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操,字德元,是代郡人。年轻的时候就喜欢打抱不平,而且很有才干和谋略。晋朝征北将军卫瓘看中了他,让他当自己的牙门将,经常派他出使其他国家,卫操也因此结交了不少人脉。

等到卫操的祖先去世以后,他和堂兄弟卫雄,还有他们的宗族亲戚姬澹等人,总共十多个人,一起回到国家。他们向桓帝和穆帝进言,应该招纳晋朝的流亡人员。 因为卫操他们的劝说,投奔后赵的晋朝人渐渐多了起来。桓帝很高兴,任命卫操为辅佐大臣,让他参与处理国家大事。

后来,刘渊和石勒造反,天下大乱,卫操劝桓帝帮助晋朝对抗叛军。东瀛公司马腾听说这件事后,非常赞赏卫操,上表请求朝廷给他加官进爵。 卫操的官职也一步步升迁,最后做到右将军,还被封为定襄侯。

桓帝驾崩后,曹操在大邗城南立了一块碑,歌颂自己的功绩,碑文里写着:“魏,轩辕之后裔。” 意思是说桓帝和穆帝,“驰名域外,九译宗焉。” 这俩皇帝啊,名声传遍国外,九个国家都来朝贡呢! 治理国家,管理百姓,威信很大,政令畅通无阻。“声著华裔,齐光纯灵。智深谋远,穷幽极明。” 他们的名声传遍华夏,德行光辉纯正,智慧深远,洞察秋毫。

治理国家手段高明,能根据情况灵活处理。“治则清断,沉浮得情。仁如春阳,威若秋零。” 该果断时就果断,该宽容时就宽容,仁慈像春天阳光温暖,威严像秋天落叶肃杀。 他们对弱者从不欺凌,“强不凌弱,隐恤孤茕。” 反而体恤孤儿寡妇,施仁政于百姓,“道教仁行,化而不刑。” 以德化民,不用刑罚就能治理好国家,社会安定,一片祥和,“国无奸盗,路有颂声。” 从西到东,都能感受到他们的治理带来的变化,“自西讫东,变化无形。威武所向,下无交兵。” 他们的威名所到之处,都能安定,没有战争。

南边统一了王室,“南壹王室,北服丁零。” 北边征服了丁零,还招降了六个少数民族,“招谕六狄,咸来归诚。” 大家都诚心归顺。 这功绩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超前绝后,致此有成。” 他们还辅助晋朝皇帝,保卫边疆,“奉承晋皇,捍御边疆。” 可是王室多难,朝廷管理松懈,“王室多难,天网弛纲。” 曹操一心想帮助朝廷,免受灾难,“豪心远济,靡离其殃。” 年年都平定叛乱,剿灭奸邪,“岁翦逆命,奸盗豺狼。” 永安元年,甲子年,“永安元年,岁次甲子。” 可那些奸党依然作乱,到处都是叛军,“奸党犹逆,东西狼跱。” 他们竟然敢逼迫天子,多次发动战争,“敢逼天王,兵甲屡起。怙众肆暴,虐用将士。” 他们仗着人多势众,残暴地对待将士。

邺城和洛阳之间出现裂痕,“邺洛遘隙,弃亲求疏。” 朝廷竟然抛弃亲信,重用外人,“乃招暴类,屠各匈奴。” 还招揽了各种暴徒,比如屠各和匈奴。 刘渊这个奸贼,勾结同伙,“刘渊奸贼,结党同呼。” 竟然敢攻打并州,残杀无辜,“敢击并土,杀害无辜。残破狼籍,城邑丘墟。” 到处都是残破的景象,城池变成废墟,战争持续千里,“交刃千里,长蛇塞涂。” 晋朝的正道应天理,曹操献计献策,“晋道应天,言展良谟。” 当时,使持节、平北将军、并州刺史、护匈奴中郎将、东瀛公司马腾,真是个绝世奇才,“使持节、平北将军、并州刺史、护匈奴中郎将、东瀛公司马腾,才神绝世,规略超远。” 战略眼光都超乎寻常。

面对如此多的困难,司马腾担心会损害皇室祭祀,“时逢多难,惧损皇祀。” 想要带兵出征,可是匈奴势力强大,“欲引兵驾,猃狁孔炽。” 于是他制定策略,想出奇招来解决困难,“造设权策,济难奇思。” 他想向外求援,可是朝臣没人响应,“欲招外救,朝臣莫应。” 司马腾独自做决定,决定结盟,“高算独断,决谋盟意。” 于是他命令外国军队,在国内做好准备,“爰命外国,引军内备。简贤选士,命兹良使。” 挑选精兵强将,派出了使者,壶伦、中行嘉、卫谟、卫鞬等人,“遣参军壶伦、牙门中行嘉、义阳亭侯卫谟、协义亭侯卫鞬等,驰奉檄书,至晋阳城。” 他们快马加鞭,带着诏书前往晋阳城。

话说桓帝和穆帝,心里都想着国家大事呢。“心在宸极。辅相二卫,对扬毗翼。操展文谋,雄奋武烈。” 这俩皇帝,身边还有两位辅佐大臣,互相配合,文治武功都很厉害。他们一起开会讨论国家大事,那叫一个积极!“承命会议,谘论奋发,昔桓文匡佐,功著周室,显名载籍,列赏备物。大众回动,照同灵集。兴军百万,期不经日。” 就像以前桓文公辅佐周朝一样,功劳巨大,名垂青史,皇上也重重赏赐。大家都很拥护他们,军队更是百万雄师,出兵神速。兄弟俩配合默契,打仗有计划,就像算计好了似的。“兄弟齐契,决胜庙算。鼓噪南征,平夷险难。” 南征作战,一路平定各种艰难险阻。

接着说,两位皇帝到达前线,意见完全一致,就像商量好的一样。“二帝到镇,言若合符。引接款密,信义不渝。” 他们和各方联系密切,讲信用,守信义。在汾水东岸盟誓,“会盟汾东,铭篆丹书。永世奉承,慎终如初。” 刻在石头上,永远遵守,直到永远。他们委派将领,精锐部队打头阵,“契誓命将,精锐先驱。南救涅县,东解寿阳。窘迫之邑,幽而复光。” 南边救了涅县,东边解救了寿阳,那些被围困的城池,又恢复了生机。太原、西河、乐平、上党这些地方,都被敌人袭击了,“太原、西河,乐平、上党,遽遭寇暴,白骨交横。羯贼肆虐,六郡凋伤。群恶相应,图及华堂。” 到处都是白骨,羯族贼人横行霸道,六个郡都遭了殃,坏人互相勾结,甚至想攻打皇宫。

但是,皇帝的军队很快就出击了,“旌旗轻指,羯党破丧。遣骑十万,前临淇漳。邺遂振溃,凶逆奔亡。军据州南,曜锋太行。” 旗帜一挥,羯族军队就溃败了,十万骑兵冲到淇水和漳水之间,邺城很快就被攻破,敌人四处逃窜。军队驻扎在州南,威风凛凛地指向太行山。内外都得到了保护,“翼卫内外,镇静四方。志在竭力,奉戴天王。忠恕用晖,外动亦攘。” 四方安定,他们尽心竭力辅佐皇帝,忠厚仁慈,既能安内,又能攘外。 打完仗,军队就凯旋而归了,“于是曜武,振旅而旋。长路匪夷,出入经年。毫毛不犯,百姓称传。” 打了这么久仗,来来回回好几年,军队纪律严明,老百姓都夸他们好。翻遍史书,古今中外,“周览载籍,自古及今,未闻外域,奔救内患。弃家忧国,以危易安。惟公远略,临难能权。” 从来没有哪个国家,会为了别国的内乱而放弃自己的家园去帮忙的。两位皇帝为了国家,舍弃安逸,冒着危险去救百姓,真是有远见卓识,临危不乱。他们顺应天意,深受百姓爱戴,“应天顺人,恩德素宣。和戎静朔,危邦复存。” 最终平定了边疆,国家也得以保全。

话说,有人这样评价桓帝:“可不是桓天挺嘛,忠孝那是自然流露的。谁能超越常人,又不走邪路呢?他调动民众,大家都听他的话。功劳遍及方州,战功赫赫,名扬四海。太平盛世的时候,边疆各族都来进贡。他亲临视察,走遍了三川之地。可惜啊,有功劳没得到赏赐,寿命不长。三十九岁那年,永兴二年六月二十四日,病逝了。离开了华丽的宫殿,长眠于云中这名城。国家失去了贤明的君主,大家悲痛欲绝,哭声震天。全国上下都沉浸在悲痛之中,无处诉说心中的悲愤。远近的人们,都赶来他的灵柩前。前来吊唁的人,人山人海,把门都堵住了。高山仿佛都塌陷了,茂密的树林也枯萎了。人们仰天长叹,痛惜他的英年早逝啊!”

又有人说:桓帝“对晋室忠心耿耿,像骏马一样奔走在官道上。隆冬时节,天气寒冷,他四处奔波,平定叛乱。冒着风雪,积劳成疾,最终病逝,没能享尽天年。他为了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功勋卓著。他的名字将被载入史册,流芳百世。平北地区的人们悲痛悼念他,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祭祀。根据他的功劳和品行,追谥为‘义烈’。他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祭祀典礼上都会提到他。”还有人说:“桓帝治理地方有方,使国家得以延续,边疆地区安定团结,国运昌盛。他穿着金龟甲,敲锣打鼓,仪仗队排场很大,这待遇是前所未有的。他的功绩影响了两代人,无人能与之相比。各地都称赞他,北方各族也感激他的恩德。大家都尽心尽力,想把他的功名传扬出去。人们刻石立碑,记载他的功绩,塑像保存他的形象。后世一直祭祀他,用牲畜祭祀他,他的功德将永远流传下去,永垂不朽,万世流芳。”

颂文中还这样写道:桓帝“像金子一样坚硬,像玉一样刚强。应天命,顺应时势,平定了北方。他的才能挽救了国家,平定了四方叛乱。没有人不服从他,天下太平。世事纷乱,国家遭遇动荡。羯胡趁机作乱,敢于侵犯我们的土地。百姓流离失所,死伤无数。他率领百万大军,克服重重险阻,使国家得以延续,拯救了一州百姓。他的功劳巨大,像龙一样威武,像虎一样勇猛。朱邑的小善,只惠及桐乡一地;而桓帝却平定了大患,使六郡安宁。六郡的安宁,都是他用功劳换来的。人们刻石铭文,把他的功绩传给后代。” 这一切都发生在晋光熙元年秋天。

话说一开始,在汉朝兴盛的初期,雍州别驾雁门段荣,在运河边上挖地的时候,挖出了这块碑。碑文虽然写得不算华丽,但记载的事情值得记录下来,所以我把它收录到史书里了。

桓帝和穆帝两位皇帝都非常看重卫操。穆帝在位三年后去世了。当初跟着卫操一起进入朝廷的宗室亲戚和乡里朋友有:卫勤,封安乐亭侯;卫崇、卫清,都封都亭侯;卫泥、段繁,都封信义将军、都亭侯;王发,封建武将军、都亭侯;范班,封折冲将军、广武亭侯;贾庆,封建武将军、上洛亭侯;贾循,封都亭侯;李壹,封关中侯;郭乳,封关内侯。这些人都是桓帝提拔任命的。后来发生了“六修之难”,很多幸存的人都跟着刘琨的儿子刘遵一起南逃。碑上还记载了卫雄、姬澹、莫含等人的名字。

卫雄字世远,姬澹字世雅,两个人都很勇敢,而且很有计谋,在晋朝的时候做过州从事。他们和卫操一起进入朝廷后,桓帝很欣赏他们的力气和能力,都任命他们为将领,经常带着他们去征战,他们都立下了赫赫战功。桓帝遇难的时候,还向晋朝朝廷上报了他们的功劳,都封他们为将军。卫雄因为屡立战功,官职一步步升迁,最后做到左将军、云中侯。姬澹也因为勇猛的战绩而闻名,在桓帝末年,官至信义将军、楼烦侯。穆帝刚即位的时候,也重用他们两人。卫操死后,他们俩都成了皇帝左右的辅佐大臣。

六修之乱,国内乱成一锅粥,新旧势力互相猜忌,你杀我我杀你,没完没了。石勒和刘曜这俩人,成了大家伙儿的希望,琢磨着要南下。他们跟大家伙儿说:“听说那些老家伙儿看不惯我们这些新人,想把我们全杀了,咱们要是不赶紧想办法,以后就没咱们什么事儿了!”晋朝的人和乌丸人都吓坏了,齐声说:“生死都跟着两位将军走!”于是石勒、刘曜跟刘琨手下的任子遵一起,带着好几万乌丸人和晋朝的兵,反了。刘琨一听可高兴坏了,带着几百骑兵飞奔到平城,把他们给收编了。

正巧这时候,石勒攻打刘琨在乐平的驻地,乐平太守韩据向刘琨求救。刘琨有了石勒和刘曜的兵,想趁着这股劲儿,把石勒给灭了。石勒和刘曜劝他说:“这些起义的百姓又饿又累,现在还不能用,应该先让他们休息一下,看看情况再行动。”刘琨不听,让石勒和刘曜带兵去打石勒,他自己在广牧屯兵接应。石勒带轻骑兵跟石勒和刘曜打了一仗,刘曜大败,带着一千多骑兵逃到了代郡。石勒派孔苌追上去把他们给剿灭了。

莫含,是雁门繁畤人。他家世代经商,家产巨万。刘琨当了并州刺史后,请莫含当他的幕僚。莫含住在靠近边塞的地方,经常往来于朝廷和边塞之间。穆帝很喜欢他的才能和品德,对他很好。后来穆帝当了代王,要组建自己的班底,就向刘琨要莫含。刘琨派莫含去代国,莫含心里不愿意去。刘琨开导他说:“现在胡人寇乱,中原都快被灭了,百姓流离失所,死伤无数;皇上被胡人扣押,情况危急。就咱们这一州之地,夹在胡人中间,我能保住这地方,全靠代王帮忙。所以我倾尽全力,把长子送去代国当人质,希望能消灭胡人,报仇雪恨。你也是忠义之士,现在正是你建功立业的时候,你怎么能因为这点小事就犹豫不决,忘记了大恩大德呢?你去给代王当心腹,不光是我希望的,也是全州百姓的希望。”莫含这才去了代国,参与国事。后来刘琨把五县百姓迁到陉山以南,只有莫含家留在了原地。莫含深受穆帝器重,经常参与军国大事的谋划。最后他死后被追封为左将军、关中侯。他的故居在桑乾川南,后人称之为莫含壁,也有人读错音,叫它莫回城。

子显,当时挺有名气的。昭成帝在位的时候,他当上了左常侍。

子显,也就是这位子题,也挺有谋略的。太祖皇帝派他跟将军王建等人一起带兵,去讨伐慕容宝手下的广宁太守刘亢泥,结果把刘亢泥给杀了,还把刘亢泥的部落迁到了平城。慕容宝的上谷太守驎,丢下郡县跑了,太祖皇帝就追着他打。子题当了大将,从东边另外一条路去追击。因为立了功,被封为东宛侯。后来回到京城,经常陪着李栗一起参加皇帝的宴会。李栗在宴会上行为不端,犯了罪,子题也因此被贬官,当了济阳太守。后来太祖皇帝想大兴土木,修建宫殿,规划平城周围几十里地,打算效仿邺城、洛阳和长安的规模,需要运输几百万根木材。因为子题做事很精明能干,就被征召来监督这项工程。皇帝召见了他,和他讨论修建宫殿的事宜。子题在皇帝身边侍奉了很久,有点懈怠了,结果被赐死了。

子题的弟弟子云,好学又擅长射箭。太祖皇帝当政的时候,他经常负责选拔官员的工作,后来升迁为给事中。因为立功被封为安德侯。之后又升任执金吾,经常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北魏世祖拓跋焘攻克赫连昌后,下令让子云和常山王一起镇守统万。子云被晋升为安定公,加封平西将军,后来又升任镇西大将军。当时河西地区刚刚被并入北魏,人心还不稳定,子云安抚新旧居民,都处理得很好。他在神年去世,死后被追谥为敬公。

刘库仁,原名没根,是刘虎的后代,还有一个名字叫洛垂。他年轻时就豪爽仗义,很有智谋。他母亲是平文帝的女儿。昭成帝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让他做了南部大人。

建国三十九年,昭成帝突然死了,太祖皇帝还没正式继位,苻坚任命刘库仁为陵江将军、关内侯,让他和卫辰一起统领国家的军队。河以西归卫辰管辖,河以东归刘库仁管辖。这时,献明皇后带着太祖皇帝和卫、秦两位皇子从贺兰部来到这里居住。刘库仁尽心尽力地辅佐他们,始终忠心耿耿,不因为朝代更迭而改变自己的立场,他安抚流离失所的人们,恩德和信誉都非常显著。

苻坚把库仁升职为广武将军,还给了他很多仪仗,排场跟诸侯差不多。卫辰当时是库仁的下属,结果卫辰很生气,杀了苻坚在五原的太守就造反了,还攻打库仁的西部。库仁反过来打败了卫辰,一直追到阴山西北一千多里,把卫辰的妻儿都抓了,还收编了他的军队。后来库仁又西征厍狄部,抢到了好多牲畜,把他们部落的人迁移到桑乾川。苻坚还把自己的女儿公孙氏嫁给了库仁,给了他很多嫁妆。之后库仁又去拜见苻坚,被升为了振威将军。

慕容垂包围了苻丕在邺城,又派平规去攻打苻坚在幽州的刺史王永,在蓟城。库仁觉得自己是苻坚封的官,就派他妻兄公孙希带着三千骑兵去支援王永打平规,结果大获全胜,杀了平规五千多俘虏。他们乘胜追击,占领了唐城,和慕容垂的儿子慕容麟对峙。库仁听说公孙希打败了平规,就打算带兵去救苻丕。他调集了雁门、上谷、代郡的军队,在繁畤集结。之前,慕容文等人本来要被迁到长安,结果逃到库仁的部下那里,一直想着回东边去,但一直没找到机会。这次作战,库仁发现手下人都不高兴,慕容文等人就趁夜里率领三郡的人马袭击了库仁。库仁躲在马厩里,被慕容文抓住杀掉了。慕容文骑着库仁的骏马,投奔了慕容垂。公孙希听到库仁被杀的消息,就从唐城逃到了丁零。

库仁的弟弟库眷接管了库仁的势力。白部大人系佛造反了,库眷没能力平定。于是他请求苻坚派并州刺史张蚝去讨伐系佛,结果把系佛打败了。库眷又打败了贺兰部在善无,还打败了蠕蠕的别帅胏渥在意亲山,俘获了十几万头牛羊。库眷的二儿子罗辰,很聪明,很有计谋,对库眷说:“咱们最近打仗,战无不胜,但内部却有隐患,希望您早点解决。”库眷问:“是谁?”罗辰说:“您的堂兄库显,这个人心狠手辣,迟早会造反。”库眷没当回事。后来,他们把牧场迁到牛川,库仁的儿子库显果然杀了库眷,自己当了老大。罗辰就逃到太祖那里去了,这事儿《外戚传》里记载着呢。

话说这拓跋显,原名叫拓跋丑伐,他杀了自己的亲戚上位,还想造反,这事儿《太祖纪》里都写着呢。太祖皇帝登基后,拓跋显这小子自觉不妙,就溜到马邑去了。

这时候,他族人奴真带着他的部众来投降了。这奴真有个哥哥叫拓跋犍,之前住在贺兰部。奴真就请求太祖皇帝把贺兰部的首领位置让给他的哥哥。太祖皇帝觉得挺仗义的,就答应了。拓跋犍当了首领后,觉得以前一直受贺讷的恩惠,挺感激他的,就派他弟弟去斤给贺讷送去金马表示感谢。结果贺讷的弟弟染干却说:“我对你兄弟俩那么好,你现在当了首领,应该来归顺我!”去斤就把这事儿告诉了奴真。奴真说:“我父亲世代为国家效忠,我们家一直忠心耿耿,我一心想保全咱们家的名声,所以才把首领的位置让给哥哥。你们现在却不知好歹,想背叛皇上,真是太不像话了!”于是,奴真就把拓跋犍和去斤给杀了。染干听说他哥哥被杀了,就带兵来讨伐奴真。奴真害怕了,带着部众投奔了太祖皇帝。太祖皇帝亲自去迎接他,还派人去责备染干。奴真非常感激太祖皇帝,就请求把自己的妹妹嫁给太祖皇帝,太祖皇帝也同意了。

后来,太祖皇帝去马邑讨伐拓跋显,追到弥泽,把拓跋显的军队打了个大败。卫辰跟慕容垂关系好,送了三千匹马给慕容垂。慕容垂派慕容良去迎接。拓跋显打败了慕容良的军队,抢了马就跑了。慕容垂很生气,派他儿子慕容麟和侄子慕容楷去讨伐拓跋显。拓跋显逃到马邑西山,慕容麟轻骑追赶,拓跋显又逃到长子投奔慕容永。他的部众都投降了慕容麟,慕容麟把他们迁到了中山。拓跋显的弟弟拓跋亢泥的事儿,《皇后传》里有记载。

史官说:从太祖到桓帝、穆帝时期,国家刚刚建立,风气还没完全好起来。拓跋操、拓跋含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建立了自己的功业,真是有志气的英雄人物啊!刘库仁兄弟俩,忠心耿耿,无论国家兴衰,始终如一,他们的忠贞节操令人敬佩,可惜最终都不得善终,真是令人惋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