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逸,字思群,是天水人。他家祖上厉害着呢,十世祖是汉朝的光禄大夫。他爹赵昌,做过石勒手下的黄门郎。赵逸从小就爱学习,学问好得很,后来在姚兴手下做事,当上了中书侍郎。他还当过将军,带兵去打赫连屈丐,结果打输了,被赫连屈丐抓了,做了著作郎。后来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平定了统万城,看到了赵逸写的文章,大怒道:“这小子胡说八道,怎么敢写出这种话!是谁写的?赶紧给我查出来!” 司徒崔浩赶紧出来说好话:“他写得不对,就像扬雄夸赞新事物一样,皇上您应该宽容对待。” 太武帝这才消气,又让赵逸做了中书侍郎。神三年三月上巳节,皇帝在白虎殿,让大臣们作诗,赵逸写的诗序特别好,大家都夸他。后来,他又当上了宁朔将军、赤城镇将,在边疆地区治理地方十多年,百姓都过得很安稳。他多次请求退休,很久之后才被批准。赵逸特别喜欢研究古代典籍,年纪大了还坚持学习,七十多岁了,手不释卷。他写的诗、赋、铭、颂之类的文章,加起来有五十多篇。
赵逸他哥哥赵温,字思恭,也是个博学多才的人,名声很大。曾经做过姚泓手下的天水太守。后来刘裕灭了姚泓,赵温就死在了氐族人手里。氐族王杨盛的儿子杨难当占据了汉中,任命赵温为辅国将军、秦梁二州刺史。后来杨难当称藩,北魏太武帝又任命赵温为杨难当的府司马。最后赵温死在了仇池。
赵逸的大儿子叫赵广夏,做过中书博士;他第三个儿子赵琰,他的事迹记载在《孝感传》里。
一开始,姚苌把赵逸的伯父提拔为尚书左仆射,后来他死在了长安。刘裕灭了姚泓之后,把赵逸的子孙都迁到了建业。赵逸的玄孙赵翼,还有赵翼的堂兄弟赵超宗、赵令胜、赵遐、赵叔隆、赵穆等人,在太和、景明年间,陆续回到北方投降北魏。
赵翼虽然只是粗略地读过一些书,但为人通达,有才能。他先做了平昌太守,政绩很好。后来进入军队,升任镇远将军长史,深受领军元又的赏识。最后升任光禄大夫。死后,被追赠为左将军、齐州内史。
话说这位超宗啊,个子高高的,足足八尺,而且很有军事才能。太和年间,他当上了豫州平南府长史,兼任汝南太守,还被加封为建威将军,赐爵寻阳伯。后来又升迁到中央当了骁骑将军。他在汝南当官的时候,收受了不少贿赂,还给当时的太傅北海王详送了不少好处。王详就把这事儿告诉了皇帝世宗,结果超宗就被贬官了,当上了持节、征虏将军、岐州刺史。后来又调到河东当太守,最后死在了任上。不过说起来也奇怪,他在河东当官期间,倒是改过自新,清廉爱民,老百姓都很怀念他。死后,朝廷还追赠他本将军、华州刺史的官职,谥号成伯。他儿子懿继承了他的爵位,后来还当上了员外常侍、尚书郎。
超宗他弟弟叫令胜,也是个高个子,八尺多高,性格比较狂放不羁,力气很大。他先后担任过河北和恒农两郡的太守,可惜都因为贪污腐败被御史弹劾,后来赶上大赦才免了罪。神龟年间,他又被任命为后将军、太中大夫,后来出任恒农太守,最后也在任上去世了。这令胜啊,特别宠爱一个叫潘氏的妾,把正妻羊氏给冷落了。结果夫妻俩闹上了官司,还互相揭露对方的隐私,各种丑事都传遍了朝野。
再说超宗的另一个弟弟遐,一开始是个军主,跟着高祖打过南阳的仗。景明初年,他担任梁城戍主,被萧衍的军队围困。他凭借坚守和作战的功劳,被封为牟平县开国子,食邑二百户。后来,他又担任左军将军、假征虏将军,督领巴东地区的军事,镇守南郑。当时,萧衍的冠军将军、军主姜脩率领两万大军驻扎在羊口,辅国将军姜白龙占据南城,龙骧将军泉建率领当地百姓北上桑坯,姜脩又派兵占据兴势,龙骧将军谭思文占据夹石,司州刺史王僧炳驻扎南安,他们还煽动夷獠,企图攻陷南郑。遐将军率领九千名士兵,四处出击,数百里范围内,敌军都被打得溃不成军,前后斩首五千多级。
好家伙,他被任命为辅国将军,然后派去当荥阳太守。那时候萧衍手下的马仙琕带着大军正围攻朐城,守城的戍主傅文骥死守城池。 他被委以重任,拿着节杖,被临时授予平东将军的称号,作为先锋,跟刘思祖他们一起去解围。
到了鲍口,离朐城还有五十里,那雨下的,哗哗哗,没完没了的。 但他带兵冒雨前进,很快就到了朐城附近。马仙琕一看,他的营垒还没建好,就带兵冲过来打。刘思祖带着彭城、沛县的兵马,一看情况不对,拔腿就跑。 就他一个人,孤军奋战,居然打败了马仙琕,还杀了马仙琕手下的直阁将军、军主李鲁生、直后军主葛景羽等人。 之前马仙琕在朐城西边布下兵力,堵住河道,设置栅栏,想把城围死。 他亲自潜入敌营,观察水深,编草筏子,咬着布条悄悄摸过去,一口气破了六道栅栏,解了朐城的围。
他去解救朐城的时候,都督卢昶也带着大军随后赶到。 可没过多久,傅文骥坚持不住了,城破投降了敌人,咱们的军队也溃不成军。卢昶扔下节杖,骑着马就跑了,就他一个人拿着节杖回来了。那可是仲冬,天寒地冻的,冻死的士兵从朐山到郯城,二百里地,尸体都连成一片了。卢昶连仪仗队都没了,跑到郯城去借了个节杖,好装装样子,撑撑场面。他因为这次战败丢了官。
后来,在延昌年间,他又被起用,当了光禄大夫,还拿着节杖,被临时授予前将军的称号,去西荆那边防卫;后来又跟着萧宝夤当先锋,去淮堰东征。 熙平年间,他被任命为平西将军,汾州刺史,结果在州里贪污腐败,名声很坏,远近皆知。最后死了,追赠安南将军、豫州刺史,谥号襄。他儿子子献继承了他的爵位,子献的第四个儿子子素,当了司空长流参军。
话说这位叔隆,原本是个步兵校尉。永平年间刚开始的时候,他跟着悬瓠城的老百姓白早生一起造反。后来镇南将军邢峦平定了豫州,抓住了叔隆,却宽恕了他。之后,叔隆通过贿赂上位,居然当上了秦州(缺失部分)西府长史,还被加封为镇远将军。秦州地处富庶,离京城又远,叔隆和敕使元脩义狼狈为奸,一起贪污受贿,搜刮了巨额钱财。后来,叔隆官至冠军将军、中散大夫,接着又升任左军将军、太中大夫。他又贿赂了司空刘腾,被外放到中山内史任上。在中山当官期间,他根本没有一点政绩,只知道靠贿赂往上爬。叔隆这个人奸诈狡猾,毫无道德,忘恩负义。当初在悬瓠城造反被赦免,全靠他族兄前军将军赵文相帮忙,可事后他却一点也不感恩,反而和赵文相断绝了关系。赵文相为人宽厚,并没有因此记恨叔隆。等到赵文相做了汝南内史,还帮着叔隆料理家务。后来赵文相去世了,叔隆却对赵文相的子弟不管不问,当时的人们都看不起他。
这位穆先生,擅长书写,文笔很好,在汾州平西府当司马。翼州快要灭亡的时候,领军元义把穆先生推荐给了朝廷,穆先生因此被任命为汝南刺史。
胡方回,是安定临泾人。他父亲胡义周,曾是姚泓的黄门侍郎;胡方回本人,则做过赫连屈丐的中书侍郎。胡方回博览群书,文采斐然,曾经为赫连屈丐撰写了《统万城铭》、《蛇祠碑》等文章,在当时很有名气。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打败赫连昌后,胡方回归顺了北魏。他很有才华,但一开始并没有被朝廷赏识。后来他做了北镇司马,为镇上写奏章歌功颂德,太武帝看了之后非常赞赏,询问是谁写的。得知是胡方回所作后,便召他为中书博士,并赐给他临泾子的爵位。之后又升任侍郎,和太子少傅游雅等人一起修订律法。司徒崔浩以及当时的朝中大臣,都很器重他。胡方回为人清廉,坚持自己的操守,最终寿终正寝。
胡方回的儿子胡始昌,也是个品德高尚的人,继承了父亲的优秀品质,做过南部主书。他的儿子胡丑孙,做过中书学生、秘书郎、中散大夫。他们家世代不经商,家境十分贫寒。兄弟们都英年早逝。
胡叟,字伦许,是安定临泾人。他家世显赫,是西夏的名门望族。胡叟从小聪明过人,十三岁就能辨析疑难,解释道理,在乡里很有名气。他领悟到的东西,跟成年人讨论,很少有人能驳倒他。他学习不用老师教导,朋友劝他找个老师,他说:“先圣的言论,精妙绝伦的,只有《易经》吧?即使是《易经》,我也觉得只能理解一半。现在那些腐儒,只会粗略地分辨阴阳刚柔的位置,哪里能探究到深奥的奥秘呢?追寻大道,这在现在是不可能的了。” 后来他广泛阅读各种书籍,一遍遍地看,都能背诵下来。他喜欢写作,既能写出典雅的文章,又能写出通俗易懂的文字。
因为姚秦政权快要衰亡了,他就去了长安观察社会风气,隐姓埋名,生怕被人认出来。当时京兆尹韦祖思,虽然读过一些典籍,却很轻视同辈人,知道胡叟来了,就把他召见。韦祖思待人接物很随便,对胡叟不够重视,胡叟跟他随便聊了几句就拂袖而去。韦祖思硬要留他,说:“我正想和你讨论一下天人之际的问题,你怎么这么快就走了呢?”胡叟回答说:“讨论天人之际的人,早就死了。咱们才刚认识,你怎么这么夸夸其谈呢?”说完就起身离开了。回到住处后,他写了一篇评论韦氏和杜氏两族的文章,一夜之间就完成了,那时他才十八岁。文章既符合史实,又切合当时的时事,而且没有一句庸俗之语。人们都惊叹他的才华,也害怕他的笔杆子。这篇文章至今还在流传,人们拿它来当笑谈。
胡叟孤身漂泊,生活困苦,没有找到仕途,于是去了汉中。刘义隆时期梁州刺史、秦州刺史冯翊吉翰,认为胡叟是个有才华的人,对他很尊重。给了胡叟一个低级的官职,但这并不符合他的抱负。不久,吉翰调任益州,胡叟跟着去了蜀地,受到很多名士的推崇。当时蜀地的和尚法成,聚集了将近一千个僧人,铸造一尊丈六高的金像。刘义隆讨厌他们聚众,打算严惩他们。胡叟听说后,立刻赶到丹阳,为法成说好话,最终使法成免于一死。然后又回到了蜀地。法成非常感激他,送给他很多珍贵的宝物,价值一千多匹布。胡叟对法成说:“萧何那样的人物,尚且能放弃珍贵的明珠,我仅仅是为他求情,要钱财做什么呢?” 所以他什么也没接受。
我在益州待了五六年的时间,最北边到了杨难当,然后往西到了沮渠,牧犍根本没把我当回事儿。我本来也没想依附他,就写了首诗给我的朋友,广平的程伯达看。诗的大概意思是:“一群狗对着新来的客人狂吠,小人暗中排挤宾客。正直的路已经被堵死了,弯曲的小路也不是我该走的。我仰慕卫国人祝鮀,又同情楚国人屈原。有什么办法能表达我的忧愁呢?只能把我的心事寄托在书信里,托付给您这位仁义的朋友。” 程伯达看完诗后,对我说:“凉州虽然地处边疆,但自从张氏(指张掖郡)以来,一直都有着汉人的文化风气。现在朝廷的规章制度也没有什么缺失,您为什么还要效仿祝鮀和屈原呢?”
我说:“古人说过:君子听到鼓声,就会想到打仗的士兵。现在皇上虽然接受了正朔(指朝廷的正统),但还不够纯正;他虽然崇尚仁义,但还没有完全做到;地方偏僻落后,却僭越使用尊贵的称号。做小事却想干大事,能这样吗?徐偃王当年退兵,所以才能全身而退。我早就想投奔魏国了,现在暂时和你分别,并不是要长久分离。” 过了一年多,牧犍被击败投降了。我早就先回国了,朝廷因为我识时务,就封我为虎威将军,赐我始复男的爵位。我在密云安家,住着茅草屋,铺着草席,只用喝酒来消遣。我对我的朋友金城宗舒说:“我现在的生活,好像比焦仲卿还要好,我的志向已经实现了,可以谢幕了。”后来朝廷征召我入朝,我谢恩,并献上了一首诗。高宗皇帝曾经召见我和宗舒,让我们一起起草讨伐刘骏和蠕蠕的檄文。宗舒写的不如我,后来他就回家了。
这位老人家不务正业,经常又饿又穷,但他一点也不觉得丢人。他收养了一个孩子,给他取名叫螟蛉,靠着这个孩子养活自己。每次去达官贵人的府邸,他总是骑着一头瘦弱的老牛,穿着破旧的皮裤和布衫。他带着一个布口袋,能装个三四斗粮食,吃饱喝足后,就把剩下的肉饼都给螟蛉。看见那些车马豪华、衣着光鲜的人,他根本看不上眼。尚书李敷曾经送给他钱财,他一样都没要。
一开始,老人家第一次见到高允的时候,就说:“吴起和郑袖的交往,以细麻布和白绢作为美好的谈资;我与你的交往,以粗布和皮革为隐秘的礼物。以此来看,彼此之间没有什么可羞愧的。”在高允的府邸,老人家见到了中书侍郎赵郡李璨,李璨穿着打扮非常华丽,而老人家年老体弱,穿着粗布衣服,李璨有点轻视他。老人家对李璨说:“老夫现在要是答应你,脱下身上的裤子和帽子,你打算怎么办呢?”这是在讽刺李璨只注重外表光鲜。李璨吓得脸色都变了。
老人家从小父母双亡,每当说起父母,就会泪流满面,像个小孩子一样哭喊。到了春秋祭祀的时候,他总是先准备好美酒佳肴,然后邀请他认识的广宁常顺阳、冯翊田文宗、上谷侯法俊这些人,带着酒壶酒杯,到城外僻静的地方,摆好祭品祭拜,尽到孝心的责任。当时敦煌的汜潜,家里酿酒很好,每逢节日,都会送一壶酒给老人家。著作佐郎博陵许赤虎、河东裴定宗等人对汜潜说:“你这样反复送礼,也太过了吧。你对这位老人家这么好,怎么这么坚持呢?”汜潜说:“我总是送酒给他祭祀,是因为他总是那么孝顺啊。”人们都认为汜潜是个君子。顺阳等人这几个孩子,都受到老人家教诲和鼓励,后来都成了有文化的人。
高闾曾经去他家拜访,正好碰上这位老人穿着粗布短衫,扛着柴火从田里回家。老人就地取材,亲手做了些粗茶淡饭款待高闾,酒是浊酒,菜是素菜。他家的房子又破又小,田地也少得可怜,但饭菜却做得干净精致,调味也很好。高闾还看到他家的两个妾室,年纪都大了,还都瘸腿或眼睛瞎了,衣服也破破烂烂的。高闾看到他家这么穷,就送了他十几匹布,老人也没推辞。后来高闾写了篇《宣命赋》,这位老人还特意为它写了序言。当地的人都敬仰老人的德行,每年都会送些麻布、粮食给他,老人收到后就分给别人,家里从来没攒下什么钱。八十岁的时候,老人去世了。
这位老人的原配妻子是敦煌人宋氏,早年去世了,也没有留下儿子。后来收养的孩子也都夭折了,最终绝了后。老人去世后,家里没有人操办后事,是胡始昌把他迎回家中安葬,就葬在他原来的墓地旁边。胡始昌还让自己的弟弟继承了老人的爵位,恢复了男爵,还被封为虎威将军。这位老人和胡始昌虽然都是宗室,但性格差异很大,关系也不好。老人活着的时候,他们来往很少,可老人去世后,胡始昌却厚葬了他,有人说这未必是真情实感,可能是为了谋求利益和官职。
宋繇,字体业,是敦煌人。他的曾祖配、祖父悌,几代都在张轨的后代手下做官。他父亲宋僚,是张玄靓手下的龙骧将军、武兴太守。宋繇出生后不久,他父亲就被张邕杀害了。五岁的时候,宋繇又失去了母亲,他侍奉伯母张氏,以孝顺闻名。八岁的时候,伯母也去世了,宋繇守丧期间,礼节做得非常周到。宋繇从小就有志向,曾经感慨地对妹夫张彦说:“我们家门户败落了,重振家业的担子落在我身上,我不奋发图强,怎么能继承祖业呢?”于是,他就跟着张彦去了酒泉,拜师学习,闭门读书,日夜不懈,广泛学习经史子集,各种典籍他都通读过。
吕光当政的时候,宋繇被举荐为秀才,做了郎中。后来,他投奔了段业,段业任命他为中散、常侍。宋繇觉得段业没有远大的政治眼光,于是又投奔了李暠,后来官至高位。他家里一直没有积蓄,非常喜欢儒学,即使在战乱时期,他也没有停止学习和讲学。每当听说有儒士来访,他总是放下手中的事情,亲自出门迎接,甚至推迟政务,与他们一起探讨经籍。宋繇为人非常果断,处理政务也很迅速,从没有耽误过事情。
沮渠蒙逊攻下酒泉后,在繇的家里找到了几千本书,还有几十斛的粮食和盐。蒙逊感叹道:“我不高兴打败李歆,却高兴得到了宋繇啊!”于是他任命宋繇为尚书吏部郎中,负责选拔官员。蒙逊临死前,把儿子牧犍托付给宋繇。牧犍任命宋繇为左丞,并让他护送自己的妹妹兴平公主去京城。北魏世祖皇帝任命宋繇为河西王右丞相,赐爵清水公,并加封为安远将军。北魏世祖平定凉州后,宋繇跟随牧犍到了京城。宋繇去世后,谥号为恭。
他的长子宋岩继承了爵位,爵位改为了西平侯。宋岩的儿子宋荫,官至中书议郎、乐安王范从事中郎。去世后,追赠辅国将军、咸阳太守。宋荫的儿子宋超,担任尚书度支郎。宋超的弟弟宋稚,字季预,师从安邑的李绍伯学习经史子集。宋稚为人清廉严谨,管理家务如同官府一般。北魏太和年间,他被任命为司徒属官。后来因制度规定降职,被任命为西中府户曹参军,之后又调任并州城阳王鸾城局参军。景明二年,他被任命为白水县令。他在白水县任职十一年,深得民心。后来升迁为青州渤海太守。正光三年去世。他的儿子宋游道,在武定年间担任太尉长史。
张湛,字子然,又字仲玄,是敦煌人,是魏国执金吾张恭的九世孙。张湛年轻时就在凉州地区成名,他喜好学习,能写文章,并且胸怀大志。他曾在沮渠蒙逊手下担任黄门侍郎、兵部尚书。凉州平定后,他来到京城,当时已经五十多岁了,朝廷赐给他南浦男的爵位,并加封为宁远将军。司徒崔浩赏识他并对他很尊重。崔浩注《易经》时,在序言中写道:“国家平定河西地区,敦煌的张湛、金城的宗钦、武威的段承根这三个人都是儒者,都有杰出的才能,在西州享有盛名。他们经常与我一起讨论《易经》,我用《左传》中的卦辞来解释,于是我们互相鼓励,共同注解。所以,我利用早朝后的闲暇时间,来注解它。”可见张湛当时的名声有多大。张湛到京城后,家里非常贫困,生活困顿,但他操守却丝毫不受影响,崔浩经常接济他的衣食。每年张湛都赠送诗歌颂扬崔浩,崔浩也经常给予回赠。后来崔浩被杀,张湛害怕,于是把所有的诗歌都烧掉了。
我哥哥怀义,为人清闲,很有才华和能力。母亲去世后,他悲痛过度,哀伤之情超过常人。虽然服丧期已过,但他仍然坚持吃粗茶淡饭,生活简朴。后来,他在担任征西参军期间去世了。他的长子广平,当上了高平县令。
宗钦,字景若,是金城人。他父亲燮,字文友,曾担任吕光政权的太常卿。宗钦从小就爱好学习,很有儒者的风范,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名声远扬河右地区。他曾在沮渠蒙逊手下做过中书郎和世子洗马。宗钦曾经上书献给太子一篇《东宫侍臣箴》,文中写道:“恢恢玄古,悠悠生民。五才迭用,经叙彝伦。匡父维子,弼君伊臣。颠而能扶,屈而能申。昔在上圣,妙鉴厥趣。不曰我明,而乖其度。不曰我新,而忽其故。如彼在泉,临深是惧。如彼覆车,望途改步。是以令问宣流,英风远布。及于三季,道丧纯迁。桀起琼台,纣菁糟山。周灭妖姒,羿丧以田。险诐蔽其耳目,郑卫陈于其前。怙才肆虐,异端是缠。岂伊害身,厥胤歼焉。茫茫禹迹,画为九区。昆虫鸟兽,各有巢居。云歌唐后,垂横美虞。疏网改祝,殷道攸敷。龙盘应德,隋蛇衔珠。勿谓无心,识命不殊。勿谓理绝,千载同符。爰在子桓,灵数攸臻。仪形徐阮,左右刘陈。披文采友,叩典问津。用能重离袭曜,魏鼎维新。于昭储后,运应玄箓。夕惕乾乾,虚衿远属。外抚幽荒,内怀茕独。犹惧思不逮远,明不遐烛。君有诤臣,庭立谤木。本枝克昌,永符天禄。微臣作箴,敢告在仆。”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宗钦写了一篇谏言给太子,告诫他为人君要虚心纳谏,要学习古代圣贤的治国之道,避免重蹈覆辙,要广纳贤才,才能使国家兴盛,子孙后代才能昌盛。 他引经据典,用古代的例子来警示太子,希望太子能够吸取教训,励精图治。 整篇箴言充满了忠君爱国的赤诚之心。
世祖平凉州打胜仗后,回朝了,皇上给他封了个“卧树男”的爵位,还让他当了鹰扬将军,又让他做了著作郎。皇上还给他写了封信,信里说:“以前朝廷还没强大起来的时候,各地的风俗习惯都不一样,天下各地隔绝不通,大家都没法好好相处,我一直想着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这个愿望想了很久。现在老天爷终于让我如愿以偿,让你来到京城了。你的才能虽然比不上季札,但对我的忠诚却比得上孙乔;你的品德虽然比不上程颐,但我们的友情却像初次见面就十分投缘那样深厚。像你这样的人才,我等了很久才遇到啊!可是,因为公务繁忙,我们没时间好好聊聊,我只能住在简陋的宫殿里,心里真是感慨万千啊!我虽然才疏学浅,但还是斗胆写了几首诗给你。像你我这样忘年之交的谈话,以及你留下的教诲,即使是庄子也会推崇备至,但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我对你的敬爱之情很深,希望我们能经常保持联系,用彼此的友谊来消除我内心的吝啬和自卑。我希望你能像凤凰一样,用你的才华照亮那些蒙昧无知的人,像连城璧一样,让那些粗陋的东西黯然失色,这才是我的期望啊!”
皇上还写了十首诗,诗是这样的:
“嵬峨恒岭,滉瀁沧溟。山挺其和,水耀其精。启兹令族,应期诞生。华冠众彦,伟迈群英。(其一)于穆吾子,含贞藉茂。如彼松竹,陵霜擢秀。味老思冲,玩易体复。戢翼九皋,声溢宇宙。(其二)我皇龙兴,重离叠映。刚德外彰,柔明内镜。乾象奄气,坤厚山竞。风无殊音,俗无异径。(其三)经纬曰文,著述曰史。斟酌九流,错综幽旨。帝用酬谘,明发虚拟。广辟四门,披延髦士。(其四)尔应其求,翰飞东观。口吐琼音,手挥霄翰。弹毫珠零,落纸锦粲。坟无疑割,典无滞泮。(其五)山降则谦,含柔为信。林崇日渐,明升斯进。有邈夫子,兼兹四慎。弱而难胜,通而不峻。(其六)南、董邈矣,史功不申。固倾佞窦,雄秽美新。迁以陵腐,邕由卓泯。时无逸勒,路盈摧轮。(其七)尹佚谟周,孔、明述鲁。抑扬群致,宪章三五。昂昂高生,纂我遐武。勿谓古今,建规易矩。(其八)自昔索居,沉沦西藩。风马既殊,标榜莫缘。开通有运,暗遇当年。披衿暂面,定交一言。(其九)谘疑秘省,访滞京都。水镜叔度,洗吝田苏。望仪神婉,即象心虚。悟言礼乐,采研诗书。(其十)履霜悼迁,抚节感变。嗟我年迈,迅逾激电。进乏由赐,退非回宪。素发掩玄,枯颜落蒨。(其十一)文以会友,友由知己。诗以明言,言以通理。盻坎迷流,觌艮暗止。伊尔虬光,四鳞曲水。”
皇上这封信写得可真好啊,既表达了对高允的欣赏和重视,又阐述了自己对人才的渴求和对国家未来的期许。 信里还提到了很多历史人物,可见皇上也是个饱读诗书的人。 最后那几句诗,更是把君臣之间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感动。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其十二)”后面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我收到你的信了,好久没联系了,真是抱歉。自从上次见面后,一直想找个机会好好聊聊,今天总算有机会了。你总是那么关心我,还经常鼓励我,你的好意我全都记在心里。
我从小资质平庸,长大后也没什么成就,全靠大家的帮助和提携才能走到今天。你对我的赞扬实在太多了,我实在承受不起。你送我的礼物,我早就想回礼了,但是我实在才疏学浅,不知道怎么表达我的感激之情,所以拖到现在。现在我写了一首诗,虽然表达得不好,但请你理解我的心意。
诗曰:“汤汤流汉,蔼蔼南都。载称多士,载耀灵珠。邈矣高族,世记丹图。启基郢城,振彩凉区。(其一)吾生朗到,诞发英风。绍熙前绪,奕世克隆。方圆备体,淑德斯融。望倾群俊,响骇华戎。(其二)响骇伊何?金声允著。匡赞西藩,拯厥时务。肃志琴书,恬心初素。潜思渊渟,秀藻云布。(其三)上天降命,祚钟有代。协耀紫宸,与乾作配。仁迈春阳,功隆覆载。招延隐叟,永贻大赉。(其四)伊余栎散,才至庸微。遭缘幸会,忝与枢机。窃名华省,厕足丹墀。愧无萤烛,少益天晖。(其五)明升非谕,信渐难兼。体卑处下,岂曰能谦。进不弘道,退失渊潜。既惭朱阙,亦愧闾阎。(其六)史、班称达,杨、蔡致深。负荷典策,载蹈于心。四辙同轨,覆车相寻。敬承嘉诲,永佩明箴。(其七)远思古贤,内寻诸己。仰谢丘明,长揖南史。遐武虽存,高踪难拟。夙兴夕惕,岂获恬止。(其八)世之圮矣,灵运未通。风马殊隔,区域异封。有怀西望,路险莫从。王泽远洒,九服来同。(其九)在昔平吴,二陆称宝。今也克凉,吾生独矫。道映儒林,义为群表。我思与之,均于纻缟。(其十)仁乏田苏,量非叔度。韩生属降,林宗仍顾。千载旷游,遘兹一遇。藻咏风流,鄙心已悟。(其十一)年时迅迈,物我俱逝。任之斯通,拥之则滞。结驷贻尘,屡空亦敝。两间可守,安有回、赐。(其十二)诗以言志,志以表丹。慨哉刎颈,义已中残。虽曰不敏,请事金兰。尔其励之,无忘岁寒。”
这首诗表达了我的一些想法,希望你不要介意我的拙劣之作。
后来,崔浩被杀,我也因此被赐死了。我在河西的时候,写过一本《蒙逊记》,一共十卷,不过没什么值得称道的。
弟弟舒,字景太,在库部当了个郎中。他和哥哥一起回国,被封为句町男,还加了个威远将军的官衔。名气比哥哥稍微逊色一些,后代子孙也都渐渐没落了。
段承根,是武威姑臧人,自己说是汉朝太尉段颎的九世孙。他父亲段晖,字长祚,个子很高,足足有八尺多,拜欧阳汤为师,欧阳汤非常器重他。曾经有个小孩儿,和段晖志趣相投,一起学习。两年后,小孩儿要回家了,向段晖要马。段晖就开玩笑地做了个木马给他。小孩儿特别高兴,感谢段晖说:“我是太山府的君子,奉命来游学的,现在要回去了。您厚待于我,我没有什么可以报答您的。您将来一定会做到常伯的高位,还会被封侯。这可不是什么报答,只是预祝您一切顺利。”说完,就骑着木马腾空飞走了。段晖这才意识到自己将来一定会发达。后来,乞伏炽磐任命段晖为辅国大将军、凉州刺史、御史大夫、西海侯。炽磐的儿子乞伏暮末继位后,国家政局混乱,段晖父子逃到了吐谷浑的暮璝那里,暮璝后来归顺了朝廷,段晖和段承根就一起回到了北魏。魏世祖早就听说过段晖的大名,很看重他,把他当做上宾看待。后来段晖跟随世祖到了长安,有人告发段晖想逃跑,跑到南方去。世祖问:“你怎么知道?”告密的人说:“段晖把金子藏在马鞍里,他要是不想逃跑,怎么会这样呢?”世祖暗中派人查看,果然像告密人说的那样,就把段晖在集市上斩了头,尸体还暴晒了好几天。当时有个儒生,京兆人林白奴,敬佩段晖的品德,晚上偷偷地把他的尸体偷出来,埋在一口枯井里。段晖的女儿嫁给了敦煌张家,很久以后才听说这件事,就跑到长安把父亲的遗体收殓安葬了。
承根这小子,学习能力强,口才又好,脑袋瓜子灵活得很,就是有点不着调,做什么事都虎头蛇尾的。司徒崔浩一眼就看中了他,觉得这小子有才华,能干笔头活,就向皇帝世祖推荐他,让他当了著作郎,还让他跟其他官员一起办公。当时大家都觉得他文章写得好,但人品嘛……就有点一言难尽了。
敦煌公李宝特别欣赏他,对他特别好。承根还专门写了一首诗送给李宝,诗里写道:
“世道衰陵,淳风殆缅。衢交问鼎,路盈访玺。徇竞争驰,天机莫践。不有真宰,榛棘谁揃。(其一)于皇我后,重明袭焕。文以息烦,武以静乱。剖蚌求珍,搜岩采干。野无投纶,朝盈逸翰。(其二)自昔凉季,林焚渊涸。矫矫公子,鳞羽靡托。灵慧虽奋,祅氛未廓。凤戢崐丘,龙潜玄漠。(其三)数不常扰,艰极则夷。奋翼幽裔,翰飞京师。珥蝉紫闼,杖节方畿。弼我王度,庶绩缉熙。(其四)自余幽沦,眷参旧契。庶庇余光,优游卒岁。忻路未淹,离辔已际。顾难分歧,载张载继。(其五)闻诸交旧,累圣叠曜。淳源虽漓,民怀余劭。思乐哲人,静以镇躁。蔼彼繁音,和此清调。(其六)询下曰文,辨讦曰明。化由礼治,政以宽成。勉崇仁教,播德简刑。倾首景风,迟闻休声。(其七)”
后来崔浩被杀头了,承根也跟着一起被牵连死了,真是让人唏嘘。不过,承根的外孙,一个叫张令言的家伙,当着长水校尉,长得高大威猛,留着漂亮的胡子,说话做事都挺有气度的,不像个普通的武将。当时有名的士大夫李琰之、李神俊都夸他不错。
阚骃,字玄阴,敦煌人。他祖上阚倞,在西域很有名气。他父亲阚玖,是当时有名的才子,做到会稽县令这么高的官位。
阚骃知识渊博,精通经史子集,记忆力超群,只要看过一遍,就能背诵下来。当时的人都说他是个书呆子,没日没夜地读书。他还给王朗的《易传》做注解,很多学者都靠他的注解来学习《易经》。他还写了《十三州志》这本书,流传于世。
蒙逊非常器重他,经常让他在身边侍奉,并向他请教治国安邦的策略。后来,阚骃被任命为秘书考课郎中,手下管辖着三十个文书,负责校对整理经籍典籍,还刊定了三千多卷诸子百家的书籍。之后又升官为奉车都尉。
牧犍对他更加器重,提拔他做了大行,后来又升任尚书。姑臧平定后,乐平王丕镇守凉州,把他招为从事中郎。乐平王去世后,阚骃回到京城。他家里非常贫穷,常常吃不饱穿不暖。他饭量很大,一顿饭要吃三升米才能吃饱。最后,他去世了,也没有留下子嗣。
刘昞,字延明,也是敦煌人。他父亲刘宝,字子玉,因为精通儒学而闻名。刘昞十四岁的时候,就跟着博士郭瑀学习。当时郭瑀的学生有五百多人,真正精通经学的只有八十多人。
郭瑀有个女儿刚及笄,想找个好女婿,心里早就看中了刘昞。于是,郭瑀特意在座位前另设了一席,对众弟子说:“我有一个女儿,年纪也大了,想给她找个好女婿。谁敢坐到这个座位上,我就把女儿嫁给他!”
刘昞立刻起身,走到座位上坐下,神情庄重严肃地说:“我听说先生想找个好女婿,我就是那个人!”郭瑀很高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话说,昞老先生隐居在酒泉,对州郡的征召置之不理,但他门下学生却有五百多人。后来李暠私下里征召他,让他担任儒林祭酒和从事中郎。李暠这个人特别喜欢典籍,书上破损的地方都亲自修补,昞老先生就在他身边侍奉着,主动请缨帮李暠做这些事。李暠说:“我亲自修补这些书,是为了让大家重视这些典籍。我和你一起做这件事,就像诸葛亮辅佐刘备一样啊!”后来,昞老先生升迁为抚夷护军,虽然政务繁忙,但他手不释卷。李暠又说:“你注记典籍,竟然连白天都用蜡烛照明。白天尚且如此,晚上难道就不能休息一下吗?”昞老先生回答说:“早晨听到真理,晚上就死了也心甘情愿,哪里还顾得上自己年纪大了呢?孔圣人也是这样说的,我昞某人算什么,岂敢不这样努力?” 昞老先生觉得《史记》、《汉书》、《后汉书》篇幅太长,于是就编写了《略记》一百三十篇,八十四卷;还写了《凉书》十卷,《敦煌实录》二十卷,《方言》三卷,《靖恭堂铭》一卷,并且注解了《周易》、《韩非子》、《人物志》、《黄石公三略》,这些著作都在当时广为流传。
蒙逊平定酒泉后,任命昞老先生为秘书郎,专门负责注记典籍的工作。他在西苑建造了陆沉观,亲自前往祭祀,人们称他为“玄处先生”,他的学生也有好几百人,每月都有人送羊酒给他。牧犍尊他为国师,亲自拜访他,还命令官员以下的人都必须面向北方听他讲学。当时同郡的索敞、阴兴担任他的助教,他们也因为文学才华被举荐,每次来拜见他都穿着整洁的衣服。
等到北魏世祖平定凉州后,凉州的百姓都往东迁徙,世祖听说过昞老先生的大名,就让他担任乐平王从事中郎。世祖下令,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可以留在本地,由一个儿子赡养。那时昞老先生已经年纪很大了,住在姑臧。一年后,他思念家乡,就返回凉州,走到凉州西边四百里处的韭谷窟时,因病去世了。昞老先生有六个儿子:长子僧衍,早夭;次子仲礼,留在乡下;三子字仲,四子贰归,五子归仁,都迁到了代京。后来他们分别被分到各个州县,成为普通百姓。归仁有两个儿子,长子买奴,次子显宗。
公元465年,尚书李冲上奏说:“昞(bǐng)在河西地区是有名的大学问家,可是他的子孙现在却生活困苦,没有官职俸禄,像这样贤人的后代,应该得到特别的优待。”于是,就给昞的一个孙子安排了个郢州云阳县令的职位。
公元478年,太保崔光上奏说:“我听说,最高的境界是立德,其次是立功、立言。死后名垂青史,这是古往今来的贤者所追求的;爱惜人才就像爱惜树木一样,这是自古以来就受到赞扬的。乐平王从事中郎刘昞,在凉州地区成就一番事业,留下了很多著作,他的文章写得非常好,值得一看。即使他有什么过错,也应该宽恕他的子孙几代;更何况他的子孙们离他去世的时间并不久远,却一直沦为低贱的官吏,没有得到任何优待,这真是让读书人都感到惋惜。我担任史官,冒昧地向您禀报此事,请求您下令尚书部门仔细审查,免除他们繁重的徭役,以此来彰显朝廷推崇贤良、继承先贤遗志的决心,教化百姓,端正社会风气,就靠这个了。” 四年六月,皇帝下诏说:“刘昞的德行超过前代,是儒学大师,太保崔光提出的建议,非常符合劝导向善的道理。他的孙子等三家,特许免除徭役。”河西人都为此感到光荣。
赵柔,字元顺,是金城人。年轻时就因为德行和学问在河西地区出了名。沮渠牧犍当政的时候,赵柔担任金部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平定凉州后,赵柔被迁到京城。高宗拓跋晃即位后,任命他为著作郎。后来因为屡立战功,被外放到河内做太守,非常仁慈爱民。赵柔曾经在路上捡到别人遗失的金珠一串,价值几百贯钱,他立刻找到失主把金珠还了回去。后来有人送给他几百枚铁铧(huá),赵柔和他儿子善明拿到市场上去卖。有人向赵柔买铁铧,想要用二十匹绢来换。有个商人知道这价格低,就给了赵柔三十匹绢,善明想收下。赵柔说:“跟人做买卖,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怎么能因为一点小利而改变主意呢?”于是就收了商人的三十匹绢。达官显贵们听说这件事后,都对他非常敬佩。他为人诚实守信,都是这种作风。陇西王源贺领悟佛经的深奥含义,创作了《祗洹精舍图偈》六卷,赵柔为它作注解,都切合佛经的要义,受到当时著名僧人的推崇。他还撰写碑文和赞文,在当时广为流传。
他的儿子赵默,字冲明,担任武威太守。
索敞,字巨振,是敦煌人。他给刘昞当助手,特别认真钻研经典书籍,把刘昞的学问完全继承下来了。凉州平定后,他来到京城,凭借深厚的儒学功底被朝廷选中,当上了中书博士。他教书特别认真负责,为人严肃又很有礼貌。京城的达官贵人家的子弟,都很敬畏他,对他也很感激,受益匪浅。后来有很多人都当上了朝廷高官,甚至做到尚书、州牧这些职位,他们都是索敞的学生。索敞一共教书十多年。因为《丧服》的章节散落在不同的篇章里,索敞就整理编纂成了一本《丧服要记》。他写的《名字论》很多内容都没流传下来。后来他被任命为扶风太守,在任期间生活清廉,没多久就去世了。他以前的学生们一起为他上书请求朝廷褒奖,朝廷下诏追赠他平南将军、凉州刺史的称号,并赐谥号为“献”。
索敞的儿子叫索僧养,做过中书议郎和京兆太守。索僧养的儿子叫索演贵,做过征东府参军。索演贵的儿子叫索怀真,字公道,武定年间做过侍御史。
一开始,索敞还在地方的时候,和老乡阴世隆关系很好,两人都是很有才华的人。后来阴世隆到了京城,因为犯了罪被流放到和龙;到了上谷,因为各种原因走投无路,被当地人徐能欺压,沦为了奴隶。五年后,索敞正好路过上谷,碰见了阴世隆,听说了他的遭遇,两人抱头痛哭,依依惜别。索敞就帮他申诉,最终让他免除了奴隶身份。阴世隆的儿子阴孟贵,特别孝顺,每天下地干活,早起拜见父亲,晚上回来也一样。乡里人都很敬佩他孝顺父母。
阴仲达,是武威姑臧人。他的祖父阴训,字处道,在李暠手下做过武威太守。他父亲阴华,字季文,做过姑臧县令。阴仲达年轻的时候就因为文学才华出名了。北魏太武帝平定凉州后,把他们迁到了都城附近。司徒崔浩向朝廷推荐阴仲达和段承根,说他们俩都是凉州有才华的人,应该一起修撰国史。于是他们都被任命为秘书著作郎。后来阴仲达去世了。
阴华的另一个儿子阴周达,做过徐州平南司马和泰山太守。
周达子,小名虎头,从小就喜欢音乐,又崇尚武事。他一开始是高祖皇帝身边的小官,后来被封为奉朝请,之后又到广平王手下当国常侍。周达子为人正直,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深受广平王的喜爱。后来他又升任司空法曹、太尉中兵参军,之后又当了汝南王的郎中令,依然很受器重。慢慢地,他升迁为龙骧将军、骁骑将军、豫州都督,镇守悬瓠。孝庄皇帝在位后期,周达子被任命为左将军,代理豫州刺史。当时代理豫州刺史的元崇礼被朝廷召回,听说尔朱兆攻入洛阳,就杀了周达子,自己篡夺了豫州刺史的职位。后来,朝廷追赠周达子为平南将军、凉州刺史。
周达子的侄子道方,性格温和儒雅,博览群书,深受李神俊的赏识。李神俊当时是前将军、荆州刺史,他把道方请到自己府里当长流参军。有一次,李神俊派道方去见当时在雍州任刺史的萧纲,商讨边境事务。道方沉稳大气,谈吐不凡,给萧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光年间,萧纲派他的部将曹义宗等人去骚扰边境蛮族,李神俊让道方去新野传达军令,处理军事事务。结果在路上被土匪抓了,被送给了曹义宗,曹义宗又把他送到襄阳,最后又送到了萧衍那里,被关押在尚方。孝昌年间,道方才得以回到北魏。回国后,他被任命为奉朝请,后来升任员外散骑侍郎。孝庄初年,他升任尚书左民郎中,负责修撰《起居注》。永安二年,朝廷派道方和仪曹郎中王元旭出使萧衍。到了南兖州,朝廷又下令把他们召回。之后,道方又升任安东将军、光禄大夫,兼任右民郎中。太昌初年,道方去世,年仅四十二岁。人们都为他惋惜,朝廷追赠他为抚军将军、荆州刺史。
史臣评论说:赵逸等人精通经史,才华出众,名声远播,在动荡的时代里,依然能够脱颖而出。这说明人不能没有才能啊!至于胡叟,他在显赫和失意之间都能安然自若,也是一位非常特殊的人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