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灵,字虎符,是赵郡人,他为人很孝顺,对父亲和兄长都非常恭敬。他父亲李勰,字小同,为人性格平和,喜欢学习,在赵国和魏国都小有名气。太祖平定中原的时候,听说李勰已经去世了,非常惋惜,就追赠他为宣威将军、兰陵太守。

到了神龙年间,世祖皇帝征召天下有才能的人,李灵去了应征,被任命为中书博士,后来升迁为侍郎。跟着皇上到江陵,又调任淮阳太守。李灵因为学问好,为人温和谨慎,被选中给高宗皇帝讲解经书。后来又升任建威将军、中散大夫、内博士,还被赐爵高邑子。高宗皇帝即位后,李灵被任命为平南将军、洛州刺史,后来去世了,享年六十三岁。皇帝很悲伤,追赠他为散骑常侍、平东将军、定州刺史、钜鹿公,谥号为简公。

他的儿子李恢继承了爵位。高宗皇帝因为李恢是他的老师的儿子,就把他任命为员外散骑常侍、安西将军、长安镇副将,还晋升他的爵位为侯,并让他暂时代理钜鹿公的职位。皇兴元年,镇军大将军、东平王道符造反,杀了李恢,还有雍州刺史鱼玄明、雍州别驾李允等人。李恢去世的时候,四十八岁。显祖皇帝很同情他,追赠他为散骑常侍、镇西将军、定州刺史、钜鹿公,谥号为贞公。

李恢的长子李悦祖继承了高邑侯的爵位,按照规定降为伯,后来去世了。

子瑾,字伯琼,这个人啊,在太和年间当上了奉朝请,后来还继承了爵位。之后又当过司徒广阳王嘉的参军,太尉高阳王雍的长流参军,还有太尉清河王怿的记室参军。后来升职了,当上了中坚将军、步兵校尉。

后来葛荣在河北造反,到处烧杀抢掠,朝廷就派子瑾拿着皇帝的信符,同时担任吏部郎中和东北道吊慰大使,去河北慰问受灾的百姓。到了冀州,正好碰上葛荣围城,皇上就给他加封了防城都督的职务。当时子瑾带着两个儿子一起去的,结果小儿子在战斗中牺牲了,子瑾为了不影响军心,强忍悲痛,没有哭。后来城破了,子瑾才逃了出来。永安年间开始,他被任命为左将军、太中大夫、殷州大中正,后来又升迁为卫将军、右光禄大夫、太尉谘议参军。天平年间,又当上了车骑将军、大司农卿,大中正的职位也保留着。子瑾为人淳厚谨慎,好学不倦,一直到老。元象元年秋天去世,享年六十五岁。死后朝廷追赠他使持节、都督定瀛殷三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司徒公、定州刺史的官衔。

他的儿子子景威继承了他的爵位。到了武定年间末期,当上了西汝阴太守。北齐取代北魏后,爵位按照规定降等了。

子瑾的弟弟悦,他的儿子显甫,一开始在本地当别驾,后来升迁为步兵校尉。跟随皇帝南征,因为战功被赐爵平棘子,还代理并州州事。之后又当上了河北太守。死后,朝廷追赠他显武将军、安州刺史的官衔,谥号威。

子瑾的另一个儿子元忠,在武定年间,官至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晋阳县开国伯。

还有个儿子叫子搔,在武定年间末期,当上了河内太守。

显甫的弟弟华,字宁夏。一开始是羽林中郎、武骑侍郎、步兵校尉,后来升迁为直阁将军、武卫将军。华这个人力气很大,而且很有军事才能,每次出征都能立下不少战功。朝廷赐他爵位栾城子,还担任过定州骠骑长史、辅国将军、中山太守。死后,朝廷追赠他前将军、幽州刺史的官衔。他还有八个儿子。

他的长子构继承了他的爵位,官至通直散骑常侍。死后,朝廷追赠他殷州刺史的官衔。

敬义当过司徒长流参军、光禄少卿、平北将军、光禄大夫,死后追赠本将军、殷州刺史。

他弟弟叔向,做过徐州铠曹参军,还兼任郭浦戍主。正赶上刺史元法僧造反,叔向被逼着投靠了萧衍。

他弟弟幼绪,年纪轻轻就去世了。

他弟弟季脩,当过博陵、常山两郡的太守。

他弟弟世干和稚明,兄弟俩都没什么好名声,为人蛮横霸道,没礼貌,当时大家都看不起他们。

华休的弟弟华凭,字青龙。他最初是秘书省的主文中散,后来一步步升迁,做到冀州征东长史、太子中舍人。他巴结赵脩,一路高升,当上了司空长史、给事黄门侍郎、武卫将军、定州大中正。后来因为牵连赵脩被免官,之后又当上了赵郡太守,最后去世了。

华休的儿子道嘉,字同吉,做过豫州外兵参军、汝阳太守。

同吉的弟弟文衡,当过开府行参军。

华休弟弟华综,曾在河间郡任职,年纪轻轻就去世了。

华综的儿子遵,字良轨,很有本事。他一开始被任命为奉朝请、尚书度支郎,后来调到洛阳,当了营构将。高祖南征时,他担任行台郎。皇帝回朝后,他被任命为太子步兵校尉。世宗初年,他升任步兵校尉,兼任散骑侍郎,又协助卢昶出使东北。后来被任命为司空谘议,加封中垒将军。京兆王愉被任命为征东将军、冀州刺史,遵做了王愉的府司马。王愉造反,召集州府官员通风报信,遵不肯听从,被王愉杀害,当时他才四十四岁。事后,朝廷下诏赐给他二百匹布,追赠他征虏将军、幽州刺史的官位,谥号为“简”,并任命他的儿子浑为给事中。

遵的儿子浑,字季初,武定末年做过大司农卿。

浑的弟弟绘,字敬文,在齐王丞相府做过司马。

绘弟,字叫乾经,从小就聪明伶俐,很有才华,跟他的舅舅河间邢昕年轻时差不多,但后来就比不上他了。他一开始是征东法曹参军,后来升任奉车都尉,又加封宁远将军。没多久就升任大司马广陵王录事参军。 府里事情处理完后,他就回老家了。后来他又被征召,做了冠军将军、中散大夫。

齐献武王的一个儿子永乐当了济州刺史,听说过绘弟的名声,就请求和他见面,还用宾客的礼节招待他。等到永乐去世了,绘弟还送葬,然后回到都城。萧衍派使者来进贡,侍中李神俊推荐绘弟做尚书南主客郎。绘弟前后接待了十八个使者,表现都挺出色。齐文襄王亲自选拔官员的时候,任命绘弟为司徒谘议参军,还对他说:“从郎署做到现在这个位置,可以说是破格提拔,是因为你的才能出众,所以才这么做的。” 不久后,他又被加封为征虏将军。

武定五年,他又兼任散骑常侍,被派去萧衍那里,他和他的两个哥哥前后几次传递命令,当时的人都称赞他们。太尉高岳出兵讨伐的时候,绘弟被任命为大都督司马。战事结束后,他被任命为太子家令。武定七年八月去世,享年四十六岁,当时的人都为他惋惜。齐朝建立初期,追赠他平东将军、北徐州刺史的官职,谥号为文。

他弟弟绘均,当过赵郡太守。

均子璨,字世显,个子可高了,足足有八尺五寸,长得又高又壮。他曾经在梁祚那里学习。兴安年间,他当上了秘书中散和本州别驾,后来又升迁为赵郡太守和常山太守。之后,他当上了中书郎,还得到了高允的赏识。

天安年间,刘彧的徐州刺史薛安都率领彭城投降,朝廷就命令镇南大将军、博陵公尉元和镇东将军、城阳公孔伯恭带兵去迎接。皇上又让子璨参与军中事务。军队到了九里山,薛安都带着文武官员出来迎接,尉元却没怎么重视他。薛安都回城后,迎接的队伍就没再继续前进了。当时刘彧的将领张永、沈攸之等人已经率领军队先在下一个地方驻扎下来了,尉元就派子璨和中书郎高闾进彭城去劝说薛安都,薛安都就和他们一起去了军营。尉元等人进城后,就收缴了城门的钥匙。当天晚上,张永攻打南门没攻下来,就退兵了。张永的辎重都在武原,子璨就劝尉元趁张永立足未稳,赶紧去攻打张永的运粮船,结果大获全胜,斩杀了数千敌军。当时正下着大雪,天气很冷,张永的军队冻死的有上万。就这样,淮北地区最终平定下来了。子璨被加封为宁朔将军,和张谠一起担任兖州刺史,绥安地区也归顺了。因为在平定徐州的战役中立了功,他被封为始丰侯,还被加封为建武将军。延兴元年,他去世了,享年四十岁,谥号为懿。

他的儿子元茂,在太和八年继承了爵位,被加封为建武将军,以宽厚和文雅著称。(此处缺失原文,无法翻译)又例行降职。后来被任命为司徒司马,接着又担任振威将军、南征别将、彭城镇副将,百姓和官员都很拥戴他。朝廷赏赐了他一百匹布和二百斛粮食。太和二十年,他去世了,享年四十四岁,追赠为显武将军、徐州刺史,谥号为顺。

他的儿子秀之,字凤起,一开始被任命为京兆王参军,后来升迁为员外散骑侍郎。他继承了爵位,被任命为尚书都官郎。

秀之的儿子云,字凤昇,担任司空参军,后来升迁为外兵参军和本州治中。

云的儿子羽,字凤降,担任征南法曹参军。

羽的儿子岳,字凤跱,担任员外郎和大司马祭酒。秀之他们从小就没了父亲,侍奉母亲非常孝顺谨慎,兄弟几个都长得高大威猛,举止端庄稳重,可惜都英年早逝。

凤昇子道宗,武定末年当过直阁将军。他弟弟道林,在司徒府里当过中兵参军。

元茂的弟弟宣茂,太和年间刚开始当了中书博士。后来慢慢升迁到司空谘议,又转任司马,还负责过营建工程的事务。之后外放任宁朔将军,代理正平郡太守,但他没去上任,同时还兼任定州大中正。因为收受老乡的财物,被御史弹劾,被革职为平民。后来跟着皇上征讨新野,又参加了讨伐樊邓的战役。他曾担任持节使、兼任散骑常侍、东南二道使。景明年间,被任命为平阳太守,因为犯了错误被降职为步兵校尉。正始年间,被任命为太中大夫,后来又升迁为光禄大夫。宣茂曾经参与讨论明堂的制度设计,他主张用五间殿宇作为主体建筑,跟游肇反复讨论,游肇也认可了他的方案。之后,他升迁为平东将军、幽州刺史。延昌二年去世,享年五十九岁。临终前嘱咐要薄葬。朝廷追赠他本将军、齐州刺史的官职,谥号为惠。

他的儿子叫藉之,字脩远。为人谨慎正直,粗通书史。他历任员外郎、给事中、司徒谘议参军、前将军、太中大夫。著有《忠诰》一篇,其他文章记载不多。永熙初年去世,享年五十四岁。朝廷追赠他中军将军、定州刺史的官职。

他的儿子叫彻,字伯伦。武定末年做过司空府的主簿。

藉之的弟弟叫志,字敬远,很有志气。当过州主簿。他的儿子长瑜,做过郡功曹。敬远的弟弟幼远,性格粗暴,经常干些抢劫盗窃的事,被刺史抓获处死了。

宣茂的弟弟叔胤,考取了秀才,担任著作佐郎。后来历任广陵王谘议、南赵郡太守。他在任九年,政绩显著。景明三年去世,享年三十六岁,谥号为惠。

他的儿子叫弼,字延轨。官至相州录事参军。

弼的弟弟叫翼,字景业。最初担任荡寇将军、斋帅。后来又任员外郎,升迁为尚书郎,仍然兼任斋帅。建义初年,在河阴遇害。朝廷追赠他平北将军、定州刺史的官职。

叔胤的弟弟仲胤,从中央书院的学生做起,后来历任公府主簿、从事中郎、谏议大夫、尚书左丞。去世后,朝廷赐予他一百匹绢、五十匹布、五十斤棉花,并追赠他镇远将军、光州刺史的官职,谥号为恭。

子仁,字什么来着,忘了,反正是个官儿,当过尚书主客郎。

他爹崔绰,从小没了爹妈,但学习好,人品也好,当时挺有名的。跟卢玄、高允、李灵这些人一起被朝廷征召过,具体情况《高允传》里写着呢。后来因为母亲年纪大了,就坚决推辞了,后来当了个郡功曹,就去世了。

他儿子崔鉴,字神具,是个博陵安平人,挺有文化底子的。从中央的秘书博士做到侍郎。在延兴年间,皇上派他去齐州考察民风,顺便还管管兖州的事儿。因为政绩突出,被封了个庐县子。后来又当了奋威将军、东徐州刺史。崔鉴想安抚新归顺的人民,那些年纪大的,就上表请求朝廷允许他们继续当原来的官儿,朝廷也同意了。他还让人在州里冶炼铜,做成农具,老百姓和军队都受益匪浅。后来去世了,朝廷追赠他冠军将军、青州刺史、安平侯的爵位,谥号康。

他儿子崔合,字贵和,年轻的时候就很有名气。继承了他爹的桐庐子爵位,做过中书学生、主文中散、太尉谘议参军、本州大中正。后来外放当了常山太守,二十七岁就去世了。

崔合的长子崔脩义,很有声望,继承了爵位。从司徒府的幕僚做起,后来升迁到宁远将军、新野太守。回朝后,当了太尉府的属官,后来又外放冀州征东府长史。四十五岁去世了。

崔脩义的长子崔放宽,也继承了爵位。后来齐朝篡位,爵位按照规定降了。

崔合的弟弟崔秉,年轻的时候就很有志气。太和年间,做了中书学生,被授予奉朝请的官职,后来升迁到徐州安东府录事参军。阳平王颐当了定州刺史,崔秉又去当了卫军府录事参军,还兼任毋极县令。当时甄琛是长史,因为公事发生争执,崔秉竟然一拳把甄琛打下床!甄琛是本县县令,居然笑着没说什么。可见他这个人多么豪爽!

彭城王勰征讨寿春的时候,带上了一个叫刘秉的人。刘秉招募了一批勇敢的壮士当兵。彭城王看着刘秉,对身边的人说:“我打算把我的胆量和勇气寄托在这个人身上。” 后来,刘秉升迁很快,当上了司空主簿,然后又升任掾、城门校尉,兼任司空司马。之后又升任长史,加封辅国将军。 再后来,他被外放任左将军、广平内史,结果贪污受贿,被清流名士批评。

之后他又回到朝廷,当上了司徒左长史。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平东将军、光禄大夫。紧接着又加封安西将军,外放任燕州刺史。当时天下不太平,刘秉被杜洛周围困。他坚守城池好几年,朝廷派都督元谭和刘秉的二儿子刘仲哲前去救援。结果元谭战败,刘仲哲战死。刘秉只好率领城里的百姓逃到定州,因此被免职。 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抚军将军,代理相州事务,后来又升任征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

孝昌年间将要结束的时候,冀州有很多流民聚集在黄河的外面,于是朝廷设立了东冀州,任命刘秉为刺史,并加封征东将军。但是刘秉没有去赴任。永安二年,他升任卫将军、右光禄大夫。 刘秉年纪大了,又生病了,上表请求辞官,但是皇帝不准。后来元颢攻入洛阳,刘秉躲到了阳武。 过了两年,他又被任命为散骑常侍、车骑将军、左光禄大夫。太昌年间,他被任命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左光禄大夫的职位依旧保留。 他多次因为年老体弱多病请求辞官。永熙三年,他终于辞去了官职。天平四年去世,享年七十八岁。死后被追赠为使持节、侍中、都督定瀛沧三州诸军事、本将军、尚书令、司徒公、定州刺史,谥号靖穆。

他的长子刘忻,字伯悦,很有能力。 他担任荆州平南府外兵参军。北道行台常景推荐他担任行台郎,又上奏朝廷任命他为员外郎,后来又升任安远将军、尚书左中兵郎中。因为他是郑俨的外甥,所以又兼任尚书左丞。 庄帝刚即位的时候,刘忻在河阴之变中被害,年四十二岁。死后被追赠为镇军将军、殿中尚书、冀州刺史。

我的弟弟仲哲,从小由祖母宋氏抚养长大,很早就展现出过人的才智。六岁那年祖母去世,他哭得死去活来,看见的人都为他感到悲伤。他性格开朗豁达,常常以军事才能自夸。后来被任命为司徒行参军。

他被授予宁朔将军的称号,统领军队,跟随广阳王渊北上征讨柔玄叛贼,打败了敌人,朝廷赏赐他安平县男的爵位。等到父亲秉在燕州被围困的时候,仲哲哭着向朝廷求援,于是被任命为别将,和都督元谭一起前去救援。到达下口的时候,遭遇了敌人,仲哲在战斗中战死,那年他才三十五岁。

仲哲的长子长瑜,在武定年间,担任仪同开府中兵参军。长瑜的弟弟叔瓒,是司徒田曹参军。仲哲的弟弟叔彦,担任抚军将军。叔彦的弟弟季通,在武定年间,兼任司农少卿。季通的弟弟季良,为人风度翩翩,很有修养。他从太学博士做起,跟随都督李神轨出征,立下战功,被赐爵蒲阴县男。后来又担任著作佐郎、通直散骑侍郎,升迁为征虏将军、员外散骑常侍、太尉长史。等到父亲秉回到家乡后,季良也辞官归家奉养父亲。后来他又被任命为中军将军、光禄大夫。父亲秉最终在家中去世,享年三十六岁。朝廷追赠他车骑将军、尚书右仆射、定州刺史的官职,谥号为“简”。

父亲秉的弟弟习,字贵礼,在当时很有声望。他历任司徒主簿、彭城王勰开府属官。后来升迁为幽州长史、博陵太守,深受当地官员和百姓的爱戴。他在博陵郡任职九年,之后调任河东太守,最终在任上去世,享年五十一岁。朝廷追赠他中山太守的官职。孝昌三年,朝廷再次追赠他后将军、并州刺史的官职。

父亲秉的长子世儒,字希业,最终在担任大司马从事中郎的任上去世。世儒的第三个弟弟叔业,在武定年间,担任南兖州别驾。父亲秉的堂弟广,字仲庆,很有见识和才能。他最初担任中书学生。高祖时期,他担任殿中郎中,后来历任通直散骑侍郎、太子步兵校尉。朝廷下诏让他担任尚书左丞。父亲去世后,他辞官回家守孝。后来,城阳王澄担任扬州刺史,邀请他担任镇南府长史,但他以母亲年老为由推辞了。景明年间,他在家中去世。朝廷追赠他安远将军、光州刺史的官职。

李子元,字世俊,是个挺有学问的人。参加秀才考试,可惜没考上。后来就死在老家了。

他弟弟李文业,当上了中书博士,后来又升了司徒主簿。后来城阳王鸾当了定州刺史,把他招过去当治中。李文业四十九岁的时候去世了。他儿子李伯谦,在武定年间末期,当上了司空谘议参军。

史书上说:李家兄弟,一个有儒雅的风范,本来应该得到朝廷的旌表;一个有文雅的声名,本来应该得到朝廷的重用。李家世代都有功名,子孙后代继续兴旺发达,真是很厉害啊! “世家有业,余庆不已,人位继轨,亦为盛哉。”