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元,字苟仁,是代郡人。他家世代都是豪门望族。他爸爸尉目斤,英勇善战,当时非常有名。

在泰常年间,尉目斤当上了前将军,参与平定了虎牢之战,立了不少战功,后来被任命为中山太守。尉元十九岁的时候,就因为箭术高超而闻名。

后来,尉元被任命为虎贲中郎将,之后又升迁为羽林中郎将。他为人谨慎小心,恭敬肃穆,从不懈怠,深得领导赏识。

世祖皇帝欣赏他宽厚温和、仪表堂堂的气质,逐渐提拔他做了驾部给事中。 一次皇帝到海边巡幸,尉元也跟着去了,皇帝赏赐他富城男的爵位,还加封他为宁远将军。

和平年间,尉元升迁为北部尚书,又加封散骑常侍,爵位也升为了太昌侯,还被任命为冠军将军。

天安元年,薛安都投降了我们,请求我们派兵支援。皇上任命元帅你为使持节、都督东道诸军事、镇南大将军、博陵公,和城阳公孔伯恭一起前去救援。刘彧的东平太守、无盐戍主申纂假装投降。元帅你识破了他的诡计,表面上接受了他的投降,暗地里却严加防备。刘彧的兖州刺史毕众敬又派东平太守章仇剽来投降,元帅你也收下了他。

于是大军迅速前进,敌将周凯听到我们的军号就逃跑了。刘彧派张永、沈攸之等人率领军队攻打薛安都,并在下磕驻扎下来。张永又派羽林监王穆之率领五千士兵在武原守卫辎重,龙骧将军谢善居率领两千士兵驻守吕梁,散骑侍郎张引率领两千士兵驻守茱萸,负责督运军粮,供应军队的物资。薛安都出城拜见元帅你,按照皇上的旨意,你任命他为徐州刺史。然后你派中书侍郎高闾、李璨等人和薛安都一起回城,又留下孔伯恭率领两千精兵,负责安抚城内外,之后你才进入彭城。

你认为张永占据险要之地,攻守兼备,担心士兵伤亡太大。于是你命令薛安都和李璨等人坚守城池,自己率领精锐部队在外围佯攻,分兵攻打吕梁,切断他们的粮道。谢善居逃到茱萸,又和张引一起逃往武原。你派骑兵追击,斩杀敌军八百多人。武原城里被困的敌军还有八千多人,顽强抵抗。你亲自披甲上阵,四面围攻,攻破了王穆之的外营,杀伤大半敌军,缴获了五百多辆辎重车,用来供应彭城各军的物资。然后你收兵缓战,给他们留出逃跑的道路。王穆之率领残兵败将逃到张永那里。张永军心涣散,士气低落,你乘胜追击,包围了他们,攻打他们的南门,张永于是弃城夜逃。孔伯恭、薛安都乘势追击,当时正下着大雪,泗水结冰,张永弃船逃跑。

你预料到张永一定会逃跑,亲自率领大军,拦截他的去路,南北夹击,在吕梁东面大败敌军。斩杀敌军数万人,追击六十多里,死者遍地,手脚冻断的士兵占了八九成。活捉了刘彧的使持节、都督梁南北秦三州诸军事、梁秦二州刺史、宁朔将军、益阳县开国侯垣恭祖;龙骧将军、羽林监沈承伯等人。张永、沈攸之轻骑逃脱。缴获的船只、车辆、军资器械不计其数。刘彧的东徐州刺史张谠坚守城池,徐州刺史王玄载坚守下邳,辅国将军、兖州刺史樊昌侯王整,龙骧将军、兰陵太守桓忻驱赶掠夺附近百姓,加强防御。你派人去劝降,张谠和青州刺史沈文秀等人纷纷派使者表示愿意归顺,王整、桓忻也投降了。

元帅说:“彭城仓库空空如也,老百姓都饿肚子了,我想从冀州、相州、济州、兖州调运粮食,用张永扔下的九百艘船,沿着运河运过来,就能救济百姓了。”皇上同意了。他又上奏,请求分兵驻守,进一步平定青州和冀州。

元帅又上奏说:“彭城是贼寇的重要据点,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坚固的防御,就守不住。如果我们储备充足的粮食,加强戍守,就算刘彧带着全部军队来打,也不敢打淮北的主意。这是很自然的道理。”皇上说:“等后方军队到了再说,看看情况再决定怎么防守。青州和冀州已经派兵增援了,等他们攻克之后,再运送军粮。”

元帅又上奏说:“我奉命出征,经历了春夏秋冬,既没有像邓艾那样速战速决的功劳,也没有像羊祜那样保境安民的策略,虽然淮河和岱山地区暂时安定了,但老百姓心里还不踏实。我能力有限,现在担任要职,如果有什么建议,我必须上报。我之前上奏说要先消灭下邳的水陆部队,多次派兵讨伐,但还没能拿下。彭城、下邳虽然表面上投降了,但城里的人,本来就住在贼寇的地盘上,心里还想着他们。他们互相欺骗迷惑,抱有侥幸心理,往南边送信通风报信,阻碍消息传递,即使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也不肯投降。彭城人任玄朗从淮南来到这里,说刘彧派任农夫、陈显达率领三千兵马,要来攻打宿豫。我当天就秘密派人去探查,核实情况,结果和任玄朗说的一样。我想亲自去打他们,但是粮食还没运到,又怕新归顺的百姓发生变故,就派儿子都将于沓千、刘龙驹率领五千步骑去迎战。可是征兵时间太长了,逃兵很多,互相煽动,没有人有决心打仗,武器装备也坏了,根本没法用。

我听说攻打一个国家是件大事,古人认为很难,虽然能取得胜利,但必须周密计划才能成功。如果敌人要攻打彭城,一定会从清河、泗水经过宿豫,再到下邳;如果要攻打青州,路线也是从下邳进入沂水,经过东安。下邳是敌人用兵的关键之地。如果我们先拿下下邳,平定宿豫,驻守淮阳,戍守东安,那么青州、冀州的城池不用攻打就能拿下。如果四处不服从,即使攻下了青州和冀州,百姓也会人心惶惶,仍然抱有侥幸心理。我认为应该放弃攻打青州和冀州的军队,先平定东南地区,打消刘彧北顾的念头,消除老百姓南望的幻想。夏天水位虽然很高,但没有可以利用的水路;冬天道路虽然畅通,但没有坚固的城池可以防守。这样,淮北地区就能安定下来,暂时辛苦一下,就能长期安定。现在虽然天气热,但还可以出兵,军队行动要迅速,时间长了就会出问题。如果等到下雨,或者因为水路畅通,运送的粮食多了,再计划进攻。恐怕淮河附近的老百姓会反悔,青州和冀州也最终拿不下。我和僚属一起商量,都认为我的想法可行。如果隐瞒不报,恐怕会有失败的责任;如果上报了但没有结果,恐怕会犯上欺骗的罪名。

就这一句“惟天鉴悬量,照臣愚款”,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就是:

“老天爷啊,您可得明鉴啊,看看我这颗愚钝的心吧!” 或者更口语化一点:“老天爷看着呢,您知道我一片赤诚!”

这句出自古代奏章,表达的是一种自我谦卑,同时又希望上天能够理解自己忠诚的语气。 整句话没有上下文,无法进一步推断具体的语境和含义。 如果要完整翻译,需要提供更多的上下文信息。

刘宋的刘彧又派沈攸之和吴憘公带着几万兵马,从沂水和清河方向进攻,想救援下邳。宋明帝刘彧呢,就派孔伯恭带着一万步兵和骑兵去挡他们。他还把之前沈攸之打仗失败后那些伤残的士兵,那些手脚受伤、膝盖溃烂的,都送回家了,想以此打击敌人的士气。 同时,刘彧还上表请求朝廷增援。朝廷下令让征南大将军慕容白曜赶去支援。结果慕容白曜到了瑕丘就碰上麻烦了,正赶上泗水暴涨,敌军没办法前进,慕容白曜干脆就不去了。

孔伯恭狠狠地打败了敌军,沈攸之和吴憘公他们只带着少量骑兵逃跑了。宋明帝还给刘彧和徐州刺史王玄载写信,给他们分析利害关系。王玄载吓得赶紧在晚上逃跑,豫州和淮阳都丢下城池跑了。 于是,宋明帝就派南中郎将、中书侍郎高闾带着一千骑兵,和张谠一起担任东徐州刺史;又派中书侍郎李璨和毕众敬一起担任东兖州刺史,以此来安抚那些刚刚归附的人。 然后,宋明帝封孔元为徐州、北兖州、南兖州等地的军事都督,镇东大将军,开府,徐州刺史,淮阳公,还让他继续担任持节、散骑常侍、尚书。

朝廷还给孔元下诏书说:“那些贼将沈攸之、吴憘公之流,带着乌合之众,来攻打下邳,你孔元啊,英勇果断,智勇双全,在水陆两路都切断了他们的退路,及时地消灭了他们,淮河以北地区都恢复了平静。这都是因为元帅你指挥有方,将士们奋勇杀敌的结果啊,朕非常高兴!那些夺回来的城池和重要的关隘,你要派兵驻守,以安抚百姓。现在朕正想平定吴会地区,把旗帜插到秣陵,至于以后用兵的事宜,进攻和停止进攻,都要好好衡量,有什么情况及时向朕汇报。”

那个时候,徐州有个冒牌货,假冒司马姓氏,字叫休符,自称是晋王,到处骗老百姓。朝廷就派兵把他给抓了,砍了脑袋。

四年后,朝廷下令召元帅回京,去西郊,然后又让他回到原来的驻地。延兴元年五月,皇上封他为淮阳王。三年后,刘昱派萧顺之、王敕勤他们带着三万大军,入侵淮北的各个城池,元帅就派兵去打退了他们。

元帅上奏说:“淮阳郡上党县的县令韩念祖刚到任的时候,老百姓都跑光了,一个人都没留下。但他好好安抚百姓,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结果南边的百姓费系先等等都陆续回来投靠他,户口增加到两百多户。南济阴郡睢陵县的赵怜他们也说韩念祖为官清廉,善于安抚百姓,请求让韩念祖去当睢陵县令。他们说,要是能有这样的人当县令,一定能把逃走的百姓都招回来,让县里重新安定下来。”皇上看到奏章后说:“一个好官能安定百姓,老百姓都这么说了,那就按他们的请求办吧!”元帅很擅长发现和推荐好人,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

太和年间初期,元帅被召回朝廷,担任内都大官。没多久,他又被派出去当使持节、镇西大将军、开府、统万镇都将,深受当地少数民族的喜爱。三年后,他被晋封为准阳王,朝廷对他这个老臣非常尊重,允许他乘坐有帷幕的车辆,并且允许他拄着拐杖上朝。

萧道成当了皇帝之后,到处派间谍,挑唆那些不满现状的老百姓和坏人,各地都爆发了叛乱。因为萧元威的名声一向很好,所以朝廷就派他当使持节、侍中、都督南征诸军事、征西大将军、大都将,其他的官职不变,让他统领军队去平叛。萧元威平定了五固的贼寇桓和等人,东南地区恢复了平静,各地都安宁了。后来他回到朝廷,担任侍中、都曹尚书,之后又升任尚书令。过了十三年,他被封为司徒。又过了三年,按照规定,他被降为庶姓王爵,被封为山阳郡开国公,食邑六百户。

萧元威上奏说:“我从萧齐王朝建立之初,就奉命统领军队,平定了淮河以南的叛乱,全国平定后,我还担任徐州刺史,这么多年来,我享受着国家的俸禄,却没有什么作为,对彭城等地的安危,我心里很清楚。我一直认为彭城是水陆交通的要冲,江南用兵,都得依靠它来威慑北方。国家的重大战略,应该提前做好准备。当初我攻克徐州的时候,青州和齐州还没平定,黄河以南地区,大家心里还有隔阂。当时刘彧派张永、沈攸之、陈显达、萧顺之等人多次企图夺取彭城,想和青州、衮州联合起来。只是因为彭城防守坚固,他们才没能得逞。现在彭城驻守的士兵,很多是胡人,我以前在徐州当刺史的时候,胡人子都将呼延笼达因为犯了罪,就叛乱了,他还煽动其他的胡人一起造反。多亏朝廷的威名远播,才得以诛杀叛贼。还有一次,城中子都将胡人王敕勤也犯了罪,南下叛乱,我时刻担心他们会里应外合,进行阴谋诡计。我认为,应该用彭城驻守的胡兵,换成从南豫州迁来的士兵,调到彭城驻守;再从中原调来鲜卑兵,增加兵力,这样比较稳妥。”皇帝下诏说:“你的建议,非常符合实际情况。”

那一年,尉元多次上书请求退休。八月,皇帝下诏说:“尉元您德高望重,多次上奏请求退休。朕认为您品德高尚,胸怀坦荡,仁慈宽厚,谋略超群,正想委以民政,让百姓安居乐业,所以多次用诏书挽留您,违背了您的心愿。但您谦逊的光辉更加坚定,三次恳切请求,如果我不答应您高尚的请求,又怎么能成就您的美德呢?我已经准许您退休了,有关部门可以把奏章发出去,按照礼仪办理。”尉元到宫里谢恩,被召见,皇帝命他上殿设宴款待,并赐给他玄冠素服。

皇帝又下诏说:“大道在于虚静,至德在于谦逊,所以后世帝王效法玄妙的道理来治理天下,圣人崇尚谦逊的光辉来施加恩惠。所以天子事奉年高德劭的三老如同父亲,事奉德高望重的五更如同兄长,以此来彰显孝悌于天下,教化百姓。如果不是德高望重,见识渊博,谁能担任这些职位呢?所以五帝推崇德行,三王虚心纳谏,如果要找一个完备的人,与古代贤哲相同,在当世的老年人中,谁能胜任呢?效法圣人很难找到合适的人选,效法中庸的人则容易选择。朕德才不足,不如过去的贤哲,选择更、老的人选,还算勉强合适。前任司徒、山阳郡开国公尉元,前任大鸿胪卿、新泰伯游明根,都品德高尚,为人正直,年轻时就展现英姿,年老后更是德高望重,位高权重,如今归隐田园。这可谓是知道人生的开始和结束,是难得的贤人啊!尉元您八十高龄,应该担任三老之职;明根您七十高龄,可以担任五更之职。”于是,在明堂供奉三老和五更,在阶下供奉国老和庶老。高祖皇帝向三老再拜,亲自袒露上身割祭牲,拿着酒爵敬酒;对五更行肃拜之礼,并赐给更老、庶老不同等级的衣服。

随后,尉元说:“自从天地分开,五行运行以来,人们所崇尚的,没有比孝顺更重要的了。然而,五孝六顺是天下最先要遵守的,希望陛下重视孝顺,以此教化天下。我年老体衰,不能再有远大的志向,我所能想到的,不敢不尽心竭力。”高祖皇帝说:“孝顺之道是天地运行的法则,现在承蒙三老的教诲,我铭记在心。”明根说:“至高的孝顺能感动天地鬼神,《诗经》说:‘孝悌至极,上通于神明,光照于四海。’这样,孝顺之道就能无所不通。希望陛下记住这一点,用来拯救百姓。我年老体衰,见识短浅,心里所想的,不敢不尽力。”高祖皇帝说:“五更辅佐三老,言行都应以典范为准,弘扬美德,应该克己复礼,以身作则。”仪式结束后,皇帝赐给尉元一辆步辇。皇帝下诏说:“尊老尚贤,历代帝王都这样做;敬重老年人,推崇有德之人,历代圣贤都遵循这个准则。我虽然想效法先贤,但见识浅薄,智慧不足,仰慕先贤的教诲,希望遵循他们的旨意。所以推举德高望重的人为三老,推举有才能的人为五更,这样才能彰显父兄之礼。虽然更老不是官职,年老体衰也没有俸禄,但考虑到他们的地位崇高,应该给予特殊的优待。三老可以享受上公的俸禄,五更可以享受元卿的俸禄,饮食方面也一样。”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公元前17年7月,元老死了,病得挺严重,高祖皇帝亲自去探望。8月份,元老去世了,享年81岁。

皇上下了道圣旨,说:“元老为人宽厚纯正,仁慈的德行带来福祉,内心拥有超群的武功,外表展现温良恭俭的仪容。从年轻到年老,功劳和勤劳都非常多,先后侍奉过五位皇帝,恩泽遍及四代皇室。他在淮河以南平定叛乱,在燕然山刻石记功,鲁国和宋国都怀念他的仁德,朝廷也铭记他的功劳。他真是做到了立身处事从始至终都做得很好,功劳都记录在玉牒上,恩惠也深受百姓爱戴。等到他享尽了五福,才辞官回家养老。他的谦逊和功绩都广为人知,远近都传颂他的事迹,我以父亲般的礼仪对待他,以此来教化天下百姓。本以为他能享尽天年,继续辅佐王室,没想到上天不让他长寿,突然就去世了。我心里非常悲痛,非常怀念他的功劳。只是因为当时正值战争时期,没能尽到丧葬礼仪,实在遗憾。特赐予布帛和彩物两千匹,以及珍贵的器物和朝服一套,并为他建造坟墓。” 于是追谥他为景桓公,用最高的礼仪下葬,配以羽葆鼓吹、假黄钺、仪仗队四十人,并赐予布帛一千匹。

他儿子羽,名字跟肃宗皇帝的庙号犯冲,但很有才干。一开始在秘书省做中散,后来当了驾部令,又升任主客给事,加封通直散骑常侍,担任殿中尚书,兼任侍中。因为父亲去世而离职。后来又恢复原职,皇上诏令他继承爵位,并加封平南将军。高祖皇帝亲自审查百官,发现羽比较懒散,就把他从常侍降为长兼,仍然担任尚书,并且扣了他一年的俸禄。迁都洛阳后,因为山阳郡在京城附近,就改名为博陵郡,封他为博陵郡开国公。后来又担任征虏将军、恒州刺史。死后,朝廷又追赠官职,谥号为顺公。

羽的儿子景兴继承了爵位,正始元年去世,追赠兖州刺史。他没有儿子。

景兴的弟弟景俊继承了爵位,担任员外散骑常侍。在延昌年间,因为杖责朝廷官员致死,被降爵为深泽县开国公。

景俊的儿子伯永继承了爵位,没有儿子,爵位被取消了。

羽的弟弟静,为人宽厚温和,很有才识。世宗皇帝在位时,他担任尚书左民郎中。去世后,追赠博陵太守,又追赠镇军将军、洛州刺史,谥号为敬公。

他的儿子祐之,担任通直散骑常侍、护军长史。后来去世了。

慕容白曜是慕容元真的玄孙。他爸爸慕容琚,做官的时候以清廉出名,皇上还赏了他高都侯的爵位。他爸爸最后做到冠军将军、尚书左丞,死后被追封为安南将军、并州刺史、高都公,谥号简。

慕容白曜年轻的时候在中书省当个小吏,因为为人正直,后来被调到太子东宫做事。高宗皇帝登基后,提拔他做了北部下大夫。后来他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又升迁为北部尚书。他在任上严格执法,从不徇私枉法,高宗皇帝对他很器重。高宗皇帝去世后,他和乙浑一起掌握朝政大权,后来又升任尚书右仆射,爵位也升到了南乡公,还加封了安南将军。

刘彧手下徐州刺史薛安都和兖州刺史毕众敬,带着城池投降了。皇上就下令镇南大将军尉元和镇东将军孔伯恭带兵过去支援。这时候,刘彧的东平太守申纂在无盐屯兵,并州刺史房崇吉在升城屯兵,堵截着王玄谟的使者。

皇兴年间刚开始的时候,皇上提升白曜的官职,让他担任使持节、都督诸军事、征南大将军、上党公,让他驻扎在碻磝,作为其他部队的后续支援。白曜攻打申纂所在的无盐城,攻破了东城门。当晚申纂就逃跑了,白曜派兵追赶,抓住了申纂,还抓获了他的男女家眷数千人。在此之前,刘彧的青州刺史沈文秀和冀州刺史崔道固都派使者来投降,后来刘彧又派人去安抚他们,他们又回到了刘彧那边。

白曜攻下无盐城后,又去攻打升城。肥城守城的将领听说白曜的军队来了,就丢下城池逃跑了,白曜获得了三十万斛粮食。到了升城后,垣苗和麋沟两个守军据城抵抗,不肯投降。白曜带着一千多骑兵袭击麋沟,麋沟守军溃败,跳进济水自杀的有一千多人。接着白曜又攻打垣苗,也攻破了,又获得了十多万斛粮食,这样一来军队的粮食就充足了。在此之前,淮阳公皮豹子等人两次攻打垣苗都没能成功,而白曜只用了十天的时间,就连续攻下了四个城池,威震齐地。皇上很高兴,下诏说:“你统率军队,讨伐不服从的人,军队所到之处,没有一个不被摧垮的,十天之内就攻克了四个城池,韩信、白起他们的功劳,又怎么能超过你呢?”

虽然升城守将房崇吉地处偏远,不听从朝廷号令,但他已经到了危险的境地,随时可能崩溃。你应该继续保持威风,注意策略,不必穷兵黩武,让自己疲惫不堪。况且讨伐罪犯,安抚百姓是国家的法令,应该用恩德去招抚他们,让百姓感受到朝廷的恩泽。升城还是不肯投降,白曜很生气,就下令士兵攻城,杀了几百人,房崇吉夜里逃跑了。白曜安抚百姓,没有杀戮,百姓都很感激他。他还抓到了房崇吉的母亲和妻子,并礼貌地对待她们。

刘彧派他的将领吴憘公率领几万大军,想要攻打彭城。镇南大将军尉元上表请求增援。皇上就下令白曜前去支援。白曜到达瑕丘后,遇到了困难。当时泗水暴涨,船只无法通行。吴憘公退兵了,白曜就留在瑕丘。这时,房崇吉和他的弟弟房法寿偷袭了刘彧的盘阳城,以此来赎回他们的母亲和妻子。白曜从瑕丘派将军长孙观等人率领骑兵,从马耳关进入盘阳。长孙观到达盘阳后,各县都投降了。

平东将军长孙陵和宁东将军尉眷正在东边讨伐青州,白曜则从瑕丘进攻历城。白曜就写信劝降他们,信里说:“老天抛弃了刘彧,灾祸接连不断,兄弟自相残杀,君臣上下,毫无纪律。徐州刺史薛安都、豫州刺史常珍奇、兖州刺史毕众敬等人,都看清了形势,纷纷归顺朝廷。朝廷接受了他们的归降,委以重任。这些都是眼前发生的事,到处都能听到消息。就连无盐的戍主申纂,也因为胆敢作恶,抢劫过往行人,官兵一来,就立刻投降了。房崇吉虽然死守升城,不久也溃散了。从襄阳以东,直到淮海地区,没有不臣服的,都归顺了正确的统治。

我想,东阳、历城的有识之士,应该想想薛安都的荣华富贵,再想想申纂的死亡下场,后悔之前的错误选择,改变想法。可是你们却固执地迷信,不肯悔改。我率领军队,扫荡北方,渡过黄河,知道那只是虚张声势,来到齐地,希望看到一片清明的景象,四处观望,却依然看不到希望。所以,我提前写信给你们,说明成败的关键。 懂得抓住时机行事,《周易》里就讲过;趋利避害,这是做人的常理。如果执迷不悟,自以为是,那么就会像微子那样受到当时的责难,像纪李那样受到后世的批评。

我魏国的皇室,世代积德,恩泽广被天下,我们的军队所到之处,没有不溃败的。你们三吴的军队根本不是我们的对手。更何况现在,你们的形势已经崩溃了。刘彧连秣陵都控制不住,政令都出不了家门,还能渡过长江,越过大海,来救援你们吗?指望他来救你们,就像池塘里的鱼,想跳进大海一样,根本不可能。 毒蛇咬了手就砍手,咬了脚就砍脚,为了保命,忍痛割舍是必要的。如果从大义出发,就不会有割肉之痛,反而能保全家业,安享太平。这是聪明人应该认真思考,为自己谋求福祉的道理。”

崔道固死守城池,就是不肯投降,白曜就筑起长长的包围圈攻打他。长孙陵他们到了青州后,沈文秀派人来请求投降。白曜的军队进入青州城西郊,有点儿抢掠的行为,文秀后悔了,于是就紧闭城门抵抗。过了两年,崔道固和兖州刺史梁邹的守将刘休宾都束手就擒了。白曜把他们都释放了,还很客气地对待他们,把道固、休宾和他们的属下都送到了京城。后来,把两座城的百姓迁到下馆,朝廷设立平齐郡、怀宁、归安二县安置他们。其余的人都被当作奴婢,分赏给百官。白曜虽然在军中,但是接待人待人接物都很宽厚和气。他俘获了崇吉的母亲妻子、申纂的妇女,都另设营帐安置她们,不许士兵喧哗扰乱。

然后,白曜又去攻打东阳。冬天,攻入东阳城西城墙。第三年春天,攻克东阳,俘获了沈文秀。一共缴获粮食八十五万斛,米三千斛,弓九千张,箭十八万八千支,刀二万二千四百把,盔甲各三千三百件,铜五千斤,钱十五万贯;城里户口八千六百户,人口四万一千人,吴蛮户三百多户。前后三年,筑围攻城,每天都交战,虽然士兵死伤不少,但并没有多少怨言和叛乱。白曜督促当地人交纳租税和绢帛,作为军费,没有过度苛刻地压榨百姓。三齐地区的人民都很高兴,安居乐业。攻克城池的那天,因为沈文秀态度傲慢无礼,不肯向他下拜,白曜生气地把他痛打了一顿,这也成了他唯一的污点。因为这次战功,白曜被任命为使持节、都督青齐东徐州诸军事、开府仪同三司、青州刺史、济南王,将军的职位不变。

第四年冬天,白曜被杀害了。一开始,乙浑专权,白曜和他关系不错,所以后来被追究责任。将要处死他的时候,说他图谋叛乱,当时的舆论都认为他冤枉。

白曜的小儿子真安,才十一岁,听说父亲被抓了,想要自杀。家人拦住他,说:“轻重还不一定呢。”真安说:“父亲位高权重,功劳很大,如果只是犯了小错,绝不会落到这个地步。我怎么忍心看着父亲死去!”于是就自杀了。

白曜的弟弟如意,也跟着白曜平定了历下,和白曜一起被杀害了。

太和年间,著作佐郎成淹上表为白曜申冤,说:

我听说啊,开疆拓土,建立国家,这都是靠厉害的将领打下来的;表彰功劳,赏赐有功之臣,这是圣明的君王应该做的。以前姜尚拿着元帅的印信,为周朝打下了基础;韩信拿着将帅的旗帜,建立了汉朝的基业。所以他们才能在当时受到重赏,名垂青史。

可是,要是打了胜仗,功劳立下了,后方却出现流言蜚语,君主起了疑心,好将领心里害怕,就会像乐毅那样背叛燕国,像章邯那样逃奔楚国。就说邓艾吧,他忠心耿耿,冒着风险平定了蜀国,赤诚之心,天地可鉴,结果却惨遭杀害,真是让人痛心疾首!还有杜预攻打吴国,奋勇杀敌,不顾个人安危,率军万里浮江,抓住战机,直捣黄龙,逼得孙皓君臣只能带着棺材去洛阳。大功告成,偏偏又来了许多谗言,内外勾结,眼看就要成功了,要不是晋武帝英明,差点就翻船了。

每次看到这些历史故事,我都觉得非常惋惜,圣明的君主,英明的国君,一定要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啊!

臣我发现,故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青州刺史、济南王慕容白曜,他祖上几代都是地方首领,世代雄踞东部边疆。正赶上朝廷国运昌隆,百官臣民都安居乐业。白曜从小在王室长大,信奉道教,官位很高,位极人臣。

天安初年,江阴、夷楚地区那些蛮夷敢于抗拒朝廷的命令,三面受敌,城池像山一样坚固,海岱地区的老百姓都盼望着朝廷派兵来解救他们。朝廷于是决定南顾,想着拯救百姓,在朝廷上商议,最终决定启用这位名将,百官都赞同,说只有他才能胜任。于是朝廷委以重任,让他统领十万大军,掌握一方兵权。

他威震淮河、黄河,吓得淮南、徐州地区的人瑟瑟发抖;军队一出无盐,申纂就投降了。济北、太原同时溃败;麋沟、垣苗接连逃窜。等到他班师回朝,沿途的城邑都献上礼物表示臣服,盘阳、梁邹等地的人更是赤身裸体请求投降。

那时东阳郡还没平定,很多人观望形势,不知道该怎么办。沈文静、高崇仁率众不向朝廷称臣,扰乱边境。崔僧祐、盖次阳、陈显达联合军队在淮海地区,水陆并进,挥舞着旗帜,想要救援青州、齐州。百姓人心惶惶,都往南看。当时士兵服役时间长了,都有思乡之情,但是白曜对外宣扬朝廷的恩德,对内运用各种策略,他亲自披甲上阵,和士兵同甘共苦,安抚新归顺的人,对他们表示厚待。三军将士都感到温暖,新归顺的百姓也感受到朝廷的恩泽。

于是崔僧祐率众收兵,归顺朝廷;沈文静、高崇仁弃城逃往大海;盖次阳、陈显达望风南逃。他的威名震慑了江吴,也平息了荆汉地区的动乱。青州平定后,文秀被俘,海面平静,三齐地区安定下来,东南地区永远归属朝廷。朝廷国库因此收到了六州的贡赋,济水、泗水地区也不再有战乱的危险,可以开始筹划岱宗封禅大典,规划山川的秩序。这确实是祖宗保佑,是上天的安排,但也确实离不开白曜的功劳。

话说风平浪静之后,白曜官职升迁,荣耀一时,名声远播。可是老百姓却讨厌他,到处散布谣言,说他功高震主。真真假假,难以分辨,还没等他从伤痛中恢复过来,全家就被杀害了,之前的功劳和美德,全都成了过眼云烟。有识之士,看到这一幕,能不感到悲痛吗?

我总觉得,白曜在朝廷里立下赫赫战功,多次受到皇帝的赏赐,在朝在野,都留下了忠义的美名。他带兵打仗,屡建奇功,开疆扩土千里,攻克城池十二座,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一心只想平定叛乱。等到战事平息,他获得了极高的荣誉,被封赏了土地,荣华富贵享之不尽,六十岁的时候,已经达到了人生的巅峰。看他立下的功劳,就知道他时来运转,哪能说是侥幸,更谈不上有什么非分之想了?再说当时,国家的军队都驻扎在京南,兵力雄厚,气势如虹,将领们个个骁勇善战,都誓死效忠朝廷。白曜不可能不知道这种情况下,自己不能生出异心。更何况,叛军被围困,民心尽失,朝廷大军压境,州郡被攻破,百姓疲惫不堪,士气全无,那些逃亡的百姓已经无力自保,更谈不上什么勇气了!白曜久经沙场,深谙兵法,他难道不明白,百姓不可依靠,将士们也不一定都听他的?他凭借强大的兵力,利用百姓的苦难,想要做一些非常的事情,这可是愚蠢之极的做法啊!这样推断下来,事情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皇上啊,您圣明英武,仁义孝顺,德行冠绝宇宙,超越历代帝王。您自从开国以来,所有被判处极刑,连尸体都没能留下的人,都下令收殓安葬。这恩德之大,古往今来从未有过。可是白曜这个人,以前功劳很大,却因为灾祸而家破人亡,名声被毁,国家也被灭了,爵位也没人继承。天下老百姓都为他感到悲痛惋惜,跟其他流亡的人相比,情况肯定不一样。

我希望陛下您能像日月一样光芒万丈,彰显这位功臣的功绩,施以天地般的恩泽,慰藉他亡灵的魂魄。让他能入土为安,死后也能有个好名声。再从他的后代中挑选一个有才能的人,给他一个小的爵位,继承他断绝的香火。这样一来,既能激励后人,又能彰显您的恩德。让活着的人感受到您巨大的恩惠,让死去的人得到骨肉亲情的恩泽,岂不是很好吗?希望您圣明英明的皇上能够看到我的奏章,如果我的话有不当之处,请您责罚。

高祖看了奏章后,非常同情他。

白曜的弟子契,这个人啊,轻浮得很,没个正形。太和年间,仗着自己出身名门,被提拔做了中散大夫,后来又升了官。南安王桢,口碑不太好,是个贪官污吏,皇上就派中散大夫闾文祖去长安调查他。结果这个闾文祖收了南安王的金银财宝,帮他隐瞒不说。事情败露后,他被治罪了。

文明太后召见群臣,说:“以前大家都在说要清廉,个个都说自己很正直,这闾文祖当时也在朝中,可最后还不是犯法了?由此可见,人心难测啊!”高祖皇帝说:“古时候就有被罢免的官员,也有不慕名利的人,你们自己好好想想,谁能保证自己不受贪欲的诱惑?愿意辞职回家的,朕准了。”

契这时候站出来说:“我不过是个卑微的小人物,见识有限,蒙皇上恩宠,担任要职,实属侥幸。小人嘛,心志不坚定,而帝王的法令是永恒不变的。用一颗不稳定的心去遵守永恒不变的法令,我做不到啊!恳请皇上允许我辞官归隐。” 高祖皇帝说:“从前郑国的宰相特别爱吃鱼,有人送他鱼,宰相说:‘要是我收了这条鱼,恐怕就要被削官减爵了’,所以他没敢收。契啊,你既然知道人心难测,就应该知道贪婪的危害,为什么还要请求辞职呢?”

后来契继续担任宰官,他虽然有点爱管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工作能力还不错,尤其擅长后勤管理,管伙食那是相当的拿手,因此逐渐得到赏识。洛阳城要修建,征调新野、南阳的器械物资,契都参与其中。太和年间快结束的时候,因为有功劳,他升了太中大夫、光禄少卿、营州大中正,还被封为定陶男。

正始年间,他被任命为征虏将军、营州刺史。后来又调任都督活野、薄骨律二镇诸军事、沃野镇将,接着又升任都督御夷、怀荒二镇诸军事、平城镇将,将军的职务不变。之后又升任都督朔州、沃野怀朔武川三镇三道诸军事、后将军、朔州刺史。熙平元年去世,追赠镇北将军、并州刺史,谥号“克”。

一开始,慕容氏被击败后,族人还是很多的。到了天赐年间,朝廷开始忌惮他们,大肆诛杀。当时有漏网之鱼,为了保命,不敢再用慕容为姓,都改姓“舆”。到了延昌年间,朝廷下令恢复旧姓,但是那些子女之前已经进了掖庭的,仍然被称为慕容氏,数量比其他族群还多。

老契家老大,叫升,字僧度。他当过建兴太守,后来升迁到镇远将军、沃野镇将,最后还被封为征虏将军。老百姓都很喜欢他,关系处得特别好。

他弟弟,老二僧济,一开始在朝廷里做个小官,后来慢慢升到五校。这人啊,就喜欢吃喝玩乐,沉迷酒色,一点儿也不在乎名声和品德。

老契的儿子北晖,做过泾州长史和新平太守,政绩不错,老百姓都夸他好。景明年间,皇上还赏了他二百石粮食呢!他去世后,朝廷还追赠他幽州刺史的官职。

老契的孙子善,当过仪同开府的主簿。

史书上这么说:魏国的将军们,很少有人能建立起一方功业。尉元啊,为人宽厚温和,却能担任将帅要职,攻下瑕丘就像翻手一样容易,拿下彭城更是轻而易举,抓俘虏斩杀敌将,威名远扬。他官至公爵,年纪大了还得到皇帝的亲自慰问。这在近世,可真是少见的人物啊!还有白曜,为人正直,出征打仗,横扫了三齐,就像风卷落叶一样迅速,为人又很有礼貌,百姓们都很高兴。他的功劳可不小啊! 功劳太大,有时候反而容易招来猜忌,甚至被杀害,而能宽容贤才,勤勉政事,像尉元白曜这样的情况,在当时可是很少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