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洛侯这个人,是代郡人。因为以前立过功,被任命为秦州刺史。可他这个人啊,贪婪残暴,心狠手辣,一点儿也不讲仁义。秦州有个富人叫富炽,抢了老百姓吕胜的钱财,还把吕胜打得腿都缠上了绷带。洛侯二话不说,就狠狠地打了富炽一百鞭子,还砍掉了他的右手腕! 这手段,够狠吧?
再来说说另一件事,有个老百姓王陇客,杀了王羌奴和王愈两个人,按律法本来该判死刑。可是洛侯这厮,竟然活生生把王陇客的舌头拔出来,再用刀子扎他的舌根,还在他胸腹上扎了二十多刀! 王陇客疼得受不了,挣扎着要反抗,洛侯就让人把王陇客的手脚绑在四根柱子上,等他快断气了,才砍了他的头,然后把他的尸体肢解了,挂在路边示众! 看到这一幕的人,哪个不害怕,哪个不伤心?整个秦州都人心惶惶,怨声载道,最后,老百姓王元寿等人干脆造反了! 这事儿闹大了,朝廷派人调查,高祖皇帝下令,先在刑场向老百姓宣布处决洛侯的消息,这才把洛侯砍了头,向百姓谢罪。
胡泥,也是代郡人,官做到司卫监,还被封为永城侯。这胡泥啊,在禁军里当差,管得可严了,谁也不怕,就算是达官贵人,犯了错照样收拾! 有一次,殿中尚书叔孙侯头该值班却没来,胡泥就按规矩处罚了他。叔孙侯头仗着自己受宠,就和胡泥吵了起来。高祖皇帝听说后,反而夸奖了胡泥,还赏了他一套衣服。后来,胡泥被派去幽州当刺史,还被加封为范阳公。他在幽州发现了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叫平阳尼硕学,就把他推荐给了朝廷。之后,胡泥又升迁为平东将军、定州刺史。 可惜啊,这胡泥后来也变得暴虐无道,滥用刑罚,收受贿赂,最后被朝廷召回处死了。 临刑之前,高祖皇帝还特意在太华殿召见了他,派侍臣宣读诏书责备他,然后让他回家自尽。
李洪之,原名叫李文通,是恒农人。年轻的时候当过和尚,后来还俗了。在真君年间,他当上了狄道护军,被赐爵安阳男。
后来永昌王仁跟着世祖皇帝南征,带回了元后的两个妹妹。李洪之因为和她们是同族,暗地里经常送东西给他们,和她们结拜成了兄弟姐妹,关系亲密得像一家人似的。他还打听到了元后在南方的几个兄弟的名字,于是改名叫李洪之。等到永昌王仁因为犯事被杀后,元后入宫,得到了高宗皇帝的宠爱,生下了显祖皇帝。元后临死的时候,昭太后问起她的亲人,元后就说李洪之是她哥哥。她和李洪之诀别了好几天,把南方几个兄弟珍之等等的情况都详细地写了下来,亲手交给了李洪之。于是,李洪之就成了显祖皇帝的舅舅。太安年间,珍之等兄弟来到京城,和李洪之见面了,他们一起回忆了元后一生的故事,按照年龄大小排定了兄弟姐妹的顺序。
因为他和皇室的关系,李洪之被任命为河内太守,爵位也升到了任城侯,威风八面,和刺史一样。河内郡北边挨着上党郡,南边挨着武牢,地势险要,百姓彪悍,经常发生盗贼抢劫的事情,以前的太守都管不住。李洪之到了河内郡以后,严密地设置关卡防卫,并且重赏捉拿盗贼的人,同时鼓励农业生产,结果盗贼就销声匿迹了。不过,他在铲除奸邪的时候,手段过于残酷。
后来,他被任命为怀州刺史,封为汲郡公,又升任内都大官。河西的羌胡部落叛乱,显祖皇帝亲自带兵去征讨,命令李洪之和侍中、东郡王陆定一起统领军队。皇帝的队伍到了并州,又下诏书让李洪之担任河西都将,去讨伐山胡。那些山胡都坚守营垒拒不作战。李洪之就在石楼南边的白鸡原上筑起营垒与他们对峙。其他的将领都想进攻,但是李洪之却采取了怀柔政策,允许他们恢复原来的生活,结果山胡都投降了。显祖皇帝很高兴,就提升他为尚书外都大官。
好家伙,这位洪大人,官儿做到使持节、安南将军、秦益二州刺史,那可是相当厉害!上任后,他立马整顿吏治,制定了严厉的禁刀令,说谁要敢带刀上街,就跟抢劫犯一个罪行!轻重处罚都有明确规定。他还特意摆宴请州里的名流和长者,好好宣扬一番他的新法令。晚上,更是偷偷派兵把守各个要道,抓到违反禁令的,直接抓回州府,宣判斩首!哎,这其中冤枉被杀的,据说有好几百人呢!
赤葩渴郎羌这个少数民族,住得深山老林里,平时跟朝廷的关系也一般,官府的人很少去他们那儿。洪大人厉害啊,他竟然开山修路,路宽十多步,摆出大军要进山的架势,把山里人都吓坏了!不过,洪大人也不是只会吓唬人,他带着几十个骑兵去了羌人的村寨,还亲切地慰问他们的生活,送给他们一些东西。羌人被他的举动感动了,主动要求纳税服役,税收比以前多了十倍!洪大人在治理少数民族方面确实有一套,既有威严又有恩惠,但这“酷吏”的名声,也传遍了朝野。
话说洪大人年轻的时候,他老婆张氏可是帮他不少忙,从一穷二白到飞黄腾达,张氏功不可没,他们还生了一大堆孩子,几十个呢!后来,洪大人又娶了刘氏,刘氏是刘芳的妹妹。洪大人对刘氏特别好,反而冷落了张氏,还让她们俩分别住着,对刘氏一家特别优厚。这下可好,两个老婆为了争宠,互相嫉妒,互相咒骂,两家子人就跟仇人似的,整天吵吵闹闹。等洪大人去西州上任,他带上的可是刘氏。
洪大人其实也不是个清廉的官,没少收受贿赂。当时高祖皇帝刚建立新的俸禄制度,而且法令严厉,查贪污的部门更是严查不放,一有风声就追查到底。结果,洪大人被抓了,押送京城。高祖皇帝在皇宫大庭广众之下,召集所有官员,有关部门就弹劾洪大人贪污受贿,还滥用职权,残暴不仁。高祖皇帝当面数落了他一顿,念在他也是个大臣,就允许他回家自尽。洪大人性格豪爽,能吃苦耐劳,他竟然用艾灸疗法治病,艾条围着伤口,直径将近两寸,身上十多处都灸了,可他却谈笑自若,照样接待客人。
到了要自杀的时候,他沐浴更衣,狱卒扶着他,要走又停,在家里转了好几圈,哭了好久,这才躺下服毒自尽。
话说这洪之,一开始就和皇后是兄妹相称,公私关系都跟外戚一样亲近。后来皇后出事,高祖皇帝开始在百官面前解释皇后的冤枉,而那些李氏宗族的人却依然互相和睦,恩情就像亲人一样。洪之第一次见到皇后的时候,就按照年龄称兄道弟。等到珍之他们来了之后,洪之也按照皇后早就定好的长幼顺序,称呼和座位都跟一家人似的。到了晚年,高祖皇帝经常邀请洪之一起喝酒,喝醉了之后,有时候会说起一些往事,洪之就会站起来更加恭敬,笑着回应,跟平常一样。可是后来富贵了,当上了皇后的舅舅,就抛弃了自己的宗族,专门巴结珍之他们。珍之他们表面上还想着振兴家族,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实际行动。刘氏四兄弟,老大刘神的事情史书上有记载。
高遵,字世礼,是勃海蓚县人。他父亲高济,曾经做过沧水太守。高遵出身卑微,他的哥哥高矫等人经常欺负他。他父亲去世后,哥哥们不让高遵参与守丧。高遵于是就跑到平城,投奔他的族兄中书令高允。高允就为他父亲举行了丧礼,并且立高遵为丧主,整个京城的人都来吊唁,朝中大臣也都认识了他。办完丧事后,高遵回到家乡。守丧期满后,高允就帮他谋划仕途,让他担任乐浪王侍郎。高遵非常感激高允的恩情,对待高允就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
高遵通晓文史,很有文采,后来升任中书侍郎。他到长安后,撰写了《燕宣王庙碑》,被封为安昌子。后来朝廷改制衣冠,高祖皇帝在宗庙祭祀,高遵相貌端庄,声音洪亮,经常兼任太祝令,跪着赞颂祭祀仪式,举止合乎礼仪规范。因此高祖皇帝很器重他。后来,他和游明根、高闾、李冲一起参与讨论律令,直接在皇帝面前陈述自己的意见。因为多年的辛劳,皇帝赏赐了他粮食、布帛、牛马。后来他被任命为立忠将军、齐州刺史。他在齐州上任后,当地风气为之一新,而他的哥哥高矫等人却更加嫉妒他,到处诽谤他。
高遵这个人啊,一点都不清廉,他在中书省当差的时候,每次请假回老家山东,都要借一大堆骡马,少说也得一百多匹。然后他就强逼老百姓交出丝绸布匹,要是不满意就破口大骂,赖着不走,硬要抢。就这么十来天的时间,他就抢了上千匹布。当地老百姓可苦不堪言了。
高遵当上州官后,还是改不了这毛病,招募官员的时候,没少收受贿赂。他老婆明氏娘家在齐州,他老婆的兄弟姐妹、亲戚朋友都仗着他的权势,争着抢着捞钱,手段狠毒,不讲道理,害死的人不少。高遵贪婪残暴的名声,皇上也多少听说了。
后来皇上到邺城,高遵从州里来朝见皇上,赶上了一次大赦。高遵要回州里,请求辞行,皇上在行宫里召见了他,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高遵还为自己辩解说自己没错,皇上大声说:“要不是赶上这次迁都大赦,你高遵早就没命了!你不仅贪婪,还滥用刑法,跟济阴王一样,都逃不过法律的制裁。你是什么人,竟敢做出这种事!从今以后,你必须洁身自好!”高遵回到州里,还是没有悔改。
齐州有个叫孟僧振的人,跑到洛阳告发高遵。皇上命令廷尉少卿刘述彻查此事,查出来的结果跟孟僧振告发的一模一样。之前,有个和尚叫道登,跟高遵关系不错,高遵因为道登受过高祖皇帝的恩宠,所以没少送礼给他,还特别倚仗他。道登多次在皇上面前为高遵求情,但皇上没答应,最后皇上就下令处死高遵。这时,高遵的儿子元荣到洛阳为父亲申冤,他还指望着道登帮忙,所以一直没回去。道登知道事情已经定了,才让他回去。高遵恨他老婆,没跟她告别,自己找个地方洗了个澡,服毒自尽了。
高遵的儿子元荣,很有学问,文采很好,擅长处理政务。他官至尚书右丞,担任西道行台,到高平镇上任,结果城墙倒塌,被压死了。
高遵的弟弟高次文,虽然没当官,但家产巨万。高遵总是向他要钱,兄弟俩因此结怨,生前死后都没什么来往。当时的人们都批评他。
张赦提,是河北中山安喜县人。他性格强悍,很有谋略。一开始当的是虎贲中郎。那时候,京畿地区出现几个盗贼头子,自称豹子、虎子,他们都擅长骑射,带着逃亡的百姓和牧民,各自当起了头目,在灵丘、雁门一带聚集起来抢劫杀人。他们甚至砍下人头,用箭射人的嘴巴,用刀刺人的肚脐,然后把肠子绕在树上,大家一起射它,以此为乐。简直残暴至极!军队多次围捕,很久都没能抓到他们,路上行人都很害怕。
张赦提制定了严密的防堵追捕计划,上级官员都很赞赏,于是任命他为追捕盗贼的将军。他挑选了骁勇的士兵追捕,没多久就抓到了虎子、豹子以及他们的同伙。全部押送到京城,在皇宫门口斩首,从此那一片就太平了。灵丘有个叫罗思祖的,是当地豪强,家里地势险要,很多亡命之徒都躲在他家,和他一起干坏事。皇帝很生气,下令诛杀了罗思祖全家。结果罗思祖的亲戚朋友,就一起当了土匪。张赦提主动请缨去抓捕他们,于是被任命为游徼将军,前后抓捕了不少,几乎把他们都杀光了。 但是,他也因此滥杀无辜,手段尤其残忍。
凭借之前的功劳,再加上这次的战功,张赦提被封为冠军将军、幽州刺史,还被赐封为安喜侯。
赦提这个人一开始挺严厉的,做事很规矩,所以名声很好。可是后来他老婆段氏就有点放纵了,收受了不少贿赂,还让和尚尼姑帮忙牵线搭桥,贪赃枉法的事儿闹得满城风雨。 那时候中散大夫李真香去幽州出差,检查当地官员的政绩。李真香查案子的时候发现赦提犯了事儿,赦提吓得要跑路。他老婆的姑妈是太尉、东阳王丕的夫人,仗着这层关系,就说要去找东阳王帮忙,还安慰赦提说:“我去帮你打官司,争取洗清冤屈,你放心,别想别的办法了。”赦提一听这话,心里稍微踏实了一些。结果他老婆段氏却跟东阳王告状说,李真香以前借着公务路过幽州,知道赦提有几头好牛,想讨要没成功。现在李真香故意借题发挥,故意刁难下属,用酷刑逼供,把无辜的人也牵扯进来,栽赃陷害赦提。上面觉得这事儿可能查得不彻底,又派驾部令赵秦州去重新调查。结果查出来还是赦提的问题,判他死刑。高祖皇帝下令在赦提家里处决了他。临死前,赦提还骂他老婆:“都是你贪污受贿害了我,还害得我死无葬身之地,到了阴间我也要跟你没完!”
赵霸这个人,当华山太守的时候,特别残酷暴虐,做事完全不讲道理。大使崔光弹劾赵霸说:“他不遵守法度,蛮横无理,甚至还动手打属下,手下的官员都吓得四处逃窜。他根本不配当官,应该把他撤职查办。” 皇帝下令免去了赵霸的官职。
羊祉,字灵祐,是泰山钜平人,是晋朝太仆卿羊琇的第六代孙子。他父亲羊规之,曾经在宋朝担任任城县令。 北魏世祖南下攻打到邹山的时候,羊规之和鲁郡太守崔邪利,以及徐通、爱猛之等属县官员一起投降了,皇上赏赐他钜平子的爵位,还任命他做了雁门太守。
这哥们儿叫夏侯祉,脾气倔得很,还特别喜欢搞那些刑法条文那一套。他当过司空令,辅国长史,还继承了他爹的爵位,叫钜平子。 结果这人不老实,私吞公款,还偷偷盖房子,官府查出来要判他死刑,结果高祖皇帝特地给赦免了,让他搬家。后来他又回来了。
景明初年,他当上了将作都将,又升了左军将军。四年后,他奉命去梁州当军事长官,去打那些叛乱的氐族人。正始二年,朝廷大军攻打蜀地,夏侯祉被任命为假节、龙骧将军、益州刺史,领兵从剑阁出发,后来又回来了。 接着他又被任命为秦州和梁州刺史,还加了个征虏将军的头衔。 这人啊,天性就残忍,而且还不讲究卫生,真是够呛的。后来因为他抢掠百姓,把人抓去做奴婢,被御史中尉王显告发,给免职了。
高肇南征的时候,夏侯祉又被启用,当了光禄大夫,还被授予了假平南将军的职位,带着三万步骑兵当先锋,往涪城赶。结果还没到,世宗皇帝就驾崩了,部队就撤军了。半夜里行军,山里有两条路,士兵们迷路了。 这夏侯祉二话不说,就把队副杨明达给砍了,把人头挂在路边示众! 这回可捅了马蜂窝,被中尉元昭给弹劾了,赶上大赦天下才免了罪。后来又给他加了个平北将军的职位,结果还没来得及上任就死了。死后追赠为安东将军、兖州刺史。
太常少卿元端和博士刘台龙建议给祉上谥号“景”,说:“祉的志向高远,敢于直言,不畏强权;他参与军事,英勇果断;他到边疆抚慰百姓,边疆少数民族都敬佩他的恩德,他的恩泽惠及各族百姓,大家都怀念他的仁德。根据《谥法》,‘布德行刚曰景’,所以应该谥号为‘景’。”
侍中侯刚、给事黄门侍郎元纂等人反驳说:“我们听说,名号和器物一样,不能随意乱用,决定谥号要符合实际情况。祉的性格急躁暴烈,走到哪里都盛气凌人,很少听说他有什么恩德,经常传出他的暴行。而礼官却虚报他的功绩,谥号为‘景’,这不仅是对这个人评价失误,更是败坏了朝廷的风气。请求收回之前的决定,重新审核,查明真相。”灵太后下令:“按照反驳意见重新商议。”
元端和刘台龙再次上奏说:“我们认为,谥号是根据人的行为来定的,称号是根据行为来确定的。但是尚书省负责考核官员,如果称号和行为不符,应该驳回,记录其真实情况,然后提交给寺庙,按照《谥法》来决定谥号。怎么能抛开他的行为,另有所求,舍弃真实的称号,那又该以什么为准呢?祉因为母亲年老而辞去藩镇的官职,皇上还下诏说:‘你治理地方多年,声望和功绩都显著,安定边疆,真正达到了朝廷的期望。’在他死后,朝廷又加赠官职,说明祉的功劳显著,对朝廷内外都有贡献,他在岷州做官,政绩显著。诏书和册封都对他赞扬有加,没有违背他的名望。但是君子使人器重他的道理,并不求他德行完美。有的人德行有优劣之分,刚强而又能克制,这也是一种美德啊。根据《谥法》,‘布德行刚曰景’,我们之前的建议是正确的。”
司徒右长史张烈、主簿李玚也认为:“祉在朝廷任职多年,官声很好;他戍守西南边疆,使边境安定。更改谥号,是为了表彰和警戒后人。我们认为这样做没有违背礼制。”尚书李韶也上奏说,府寺的意见是正确的,灵太后批准了这个奏议。
祉当官以来,不畏强权,朝廷认为他刚毅果断,经常派他出使。他好名利,喜欢玩弄文字技巧,他所到之处,人们都称他为“天狗下凡”。他当将领时,对士兵和百姓一点好处也没有,兵民都痛恨他的严酷。
崔暹,字元钦,老家是现在的河北省武城县。他家是世族,祖上在荥阳、颍川一代很有名。这人性格暴躁狠毒,从小就不仁慈,奸诈贪婪,巴结权贵有一套。一开始他考中秀才,一路升迁做到南兖州刺史。结果呢,他贪污公款,偷用官府的瓦片,弄得乌烟瘴气,被御史中尉李平查出来,给撸了官。后来他又去豫州当官,没多久就正式上任了。可他又干坏事了,他让儿子去各地巧立名目收税,把土地和房子据为己有,还藏匿官府的奴隶,霸占池塘和芦苇地,侵吞公私财产,结果被御史中尉王显告发,再次被免职。
之后他又升官,做到平北将军、瀛州刺史。这人贪婪残暴,心狠手辣,老百姓都受不了他。有一次他去州北打猎,骑着马跑到一个村子里。看见井边有个妇女在打水,崔暹就让她给马喂水,顺便问她:“崔瀛州怎么样啊?”那妇女根本不认识他,就说:“老百姓犯了什么罪,要摊上这么个烂刺史!”崔暹听了,一句话也没说,就走了。后来因为不称职,他又被调回京城。
后来武川镇发生叛乱,朝廷任命崔暹为都督,让他跟着大都督李崇去平叛。结果他违抗李崇的命令,被叛军打败了,只身一人偷偷跑回京城。朝廷把他关进了廷尉监狱。 不过,因为他把女儿嫁给了权贵元叉,送了不少钱财,最终得以免罪。 建义初年,他在河阴被杀害了。死后被追赠为司徒公、冀州刺史,追封为武津县公。
他儿子崔瓒,字绍珍,官做到尚书左丞,后来去世了。崔瓒的妻子是庄帝的妹妹,后来被封为襄城长公主,所以朝廷特别追赠崔瓒为冀州刺史。他另一个儿子崔茂,字祖昂,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
郦道元,字善长,是范阳人,青州刺史范的儿子。在北魏太和年间,他当上了尚书主客郎。御史中尉李彪觉得郦道元办事公正勤恳,就把他提拔为治书侍御史。后来,他一路升迁,当上了辅国将军、东荆州刺史。他治理地方很严厉,蛮族百姓都跑到京城告他苛刻严峻,结果他被免了官。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被任命为河南尹,不久后正式上任。
肃宗皇帝把沃野、怀朔、薄骨律、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御夷这些边镇都改成了州,郡县和军营的名字也按照古代城邑的名称来改。皇帝就派郦道元拿着皇帝的符节,同时担任黄门侍郎,和都督李崇一起商量这些州的设置和机构的建立,裁减冗员,储备兵员和粮食,加强边防。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安南将军、御史中尉。
郦道元以严厉著称。司州牧、汝南王悦有个宠信的近臣叫丘念,整天跟在汝南王身边,形影不离。到了选拔州官的时候,很多都是丘念推荐的。丘念经常躲在汝南王府里,偶尔回自己家,郦道元就把他抓起来关进监狱。汝南王就向灵太后求情,想保住丘念,灵太后就下令赦免了他。郦道元却坚持要执行他的判决,因此弹劾了汝南王悦。当时雍州刺史萧宝夤的反叛迹象已经显露,汝南王悦等人就向朝廷建议派郦道元去关中担任大使,结果郦道元就被萧宝夤杀害了,死在了阴盘驿亭。
郦道元爱好学习,广泛阅读各种奇书。他撰写并注释了《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还写了《七聘》和其他一些文章,这些作品都在世上传播。但是,他和兄弟们关系不好,而且很爱猜忌别人,所以当时的舆论对他评价不高。
谷楷,是昌黎人,濮阳公浑的曾孙。他逐渐升迁,当上了奉车都尉。当时沙门法庆在冀州叛乱,虽然朝廷派大军将其平定了,但是叛乱的首领还没被抓到。朝廷就派谷楷去冀州追捕,结果把他们都抓住了。谷楷只有一只眼睛,性格却非常严厉,他以前执行任务都以残暴著称,当时人们都叫他“瞎虎”。后来他当上了城门校尉,最终去世了。
史学家说啊,读书人想出名,方法可多了去了,有的靠着善良正直往上爬,有的靠着严厉凶狠出头。所以说,宽厚和严厉要互相配合,德政和刑法要一起使用,不过呢,不靠严厉就能让大家变得更好,才是君子们最推崇的。可是洛侯他们这些人啊,坏事干得不一样,结果都一样——狠毒。他们肆意施暴,残忍至极,把老百姓当牲口一样看待,人命在他们眼里,还不如草狗重要!他们坏事做尽,很少有收手的。所以,有的最后身陷囹圄,被处以极刑;有的忧愤成疾,暴毙而亡。不同的死法,但都死了,这都是他们应得的!所有正直的人,都会觉得这是天理循环啊!
总之,那些读书人想出名,方法很多,有的靠做好人,有的靠当恶人。但最好还是以德服人,而不是靠吓唬人。 可是洛侯他们,坏事做尽,手段残忍,不把人命当回事儿,最后都不得好死,有的被抓起来杀了,有的气死了。这说明啊,天网恢恢,疏而不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