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北魏道武帝有十个儿子,分别是清河王、阳平王、河南王、河间王、长乐王、广平王和京兆王,还有两位皇子浑和聪,可惜这俩早夭了,没留下后代。 道武帝的皇后宣穆刘皇后生了明元帝,贺夫人生了清河王拓跋绍,大王夫人生了阳平王拓跋熙,王夫人生了河南王拓跋曜。河间王拓跋脩和长乐王拓跋处文他俩的母亲是谁,史书上没记载。段夫人则生了广平王拓跋连和京兆王拓跋黎。
清河王拓跋绍,是在天兴六年被封王的。这小子,为人凶狠刻薄,又吝啬又乖张,根本不听劝。他喜欢在街巷里瞎晃悠,还抢劫路人,拿狗和猪练箭,当作乐子。他爹道武帝就因为这事儿,把他扔井里差点淹死,好容易才把他捞上来。他哥明元帝也经常教育他,可他就是不听,明元帝一直担心他会造反。 更糟糕的是,他妈贺夫人犯了错,被道武帝关进宫里,准备处死。眼看着天快黑了,还没决定怎么办。贺夫人偷偷告诉拓跋绍:“你打算怎么救我?” 拓跋绍当晚就带着几个帐下侍卫和宦官,翻墙越狱,闯进了宫里。
“贼人来了!”宫里的人大喊起来。道武帝吓得跳起来,想找弓箭却找不到,结果气得暴毙身亡了。第二天,宫门一直到中午才打开。拓跋绍假传圣旨,把百官召集到西宫端门前,让他们北面站好。他从门缝里对大臣们说:“我有父亲,也有兄长,各位公卿你们想跟谁?” 那些王公大臣们都吓傻了,愣在那儿说不出话来。过了好一会儿,南平公长孙嵩才说:“我们跟王爷。” 大臣们这才知道皇帝驾崩了,但具体是怎么死的,却不清楚。只有阴平公元烈哭着离开了。
一时间,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个个都怀着鬼胎。肥如侯贺护在安阳城北举起了烽火,贺兰部的人纷纷响应,其他旧部也带着子弟招集族人,到处聚集。拓跋绍见大势不妙,赶紧拿出布匹赏赐给王公大臣,多的给几百匹,少的也给十匹。
话说,皇帝李世民(太宗)当时不在长安,听说宫里出事了,赶紧回来,躲进了山里。他派人半夜里通知北新侯安同,说大家一起行动。李世民到了城西,守卫把李绍抓来了。然后李世民下令赐死李绍母子,还把十几个参与内应的宦官和宫女都杀了。那些当初冲撞皇帝仪仗的人,大臣们在城南都街上把他们活活肢解了,然后吃他们的肉。李绍当时才十六岁。李绍的母亲是献明皇后的妹妹,长得特别漂亮。当初李渊(太祖)去贺兰部的时候,看到她就被迷住了,想娶她,就跟献明皇后说了。献明皇后说:“不行啊,她长得太漂亮了,不是个省油的灯,而且她已经结婚了。”结果李渊偷偷派人杀了她的丈夫,然后把她娶了,生下了李绍,最后才酿成这等大逆不道的事。
阳平王李熙,是在天兴六年被封王的。他聪明通达,很有风度,深受宗室的敬重。李世民在东部带兵的时候,下令让李熙督促十二个军校进行阅兵,李熙做得非常好,军容整齐,李世民很高兴,赏赐了很多东西。后来李熙在讨伐西部的时候也很卖力,立了不少功劳。泰常六年,李熙去世了,当时才二十三岁。李世民非常悲伤,赐给他很多珍贵的陪葬品和礼物。李熙有七个儿子。
他老大,继承了爵位。个子高高的,长得也帅,性格稳重,武艺高强。跟着世祖皇帝去西河打败了山胡白龙,攻破了他们的城池,又消灭了剩下的叛军,斩首好几千。后来被封为临淮王,担任镇东将军。没多久又改封为淮南王,官职也升了,成了使持节、都督豫洛河南诸军事、镇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镇守虎牢关。他的威名那是相当响亮。后来又和武昌王一起率领并州的军队,去河西平定了吐京叛胡曹仆浑的叛乱。之后被任命为使持节、前锋大将军、都督诸军事,北上讨伐蠕蠕,大获全胜,还把军需物资运到了比干城。后来刘义隆派兵来骚扰边境,他又出征悬瓠,打败了他们。接着又被任命为使持节、都督雍秦二州诸军事、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雍州刺史,镇守长安。他在秦地安抚百姓,深得民心。
那时候刘义隆又来攻打南边的边境,因为他的威望很高,所以又让他去镇守虎牢关。到了高宗皇帝在位的时候,官职又升了,成了使持节、都督凉州诸军事、镇西大将军,其他的官职不变。高祖皇帝刚即位的时候,他回到京城担任中都大官,后来被任命为侍中,又升任征西大将军,最后做到司徒。皇帝还赐给他安车和拐杖,让他上朝不用行跪拜礼。他在太和十二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当时高祖皇帝正在宗庙祭祀,听说他去世的消息,非常悲伤,停止了祭祀活动。皇帝亲自前往吊唁,非常悲痛,还下令有关部门负责他的丧事,丧葬规格也提高了。死后追赠他为平东大将军、定州牧,司徒的官职不变,谥号为靖王。他生了三个儿子。
他的长子吐万,很早就去世了,死后被追赠为冠军、并州刺史、晋阳顺侯。他的儿子显,继承了他爷爷的爵位。后来去世了,谥号为僖王。
子世遵继承了家业。世宗时期,他被任命为前军将军,负责幽州军务,兼任西中郎将,后来又负责青州军务。没多久就升迁为骁骑将军。之后外放担任征虏将军、幽州刺史。世遵为人性格温和,以诚待人,教化百姓,老百姓都很喜欢他。
肃宗时期,他以本来的将军身份被任命为荆州刺史,不久后又加封为前将军。刚到汉阳的时候,他还很有声望,但后来他开始行贿受贿,挥霍边境的储备物资,因此名声受损。这时,沔南的蛮族首领和襄阳的一些百姓暗中写信给世遵,请求投降归附。世遵上表请求前往响应,朝廷同意了,于是下诏加封世遵为持节、都督荆州及沔南诸军事、平南将军,同时加封散骑常侍,其他官职不变。朝廷还派遣洛州刺史伊瓫生,冠军将军、鲁阳太守崔模作为副将,率领两万步骑兵,听从世遵的节制。
军队到达汉水边,崔模等人都不敢过河。世遵大怒,用兵威胁他们,崔模这才渡河。然而,内应者的计划泄露了,被萧衍的雍州刺史杀害,并筑起城门固守。崔模放火烧了襄阳城,烧死了几万人。恰巧那天晚上刮起了大风大雪,崔模等人班师回朝,很多士兵冻死,大概有十二三。世遵、伊瓫生、崔模都被免职。后来,世遵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平北将军、定州刺史,百姓都很安定。孝昌元年,世遵在定州去世。死后被追赠为散骑常侍、征西将军、雍州刺史,谥号康王。
他的儿子子敬先继承了他的爵位。历任谏议大夫、散骑常侍,并担任主衣都统。元颢攻入洛阳,庄帝北巡。敬先和他的叔父等人,在河梁起义,结果被元颢杀害。死后被追赠为侍中、车骑大将军、太尉公、定州刺史。
他的儿子子宣洪继承了他的爵位。历任谏议大夫、光禄少卿。武定年间,他和元瑾密谋造反,结果被诛杀,爵位被取消。
世家兄弟均,字世平,官做到通直常侍、征虏将军。因为在河梁起义的功劳,被封为安康县开国伯,食邑五百户,后来又升任散骑常侍、平东将军。他去世后,朝廷追赠他使持节、征东将军、青州刺史的官职。到出帝时期,又追赠他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冀州刺史。他一共生了六个儿子。
他大儿子叫忻之,性格比较粗犷,从小就力气很大。一开始在定州平北府当个中兵参军,慢慢升到尚书右中兵郎。因为在河渚起义的功劳,被赐爵东阿侯。当初孝庄帝要对付尔朱荣和元天穆的时候,忻之偷偷地跟孝庄帝说:等到动手的那天,请让我侍奉在您身边,我来亲手杀了这两个人。后来尔朱荣死了,朝中大臣都去祝贺,只有忻之受到了皇帝的慰问。孝庄帝死在晋阳后,忻之心里很害怕。后来齐献武王在河北起义,忻之就投奔了他。后来废帝时期,忻之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大丞相右长史。出帝刚即位的时候,忻之继承了他父亲的安康县开国伯爵位,并被任命为抚军将军、北徐州刺史。他在前往州府的路上,碰上樊子鹄在瑕丘起兵造反,结果在半路上被杀害了。因为战死沙场,朝廷追赠他使持节、都督定殷二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司空公、定州刺史的官职,谥号文贞。
忻之的弟弟叫庆鸾,在武定年间担任司徒谘议参军。
庆鸾的弟弟叫庆哲,最后做到司农少卿,死后朝廷追赠他中军将军、济州刺史的官职。
均的弟弟叫禹,长得高大魁梧。他一开始在司空府当参军,后来升任符玺郎、太常丞、镇远将军、东海太守,还兼任峒峿戍主。禹这个人比较喜欢研究一些玄学,他老说晋地有福气,所以孝昌末年他就投奔了尔朱荣。建义元年,他跟尔朱荣一起进入洛阳。他被任命为中军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被封为鄄城县开国伯,食邑五百户,还担任并州东面大都督,镇守乐平。尔朱荣死后,被当地土著首领王恶毡杀害。后来朝廷追赠他征西将军、雍州刺史的官职。
他的儿子长渊继承了他的爵位。在武定年间担任南青州长史。齐朝受禅后,他的爵位被降等了。
禹的弟弟,当过给事中,去世后追赠济南太守。
他弟弟吐万的儿子钟葵,很早就去世了。
禹的长子法寿,一开始是侍御中散,后来一步步升迁到中散大夫。之后外放担任龙骧将军、安州刺史。上任前,法寿先派自己信任的人微服私访,暗中观察当地的风俗民情。他到任后,立刻开始大刀阔斧地赏罚分明,安州境内一下子就变得井然有序了。任期满了回朝后,很多安州的官员和百姓都到朝廷上为他请功。肃宗皇帝很欣赏他,就下令让他继续回安州做刺史。后来,法寿被召回朝廷,担任太中大夫,还被加封为左将军。之后又升迁为平东将军、光禄大夫。到了建义初年,他在河阴遇害,死后被追赠为车骑将军、相州刺史。
法寿的儿子庆始,当过大司农丞。他和父亲同时遇害,死后被追赠为前将军、广州刺史。
庆始的弟弟庆遵,在武定年间末期,担任瀛州骑府司马。
庆遵的弟弟庆智,长得非常漂亮,而且很有文采。他做过著作佐郎、司徒中兵参军,最后死在太尉主簿的任上。
法寿的弟弟法僧,一开始在太尉手下当参军,后来升迁到通直郎、宁远将军,又当过司徒、司马的属官,还做过龙骧将军和益州刺史。他本来就没有什么治理才能,再加上贪婪残暴,动不动就杀人,喜怒无常。王、贾等大姓人家,以及益州的百姓,都被法僧抓去做兵,根本不给好脸色看。结果,整个益州都反了他,还勾结外敌。萧衍派将军张齐带兵来攻打,益州城门白天紧闭,行人车辆都无法通行。法僧上表朝廷说:“我担任益州刺史,却发生了意料之外的事情,叛军声势浩大,到处都很强大。城里的守军都已经被攻破了,附近的百姓也纷纷叛乱。现在只有州治还剩下一点,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不是今天就是明天。我自己也明白,肯定要死了,但我担心无法向朝廷谢罪,我身为皇室宗亲,已经给家族蒙羞不少了。如果死了变成鬼,永远见不到皇上,在九泉之下,我心里会非常后悔。现在我派人偷偷地去送信,希望朝廷军队快点来,或许还能保住益州。我哭着送走了使者,也不知道他能不能把话带到。”
皇上收到奏章后下令说:“之前已经命令傅竖眼快马加鞭赶去救援,但到现在还没到,再派一个能干的尚书郎快马加鞭催促他,希望能够解救法僧于危难之中。”傅竖眼多次击败张齐,于是法僧得以保全。后来,法僧被朝廷征召为光禄大夫,又外任平东将军、兖州刺史,之后又升任安东将军、徐州刺史。孝昌元年,法僧杀了行台高谅,在彭城起兵造反,自称皇帝,年号天启。朝廷大军讨伐他,法僧带着儿子们,挟持了城里的文武官员,南逃投奔萧衍。
钟葵的弟弟钟笃,字阿成,曾担任太子右率、北中郎将、抚冥镇将、光禄卿。后来被任命为平北将军、幽州刺史。死后,被追谥为贞。
钟葵的长子钟浩,字洪达,曾担任太尉长史。
钟浩的弟弟钟浑,继承了叔父广平王的爵位。
钟浑的弟弟钟比陵,在太延五年担任司空,被赐爵牜羊牁公。之后被任命为安远将军、怀荒镇大将。后来去世了。
子天琚,继承了爵位。高祖时期,他是征虏将军、青州刺史。跟着皇帝南征,被封为后将军,后来降爵为侯,担任西中郎将。到了世祖时期,他又当上了征虏将军、夏州刺史。去世后,追赠本将军、济州刺史。他的儿子延伯继承了他的爵位,后来也去世了。
河南王曜,是在天兴六年被封王的。他五岁的时候,曾经在太祖皇帝面前射雀,一箭射中,太祖皇帝都惊叹不已。长大后,他的武艺高强,无人能及,和阳平王熙一起督促军队操练,大家都佩服他的勇猛。泰常七年去世,那年才二十二岁。他留下了七个儿子。
他的大儿子提,骁勇善战,很有他父亲的风范。世祖时期,继承了王位,改封为颍川王。十六岁的时候,他就去塞北迎接昭仪,年纪轻轻就有非凡的才能,边疆地区的人都对他敬佩不已。后来又改封为武昌王。被任命为使持节、镇东大将军、平原镇都大将。他在任十年,建立了很大的功勋,名声远扬。后来,他和淮南王他一起平定了吐京叛乱的胡人,被晋升为使持节、车骑大将军、统万镇都大将,还赏赐给他一百匹马,一千只羊,非常受皇帝的宠爱。太安元年去世,享年四十七岁,谥号成王。
他的大儿子平原王,继承了他的爵位。他为人忠诚果敢,很有智谋。显祖时期,蠕蠕入侵边境,他跟随皇帝出征,平原王在战争中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被任命为假节、都督齐兖二州诸军事、镇南将军、齐州刺史。他善于安抚百姓,边境地区有很多百姓归附他,有一千多户人家。
话说高祖皇帝在位的时候,有个叫司马小君的妖贼,自己称作晋朝皇后,拉拢了三千多人,在平陵扎营,还给自己起了个“年圣君”的称号,真是狂妄!这伙人四处攻打郡县,杀害官吏,简直无法无天。平原王亲自带兵去讨伐,结果七个人都没留下,就抓住了司马小君,押解到京城斩了。
后来,又冒出来个妖人刘举,也自称天子,到处蛊惑百姓,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平原王又带兵把他给剿灭了。那段时间,正好闹饥荒,粮食歉收,老百姓都饿肚子。平原王拿出自己家三千多斛的米,熬粥救济百姓,真是个大好人! 还有,从北方回来的上千戍卒,平原王都给他们发了路费,照顾得无微不至。老百姓都对他赞不绝口,纷纷称颂他的恩德。甚至有州民韩凝之等一千多人,还跑到京城去上书歌颂他,高祖皇帝看了之后,也是非常感动和赞赏。
平原王回京后,每年都率领军队在漠南驻扎,以防备蠕蠕的入侵,保卫边疆,真是劳苦功高。后来,他被朝廷任命为雍州、秦州、梁州、益州四州的军事都督,还被封为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雍州刺史,镇守长安,位高权重。太和十一年,平原王去世了。朝廷追赠他原来的官职,还赐予羽葆、鼓吹的仪仗,追谥为简王。
平原王有五个儿子,长子出家做了和尚,把自己的爵位让给了弟弟鉴。鉴一开始推辞,但皇帝下旨说等鉴去世后,再让长子的儿子显继承爵位,鉴这才接受了。
鉴,字绍达。从小就继承了父亲的优秀品质,读了不少书。他为人沉稳少话,待人宽厚,喜欢结交朋友。后来被任命为通直散骑常侍,不久又升任冠军将军,担任河南尹。
皇上南征的时候,鉴被任命为平南将军,接着又升任左卫将军,后来外放担任征虏将军、齐州刺史。那会儿正值改革初期,百事待兴,鉴一方面遵循高祖皇帝的旨意,一方面又借鉴齐地的旧俗,制定了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都符合规矩。高祖皇帝看过他上奏的奏章后,连连称赞,很久才停下来,然后对身边的臣子说:“如果各州刺史都能像他这样,改变风俗习惯,还有什么难的呢?”皇上还下诏书褒奖他,并把他的奏章传遍天下,完全按照鉴上奏的内容执行。齐地的百姓都很高兴,都说耳目一新了。
高祖皇帝死后,和这个人放弃了沙门身份,还俗了,抛弃了原配妻子,娶了一个寡妇曹氏为妻。曹氏年纪已经很大了,带着五个儿女跟着鉴到了历城,并在当地干预政事,胡作非为。和以及曹氏和她的五个儿子七处收受贿赂,鉴都顺着他们的意思,言听计从。于是监狱里因为贿赂而关押的人越来越多,贪污受贿的情况十分严重,齐地的百姓苦不堪言。鉴的清名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损害。
世宗皇帝即位初期,鉴因为之前的功劳被提升为徐州刺史。正赶上徐州和兖州发生大水灾,百姓大多饥饿,鉴上奏请求增加赈灾救济的物资,百姓因此得以生存。在此之前,京兆王愉担任徐州刺史,王愉年纪还小,长史卢渊为人宽厚,对下属管理不严,很多郡县都不遵守法令。鉴上奏说:“梁郡太守程灵虬,只顾喝酒贪财,横征暴敛,残害百姓,导致盗贼四起;淫词艳曲,充斥街头巷尾,百姓怨声载道。梁郡靠近都城,不好的名声很容易传出去,如果不及时整治,恐怕会影响到朝廷的声誉。请求免去程灵虬的官职,以示惩戒。”皇上批准了鉴的奏请,免去了程灵虬的官职,并把他召回京城。于是徐州的政风为之一新。
萧衍派驻守角城的将领柴庆宗投降了。萧衍就派淮阳太守吴秦生带了一千多兵去接收角城。结果萧衍在淮阴的援军已经赶到,把路给堵上了。吴秦生打了好多仗,把援军都打败了,乘胜追击,顺利拿下了角城。
皇上萧世宗给萧衍下了道圣旨,说:“我知道你攻下角城了,你的策略和谋略都非常出色,朕非常高兴!这座城扼守着淮河的要冲,交通要道,自古以来都想拿下它,却一直没能成功,它就像个讨厌的蚂蚁窝,长期以来都是边境的一大祸害。将军你深谋远虑,巧妙地制定了作战计划,成功攻克了城池,立下了赫赫战功,迅速控制了这个战略要地,切断了敌人的交通线路,你的功劳堪比连胜三场大战,朕非常嘉奖你!以后守城的事宜,你自己好好掂量着办,要好好安抚将士们,过段时间朕会再派人过去。”萧衍四十二岁的时候就去世了。皇上追封他为卫大将军、齐州刺史,爵位不变,谥号为悼王。
他的长子伯宗,官至员外郎;次子仲渊,当过兰陵太守。他们兄弟俩都英年早逝。仲渊的弟弟季伟,在武定年间当过太尉中兵参军。
萧衍的弟弟萧和,字善意。萧衍死后,他和萧衍的长子伯宗都争着要继承萧衍的爵位。尚书令萧肇上奏说:“萧和在太和年间曾经出家当和尚,把爵位让给了萧衍。后来萧衍因为萧和的儿子年纪太小,才把爵位让回给萧和。先帝曾经下旨,让萧衍自己决定继承人。萧衍去世后,萧和又来争夺爵位。根据先帝的旨意,爵位应该传给萧和的儿子,而不是萧和本人。萧和先让后求,前后矛盾,不符合他之前的为人,所以请求让伯宗继承爵位。”皇上萧世宗下旨说:“萧和当初把爵位让给了萧衍,萧衍又把爵位让给了萧和的儿子,兄弟俩互相谦让,这真是难能可贵啊!既然萧和的儿子早夭了,那就让萧和继承爵位吧!”于是萧和被任命为谏议大夫,兼太子率更令,后来又升任通直散骑常侍,兼东中郎将。到萧肃宗当政的时候,萧和被外派担任辅国将军、凉州刺史,后来因为犯了错误被免职。过了很久,他又被任命为东郡太守。正光四年,萧和去世了,追封为安东将军、相州刺史。
子谦,字思义,继承了爵位。后来被任命为前军将军、征蛮都督。庄帝刚即位的时候,他在河阴遇害了。死后被追赠为散骑常侍、征东大将军、仪同三司、相州刺史。他的儿子子棽继承了他的爵位。齐朝受禅让后,爵位等级被降低了。
子谦的弟弟鉴,字瓫生。高祖时期在宫中侍奉皇帝,还跟随皇帝去新野征战。最后在羽林监去世。
鉴的弟弟亮,字辟邪。官至威远将军、羽林监。去世后,被追赠为河间太守。
亮的弟弟馗,字道明。曾担任太尉府行参军、司徒掾、镇远将军、太仆少卿。后来外放任职,担任安西将军、东秦州刺史。建义年间,在任上去世。死后被追赠为征东将军、青州刺史。
河间王修,是在天赐四年被封王的。泰常元年去世,没有留下儿子。
世祖皇帝继承了断绝的爵位,下诏让河南王曜的儿子羯儿继承修王的爵位,并改封为略阳王。后来,他和永昌王健一起率领军队讨伐秃发保周于番和地区,还把张掖几百户人家迁徙到武威。结果他和一些将领私下侵吞了财物。因为贪赃枉法,他的爵位被降为公爵。后来他又统领河西各路军队袭击蠕蠕,一直打到漠南地区。之后又恢复了王爵,并被加封为征西大将军。正平年间,因为犯了罪被赐死,爵位被取消了。
长乐王处文,是在天赐四年被封王的。他从小聪明伶俐,才华出众。十四岁的时候,在泰常元年去世了。太宗皇帝非常悲痛,从处文小殓到下葬,都亲自到场祭奠,哭得很伤心。他被陪葬在金陵。他没有儿子,爵位也就此取消了。
广平王连,是在天赐四年被封王的。始光四年去世,也没有留下儿子。
世祖皇帝继承皇位后,立阳平王熙之的次子浑为南平王,让他继承王位,还封他为平西将军。浑特别擅长骑射,射箭打鸟,箭箭都能射中飞鸟,当时的人都觉得很神奇。有一次,世祖皇帝让大家比试射箭,射中的多就算赢,筹码都满了,然后让浑来射,结果浑三箭全中,世祖皇帝非常高兴。他看重浑的才能,经常让他侍奉在身边,还赏赐给他一百匹马和几十个仆人。后来,浑被任命为假节、都督平州诸军事、领护东夷校尉、镇东大将军、仪同三司、平州刺史,镇守和龙。他在平州治理地方很有办法,百姓和少数民族都很拥戴他。之后,他又被调到凉州做镇将、都督西戎诸军事、领护西域校尉,还被赏赐了两匹御马。他在凉州为官清廉谨慎,恩泽遍及凉州大地。任期满了回京,当地父老乡亲都哭着送他,就像送别自己的亲人一样。太和十一年,他跟随皇帝去方山巡视,途中去世了。
他的儿子飞龙继承了爵位,后来皇帝赐名霄。他身高九尺,腰围十围,长得高大威猛。为人正直,品德高尚,敢于直言进谏,朝中的大臣都很敬畏他。高祖皇帝非常器重他,任命他为宗正卿、右光禄大夫。皇帝下诏说:“从现在开始,上奏朝廷的时候,大臣们互相称呼可以直呼其名,只有南平王一人可以直接称呼他的爵位。”后来,他又被提升为左光禄大夫。太和十七年,他去世了。朝廷赏赐给他一套朝服、一件衣服、东园最好的珍宝和一千匹绢。高祖皇帝穿着丧服去参加霄的葬礼,悲痛得左右的人都很悲伤,当天也没举行宴会。朝廷追赠他卫将军、定州刺史的官职,并赏赐给他五百匹布。谥号为安王。
他的儿子纂继承了爵位。纂也很有声望,被任命为恢武将军,后来升为平西将军,兼任西中郎将,之后出任安北将军、平州刺史。景明元年,他在平城去世。
他的儿子伯和继承了爵位。永平三年去世。朝廷追赠他散骑侍郎的官职,谥号为哀王。(此处记载缺失)统卒,追赠凉州刺史。
他的儿子思略,在武定年间担任瀛州治中。
思略的弟弟叔略,在武定年间担任太尉主簿。
京兆王黎,天赐四年被封王,神元年去世。
子根继承爵位,改封为江阳王,加封平北将军。他去世后没有儿子,显祖就让南平王霄的第二个儿子继承了他的爵位。
继,字世仁。他继承了江阳王的爵位,也加封了平北将军。高祖时期,他被任命为使持节、安北将军、抚冥镇都大将,后来又升任都督柔玄、抚冥、怀荒三镇诸军事、镇北将军、柔玄镇大将。之后调回京城担任左卫将军,兼任侍中,又兼任中领军,负责留守洛阳。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使持节、平北将军,镇守旧都。
高车部落首领树者率领族人叛乱,朝廷下令让继统领北讨军事,怀朔以东地区都听从他的节制。继上奏说:“高车那些顽固的叛党,不懂得朝廷的威严法令,轻率地聚集在一起,逃避徭役逃回部落。估计他们的凶狠残暴,事情已经到了极点,如果全部追杀,恐怕会进一步扰乱局势。请求派使者去仔细调查核实,斩杀首犯一人,其余的加以安抚劝慰,如果悔过愿意服役的,就让他们到军队报到。”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于是叛乱者纷纷归顺。高祖很赏识他,对侍臣们说:“江阳王确实能担大任啊!”皇帝北巡,到达邺城时,高车全部投降,恒州、朔州也恢复了平静。因为高车叛乱的事,继多次上表请罪,高祖都用宽慰的诏书回应他。
世宗时期,他被任命为征虏将军、青州刺史,后来又升任平北将军、恒州刺史,最后调回京城担任度支尚书。继在青州任职期间,百姓遭遇饥荒,他竟然让家僮强抢民女做妻妾,还把良民当作婢女使唤,被御史弹劾,因此被免除官职爵位。后来大将军高肇攻打蜀地,世宗任命继为平东将军,镇守徐州和扬州。世宗去世后,他班师回朝。
话说灵太后当政的时候,她弟弟的儿子(也就是她的外甥)元叉,先娶了太后的妹妹为妻,然后又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没多久,他又被提升为侍中、领军将军。 之后,他又升任特进、骠骑将军,之前的侍中、领军将军的职位还保留着。元叉多次上表推辞,太后答应了,可后来又下诏书,让他恢复之前的官职。 当时,太师高阳王元雍、太傅清河王元怿、太保广平王元怀,还有朝廷的八位大臣,一起上奏,说元叉在太和年间,曾安抚高车族,平定边疆四镇,立下大功,应该增加封地一千五百户。元叉又上表推辞,太后下令减少到一千户。
灵太后因为和元叉是亲戚,经常带着孝文帝(肃宗)去元叉家里做客,摆酒宴饮,对元叉的赏赐也格外优厚。没过多久,元叉又升任侍中、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之前的特进、领军将军的职位依然保留。 他还被改封为京兆王。元叉身体不好,很多年都卧病在床,只能在家休养。每当灵太后和孝文帝出游,都会让人把他扶进宫里,让他在禁宫里值守。到了节日庆典和宴会的时候,他都强忍着病痛参加。后来他又被提升为司空,侍中一职依旧保留。他为人宽厚和蔼,待人宽容,大家都称他为长者。
话说神龟年间,子叉(指元叉)终于春风得意,升任司徒,还加上了侍中的官职。因为他之前在高祖时期就历任内外要职,所以皇帝对他很器重。后来灵太后临朝听政,子叉更是深得太后信任,进入核心决策圈,兼任门下省要职,一路升迁,官至台省要职,权势滔天,风光无限。
之后,子叉多次上表请求辞官,想把司徒的职位让给崔光。皇帝就派侍中、安丰王延明和给事黄门侍郎卢同敦去劝说他。子叉又再次坚决地推辞。结果,他被提升为太保,侍中职位不变,还增加了后部鼓吹的仪仗。他多次上表陈述辞官的理由,但皇帝都不准。皇帝下诏说:“今天是吉日良辰,应该举行朝庆;对尊长亲戚,理应给予优厚的待遇。王公您位高年尊,资历深厚,可以参照齐郡王简的先例,朝会结束后,您可以坐在座位上,免去跪拜之礼。” 随后,他又被提升为太傅,侍中职位依旧不变。他多次推辞,皇帝还是不肯答应,又派使者去劝说,他才勉强接受了。
那时候,子叉掌握着生杀大权,权势熏天,他的门生故吏遍布朝堂内外。他拜受太傅之职的那天,送行的人挤满了朝廷,当时的人们都认为这是莫大的荣耀,但有识之士却为此感到担忧。朝廷为他准备了丰盛的酒席款待宾客。皇帝还下令让他乘坐步辇到宫殿,由两人搀扶着,礼仪规格与丞相高阳王相当。后来,他又被任命为使持节、侍中、太师、大将军、录尚书事、大都督,节度西道诸军。出征那天,皇帝亲自到郊外送行,满朝文武都来送别,赏赐无数。他又被提升为太尉公,侍中、太师、录尚书、都督等职务依旧不变。不久,他上表请求班师回朝。之后他又请求回到江阳,皇帝准奏了他的请求。
晚上的时候,他特别贪婪,不停地搜刮钱财,没完没了。那些新上任的地方官,没有一个不受他贿赂的,都得巴结着他。他的老婆也到处托人办事,就连小小的县吏,他都能插手,根本没法公平地选拔人才。他仗着权势,那些法官都不敢管他,全国上下都受他的祸害。后来他被罢官了,在家过着退休生活。
话说当初,尔朱荣当权的时候,经常送好马给他,他也很热情地回应,尔朱荣对他印象特别好。等到起兵的时候,又让他当了太师和司州牧。永安二年他死了,朝廷追赠他好多官职,听着就头大:假黄钺、都督雍华泾邠秦岐河梁益九州诸军事、大将军、录尚书、大丞相、雍州刺史,爵位还是原来的王爵。死后谥号为武烈。
元叉,是长子的名字,字伯儁,小名夜叉。在世宗时期,他被任命为员外郎。灵太后临朝听政的时候,因为元叉是她的妹夫,就把他提拔为通直散骑侍郎。元叉的妻子被封为新平郡君,后来又升为冯翊郡君,还被封为女侍中。因为这些原因,元叉的权势越来越大,不久就升迁为散骑常侍、光禄少卿,负责皇家的饮食,后来又升任光禄卿。
元叉的女儿夭折了,灵太后下诏说:“元叉的长女,年纪将近及笄,却不幸夭亡,朕深感悲痛,特追封她为乡主。”不久,元叉又升任侍中,其他官职不变,还加封为领军将军。因为他在朝廷要职,又统领禁军,所以深受灵太后的信任和倚重。当时太傅清河王怿,因为是皇亲,又贤明,辅佐朝政,参与决断政事。他觉得元叉恃宠而骄,野心勃勃,就按照法度来约束他。元叉看不起怿,总想把他罢黜。
于是,元叉指使通直郎宋维诬告司染都尉韩文殊想要谋反,拥立清河王怿。清河王怿因此被禁锢。后来查明没有实据,虽然怿得以免罪,但还是被兵士看管在宫西的别馆里。过了很久,元叉害怕怿最终会加害于自己,就和侍中刘腾密谋。当时灵太后正在嘉福殿,还没到前殿,刘腾就骗取了负责皇室饮食的黄门胡玄度、胡定,诬告清河王怿收受了胡氏兄弟的金帛,并要他们下毒药毒害皇帝;还说清河王想自立为帝,许诺胡氏兄弟以富贵。刘腾把这些事情都上奏了,肃宗皇帝相信了,就到了显阳殿。刘腾关闭了永巷的门,灵太后出不来了。
清河王怿进宫后,在含章殿后面遇到了元叉,想进入徽章东阁,元叉大声阻止了他。怿问:“你想要造反吗?”元叉说:“我没有造反,我只是要捉拿造反的人。”元叉命令宗士和直斋等三十多人抓住怿的衣袖,把他带到含章东省,还派了几十个人看守他。刘腾假传圣旨召集公卿大臣,商议以谋反的罪名处置清河王怿,大家都害怕元叉的权势,没有人敢反对。只有仆射游肇坚持反对,详情记载在他的传记里。元叉和刘腾拿着公卿大臣的议论奏报上去,不久事情就办成了,当夜就杀了清河王怿。然后,他们伪造了灵太后辞谢的诏书。元叉于是和太师高阳王雍一起辅政,经常在宫中值班,肃宗皇帝称他为姨父。
话说后来,郭子仪专管机密要事,大事小情都由他做主,他的威风震慑内外,朝中百官都对他很重视。“相州刺史、中山王熙抗表起义,以讨叉为名,不果,见诛。” 熙抗起兵造反,说是要讨伐郭子仪,结果没成功,被杀了。郭子仪不久后升迁为卫将军,其他事情都跟以前一样。
后来,灵太后和肃宗在西林园设宴,傍晚回宫的时候,右卫将军奚康生又想暗算郭子仪,也没成功,最后自己被杀了。这事儿《郭子仪传》里都写着呢。之后,肃宗搬到徽音殿居住,郭子仪也住在殿的右边。因为离皇帝很近,他就使劲儿拍马屁,讨好皇帝,结果就得到了皇帝的宠信。他出入皇宫,总是让壮士拿着刀剑前后护卫着,公事私事,都加强了防卫。他在千秋门外的厂下,弄了个木栏杆,有时候出入就在那里休息,里面安排了心腹看守,以防有人暗算他。别人要见他,只能远远地跟他打个招呼。他还被封了他的儿子郭亮为平原郡开国公,食邑一千户。封官的时候,肃宗还亲自到南门观看,并且赏赐御马一匹,还有上等丝绸一千匹。
一开始,郭子仪专权的时候,还装出一副谦虚的样子,对士人也很客气,对时政得失也比较关心,但是他其实没什么真本事,也没什么长远的眼光。等到他得势之后,就变得骄横跋扈,沉迷酒色,赏罚全凭个人喜好。他在宫里自己建了个库房,用来存放珍宝。他还曾经把女人藏在食盒里,用帕子盖上,让人抬进宫里,出来的时候也是这样。宫里的卫兵虽然知道这事儿,但谁也不敢吭声。那些喜欢投机取巧的人,就用酒色去讨好他,他的小姨子、姐姐、女人们,乱七八糟的,跟谁都搞在一起。政事荒废,纪律败坏,各地的州郡长官,大多都不是合适的人选。这样一来,天下就乱了。
刘腾死了以后,防卫就松懈下来了。叉颇也放松了警惕,经常在外过夜,每天都出去玩,流连在别的城里。灵太后暗中观察到了这一切。叉颇因为长期这样,已经麻痹大意,完全没有防备之心了。他身边的人劝谏他,他也不听。
正光五年秋天,灵太后对孝武帝(肃宗)说:“他们把我跟我儿子隔离开来,不让我和儿子见面,那还留着我干嘛?放我出家吧,我要永远离开尘世,去嵩高闲居寺修行。先帝英明,早就料到了今天的情况,所以才修建了这座寺庙。”灵太后想要离开皇宫。肃宗和大臣们都非常害怕,跪下哭着,苦苦哀求她。灵太后态度非常强硬,一点也不动摇。
肃宗就在嘉福殿住下,住了好几天,然后和太后密谋对付叉颇。虽然肃宗心里计划着要对付叉颇,但表面上却装得非常谨慎。灵太后生气愤怒的话,以及想要去显阳宫(太后居住地)的想法,都告诉了叉颇。而且还对着叉颇哭诉,说太后想要出家,表达自己内心的担忧和害怕,这样密谈,一天好几次。叉颇一点都没怀疑,反而劝肃宗顺从太后的意思。这样一来,太后就经常去显阳宫了,两个宫殿之间再也没有阻碍了。
话说元叉他爹,元法僧,被任命为徐州刺史,结果这老小子反了!灵太后一直跟皇帝说这事儿,元叉自己也觉得特别愧疚后悔。当时丞相高阳王雍,虽然官职比元叉大,但心里也挺怕元叉的,想劝劝皇帝肃宗,但一直没找到机会。后来太后和肃宗去洛水游玩,高阳王雍邀请他们到自己家里做客。太阳快下山了,肃宗和太后进了雍的内室,其他人都不让进,就在里面商量怎么对付元叉。
等高阳王雍陪着肃宗向太后汇报情况的时候,就说了:“臣下不担心其他的反贼,就担心元叉!为什么呢?他掌握着禁军,兵权都在他手里;他爹率领着百万大军,虎视眈眈地盯着京西;他弟弟是都督,统领着三齐的兵马。元叉要是没坏心思还好,要是有,朝廷拿什么抵抗?他表面上说没反,谁知道他心里怎么想的?不得不防啊!”太后说:“对啊!元叉要真是忠于朝廷,没反心,为什么不去掉兵权,做个其他的官辅佐朝廷呢?”
元叉听到这个消息,吓坏了,赶紧摘下帽子请求免职。于是,皇帝就给他了个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尚书令、侍中、领左右的官职。虽然元叉失去了兵权,但他仍然掌握着朝中内外的大权,一时半会儿估计不会被罢免。后来元叉出去住了一晚,皇帝就把他侍中的职务给免了。第二天他想进宫,门卫不让进,没多久就被革职为平民了。
早些时候,咸阳王喜因为谋反被杀,他的儿子树逃到了萧衍那里,萧衍封他为邺王。法僧叛乱之后,树给朝廷百官写了一封信,信里写道:
魏室江河日下,奸臣当道,国家危在旦夕,这简直就是风雨飘摇啊!元叉心狠手辣,道德败坏,跟朝廷关系疏远,本来没什么名望,就因为是太后的亲戚,所以很快就升官发财。他恩将仇报,公然造反,这等悖逆之举,让人神共愤!最近各地都在传:元叉狼子野心,凭借权势越来越嚣张;他阴险狡诈,变本加厉,毫无君臣之心,早晚都要篡位!
我听说啊,名声是为了树立信用,信用是为了规范行为。就连山川都有隐藏的疾病,尚且不用名字来形容,更何况军队叛乱,大臣不忠于君主,这些在史书上都能找到例子。元叉本来就叫夜叉,他弟弟罗实本来就叫罗刹,夜叉罗刹,这可是吃人的鬼怪啊!如果不是碰上黑风,他们的遭遇就像飘落的树叶一样。哎,魏国啊,远离这两个祸害吧!就像那棵坏树偷喝泉水,不休止地汲取,却从不回馈;那些靠着虚名欺世盗名的人,不参与其中,就不会被牵连。更何况这兄弟俩的名字,就表明他们能吞噬万物,这名声已经流传很久了,我才相信了这些话。况且他们母亲受辱,继位君主蒙受耻辱,元叉自己辞官带兵,图谋王室,这哪里是臣子的行为!那些贤臣,有的世代积德,有的父子相继为官,有的几朝为官,有的身居要职,有的与皇室有姻亲关系,有的秉持忠义,他们都低头顺从,被元叉的凶威所压制,臣子的节操还没来得及展现,就劳苦一生。
我又听说,自从元叉专权以来,百姓离心离德,再加上年年天灾人祸,水旱不断,牛马成群地死去,桑树和柘树都枯萎了,饥荒接连不断,路上到处都是饿得面黄肌瘦的人,妖魔鬼怪横行,到处都是哀叹声。瀍涧的西北,羌戎和陆梁作乱;泗水和汴水的周围,戍卒和漕运人员流离失所。再加上元叉残害忠良,杀害宗室,可怜我们魏国,眼看就要崩溃了。现在既然已经带兵讨伐,就要清除君王身边的奸邪。我小小的愿望,就是希望百姓都能安居乐业,那些大奸大恶之徒都受到应有的惩罚,魏国的社稷不会因此而衰败。
元叉就是这样,远近的人都很厌恶他。
话说后来,灵太后跟身边的官员们说:“刘腾和元叉以前曾经向我索要铁券,想求个不死,我当时没答应他们。” 中书舍人韩子熙就说:“这可是关乎生死的要事,哪能只考虑给不给铁券?陛下您以前没给,为什么现在又不杀他们呢?” 灵太后听了,心里有点犹豫。
没过多久,就有人告发元叉和他的弟弟元爪密谋造反,想让他们的同伙攻打靠近京城的各个县,破坏市场,烧毁城镇乡村,以此来惊扰朝野内外。他们还先派元叉的堂弟元洪业率领六镇的降户在定州起兵造反,又派人唆使鲁阳的蛮族侵扰伊阙,元叉兄弟俩则在里面接应。 起事的日子都定好了,而且他们的密谋书信也被找到了。灵太后因为元叉是她妹夫的缘故,一时下不了决心。
黄门侍郎李琰之说:“元叉的罪行,天下皆知,哪能再犹豫不决,迷惑大众呢?” 黄门徐纥也上前想劝谏,可是犹豫再三,不敢开口。大臣们都坚持要处置元叉,肃宗也再三劝说,灵太后这才同意了。于是,元叉和他的弟弟元爪都被赐死在家中。 不过,太后念及妹妹的情分,又追赠元叉侍中、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尚书令、冀州刺史这些官职。
元叉的儿子元亮,继承了祖上的爵位。后来齐朝禅让,他的爵位也跟着降了。元叉的庶长子元稚,是秘书郎中。元叉死后,他逃跑了,投奔了萧衍。
罗叉的弟弟罗仲纲,以节俭闻名。他一开始在司空参军事任职,后来升迁到司徒主簿,还担任过尝食典御、散骑侍郎、散骑常侍等职务。尽管他的父亲和哥哥权势很大,但他为人谦虚谨慎,待人温和友善。后来,他升任平东将军、青州刺史。罗叉当时掌握朝政大权,声名远播,很多有名望的文士,比如王元景、刑子才、李奖等等,都成了他的宾客,经常到青州来和他交往。当时萧衍派兵来侵犯边境,罗仲纲被任命为抚军将军,统领青州、光州、南青州三州的军事。卸任州刺史后,他回到朝廷担任宗正卿。孝庄帝初年,他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东道大使。到出帝时期,他升任尚书令,不久又担任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梁州刺史。罗仲纲为人懦弱胆小,孝静帝初年,萧衍的军队包围了梁州,罗仲纲最终投降了萧衍。罗叉死后,罗仲纲竟然逼迫罗叉的妻子,这件事当时被人唾弃,但也有人说是他为了自保的权宜之计。
罗仲纲的弟弟罗景喆,从小聪明机灵,深受父亲的喜爱。他一开始担任秘书郎,后来逐步升迁为给事黄门侍郎、金紫光禄大夫。永熙二年去世,死后被追赠为使持节、都督泾岐秦三州诸军事、卫将军、尚书左仆射、秦州刺史,谥号为懿。罗景喆的儿子叫罗德隆,在武定末年担任太子中庶子;他的弟弟罗蛮,在武定末年担任光禄卿;罗叉的弟弟罗景邕,担任给事中,他和哥哥罗叉一样,最终因为犯了罪而被处死。
罗叉的另一个弟弟罗侯,在洛阳迁都的时候,因为祖坟在北方,就定居在燕州昌平郡。他家财丰厚,过着随心所欲的生活,从不进京。如果有宾客来访,他一定会热情款待并送上厚礼,他在北方地区势力很大,名声也很响亮。罗叉权势很大,因为罗侯不愿意做官,就把他任命为昌平太守。正光末年,叛贼大俄佛保攻陷了昌平郡,罗侯被杀害。罗侯的儿子罗景遵,担任直寝、太常丞。
史书上这么说:老鹰这种动物,老天爷本来就创造出来这样的,知道母亲却忘了父亲,这本来就是禽兽的本性啊,袁绍这个人,还不如老鹰呢!
袁绍的儿子们,年纪轻轻就都死了,那些英才和军事才能,都没来得及在当时显露出来。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和袁尚,当时可是很有名的。袁绍的弟弟袁术,名气也很大,也得到了重用。袁绍能得到高祖的赏识,继承并担任太和的职位,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怎么可能得到这些名位呢?
可是他偏偏因为宠信亲信,智慧不足却想干大事,责任重大却能力不足,结果把天下搞得一团糟,最后还被杀掉了,保全了家族香火,这也不失为一件幸运的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