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一共一百一十四篇,以前分成了130卷,是北齐的尚书右仆射魏收写的。 这书啊,有十二纪、九十二列传、十志。
最早啊,魏国的史官邓渊、崔浩、高允都写过编年体史书,结果记事儿记得不全,好多事儿都漏掉了,十件事儿能留下三件就不错了。到了太和年间,李彪和崔光才开始把史书分成纪、传、表、志这些部分。宣武帝的时候,邢峦写了《高祖起居注》,崔鸿和王遵业又接着往下写,一直写到明帝。后来,温子升又写了三卷的《庄帝纪》,济阴王晖业还写了三十卷的《辨宗室录》。
魏朝末年,有个叫山伟的家伙,他跟当时的权臣元天穆、尔朱世隆走得很近,巴结他们,还跟綦隽一起把持着国家史书的编写工作。他们这么一折腾,二十多年下来,好多事情都没记录下来,简直是十不存一啊!
北齐文宣帝天保二年,下令让魏收修撰魏朝的历史。魏收广泛搜集各种资料,查阅各种家谱和零散的史料,力求全面完整地展现魏朝一代的兴衰历程,最终写得相当详细。魏收挑选的史官,其实能力都不如他自己,所以像房延祐、辛元植、眭仲让、刁柔、裴昂之、高孝干这些人,其实在撰写史书方面都不太擅长,那三十五篇列传、二十五篇序言、九十四篇论赞,以及前后两表、一篇奏疏,几乎都是魏收一个人完成的。五年后,魏收上交了修好的《魏书》。他还下令烧毁了崔鸿、李彪以前编写的旧史书。
魏收因为是齐国人,所以在写《魏书》的时候,故意贬低魏朝,对魏朝的功过褒贬随意,当时很多人觉得他这样不公平。文宣帝就命令魏收在尚书省跟一百多位魏朝官员的后代对质,让他们评论魏收所写的内容是否属实。一开始魏收还能辩解,但后来就招架不住了。范阳的卢斐、顿丘的李庶、太原的王松年,都因为批评魏收的史书而被处罚,挨了鞭子,然后被发配到甲坊,甚至有人因此丧命。当时民怨沸腾,人们都把《魏书》称为“秽史”。
当时朝中权臣杨愔和高德正当权,魏收还特意为他们写了传记,这两人也大力支持魏收,压制那些批评的声音,不让大家再讨论这件事,《魏书》也就没有正式颁布。等到孝昭帝即位,改元建中之后,又命令魏收重新审核修改《魏书》。魏收请求誊写两份,一份送交朝廷各部门,一份留在邺城,想看的人都可以去抄录。结果,朝臣们纷纷攻击魏收的史书,指出其中的错误。武成帝又下令让魏收再次修改校正。魏收因为撰写《魏书》而得罪了很多人,等到北齐灭亡的那一年,他的墓被盗了,尸骨也被抛弃在外面。
隋文帝觉得魏收写的《魏书》内容不靠谱,叙述也不合逻辑,就让魏澹、颜之推、辛德源重新写一本,一共九十二卷。这本新《魏书》把西魏当成正统,东魏当成伪朝,写法也简洁明了,彻底纠正了魏收的错误,隋文帝很满意。后来,隋炀帝又觉得魏澹写的还不够好,又让杨素、潘徽、褚亮、欧阳询重新修订《魏书》。可惜杨素还没完成就死了。
唐高祖武德五年,他又下令让侍中陈叔达等十七个人一起写后魏、北齐、周、隋、梁、陈六朝的历史,结果拖了好多年也没写完。到了唐太宗时期,根据秘书省的建议,干脆放弃修订《魏书》了,改成只写五代史。唐高宗的时候,魏澹的孙子,同州刺史魏克己,又续写了十志十五卷,把魏澹原来写的那些内容也加了进去。《唐书·艺文志》上还记载了张大素的《后魏书》一百卷和裴安时的《元魏书》三十卷,但现在这些书都没了。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魏朝历史,主要还是以魏收写的《魏书》为准。
孔子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三代时期,文章写得最好的就是周朝。东周、秦、汉虽然经历了战争和动乱,但上古的优秀传统和遗风,并没有完全断绝。那些贤明的君主、忠诚的大臣,他们的功绩和品德,都非常显著。那些有才华的文人,他们的文章、议论、谏言、辩论、计策,都能够让人震惊,影响社会风气,成为后世的典范。而左丘明、司马迁、班固这些优秀的史学家,他们博学多才,善于叙述,不夸大也不隐瞒,所以他们的作品流传至今,一千多年了依然没有被磨灭。
东汉、魏、晋时期,距离圣贤时代越来越远,史官的才华也越来越差。永兴年间政治腐败,戎狄入侵中原,先王留下的恩泽荡然无存了。
拓跋家族趁着后燕衰弱的机会,一点点吞并了并州和冀州,打了三十多年仗,才算基本统一了中原。一开始啊,朝廷的大臣和地方官员,好多都是原来部落里的首领,虽然也用了一些赵国和魏国的旧贵族,但互相猜忌,经常互相残杀。官职有,但俸禄少,所以官员都很贪污;法律严厉,所以老百姓互相残杀;不重视礼义廉耻,所以读书人没啥节操;贿赂盛行,所以社会风气很坏,老百姓都想着占便宜。
等到迁都洛阳以后,才慢慢开始采用夏朝的礼仪制度。宣武帝比较软弱,孝明帝年纪又小,国家政令松弛,社会风气越来越坏,上下互相欺骗,国家纪律全乱套了。皇太后在宫里搞乱子,外面还有各种盗匪作乱,祸乱是从六镇开始的,最后因为尔朱荣而彻底爆发,国家分裂成两半,最终灭亡了。虽然北魏存在了一百多年,但它的典章制度、内外风俗,跟之前的刘曜、石勒、慕容氏、苻坚、姚苌那些政权差不多。道武帝和太武帝的暴虐程度,甚至超过了曹操和司马炎;孝文帝的强大,也比不上苻坚。
至于北魏的文学、儒学方面,没什么值得记录的;谋臣、辩士、将军、名将这些,也比不上前朝。而且写北魏历史的人,语言粗俗,取舍不当,文章写得不好,记载的事实也不准确,写出来的书,篇幅冗长,全是官职、州郡的名字,还有很多琐碎无聊的事,读起来让人厌烦,很快就忘了。学者们也觉得没啥意思,不愿意学习。所以几百年来,北魏史书丢失残缺的,少说也有三十卷。现在我们把每篇的目录都整理出来了。
但是,北魏的历史,承接魏晋,又影响了周、齐、隋、唐,一百六十年兴衰更迭的大致情况,是不能省略的。我们臣攽、臣恕、臣焘、臣祖禹,恭敬地呈上目录,冒死上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