐亮担任司州大中正。

萧赜派将军陈显达去攻打醴阳,结果陈显达把醴阳给拿下了。 皇上就提升了沈约的官职,让他当上使持节、征南大将军,还让他统领怀州、洛州、南豫州、北豫州、徐州、兖州这六个州的军事,去讨伐陈显达。 陈显达见势头不对,赶紧逃跑了,沈约这才回朝。

没多久,沈约就升任司空,还参与修订律法。 按照规定,他的爵位应该降一级,变成公爵。

皇上,文明太后驾崩已经一个多月了,您这哀伤过度,身体都消瘦了好多啊!

诸葛亮上奏说:“当皇帝的,地位尊贵无比,就像天上的父亲,地上的母亲一样,要怀柔天下百姓啊。所以古代的圣明君王,都制定了各种礼仪制度,处理政事,一定要顺应天意;颁布法令,制定典范,一定要遵循古制,这样才能保证四季正常,阴阳调和。如果做错了事,灾祸就会降临。大舜非常孝顺,他的孝行在为父亲服丧之前就已显露;孔子圣人,他的丧事也从不超过礼制规定的范围。尧帝的记载,歌颂了古代君王的孝德,却没记载他们服丧的痛苦;《礼记》详细记载了诸侯的丧事,却没有天子的丧事规格。虽然有关于天子丧事的记载,但没有明确的丧期制度。所以,地位尊贵的人,应该以谦卑的态度对待世人;圣明的人,应该遵从天命,忘却个人的情感。陛下您德行高尚,恩泽广被天下,颁布法令,执行刑法,都遵循古代的典范。您应该以至孝之心,为太后服丧一年,等服丧期满,哀思依然如初。您是天下至尊,却应该和普通百姓一样遵守丧葬礼仪,您却废除了隆重的祭祀仪式,违背了祖宗的规矩。这都是因为文明太皇太后圣明超群,教诲深远,您想报答她的恩德,如同天高地厚,难以报答。比起前代,您的哀伤确实太过分了。这怎么能说是顺应天意,节俭从众呢?陛下您既是天地之子,又是万民父母。儿子过度悲伤,父亲也会跟着悲痛;父亲过度悲伤,儿子也会跟着忧虑。臣近日觐见,近在咫尺,看到您哀伤憔悴的面容,臣内心无比震惊和悲伤,更何况神灵非常灵验,如果长期这样下去,恐怕会影响到阴阳调和,导致旱灾啊!《尚书》说:‘一个人有福气,天下百姓都会跟着受益’,现在一个人过度悲伤,天下百姓怎么办?百官因此惊恐不安,天下百姓也因此惶恐不安;百姓怎么能够不担忧呢?丰收怎么能够实现呢?希望陛下您能遵循先帝的遗训,体恤百姓的疾苦,适时换上轻便的衣服,经常吃些平常的饭菜,认真举行祭祀活动,恩泽天下;减少出行,以减轻您的忧愁;广泛听取意见,以调理您的身心;放下无益的悲伤,多做利国利民的事;这样才能带来祥瑞,得到上天的保佑,礼教得以宣扬,孝慈得以兼备,普天之下都将蒙受您的恩泽,万民幸甚!”

圣旨说:“只要孝悌之至,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现在狂风大旱,久雨不下,都是因为您哀思过度,未能感动天地神灵啊。您说的过度悲伤的危害,朕也明白,这道奏章更增加了朕的悲伤和愧疚。”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我得去见太子太傅。当时正要修建太极殿,皇上在太华殿召见群臣,皇上说:“我遵照先帝的遗愿,准备修建宫殿,工匠都已到位,动工的日子也定了。现在我想搬到永乐宫去住,避避尘土喧嚣。虽然土木之物没有感情,但拆毁它也难免让人伤感。所以今天特地召见各位大臣,跟大家告个别。这座太华殿是高宗皇帝修建的,然后传到显祖皇帝,再传到我小时候,我就是在那里接受皇位的。只是现在情况变了,不得不改建,想起从前,心里真是悲痛万分啊!”

诸葛亮(此处应为诸葛亮,原文未明确指出是诸葛亮,但根据史实和上下文推断)叩头回答说:“我听说占卜问卦,记载在典籍里,用占卜来解决疑惑,古今都是这么做的。修建宫殿这种事,不是轻易就能决定的,我希望陛下能问问蓍草和龟甲,来决定是否要修建。再说,去年已经做了很多工程,太庙和明堂一年就建好了。如果年年都搞大兴土木,恐怕会伤民力,百姓都疲惫不堪了。而且新伐的木材,建成的宫殿也不牢固,最好等过一年,让百姓休养生息。”

皇上说:“如果最终不修建,那可以照你说的办。但如果以后还是要修,等一年又有什么好处呢?我仔细考察前代帝王,没有一个不兴建宫殿的。周朝创业之初,就修建了灵台;汉朝快要灭亡的时候,还修建了未央宫。创业初期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继承了历代圣明的统治,正值太平盛世呢!况且现在四海升平,五谷丰登,正是动工的好时机。人生的寿命长短,本来就由天注定,即使蓍草和龟甲再灵验,又能怎么样呢?应该顺应大势,哪里还需要占卜问卦呢?” 于是皇上就搬到永乐宫去了。

高祖皇帝在朝堂上对诸葛亮说:“古代三代的礼仪,都是太阳一出就上朝。从汉朝魏朝开始,这些礼仪就逐渐简化了。《晋令》里规定每月初一和十五,要召集公卿大臣到朝堂议事,但也没说皇帝必须亲自到场。现在我借着你们每天中午的例会,让你们先自己讨论政事,等你们讨论完了,我再跟你们一起商量一下,看看你们的意见怎么样。” 然后,他让人宣读奏章,高祖皇帝亲自裁决。他又对诸葛亮说:“徐州上奏,请求给那些归顺的人口发放粮食。帝王是百姓的父母,确实应该答应他们的请求。但是现在荆州和扬州还没归顺,全国的制度还不统一,我正打算亲自率领大军,讨伐江州和介州。假设一万户人家投降,一年就要吃掉一百万石粮食,如果都答应他们的请求,国库就要空虚了。就算得到几百万户人家,也不能形成统一的局面。我想根据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救济,你看怎么样?”诸葛亮回答说:“您的想法深谋远虑,正是圣明的旨意。”后来皇帝南迁,诸葛亮被提升为武卫大将军,仍然兼管中军的事务。

高祖皇帝南征的时候,任命诸葛亮代理尚书事务,留守洛阳。后来高祖皇帝打算从小平乘船去石济,诸葛亮劝谏说:“我听说过《周易》里说的‘居安思危’的道理,这是古往今来的治国准则啊!所以说,处在险要的地方而不加防备,就会灭亡而得不到同情。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不会轻视自己的生命,更何况是万乘之尊的皇帝,是天下百姓的依靠,怎么能掉以轻心呢!所以,平时住在深宫大院,出行时要带万骑千乘。以前汉高祖想乘船渡过渭河,将军灌婴想用自己的鲜血涂抹车轮,汉高祖才感动地改走桥梁。仅仅是渡过一条小河,尚且如此谨慎,更何况是奔腾汹涌的大河,充满了不可预测的危险呢!再说,乘坐车马出行,还有可能发生意外导致失败,更何况是水流的快慢,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万一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那该怎么向列祖列宗交代啊!”高祖皇帝说:“司空说的对。”

后来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罴参与了穆泰的叛乱,诸葛亮把府里的事情交给司马慕容契,上表自劾。高祖皇帝下诏书慰劳他,没有准许他的请求,仍然让他继续处理事务。诸葛亮多次恳切请求,过了很久才被批准。不久,诸葛亮被任命为使持节、征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冀州刺史。被改封为顿丘郡开国公,食邑五百户,以继承先祖的爵位。

世宗皇帝登基后,先被任命为定州刺史,没多久就升迁为骠骑大将军、尚书令,之后又当上了司空。景明三年去世,享年五十二岁。朝廷赐予他东园温明秘器一套、朝服一套、衣服一件,以及四十万钱、七百匹布、二百斤蜡烛。世宗皇帝还亲自参加了他的小殓仪式。死后追赠太尉公,并追封为司州牧,谥号为匡。

他的儿子绍,字永业。高祖皇帝考虑到他是高官子弟,对他特别关照。九岁就被任命为员外郎,在东宫侍奉太子学习,后来升迁为太子舍人。十一岁就娶了琅邪长公主,被封为驸马都尉、散骑侍郎,还兼任京兆王愉的文学。世宗初年,他又担任通直散骑常侍,辅佐高阳王雍友。父亲去世后,朝廷下诏让他继承爵位,并担任散骑常侍,兼领主衣都统。之后又升任秘书监、侍中、金紫光禄大夫、光禄卿,接着又升任卫将军、太常卿。后来被任命为使持节、都督冀瀛二州诸军事、本将军、冀州刺史,但他因为母亲年迈,坚决推辞,触怒了皇帝,被免官。之后又被任命为中书令,然后转任七兵尚书,再调任殿中尚书。父亲去世后,他守丧期间以孝行闻名。之后他又被任命为卫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中书监,再次担任侍中,并兼任本邑中正。

绍没什么特别的才能,但他为人正直稳重,很少接待宾客,也不去巴结权贵。当时权倾朝野的领军元叉,曾去拜访他,绍只是在台阶下迎接送别而已,当时的人都对他非常赞赏。后来灵太后想罢黜元叉,但犹豫不决,绍就极力劝说她,最终成功。因为这件事,他被加封为特进,并且他的次子岩被任命为给事中。之后他又被加封为仪同三司,领左右。当时侍中元顺和绍同时在朝廷任职,元顺一次喝醉了酒,闯进了绍的卧室。绍披着被子起身,严肃地对元顺说:“我做了二十年的侍中,我和你的父亲也曾共事多年,就算你是后起之秀,也不应该这样冒犯我!”然后就辞官回家了。朝廷多次劝说他才重新出仕。之后被任命为车骑大将军、开府、定州刺史,但他坚决推辞,没有接受。之后又被任命为侍中,但他以生病为由,一直没有上任。河阴之役时,因为他没有上任,所以幸免于难。

皇帝登基后,尔朱荣派人来召见穆绍。穆绍觉得肯定要完蛋了,哭着跟家庙告别。到了邙山见到尔朱荣,他双手抱拳,却没有下跪行礼。尔朱荣也故意装出很尊敬的样子,转头对身边的人说:“穆绍果然不愧是名门之后啊!” 穆绍被带进宫里,很快就被任命为尚书令、司空,晋升为王,还配了四十个持剑侍卫,又加封了侍中。

那时候河南尹李奖去拜访穆绍。李奖是穆绍老家的,觉得应该很客气地对待他;穆绍呢,又仗着自己被封了王,觉得李奖是自己的臣子,所以对李奖一点儿也不起身。李奖害怕穆绍的权势地位,只好拜了拜就回去了。这事儿当时被人说了不少闲话。

尔朱荣讨伐葛荣的时候,皇上任命上党王天穆为先锋,驻扎在怀县;司徒杨椿为右军;穆绍殿后。还没出发,葛荣就被抓住了,所以就作罢了。没多久,穆绍被降爵,恢复了原来的爵位。后来元颢攻入洛阳,任命穆绍为兖州刺史。穆绍走到东郡的时候,元颢战败逃跑了。

普泰元年,穆绍被任命为青、齐、兖、光四州军事都督、骠骑大将军、开府、青州刺史。还没等他上任,同年九月他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二岁。死后被追赠为侍中、冀、相、殷三州军事都督、大将军、尚书令、太保、冀州刺史,谥号为文献。

他的儿子穆长嵩,字子岳。一开始是通直郎,后来升迁为散骑常侍。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又升迁为镇东将军、光禄少卿。兴和年间去世,追赠为冀、沧二州军事都督、征东将军、冀州刺史。

他的另一个儿子穆岩,在武定年间担任司徒谘议参军。

穆绍的弟弟穆相国,官至安东将军、济州刺史、上洛公。

穆绍的另一个弟弟穆正国,娶了长乐公主,被封为驸马都尉。

穆绍的儿子穆平城,早早去世了。高祖时期,始平公主在宫中去世,穆平城被追赠为驸马都尉,与公主合葬。

穆平城的弟弟穆长城,担任司徒左长史。

穆长城的儿子穆世恭,武定年间担任朱衣直阁。

穆长城的弟弟穆彧,是符玺郎中,后来去世了。

穆彧的儿子穆永延,担任尚书骑兵郎、青州征东司马。

穆正国的弟弟穆应国,官至征西将军、张掖公。

穆应国的儿子穆度孤,继承了爵位,担任平南将军、梁城镇将。

老张家,祖上挺厉害的。他爷爷张子清,是个很有军事才能的人,当过司农少卿、武卫将军、左光禄大夫,后来还当上了骠骑大将军和夏州刺史,官儿做到挺大的。

他爸爸张子铁,当过秘书郎,官职不算特别大,但也算体面。他叔叔张应国,也就是他爷爷的弟弟,官做得更大,历任金部长、殿中尚书,还被加封为右卫将军,赐爵新平子。可惜后来被乙浑给杀了,死后追赠征虏将军。他儿子张吐万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当过襄城镇将。他另一个儿子张金宝,当过秘书郎。

他爷爷的另一个弟弟张伏真,到了高宗皇帝在位的时候,官职也一步步升迁,最后当上了尚书,被赐爵任城侯。后来还出任兖州刺史,被加封为宁东将军,又封为濮阳公,这官位也是节节高升啊。他儿子张常贵,当过南阳太守。

张伏真的弟弟张多侯,也当过殿中给事、左将军,被赐爵长宁子,后来又升迁为司卫监。高宗皇帝死后,乙浑专权,当时司徒陆丽在代郡温汤治病,乙浑忌惮他,就派张多侯去追杀陆丽。张多侯劝陆丽说:“乙浑这是要谋反啊,大王您才是大家拥戴的对象,现在您离开,太危险了,最好慢慢回去再做打算。”可是陆丽没听他的,结果被乙浑杀了,张多侯也被乙浑杀害了,死后被追谥为烈。他儿子张胡儿继承了他的爵位。

张多侯他爷爷的另一个弟弟张翰,当过平原镇将,还封了西海王,后来去世了。他儿子张龙仁继承了爵位,后来爵位降为公,最后也去世了。他儿子张丰国又继承了他的爵位。

丰国公的儿子丰弼,很有本事,也很会把握自己的位置。他博览经史,跟长孙稚、陆希道这些名人都齐名。不过他有点骄傲自大,也因此吃过一些亏。高祖皇帝刚建立魏朝的时候,想让丰弼当国子监的助教。丰弼推辞说:“我们丰家几代都蒙受皇恩,让我去教导学生,实在惭愧。” 高祖皇帝说:“我想好好培养这些年轻一代,所以才委屈你一下。好比白玉掉进泥里,难道会弄脏吗?”丰弼回答说:“既然赶上了盛世,我可耻于埋没在泥土里。”

正好司州牧、咸阳王禧来了,高祖皇帝对禧说:“我跟你在州里当官的时候,曾举荐过一个主簿。”然后就让丰弼去拜见禧。就这样,丰弼被高祖皇帝认识了。后来皇帝南征,特地命令丰弼随行。世宗皇帝即位后,丰弼被任命为尚书郎,又选拔他做了广平王怀国的郎中令。他多次进谏,都很有益处,世宗皇帝很赏识他。后来升任中书舍人,又升任司州治中、别驾,一路升迁,都有好口碑。

肃宗皇帝在位时,河州的羌族首领铁怱造反,皇帝就让丰弼兼任黄门侍郎,去安抚铁怱。因为立了功,丰弼被加封为前将军,还赏赐了很多钱财。不久后,他又以本将军的身份前往扬州处理政务,后来追封为平西将军、华州刺史。他最终在扬州去世,享年五十一岁。死后被追封为使持节、征北将军、定州刺史,谥号为“懿”。

他的儿子丰季齐,一开始当司徒府的参军事,后来又当了开府骑兵参军。

丰弼的弟弟丰顗,为人忠诚谨慎,而且很有能力。太宗皇帝在位时,他担任中散大夫,后来升任侍御郎。他跟随世祖皇帝征讨赫连昌,作战勇猛,一时无人能及,世祖皇帝很欣赏他。之后,他升任侍辇郎、殿中将军,被赐爵泥阳子。他又跟随皇帝征讨和龙,战功超过其他将领,被任命为司卫监,加封龙骧将军,爵位也升为长乐侯。

有一次,他跟随世祖皇帝在崞山打猎,突然窜出一只老虎,丰顗冲上去把老虎制服了。世祖皇帝感叹道:“《诗经》里说‘有力如虎’,丰顗竟然比老虎还厉害!”后来他又跟随皇帝西征白龙,北讨蠕蠕,因为立功被加封为散骑常侍、镇北将军,爵位升为建安公。他后来出任北镇都将,又召回朝廷任殿中尚书。之后出镇凉州,所到之处都留下好名声。回朝后,他又被加封为散骑常侍,兼任太仓尚书。

唐高宗时期,他当上了征西大将军,还统领着很多军队,西征吐谷浑的时候,走的是南路。结果因为作战不力,被免了官职,发配到边疆去了。后来,高祖皇帝考虑到他以前立下的功劳,又把他召回朝廷,当了内都大官。他在天安元年去世了,死后被追赠为征西大将军、建安王,谥号康。

他儿子寄生继承了他的爵位。

寄生有个弟弟叫栗,当过凉州镇将,还封了安南公。

他的儿子祁,字愿德,做过通直常侍、上谷郡太守、河内郡太守、司州治中和太子右卫率。去世后,被追赠为齐州刺史。

祁的儿子景相,字霸都,做过中书舍人、上党太守。

栗的弟弟泥乾,当过羽林中郎,被赐爵临安男。后来官职也越来越高,做到冀州刺史,还被加封为安南将军、钜鹿公,最后去世了。

他的儿子浑继承了他的爵位,后来做过秘中书散。

浑的儿子令宣,做过通直常侍。

崇宗时期有个叫丑善的人,唐太祖刚当政的时候,他率领部众归顺朝廷,和崇宗一起同心协力,抵御外敌。他参加过征讨窟咄和刘显的战役,把他们都打败了。他还参加过对贺兰部的作战,平定了库莫奚。后来被封为天部大人,住在东蕃地区,最后去世了。

他的儿子莫提,参加过平定中原的战役,做过中山太守。后来又当上了宁南将军、相州刺史,还被加封为阳陵侯,最后去世了。

他的儿子吐,在唐太宗时期做过散骑常侍。最后死的时候是侍中、镇东将军。

他的儿子敦,做过辅国将军、西部都将,被赐爵富平子,后来去世了。

他的儿子纯继承了他的爵位,后来做过散骑常侍、光禄勋。唐高祖时期,他当过右卫将军,后来又升任右将军、河州刺史,最后去世了,死后被追赠为镇北将军、并州刺史。

他的儿子盛继承了他的爵位,做过直阁将军。

盛的弟弟裕,做过辅国将军、中散大夫。

裕的儿子礼,做过东牟太守。

礼的弟弟略,在武定末年做过魏尹丞。

纯弟,这个人啊,做过东宫的庶子,还当过汲郡太守。到了世宗皇帝当政的时候,他当上了怀朔镇的将军,后来又升了东、北中郎将,还做过豳、幽、凉三州的刺史。到了肃宗皇帝时期,他又被任命为平北将军、并州刺史,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他在官场上以威猛著称。去世的时候七十四岁,朝廷追赠他散骑常侍、征东将军、相州刺史的官职,谥号为“安”。

他儿子叫显寿,做过长水校尉。

显寿的弟弟叫显业,死的时候是散骑侍郎。

纯弟的孙子叫子琳,考中了秀才,做过安戎令,办事能力挺强的。后来跟着长孙稚去征讨蜀地,立了功,被任命为尚书屯田郎中。等到出帝登基后,子琳代理仪曹的职务,还被封为高唐县开国男,食邑二百户。到了孝静帝时期,他官至镇东将军、司州别驾。可惜后来因为侵占百姓的田地,被免除了官职和爵位。过了很久,阿至罗国主副罗越居被蠕蠕打败了,他儿子去宾逃到北魏来投奔。齐献武王就奏请朝廷任命去宾为安北将军、肆州刺史,并封他为高车王,以此安抚边疆的少数民族;同时还上表推荐子琳担任去宾的长史,恢复了他之前的爵位。没多久,子琳又升迁为仪同开府长史、齐献武王丞相司马。去世的时候五十三岁,朝廷追赠他骠骑大将军、都官尚书、瀛州刺史的官职。

他儿子叫伯昱。他弟弟叫朏,在武定年间做过开府中兵参军。

子琳的弟弟叫良,字先德。他做过司空行参军、将作丞、司徒祭酒、安东将军、南钜鹿太守,口碑很好,深受百姓爱戴。后来回到朝廷,担任司徒司马、大将军从事中郎、中书舍人。武定六年去世,朝廷追赠他征东将军、徐州刺史的官职。

史官说啊,穆崇啊,他从小就侍奉皇上,很早就展现出了忠诚,所以得到了皇上的宠信,官位做到最高。后来呢,他竟然参与了谋反,结果却依然得到了保护,皇上对这位老臣,是不是太好了!让他死后享受祭祀,这也是表彰他功劳的意思。看看他年轻的时候就担任辅佐大臣的重任,他的才能是不是很优秀啊? 王导英勇有为,名声显赫;诸葛亮宽厚仁慈,位高权重;王绍虚怀若谷,简朴清廉;谢弼有高尚的品德和名声,这些都被历史记载下来,流芳百世,他们的官位也都很高,真是盛况空前啊!

至于说他们能寿终正寝,或者被罢免,这都是个人际遇不同,运气好坏的问题。 他们的子孙后代,不少人都当了大官,这家人也是人才辈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