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肃,字恭懿,是琅琊临沂人,是司马衍丞相司马导的后代。他爸爸王奂,是萧赜手下尚书左仆射。王肃从小就聪明伶俐,口才好,读了很多经史子集,很有抱负。他在萧赜手下当过著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书丞这些官职。不过他自己也承认,虽然读过《礼记》和《易经》,但还没完全理解其中的精髓。后来他爸爸王奂和兄弟们都被萧赜杀害了,王肃就从建业逃到北魏来了。那一年是太和十七年。
高祖(北魏孝文帝)到邺城,听说王肃来了,就非常热情地接待他,还亲自召见他,问他以前的事情。王肃说话条理清晰,态度恭敬,又很能辩论,高祖对他非常同情。然后他们就开始聊国家大事,王肃就分析了当时天下形势,讲解治国安邦的道理,说得头头是道,高祖听得非常满意。高祖一边听一边点头,俩人聊了很久,完全没觉得累。王肃还分析了萧氏政权即将灭亡的迹象,以及北魏可以趁机攻打的机会,劝高祖赶紧出兵。于是,北魏南下的计划就加快了步伐。高祖对王肃越来越器重,赏赐也越来越多,朝中大臣们谁也插不上话。有时候,高祖还会屏退左右,和王肃单独谈话,一直聊到深夜才结束。王肃也忠心耿耿,对高祖毫无保留,觉得自己和高祖的关系,就像刘备和诸葛亮一样。没多久,王肃就被任命为辅国将军、大将军长史,还被封为开阳伯;不过王肃拒绝了伯爵的爵位,高祖也同意了。
高祖下令让王肃去讨伐萧鸾的义阳军队。王肃可以招募士兵作为自己的军队,有功劳的士兵奖励比一般的士兵高一级;跟着王肃出征的士兵,六品以下的官员可以先安排好职位,然后再上报;投降的敌军士兵,五品以下的也可以直接安排好职位。于是,高祖就授予王肃节度使的权力,让他担任平南将军。王肃到了义阳,多次打败敌军,投降的士兵有一万多人。高祖派散骑侍郎去慰劳他,因为他的功劳,又提升他为平南将军,赏赐给他一匹好马,还让他担任持节、都督豫州、东郢州、三州诸军事、平南将军、豫州刺史、扬州大中正。王肃善于安抚百姓,治理地方也很有声望。
寻征肃进宫朝见皇上,高祖皇帝亲自写了道圣旨,上面写着:“没见到你,我的心里就好像喝醉了一样难受;一天感觉像过了三年,我有多辛苦啊?我特意装饰了华林宫的馆舍,铺好席子等你,你打算哪天才能从你父亲的坟地回来呢?所以再次下令让你回来。”
皇上又下了一道圣旨,说:“征肃你父亲去世后,你一直很悲痛,你的志向堪比伍子胥啊!你从吴州赶来,又奔赴魏县,你亲自操办丧事,忘记了礼仪的本意,却也操持了无数的丧事,发誓要报仇雪恨,这才回来复命。你一再推迟,衣食简朴,始终如一。这真是乱世中的高风亮节,后世子孙的孝行典范啊!但是圣人制定礼仪,必然要兼顾愚智;先王制定典范,要使盛衰都符合规律。超过礼制的人要降低标准,达不到礼制的人要努力达到。曾参受罚,难道就让他悲哀地死去吗?吴起受酷刑,难道就听任他四年不让他回家吗?三年守孝,是天下通行的丧葬制度,古今都是一样的。你虽然想超过这个礼制,但我能不拿礼制来约束你吗?有关部门要按照礼制劝慰他,制定一个结束服丧的方案。”
七月里,过了二十年,皇上因为很久没下雨,连续三天没吃饭。一大帮官员都跑到皇宫门口来了,皇上把他们带到中书省。皇上在崇虚楼上,派了个小官去问:“我知道你们来了,没机会见你们,你们来干嘛?” 那个官员毕恭毕敬地回答说:“皇上您已经三天没吃饭了,我们大家都急坏了,坐立不安。我听说尧舜时代也有旱灾,这是自然规律,得靠圣人来拯救百姓,不是圣人自己造成的灾难。所以国家要储备九年的粮食,来应对九年的灾害。我还听说,只有到了八月还不下雨,皇帝才不吃饭。可是郊外已经下过大雨了,就京城这里雨水少一些。老百姓都没饿着肚子,皇上您却三天没吃饭,大家都很担心,心里难受得很。”
皇上又派了个小官回复说:“过去尧舜时代遇到旱灾,靠圣人来救百姓,虽然我当了皇帝,也要向先王学习,但这次旱灾,我也没办法解决,只能等到立秋之后,好好反省自己。不过这十天来,天气太热了,人和万物都受不了,虽然连着几天乌云密布,风也凉凉的,但我连续几天没吃饭,也没什么感觉,这是因为我诚心不够啊!” 那个官员说:“我听说圣人和普通人一样都有五常,不一样的是圣人有神明。传说姑射山的神仙不吃五谷,我一直觉得那是假的。现在见到皇上您,我才明白是真的。而且,自从皇上您不吃饭以来,老天爷好像一点反应都没有,我还以为老天爷不知道,皇上您也没什么感觉呢。可是前天郊外下了大雨,今天京城也乌云密布,我就觉得老天爷知道了,皇上您也有感觉了。”
皇上又派了个小官回答说:“昨天内外官员都说郊外下雨了,我怕他们只是为了安慰我说的。我得谨慎再谨慎,一定要查清楚是不是真的下雨了。等会儿派人去看看,如果真的下雨了,我就让大官们高兴地摆上饭菜。难道因为郊外下雨了,我就激动地求老天爷下雨吗?如果没下雨,我这种没感觉的状态,干嘛还要用我的身体来扰乱百姓呢!我的决心很坚定,死而后已!” 当天晚上,就下了一场大雨。
萧鸾那家伙被我打败了,皇上很高兴,给我升官了!封我为镇南将军,还让我管着豫州、南兖州、东荆州、东豫州的兵,封我为汝阳县开国子,赏赐三百户人家给我当食邑,原来的持节、中正、刺史的官职也都保留着。我呢,一再推辞,皇上就是不答应,还额外赏赐了一支仪仗队。
第二十二年,汉阳平定了,皇上专门下诏书夸我:“知道自己人,讲义气,君臣之间要互相体谅,不能只顾着自己,遇到灾难祸患也不管不问,那还谈什么恩义?你啊,就像伍子胥一样,心里藏着仇恨,一心为我报仇。但是,你到现在还没能干掉一个仇人,也没能抓住那个凶狠的将领,是不是常常唉声叹气,羡慕伍子胥报仇雪恨呢?前段时间,我抓到了萧鸾手下的大将黄瑶起,才知道原来你一直记着这笔仇呢!这事儿我会处理的,你就放心吧,希望你能稍微舒缓一下心情,让我看到你的时候,能轻松些。”皇上这话说的,其实啊,我爹当年被皇上抓起来的时候,就是这个黄瑶起带兵攻打,结果害死了我爹,所以皇上才会这么说。
高祖皇帝要打淮北,让我去攻打义阳,结果没打下来。萧鸾派了个将军裴叔业来偷袭涡阳。刘藻他们去救,结果被裴叔业打败了。我上奏皇上,请求增兵支援涡阳。皇上回话说:“看了你的奏章,朕心里也很着急。我看你啊,心思不全在水战上,主要是因为刘藻他们精锐部队刚打败仗,情况紧急,所以才这样。如果朕分兵,派兵少没用,派兵多,京城的兵力又不够了。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一定要打胜仗,不能犹豫不决,否则南兖州就丢了。你暂时先别管涡阳的事了,专心对付义阳的敌人。情况允许就停下来,回过头来攻打义阳;如果情况需要,就继续往下打,稳住淮北的局势。好好考虑这两种方案,别再犯错了。如果孟表那边粮草用完了,援军又没到,导致涡阳失守,那责任就在你身上了!” 我听从皇上的命令,解了义阳的围,去支援涡阳,裴叔业一看我来了,就撤兵了。因为刘藻他们打败仗的事,我被降职了,降为平南将军,中正、刺史的官职还是保留的。
汉高祖驾崩后,遗诏任命王肃为尚书令,和咸阳王禧等人一起辅佐朝政。朝廷召王肃到鲁阳去参加皇帝的丧事。王肃到了之后,就和咸阳王禧等人一起参与朝政的决策。从鲁阳到洛阳的路上,一路上的丧葬事务都由王肃负责处理,他非常操劳,尽心尽责,比那些老臣们做得还好。咸阳王禧兄弟都很敬重王肃,并且和他关系很好,朝野上下都说他们相处融洽。只有任城王澄心里不舒服,因为他觉得王肃是从边远地区起来的,一下子就爬到了他头上。他经常跟别人说:“朝廷把王肃放在我之上还可以接受。我叔父广陵王是皇室宗亲,资历深厚,多年来在朝中内外任职,怎么一下子就让王肃在他之上呢?”王肃听说任城王澄这么说,总是谦逊地避让着他。后来,任城王澄就上奏弹劾王肃,说他图谋叛乱,不过后来王肃把事情解释清楚了。朝廷下诏让王肃娶陈留长公主,这位公主原本是刘昶的儿媳妇,彭城公主。朝廷还赏赐王肃二十万钱和三千匹布。王肃上奏说:“根据才能来提拔官员,根据功劳来晋升爵位,这是光明正大的事。自从百官考核停滞以来,已经四年了,请按照旧例,考核一下各位官员的才能。”皇上同意了他的请求。
裴叔业率寿春投降,朝廷任命王肃为使持节、都督江西诸军事、车骑将军,让他和骠骑大将军、彭城王勰一起率领十万步骑去迎接。萧宝卷的豫州刺史萧懿率领三万军队驻扎在小岘,交州刺史李叔献驻扎在合肥,他们都打算进攻寿春。萧懿派胡松、李居士等将领率领一万多人驻守死虎。王肃率军出击,大败萧懿军,俘虏了他们的将领桥珉等人,斩杀了几千人。接着,王肃又攻打合肥,活捉了李叔献,萧懿见势不妙,就丢下小岘逃跑了。王肃回到京城,世宗皇帝在东堂接见了他,并慰劳了他,还问他江左有什么消息。王肃说:“听说崔慧景已经死了。萧宝卷倚仗的都是些奸邪小人。上天大概是想以此来帮助陛下,平定江左指日可待。”因为王肃在淮南屡立战功,朝廷赏赐他四千七百五十匹布,晋升他为开府仪同三司,封他为昌国县开国侯,食邑八百户,其他官职不变。不久,朝廷又任命王肃为散骑常侍、都督淮南诸军事、扬州刺史、持节,其他官职不变。
肃频在边关的时候,特别用心照顾百姓,远近的人都对他很敬佩,纷纷归顺他,就像赶集一样热闹。他以诚恳的态度对待大家,大家都对他心服口服。他为人清廉,生活简朴,从不贪图享乐,到死家里都没留下什么钱财。但是呢,他的性格有点轻浮,有点自负,总爱炫耀自己的功劳,不太谦虚,高祖皇帝经常为此对他有所提醒。景明二年,他在寿春去世,享年三十八岁。世宗皇帝为他举行了哀悼仪式。圣旨下来了:“肃频英年早逝,令人惋惜痛心,特派中书侍郎贾思伯兼任通直散骑常侍去抚慰他的家人,并赏赐东园秘器一套、朝服一套、钱三十万、帛一千匹、布五百匹、蜡三百斤,还要问问他家人想把他葬在哪里,再派一位侍御史全程监督丧事,务必办得体面隆重。”
又一道圣旨下来了:“人都有生老病死,地位也有高低贵贱之分,即使是功成名就的人,最终也难逃一死。杜预死后葬在首阳山,司空李冲葬在覆舟山。想想他们,也算是两代名臣的归宿了。肃频忠义两朝,功绩堪比李杜,生前一直希望死后能葬在京陵,既然有这个心愿,就应该满足他。就把他葬在李冲、杜预两座坟墓之间吧,让他们在九泉之下也能互相作伴。” 皇帝还追赠他侍中、司空公的官位,原有的官职不变。有关部门奏请说,肃频忠心耿耿,品德高尚,应该追谥为“匡公”,皇帝最终决定谥号为“宣简”。肃宗即位后,又下令为他立碑刻铭。他的儿子绍继承了他的爵位。
绍,字三归,先后担任太子洗马、员外常侍、中书侍郎等职务。死后,追赠辅国将军、徐州刺史。他的儿子迁继承了他的爵位,在武定年间担任通直常侍。齐朝受禅后,他的爵位按照规定降了。绍的弟弟理,在孝静初年才回朝任职,武定年间担任著作佐郎。绍是肃频和前妻谢氏所生。肃频临终前,谢氏带着两个女儿和绍一起到了寿春。世宗皇帝把谢氏的一个女儿纳为妃子,肃宗皇帝又把绍的女儿纳为嫔妃。
肃弟,名字叫秉,字文政。他博览群书,有点像他哥哥那样有才华。世宗刚开始当皇帝的时候,他带着哥哥的几个儿子诵、翊、衍他们一起进京,被任命为中书郎,后来升迁为司徒谘议,之后又外放担任辅国将军、幽州刺史。死后,追赠征虏将军、徐州刺史。
他哥哥的儿子诵,字国章,是肃的长兄融的儿子。他学习广泛,很有文采,气质清秀俊朗,风度翩翩,非常帅气。他从员外郎、司徒主簿做起,后来升迁为司徒属、司空谘议、通直常侍、汝南王友。之后又升迁为司徒谘议,加官前军、散骑常侍、光禄大夫。后来外放担任左将军、幽州刺史。没过多久,就被朝廷召回,担任长兼秘书监,之后又调任给事黄门侍郎。肃宗驾崩后,灵太后立幼主为帝,当时大赦天下,诵宣读诏书,他的声音抑扬顿挫,风度潇洒飘逸,文采出众,朝中百官都对他倾佩不已,没有一个人不赞叹他的优秀。孝庄初年,他在河阴遇害,享年三十七岁。死后追赠骠骑大将军、尚书左仆射、司空公、徐州刺史,谥号文宣。
他的儿子孝康,在武定年间,担任尚书郎中。后来去世了。
孝康的弟弟俊康,为人清雅,也颇有文采。在齐文襄王时期,担任中外府祭酒。去世后,追赠征虏将军、太府少卿。
咱们来说说这位叫宋衍的人,字文舒。他的名声和才能,比他哥哥宋诵差一点儿。他一开始是著作佐郎,后来慢慢升官,当上了尚书郎、员外常侍、司空谘议、光禄大夫、廷尉、扬州大中正、度支尚书,还做过七兵尚书,最后调任太常卿。之后又外放,当了散骑常侍、征东将军、西兖州刺史。
宋衍刚到西兖州没多久,就碰上尔朱仲远造反,打进来了。西兖州地处要道,一下子就被尔朱仲远给围攻了。宋衍守不住,被尔朱仲远抓了。不过,因为宋衍名声很好,尔朱仲远没杀他,就让他骑着牛跟着军队跑,过了一段时间才放了他。回到洛阳后,他被任命为车骑将军、左光禄大夫。孝静帝刚即位的时候,他又升任侍中,将军的职位不变。天平三年,宋衍去世了,享年五十二岁。朝廷下令给他配上东园秘器,赏赐三百匹布,追赠他使持节、都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尚书令、司徒公、徐州刺史的官职,谥号为“文献”。宋衍为人重情重义,有个老朋友叫竺某,在西兖州被尔朱仲远害死了,他的妻儿老小又穷又饿,宋衍把他们接到家里,好几年都照顾他们,人们都夸他心地善良。
接下来说说宋翊,字士游,是宋肃的哥哥宋琛的儿子。他长得风度翩翩,很爱学习,很有文采。他做过司空主簿、清河王友、中书侍郎。他比较看重名利,跟元义结了亲家,很快就升任左将军、济州刺史,后来又加封平东将军。他在济州当官,清廉正直,爱护百姓,政绩很好。后来回到朝廷,当了散骑常侍。孝庄帝刚即位的时候,他又升任镇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还兼任国子监祭酒。永安元年冬天,他去世了,年仅三十七岁。朝廷追赠他侍中、卫将军、司空公、徐州刺史的官职。
宋渊,在武定年间,做过仪同开府记室参军。
最后是宋弁,字义和,是广平郡的列人。他的祖上宋愔,和他的堂叔宋宣、博陵崔建都很有名气。在世祖时期,宋弁做过中书博士、员外散骑侍郎,还出使江南,被赐爵列人子,回来后被任命为广平太守。兴安五年去世,追赠安远将军、相州刺史,谥号为“惠”。他的长子宋显继承了他的爵位。宋弁的伯父宋世显没有儿子,就把宋弁收养为继承人。宋弁的父亲宋叔珍是李敷的妹夫,因为李敷的事情而死。
这个人叫沈约,从小就聪明绝顶,名声很好。早年去过京城,见到了尚书李冲,两人一聊就是一整天。李冲非常惊讶,回去后就说:“这小子一天一个样,将来能辅佐帝王的大才啊!”沈约的父亲去世后,他继承了爵位。沈约和李彪是老乡,两人关系很好。李彪当了秘书丞,沈约当时是中散大夫。李彪推荐沈约当著作佐郎,不久后又升任尚书殿中郎中。有一次,皇帝在朝会的时候,挨个询问治国之道,沈约虽然年轻官小,却能从容应对,声音清晰,举止得体,皇帝夸赞了他很久。因此皇帝非常赏识他,还赐名“约”,意思是说像玉器那样珍贵,可惜楚王却不知道它的价值。
后来,沈约升任中书侍郎,兼任员外常侍,还出使到萧赜那里。萧赜的司徒萧子良、秘书丞王融等人,都很欣赏他,认为沈约的志气和胆识比不上李彪,但他的风度、举止比李彪更优雅从容。之后,沈约又升任散骑侍郎,当时散骑侍郎的官位在中书侍郎的右边。皇帝曾经讨论江南的事务,问沈约:“你最近去南方,走访了一些地方,你觉得南方的政局怎么样?兴亡的规律,你能看出点什么吗?”沈约回答说:“萧氏父子,对天下并没有什么大功劳,他们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政权,却不能好好地治理国家。他们的德政不行,徭役却越来越重;内部没有得力的大臣辅佐,外部还有很多怨恨叛乱的人民。依我看,他们肯定保不住江山,能保住性命就算不错了。”
后来,皇帝南征,任命沈约为司徒司马、曜武将军、东道副将。军队里有人偷了马匹的鞍具,沈约下令将其斩首示众。于是全军上下都害怕了,没有人敢违反军纪了。黄门郎崔光推荐沈约接替自己的职位,皇帝没同意,但也夸奖崔光有识人之明。没过多久,沈约兼任黄门郎,不久后正式担任黄门郎,又兼任司徒左长史。当时朝廷要大规模选拔官员,同时还要确定全国士族的等级,沈约负责参与考核和选拔,他做的事情大多符合皇帝的心意。
但是,沈约喜欢说别人的坏话,那些高门大族让他看不惯的,他就诋毁他们;那些旧族势力衰落,又没有什么威胁的人,他又会向皇帝推荐。沈约还当过本州的大中正,他打压了很多家族,所以当时很多人对他怨声载道。
皇上南征打仗的时候,命令弁在豫州都督的辖区和东荆州叶县,把驻军的士兵都改编成农民,让他们既种地又打仗。后来弁升迁为散骑常侍,没多久又升任右卫将军,兼领黄门官职。弁多次推辞,高祖皇帝说:“我赏识你,你不能推辞。怎么能只守着一个小官,不帮我治理国家呢?再说,常侍是黄门官中最粗重的工作,领军是两个卫戍部队的临时负责人,没必要空着这些官职推来推去,放弃这么重要的责任。” 皇上对他的器重就是这样。
一开始,高祖皇帝在北方建都的时候,李冲参与了很多事情,而且经常打压宋氏家族。弁对李冲心怀不满,却和李彪关系很好,两人互相敬重。后来李彪对抗李冲,李冲骂李彪说:“你就像条狗,被人指使!” 李冲弹劾李彪的时候,没能让他受到重罚,这是弁从中帮忙的结果。李彪被免职为平民,弁为此非常惋惜,暗中想办法为他恢复官职。
高祖皇帝在汝南身体不好,病得很重。十多天没见大臣,身边只有彭城王勰等几个人。病稍微好点儿,就召见朝中大臣和皇族,进去的人都没能控制住情绪,都哭了起来。只有弁走到御床前,哭着说:“臣没想到陛下的容颜会消瘦成这样!” 皇上因此更加器重他。皇上要出征马圈,留下弁继续担任原来的官职,还让他兼任祠部尚书,负责七兵的事务。临走的时候,皇上还拉着弁的手说:“国家的大事,在于祭祀和军事。所以我让你同时负责这两个部门,你可要努力啊!”弁叩头谢恩。弁勤劳地为国家效力,日夜为公,受到的恩宠超过其他人,名望在朝野都很高,仅次于李冲。高祖皇帝经常说弁可以担任吏部尚书。高祖皇帝死后,遗诏任命弁为吏部尚书,并让他和咸阳王禧等六个人一起辅佐朝政,可惜弁已经去世了,年仅四十八岁。皇上赐给他十万钱、三百匹布,追赠为安东将军、瀛州刺史,谥号贞顺。
弁这个人啊,特别喜欢夸耀自己,觉得自己出身高贵,背景显赫。高祖皇帝呢,知道弁是郭家、晋家、魏家这几个名门望族的后代,就笑着对弁说:“你应该承认自己是郭家后代吧?”
弁一听,就笑了,说:“我家可没承认自己是郭家后代呢!” 高祖皇帝就说:“你家从汉朝魏朝以来,既没有出过什么大官,也没有什么杰出人才,凭什么不承认呢?”弁回答说:“我靠自己努力,清清白白地立身处世,才不要靠祖上荫庇呢!”
等弁走了以后,高祖皇帝对彭城王勰说:“弁这个人本身倒也没什么不好,可偏偏还要拿门第出身来炫耀自己,这真是让人觉得奇怪。”
长子叫维,字伯绪。他弟弟叫纪,字仲烈。维年纪轻轻就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从员外郎升迁到给事中。因为他拍高肇的马屁,被贬到益州龙骧府当长史,但他以生病为由推辞不去。后来,太尉清河王怿辅政,因为维是名臣的儿子,就推荐他当通直郎,还让他的弟弟纪去当参军。
灵太后临朝听政,重用元叉,元叉仗着受宠而骄横跋扈,清河王怿经常根据规矩来裁决事情。元叉非常生气,想害死怿,于是就和维商量,用高官厚禄来收买他。维看到元叉权势越来越大,就彻底被收买了,于是他就向司染都尉韩文殊父子告密,说他们想谋反拥立清河王怿。怿因此被关进宫里,韩文殊父子害怕逃跑了。经过调查,根本没有谋反的事实。但因为韩文殊逃跑了,所以被判处死刑。清河王怿被关押在宫西的别馆里,由士兵看守。维因为诬告而受到牵连,元叉跟太后说,这是为了给以后告密的人开个方便之门,于是就把维贬到燕州昌平郡当太守,纪被贬到秦州大羌当县令。维和纪都读过一些经史子集,但为人浮夸不靠谱。
清河王怿德高望重,朝野上下都敬仰他;维虽然受到怿的恩宠,却做出这种卑鄙的事,天下人都很讨厌他,看不起他。后来元叉杀了怿,独揽朝政,因为他俩之前告发过怿,就提拔维当散骑侍郎,纪当太学博士兼侍御史,非常亲近他们。维一路升迁,当上了通直常侍,又升任冠军将军、洛州刺史;纪也升迁为尚书郎。早先,维的父亲弁曾对他的族弟世景说:“维这个人阴险狡诈,而纪又不够聪明,最终会败坏我们家的基业。”世景当时不相信,现在看来果然如此,人们都说了解儿子还得看老子。尚书令李崇、尚书左仆射郭祚、右仆射游肇经常说:“伯绪这个人阴险狠毒,最终会毁了宋家,幸好他最后能被杀掉。”很多人认为他们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后来维被任命为营州刺史,仍然保留将军的职位。灵太后重新执政,因为元叉被罢官,维也被革职,回到家乡。不久,朝廷追究他诬告清河王的事,在邺城将他处死。
他的儿子春卿很早就死了。弟弟纪的爵位由他的次子钦仁继承。
钦仁,在武定年间末期,当上了太尉祭酒。
纪,在肃宗年间末期,担任北道行台。最后死在晋阳。
他的儿子钦道,在武定年间末期,担任冀州别驾。
宋弁的弟弟宋机,在本地担任治中。
宋弁的儿子宋宝积,死的时候是中散大夫。
宋弁的族弟宋颖,字文贤。他从奉朝请开始,逐步升迁到尚书郎、魏郡太守。他贿赂了刘腾,刘腾便把这事告诉了元义,于是元义就提拔宋颖当了冠军将军、凉州刺史。宋颖的前妻邓氏去世十五年后,宋颖梦见了她,邓氏向宋颖拜道:“新妇如今被安排嫁给了高崇,特来向您辞行。”宋颖哭了起来。宋颖第二天就告诉了高崇,高崇几天后就死了。
宋颖的族弟宋燮,字崇和。他做过广平王怀的郎中令、员外常侍。后来担任征北将军李平的司马,参与北伐元愉,出了不少好主意。
宋燮的族弟宋鸿贵,担任定州平北府参军,曾经押送军队去荆州。因为贪污了四百匹兵用的绢,士兵们想要告发他,他就杀了十个士兵灭口。他又不懂法律条文,看到法律上有枭首的处罚,就活生生地砍掉士兵的手,用水冲洗干净,然后再把他们砍头。不久后,宋鸿贵因为这件事被处死了。当时的人都同情那些士兵的遭遇,也嘲笑宋鸿贵的愚蠢。
史官说:古人说过,“才能还没达到古代人的一半,功劳却超过了他们”,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而已。王肃这些流亡在外的人,只要被朝廷看中一眼,虽然他们的功业是靠自己努力得来的,但也得碰上好时机,才能荣华显贵,与旧日的同僚们并列,真是令人羡慕啊!诵、翊兄弟继承了家业,没有丢掉祖上的好名声。宋弁凭借才能和品德得到赏识,参与了辅佐皇帝的大事,脱颖而出,这其中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吧!没有儿子继承香火,这难道仅仅是羊舌氏家族的悲哀吗?宋家宗族香火未断,真是万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