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辩,字允白。他祖上是从四川搬到河东汾阴的,就在那里安家落户了。他爷爷薛陶,跟薛祖、薛落他们家一起管着部落的人,所以他们家世代被称为“三薛”。他爸爸薛强接替了部落首领的位子,可薛祖、薛落的后代不行,所以薛强就把三个部落都管起来了。他老爸治理有方,深受百姓爱戴。从石虎、苻坚时代起,他就一直依托黄河天险保卫自己的地盘。

后来,他给姚兴当镇东将军,之后又升任尚书。他爸爸死了以后,薛辩继承了他爸爸的兵权,当上了姚兴的尚书郎、建威将军和河北太守。不过,薛辩有点飘了,有点骄傲自满,弄丢了不少民心。刘裕打败了姚泓后,薛辩带着他的军队投降了刘裕。司马德宗封他为宁朔将军、平阳太守。等刘裕丢了长安,薛辩又回国了,还在黄河边上立了不少功劳。

后来,太宗皇帝封他为平西将军、雍州刺史,还给了他汾阴侯的爵位。泰常七年,薛辩死在任上,享年四十四岁。

子谨,字法顺,长得高大威猛,还读了不少史书。刘裕抓到泓后,让他当了相府行参军,跟着刘裕渡江。没多久就升了记室参军。

后来辩将要回国了,偷偷派人给子谨报信,子谨就从彭城赶来投奔刘裕。朝廷很赏识他,任命他做了河东太守。后来又继承爵位,当上了平西将军、汾阴侯。子谨治理的地方跟屈丐的地盘挨着,他团结百姓,抵抗敌人,很有威望,深受百姓爱戴。

始光年间,世祖皇帝下令奚斤去讨伐赫连昌,又命令子谨带一支偏师当先锋,做向导。攻下蒲坂之后,世祖皇帝把新旧居民合并成一个郡,子谨继续当太守,后来又升迁为秦州刺史,将军的职位不变。山胡白龙依仗险要的地势造反,世祖皇帝下令镇南将军奚眷和子谨从太平出发,向北进军,平定了叛乱。子谨被任命为安西将军、涪陵公,刺史的职位还是不变。

太延年间,又征讨吐没骨,也平定了叛乱。子谨从郡守升为州牧,他既有威望,又施恩惠,当地风气大为好转。当时正值战乱之后,儒学衰落。子谨下令兴办学校,教授诗书,让老百姓农闲时都来学习,他还亲自巡视乡里,考试考核,所以河汾地区,儒学又兴盛起来了。

真君元年,朝廷召他回京,任命他为内都坐大官。五年后,他当了都将,跟随皇帝北上讨伐,结果因为行动迟缓,和中山王辰等人一起在都城南面被杀害,那年他才四十四岁。后来朝廷追赠他镇西将军、秦雍二州刺史的职位,谥号元公。

老大哥,一开始叫初古拔,也叫车辂拔,本名洪祚,是太祖皇帝赐的名字。他为人沉稳,很有见识,年纪轻轻就二十岁不到,司徒崔浩见了都觉得他很了不起。真君年间,关中地区不太平,盖吴和薛永宗带兵闹事,太祖皇帝亲自带兵去平叛。就下令让初古拔召集本地的乡亲们,在河边设防,切断叛军的联系。事情平息后,初古拔被任命为中散大夫,还被封为永康侯。后来太祖皇帝南征,带上了初古拔当先锋大将,一起打仗,从长江边打回来。他又跟着陆真一起平定了氐族叛乱,就是仇辱檀和强免生那伙人。

皇兴三年,他被任命为散骑常侍,还娶了西河长公主,当上了驸马都尉。那一年,他族叔刘彧,在徐州当刺史,带着军队投降了朝廷,皇帝就派初古拔去彭城迎接他。之后,初古拔被任命为冠军将军、南豫州刺史。延兴二年,他又升任镇西大将军,可以自己开府办公了,爵位也升为平阳公。三年后,初古拔和南兖州刺史游明根、南阳平太守许含他们都被夸奖治理地方有方,朝廷就召他们进京。显祖皇帝亲自慰劳他们,又让他们回到原来的州府继续任职。太和六年,他的爵位改成了河东公。八年三月,朝廷召他进京,结果他突然暴病去世了,享年五十八岁,朝廷追赠他左光禄大夫的官职,谥号为康。

老大叫胤,字宁宗,从小就和他爹一个样儿。不到二十岁,就当上了中散大夫,继承了他爹镇西大将军、河东公的爵位,还被任命为瓠县镇将。后来萧赜派兵来打边关,朝廷就让胤当都将,他和穆亮等人一起在淮河边上抵抗敌人。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持节义阳道都将。十四年的时候,文明太后去世了,高祖皇帝下令所有曾经侍奉过皇家的刺史、镇将都要进京,胤也跟着进来了。赶上朝廷要改革爵位等级,把公爵降为了侯爵。

十七年,高祖皇帝南征,任命赵郡王干和司空穆亮为西道都将。当时赵郡王年纪还小,没打过仗。高祖皇帝就让胤挂个假节、假平南将军的职务,当赵郡王的副手。他们一路打到裒父,正赶上萧赜死了,就班师回朝了。后来胤又当了都将,参与平定了秦州的反叛,活捉并斩杀了叛军首领。之后,他被任命为立忠将军、河北太守。河北地处山区,路途险峻,盗贼很多。其中韩姓和马姓两家,每家都有两千多户人家,仗着地势险要,横行霸道,抢劫路人,欺压百姓,特别猖獗。胤到任那天,就抓捕了二十多个盗贼头目,当场杀了他们。这下盗贼们都吓怕了,河北地区一下子就安定下来了。二十三年秋天,胤生病去世了,享年四十四岁,谥号敬侯。

他的儿子叫裔,字豫孙,继承了他的爵位。这小子性格豪爽,喜欢大兴土木修建园林宅邸,整天宴请宾客,歌舞升平,过着花天酒地的日子。他先后做过尚书左外兵郎、左军将军,后来升迁为征虏将军、中散大夫,最后外放做了洛州刺史。死后,朝廷追赠他平西将军、岐州刺史的官职。

他的孙子叫孝绅,也继承了爵位。官职也慢慢升迁,做到前将军、太中大夫。不过这孝绅为人比较冒险,行事鲁莽,后来因为犯事被河南尹元世俊弹劾,最后被处死了。死后,朝廷追赠他征西将军、华州刺史的官职。

胤的弟弟,字崇业,做过广平王怀郎中令、汝阴太守。

他的儿子修仁,做过司空行参军。

修仁的弟弟玄景,做过陈留太守。

胤的另一个弟弟洪隆,字菩提,刚入仕途时是阳平王国常侍,后来升迁为河东太守。

大儿子叫驎驹,特别喜欢读书。考中了秀才,当上了中书博士。太和九年,萧赜派使者来,皇上就让驎驹兼任主客郎接待使者。十年秋天,驎驹生病去世了,那年他才三十五岁。皇上追赠他宁朔将军、河东太守的官职,谥号为“宣”。

老大驎驹走了,老二叫庆之,字庆警,也很有学问,名声在外。他一开始当奉朝请,后来做了侍御史,又升迁为廷尉丞。廷尉寺紧挨着北城,有一次夏天,他在寺庙旁边抓到一只狐狸。庆之和廷尉正博陵崔纂讨论这只狐狸该怎么办,有人说城里的狐狸很狡猾,应该赶紧杀了,也有人说现在是狐狸养育幼崽的季节,应该等到秋分再处理。两位卿,裴延俊和袁翻,也有不同的意见。虽然说是开玩笑,但讨论的内容很有意思,这事儿后来还流传了下来。庆之后来升任尚书郎,兼任尚书左丞,又担任并州行台,被封为龙丘子,负责并州政务。之后又升迁为征虏将军、沧州刺史。后来被葛荣围困,城池失守,不久就生病去世了。死后,皇上追赠他右将军、华州刺史的官职。

庆之的弟弟叫英集,性格比较直率。他跟着岳父李崇在扬州待了很多年,凭借军功先后担任司徒铠曹参军,然后逐步升迁为治书侍御史、通直散骑常侍,最后去世了。

驎驹的弟弟叫凤子。自从朝廷迁都洛阳后,凤子兄弟就搬到了华州河西郡。太和二年,凤子做了太子詹事丞、本州中正。世宗皇帝即位后,凤子升迁为太尉府铠曹参军,然后逐步升迁为治书侍御史。正始初年,他被任命为持节、征义阳军司。回京后,那年秋天就去世了,享年四十九岁。皇上追赠他陵江将军、光城太守的官职。

凤子的弟弟叫骥奴,当过州主簿。

洪隆的弟弟叫破胡,当过州治中别驾,后来逐步升迁为河东太守、征仇池都将。他有六个儿子,老大叫聪,字延智,名声很好。他一路升迁,做到治书侍御史、直阁将军,得到了高祖皇帝的赏识。世宗皇帝即位后,他被任命为辅国将军、齐州刺史,最后在齐州去世。死后,皇上追赠他征虏将军、华州刺史的官职。

最小的儿子景茂,做过司州记室从事、猗氏令,很早就去世了。

景茂的弟弟景通,挺有文化底子的。永安年间,中尉高道穆把他推荐做了御史。后来当过中书舍人、中书侍郎和常山太守。可惜,他得了重病去世了。

景茂另一个弟弟景智,当过尚书郎,后来也去世了。

景茂的儿子景瑜,天平年间,当上了征东将军、洛州刺史。在潼关打仗的时候,战死了。死后被追赠为都督冀定太三州诸军事、车骑将军、冀州刺史。

景智的弟弟景仙智,当过郡功曹。

景仙智的弟弟景昙贤,在国子博士的职位上去世了。

景茂最小的儿子景渊,当过尚书左民郎。

景昙贤的弟弟景和,字导穆。刚入仕途就做了大将军刘昶府里的行参军。后来又当了司空长流参军,太尉府主簿,最后升迁为谏议大夫。永平四年正月,山贼刘龙驹在夏州闹事,朝廷下令景和带汾州、华州、东秦州、夏州的军队去讨伐刘龙驹,很快平定了叛乱。景和趁机上奏朝廷,建议设立东夏州,世宗皇帝同意了。他还代理过正平郡和颍川郡的事务,后来又当上了通直散骑常侍。萧衍派将军张齐攻打晋寿,朝廷任命景和兼任尚书左丞,担任西道行台,节度都督傅竖眼等军队,结果大败齐军。正光年间,他升任左将军、南青州刺史。后来在任上去世,享年五十五岁。死后被追赠为安北将军、瀛州刺史。

景和的长子景元信,在武定年间,当过中军将军、仪同开府长史。

景和的弟弟景季令,是个奉朝请的官。

景和另一个弟弟景破胡,当过本州别驾,英年早逝,留下四个儿子。

景破胡的长子景敬贤,当过钜鹿太守。

景破胡的弟弟景积善,当过中书博士和临淮王的僚属。

景破胡的儿子景隆宗,当过太原太守。

寇赞,字奉国,是上谷人,因为战乱搬到了冯翊万年。他父亲寇修之,字延期,曾经做过苻坚手下的东莱太守。寇赞的弟弟寇谦之很有道术,世祖皇帝很敬重他,所以追赠寇修之为安西将军、秦州刺史、冯翊公,还赐予了官服,谥号为哀公,并下令秦州和雍州在寇修之墓前立碑。还追赠寇修之的母亲为冯翊夫人。 此外,寇赞家族中,追赠太守、县令、侯、子、男的共有十六人,其中在地方为官的有七郡五县的官员。

赞少的时候就以清廉俭朴闻名,个子很高,大概有一米八,长相端正严肃,很有威仪,如果不是正经事,他绝对不会轻易行动。苻坚的仆射韦华,在当地名望很高,虽然他和赞年纪相差不少,但一直把赞当成知己好友,彼此以诚相待。后来韦华做了冯翊太守,就召赞来做功曹,之后又把他提拔为襄邑令。等姚泓灭亡后,秦雍地区有一千多户人家拥戴赞为首领,归顺朝廷。朝廷任命他为妥远将军、魏郡太守。此后,秦雍的百姓纷纷逃难到河南、荥阳、河内等地,数量多达上万户,朝廷又任命赞为安远将军、南雍州刺史、轵县侯,让他在洛阳办公,并设立雍州的郡县来安抚这些流民。 于是,从很远的地方背井离乡逃难的人络绎不绝,数量比之前增加了三倍。朝廷又赐予赞河南公的爵位,并加封为安南将军,兼领护南蛮校尉,仍然担任刺史,还把洛州和豫州的一些侨郡划给他管辖,进一步壮大他的势力。尽管官位很高,爵位很重,但他一直勤勉尽职,从不懈怠。

当初,赞还没发达的时候,曾经去问过一个相面先生唐文算命。唐文说:“你额头上的黑痣长到发际线里了,你的官位会做到州牧,甚至封侯拜公。”等赞发达以后,唐文按照百姓的礼节去拜访他,又说:“大人还记得我以前说过的话吗?那时候我只知道你会发达,却没想到你会成为百姓的父母官。”赞回答说:“以前你说杜琼不会当上大官,大家都觉得你说错了。后来杜琼被选为盩厔令,你却说你的相面术没看出来,结果杜琼因为暴病,还没上任就死了。以前魏舒看到主人家的孩子死了,就知道自己一定会当上大官,我一直拿你说杜琼的事来验证你的说法,也一直没有放弃这个希望啊!”于是,赞赏赐给唐文衣服和好马。赞在州里做了十七年官,深得官民的赞誉,年老后上表请求退休。真君九年,赞去世,享年八十六岁。朝廷下令薄葬,用平时穿的衣服下葬。世祖皇帝非常惋惜他的去世,追谥他为宣穆公。

他的长子元宝继承了他的爵位,担任豫州别驾。兴安元年去世,朝廷追赠他安南将军、豫州刺史的官位。

他的儿子祖继承了爵位。高祖时期,担任安南将军、东徐州刺史,后来去世。

他的孙子灵孙继承了爵位,担任赭阳太守。

元宝的弟弟虎皮,很有才能,做过本县县令。

虎皮的弟弟臻,字仙胜。十二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他守孝期间以孝顺闻名。他为人慷慨,喜欢结交朋友。显祖末年,担任中川太守。

冯熙当洛州刺史的时候,是个出了名的贪官污吏,特别狠毒。仙胜微这个人很会拍马屁,深得冯熙的欢心,后来还升迁做了弘农太守。他母亲年纪大了,他多次请求辞官,很久之后才获准。高祖初年,他母亲去世还没过完丧期,因为恒农县出了张烦等一伙大盗,祸害百姓,朝廷就征召他当都将,让他和荆州刺史公孙初头等人一起追捕这些贼寇。后来他被封为振武将军、比阳镇将,当时名声很好,既有威望又很仁慈。之后又升迁为建威将军、郢州刺史。高祖南迁后,郢州成了王畿之地,他就改任弘农太守。后来因为受贿被御史弹劾,最终被罢官,在家中去世了。

他长子祖训,当过顺阳太守。

祖训的弟弟叫祖礼,字祖礼。他从洛阳令做起,慢慢升迁到镇远将军、东荆州刺史。后来下属蛮族百姓因为觉得刺史郦道元太严厉,请求让祖礼做刺史。朝廷觉得安抚边民很重要,就让祖礼代替了郦道元,还升他的官职为征虏将军。后来因为派戍兵送郦道元,祖礼被免官。祖礼和他的兄弟们都很孝顺友爱,兄弟几个白发苍苍还住在一起。父亲去世很久了,他们还在父亲生前住的堂屋里,摆上床帐、桌子、拐杖,按时节祭拜,哭着陈述父亲的功劳,就像对待宗庙一样。家里有什么喜丧大事,或者兄弟外出远行,都要先告诉父亲,回来也一样。祖礼在世宗末年升迁为前将军、河州刺史。他在任几年,碰上了却铁忽叛乱,城里百姓还到京城告他贪污,列举了十六条罪状。赶上大赦,他就免罪了。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兼任廷尉卿,又兼尚书。但他很怕那些有权势的人,逢迎拍马,不敢秉公执法。后来又升迁为金紫光禄大夫。当时蛮族在三鸦叛乱,祖礼被任命为都督去讨伐,结果战死沙场。死后被追赠为持节、都督雍华岐三州诸军事、卫大将军、七兵尚书、雍州刺史、昌平男。

祖礼的弟弟弥,兼任尚书郎。他深得城阳王徽的信任。永安末年,尔朱兆作乱,城阳王徽为了躲避他,逃到南方,想投奔祖礼。祖礼没接受他,还派人加害于他,当时人们对此非常指责。后来祖礼死在了关西。

他叫崔朏,字长明。一开始在皇帝身边当差,后来升官了,当上了镇远将军、谏议大夫,还继续在皇帝身边做事。建义年间,他又被外派,当上了冠军将军、东荆州刺史,还兼任尚书,负责荆州和郢州地区的事务。后来调动工作,当上了征虏将军。普泰年间,他继承了爵位,又当上了东荆州刺史。永熙年间,他官至镇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武定四年去世,享年五十八岁。

郦范,字世则,小名叫记祖,是范阳涿鹿人。他爷爷郦绍,是慕容宝手下的濮阳太守。他太祖高祖攻下中山后,郦绍带着全郡投降,被任命为兖州监军。他父亲郦嵩,是天水太守。郦范呢,在世祖时期就在东宫做事。高宗皇帝即位后,追认他祖上之前的功劳,赐给他永宁男的爵位,还加封他为宁远将军。后来,他奉命把世祖和恭宗两位皇帝的神主牌位送进太庙,因此被晋爵为子爵。

慕容白曜将军南征,范做他的左司马。军队到了无盐城下,刘宋的守将申纂死守城池。很多有见识的人都觉得攻城武器还不够齐全,现在不宜进攻。范说:“咱们轻装简从,深入敌营,不应该在这里耽搁,长时间地等待时机。再说,申纂肯定觉得咱们来势汹汹,不会久攻,认为城池坚固,士兵足够抵挡,这是上天要灭了他啊!现在咱们要表面上隐藏实力,暗地里做好战斗准备,激励将士,出其不意,就能一举拿下!”

白曜说:“如果一天放纵敌人,就会留下几代人的祸患,现在要是拖延时间,老百姓的心就安定下来了。司马你的计策很好!”于是,他们就暗中调兵遣将,假装撤退,给敌人一种不进攻的假象。申纂果然放松了警惕,没有做好准备。于是,当晚他们就分兵部署,第二天早上就攻上了城墙,很快就攻下了无盐城。白曜想把所有降兵都编入自己的军队。范说:“齐国地广人稀,古称‘东秦’,不先好好治理,恐怕难以稳定。现在皇上威名刚到,老百姓还没享受到恩泽,很多城池里还有二心的人,这个无盐城还有顽抗的家伙。应该先以信义感召他们,给他们树立榜样,这样才能收买民心,才能拿下这两个州。”白曜说:“这真是个好计策!”于是就赦免了无盐城的百姓。

军队到了肥城,白曜想攻打它。范说:“肥城虽然小,但攻打也要花很多时间,攻下来对军队的士气也没什么好处,攻不下来还会损害威望。再说,看看无盐城的士兵,死伤惨重,成败的关键,足以让我们引以为戒。如果我们派人送信劝降,它说不定不战自降;就算它不投降,也会四散逃跑了。”白曜就派人写信劝降,肥城果然溃败了。白曜当着所有人的面说:“这次出征,能有你,拿下整个齐国都不成问题!”

军队攻打历城,刘彧手下的太原太守房崇吉丢下老娘老婆就跑了。刘彧在青州的刺史沈文秀,派他的宁朔将军张元孙送来信,表示愿意投降,请求军队支援。白曜将军打算派一支小部队过去。

范缜这时候说:“沈文秀恋家,他家在江南,青州这块地儿对他来说,根本就没啥牵挂。他手下好几万人马,占据着坚固的城池,实力强就抵抗,实力弱就跑路,这很正常。现在咱们的军队还没逼近他,他每天也没啥危险,他为啥要这么着急地求援?而且你看他派来的使者,说话啰嗦,脸色还很尴尬,眼神往下看,一副胆怯的样子,送的礼物又多又好听,明显是想迷惑我们啊!如果我们不考虑长远打算,贸然出兵,恐怕会损害我们的军力。进攻的话,没啥好处可捞,撤退的话,又会遭到强敌的追击,这就像羊撞到篱笆上,只会伤到自己。不如我们先守住历城,拿下盘阳、梁邹和乐陵,然后再整装出发,一路高歌猛进,到时候老百姓还不箪食壶浆来迎接我们吗?”

白曜说:“你以前出的主意,都挺靠谱的,这次的计策,我也觉得挺好。但是,为什么我不采纳呢?因为历城地处偏远,勉强能自保;盘阳等地的守军,没实力跟我们野战;沈文秀之所以这么积极地表示投降,是想先取得我们的信任。上天给了我们这么好的机会,我们不去抓住,以后后悔可就来不及了!”

范缜说:“您看得太短浅了!历城粮草充足,兵员也足够,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攻下来的。沈文秀把东阳作为各城池的根本,如果我们派兵太多,历城就守不住了;如果派兵太少,又震慑不了敌人。万一沈文秀反悔,闭门不出,我们的先头部队被打了败仗,梁邹等地的军队又来追击,沈文秀率领大军夹击我们,那我们腹背受敌,进退两难,就算我们有韩信和白起那样的本事,恐怕也难以全身而退。我希望您再仔细考虑一下,别中了敌人的诡计!”

白曜听了范缜的话,最终打消了派兵支援的念头。于是,他上表朝廷,任命范缜为青州刺史,负责安抚新归顺的人民。后来,范缜被封侯,加封冠军将军,并升迁为尚书右丞。

范某后来升任平东将军、青州刺史,还被封为假范阳公。有一次,范某从解州回京,晚上做了个梦,梦见阴毛拂过脚踝。第二天,他把这事说了出来。当时,齐国有个专门给人解梦的叫史武,他听后说:“您在齐国要发达了!您将来治理东秦,恩泽遍及海岱地区,一定会再次被重用,再次担任营丘的官职!”范某笑着回答:“我等着你的预言应验!”结果还真应验了。

那时候,镇将元伊利诬告范某与外敌勾结。高祖皇帝下诏书说:“你并非老臣旧将,官位也不高,之所以能迅速升迁,被委以重任,是因为你勤奋有能力,能成就大事业。虽然表面上没有显著的功绩,但也并没有什么过错。然而,镇将伊利却无端生事,诬告你造船购买玉石与外敌勾结,企图陷害你,觊觎你的官职。有关部门调查后,真相大白,有罪的人已经伏法了。你应该明白其中的计谋,不要再怀疑了。按律当处以刑罚和鞭打,但现在免除刑罚和鞭打,只罚款五十。你应该好好遵守法令,安抚边疆百姓,这才符合朕的心意!”范某回朝后,六十二岁时在京城去世,谥号为穆。范某有五个儿子,其中道元的事迹记载在《酷吏传》里。

范道元第四个弟弟叫道慎,字善季。他精通史书典籍,很有才干。他最初担任奉朝请,后来升任尚书二千石郎中,加封威远将军,担任汉川行台,负责迎接投降的敌人。因为功劳被任命为员外常侍,兼任郎中。之后又升任辅国将军、骁骑将军。后来出任正平太守,政绩显著。之后又升任长乐相。正光五年去世,享年三十八岁,追赠后将军、平州刺史。

他的儿子叫范中,字伯伟。武定初年,担任司徒刑狱参军。

道慎的弟弟叫范约,字善礼。最初担任奉朝请,后来升任冠军将军、司徒谘议参军。他为人朴实迟钝,很喜欢琴书。但是他喜欢四处求人,喜欢用名利去巴结权贵,经常向人乞求,因此常常被人嘲笑。他一生坎坷,常常衣食不足。晚年历任东莱、鲁郡两郡太守,他为政清廉,深受百姓爱戴。他六十三岁时,在武定七年去世。

范某的弟弟范神虎,曾担任尚书左民郎中。

神牙有个弟弟叫夔。夔的儿子恽,字幼和,特别好学,很有文采,尤其擅长做官。正光年间,刺史裴延俊看重他的才能,让他当了主簿,还让他负责修建学校。后来恽又考中了秀才,考试成绩特别好,被任命为奉朝请。之后裴延俊去讨伐胡人,当上了行台尚书,就把他带在身边当行台郎。因为恽在招抚方面做得很好,就被提升为尚书外兵郎,还继续担任行台郎。等裴延俊回朝后,行台长孙稚又让他当行台郎,还加封他为征虏将军。恽不仅文才好,武功也不错,一直想着建功立业,经常向长孙稚献计献策,长孙稚也多半采纳了他的建议。因为立了功,他被封为魏昌县开国子,食邑三百户。恽在军队的时候,还上书请求减去自己的官爵,为父亲请封官职。皇上就下令追赠他父亲夔为征虏将军、安州刺史。后来,恽和唐州刺史崔元珍一起坚守平阳城。武泰年间,尔朱荣带兵攻打洛阳,恽和崔元珍没有听从他的命令,结果被尔朱荣的行台郎、中樊子鹄攻击,城池失守,他们都战死了,恽当时才三十六岁,大家都为他感到惋惜。他写的文章,在当时流传很广。他还曾经尝试写慕容氏的史书,但没写完。

他儿子叫怀则,在武定年间末期,担任司空长流参军。

夔的弟弟叫神期,做过中书博士。

神期的弟弟叫显度,做过司州秀才、尚书库部郎。

韩秀,字白虎,是昌黎人。他祖上宰,做过慕容俊的谒者仆射。他父亲昞,皇始初年归顺朝廷,被封为宣威将军、骑都尉。韩秀做过很多官职,一步步升迁到尚书郎,被赐爵遂昌子,拜广武将军。高宗觉得韩秀聪明敏捷,口才好,能当他的发言人,于是让他负责传达皇上的旨意,并且掌管机密事务。皇上出行打猎,他都跟在身边侍奉。显祖即位后,韩秀升任给事中,还参与征讨南边慕容白曜的军事行动。

话说北魏延兴年间,有个尚书大人上奏皇帝说,敦煌那地方,位置偏远,在西北边疆,又是强盗土匪经常出没的地方,担心守不住,想把敦煌的驻军搬到凉州去。 大家开会讨论,都觉得尚书大人说的有道理。

但是,有个叫秀的人却不同意,他说:“这可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大事,可不是随便就能搬迁的。我认为,敦煌设立这么久,虽然边境有强敌,但我们的士兵已经习惯了那里的环境,就算有小偷小摸,也造不成什么大乱子。只要按常规驻军,就能保证安全。敦煌的存在,可以阻止北方的游牧民族窥探,也可以堵住西方少数民族的入侵路线。如果搬到凉州(姑臧),大家心里都会有想法,有些人可能会贪图凉州的好处不愿意搬,万一敌人趁机入侵,那可就麻烦大了!再说,敦煌离凉州一千多里,舍远求近,防卫反而会出漏洞。一旦放弃敦煌,那就是给了敌人可乘之机,让那些蛮夷互相勾结,入侵凉州和附近的军营,到时候关中地区就会大乱,烽火不断,边境战争频繁,国家就更难了。” 最后,大家采纳了秀的意见。

太和年间,秀升迁为内侍长。后来又当上了平东将军、青州刺史,还被授予渔阳公的爵位。他在青州做了几年官,就去世了。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爵位。

务,字道世,为人正直谨慎,很有治理才能。一开始当了个中散,慢慢升迁到太子翊军校尉。那时候高祖南征,梁州刺史杨灵珍想造反。就派务去当统军,受都督李崇节制,去讨伐杨灵珍。他立了战功,被授予后军长史的职位,还被召到皇帝行宫。回来后,升迁为长水校尉。景明初年,被授予节度权,代理肆州事务,又升任左中郎将、宁朔将军,代理常山郡太守。后来又当了征蛮都督李崇的司马。李崇平定了南方蛮族,解除了京畿地区的隐患,务在这其中出力不少。之后被任命为镇北府司马。当初代理常山郡太守的时候,郡府撤销了,他又被任命为平北长史。务这个人有点爱收受贿赂,被御史中尉李平弹劾,被送交廷尉审理,赶上大赦才免罪。后来被任命为龙骧将军、郢州刺史。务进献了七宝床和象牙席。皇帝下诏说:“晋武帝烧掉自己珍贵的雉颈裘,我一直很欣赏他这种做法,现在务所献的这些东西也属于这一类。这些奇珍异宝,不合乎俭朴的作风,就交给他的家人吧。”边境上的李旻、马道进等人,假装杀了萧衍的黄坂戍主,率领百姓来投降。务相信了他们,派了一千多人去迎接。结果百姓没来,他们却伪造战报说打败了敌人,务因此免官。过了一段时间,被任命为冠军将军、太中大夫,又升任左将军。神龟初年去世。

尧暄,字辟邪,是上党长子人。原名叫钟葵,后来被赐名暄。他祖父僧赖,在太祖平定中山的时候,和赵郡的吕舍一起归顺朝廷。

老哥,叫暄,长得帅,能力强,做过很多官,从基层军官到东宫的办事员,都干过。皇上觉得他为人老实靠谱,就提拔他当了中散大夫。后来派他去齐州查贪污,他认真调查,把那些贪官污吏的罪行都查了个底朝天。 之后,他又升官了,当了太尉中给事,还兼管北部曹和南部曹的事务,后来直接当上了南部尚书。 那时候朝廷刚设立“三长制”,他就成了东道十三州的巡察使,负责人口户籍的登记工作。皇上还赏了他一辆车,四匹马,待遇相当不错。

有一次,萧赜派大将陈显达来打仗,皇上就派他去打仗,还给了他好多官职,封他为平阳公。 打仗的时候,他驻扎在许昌,结果陈显达跑了,他就回师了。 他这辈子,南征北战,出使查案,加起来得有三十多次吧,每次都表现得特别正直,从不贪污受贿。皇上赏了他好多东西,衣服、绸缎、布匹,还有十个奴仆,还封他为平阳伯。 后来朝廷改制,他又当上了太仆卿。皇上南征的时候,还给他加了个安南将军的官职,后来又升了大司农卿。 最后,他在太和十九年去世了,死在平城。皇上还亲自为他举行了哀悼仪式,追封他为安北将军、相州刺史,还赏赐了好多布匹。

他当官的时候,有一次去徐州,看到州城楼观太华丽了,觉得太铺张浪费,就下令拆掉一部分。后来皇上到彭城,听说这事儿,还说:“这暄,都死了,我还想杀了他呢!” 可见皇上当时有多生气。

他儿子,老大叫洪,继承了他的爵位,做过镇北府录事参军。 老二叫桀,字永寿,后来官做到开府仪同三司,还封了乐城县开国公。 洪的弟弟遵,做过伏波将军、河州冠军府长史、临兆太守,死后追封龙骧将军,谥号思。 遵的弟弟荣,当过员外散骑侍郎。 他孙子雄,字休武,官做到仪同三司、豫州刺史,封城平县开国公。 雄的弟弟奋,字彦举,做过骠骑将军、颍州刺史。 奋的弟弟难宗,做过征西将军、南岐州刺史,封征羌县开国伯。

另外,还有一个人叫吕舍,回国后,皇上赏赐了他田宅。 他的儿子方生,特别聪明,可惜早逝,死的时候是主书郎,死后追封建武将军、定州刺史、高邑子,谥号敬。

薛辩这个人啊,因为皇帝赏识,先是被任命为侍御史中散,负责管理宫廷事务,后来一步步升迁,做到外都曹令,接着又升任北部给事,最后当上了秦州刺史。 可惜的是,他最终死在了任上。

史官评论说:薛辩和寇赞,他们做人做事都很讲究,都因为他们的忠诚和效力而受到皇帝的嘉奖。 他们关于敦煌的策略,体现了朝廷驾驭边疆的智慧。“议敦煌得驭远之算”嘛,就是这个意思。 那些武夫们,总是耍些小聪明,用贡品来装饰床榻,摆弄些金银珠宝,薛辩、寇赞却弃而不顾,这正是帝王盛德的体现啊! 尧暄这个人,聪明能干,办事公正,所以才能步步高升,朝廷还追赠了他很多荣誉,死后也得到了应有的尊荣。 “礼加存殁,有余荣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