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淹,字季文,是河北居庸人。他自己说,是晋朝侍中王粲的第六代孙。他爷爷成昇,家住在山东北海。他爸爸成洪,名字跟宋文帝刘义隆的庙号犯冲了,所以在刘义隆手下当差,是个抚军府的中兵参军,很早就去世了。成淹喜欢文学,很有志气。
后来,他当上了刘子业辅国府的刑狱参军事,接着刘彧又把他提拔为员外郎,还给了他龙骧将军的虚衔,让他当领军主,派他去支援东阳和历城。等到宋孝武帝刘骏当政的时候,成淹打败了慕容白曜,然后进京朝见皇帝,被授予兼著作郎的官职。那时候,宋孝武帝在仲冬月份,想巡视漠北,大臣们都觉得太冷了,极力劝谏,但他不听。成淹就上了一篇叫《接舆释游论》的文章,宋孝武帝看完后,就对尚书李欣说:“你们这些大臣,都不如成淹这篇《论》写得好,解释得透彻,能说到点子上!”于是,皇帝下令停止了这次漠北巡视。
北魏太和年间,文明太后去世了,南齐皇帝萧赜派散骑常侍裴昭明和散骑侍郎谢竣等人去吊唁。萧赜想让他们穿着朝服去。但是,北魏负责接待的官员坚持说:“吊唁有固定的礼仪,怎么能穿着红色的朝服进入皇室灵堂呢!”裴昭明他们说:“我们是奉了皇帝的命令,不能更改。”双方就这样僵持了四次,谁也不让步。
于是,北魏高祖皇帝下令让尚书李冲选一个有学问的人来和他们辩论。李冲就推荐了崔淹。裴昭明问崔淹:“我还没明白,魏朝为什么不允许穿着朝服行吊唁之礼?这在典籍里有什么依据吗?”崔淹说:“喜丧和吊丧不一样,礼仪是有规定的;戴着玄冠不能去吊唁,这是老百姓都知道的道理。以前季孙要出征,还特意去问了丧葬礼仪,这件事过了几百年,大家仍然称赞他。你们从江南远道而来慰问,却不能遵守既定的礼仪,还问依据是什么?这行动本身的得失,难道还不明显吗?”
裴昭明说:“南北两国和睦相处已经很久了,南北双方都应该互相体谅。齐高帝去世的时候,魏国派李彪去吊唁,当时李彪并没有穿素服,齐朝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怎么现在你们却非要强求呢?”崔淹说:“李彪去吊唁的那天,朝廷的命令是让他穿丧服,但他并没有遵守高宗皇帝追思先人的心意,过了一个多月就举行吉礼了。李彪去吊唁的时候,齐国的君臣都穿着盛装,满朝文武,珠光宝气,一片辉煌,李彪并没有按照主人的要求穿素服,怎么能用他来做例子呢? 魏国要求虽然很高,但我们不敢违抗圣旨。我们皇帝仁孝的品德,可以比得上虞舜,他宽厚仁慈,处理事情光明磊落,百官都听从宰相的命令,你怎能拿当时的例子来和现在相比呢?”
裴昭明于是摇晃着膝盖说:“三皇五帝的礼仪都不一样,又怎么知道谁对谁错呢?”崔淹说:“照你这么说,你认为虞舜和高宗皇帝的做法是错的吗?”裴昭明他们就互相看了一眼,笑了。裴昭明说:“不孝顺的人,孔子都批评过,我们做使臣的更不敢多说什么。我们只是希望主人能允许我们穿丧服,让我们带些简单的衣服,按照礼仪,戎服不能用来吊唁,希望借用黑色的丧服,来表达我们国家的旨意。现在被魏朝逼迫,违背了皇帝的指示,回到南方后,一定会受到本朝的责罚。”崔淹说:“如果他们是大义凛然的人,你按照命令妥协,回南方后,应该会有很高的赏赐;如果他们不是这样的人,只要能为国家赢得荣誉,即使因为不符合礼仪而受到责罚,又有什么关系呢?《南史》和《左传》都会如实记载的。”
后来,高祖皇帝派李冲去询问崔淹和裴昭明说了些什么,崔淹把事情的经过详细地汇报给了高祖皇帝。高祖皇帝对李冲说:“我用对了人!”然后下令送去丧服给裴昭明他们,还赏赐崔淹水果和食物。第二天,高祖皇帝召见裴昭明他们,让文武百官都为文明太后致哀。后来,崔淹被提升为正侍郎。因为崔淹生活清贫,高祖皇帝又赏赐给他一百匹绢。
十六年前,萧赜派他手下的散骑常侍庾荜、散骑侍郎何宪、主书邢宗庆来进贡。赶上朝廷在明堂举行大典,他们就顺便上了灵台看看天象。高祖皇帝下令,让萧淹带庾荜他们去南边馆舍眺望,然后行礼。事情办完后,回外馆,皇帝赏赐了酒食。
邢宗庆跟萧淹说:“南北两国和平相处这么久了,现在却突然翻脸,撕毁盟约,只顾自己的利益,这样做符合大国之间友好相处之道吗?”萧淹说:“当皇帝的嘛,不必拘泥于小节。中原地区粮食丰收,那些负责收粮的人收获很多,哪会在乎什么‘尾生抱柱’的死守承诺呢?再说,齐国的先主以前在宋朝当过官,受了宋朝很多恩惠,世代蒙恩,现在这样欺骗夺取,不是很正常吗?”邢宗庆、庾荜和那些随行的人,都吓得脸色都变了。何宪知道萧淹以前是从南方过来的,就用手捂着眼睛说:“你怎么不学于禁的忠义,反而学鲁肃的投降?”萧淹说:“我放弃危险,选择顺从,是想效仿陈胜和吴广起义,哪里是什么于禁呢!”何宪也没再说什么。
王肃回国后,高祖皇帝听说他曾在江东做官,就下令让他去考察成淹这个人怎么样。于是王肃去见了成淹,回来后向皇帝汇报了实情。当时朝臣议论纷纷,对成淹的才能还拿不准。高祖皇帝说:“明天把他带到我面前,我亲自和他谈谈,就能知道他的本事了。”
第二天,皇帝出巡,王肃也跟着。皇帝下令让成淹带路,并让他讲解沿途的古迹。到了朝歌,王肃问成淹:“这是座什么城?”成淹回答说:“这是商纣王的都城朝歌。”王肃接着说:“那这里应该还有一些商朝遗民吧?”成淹解释道:“当年武王灭商后,把商朝百姓都迁到了河洛地区,后来因为刘石之乱,他们又跟着司马氏迁到了东边。”王肃知道成淹住在青州,就笑着对他说:“青州那边,难道就没有其他商朝后裔了吗?”成淹知道王肃原来是徐州人,就反驳道:“青州本来就不是他们的地盘,至于徐州现在还有多少商朝后裔,我可不知道。”王肃听了,忍不住伏在马上捂着嘴笑,然后对侍御史张思宁说:“刚才我只是随便说说,没想到话说到这个份上。”张思宁赶紧骑马向皇帝禀报。
高祖皇帝听了非常高兴,对彭城王勰说:“成淹这段应对,足以制胜。” 皇帝的车驾到了洛阳,王肃陪着皇帝一起吃饭。高祖皇帝又笑着问王肃:“前几天在朝歌,听说你和成淹之间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你再说说看。”王肃说:“臣在朝歌时,被成淹问住了,没想到这件事陛下竟然知道了。臣那天说话失误,已经够丢人了,哪里还敢再说了。”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高祖皇帝又说:“成淹能难住你,他的才能也不差啊。”王肃说:“成淹的才华和口才确实很好,朝廷应该重用他。”高祖皇帝说:“如果因为这件事就提拔成淹,恐怕会让你觉得更没面子。”王肃说:“我甘愿被别人胜过,这样才能显示我的气度。”高祖皇帝说:“你既然被别人胜过,还想以此来显示你的谦逊,这对你来说太优厚了。”王肃说:“如果成淹因此得到提拔,我能够谦让别人,这就是陛下恩泽天下而不费吹灰之力啊。”说完,大家又开怀大笑起来。
最后,皇帝赏赐成淹一匹御马,还有马鞍、马具和一套朝服,并把他提升为谒者仆射。
皇上要迁都,因为当时我家没钱,没法自己去洛阳,皇上就下令给钱和人手,把我送到洛阳,还给了我假期,让我可以慢慢地带着家人一起走。走到灵丘的时候,萧鸾派人来,用最快的驿马把我紧急召去。皇上渡过淮河的时候,我在路边请求觐见,皇上停下来,让我过去。我跟皇上说:“萧鸾这个人太狠毒了,老百姓和鬼神都讨厌他,您现在出兵讨伐,就像响应了人神的心愿,您挥剑站在江边,准备大干一场。但是敌人不能轻视,像蜂群和毒蛇一样危险,更何况是一个国家呢?我希望您能想出一个万全之策,稳妥行事。”皇上说:“之前的路线选择,是不是考虑得不周全啊?”我说:“我听说,自从皇上从洛阳出发以来,凡是有劝谏的人,都被免职或者降职,恐怕这不是圣明君主应该做的啊。”皇上说:“这是我的命令,你不能干涉我的决定。”我说:“古代的文王会向平民百姓请教,晋文公会听取普通人的意见,虽然我地位卑微,但也敢像普通百姓一样进言。”皇上很高兴,接受了我的意见,赏赐了我一百匹绢。
皇上到徐州视察,命令我和闾龙驹等人负责船只运输,准备从泗水入黄河,顺流而上返回洛阳。军队到达碻磝的时候,我觉得黄河水流湍急,担心会有危险,就上书劝谏。皇上对我说:“我之所以要迁都,是因为恒州没有水运通道,所以京城百姓很穷。现在迁都到伊洛地区,是想方便各地运输物资,但是黄河水流湍急,大家都难以通行。我这次亲自来视察,就是要乘着水流,以此来安抚百姓的心。我知道你是忠心耿耿,但是这次我不能采纳你的建议了。”然后皇上赏赐了我一匹好马——骅骝马,还给了我一套衣服和帽子。之后,我还被任命为羽林监,兼任主客令,并被授予威远将军的称号。
话说当时皇宫刚开始建造,工程浩大,动用了大量的兵力和民力运输木材,每天都有上万次的运输。黄河、洛水冰雪消融,水流湍急,给运输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淹就上书请求建造浮桥。高祖皇帝同意了他的建议,还想要在百官面前表彰他。有一天早朝,百官都到齐了,高祖皇帝就赏赐给他一百匹丝绸,并且让他担任左右都水事。
后来世宗皇帝即位,司徒、彭城王勰说:“先帝本来就有这个旨意,淹又忠心耿耿,而且官声很好,应该给他升官。”虽然高祖皇帝已经去世了,但圣旨还在呢!于是,经过商议,淹被任命为右军将军,同时兼任左右都水使和主客令。后来又升任骁骑将军、辅国将军,都水使和主客令的职务依旧保留。淹为人谨慎小心,非常敬畏法律,他主管接待宾客十年,期间很多地方进贡和来访的使臣都送给他礼物,但他一概不受,以至于生活都比较困难,最后他上书请求外放。景明三年,他被任命为平阳太守,将军的职务依然保留。后来他回到京城,病逝了。朝廷追赠他本将军、光州刺史的官职,谥号为“定”。
他儿子叫霄,字景鸾。霄也喜欢读书,还喜欢写诗文,但是他的诗文辞藻华丽却不协调,大多比较粗俗。他和河东的姜质等人交往密切,经常一起写诗作赋。有鉴赏能力的人都觉得他写的不好,而那些见识浅薄的人却纷纷称赞他的作品,甚至广为流传。他后来做到治书侍御史就去世了。
范绍,字始孙,是敦煌龙勒人。他从小就聪明伶俐。十二岁的时候,他父亲让他去读书,拜崔光为师。后来因为父亲去世而中断学业。他母亲劝他说:“你父亲去世那天,让你去拜崔光为师,希望你能有所成就。现在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你应该履行当初的约定。”于是范绍又回去继续学习。太和年间,他被选为太学生,后来转任算生,学习了不少经史典籍。十六年,高祖皇帝选他做了门下通事令史,后来升任录事,负责掌管奏章文书,高祖皇帝很赏识他,侍中李冲、黄门崔光也都很器重他,宫中很多重要的文书都交给他处理。高祖皇帝曾经对身边的近臣说:“崔光做事从容不迫,范绍办事效率很高。”后来,范绍又升任强弩将军、积弩将军、公车令,又加封为给事中,最后升任羽林监。
扬州刺史、任城王澄想攻打钟离,就派人通知谢安,让他到寿春来一起商量作战计划。澄说:“需要十万大军,来回得一百天。打算从涡阳、钟离、广陵、庐江几个方向同时进攻,但是粮食、武器和军资,都得朝廷赶紧送来。”
谢安回答说:“要调动十万大军,来回一百天,就得准备一百天的粮食。现在秋天都快结束了,才想着要征兵打仗,武器装备倒是能凑齐,就怕粮食运不过来。手里有兵没粮食,拿什么去打仗?希望王爷您仔细考虑一下,为国家大事多想想啊!”
澄王沉思了很久,说:“你说的太对了。”于是让谢安回去,把这些情况都详细地报告给了朝廷。后来,澄王虽然还是去攻打钟离,结果却一无所获,灰溜溜地回来了。
老张啊,先是被任命为长兼奉车都尉,后来又升迁为右都水使者,不过职务还是原来的录事。后来他母亲去世了,他就辞官回家守孝去了。
等到义阳地区刚恢复平静,他又被起用,担任守远将军、郢州龙骧府长史,还兼任义阳太守。那年冬天,他奉命回京,正赶上朝廷计划南下征讨。朝廷从河北好几个州调集了两万五千田兵,加上淮河沿线的驻军,总共五万多人,还大规模开垦屯田。朝廷大臣们一起推荐他担任西道六州营田大使,还加封他为步兵校尉。老张勤于职守,积极督促农耕,连续几年都获得了丰收。
后来朝廷又下令让他去钟离,和都督、中山王英一起商讨攻打钟离的策略。中山王英信誓旦旦地说一定能攻下,但老张实地考察了钟离的城防,觉得很难攻破,就劝他撤兵,可中山王英不听。老张回京后,就把情况如实上报了。没多久,中山王英果然战败了。
朝廷见徐州和豫州地广人稀,就让老张去看看,能不能再设立一个州。老张觉得谯城地处要冲,设立州府比较方便,于是就在那里设立了南兖州。后来,他被任命为主衣都统,加封中坚将军,又升迁为前军将军。因为之前在营田方面做出的贡献,他又被授予游击将军的称号,之后又升迁为龙骧将军、太府少卿,主衣都统的职务依旧保留。后来他又升迁为长兼太府卿。
老张为人节俭,办事认真,凡是朝廷赏赐的物品,如果超过一千匹布匹,他都会先单独向朝廷汇报,然后再领受。灵太后很欣赏他的认真负责,就下令让他每个月都要进宫面见,凡是利国利民的事情,都可以直接向她汇报。后来,他又被任命为安北将军、并州刺史。他为人清廉谨慎,遵守法度,深受百姓爱戴。只可惜后来山胡入侵,他没能有效抵御,因此影响了他的声望。之后他又回到朝廷,担任太常卿。等到庄帝即位初期,他在河阴遇害了。
刘桃符,是中山卢奴人。他从小就没见过父亲,九岁的时候母亲又去世了。 这孩子性格老实巴交,又特别爱学习。
后来他考中了孝廉,射策考试还拿了第一名,然后就当官了,不过一开始都是些小官职。景明年间,他当上了羽林监,还管着主书的活儿。萧宝夤投降的时候,朝廷派他去迎接。之后,他又升迁为奉车都尉、长水校尉、游击将军。
正始年间,他被任命为征虏将军、中书舍人,因为他勤奋努力,办事认真,很快就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不过,他在这个位置上干了很久都没升迁,皇帝世宗就对他说:“扬雄当黄门侍郎的时候,官职升迁很快,历经三朝。你在这儿干了十年,也还算可以的嘛,不用着急。”
东豫州刺史田益宗在边疆地区贪污腐败,皇帝世宗多次派刘桃符去劝说他。刘桃符回来后,详细汇报说田益宗年纪大了,糊涂了,他的儿子们也不懂事,办事不靠谱。世宗皇帝后来想把田益宗撤职,但又怕他造反,于是就任命刘桃符为征虏将军、豫州刺史,让他和后军将军李世哲一起带兵去拿下田益宗。 这件事,《田益宗传》里也有记载。
刘桃符很会安抚边疆少数民族,深受百姓和官员的爱戴。过了很久,他才被朝廷召回。后来,他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一岁,朝廷追赠他为后将军、洛州刺史。
他的儿子刘景均,后来当上了殿中侍御史。
刘道斌,是武邑灌津人,自己说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从小就爱学习,很有本事。长大后,腰围粗得能围十圈,胡子也长得特别好看。他考中了孝廉。进京后,被任命为校书郎,后来升迁为主书,很受高祖皇帝的赏识。跟着皇帝去南阳征战回来后,又升任积射将军、给事中。高祖皇帝对黄门侍郎邢峦说:“道斌啊,这是个难得的人才,比一般人强多了!” 世宗皇帝登基后,刘道斌升迁为谒者仆射。之后又升任步兵校尉、广武将军,兼任中书舍人。后来被外派到武邑当太守。当时冀州刚经历元愉的叛乱,加上又是连续几年的灾荒歉收,刘道斌多次上书请求朝廷减免赋税,老百姓都因此得到了好处。
卸任太守回朝后,他被任命为右将军、太中大夫。之后又以本将军的身份外放恒农当太守,后来又升任岐州刺史,无论在哪儿做官,都有很好的政绩。正光四年,他在任上去世。朝廷追赠他平东将军、沧州刺史的官职,后来又改赠济州刺史,谥号为“康”。刘道斌在恒农当太守的时候,修建了学校和孔庙,还画了孔子的画像。他死后,当地百姓非常怀念他,就在孔子画像的西边又画了他的画像,然后去祭拜他。
他的儿子刘士长,在武定年间,担任砀郡太守,后来去世了。
董绍,字兴远,是新蔡鲖阳人。他年轻的时候就爱学习,很有文采。从四门博士做起,后来历任殿中侍御史、国子助教、积射将军,还兼任中书舍人。他很擅长辩论,深受世宗皇帝的赏识。
话说豫州城有个叫白绍的人,早早地就跟着城南的叛军造反了。朝廷下诏书安慰他,派人去慰问他。结果到了上蔡,半路被叛军给抓了,关起来押送到了江东,还上了锁。 江东的萧衍手下有个将军叫吕僧珍,跟白绍聊了几句,就看上他了,觉得这小子不错。萧衍听说后,赶紧派人去慰问白绍,说:“像你这样忠臣孝子,可不能少了!现在就让你回国吧!” 白绍回答说:“我老母亲还在洛阳,我心里急得不得了,现在蒙您恩赦,感觉就像重新活过来了!”
萧衍又派了个叫霍灵超的主书去跟白绍说:“现在放你回去,让你去沟通两家和解,让老百姓都安安稳稳过日子,这不是很好吗?” 白绍回答说:“和解安民,那是两国之间的大事,既然您已经下令放我回去了,我回去后一定会把这事儿禀报朝廷。”萧衍赏赐了白绍衣物,还亲自接见了他,又让他的部下周舍去安慰他,还说:“战争打了这么多年,老百姓都苦不堪言,所以我们才主动提出和谈,想跟魏朝修好。之前我们也写信过去,但一直没收到回复。你回去后,好好跟朝廷说明情况,我已经派使者周灵秀送你回国,以后会有好消息的。”萧衍还单独跟白绍说:“你知道为什么你能活下来吗?抓到你,是天意啊!几千人聚在一起,不有个领头的人管着,就会乱套,所以必须得立个君主来治理天下,而不是让天下养活一个人。做官的,都应该想想这个道理!你想和谈,现在我们把宿豫还给你们,你们也把汉中还给我们。”
早些时候,朝廷还打算用萧衍手下的将领齐苟儿他们十个人来换白绍,这事儿《司马悦传》里都有记载。白绍回国后,皇上很同情他,永平年间,任命他做了给事中,还兼任舍人。虽然白绍也提出了不少和谈的建议,但朝廷没同意。过了很久,他又被加封为轻车将军、正舍人,后来又做了步兵校尉。
唐肃宗刚当上皇帝的时候,我父亲写了一篇《御天马颂》,皇上很喜欢这篇文章,赏赐了他八十匹丝绸。之后,他又被提升为龙骧将军、中散大夫,翰林学士的职位也保留着。后来又加封冠军将军,外放担任右将军、洛州刺史。我父亲喜欢做一些小善事,很受老百姓欢迎。
当时,萧衍的将军曹义宗、王玄真等人攻打荆州,占据了顺阳的马圈(地名),裴衍、王罴去讨伐他们。收复顺阳之后,又包围了马圈。可是马圈城池坚固,裴衍、王罴的军队粮草又不足,我父亲就上书皇上说他们一定会失败。没过多久,裴衍他们果然战败了,顺阳又落入了曹义宗的手里。我父亲得了气病,请求解除官职回乡,皇上没同意。
萧宝夤在长安叛乱的时候,我父亲上书请求出兵讨伐,说:“我打算带三千巴人精兵,活捉那些蜀地叛贼!” 肃宗皇帝问黄门侍郎徐纥:“这巴人真是瞎子吗?”徐纥回答说:“这是我父亲的豪言壮语啊。意思是说巴人骁勇善战,见到敌人毫不畏惧,并不是真的瞎子。”皇上哈哈大笑,命令我父亲赶紧出发,又加封他为平西将军。因为平定萧宝夤叛乱的功劳,他被封为新蔡县开国男,食邑二百户。
永安年间,我父亲从边疆回来。于是被任命为安西将军、梁州刺史、假抚军将军,兼任尚书,还担任山南行台,政绩很不错,口碑很好。后来前废帝用元孚取代了他。我父亲回到长安,当时尔朱天光担任关右大行台,他推荐我父亲担任大行台从事兼吏部尚书,又升任征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尔朱天光去洛阳了,留下我父亲在长安。尔朱天光战败后,贺拔岳又邀请我父亲担任他的开府谘议参军。永熙年间,又加封车骑将军。后来贺拔岳带着我父亲去高平牧马,我父亲很悲伤,写了一首诗:“走马山之阿,马渴饮黄河。宁谓胡关下,复闻楚客歌。”最后,他被宇文黑獭杀害了。
我的哥哥敏之,在永安年间担任太尉西阁祭酒。
冯元兴,字子盛,是东魏肥乡人。他爷爷冯僧集,当过东清河郡和西平原郡的太守,死后还被追封为济州刺史。冯元兴从小就有志气,跟着爷爷在平原的时候,就跟着中山的张吾贵和常山的房虬学习,通晓了《礼记》的义理,还写得一手好文章。二十三岁的时候,他回到家乡当老师,学生经常有几百人。后来他考中了孝廉,对策考试也得了高分,还被举荐为秀才。那时候御史中尉王显权势很大,冯元兴写文章给他看,王显就把他招到身边当检校御史。没多久就升了殿中郎,又当了奉朝请,还三次出使高丽。
江阳王元继当了司徒,冯元兴做了他的记室参军,这才被元叉认识。元叉掌握朝政后,就提拔冯元兴当尚书殿中郎,兼任中书舍人,还保留着御史的官职。冯元兴在元叉身边做事,能提前知道很多事情,但他为人谦卑,克制自己,所以大家都对他没有怨言。他家里本来就穷,却经常有几十个食客,他和食客们一起吃喝,从不吝啬,当时的人都非常敬佩他。后来太保崔光去世了,崔光推荐冯元兴当侍读。尚书贾思伯当侍讲,在式乾殿给肃宗讲授《杜氏春秋》,冯元兴经常帮忙解释一些难懂的句子,很多儒生都非常尊重他。等到元叉想要辞去领军将军的职务时,还特地去问冯元兴的意见。冯元兴说:“我还不知道您到底想做什么呢?”元叉说:“你认为我想造反吗?”冯元兴不敢明说,就劝他不要这样做。结果元叉被赐死了,冯元兴也被罢官了。 他后来写了一首《浮萍诗》来比喻自己的遭遇:
“有草生碧池,无根绿水上。脆弱恶风波,危微苦惊浪。”
丞相和高阳王一起召见了他,让他担任兼职。没过多久,他就辞去官职回老家了。尚书元罗当上了东道大使,提拔元兴当了他本郡的太守。没多久,他又被朝廷征召进京。因为母亲去世,他回家奔丧,赶上家乡战乱不断,好几次被任命为监军,元兴在赏罚方面做了不少事,乡里人因此对他颇有怨言。上党王天穆讨伐邢杲的时候,把他带在身边当大将军从事中郎。元颢攻入洛阳后,他又被任命为平北将军、光禄大夫,兼领中书舍人。庄帝回到宫里后,天穆让他当太宰谘议参军,还加封征虏将军。普泰年间,他担任安东将军、光禄大夫,兼领中书舍人。太昌初年,他在家去世,朝廷追赠他征东将军、齐州刺史的官职。他留下了百余篇文集。元兴家境贫寒,靠着元叉的关系和人脉,被提拔为州主簿,当时很多人认为这不合规矩。
高祖时期,有个叫曹道的,是谯郡人,对经史颇有研究,很有能力。他被举荐为孝廉。太和年间,他担任东宫主书、门下录事。景明年间,他做了尚书都令史,兼领主书,后来又升任中书舍人。他办事总是很合皇帝的心意。后来被外放担任东郡太守。去世后,追赠仪同三司。
还有一个叫曹昇的,是北海人,因为学识渊博而受到赏识。他历任治书侍御史,永安年间,又担任黄门郎、散骑常侍。到了出帝时期,他做了国子祭酒。他不贪图钱财,最后因为饥饿死在邺城,当时的人都为他感到惋惜。
还有个齐郡人曹昂,很有学问,被举荐为秀才。永安年间,他担任太学博士,兼任尚书郎,但他总是步行去上朝,以此表现自己的清贫。结果有一次遇到强盗,丢失了很多丝绸布匹,当时的人们都觉得他是在装清高。
鹿悆,字永吉,济阴人。他父亲鹿生的事迹记载在《良吏传》里。鹿悆爱好兵书、阴阳术和佛教。太师、彭城王勰把他请去当馆客。有一次他要去徐州,路上马匹染病了,只好把马放到船上,到了大梁。晚上睡觉的时候,他的随从上岸偷了四捆麦子喂马。船走了几里地,鹿悆醒了,问起麦子的来处,随从如实禀报,鹿悆非常生气,立刻停船上岸,找到偷麦子的地方,放下三丈长的丝绸作为赔偿才回来。
一开始,我在真定当公元子直的幕僚,经常劝他做人要忠诚廉洁。我还曾经写了两首五言诗来劝诫他:“峄山万丈树,雕镂作琵琶。由此材高远,弦响蔼中华。” “援琴起何调?《幽兰》与《白雪》。丝管韵未成,莫使弦响绝。” 子直从小就很有才华,我很希望他能有个好结局,所以才用诗歌来委婉地提醒他。后来我母亲去世,我辞去了官职。守孝期满后,我又回到了原来的岗位。子直后来被派去梁州做官,我也跟着去了。梁州当时负责军粮的采购,负责采购的人几乎都从中捞好处,唯独我没有。子直还特意劝我收点好处,但我坚决没同意。
后来庄帝当了御史中尉,我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同时负责监察临淮王彧的军队。当时萧衍派他儿子豫章王综占据徐州,综暗中和彧联系,说想投降魏国。 因为综是萧衍的宠子,大家都觉得这不可能是真的,彧就招募人去探查虚实。我主动请缨,说:“如果综真的想投降,我们就和他订立盟约;如果他是骗子,牺牲我一个人又算得了什么!” 当时徐州刚刚被攻陷,边境地区很乱,综的手下将领成景俊、胡龙牙都统领着强大的军队,城防非常严密。我一个人骑着马就出发了,直奔彭城。还没到彭城,就被综军队的程兵润拦住了,程兵润问我从哪里来,要干什么。我回答说:“我是来执行军事任务的,这是早就约定好的。我是临淮王派来的,我们需要进行一些交易。”程兵润就先派人去通知胡龙牙等人。
综王既然真心想投降,听说我被抓了,就对成景俊等人说:“我一直怀疑元略(指我)想叛变投降魏国,所以派人去试探他的虚实。我派人假扮成我的使者,进入魏军,去叫元略出来。使者果然到了。我们可以让人假扮成元略,藏在一个隐蔽的房间里,假装生病,然后让使者在门外喊他,再让别人传话给他。” 那时我刚被萧衍追回。综又派他的心腹梁话来迎接我,并私下告诉我详细情况,让我好好配合,把我带进了城,到了胡龙牙那里。
天色晚了,龙牙带着卫队举着火把,把我叫过去说:“元中山很想见你,所以让我叫你过来。”他又说:“安丰、临淮的兵力比较弱,你觉得能收复这座城吗?”我说:“彭城是魏国的东部边境,战略位置非常重要,非得争夺不可,能不能成功,全看天意,不是人力所能预测的。”龙牙说:“好吧,就按你说的办。”
然后,龙牙又带我去了景俊住的地方,把我留在外门外,等了很久才让我进去。这时夜深了,星星月亮都很明亮。有个军队的头头,叫姜桃,过来跟我说话:“你年纪大了,还出来当使者,肯定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吧。元法僧是魏国的一个小人物,投降了梁国,梁王待人不错。”他指着天上说:“你看,今年岁星在斗宿。斗宿,是吴国的分野。你为什么不回梁国呢?我可以让你荣华富贵。”我回答说:“你只知道一面,不知道另一面。法僧那种人,是莒国叛逃的奴仆,梁国收留了他,岂不是有愧于季孙?现在是农历十一月,鹑首星宿当令,斗宿和牛宿都被冲破,岁星是木星,木克土,今年吴国要完蛋了。再说,我穿着锦衣出来夜游,有识之士是不会同意的。”话还没说完,就被带进去见景俊了。
景俊问我:“元中山虽然说要见你,你却一点也不害怕就来了,这是为什么?”我回答说:“以前楚国打吴国,吴国派蹶由去劳师动众地出兵,我这次来,情况跟他差不多。”我又说:“我游历多年,以前就认识你了。”我跟他叙述了来龙去脉,景俊就明白了。他让我跟他一起坐下,问我:“你不是刺客吧?”我回答说:“我现在是来当使者的,想回去向朝廷复命,刺杀的事,以后再说吧。”他摆上了饭菜和水果,我吃得很饱,喝了很多酒,还故意在几个敌人面前炫耀了一下。那些人都说:“好汉子!”然后,他们把我带到元略那里,一个人把我领进屋里,指着床让我坐下。另一个人在屋里,出来对我说:“中山有话要告诉你。”我站起来,有人对我说:“您坐下吧。”我说:“我们家是王族,怎么能坐着听人训话呢?”那人说:“我以前曾往南边去过,派人叫你来,是想听听家乡的事。最近身体不好,没法去见你。”我说:“我冒着危险来见你,却见不到你,心里很不安。”于是,我就告辞离开了。
天刚亮,军主范勖、景俊、司马杨<日票>他们就纷纷问鹿悆北朝军队有多少。鹿悆说:“秦陇地区已经平定,三方都很安定,现在高车、白眼、羌、蜀等部有五十万人马,齐王、李陈留、崔延伯、李叔仁等人率领这支军队分成三路,直奔江西;安乐王鉴、李神领冀州、相州、齐州、济州、青州、光州的羽林军十万人,直接从琅邪南下。”大家互相看了看,说:“这未免也太夸张了吧?”鹿悆说:“明天就能验证,哪有什么夸张的!”
到了傍晚,鹿悆奉命回营。景俊送他到戏马台,指着北方城池说:“这城池如此坚固,可不是那些士兵能够轻易攻克的,你最好劝劝两位王爷,让他们改变主意,撤兵吧。”鹿悆说:“金墉城池,就算攻城器械再巧妙,关键还是看守城的人,险要的地形算不了什么!”鹿悆回到军营,在路上与萧综秘密会盟。盟约达成,不到十天,萧综果然投降了。
皇上下了道圣旨:“前些日子,法僧父子顽固不化,作恶多端,偷偷在城外叛乱,扰乱朝纲,导致彭城和宋城这两个重要的藩镇,都被叛军占领了。虽然朝廷派出了宗室大臣和名将,在泗水边上挥舞着兵器;精锐的士兵,在汴水边上拔剑准备战斗。但是高大的城墙,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攀登的;宽阔的护城河和深深的壕沟,确实难以逾越。所以朕日夜忧心,寝食难安啊!而衍州都督、豫章王萧综,他能够审时度势,想要归顺朝廷,暗中派人送来投降的信物给临淮王都督。当时情况紧急,大家都按捺不住想要拔剑相向。殿中侍御史监军鹿悆,他不畏惧危险,视险境如平地,能够迅速招募兵马,亲自去查看敌军的虚实。盟约达成后,计划顺利成功。收复失地,平息战乱,这都是鹿悆的功劳啊!如果不重重赏赐他,怎么能激励后人呢?封鹿悆为定陶县开国子,食邑三百户!”
他先是被朝廷免了员外散骑常侍的职务。没多久,他又被派去青州,担任彭城王萧劭府里的长史兼司马,后来又辞去了长史的职务。
广川人刘钧和东清河人房须造反了,萧劭派他去监督州里的军队讨伐他们。他们在商山打了一仗,取得了一些胜利。那些将领都是萧劭身边的人,他们擅自夸大斩杀敌人的数量,还胡乱请求赏赐绸缎。他当面就拒绝了他们的请求,萧劭也没同意他们。他当时就生气了,大声说:“我尽心竭力为王为国效力,难道这是为了我家的事吗?!”说完就拂袖而去。萧劭后来追上他,向他道歉。
那些窃取功劳的人到处散布谣言,说要暗中害他。他听了之后只是笑笑,根本不在意。
之前,萧衍派彭群和王辩率领七万大军包围了琅邪。从春天到秋天,朝廷的援军一直没到,而青州的两支军队加起来也只有万把人,军队驻扎在郧城,很久都没行动。萧劭就派他,还有南青州刺史胡平派的长史刘仁之,一起督促那些将领,直接去攻打敌人的营垒,结果大获全胜,斩杀了彭群,俘虏了两千多敌人。皇帝萧肃宗很高兴,还特地派人给他送去慰问的诏书。
永安年间,他回到朝廷担任左将军、给事黄门侍郎,因为之前在徐州的功劳还没完全被赏赐完,朝廷又给他增加了二百户的食邑,还晋升了他的爵位,让他当上了侯爵。虽然官职显赫,但他为人谦逊低调,接待亲朋好友比以前更加热情周到,但他自己却连房子都没有,一直租房子住,穿粗布衣服,吃粗粮,一年四季都一样。皇帝萧庄帝很欣赏他这种清廉俭朴的生活作风,经常赏赐他一些钱财。
话说东徐城有个叫吕文欣的家伙,他竟然杀了刺史元大宾,然后拉起了一帮人马,在曲术扎营,搞起了叛乱。朝廷赶紧派人去平叛,任命悆(音同“躁”)为六州大使,让他和行台樊子鹄一起,去剿灭吕文欣。结果,他们成功打败了吕文欣的队伍,还悬赏捉拿他。最后,吕文欣的同伙韩端正把吕文欣给杀了,送来了他的脑袋,一起被杀的还有十一个头目。朝廷对悆的表现大加赞赏,升他做了镇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没多久,又任命他为使持节、兼尚书左仆射、东南道三徐行台。
悆到了东郡的时候,正赶上尔朱仲远攻陷了西兖州,正朝着滑台进军。朝廷又命令悆和都督贺拔胜等人一起抵抗尔朱仲远。可惜,战争失利,悆只好败退回京。普泰年间,悆又升了征东将军,后来又升为卫将军、右光禄大夫、兼度支尚书、河北五州和籴大使,官职越来越高。到了天平年间,他被任命为梁州刺史。可没多久,荥阳老百姓郑荣业等人造反,把州城给围住了。悆守不住,只好投降了,郑荣业把他送到了关西。
张熠,字景世,是云南阳西鄂人,他的十世祖是汉朝的侍中衡。张熠一开始在扬州车骑府当录事参军,后来升任步兵校尉。永宁年间,朝廷大兴土木,修建寺塔,工程浩大。灵太后经常去视察工程,有什么问题都会问张熠,张熠都能对答如流,没有一点疏漏,灵太后对他很欣赏。过了很久,张熠被升为冠军将军、中散大夫。后来,他作为别将跟随长孙稚西征,又升为平西将军、太中大夫,还做了关西都督。因为战功,他被封为长平县开国男,食邑二百户。
永安年间,张熠被任命为平西将军、岐州刺史,还被加封为安西将军,后来又升为抚军将军。他很关心百姓,爱护贫弱,深受百姓爱戴。他从岐州任上回来的时候,正赶上元颢攻入洛阳。朝廷又让他回去镇守岐州,但他却偷偷地回家了。等到庄帝回到宫里,张熠被任命为镇南将军、东荆州刺史。不久,他又被加封为散骑常侍、征蛮大都督,后来又升任荆州刺史。尔朱兆攻入洛阳的时候,他没去赴任。普泰年间,他官至卫将军、金紫光禄大夫。
唐朝天宝年间刚开始的时候,朝廷迁都到邺城,刚开始建设。当时的右仆射高隆之和吏部尚书元世俊上奏说:“南京的宫殿,拆毁后要运送到都城,要连成一排筏子顺河而下,从头到尾,规模巨大,如果不是一位贤明的人,专门负责接收和管理,恐怕木材会损耗很多,工程也会有缺漏。张熠为人清廉正直,品行高尚,堪称一时之选,我们推荐他担任这个重任。”皇帝批准了他们的奏章。张熠认真负责地投入到这项工作中。不久后,他又升任营构左都将。兴和年间,他被任命为卫大将军。宫殿建成后,他凭借之前的功劳被任命为东徐州刺史。三年后,张熠在任上去世,享年六十岁。朝廷追赠他骠骑大将军、司空公、兖州刺史的官职,并谥号为“懿”。
他的儿子张孝直,在武定年间末期,担任司空骑兵参军。
史书上评论说:张熠等人赶上了好时候,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最终取得了显赫的地位。如果说他们没有才能,又怎么能达到这样的成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