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古代那些夫妻的事儿,大多也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可要是说到那些了不起的女人,像嫫母教化后宫,娥皇女英成就了舜帝的功业,涂山氏三个母亲让两个国家兴盛发达,那可真是巾帼不让须眉,绝不是一般家庭妇女能比的。还有那些聪明能干、文采出众、名扬天下的女性,从子政到元凯,历代都有记载,她们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像《列女传》里就记载了不少魏朝时期这样的女性。
咱们先说说这位,中书侍郎清河崔览的妻子封氏,她是勃海人,是散骑常侍崔恺的女儿。这封氏啊,那可是个有才识、口齿伶俐、记忆力超群的人,学问渊博,当时的女人没一个能比得上她。就连李敷和公孙文叔这样的大人物,虽然地位显赫,但对一些近世的典故还不是完全了解,都要去请教她呢!
勃海郡的封卓娶了个老婆,是彭城刘氏的女儿。结婚当晚,封卓就被朝廷派到京城当官去了。后来因为犯事被判了死刑。刘氏在家,突然做了个梦,梦到封卓死了,哭得死去活来,停都停不下来。她那些妯娌劝她,劝了好几天,凶讯果然传来了,刘氏气愤之下也死了。当时的人都把她比作秦嘉的妻子(秦嘉妻子的故事,以示其贞烈)。
中书令高允觉得她特别贞烈,但是名声没传出去,就给她写了首诗:“两仪正位,人伦肇甄。爰制夫妇,统业承先。虽曰异族,气犹自然。生则同室,终契黄泉。” 这首诗表达了对刘氏贞烈的赞扬。
高允这首诗一共八句,他接着写道:“其一封生令达,卓为时彦。内协黄中,外兼三变。谁能作配,克应其选。实有华宗,挺生淑媛。” 诗里写封卓出身名门,是当时有名的人物,而刘氏也是名门闺秀,两人是天作之合。
诗继续写道:“其二京野势殊,山川乖互。乃奉王命,载驰在路。公务既弘,私义获著。因媒致币,遘止一暮。” 诗中描述了封卓奉命到京城赴任,夫妻二人新婚之夜便匆匆分离,短暂的相聚后便天各一方。
“其三率我初冠,眷彼弱笄。形由礼比,情以趣谐。忻愿难常,影迹易乖。悠悠言迈,戚戚长怀。” 这部分描写了他们新婚的场景,以及新婚燕尔却不得不分离的无奈与悲伤。
“其四时值险屯,横离尘网。伏锧就刑,身分土壤。千里虽遐,应如影响。良嫔洞感,发于梦想。” 诗中描述了封卓遭遇不幸,被处死,而刘氏千里之外,却仿佛感应到了丈夫的死讯,在梦中感知到一切。
“其五仰惟亲命,俯寻嘉好,谁谓会浅,义深情到。毕志守穷,誓不二醮。何以验之?殒身是效。” 这部分赞扬了刘氏对封卓的忠贞,她遵守妇道,至死不渝,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了这份深情。
“其六人之处世,孰不厚生。必存于义,所重则轻。结忿钟心,甘就幽冥。永捐堂宇,长辞母兄。” 诗歌点明了刘氏殉情的原因,是为了坚守贞节,不惜牺牲生命,宁愿死也不苟且偷生。
最后,高允写道:“其七茫茫中野,翳翳孤丘。葛虆冥蒙,荆棘四周。理苟不昧,神必俱游。异哉贞妇,旷世靡畴。其八” 诗歌描绘了刘氏死后凄凉的埋葬之地,并再次强调了她的贞烈,是千古少有的。
魏溥的老婆是常山人房氏,她爸爸房堪是慕容垂手下贵乡县的太守。房氏从小就温柔贤惠,很有气节。十六岁的时候,魏溥生病去世了,临终前他跟房氏说:“人生就像白驹过隙,死没什么可怕的,只是我心里一直想做的事情,都没来得及做,真是遗憾啊!更让我难受的是,我母亲年纪大了,家里又穷,以后没人照顾她;还有我的孩子还这么小,以后的生活更是堪忧,所以心里真是充满了怨恨啊!”房氏哭着回答说:“我会继承您老人家的遗训,好好地做个贤妻良母,尽到我的责任。您没完成的心愿,就让我来完成吧。您母亲还在,孩子也还小,我会照顾好他们的,不会让您在九泉之下不安的。”魏溥说完就去世了。
等魏溥下葬的时候,房氏拿起刀子割掉了自己的左耳,扔进棺材里,还说:“如果鬼神真的存在,希望您在阴间能看到我的决心。”血流了一地,参加葬礼的人都非常悲伤害怕。魏溥的姑姑刘氏停止哭泣,对房氏说:“你干嘛要这样啊!”房氏回答说:“我年纪轻轻就成了寡妇,实在担心父母会担心我的未来,所以想用这种方式来表明我的决心。”听到这件事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那时候,魏溥的儿子缉才不到十个月大,一直被房氏养在内室,从来没出过门。从此以后,房氏终身不听音乐,也不参加任何宴会。
魏溥的儿子缉十二岁的时候,房氏的父母还健在,于是房氏就回娘家探亲。但她哥哥还有其他一些人对此有意见,缉偷偷地听到了,就告诉了他母亲。房氏就安排好车子,假装去别的地方,然后偷偷地回了娘家,她家人根本不知道。走了几十里路后,家人才发现,哥哥们追了上来,房氏悲伤地叹气,但并没有回去。她就这么坚持自己的想法。她教育儿子,很有母亲的榜样和规矩。缉结交的朋友,如果是有名望的,房氏就会亲自准备酒菜招待;如果是那些不如缉的人,房氏就会让他在旁边站着,自己不吃东西,直到对方道歉才吃饭。她教育儿子,都是这样严格的。六十五岁的时候,房氏去世了。缉的事迹记载在《序传》里。缉的儿子悦做了济阴县的太守,当地官员和百姓都立碑颂扬她的德行。金紫光禄大夫高闾为她写了碑文,序文中写道:“房氏年纪轻轻就守节持志,秉持着贤妻的操守,展现了自我牺牲的精神。”碑文中还写道:“年轻守寡,疾病早逝,夫妻同心,品德高尚,残缺之躯显操守,誓言长存,生下优秀子孙,名扬后世。”因为魏溥没有做官就去世了,所以称他为处士。
胡长命的老婆张氏,为人做事非常谨慎,她婆婆王氏更是如此。有一年,京城禁止酿酒,张氏因为婆婆年纪大了,又生病需要喝酒,就偷偷地酿了点酒。结果被官府查到了。王氏主动到官府自首,说:“婆婆年纪大了,又生病需要喝酒,在家私酿酒是我做的。”张氏也说:“婆婆年纪大,身体不好,家里事情都是我管的,婆婆根本不知道我酿酒的事,罪过应该由我承担。”官府的人一时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该怎么判。平原王陆丽把这件事上报给了皇帝,高宗皇帝认为她们情有可原,就赦免了她们。
“姑老且患,私为酝之,为有司所纠。” “老病须酒,在家私酿,王所为也。” “姑老抱患,张主家事,姑不知酿,其罪在张。”
孙氏,平原鄃县人,她的丈夫被灵县人杀害了。追捕仇人的过程中,孙氏的儿子玉儿想亲手杀了仇人报仇,他弟弟拦着他,不让。玉儿说:“女人嫁人后,以丈夫为天,我应该亲自报仇雪恨,怎么能假借别人的手呢!”于是,他用棍子打死了仇人。官府判他死刑,上报朝廷。皇帝显祖下诏说:“玉儿重情义,轻生死,他虽然犯法,但出发点是正义的,罪行可以原谅,特赦了他。”
“女人出适,以夫为天,当亲自复雪,云何假人之手!” “男玉重节轻身,以义犯法,缘清定罪,理在可原,其特恕之。”
清河人房爱的妻子崔氏,是同郡崔元孙的女儿。她为人严谨,品德高尚,博览群书,见多识广。他们的儿子景伯和景光,都是崔氏亲自教导经书义理长大的,学问和品德都非常优秀,都是当时的名士。景伯当了清河太守,每当遇到疑难的案件,总是先去请教母亲。有一次,贝丘县有个叫列子的百姓不孝顺,官吏想依法处置他。景伯为此感到很悲伤,回家告诉母亲。母亲说:“我听说不如亲眼所见,山里人没见过什么礼教,何必苛责他呢?你把他的母亲请来,我和她一起住,让他在你身边侍奉我们,也许他会改过自新。”景伯于是把列子的母亲请来,崔氏让她住在自己的床上,和她一起吃饭。景伯态度温和,列子则侍立在堂下。不到十天,列子就后悔了,请求回家。崔氏说:“虽然他表面上很惭愧,但不知道他心里是不是真的悔过,先让他留着吧。”过了二十多天,列子磕头流血,他母亲也哭着求情,崔氏才答应让他们回去。最终,列子因为悔过自新而出了名。崔氏的见识和胸怀如此宽广,最终寿终正寝。
“吾闻闻不如见,山民未见礼教,何足责哉?但呼其母来,吾与之同居。其子置汝左右,令其见汝事吾,或应自改。” “此虽颜惭,未知心愧,且可置之。”
话说泾州有个贞洁的女子,姓兕,名先氏。她答应嫁给一个叫彭老生的老头儿,彩礼都收了,婚事还没办呢。这兕先氏为人非常贞洁善良,家里穷,她平时就自己舂米挑水,孝敬父母。可这彭老生老是去逼她,兕先氏说:“虽然咱们的婚事已经定下来了,但是两家还有很多事情没处理好,我们还没正式见面呢。你怎么能不经过我父母的同意,就来强迫我,羞辱我!要是你敢对我做出不贞洁的事,我宁可去死!”所以她坚决不同意。彭老生一怒之下,竟然杀了她,还抢走了她的衣服首饰。 兕先氏虽然受了致命伤,还能说话,临死前对彭老生说:“我这一辈子也没做什么坏事,偏偏遇上你。我之所以这么坚持自己的贞洁,可不是为了别的,而是想好好侍奉你啊!现在却被你杀害了,如果我的灵魂有知,一定会报仇的!”说完就死了。
彭老生拿着兕先氏的珠子璎珞跑到她叔父家去,把事情告诉了他叔父。她叔父一听,大骂道:“这是你的妻子,你竟然把她杀了,老天爷都不会保佑你!” 然后就把彭老生送官了。 太和七年,有关部门判彭老生死罪。皇帝下旨说:“彭老生不仁不义,强迫良家妇女,他的暴行实在可恶,理应处死!而这个女子守礼持节,至死不渝,即使生活在乡野,她的行为也符合古代贤女的典范,应该给她一个美好的名号,来表彰她的高尚品德。应该在她的墓前立碑表彰她的贞洁,称号为‘贞女’。”
姚家媳妇,也就是杨氏,是宦官苻承祖的姨母。她家境贫寒,一无所有。苻承祖得到文明太后的宠幸后,他的亲戚都想着从中捞好处,唯独杨氏例外。她经常跟姐姐说:“姐姐你虽然一时风光,还不如我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姐姐经常送她衣服,她大多不收,姐姐硬要给,她就说:“我家世代贫寒,穿好衣服漂亮衣服,会让人不安。”姐姐送她丫鬟,她又说:“我家没吃的,养不起。”总之就是不肯接受。她平时穿的都是破衣服,自己干活。即使收了姐姐的衣服,也大多不穿,偷偷埋起来,实在要穿,也会故意弄脏了再穿。苻承祖每次看到她衣衫褴褛的样子,就非常恨自己的母亲,觉得母亲不照顾她。于是他就问母亲:“我现在什么都不缺,为什么姨母却过得这么苦?”母亲就把杨氏的情况都告诉了他。苻承祖就派人坐车去接她,杨氏坚决不肯上车,硬要把她抬上车,她就大声哭喊:“你们想害死我!”因此,苻家上下都称她为“痴姨”。后来苻承祖败落了,官府把他的两个姨母抓到皇宫里。一个姨母被处死了,而姚氏的媳妇因为衣着破旧不堪,被特赦免罪。她的见识和智慧,就连吕媭也比不上。
荥阳京县人张洪的妻子刘氏,十七岁的时候丈夫就去世了,留下个遗腹子,孩子三岁也夭折了。她的公婆年纪大了,她每天侍奉他们,从不违背礼数。她的哥哥看她年轻守寡,想把她嫁出去。刘氏发誓不答应,要守寡一辈子。
陈留人董景起的妻子张氏,董景起很早就去世了,张氏当时十六岁,因为丈夫早逝悲痛过度,哀伤超过了礼仪的规范。她形容憔悴,很久不洗澡,吃素食,长年斋戒。她也没有孩子,独自守贞操,一心要守节到死,乡里人都很敬重她,最终她得到了人们的赞扬。
渔阳太守阳尼的妻子高氏,是勃海人。她有学识,很有文采,高祖皇帝下令让她入宫侍奉。幽后(幽州皇后)的奏章,都是她起草的。
话说荥阳人史映周的老婆,是同郡耿家姑娘,才十七岁就嫁给了史映周。 到了太和二十三年,史映周去世了。耿氏担心她父母会阻挠她守寡的决心,所以赶紧料理了史映周的后事,哭得死去活来,办完丧事。 当时看到的人都忍不住同情和惋惜。 这事儿后来被朝廷派来视察民情的官员知道了,就写了报告上报朝廷,皇上还下令在耿氏家门口立碑表彰她。
任城国的太妃孟氏,是钜鹿人,她是尚书令、任城王澄的母亲。 当年澄在扬州当官的时候,带兵出去打仗。 后来叛军头子姜庆真暗中勾结叛党,偷袭攻陷了罗城。 长史韦缵当时措手不及,毫无办法。 孟氏就亲自带兵登上城墙,首先占据有利地形,她激励将士们奋勇杀敌,安抚老兵新兵,用赏罚鼓励大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诉大家造反和顺从的后果,结果大家都士气高涨。 孟氏亲自巡查防守,一点都不怕流弹。 叛军攻不下来,最后罗城保住了。 任城王澄把这事儿上报朝廷,正赶上世宗皇帝驾崩,这事儿就搁置了。 后来灵太后下令说:“这可是件非常伟大的功绩,应该永远流传下去!” 于是就命令有关部门立碑表彰孟氏的功德。
苟金龙的老婆刘氏,是平原人,廷尉少卿刘叔宗的姐姐。在世宗皇帝当政的时候,苟金龙当了梓潼太守,管着城里的兵,结果萧衍带兵来打,正赶上苟金龙生病,没法指挥作战,大家都很害怕,情况非常危急。
刘氏立刻鼓舞城里的百姓,赶紧修缮武器装备,一夜之间就全弄好了。他们坚持抵抗了一百多天,士兵伤亡过半。有个副将叫高景,偷偷摸摸地想叛变,刘氏把他杀了,连同他的同伙几十个人一起。剩下的将士们,都和她一起吃粗粮,穿旧衣服,同甘共苦,没有一个人不敬佩她,拥护她。城外的井被敌人占领了,城里缺水,渴死的不少人。刘氏就召集了城里老老少少,跟他们讲忠义的重要性,然后大家一起对着天哭喊求雨,不一会儿就下起雨来了。刘氏下令把官府和百姓的布匹、衣服都拿出来,挂在城墙上,用来过滤雨水,其他的东西也收集起来储水。这样一来,大家士气大涨。
后来益州刺史傅竖眼带兵来了,敌人就逃跑了。傅竖眼非常惊讶,把这件事详细地写成奏章上报朝廷,世宗皇帝很赏识刘氏。正光年间,朝廷封她为平昌县开国子,赐给她二百户人家作为食邑,授予她的儿子庆珍官职,她的另外两个儿子也得到了官职。庆珍去世后,他的儿子纯陀继承了爵位。等齐朝篡位后,爵位等级降低了。庆珍的弟弟孚,在武定年间,当上了仪同开府司马。
话说啊,有个贞孝女,姓李,名宗,是赵郡柏仁人,她爹是赵郡太守李叔胤,她嫁给了范阳人卢元礼。这李宗啊,孝顺得不得了,整个州里都传开了。她爹去世的时候,她哭得死去活来,好几次都差点儿断气,亏得她娘崔氏一直劝慰,这才慢慢缓过来。三年守孝期间,她瘦得不成人形,没个人扶都站不起来。后来嫁到卢家,跟娘分开了,她就更难受了,一天天吃不下饭,哭个不停,身子骨越来越弱。卢家上下都劝她,可她就是好不了,卢家没办法,只好让她回娘家住几天。一回到娘家,她就恢复了以前那样,这样来来回回地折腾了七八次。后来她丈夫卢元礼也去世了,李宗又开始守丧,事事都做得妥妥帖帖的,对婆婆更是孝顺恭敬,名声在外。她娘崔氏在神龟元年去世了,在洛阳。消息传来,李宗悲痛欲绝,哭晕过去,一宿才醒过来,六天没吃没喝。她婆婆担心她撑不住,亲自送她去洛阳奔丧。可她婆婆年纪大了,已经八十多岁了,从范阳到洛阳,一路颠簸,好不容易到了,又哭又喊的,最后也累死了。这事儿上报朝廷后,皇帝下旨说:“孔子说过‘毁不灭性’,大概就是指那些不尽孝道的人吧。李宗虽然不是她爹的亲生女儿,但她孝顺得让人心疼,虽然有些做法不太妥当,但她的孝心和义气却令人敬佩。如果不表彰她,就无法激励那些不孝的人。追封她为‘贞孝女宗’,把她的村子改名叫孝德里,在李家和卢家门前立碑,以此来弘扬孝道。”
接下来是另一个故事,河东姚家有个姑娘,字叫女胜,她爹去世得早,家里也没兄弟,她娘一个人把她拉扯大。这姑娘从小就孝顺,才五六岁的时候,就很有孝心了,别人只要一提起她爹,她就哭。邻居们都觉得她很特别。正光年间,她娘去世了,女胜当时才十五岁,她哭得死去活来,好几天没吃没喝,最后因为伤心过度,也死了。太守崔游给她修了坟墓,立了碑,还亲自写了碑文,在她的家门前立碑,把她比作曹娥,并且把她的村子改名叫上虞里。她的墓在郡城东面六里大道北边,到现在还叫孝女冢。
荥阳人刁思遵的老婆,是鲁家姑娘。她刚及笄(十五岁),就被刁思遵娶了,还没过一个月,刁思遵就死了。她婆家看她年纪轻轻就守寡了,就想着把她嫁出去,婚事都订好了。鲁氏姑娘听说后,就发誓要以死明志。她父母不明白她的心意,于是就跑到郡里告状,说刁家吝啬,不肯让她回家省亲。鲁氏就和婆婆一起,步行去司徒府告状,把自己的情况说了清楚。普泰年间初期,有关部门把这件事上报朝廷,皇帝下诏说:“贞洁的丈夫和妻子,古今都是推崇的,可以按照惯例表彰他们。”
史臣说:(此处缺失)
这段话讲的是一个古代女子鲁氏的故事,她刚结婚就守寡,婆家想把她嫁掉,但她誓死不从,最终还亲自去司徒府告状,这真是个有骨气的女人啊!皇帝还下诏表彰她呢,“贞夫节妇,古今同尚”,可见古代对贞节的看重。可惜史书后面内容缺失了,不知道后来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