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王,名叫萧衍,字彦和。他从小就聪明过人,跟别人不一样。太和九年的时候,被封为始平王,还加封了侍中和征西大将军的官职。 萧衍出生的时候,他母亲潘氏就去世了,那一年他爷爷,也就是宋孝武帝也驾崩了。等萧衍稍微懂事一些,他就请求为母亲和爷爷举行丧服仪式。 可是文明太后不同意,于是萧衍就苦苦哀悼了三年,期间不参加任何喜庆活动。他爷爷的儿子,也就是宋明帝,对他的孝心非常惊讶。萧衍这个人很聪明,又特别爱学习,简直是废寝忘食,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写文章。
后来,宋明帝改革制度,免去了萧衍侍中和将军的职务,改任他为光禄大夫。没过多久,他又被重新任命为侍中,在宫里当差,参与处理国家大事,所有重要的事情,他都参与其中。 等到皇帝南下征战的时候,萧衍被任命为抚军将军,统领宗室军队,在皇帝身边侍卫保驾护航。 后来,朝廷实行五等爵位制度,萧衍被赐封二千户食邑,升迁为中书令,同时保留侍中官职,最后被改封为彭城王。
皇上带着大臣们登上金墉城,看着殿后茂盛的梧桐和竹子,感慨地说:“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现在梧桐竹子都这么茂盛,难道还能引来凤凰吗?” 谢朓回答说:“凤凰是应祥瑞而来,怎么会因为竹子和梧桐而降临呢?” 皇上问:“你怎么这么说?”谢朓说:“从前虞舜的时候,凤凰来过;周朝兴起的时候,鸑鷟在岐山鸣叫。都没听说过凤凰是因为梧桐竹子而来的。”皇上笑着说:“朕也不是真的指望它能来。”
后来,皇上在清徽堂设宴款待大臣。天色晚了,又移到流化池边树林底下继续宴饮。皇上说:“刚才宴席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很严肃,到后来酒兴渐浓,时间也快晚了,还没尽兴呢。我还恋恋不舍这美好的时光,所以才又把各位卿家请过来。” 皇上抬头看着茂盛的梧桐树叶,吟诵道:“‘其桐其椅,其实离离,恺悌君子,莫不令仪’。” 接着说:“现在林下各位贤才,足够让我写诗歌颂了。”于是命令黄门侍郎崔光朗读群臣应诏而作的暮春诗。读到谢朓的诗时,皇上还亲自改了一个字,说:“从前祁奚推荐儿子,天下人都说他公正,现在看到谢朓的诗,才知道中令举荐你并非私心。”
谢朓回答说:“我这点拙作,能得到圣上如此看重,都是因为皇上的恩典,才能获得好名声。” 皇上说:“虽然只改动了一个字,但它仍然是美玉的本体。”谢朓说:“我听说《诗经》三百篇,一句话就能概括它的精髓。现在陛下赐我改动一字,这价值足以比得上连城的珍宝。”
表兄谢灵运被任命为侍中。皇帝下诏说:“你戴着貂蝉冠,才显得更加光彩夺目,现在国家正需要你,怎么能在这个时候退缩呢?好好想想怎么才能辅助我,一定会有所作为的!”后来皇帝幸临代都,在路上经过上党铜鞮山。路边有十多棵高大的松树。当时高祖皇帝让谢灵运进献一把伞,然后继续前行,并即兴赋诗,让人交给谢灵运说:“我刚作了这首诗,虽然不是七步诗,也没说多远的地方。你也可以作一首,等到了我身边再给我。”当时谢灵运离皇帝还有十多步远,他就边走边作诗,还没走到皇帝跟前就完成了。诗是这么写的:“问松林,松林经几冬?山川何如昔,风云与古同?”高祖皇帝哈哈大笑说:“你这首诗也是在责备我啊!”
皇帝又下诏说:“谢灵运的生母潘氏早逝,生前没有得到应有的封号。谢灵运一直为此事担忧,内心痛苦,现在他表达了这种思念之情,十分令人同情。可以追赠他母亲为彭城国太妃,以慰藉生者和死者。”又任命谢灵运为中书监,侍中之职仍然保留。
高祖皇帝南征汉阳,任命谢灵运为中军大将军,并增加了鼓吹乐队。谢灵运因为受到的恩宠太多,心里有些不安,于是就直言进谏说:“我听说,要兼顾亲疏远近,要统合不同意见才能有所作为,这些都是古人总结的经验,我想把它告诉您。我谢灵运没有请求就得到了重用,这与陈思王曹植的情况大相径庭,这不仅是古今不同的缘故,也是因为遇到的情况大不相同。这不仅是曹植远远不如我,更是您比魏文帝做得更好。”高祖皇帝哈哈大笑,握着谢灵运的手说:“二曹兄弟才华横溢却互相嫉妒,而我和你以道德情谊相交,你这么说,一点也不丢人。你只要克己复礼,就足够了,不要想太多。”
高祖皇帝在清徽堂亲自讲解丧服制度,他轻松地对群臣说:“彦和、季豫他们年纪还小,就早早地当了官,没有接受过家庭教育,也没有学习过礼仪,总是想让我解释一下丧服制度。我自认为自己的解释过于简略,所以一直没有答应他们。最近一次酒后,我随口答应了他们,所以就让朝彦来,亲自讲解丧服制度。临上讲台的时候,我还挺紧张的。”御史中尉李彪回答说:“从古至今,还没有哪个皇帝亲自讲解礼仪制度的。陛下圣明睿智,功绩超过历代帝王,臣能够亲耳聆听您的教诲,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我被派去征讨沔北,皇上还赏赐了我三千匹帛。然后又任命我为使持节、都督南征诸军事、中军大将军、开府。皇上还下诏说:“明天就要和敌人交战了,你得命令将士们严肃军容。” 我于是亲自率领大军。
一会儿工夫,就看见两只大鸟从南方飞来,一只飞向行宫,一只飞向军营,都被抓住了。我告诉高祖皇帝说:“一开始只有一只鸟,它看到我们的旗帜就吓得扑倒在地,我认为这是大吉大利的兆头。” 高祖皇帝笑着说:“鸟儿害怕我们的威风,这难道只是中军才能有的策略吗?我也分你一份功劳吧!这真是太好了,兵法里都这么说。”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大败了崔慧景和萧衍。当天晚上下起了大雨,高祖皇帝说:“我以前听说军队打胜仗,往往会遇到下雨。现在我们攻破了新野、南阳,又打败了这些贼寇,果然就降下了及时雨。这说法还真准!” 我回答说:“这是水德的感应,完全符合上天的旨意。”
高祖皇帝让我写一篇告捷文,我推辞说:“我听说告捷文是要向全国公布,让天下人都知道,必须宣扬我们的武功来震慑天下。我能力有限,怎么能胜任这么大的事呢?” 高祖皇帝说:“你不仅是奉我的旨意,而且才华横溢,你就写吧。” 我写完之后,写的文章风格特别像皇帝的文风。看过的人,都以为是皇帝亲笔写的。高祖皇帝说:“你写的文章,别人都以为是我写的,如果不是兄弟,谁能分辨出来呢?” 我回答说:“子夏曾受先圣器重,而我如今也受到您的重用。”
到了豫州,高祖给家人勰写信说:“家风要潜移默化,礼仪制度要严格执行,如果不经常用心劝导,怎么能让大家敬重呢?我一直想立一位宗师,来规范我的家族。你地位尊贵,又是中监,风度才干都足够做榜样。我多次口头嘱咐你,你却总是谦逊推辞,我实在难以强求,就这样拖延到现在。管理宗族的重任,除了你还能托付给谁呢?所以就委任你负责宗族事务,责任全在你身上,如果有人不遵守教导,要及时向我汇报,我会另行处理。如果宗室成员犯了错,你隐瞒不报,我会惩罚你。通过你严格要求,才能让大家有所改正。我朝不保夕,我并不后悔。”
第二天,勰亲自去见高祖说:“我遵照您的命令,专门负责宗族制度,纠正违规行为。我听说过‘自身端正,不用命令也能使人遵行;自身不正,即使下命令,别人也不会服从’这句话。我在宗族中,缺乏长幼有序,待人接物也不够符合礼仪规范,每次请求帮助,都得到您的宽容。没想到您这次下令,最终还是没有让我免责。我还是希望您能慈悲为怀,让我免除这重任。”
高祖说:“你说的有道理,那就去吧,好好干!” 勰上表请求将一年俸禄、官职俸禄和亲属抚恤金的一部分用来资助军国。高祖下诏说:“你为了国家而牺牲个人利益,这个道理很深远了。但是你毕竟是我的亲人,所以才减少自己的俸禄来帮助国家。你的官职俸禄就先停了吧,亲属抚恤和国家资助这两部分,你只拿三分之一就行了。”
高祖皇帝身体不舒服了,太子勰既要照顾皇帝的饮食起居,又要处理朝政大事,全国上下都对他服服帖帖的,没人有意见。当时最有名的医生叫徐謇,之前他回洛阳老家了,太子赶紧把他召回来。然后太子把徐謇带到一个僻静的地方,拉着他的手哭着说:“现在皇帝身体情况很危险,关系到国家的命运,我希望你全力以赴,想办法治好他。如果皇帝病好了,国家太平,你将得到意想不到的赏赐;但如果治不好,那后果不堪设想,不只是荣辱的问题,而是生死攸关!你一定要尽力啊!”在场的人都跟着哭了。 徐謇要立刻给皇帝治病,但太子考虑到高祖身体虚弱,就只让他先调整皇帝的饮食。
太子还偷偷地在汝水边上设了祭坛,效仿周公的做法,向天地和列祖列宗祈祷,请求以自己的性命来换取高祖的平安。第二天,高祖的病情就有所好转。从悬瓠到邺城,太子一直陪在高祖身边,白天晚上寸步不离,高祖吃的东西,太子都要先尝尝,再亲手给高祖喂食。
皇上回京后,在宣极堂召集所有官员,举行论功行赏的仪式。皇上让舍人宣读圣旨:“你辅佐六路大军,平定荆楚战乱,在沔北的功劳,每次都对国家大计有益。征讨新野,你献出了攻克城池的妙计;受命驻守邓城,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你的功劳在众将领中是最大的。应该另外授予赏赐,绝不会亏待你的功劳。”
皇上对谢勰说:“我和你们一起,早年经历了无数艰辛,中间也经历过分离和聚散,我总觉得情义会随着事情的变化而淡薄。最近我病了好几年,情况危急,就像秋天的树叶一样随时可能飘落,如果不是你时刻挂念,尽心尽力地孝顺,谁能够像你这样事事亲力亲为,先准备好药膳?每当我想到这些,心里就感慨万千。”谢勰悲伤地哭着回答说:“我们这些臣子,本来就命运多舛,饱受世事磨难,多亏陛下您的抚养,我们才能有机会为国家效力。谁能想到上天竟然不眷顾您,让您圣体违和,让天下万民都忧心忡忡,百姓的命运都系于您一身。您日夜操劳,这辛苦又怎么能用言语表达呢!” 因为谢勰在平定慧景等人的战役中的功劳,皇上又给他增加了五百户的封地。
皇上又下诏说:“朕的身体从年轻时就虚弱,多年来心力交瘁,积劳成疾,病倒在汝颍之地。我的第六个弟弟谢勰,孝顺如同周朝的周公,你的孝心可以比得上姬旦,你常常不吃不睡,事事亲力亲为,尽心尽力地劝我吃药喝汤,你的诚心和努力都已达到极致,才使我的身体得以康复,这都是托你的福!你又主持政务,百官都依靠你,你协调各方,处理各种事务,使国家政务得以顺利运转。你在雨水泛滥的时候安抚军队,在战事紧急的时候镇守边疆。你安抚外部,安定内部,功劳巨大。你在侍奉我的功劳,可以用‘忠孝’二字来形容;你辅佐我的勤劳,实实在在地保卫了国家社稷。应该给你相应的赏赐,以表彰你的功劳,再增加一千户封地!”谢勰推辞说:“我受到恩宠是因为和皇上是亲戚,荣辱与共,用这种方式赏赐我,实在与我的心愿相违背,请求收回成命,以免招来非议。”皇上说:“你在私下能尽孝,在公务上能尽忠,你最近的勤劳和忧虑,已经传遍朝野,你只管接受赏赐吧!” 随后,皇上任命谢勰为司徒、太子太傅,侍中之职不变。
皇上病了,萧宝卷又造反,情况危急。皇上让谢朏(fěi)带兵平叛,还让他总管所有军队。谢朏推辞说:“皇上您病了,我哪有时间带兵啊?军队总得有人管吧,我实在力不从心,不如让别的王爷带兵。”
皇上说:“平叛和照顾我的病,都只能靠你了!我现在病成这样,心里很没底。安抚军队,保卫国家,除了你,还能有谁?哪能随便找个人顶替,让你心里不安呢?国家现在就指望你了!诸葛亮和霍去病都是异姓受托孤辅政,更何况你是我的亲戚呢!”
到了淯阳,皇上病情加重,对谢朏说:“我的病越来越重了,你一定要努力啊!” 军队到了马圈,离敌营只有几里地,陈显达他们出战,大败敌人。谢朏正准备组织军队攻打敌营,结果当晚敌人就逃跑了。
皇上病得很重,对谢朏说:“人活多久是命定的,生死有天注定。我现在已经不行了,虽然陈显达打败了敌人,但国家安危,全看这一战了!社稷的命运,就掌握在你手里了!霍去病都能异姓受托辅政,更何况你是我的亲戚,你更应该努力啊!”
谢朏哭着说:“普通的百姓,都愿意为知己尽忠,更何况我受皇上的恩泽,又承蒙陛下的厚爱,我当然应该竭尽全力,忠心耿耿。但是,我官位太高,权力太大,名声在外,皇上难免会忌讳我。这就像周公旦避世,成王还曾怀疑他一样。皇上您要是宠信我,却不能善始善终,那可就糟糕了。我不是贪图富贵,也不是想偷懒,我只是希望皇上您能明察秋毫,别让我因为功高震主而招来祸患。”
皇上沉默很久,说:“我仔细想了想你的话,确实很有道理。”然后,皇上写了手诏给世宗皇帝说:“你的六叔谢朏,清廉正直,品德高尚;他厌恶荣华富贵,淡泊名利,像松竹一样坚贞。我年轻的时候就和他很熟,经常一起探讨人生道理。他多次请求辞官归隐,我想着他是我的兄长,不忍心让他离开。哪能让他继续屈居官位,困于世俗呢?我百年之后,就让他辞官归隐,让他过上清静的生活吧。千万别像成王那样怀疑周公旦的忠诚,那不是很好吗?你是孝子,不要违抗我的旨意。” “汝第六叔父勰,清规懋赏,与白云俱洁;厌荣舍绂,以松竹为心。吾少与绸缪,提携道趣。每请解朝缨,恬真丘壑,吾以长兄之重,未忍离远。何容仍屈素业,长婴世网。吾百年之后,其听勰辞蝉舍冕,遂其冲挹之性。无使成王之朝,翻疑姬旦之圣,不亦善乎?汝为孝子,勿违吾敕。”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收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高祖皇帝驾崩在行宫,他们秘密处理丧事,只有我和右仆射、任城王澄以及几个心腹知道。我们把高祖皇帝安放在车上,对外一切照常,好像皇帝只是生病了,我们还照样进膳,处理奏章。好几天后才到达宛城,到了晚上才把安放在车上的高祖皇帝移到郡厅,得以为他穿上寿衣,再把他放到卧车上。整个军队内外都没人知道这件事。然后我派中书舍人张儒,奉旨去迎接世宗皇帝来奔丧。梓宫到了鲁阳才发丧,大家才开始穿孝服。
世宗皇帝即位后,我跪着把高祖皇帝留下的遗诏呈给他。咸阳王禧怀疑我图谋不轨,在鲁阳郡外把我拦住了很久才让我进去。他跟我说:“你这次不仅辛苦,而且危险至极啊!”我心里很生气,就回答他说:“兄长您阅历丰富,年纪也大,所以能看出其中的危险;而我就像握着蛇骑着老虎一样,根本感觉不到危险。”禧说:“你只是恨我到得晚而已!”从高祖皇帝病重开始,我一直都在他身边,亲自照顾他的饮食起居和医药,日夜不离左右,甚至连衣带都少解,头发蓬乱,脸上脏兮兮的。皇帝病重的时候脾气很暴躁,经常迁怒于人。我经常被他斥责辱骂,他的话非常严厉;他动不动就责罚身边的近侍,甚至要杀头。我始终对他恭敬顺从,尽心尽力地辅佐他,并设法解决了很多问题。
高祖皇帝去世后,陈显达等人这才开始逃窜,我担心凶讯泄露,引起骚乱。虽然我内心悲痛欲绝,但表面上却装作若无其事,出入举止都和往常一样。到了鲁阳,东宫的官员很多都怀疑我有异心,暗中提防我。但我始终真诚待人,以礼相待,最终没有出现任何问题。我向世宗皇帝上奏了高祖皇帝的谥号建议:“根据《谥法》记载,‘协时肇享曰孝’,‘五宗安之曰孝’,‘道德博闻曰文’,‘经纬天地曰文’,我认为大行皇帝的功德完全符合‘孝文’二字,所以建议尊号为孝文皇帝,庙号为高祖,陵墓名为长陵。”世宗皇帝采纳了我的建议。
世宗皇帝把高祖皇帝(文宣帝)下葬后,仍然坚持让高欢当宰相。高欢反复跟世宗皇帝说,自己想辞官归隐,实现自己一直以来的愿望。世宗皇帝很悲伤,每次都不同意。高欢多次上书请求,辞官的理由恳切又诚挚。世宗皇帝实在难以违背先帝的遗诏,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但还是想把他调到外地去。于是,就封高欢为使持节、侍中、都督冀定幽瀛营安平七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开府、定州刺史。
高欢仍然推辞,再次当面表达了想辞官的意愿,世宗皇帝坚决不同意,于是高欢就去上任了。尚书令王肃等人上奏说:“我们听说,表彰功勋、树立榜样,是为了继承先王的遗志;亲近功臣、优待亲属,是符合礼仪规范的。所以姬旦辅佐周成王,光宗耀祖;东平王刘康辅佐汉文帝,受到特别的恩宠。彭城王高欢,内心光明磊落,英姿勃发,协助皇帝治理天下,平定了汉水、沔水流域的叛乱。先帝驾崩后,他迅速平定叛乱,安定南方,拥立圣上登基,开启了魏国的盛世,他的功劳和德行都值得称颂。我们认为,应该增加他一千五百户的食邑。”皇帝下诏说:“看了奏章,我心里非常悲伤,区区一千五百户远远不足以表达对他的功劳的奖赏,就按奏章上的办吧。”高欢多次上书推辞,世宗皇帝才同意了。
世宗皇帝还给高欢写信说:“我时刻谨记着先帝的遗命,悲痛欲绝,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到了冬天,我常常思念您,希望您能来京师,接受我的教诲。父亲您已经辞官归隐,我不应该强留您。您在外地为国家效力,奔波劳苦。现在我派主书刘道斌来表达我的思念之情,希望您能来京师看看我,我一定会在京城等候您。让我们一起抒发悲伤之情,这并不是很远的路程。”高欢这才到京城朝见皇帝。
景明初年,萧宝卷任命裴叔业为豫州刺史,寿春城归顺了朝廷。朝廷下诏书,任命王勰为都督南征诸军事,其他官职不变,并与尚书令王肃一起迎接寿春的投降。诏书里说:“治理国家的五种教化,选择合适的官员非常困难,如果不是亲贤兼切,没有人能胜任。王肃您以高尚的品德获得皇帝的信任,担任保傅的重任,在边疆地区任职,又回到朝廷辅佐皇帝,内外都协调一致,百姓和神灵都归心于您。现在您统领军队,威望应该更高,所以特授予您司徒的职位,以彰显您的功勋和威望。” 又下诏书让王勰以本官的身份兼领扬州刺史。
王勰实行宽刑简政,以礼教化民,与百姓休养生息,扬州境内太平无事,远近都安定祥和。但是,扬州管辖的建安戍主胡景略仍然依附萧宝卷,拒不投降。王勰于是率领水陆大军讨伐他,胡景略最终束手就擒。从王勰到达寿春开始,东面平定了城戍到阳石之间的地区,西面降服了建安,山区蛮族也归顺朝廷,斩首和俘获的敌人数量高达数万人。朝廷于是晋升王勰为大司马,让他兼任司徒,其他官职不变,并且增加八百户的食邑。
萧宝卷又派将领陈伯之屯兵肥口,胡松又占据了梁城,水军也沿着淮河布防,绵延二百多里。王勰调动将士,分兵攻击各个营垒。陈伯之、胡松率领军队出战,被王勰的军队击溃,斩首九千,俘获一万。陈伯之等人勉强逃脱,退守烽火台。王勰又命令各路将领多次出击,陈伯之最终兵败如山倒,逃之夭夭。淮南地区最终平定。朝廷下诏书说:“王室宗亲辅佐皇上,您的功勋无人能比,我孤陋寡闻,全靠您的辅佐。寿春刚被平定,镇压叛乱的责任重大,所以让您亲自统领军队,安抚淮河以南地区。您冒着酷暑,日夜操劳,经略时间长了,身体必然会受损。我日夜思念着您,希望能早日见到您。您制定了有效的作战策略,取得了显著的战果,公私两方面都称赞您的功劳,这是应该赞扬的。虽然凯旋在即,但为了避免您过于劳累,特派给事黄门侍郎郑道昭前往慰劳您。” 于是朝廷召王勰回朝。
刘勰治理地方很宽厚,一点儿也不苛刻,淮南的老百姓都怀念他的恩德,到现在还想着他呢。一开始,刘勰平定寿春的时候,抓到了萧宝卷、汝阴太守王果、豫州治中庾稷等人。刘勰对他们非常客气,经常让他们一起吃饭喝酒。王果趁机说:“我们这些老家伙颠沛流离了一辈子,头发都白了,现在年纪大了,还能活多久呢?现在蒙受圣恩,我们应该尽力为朝廷效力,哪怕只是做些微不足道的事。但是我们南边还有几百张嘴等着吃饭,生死都系于朝廷的一念之间,恳请您让我们回到长江以南,以彰显您的恩德。”刘勰很同情他们,就答应了。王果又感谢说:“殿下对我们的恩典,超过了对国士的优待。我们现在回去,要永远铭记您的恩泽,请您允许我们大军班师回朝,回到长江以南。” 就这样,他们回去了。可见刘勰在远方百姓心中多么受人爱戴。
刘勰到了京城,世宗皇帝在东堂接见了他,下诏说:“以前凤凰还没来,百姓生活艰难,所以才委屈您去出谋划策,安抚边境。那些叛乱的小贼昏庸无知,竟然敢在淮河楚地作乱。叔父您英勇善战,足智多谋,迅速平定了叛乱,凯旋而归,我们一直都非常担心您,现在您回来了,真是让我们安心不少。”刘勰谢恩说:“我担任将领,只是安抚了新旧百姓,并没有做到威震四方,恩泽远播。让那些小贼乘虚而入,率领着乌合之众,侵扰边境要塞。这不仅辜负了您的期望,也让朝中大臣们对我失望。按照春秋时代的标准,我作为将领,应该承担责任。多亏陛下仁慈宽厚,原谅了我的过失,我才免于受罚。”刘勰多次上奏章,请求辞去大司马、领司徒的职位,以及朝廷加封的邑地,想回到中山。皇帝下诏不准。于是就授予他录尚书、侍中的职位,司徒的职位不变。刘勰坚决推辞,但还是没能免除。刘勰为人清廉俭朴,从不把权力和利益放在心上。高祖皇帝很看重他的才能和品德,多次挽留他,不让他离开。即使是高祖皇帝临终前的遗诏,世宗皇帝也一再挽留,但刘勰始终不情愿,常常忧伤地叹息。因为圣旨一再催促,他只好勉强接受。
咸阳王禧越来越嚣张跋扈,干了不少坏事。北海王详在皇帝世宗面前告了他的状,世宗心里很忌惮他。北海王还说,(宰相)勰太得人心了,不能让他一直当宰相,劝世宗按照太祖皇帝的遗诏办事。 禧他们还强迫于烈去恒州领兵,于烈根本不愿意,他们却硬逼着他去,于烈心里非常生气。于烈的儿子于忠经常在世宗身边侍奉,就偷偷地跟世宗说:“那些王爷们的心思难以捉摸,应该把他们废了,您最好早点自己亲政。”
那时候正赶上要举行祭祀仪式,王公大臣们都在庙东坊斋戒。世宗就派于烈带了六十多个宿卫武士,把禧、勰、详他们叫来,带到光极殿见他。世宗对勰说:“最近南北边境事务繁忙,没时间让你清闲养老了。你恪守清高,是哪位神仙,居然敢这么长时间违背先帝的遗诏?现在就按照你叔父(指高蹈隐退)的意思去做吧。”
勰回答说:“先帝没嫌弃我能力不足,还给了我很多恩惠,我进进出出,都尽心尽力,对公事私事都认真负责。自从陛下登基以来,我多次请求辞官,但是既被宰相们压制,也没得到陛下的允许。去年夏天,我冒着得罪您的风险,请求离开朝廷,被您恩准外放定州。去年回到洛阳后,又奉命统领淮肥地区的军队,虽然没什么功劳,好歹没被治罪。刚回来没多久,您又委以重任给我,这让我实在担当不起。我多次请求辞官,也得到了您的批准。陛下孝心不变,遵循先帝的遗诏,既能体现您的英明,也能满足我的愿望,想到这些,我心里真是百感交集啊!”
然后世宗下诏说:“王爷您一向喜欢清静,不想管世事,先帝非常欣赏您这一点,也不想强求您,遗诏上写得很清楚,允许您退休清闲。您一直保持着高尚的品格,我也不能违背您的意愿。现在就辞官回家吧,好好过您的田园生活。您高尚的品格,坚贞不移;《贲》《履》卦所象征的君子品德,更是难以企及。不过,您家刚建,资金还很不足,要完全建好还需要一些时间。我会派人帮您,提供材料,按照您的喜好,尽快把房子建好,务必简朴一些,符合您的心意。” 勰因此写了《蝇赋》来表达自己的心境,讽刺那些进谗言的人。
皇上又想让勰当太师,但勰坚决推辞。皇上就下诏说:“天地阴阳有其分工,君臣的职位也由此而定;上下各司其职,君臣之间就有了和谐互助的道理。自古以来,统一天下的君主,哪一个不是依靠贤明的老师和辅佐大臣,才能调和阴阳,治理好国家和百姓呢?那些功成身退的人,古人确实有,但这只是‘独善其身而乱大伦’,是隐居山林之士的做法。贤人君子却不会这样。他们会委屈自己来安抚百姓,吃苦耐劳来拯救苍生,这就是所谓‘以先知觉后知,同尘而与天下俱洁’啊。我年纪轻轻就继承了皇位,全靠叔父您的帮助,您理应长期担任将相,来统领内外事务。只是您一再推辞,不肯接受我的好意,让我心里非常难受。我担心国家出现旱涝灾害,阴阳失调,所以才苦苦请求您,希望您能帮助我治理好国家,让国家像蜡烛一样光明。况且您担任太师,可以从容地保持清高的品德。周公旦辅佐成王后还继续担任要职,姜尚到年老体迈还位居高位。您德高望重,才能超群,我特地派侍中去诚恳地劝说您。”
皇上又写信给勰,信中说:“恪言:我收到了您的回信,您仍然谦逊推辞,但我清楚您能力不足,政治才能也比较欠缺,国家治理的重任只能仰仗您这样的亲属长辈了。父亲的德望都非常高,您的教诲也深受大家敬重,您怎么能舍弃国家大事,而去追求清高呢?希望您能答应我的请求,满足我的一片诚心。” 勰没办法,只好答应了皇上的任命。
皇帝老儿最近老往高欢家跑。后来京兆王、广平王俩人瞎胡闹,不守规矩,皇帝就下令让禁卫军把几个王爷关在他们自己家。高欢就上书劝谏,皇帝没听。高欢呢,也没啥娱乐活动,朋友也见不着,就只能闷闷不乐地跟老婆孩子待着。
后来要制定法律法规,高欢跟高阳王、几个大臣和一些有才华的学者,每五天聚一次,讨论讨论法律条文该不该这么定。高欢以前就侍奉过先帝,又聪明又博学,他做的决定,大家都很服气。再说他长得也好看,仪表堂堂,端庄得像神仙似的,举手投足都很有分寸,说话做事让人看着都不觉得累。后来他还当上了侍中。高欢特别喜欢研究历史,一有空就看书,没停过。他还自己写了一本书,从古代的帝王将相写到魏朝的子孙后代,一共三十卷,书名叫《要略》。他为人谨慎小心,从来没犯过错,就算在家休息,也从不懒散。他很尊重儒生,对他们特别客气。为人清廉俭朴,家里从不收受贿赂。
高欢孝顺父母,跟朝廷说了,把他的舅舅潘僧固安排到冀州乐陵当太守。结果京兆王愉造反,潘僧固被逼着也参与了。尚书令高肇这个人本来就脾气暴躁,还喜欢害人。更糟糕的是,高肇的侄女还成了皇帝的妃子。顺皇后死了以后,皇帝想立高肇的侄女为皇后,高欢坚决反对。高肇就多次在皇帝面前诬陷高欢,但皇帝没信。后来因为潘僧固参与了京兆王的叛乱,高肇就诬告高欢:说高欢暗中跟京兆王勾结,还跟南方的蛮族联系。高欢的同事国郎中令魏偃和前防阁高祖珍都被高肇拉下水,说是跟他一起干的。高肇先让侍中元晖去跟皇帝告状,元晖不肯,他又让左卫元珍去说。皇帝问元晖,元晖说高欢没这回事。皇帝又问高肇,高肇就拿魏偃、高祖珍当证人。这下皇帝信了。
永平元年九月,皇上把高允、高阳王雍、广阳王嘉、清河王怿、广平王怀还有高肇他们都叫进宫了。当时高允的老婆正好生孩子,高允就死活不肯去。皇上的使者一个接一个地来催,没办法,高允只好让人备车,心里又着急又害怕,跟老婆告别后就上车了。
进了东掖门,过一座小桥的时候,牛突然不肯走了,高允就打了牛几下。过了好半天,又来了个使者责怪高允来晚了,这下高允只好让人把牛套掉,大家一起拉车进宫,在宫里参加宴会。一直到晚上大家都喝醉了,各自散去。
没多久,元珍带着士兵拿着毒酒来了。高允说:“我忠于朝廷,犯了什么罪要被杀?要是能见皇上最后一面,死也瞑目了!”元珍说:“见皇上?皇上您是见不到了!您就乖乖喝酒吧!”高允说:“皇上英明圣智,不应该无缘无故杀我,求您告诉我我犯了什么罪,让我有个说法!”士兵用刀柄打了高允两下。高允大声喊:“上天啊!我忠心耿耿,却落得个被杀的下场!”士兵又用刀柄打了高允。高允这才喝了毒酒,士兵接着就把他杀了。
第二天早上,用褥子裹着高允的尸体,从屏门抬出去,运回了府里,对外宣称王爷是喝醉了酒死的。高允的老婆李氏,是司空李冲的女儿,她哭着大声说:“高肇枉法杀人,天理昭彰,你将来也一定会不得好死!”后来高肇真的因为犯了罪被杀了,大家这才明白报应不爽。皇上世宗在东堂为他举行了哀悼仪式,赏赐了东园最好的陪葬品、一套朝服、八十万钱、两千匹布、五百斤蜡烛,还派大鸿胪负责丧事。
哎,勰王对国家有大功劳,却不明不白地被害死了,老百姓都觉得太冤枉了!路上走的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哭着说:“高令公啊,您错杀了这么好的王爷!”朝里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感到沮丧的。
后来朝廷追封他,给他加上了黄钺、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这些官衔,还追赠他司徒公、侍中、太师这些职位,爵位还是王。丧葬规格也相当高,有九旒的銮辂(皇帝的仪仗车)、一百名虎贲军(皇帝的侍卫)护送,前后还有羽葆鼓吹(仪仗乐队)和辒辌车(古代的一种华丽的车子)。
有关部门奏请太常卿刘芳给勰王上谥号,刘芳说:“王挺德自小就孝顺,天资聪颖,学习不用别人教导,就很有自己的想法,品德高尚,这都是天生的,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他参与政务后,政绩显著;当上高官后,更是大力推行五教(儒家五常)。汉北告急,皇上要讨伐叛军,他一面亲自照顾皇上饮食起居,一面统领大军。皇上驾崩后,朝野上下悲痛欲绝,他更是悲痛万分,竭尽全力护送灵柩,整顿军队,一路护送灵柩到鲁阳,安葬妥当,做得非常周到,一点也不逊色于周朝的霍光。他辅佐新君,使国家安定,治理陕州和恒州,名扬燕赵,平定江西,威慑南南越。他处理政务,政绩显著,勤勤恳恳,功劳很大,为人温厚和善,忠诚宽厚仁慈,生活有规律,始终如一。功成身退,高尚品德,感动了皇上,也成为后世典范。根据《谥法》,保卫国家建立功勋的谥号为‘武’,善于询问,通达事理的谥号为‘宣’,所以谥号为‘武宣王’。”
等到庄帝即位后,又追尊他为文穆皇帝,他的妃子李氏为文穆皇后,把他的神主牌位迁到了太庙,庙号肃祖。《临淮王彧传》里有记载。后来到前废帝时,他的神主牌位却被撤掉了。
邵,字子讷,是嫡子,继承了爵位。他武艺高强,从小就很有骨气。唐肃宗刚开始执政的时候,萧衍派兵来犯边境。邵就上奏说:“那些伪朝的残党,像游魂野鬼一样,窥视着我们的边境,长期用兵,每天都要花费巨资,真是劳民伤财啊!我承蒙祖上恩泽,享受着丰厚的俸禄,想着要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为国家效力。我封地在徐州,离战场比较近,我愿意贡献九千斛粮食,六百匹绢,还有两百名官吏,来充当军需。”灵太后很欣赏他的忠心,但是没同意他的请求。 他一开始被任命为宗正少卿。后来又升任使持节、假散骑常侍、平东将军、青州刺史。那时候,齐州的百姓刘均、房顷等人煽动三齐地区造反。萧衍又派将领彭群、王辩等人来骚扰边境,邵多次有效地进行了防御。
孝昌末年,灵太后行为不端,天下大乱,邵开始有了其他的想法。安丰王元延明告发了他,于是邵被召回朝廷,担任御史中尉。庄帝即位后,尊他为无上王。不久之后,他在河阴遇害。死后被追谥为孝宣皇帝,他的妻子李氏被追封为文恭皇后。他们有两个儿子。
邵的儿子韶,字世胄,继承了爵位。在北魏武定末年,担任司州牧。北齐受禅后,他的爵位被降等了。
邵的另一个儿子,字世绍,在北魏武定初年被封为武安王,食邑一千户。武定末年,担任中书侍郎。北齐受禅后,他的爵位也降等了。
劭兄的儿子劭子直,字方言,年轻的时候就名声在外,深受清河文献王的赏识。一开始当了散骑侍郎,后来升迁到中书侍郎,之后又升任通直散骑常侍,最后做到给事黄门侍郎。灵太后下诏说:“故太师、彭城武宣王道隆德盛,功劳很大,与先朝配合默契,辅佐幼主,他扶持皇帝渡过难关,效仿汉朝北伐的忠诚;他尽心尽责地侍奉先帝,体现了鲁国南郡的忠孝节义。国家社稷因为他的功劳得以安定,皇室基业因此得以巩固。然而他却谦虚谨慎,多次推辞加封土地的赏赐;辞让很多,最终只接受了最初的封赏。这可不是追念旧恩、报答功劳、表彰德行的做法啊!可以根据他以前被封的户数,另外再封他的三个儿子为县公,每人食邑一千户,这样才能稍微慰藉他的在天之灵,略微体现一下朝廷的典章制度。”于是,子直被封为真定县开国公。后来他出任冠军将军、梁州刺史。没过多久就生病了,便悠闲地在南郑生活,没有留下什么政绩。后来被征召回京,病死在京城。死后被追赠为散骑常侍、安南将军、都官尚书、冀州刺史。孝庄帝即位后,又追封他为陈留王,食邑二千户,并追赠他假黄钺、太师、大司马、太尉,还增加了前后部羽葆鼓吹的仪仗。
劭子宽,字思猛,继承了王爵。他先被任命为散骑侍郎、平南将军,接着又升任侍中、抚军将军。永安三年,被尔朱兆杀害在晋阳。他没有留下后代,爵位因此被取消。北魏孝武帝初年,追赠他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青齐济三州诸军事、卫大将军、青州刺史,后来又加赠司徒公。
劭子直的弟弟劭刚,字金明,孝庄帝初年被封为浮阳王,食邑一千户。到武定年间末期,他担任宗正少卿。北齐受禅后,他的爵位被降等。
劭刚的弟弟劭质,孝庄帝初年被封为林虑王,食邑一千户。永安三年去世。北魏孝武帝时期,被追赠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
这个人叫劭,字正,长得好看,性格又温和。唐肃宗刚当皇帝的时候,封他为霸城县公,食邑一千户。后来,他当上了散骑侍郎、太常少卿。等到唐庄宗登基,就让他当尚书令,还封他为始平王。可惜他和哥哥劭最后都被害死了。死后,朝廷追赠他假黄钺、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大将军、录尚书事这些官职,始平王的爵位也没变。 葬礼规格很高,用的是鸾辂九旒、黄屋左纛、前后部羽葆鼓吹,还有虎贲一百人持剑护送,谥号为贞。
他儿子叫钦,字世道,继承了他的爵位。在唐武宗时期,当上了散骑侍郎。后来后唐齐王篡位,他的爵位就降下来了。
史书上评价说:武宣王(指劭)孝顺是他的本性,忠诚正直,文治武功,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他为唐朝的太平盛世做出了贡献,可不是白干的!他能够在安逸的时候想到危险,能够处理好过去和现在的事情,这就像周公辅佐成王那样忠诚,又像霍光辅佐汉昭帝那样尽心尽责,他身上兼具这些优点。只可惜,功劳太大,震慑了皇帝,德行太高,也让世俗不安,一些坏话传到皇帝耳朵里,最终没能完成他的抱负。哎,这就像周成王和汉昭帝那样,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遇到贤臣辅佐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